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的名词解释
脑性瘫痪的名词解释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CP)是一种由于非进展性脑损伤或异常引起的运动和姿势障碍的综合症。
它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婴幼儿期出现。
脑性瘫痪造成的运动和姿势问题会导致肌肉不协调、肌肉紧张或过度活跃等症状。
脑性瘫痪的主要病因是脑部受损,可以是在孕期、出生过程或出生后的早期几年内发生。
脑损伤可以由多种情况引起,例如胎儿缺氧、早产、胎儿感染、出生时窒息、脑膜炎或脑出血等。
这些损伤会影响脑部的运动控制中心,导致肌肉无法正常工作。
脑性瘫痪有多种不同类型,每种类型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常见的类型包括痉挛型、强直型、扭转型、混合型和轻度型。
痉挛型是最常见的类型,患者的肌肉呈紧张或僵硬状态,常伴有肌肉痉挛和震颤。
强直型主要表现为肌肉过度紧张,造成关节僵硬和不协调运动。
扭转型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扭转运动,肢体运动不协调。
混合型是多种类型的结合,表现多样。
轻度型是指病情相对较轻,症状较轻微。
脑性瘫痪的症状除了运动和姿势障碍外,还包括智力障碍、听力或视力障碍、语言障碍、精神障碍等。
这些障碍的程度因患者的脑部受损程度而有所不同。
目前并没有治愈脑性瘫痪的方法,但通过康复治疗、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或改善运动和功能能力。
物理治疗通过训练肌肉控制和运动协调能力来改善患者的运动技能。
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则帮助患者克服语言障碍和学习生活技能。
总之,脑性瘫痪是一种由于脑部受损引起的运动和姿势障碍的综合症。
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通过康复治疗和支持,患者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帮助。
脑瘫-PPT课件
•
鼓励患儿说话,应多表扬鼓励患儿发声的 积极性,帮助患儿树立说话的信心;当患 儿发声时要立即回应多启发他表达想说的 话,千万不要批评和指责患儿。
•
教育要持之以恒,语言的矫治和训练是 长期而艰苦的,家长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 力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才能给有 语言障碍的脑瘫儿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 对患儿不过分保护,不怜悯不放弃, 不与其他孩子作比较,多鼓励患儿中心参 加游戏和活动。
•
根据患儿全身肌张力状况,临床上将脑 瘫分为五种类型:1、痉挛型,这是最常见 的一种;2、手足徐动型;3、弛缓型;4、 共济失调型; 5、肌张力低下型;6、 混合 型;既有痉挛的症状,又有手足徐动或共 济失调的表现。
小儿脑瘫早期表现(0-6个月)
• 1.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这是肌张力低下的
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 上,则可考虑为重症脑损伤,智力低下或肌肉系 统疾病。 2.身体发硬,这是肌张力亢进的症状,在一个月 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考虑为脑 瘫。 3.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 表现,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个月时叫名 无反应,可考虑为智力低下。
如运动(体育)疗法,包括粗大运动、 精细运动、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训练;如 爬行、有目的的指认(鼻、耳等)、训练 抓物、持物、 起坐、摇摆、扶行(背靠墙、 面朝墙)、原地运动(弯腰拾物、抬脚训 练、单脚独立、原地起跳)、行、跑;再 如物理疗法,包括神经电刺激疗法、温热 疗法、水疗法;还有作业疗法即能力训练,
• (8)情绪、行为障碍
大多数脑瘫患儿有情绪或行为异常,此 与大脑功能受损有关。大量临床资料表明, 大脑的边缘系统(特别是海马回)受损时, 可引起患儿情绪异常。患儿表现为好哭、 任性、固执、孤僻、脾气古怪、情感脆弱、 易于激动,有的有明朗感、快活感、情绪 不稳定等。这些症状以手足徐动型患儿较 为常见。此外,多数脑瘫患儿表现有活动 过多,注意力分散,行为散乱等。
脑性瘫痪
(五)辅助检查
头颅MRI、CT检查可以了解脑瘫患儿颅内有无结构异常。脑电图对确定患儿是否有 合并癫痫及合并癫痫的风险具有意义;脑诱发电位可发现幼儿的视听功能异常。这些检 查有助于明确病因,提供确诊依据,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前尚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指标,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 有以下情况应高度警惕脑性瘫痪发生的可能
