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职生就业难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第一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职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扩招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在大学生供给忽然急剧增加的同时,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机制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作为就业主体的毕业生们是否已经适应了新的就业模式,在他们就业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这值得我们当下进行详细的深究和思考,不仅要发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关键的是针对这些就业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毕业生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准确同学们认为自己期望值过高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
对职业的薪酬期望过高,很多毕业生不知天高地厚,才刚刚出来社会就想要2000-3000的工资水平,不仅如此还想要找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样两全其美的没事,自然每个人都想,却忽略了正确对待社会需求的现实,因而使得一些毕业生面临就业机会丧失与就业失败次数增加、“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个别同学不愿从事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不愿到中小型企业从事基础工作;不愿到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外省地区就业和发展。
个别同学甚至只把目标锁定在广州一个城市。
个别同学在通过单位的面试、复试后,选择了放弃,或者是已经在单位实习、试用了一段时间后又辞职,通过调查,发现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同学认为“专业不对口,不能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或薪酬待遇不能满足个人要求”。
(二)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据部分企业反映,少数同学不愿到生产一线、怕三班倒、怕苦怕累,有的同学下厂几天就呆不下去了。
这部分同学不仅给就业工作造成了重复推荐,增大了就业工作的难度,而且在企业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还有一小部分毕业生缺乏自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抗挫折能力较弱,在经历一两次求职失败后,便失去信心,牢骚满腹,未能及时进行自我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造成了这部分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作为高职院校毕业生,他们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深入研究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针对性的对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1. 就业率不高统计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并不算高,尤其是一些非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更加面临就业压力。
就业市场上竞争激烈,毕业生要想找到理想的工作难度较大。
2. 薪资待遇低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后的薪资待遇并不如意,尤其是一些非热门专业的毕业生,薪资更是难以满足生活需求。
这也导致了他们在就业初期面临着一定的经济压力。
3. 就业岗位不匹配有些高职院校毕业生之所以难以就业,一方面是由于专业对口岗位不多,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人技能、经验等方面的不足,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久久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以上就是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主要表现,我们不得不承认,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确实较为严峻,但也正是这样的现状,促使我们更需要深入研究相关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1. 拓宽就业渠道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学校教学资源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对接。
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帮助毕业生提升求职技能。
2. 提高专业实用性学校应该重视提高专业教学的实用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技能,使毕业生更容易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3. 加强实习实训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基地,提供给学生更多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更早接触实际工作环境,提升自己相关领域的实际能力。
4.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除了专业技能外,高职院校毕业生还需要在就业时展现出较好的综合素质,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学校可以通过一些学生社团、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高职教育作为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国家的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源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其重要性相对应的是高职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就业困难、专业认可度低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研究。
一、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1. 就业困难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就业岗位匹配度较低、薪酬水平不高等方面。
2. 专业认可度低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的专业认可度较低,导致有些高职学生面临着就业歧视的问题。
一些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持有偏见,认为他们的专业水平不够高,不适合岗位需求。
3. 教学资源不足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不足,实践学习条件简陋,这导致了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高职教育的对策研究1. 优化专业设置,提高就业竞争力针对高职教育存在的就业困难问题,高职院校应该更加注重专业设置的优化,紧跟市场需求,开设一些特色和实用性强的专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校要加大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力度,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服务,提高就业率。
2. 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提高专业认可度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提高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能力。
这样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还可以加大学校专业与行业的联系力度,提高专业的认可度。
3. 加大教学资源投入,提高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应该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可以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培养水平。
三、结语高职教育在培养技能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然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就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可能的对策。
首先,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
目前,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一线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人才流失的问题,也使得一些有志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无法实现其教育梦想。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确保每个地区的学生都能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
其次,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还面临着教育质量的问题。
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压力面临,一些高校在招生过程中降低了入学门槛,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我们应该加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管和评估机制,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同时,我们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力度,吸引优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加入高等教育领域。