3. 手术治疗 (1)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2) 蛛网膜下腔持续注入巴氯芬 (3) 矫形外科手术
Thanks
(七)治疗
尚无特别有效的疗法。可采取物理疗法、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降低痉 挛肌肉的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智力正常的患儿通常预后较好。癫痫频繁发作可致脑缺 氧而使智力障碍加重,预后较差。
(七)治疗
1. 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 (1) 一般治疗:加强护理,注意营养及卫生。根据患儿现有能力制定康复方案积极康复训练,达 到最大限度的功能改善。言语障碍及智能不全者加强语言和文体音乐训练,以提高智能;运动障碍进 行理疗、体疗、按摩,以改善患肢的运动功能 (2) 康复治疗:方法主要有下列5种
1) 家庭康复 2) 特殊教育 3) 引导式教育 4) 感觉整合训练 5) 音乐治疗
(七)治疗
2. 药物治疗 疗效有限。主要是对症治疗,如癫痫发作者可根据不同类型给予相应恰 当的抗癫痫药物;下肢痉挛影响活动者可试用苯海索、巴氯芬等肌肉松弛药物降低肌张力。 近年来,肉毒素注射治疗痉挛性脑瘫,能很快缓解肌肉痉挛,降低肌张力。同时,还可应 用促进脑代谢的脑神经细胞营养药物,以利于患儿神经功能的恢复
1. 出生前病因 2. 围生期病因 3. 出生后病因 4. 遗传性因素
(二)病理
病理改变可分为两类 1. 出血性损害 如室管膜下出血或脑室内出血,多见于妊娠不足32周的未成熟胎儿,可
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ppt课件
(一)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3.语言障碍矫治 首先要保持正确的姿势,维持患儿头的正中位置,在面对患
儿眼睛的高度与其交谈。不管患儿懂或不懂,都要利用各种机会跟 其说话。为了树立患儿学说话的信心,要鼓励患儿发声,当患儿发 声时要立刻答应并与其对话,即使说不成句,也应点头示意,同时 予以表扬及鼓励。语言训练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需要极大的 耐心并持之以恒。
(3)视觉障碍:约半数以上患儿伴视觉障碍,多为视网膜发育不良或枕叶大 脑皮层及视神经核变性,传导通路性损伤。主要表现为内、外斜视,视神 经萎缩,动眼神经麻痹,眼球震颤及皮质盲。
(一)主要功能障碍
(4)听觉障碍:多为核黄疸引起,部分患儿听力减退甚至全聋,以不随意运动型患儿最为常见。 (5)其他感觉和认知功能障碍:脑瘫患儿常有触觉、位置觉、实体觉、两点辨别觉缺失。患儿 常常无法正确辨认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对各种颜色的辨认力也很差,其认知功能缺陷较为 突出。 (6)癫痫发作:脑瘫患儿中伴随癫痫发作的并不少见,在痉挛性四肢瘫、偏瘫、单肢瘫和伴有 智能低下者中更为多见。临床发作类型以全身性阵挛发作、部分性发作、继发性大发作为主。 (7)情绪、行为障碍:患儿表现为好哭、任性、固执、孤僻、古怪、易于激动、情绪不稳定、 注意力分散等。 (8)其他:多数患儿生长发育落后,营养不良,且免疫力低下,易患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评估可在患儿实际生活环境中进行,通过观察患儿完成实际生活中的动作情况,以评 估其能力。有些不便完成或不易完成的动作,可以通过询问患儿本人或家长的方式取得结果, 如患儿的大小便控制、个人卫生管理等。还可采用功能活动问卷(the functional activities questionnaire,FAQ)、快速残疾评定量表(rapid disability rating scale,RDRS)等。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简介
脑瘫的临床表现 不随意运动型
• 原始反射持续存在并通常反应强烈,尤其ATNR姿势为最 显著特征,呈现非对称性、头及躯干背曲姿势。 • 由于上肢的动摇不定,可使躯干和下肢失去平衡,容易跌 倒。 • 由于病变早期部分婴儿表现为松软,多数患儿症状不明显, 因此早期确定病型较难 • 此型患儿一般智商较痉挛型患儿高,有较好的理解能力。 多开朗、热情,但高度紧张、怕刺激。 • 此型又可根据肌张力的变化程度,分为紧张性和非紧张性 两种类型。 • 本型可表现为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扭转痉挛等,也可 同时具有上述几种表现,约占脑瘫的20%。
• 主要损伤部位在小脑,表现为平衡障碍,肌张力低下,无 不自主运动。本体感觉及平衡感觉丧失,不能保持稳定的 姿势。主要表现如下: • 步态不稳,不能调节步伐,醉酒步态,容易跌倒,步幅小, 中心在足跟部,基底宽,身体僵硬,方向不准确,过度动 作或多余动作较多,动作呆板而机械。 • 手和头部可看到轻微震颤,眼球震颤也极为常见。 • 指鼻试验,对指试验、跟膝胫试验都难以完成。 • 语言缺少抑扬顿挫声调,而且徐缓。 • 本型不多见,多于其他类型混合,约占脑瘫的5%
• • • • • • • • • • • • • • 2004年《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神经学组分型标 准: 按临床表现分型: 痉挛型 不随意运动型 共济失调型 肌张力低下型 混合型 按瘫痪部位(痉挛型)分类: 单瘫 双瘫 三肢瘫 偏瘫 四肢瘫
脑性瘫痪的分型
• • • • • • • • • • • • • • • • 2006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 委员会: 按临床表现分型: 痉挛型 不随意运动型 强直型 共济失调型 肌张力低下型 混合型 按瘫痪部位分型: 单瘫 双瘫 三肢瘫 偏瘫 四肢瘫
脑性瘫痪名词解释
脑性瘫痪名词解释脑性瘫痪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发生在胎儿或婴儿时期,对肌肉控制和协调能力造成持久性的障碍。
以下是对脑性瘫痪相关的几个专业名词的解释。
1.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脑性瘫痪是指一组影响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慢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姿势和运动障碍。
这种疾病通常起源于大脑受损,可能是在胎儿期、婴幼儿时期或者在婴儿期内出生后不久发生的。
脑性瘫痪患者的症状可以从轻微的肌肉活动异常到严重的运动和智力功能受限。
2. 瘫痪(Paralysis)瘫痪是指某个身体部位或身体的一侧失去运动能力。
在脑性瘫痪中,瘫痪通常是因为大脑的运动控制中心受到损伤,导致相关的运动神经元受到影响,进而引起肌肉控制和协调障碍,而不是由于神经或肌肉本身的问题。
3. 痉挛(Spasticity)痉挛是脑性瘫痪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指的是肌肉强直和痉挛。
由于大脑的运动控制中心受损,导致神经传递的异常增加,使得肌肉过度收缩和痉挛。
这会导致肢体僵硬、运动不灵活以及一些协调运动的障碍。
4. 非痉挛性(非强直性)运动障碍(Non-Spastic Movement Disorders)非痉挛性运动障碍包括脑性瘫痪以外的其他类型的运动障碍,如扭曲痉挛、不自主运动、震颤等。
这些运动异常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的,而非仅仅是运动控制中心的损害。
5. 步态障碍(Gait Disturbances)步态障碍指的是脑性瘫痪患者在行走过程中的异常姿势和动作。
由于肌肉控制和协调能力的损害,脑性瘫痪患者的步态可能表现为步态异常、脚趾拖地或交叉步(Crossover Gait)等问题。
步态障碍在脑性瘫痪中十分常见,因为大脑的运动控制中心对于协调复杂的身体动作特别重要。
总之,脑性瘫痪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会影响患者的肌肉控制和协调能力。
痉挛、瘫痪、非痉挛性运动障碍和步态障碍是脑性瘫痪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和专业术语。
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简介
球震颤、眼球追随运动缺陷等。可能因未成熟的视觉系统对不良事件较为敏感,PVL使视放射白质
纤维缺失、皮层输入/输出纤维受损,从而导致视交叉后视路内神经元间、皮质与皮层下中枢之间信
息传递障碍所致。
• 神经生化的改变
•
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结果认为,自由基和神经递质如谷氨酸盐可促进脑组织坏死。白介素和肿
瘤坏死因子可通过胎盘屏障和胎儿血-脑脊液屏障,进而损伤发育中的脑,引起脑室内出血和PVL。
低氧、缺血或低血糖引起的细胞ATP减少,可使细胞死亡,与以后出现的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有关。
•
病理生理改变
• 产伤所致脑损伤
•
产伤可为颅外产伤、颅骨产伤和颅内产伤。颅内产伤主要为硬脑膜撕裂、
硬膜下血肿、脑缺血性梗塞等。与脑瘫关系密切的是后两种。
• 胆红素脑病
•
高胆红素血症时,胆红素通过血-脑脊液屏障,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
• 先天性感染
•
先天性感染目前已被认为是主要的致畸因素,不仅可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
畸形,病变本身也可造成CP。1987年Nachmias首先把导致先天性宫内感染
引起畸形的病原体概括为TORCH,T为弓形虫(Toxoplasma)、R为风疹病
毒(Rubella virus)C为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H为单纯疱疹病毒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 概述
• 定义:
• 1988: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以内发育时期 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 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 2004年: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以内各种原 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 姿势异常。
• 2006年: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 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 姿势异常。
小儿脑性瘫痪护理ppt完整课件