第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还面临就业问题。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一方面,高校的招生规模扩大,导致了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加剧;另一方面,高校培养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使得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将教育与就业相结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也需要关注社会负担问题。
虽然高等教育大众化将为更多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
政府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高等教育的发展。
此外,我们还可以探索多种资助方式,例如设立奖学金、助学贷款等,降低学生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但也有许多可行的对策。
我们应该加强对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并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
高职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高职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进入高职院校接受职业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地就业。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高职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就业率低,这给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本文就高职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问题分析1. 就业环境差异大不同行业的就业环境差异很大,就业机会难以评估,很多高职毕业生对行业和职业的了解不够深入,很难在职业规划和就业选择中作出正确的决策。
2. 就业难度增大当前,就业形势严峻,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就业难度增加。
一些企业、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认同度不高,往往只招收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从而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
3. 就业指导缺乏有效性高职学校的就业指导通常缺乏实际性,往往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上,缺少具体的操作性策略,很难帮助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
4. 学生就业意识淡薄在高职校园里,学生往往将就业问题放到了次要位置,没有意识到就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因此,在就业指导方面,校园宣传教育不够,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和自我价值认知缺少充分的引导和支持。
二、解决策略研究1. 制定普及职业规划教育计划高职学校应加强对职业规划教育的普及,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自评和职业生涯决策的辅导培训。
建立一套系统且可操作性强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服务模式,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规划过程中来,为毕业生提供职业发展解决方案。
2. 发掘、扶持、引导就业重点企业高职学校应积极发动和培养与学院进行合作的企业,并加强与相关企业联络渠道的拓展,构建起广泛完整的用人单位网络体系。
重点加强与区域技术密集型企业合作,积极推进企业定制化培训和学生实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3. 利用网络+推进就业指导模式转型升级通过构建多样化的就业服务平台和多渠道的就业指导服务,拓展到线上和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模式,让更多学生利用通过线上平台完成信息采集、求职策略制订等工作,不仅能更好地了解企业、行业、职业,而且可筛选出符合自身需求和发展前景的岗位。
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
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首先探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因素。
接着分析了教育资源不均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就业观念和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实习实践机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在提出了解决方向包括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专业与市场的对接、培养学生就业观念和能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以及提供更多实习机会。
最后提出了建议,包括加强与企业合作、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篇文章为我们深入了解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教育资源、专业设置、市场需求、就业观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践、解决方向、建议、未来发展。
1. 引言1.1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愈发突出和紧迫。
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涌入社会,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
探讨和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了就业市场供需失衡,使得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随着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部分专业就业率较低,造成了大量毕业生无法就业的情况。
大学生就业观念和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实践经验,使得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我们必须认识到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积极探讨解决方向,努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支持,推动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的有效对接,促进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1.2 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因素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导向、社会需求、学校资源和文化传统等方面。
政府政策是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进入社会,有限的企业需求显得越发珍贵。
即将毕业的年轻学子深深地感受到:就业的艰难。
高职学生的体会有其明显。
如何正确地看待高职生的就业情况及其产生原因,以及相应的就业对策,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就业原因对策0 引言高职院校毕业生作为我国劳动力资源中一个特殊成员,其高效的就业,对社会进入、国家稳定有着重要的含义,高职学生的合理就业是和谐社会的必然结构。
广大高职学生能否充分就业牵扯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对社会进步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1 就业中存在的问题1.1 就业市场需求与高职院校教育的矛盾我国社会需要快速转型,人才的市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近年来许多企业出现了急需高职毕业生现象。
据统计,我国技术工人大量地集中在信息、环保、工艺、数控、机械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
具有专业知识层次、较强创新能力和熟练地实践技能的技术人才已经成为未来高新领域内的紧缺人才。
在拥有理论知识的同时,出色的动手能力是他们的最大优势,是在生产一线从事操作性极强的技术人才。
但从现实情况看,高职毕业生在就业上却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这反映出一个实际问题: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与市场需求产生了无法匹配的矛盾。
1.2 社会就业形势与学生择业理念的矛盾目前高职学生仍然受传统思想影响,眼高手低、拈轻怕重,要求高收入、高福利以及良好的工作环境,但对自身认识不准确。
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就业看得过重,把就业当成终身大事看待,但又无法正视当前就业状况,往往抱怨不能找到想去的单位。
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条件比本科生差,限于对职业认知的片面性,没有看清楚本身所具备的特色,以及市场的相对需求。
1.3 心理因素高职毕业生在面对就业的时候复杂多变的心理因素往往阻碍了自身的就业。
通过几年学习生活,学生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就业动机,在许多高职毕业生跃跃欲试,准备在工作岗位上大展身手的时候,残酷的就业竞争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我国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
具体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迈得更健康有力,也使高校毕业生能够实现充分就业。