• 有人用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因素进行分析。传统的观点认为围产
期原因是导致脑瘫的主要原因,近来认为70%~80%的脑瘫 发生于出生前,其中相当大的比例原因不明。因此,近年认 为对脑瘫病因学的研究应转入胚胎发育生物(Wu)学的领域。
• 我国脑瘫发病率约为1.8‰~4‰。1997年至1998年对江苏 等七省调查,1~6岁小儿中脑瘫患病率为1.92‰。
第九页,共七十九页。
• 从调查结果看,脑瘫发病率各国差别不大,城乡差别不大,男性 略高于女性。
• 近50年来,由于产科技术、围产医学、新生儿医学的发展,新生 儿死亡率、死胎发生率均有明显下降,但脑瘫发病率并无减少趋 势,重症脑瘫的比例有增多趋势。
第三十一页,共七十九页。
• (10)视觉发育速度缓慢、视觉体验效应不足、视觉功能发育不足, 影响粗大和精细运动发育速度和质量。
• (3)小脑损伤:由于小脑不同部位的损伤,可导致共济失 调、平衡障碍、震颤等,临床多见共济失调型脑瘫,累及全 身。
• 上述三大体系的损伤往往不单独存在,临床表现常以一(Yi)种损伤为 主。
第十八页,共七十九页。
六 、分型 (Liu)
• 各国学者对脑(Nao)瘫分类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但分型原 则大同小异。
第二十页,共七十九页。
• 按瘫痪部位分为7型: • (1)四肢(Zhi)瘫(quadriplegia); • (2)双瘫(diplegia); • (3)截瘫(paraplegia); • (4)偏瘫(hemiplegia); • (5)重复偏瘫(double hemiplegia); • (6)三肢瘫(triplegia); • (7)单瘫(monoplegia)。
儿童脑性瘫痪ppt课件
1岁半小儿:
1. 当站立或行走时,不能把足平放在 地上 2. 不能独立行走 3. 不能讲五个以上的字 4. 不会使用一些常用物品,如勺杯等
2岁小儿
1. 没有一次足跟至足尖的滚动 2. 不会讲双字句 3. 不会模仿动作或字词 4. 不会跟从简单指令 不能根据物体指出相应图片
2岁半小儿:
1. 没有足跟至足尖的滚动步伐 2. 难以操作小的物品 3. 不停流口水,言语不清
❖ 足背屈角:指用手按住小儿足部,使其 尽量向小腿方向背屈,足部与小腿之间 的角度。
❖ 足跟耳实验:指小儿仰卧位,拉小儿一 侧足尽量向同侧耳部靠拢,足跟与臀部 连线与桌面形成的角度。
(四)自动反应的评定
1.倾斜反应: 6个月出现 2.坐位平衡反应: 6~9个月出现 3.立位平衡反应: (前方平衡) 12个月出现
五、评 定
✓ 评定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分别进行。 ✓ 评定内容:
运动功能评定 感觉功能评定 语言功能评定 生活自理能力评定
评估中发现有下列症状时, 应找有关康复医师进一步 诊治
视频(正常与异常对比)
1个月小儿
1. 吮吸差,进食缓慢 2. 对前面闪射的光无反应 3. 不想跟踪他前方6-8英寸处移动
✓ 肉毒毒素的应用 手术治疗
各种脑瘫康复方法
➢ Bobath法 ➢ Vojta法 ➢ Temple Fay 法 ➢ Doman Delacato 法 ➢ Peto法
1. Bobath 法
➢ 治疗重点是阻止原始反射,促进正常的姿 势反射发育,发展正常的自动反应和运动 能力。
➢ 训练方法上强调:按正常婴幼儿运动发育 的各个阶段来进行训练,如:抬头、翻身、 坐、爬、跪、站、走。
3.跪、爬:
正常婴儿7 ~ 12个月时可以四点跪,18个月时 可以直跪,7 ~ 8个月时开始腹爬,9个月可以 四肢爬,10个月以后可以爬高。
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又称大脑性瘫痪、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常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
基本与小儿脑瘫同义。
病变常损伤锥体束和锥体外系。
该病与脑缺氧、感染、外伤和出血有直接关系,如妊娠早期患风疹、带状疱疹或弓形虫病,妊娠中、晚期的严重感染、严重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理性难产等可导致新生儿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原因1.中枢性脑性瘫痪是中枢性损害,也就是说指的脊髓前角细胞(或颅神经运动核)以上部位的神经系统损害所致的瘫痪,而且病变在脑部。
任何脊髓前角细胞及以下部位的损害所致的瘫痪都不属于中枢性损害,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如脊髓灰质炎、坐骨神经损伤等所致的肢体瘫痪均不属于脑性瘫痪的范畴。
2.发育性脑性瘫痪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
指各种原因作用于未成熟的正在生长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不是作用在已发育成熟的脑组织上。
所以成年人的某些颅内疾患,如脑出血、脑梗塞等,虽然也可引起肢体运动障碍,但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因为它不是作用在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是成熟的脑组织上,不符合发育性的特点。
从受孕到婴儿期内的胎儿和新生儿及婴儿的脑组织是处在发育中的脑组织,在这一时期任何原因造成的脑组织损伤符合脑性瘫痪的诊断。
而受孕以前及婴儿期以后的脑损伤不能称为脑性瘫痪,因为受孕之前的问题,多为先天性遗传性神经疾患,应与脑性瘫痪进行鉴别。
婴儿期以后的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损伤,应冠以某疾病的名称,如脑炎后遗症等,而不应该诊断为脑性瘫痪。
3.非进行性脑性瘫痪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在向前发展为特点。
此点可与脑炎、脑瘤等疾病相鉴别。
但是对那些进行性不明显,或进展缓慢的脱髓鞘疾病,或先天性疾病,与脑性瘫痪也是难以区别的。
此外,在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很多脑性瘫痪患儿,当确诊以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治疗或治疗不当,这些患儿的症状愈来愈明显。
康复医学课件:脑性瘫痪(脑瘫)
案例二:长期康复治疗的坚持与成果
总结词
长期坚持康复治疗对脑性瘫痪患者具有显著成果。
详细描述
脑性瘫痪患者的康复治疗需要长期坚持。通过持续的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职业 治疗等手段,患者可以逐步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长期坚持康复治疗可 以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案例三:家庭康复护理的成功经验分享
作业疗法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针对穿衣、进食、如厕、洗澡等 日常生活活动,进行训练和指导
,提高自理能力。
职业技能训练
根据患者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职业 技能训练,如手工艺、电脑操作等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辅助器具使用
教授患者使用辅助器具,如轮椅、 假肢等,提高生活质量和活动范围 。
言语疗法
语音清晰度训练
针对语音不清的患者,进行发音 器官的功能训练和语音清晰度训 练,提高语音清晰度和理解能力
。
语言理解能力训练
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 ,提高患者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
达能力。
社交沟通训练
教授患者有效的社交沟通技巧, 如表达意见、情感交流等,增强
社交能力。
心理支持与干预
认知行为疗法
针对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等进行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支持性心理治疗
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增强自信心和应 对困难的能力。
日常生活活动中的精细动作能力评估
03
了解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吃饭、穿衣等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细
运动能力。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测试
01
02
03
基本生活技能评估
观察患者是否能够独立完 成基本生活技能,如洗澡 、梳头、进食等。
脑 性 瘫 痪
三、脑瘫病理变化
脑瘫病理变化可表现为脑弥漫性病变,大脑皮 质神经细胞性坏死、神经细胞减少、胶质细胞 增生、脑萎缩、脑沟增宽、脑室扩大、室管膜 下出血、脑室内白质软化、脑白质丧失,脑软 化囊腔形成,脑积水,各种脑畸形。 人脑病变部位与功能障碍相关,大脑皮质及锥 体束受损主要表现为痉挛性瘫痪;手足徐动型 主要病变在椎体外系基底核,共济失调型病主 要病变在小脑。
4、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反射异常
肌张力是指在安静状态下肌肉的张力度。通 过触摸、被动屈伸、摆动、旋转肢体以了解 肌张力情况。脑瘫小儿不同年龄及不同类型 肌张力表现有所不同,痉挛型脑瘫在新生儿 期大多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后逐渐增高, 少数表现肌张力增高。手足徐动型1岁以内往 往无肌张力增高,随年龄增长而肌张力增高。
脑性瘫痪
景谷县妇幼保健院 马琳
一、定义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 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一月内发育时期各种原因 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 中枢性障碍及姿势异常。伴有或不伴有智力低下、 癫痫、语言障碍、行为异常等。在脊髓灰质炎控制 以后,脑瘫成为引起 小儿残疾的主要疾病。是小儿 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发育。近几 年统计脑瘫的发生率达20‰—30‰。男孩多于女孩, 男女之比为1.13:1—1.57:1。脑瘫属中枢性,其病因 发生在脑的生长发育期,脑损伤为非进行性的,临 床症状一般在婴儿时期即出现。
伸手、抓取、握住、放松、指点、 拍打、叩锤、挤压、托起等,以二 指摘、三指拿、四指 抓等 (1)电疗 (2)湿热疗法 (3) (3)水疗; 5、音语疗法; 6、手术治疗; 7、肉毒素局部疗法。 2012年2月16日
谢谢大家!