标签: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0 引言从1999年开始,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过渡。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民众对自身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但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给高校的办学实践带来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
1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由美国著名社会教育活动家马丁·特罗教授提出的。
这一概念按照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即在校生与适龄人口之比,把高等教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当一个国家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2003年已经达到17%。
由此表明,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2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带来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
据统计,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
在2010年之前,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350万以上。
这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丰硕成果,但在社会总体需求与往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毕业生供给的大幅度增加,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从而给大学毕业生们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就业难”。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与对策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与对策来源:中国大学生就业时间:2003-6-26 19:47:00 点击:4826 热【字号:大中小】人类社会刚刚跨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就以超前的速度迈入了大众化时代,于是“扩招”、“质量”、“就业”便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倍受关注的敏感话题。
特别是就业问题,更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井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并提出应对之策,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高等教育巳进入大众化时代连续几年的扩招,使中国高等教育迅速走人大众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成为世界性大潮,各国纷纷提出自己的奋斗目标。
最早从发展高等教育中获益的美国,甚至提出了要让每个公民都接受高等教育的宏伟计划。
一向强调发展中国家要倾力发展基础教育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指出高等教育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重要意义。
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刚刚结束不久,高校扩招决策立刻出台,一直稳步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跨越式发展的历程。
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2002年145万。
2003年达到212万,2004年将超过250万,在2010年之前,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350万以上。
1998年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为643万人。
到2001年增加到1214万人。
2002年达到1400万人,已接近排在世界首位的美国(1420万人)。
度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指标是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即在校生与适龄人口之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在《从大众向普及高等教育的转变》和《高等教育的扩展与转化》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当一个国家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在15%以下时,属于英才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
试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困境及改善措施
试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困境及改善措施【摘要】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面临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就业渠道狭窄、就业率低下等方面。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学历观念落后、专业能力不足等因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建议加强实习实训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同时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在未来,希望高职院校能够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产学研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通过这些努力,将能够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困境,实现学校和社会的共赢局面。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困境、原因分析、改善措施建议、实习实训、学生就业竞争力、总结、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在大学生就业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与困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
深入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并提出有效改善措施,对于帮助这些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实现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困境主要体现在就业率较低、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岗位不稳定等方面。
学生们在面对求职时,常常遇到企业要求经验丰富、技能过硬等问题,而高职院校学生往往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与时俱进的技能,导致他们很难获得心仪的职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是提高他们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实践锻炼,学生可以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增加就业时的竞争优势。
学校还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选择,从而有效缓解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困境。
2. 正文2.1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1. 就业率低下:由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增加,而企业需求并未相应增长,导致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得部分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工作。
2. 薪资待遇不佳: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起薪普遍较低,甚至低于他们的预期,这让他们感到失望和沮丧。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马振远张娜张惠瑀来源:《职业时空》2008年第08期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高校毕业生就业被推向市场,即由原来的政府分配就业转变为自主择业,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具有以前那种明显的学历优势和政策优势,开始融入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双向选择市场。
“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已初步形成。
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市场总体的供求关系发生急剧变动,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强、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四个方面同时着手,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一、从社会方面分析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途径随着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大学毕业生“普及化就业”时代也随之来临。
这意味只有少量的毕业生从事“精英”职业,大量的毕业生要走向普通岗位。
而更为现实的问题是社会对就业人员的有效需求滞后于毕业生增长的规模。
据预测,今后几年,我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口仍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而新增及自然减员的就业岗位约1200万个,同时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十一五”期间大学毕业生人数仍以每年近20%的速度递增,将有2700万名毕业生需要就业,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就业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因素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就业渠道吸纳大学生的能力下降。