2、作业疗法:
①上肢和手动功能训练:上肢和手 动训练是作业疗法中的重要内容之 一。
脑瘫 知识的介绍
本月专题脑性瘫痪一:脑性瘫痪定义❝脑性瘫痪是指患儿在出生前或出生后1个月内大脑受到非进行性损伤,导致的以运动或姿势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小儿脑瘫是儿童时期伤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及特效的治疗方法。
二:发病及发病机制❝脑性瘫痪的病因较为复杂,许多患儿甚至找不到明确的原因,其发病与产前产时产后短期内诸多因素关系密切。
❝国内报道以早产,低出生体重和产时缺氧窒息,产后黄疸等较为常见三:临床表现❝由于不同的病因,类型,受累部位和程度,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主要症状有;❝肌张力异常增高与痉挛❝不随意运动和共济失调:患肢不自主运动,常见为手足徐动,手指常过伸或分开。
❝智力低下及情绪障碍:患儿智力受损轻者常以情绪障碍为主,如易惊,胆小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受损严重者常面无表情,反应迟钝,对简单的指令也不能执行,讲话不清❝其他:可伴有视听功能障碍,吞咽困难,流涎,牙齿发育不良,斜视,。
少数表现为肌张力低下,此患儿常合并小头围,关节活动范围增大,但膝反射亢进。
四:脑瘫的分类❝按临床表现将脑瘫分为5种类型:❝ 1.痉挛型脑瘫是最典型和最常见的类型。
主要表现为双下肢为主的痉挛性截瘫或四肢瘫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可有病理反射,常伴有语言及智能障碍。
❝ 2.迟缓型脑性瘫痪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低下,常伴有失语及智能低下。
❝ 3.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多有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损害而发病。
患儿表现为手足远端出现不间断的不自主运动,成舞蹈样或徐动样动作。
常伴有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增高。
❝❝ 4.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较为少见,是由于小脑发育不良所致,要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共济运动障碍、运动发育迟缓。
❝ 5.混合型兼具上述各型某些特点。
五:脑瘫的治疗❝迄今既无有效的病因学治疗也不可能治愈,但可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去帮助患儿获得最大程度的功能改善,发挥其代偿潜能,改善自理能力。
❝主要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康复训练。
脑性瘫痪名词解释
脑性瘫痪名词解释脑性瘫痪是一种抽象概念,也是一种认知障碍,指的是一种发育性精神残疾,主要表现为严重的智力发育迟滞,其精神活动也明显受损,其发展一般陷入一种停滞的状态。
脑性瘫痪的主要症状是先天性的智力障碍,表现为思义和语言能力的显著迟滞。
这种智力迟滞可能是先天的,也可能是由于不良环境或发育障碍而导致的。
这类智力迟滞可能是缺乏视觉反应、听觉反应、触觉反应或全部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可能表现为多种行为和精神困扰。
脑性瘫痪还有一些共性的行为特点和综合表现,主要包括:信任心理学的发展受损,对周围的环境的反应迟钝或减少;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情绪不稳定,常有抑郁情绪;可能有精神分裂症等多种症状。
脑性瘫痪是一种发育障碍,是一种疾病,而不是一种发育滞后。
其发生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营养不良、感染因素、毒物中毒、怀孕期低碳酸血症或其他原因而导致。
现今,脑性瘫痪以各种形式,针对不同程度的患者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心理治疗和教育治疗等。
物理治疗指的是通过各种物理刺激,如红外线、微波、电疗、磁场等,来刺激神经末梢,促进神经细胞连接;药物治疗是指通过针对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而采用的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行为治疗是指采取相关的行为训练,唤醒患者以求克服发育性瘫痪;心理治疗是指通过手段作用于患者心理上,寻求解决病情的治疗方法;教育治疗则是采用正确的教育手段,指导患者从事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其正确的行为方式。
由于脑性瘫痪是一种发育障碍,治疗起来也需要全面考虑,并不能只依靠一种方法,而是需要多方面的治疗,把病情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对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
“脑性瘫痪”主要指一种发育性精神残疾,具有严重的智力发育迟滞、智力障碍、信任心理学发展受损、注意力缺失、情绪不稳定、发育障碍等症状。
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心理治疗和教育治疗等,要求患者全方位治疗,把病情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促进恢复。
脑性瘫痪课件
2. 3 按摩按摩可通过刺激部位反射性的引起大脑皮质兴奋, 加快血流,促进脑细胞的发育,提高其代偿能力。如邵银进等 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脑瘫舒筋活络按摩油进行推拿治疗,且 配合程度越好,治疗效果越显著,能有效地缓解痉挛,降低肌张 力,改善关节活动度。
护理
❖ 1.日常生活护理 :培养患儿独立生活能力 ❖ 2.饮食护理 :需供给高热量、高蛋白及富有维生素、易
治疗方法
❖ 1 西医疗法 1. 1 药物 目前药物治疗一类为促进脑组织发育和 脑代谢类药物如神经生长因子、脑蛋白水解物等。 此类药物的作用多体现在促进原有神经细胞的发育 及增强脑组织的代偿能力,疗效有限。另一类为对症 治疗,肉毒杆菌毒素、巴氯芬可有效改善肌张力,但维 持时间有限,长期反复应用有一定副反应,还有较大研 究空间。如曲凤媛等应用A型肉毒毒素神经阻滞配 合功能锻炼治疗小儿脑瘫,患儿肌张力明显降低,内收 肌松弛,交叉腿、马蹄足畸形消失,足跟可以放平行走。
分类
❖ 按临床表现分 ❖ 按程度分
❖ 1.痉挛型:发病率高,占全部病人的60%~ 70%。 病变波及锥体束系统。 患儿表现肌张力 增 高,肢体活动受限
❖ 2.手足徐动型:约占脑瘫患儿的20%。主要病 变在锥体外系, 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 主运动,当进行有意识运动时,不协调及无效 的运动增多
6个月内
❖ 6.固定姿势,往往是由于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 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 势等。在生后一个月就可见到。
❖ 7.不笑:如果2个月不能微笑、4个月不能大声笑,可诊断为 智力低下。
❖ 8.手握拳:如果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 侧上肢存在,有重要诊断意义。9.身体扭转:3-4个月的婴 儿如有身体扭转,往往提示锥体外系损伤。
脑瘫的诊断标准
脑瘫的诊断标准
摘要:
1.脑瘫的定义与病因
2.脑瘫的早期症状
3.脑瘫的诊断标准
4.脑瘫的治疗与康复
5.脑瘫的预防措施
正文:
脑瘫,即脑性瘫痪,是一种由于大脑非进行性损伤所引起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脑瘫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后的各种原因。
其中,出生前因素主要包括胎儿缺氧、感染、出血、发育畸形等;出生时因素包括难产、窒息、产伤等;出生后因素包括缺氧、感染、颅内出血、脑部疾病等。
脑瘫的早期症状通常表现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期。
第一种症状是身体发软或运动减少,这些说明是脑瘫的早期症状,需要及时检查。
第二种症状是身体发硬,这是由于肌张力亢进的表现,肌张力亢进会持续在4 个月以上。
第三种症状是反应迟钝,一般具体表现为智力下降或骨骼发育障碍。
脑瘫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发育史和神经系统检查。
一般来说,脑瘫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婴儿期内出现症状;2)症状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3)症状持续至少4 个月以上;4)症状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
脑瘫的治疗与康复主要采用综合措施,包括物理治疗、康复训练、手术矫
正、药物治疗等。
治疗目的是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防止并发症。
康复训练是脑瘫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早期干预、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
脑瘫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加强围产期保健,预防胎儿缺氧、感染等;2)减少难产、窒息等出生时因素;3)及时治疗新生儿缺氧、感染等疾病;4)加强儿童健康管理,早期发现和干预异常发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性瘫痪
定义:脑瘫是指由于出生前、出生时、婴儿早期的某些原因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常合并智能缺陷、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听觉、语言障碍,可伴有癫痫发作。
尽管临床症状可随年龄的增长和脑的发育成熟而变化,但是其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却固定不变。
病因:1.窒息缺氧:胎儿在母亲子宫内缺氧窒息、分娩时新生儿缺氧窒息、呼吸窘迫综合症、周身循环衰竭、红细胞增多症。
2.脑部受伤:分娩过程中婴儿脑部受伤,新生儿颅脑受伤或脑部感染、脑血管意外。
3.早产和胎儿发育不良:胎儿宫内感染,宫内生长缓慢,先天畸形。
新生儿体重少于2500克。
4.孕妇的原因:a.孕母因素:高龄初产32—35,有反复流产、早产或死产病史、妊娠4次以上的经产妇,有精神神经疾患。
b.妊娠6个月内致病因素:双胎或多胎,先天畸形,遗传缺陷,母亲患风疹感染,接触虫毒性物质,放射线照射。
先兆流产,母体的慢性感染,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c.妊娠后期的原因:妊娠毒血症,胎盘脐带异常,产前出血,血型不合,妊娠35周之后宫内胎儿发育迟缓。
并发症:1.视觉障碍:约25—50%的患儿伴有视力障碍,最常见的为眼球内斜视和屈光不正。
偏瘫患儿可见同侧偏盲。
少数有眼震,偶见全盲,视觉障碍可影响手眼协调。
2.语言障碍:约1/3至2/3患儿有不同程度语言障碍。