前些年,国有企事业单位是接纳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渠道。
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事业单位普遍实行减员增效,对毕业生的接收能力下降了很多。
特别是作为长期以来吸纳大学毕业生主要渠道的政府机关、公检法司、国企等单位大幅度精简人员,不能够像以往那样吸收大量的毕业生,也使得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给毕业生就业带来巨大压力。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对策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其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现状并不容乐观,需要及时采取对策弥补不足,促进学生就业。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1. 就业难度大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度较大,主要表现为岗位较少、竞争激烈。
众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着就业压力,一些优秀的学生也因为就业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2. 就业结构单一就业结构在过去长时间里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行业,相对匮乏新兴行业和就业岗位。
这导致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岗位选择相对单一,缺乏发展空间。
3. 就业能力不足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不足,难以适应职场的需求。
这也是制约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4. 学历歧视问题高职院校学生的学历相对较低,一些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学历存在偏见,认为高职院校学生水平不如本科生或研究生,导致学生面临学历歧视问题。
以上就业现状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有效解决。
1. 完善就业指导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学生就业的指导力度,帮助学生了解市场情况、了解就业前景,引导学生进行就业规划,并提供有效的求职技巧培训。
2. 加强实习实训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3. 拓宽就业渠道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加大对接用人单位的力度,引导学生积极就业,推动就业结构向着多元化发展。
4. 加强创业教育通过开设创业相关专业课程和提供创业指导,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创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5. 促进学校企业合作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与就业机会,为用人单位提供更多的优质人才。
高职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
然而,当前高职学生就业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就业困难1.1 专业不匹配高职教育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但由于市场需求变化较快,部分专业与实际岗位需求不符合。
在选择专业时,学生缺乏足够的信息和指导,导致错误选择。
对策:加强专业调研,在开设新专业之前进行市场需求调查,确保专业设置与实际需要相匹配。
同时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认清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1.2 职业素质不足虽然高职教育侧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但在软技能方面仍存在差距。
一些学生缺乏沟通、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在招聘过程中难以胜任相关工作岗位。
对策: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将沟通、团队合作等软技能纳入课程设置,并通过项目实践和实习培训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建立岗位需求与校企合作机制,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二、就业信息不对称2.1 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狭窄当前高职学生在就业信息获取方面主要依赖于校内就业服务中心和招聘会,但这些渠道的覆盖面较窄,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对策:加强网络化招聘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就业信息来源。
组织更多形式多样的招聘活动,如在线招聘、校企线上交流等,增加学生接触外部资源的机会。
2.2 实习机会不足一些高职院校缺乏充分的实习资源和创新创业平台。
当然我说到底是个人是否认真从事了高考日报工作,而不是你可以考虑自行查找由没有运营经验或不是正式注册公司所创办获得特殊情况下具体报社错导师开放公司在招聘上的渠道以及对人才需求的理解和把握有限。
对策: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争取更多实习机会。
学校可以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实践需求,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平台。
三、缺乏自我发展意识3.1 就业观念单一一些高职学生对就业观念存在误区,过于追求稳定就业而缺乏发展动力。
这种心态容易导致学生对岗位工作不持续投入,影响个人职业发展。
浅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浅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摘要:本文总结了当前高职生的就业现状,高职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当前高职院校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职就业现状对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
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改革的决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中央为高职教育确立的办学指导方针。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以就业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成为高职院校的重点工作。
1 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目前高等教育就业已经进入“大众化就业”阶段,即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后,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长,90%以上高校的毕业生将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中低端岗位就业,高职学生更是如此。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技术人才。
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对于技术应用的侧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强,这些都是高职毕业生相对普通高等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优势,更是众多企业单位青睐高职毕业生的因素。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隐成基在2011年1月2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止到2010年12月底,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0.7%,较上一年的87%提高了三个百分点[1]。
虽然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呈现稳步上涨的趋势,但高校毕业生仍就业难。
随着高职院校的增多和国家对高职学校有关政策的倾斜,每年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却与毕业生人不成比例,这就使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2 高职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分析高职学生区别于其他高校毕业生其就业难的原因有其自身特点。
(1)学历较低,使大量高职学生求职缺乏自信。
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加上近年高校的扩招,许多用人单位将本科学历作为应聘者的第一道门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求职时曾遭到用人单位拒接简历的尴尬。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探讨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探讨【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困难之间的关系。
分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与现状,指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源在于就业观念的转变、就业市场需求与高等教育培养的不匹配。
随后,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途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加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等建议。
应当注重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困难、就业观念、就业市场、就业能力、社会需求、就业渠道、综合素质、职业技能、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1. 引言1.1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探讨在当今社会,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与之相对应的是,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困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这也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
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使得就业竞争愈发激烈。
由于高等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学历泛滥等问题,大学生就业困难日益突出。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各种挑战。
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只有加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方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为大学生的就业铺平道路。
2. 正文2.1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与现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指更多的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是现代社会追求平等、发展和提升人力资本的必然趋势。
在过去,高等教育只是少数精英阶层的特权,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其解决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其解决对策研究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境日益引起社会关注。
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影响个人发展,也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本文将从教育问题、产业需求以及个人发展三个方面探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首先,教育问题是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过去,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主要注重理论学习,缺乏实践能力培养。
这导致毕业生在面对就业市场时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此外,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过于单一,无法适应日益多样化的工作岗位需求。
因此,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应加大对专业设置的研究和改革,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培养更加适应就业市场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产业需求不匹配也是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重要原因。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需求不断提高,而一些传统产业的需求却逐渐减少。
由于职业导向的教育缺乏及时调整,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匹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加强合作,开展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等形式。
通过实际操作,将学生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提高毕业生的适应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职业兴趣测试和职业规划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优势选择专业,增加就业机会。
最后,个人发展原因也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关键因素之一。
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个人素质较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无法与企业需求相匹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适应能力。
学校可以开设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各种就业渠道。
通过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并融入社会。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存在教育问题、产业需求不匹配以及个人发展原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实践教学,优化专业设置;与企业加强合作,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个人发展能力。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题与政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题与政策研究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尽管高职院校在培养实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就业难题依然存在。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原因,并研究相关的政策措施。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些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持有刻板印象,认为他们缺乏高层次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这导致了相对较低的招聘需求,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岗位匮乏的问题。
其次,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一些专业在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上没有及时调整,导致毕业生往往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增加了他们的就业困难。
此外,一些高职院校缺乏与企业合作的机会,没有提供实习、实训等实践性环节,使得毕业生在求职时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缺乏竞争力。
为了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难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
通过增加投入,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改善教育质量。
此外,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实践课程,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另一方面,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就业扶持政策。
例如,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贷款、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促进这些企业增加就业岗位。
此外,政府还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就业补贴,鼓励他们选择创业和就业。
除了政策层面的支持,高职院校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
首先,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加强合作,了解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设实践课程,提供实习机会,帮助毕业生提前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就业竞争力。
其次,高职院校应积极培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注重实践教学,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加强就业指导,提供职业规划和择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提高就业成功率。
此外,社会各界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支持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职生就业难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作者:林程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11期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职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
可通过制订相关的就业政策,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加强高职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加大实践环节的力度、推行“双证”教育制度等措施来解决高职生的就业难题。
[关键词]离职生;就业;对策
[作者简介]林程,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07)11-0187-0002
1999年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已经达到22%,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作为直接为经济发展和人们更好地就业服务的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崛起,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毕业生人数也随之迅速增长,高职生的就业难问题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