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发音困难,构音不清,不能说成句的话,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或完全失语。
3.感觉和认知异常:常有触觉、位置觉、实体觉、两点辨别觉缺失。
患儿多缺乏正确的视觉空间和立体感觉,认知功能缺陷较突出。
对复杂图形的辨认力差,分不清物体形状与其所处空间背景的关系,对颜色的辨认力差。
4.癫痫发作:至少有10%—40%以上的患儿在不同年龄阶段出现癫痫发作,以痉挛性四肢瘫、偏瘫单瘫和伴有智力低下者多见,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少见。
5.骨与关节发育畸形:常见的下肢畸形有:骨盆倾斜,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髋内收,髋屈曲内旋等,膝关节屈曲,膝内翻,膝外翻,足下垂,足内翻,足外翻,马蹄足畸形或脊柱侧凸等。
上肢畸形常有: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腕关节屈曲,拇指内收,手指屈曲等。
6:情绪行为障碍:多数脑瘫患儿有情绪或行为异常,与脑受损有关,脑的边缘系统特别是海马回受损时,可引起患儿情绪异常。
患儿常表现为好哭,任性,固执,孤僻,情感脆弱,易于激动等。
手足徐动型患儿多见。
7.口面牙功能障碍:约有25%脑瘫患儿伴有吸允无力,吞咽咀嚼困难,口唇闭合不佳,经常流涎,有些患儿龋齿或牙齿发育不全。
手足徐动型患儿最多见。
8.智力低下:约有2/3以上患儿智能落后,约1/4为重度智能落后。
手足徐动型少见。
9.其它:多数患儿有体格发育落后,营养不良,且免疫功能低下,常易患呼吸道感染性疾患。
患儿因躯体运动,感觉,智能,语言,情绪,行为等单项或多项缺陷,以致有学习和社交困难。
临床分型及各型神经学定位
1.痉挛型:最典型和常见的类型,主要损伤部位是锥体系。
主要表现为双下肢为主的痉挛
性截瘫或四肢瘫痪。
患儿行走站立困难,走路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
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踝阵挛﹙+﹚,可有病理反射常伴有语言智力障碍。
2.弛缓型﹙肌张力不全性﹚:主要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四肢呈软瘫状,不能站立行走,头
颈不能抬起,仰卧呈蛙状体为,对折坐位,运动障碍明显,关节活动幅度过大,腱反射活跃,可出现病理反射常伴失语及智力低下。
3.手足徐动型:多有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损伤而发病,损伤部位为锥体外系。
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部身不自主运动,颜面肌肉发音和构音器官也受累,常伴有流涎,咀嚼吞咽困难,语言障碍。
当有意识有目的的运动时,表现为不自主,不协调和无效的运动增多,非对称性姿势,与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延至全身,安静时不随意运动消失,不随意运动以上肢及末梢,非对称性姿势,肌张力变化﹙静止时减轻,随意运动时强,即易变性增高﹚。
腱反射正常,紧张性迷路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4.共济失调型:主要损伤部位为小脑,临场表现以平衡功能障碍为主。
步态不稳不能调节
步伐,醉酒步态,容易跌倒,基底宽,运动笨重不协调。
可有意向性震颤及眼球震颤。
语言徐缓,缺少抑扬声调。
指鼻试验,对指试验跟膝颈试验难以完成,腱反射正常。
5.震颤型:损伤部位为小脑或锥体外系。
表现为身体的某部分,在一个水平面内呈不随意,
节律性的摇动,多为动作性震颤,随意运动时手指震颤明显,也可由静止性震颤,随意运动时停止,极少单独出现,多于其他类型混合﹙共济失调型多见﹚。
6.强直型:较少见,锥体外系损伤所致。
肢体僵硬,活动减少。
被动运动时,伸肌和屈肌
都有持续抵抗,肌张力呈铅管样或齿轮状增高。
腱反射正常。
常伴有智力低下,情绪语言障碍,癫痫斜视流涎。
7.混合型: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
8.无法分类型。
按瘫痪部位分7型
1.四肢瘫:指四肢及躯干瘫痪,四肢瘫痪程度无大的差别。
2.双瘫:四肢瘫的一种,双下肢瘫痪较重,双上肢及躯干瘫痪较轻。
3.截瘫:双下肢瘫痪。
临床多为双瘫的轻症,躯干和上肢瘫痪不明显。
4.偏瘫:指一侧上下肢瘫痪。
5.双重瘫:指四肢瘫痪,双上肢重于双下肢或一侧上下肢重于另外一侧上下肢。
6.三肢瘫:指三个肢体的瘫痪。
7.单瘫:指一个肢体的瘫痪,临床少见。
诊断
1.诊断要点:a.病程呈非进行性;b.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c.可伴有d.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和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2.诊断依据:症状体征,高危因素,影像学资料。
中医对脑瘫的认识
属中医五迟,五软,五硬范畴
1.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
2.五软:头项软口软手软脚软肌肉软
3.五硬:头项硬口硬手硬脚硬肌肉硬
病因:先天性:父精不足,母血亏虚,致胎儿禀赋不足,精血亏损,不能充养髓海
后天性:小儿初生,脏器怯弱,护理不当,损伤脑髓
外伤性:各种原因所致的脑部损伤
治疗:
治疗原则:早发现,早治疗。
三岁以内:药物,康复
三岁至六岁:康复
六岁以上:手术﹙SPR手术,周围神经显微缩小术,颈动脉鞘迷走神经剥脱术,肌腱延长术﹚,康复
康复:传统医学针灸推拿及现代医学的康复理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感统疗法,引导式教育,RDI游戏疗法﹚
干细胞移植
康复治疗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