随着市场机制和社会用人制度的改革,高职生就业难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必须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高职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原因
1、人才市场不完善。
存在着严重的人才高消费现象
目前,我国的人才市场还很不完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许多企业,都还没有真正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考虑如何有效地使用人才,更没有把人才使用纳入其成本核算,因而普遍存在人才使用浪费现象。
一些企业或部门,只要招聘人才就提出要本科以上学历,甚至一些后勤服务行业的工勤人员也动不动都提出要本科以上学历。
人才使用上的严重浪费,对国家、社会无任何益处。
这样,使得一些本来适合于高职生就业的岗位或行业被高层次的人员挤占了,造成了各类人才就业岗位的错位。
2、专业设置没有与市场对接,影响了高职生就业
面对着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核心,学校没有明确的办学思想,不知道学校的特色到底是什么?更没有明确自己学校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是培养研究型人才?所开设的专业,没有很好地进行市场调研,没有去着力培养市场所急需的人才。
近年来,一种情况是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
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同时,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做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没能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3、动手能力不强。
成为高职生就业的瓶颈
现有的高职院校大部分都是从中专学校提升而成的,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仅仅是靠收学生的学费,国家基本上没有投入,加上原来底子薄,造成了办学经费严重不足,人员编制也不足。
经费不足,造成了教学设备不够、实训场地不足、实训手段局限;编制不足,造成急需人才进不来,“双师型”教师缺乏。
随着每年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实验、实训设备和场地以及师资的不足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高职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最终结果就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能是“懂”做的学生,而不是“会”做的学生,导致了与社会市场需求相背离的情况。
4、高职生的职业定位和择业心理出现偏差
高职生在职业生涯定位上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一高不成低不就。
随着高等教育“精英教育”时代的终结和“大众化”时代的悄悄来临,大学生一直是社会“稀缺资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种变化,意味着很多大学生“白领梦”的破碎,等待他们的未来更可能是成为“蓝领”、“高级蓝领”。
事实上,这是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路,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就业和创业教育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乃至所有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所欠缺的一环。
一方面,高职生就业问题严重;另一方面,许多企业高薪诚聘技能型人才不能满足需要,导致这一错位的很重要原因是就是高职生过高的就业期望值。
二、解决高职生就业难问题的基本对策
1、制订相关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政府要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重要目标,加快社会、经济转型改革的步伐,完善促进创业的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坚持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的方向,完善和发挥政府主导毕业生就业改革的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环境和效益;完善国家的公共事业财政政策,调整教育费用分担比例;调整政府促进就业的工作重心,建立适应高校毕业生成为社会新增就业岗位主要竞争者的就业政策体系、就业服务的组织构架;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方面要有保障和倾斜性的安排。
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规范就业,防范毕业生大量出现体制外就业。
制订促进各种所有制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的相应优惠政策;加强劳动执法,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保障他们在体制内就业。
制订相应的政策规范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各类企业正确地、合理地使用人才,充分考虑人才成本,充分发挥不同人才的作用,制订出《全国各个学历层次学生就业的指导性意见》,从源头上限制人才高消费现象。
2、以市场为导向。
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攻方向,主动与市场接轨,不断加强与国家人事部门组织的人才市场或人才交流中心联系,及时掌控人才需求信息,做到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市场缺什么人才,学校就造就什么人才。
这样,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就能够做到产销对路,学生就业难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
3、加强高职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教育部明确规定,高职院校应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并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与学校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办学水平适度挂钩,将就业率作为评估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
因此,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各级各类高职院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加强毕业生的求职应聘技能技巧的教育和培训,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有关人才交流会、双选会、招聘会,增强学生求职应聘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
要教育学生正确评价自己,让学生把自己定义在熟练技术工人这个层面上。
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同时,高职院校需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建设和就业指导的学科建设,逐步使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正规化、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
4、加大实践环节的力度
一些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较高,但实操水平有限,一些中职毕业生理论功底较欠缺,而高职教育能够很好地弥补人才培养中的这一缺陷。
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将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技术理论课与实验、实训和实践融为一体,切实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的。
社会调查表明,实验和实训应以校内教学基地为主,建设一套与课程相配合、互为补充的实验、实训基地,提倡40%以上的专业课到实验室上,并为学生获取社会认可的技术等级证书提供条件。
当前应加大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基地的投入和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
同时,学校应该积极与企业联系,对有需求相关专业的企业进行实地考查,并争取企业的大力支持,在那些社会信誉好、经济效益佳的企业建立实习、就业基地,组织学生到那些企业实习,让学生在企业生产中开展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
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要求学校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5、推行“双证”教育制度。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所谓“双证”教育制度,即高职生通过二年或三年的学习,一方面获得大学专科毕业证书;另一方面,高职生利用在校学习的有利时机,积极参加学校或社会组织的相关职业培训,通过国家组织的相关考试,获得相关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
从目前高职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持有“双证”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学生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流动越来越自由。
更具有深远意义的是,职业
资格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成为大学入学资格,越来越多的取得了职业资格的年轻人进入大学深造。
为此,高职院校应从师资建设、设备配置、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建立达到国家要求、符合颁发国家相应劳动技能证书标准的培训中心,为方便学生取得相关劳动技能资格证书创造良好的条件。
同时,还应该积极与政府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联系,主动邀请这些部门到学校设立相关劳动技能资格考点,组织学生多参加这方面的培训与考试,取得相关的劳动技能证书,为自己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6、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