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创新政府公共管理 提高政府管理能力

4创新政府公共管理 提高政府管理能力
4创新政府公共管理 提高政府管理能力

创新政府公共管理,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内容摘要】

本文简述了我国政府的公共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开展公共管理创新。并结合实例对如何更好地推进公共管理创新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公共管理创新,政府管理能力

公共管理,即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利与公共利益。其中,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起点,决定了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必然态势。

一、当前政府公共管理现况

建国时,我国采取的是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的公共管理薄弱。改革开放后,经过四轮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政府职能逐步转变,工作重心也转向了经济建设。其中,1998年进行的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政府机构改革,将政府职能转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来[1]P.255,由此开启了我国公共管理的新局面,使得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公共行政效率得以改善,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还提高了公务员的素质,密切了政府和群众的关系,推进了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尽管如此,传统的行政体制改革,大多将注意力集中于人员精简、组织结构调整以及组织的自我更新。然而由于行政组织的惰性,改革往往很难取得成效;另一方面,传统的行政改革由于关注行政组织内部管理的简化,而忽视了政府与环境的关联,也往往使改革处于不推不动,推亦不动的境地。因此,我国的公共管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

1、政府改革的被动适应性远远大于主动的前瞻性;

2、政府改革视角的偏狭,政府改革孤立于政治和社会系络;

3、缺乏对政府改革理论上的反思;

4、过于追求效率主义典范,局限性大。

5、在行政执行方面存在缺陷,而行政监督乏力,忽视公共利益。

这些都导致了我国政府管理能力虽然相比过去有较大的提升,但是仍然没有达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如何调整思路,解决公共管理中的诸多问题,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推进改革的不断深入,是本文讨论讨论的主题。

二、政府公共管理创新的目标及措施

“新公共管理”运动是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政府改革运动,对我国公共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胡德将“新公共管理”看作是一种以强调明确的责任制、产出导向和绩效评估,以准独立的行政单位为主的分权结构(分散化),采用私人部门管理、技术、工具,引入市场机制以改善竞争为特征的公共部门管理新途径[1]P.223。新公共管理主要是为了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是

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管得少一些但要管得好一些;第二是尽可能地实现社会自治,鼓励社会自身的公共管理,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以弥补政府自身的财力不足,第三是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为社会服务的质量,从而使政府走出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的困境。

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的公共行政改革是公共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强调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相对淡化了政治职能,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公共事务实施了有效管理,满足了公众的要求,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各个国家选择的路径和采取的措施不同,但是都取得了成效,在相对程度上改善了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能力,缓解了社会矛盾。

我国的公共管理创新,应当借鉴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稳步推进。政府公共部门改革和社会管理的创新是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到“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的切入点。在公共管理创新中,需要实现由“管制型”政府机构到“善治型”公共服务机构的变革[2]P.151。尤其是各地的地方政府,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一方面,他以中央政府代理者的身份组织和实施公共管理创新,另一方面,自身又积极参与到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去,是重要的利益相关方,是连接中央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制度需求的中介[3]P.847。其公共管理创新更应当以人为本,重视公共服务的公平,实现社会正义。应强调政府决策

的开放性,重视社会民众的参与。具体说,可以从如下几点着手:

1、更新政府行政观念,以职能为出发点重塑政府行政理念,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担负的职责和功能,近年来职能也被视为政府创新或行政改革的逻辑起点,在梳理既定职能、整合原有资源的基础上转变政府行政理念,调整其价值观,选择目标设计,以适应行政环境的动态发展,最大程度地满足公民社会和

市场经济的需求[4]P.111。

公共管理创新要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核心,主动适应行政管理的动态变化,密切政府与社会组织、人民群众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政府管理能力的建设,要按照确定社会管理目标、民主参与社会政策、推行阳光行政三个环节依次展开,最大限度地提升社会管理的有效性。

2、适度引入企业化政府模式。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企业化政府模式是借鉴市场经济的经济原则和效率原则,学习企业的目标管理、成本核算、绩效评估等管理手段,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管理能力,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

此外,还可以将公共行政部门的部分决策和执行权利下放,建立民营或混合所有制的企业来提供过去由政府部门垄断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希望通过多家竞争性机构来提供同样的产品和服务,以此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减少政府的寻租的空间。

但是,公共服务的民营化,要结合国情,不能照抄西方模式,

更不能简单地把国有资产私有化。

公共服务外包后,政府仍要承担政策说服、政策规划、目标制定、监督标准拟定以及执行、评估及修正等功能,因此,民营化的成功是建立在一个健全的政府功能基础上的,需要加强政府管理能力,防止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过于追求企业利益而损害公共利益和社会长期利益。

3、电子化政府,倡导科技领先,政府信息的公开和可获得性,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机制,更有效率。尤其是当今互联网时代,公共管理创新必须借助这一有力的工具。

三、“互联网+”时代的政府公共管理创新

互联网的兴起,尤其是移动互联时代自媒体的出现。获取和传播各类信息的渠道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互联网+”的概念得以广泛推广。“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

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所以,政府的公共管理创新,应当融入“互联网+”的理念,探索“互联网+公共管理”模式,利用互联网工具,构建民众参与公共管理的渠道。

我国政府很早就认识到了政府电子化的重要性,但是长期将其视为技术问题,缺乏互联网思维,这导致了政府信息化缺乏明确的愿景、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各政府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政府信息公开没有制度化及政府信息的使用度低,政府信息化与政府改革未能有机整合起来,人民群众缺乏获取信息的途径和反映利益诉求的途径。

为此,我们应顺应当前互联网大潮,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一个政府、社会组织、公民共同的沟通和对话平台,促进政府公共管理的创新。

四、政府公共管理创新的范例

杭州市的公共管理,相对全国来说是走在前列的,有不少论文对此做了总结。周红云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质与政府改革——社会管理创新的杭州经验与启示》中,将杭州公共管理创新总结为“复合治理”,由“构建社会复合主体”、“民主促民生”、“开放式决策”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改革举措构成[5]P.57。其社会复合主体,是由政府、民间等利益相关方构成的,与政府职能外包相比,政府未完全退出,而是发挥了应有的职能。

康晓光,许文文《权威式整合——以杭州市政府公共管理创

新实践为例》一文,通过运河综合保护工程、西泠印社改制、丝绸行业发展等案例,从整合维度、整合框架、整合机制、参与主体角色四个方面,分析认为,杭州的公共管理创新是政府主导下、不同主体参与的、有多元化组织机制的“权威式整合”,把传统的政府垂直管理体系和新型水平合作模式结合起来,取得良好效果,并认为这种模式贴近中国国情,是适用于整个中国的公共治理模式[6]P.90~97。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公共管理不论采取哪种创新形式,都应当尊重人民的利益,构建政府、社会、公民共治的局面,才能全面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

五、小结

我国的政府管理能力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公共管理已经接近西方发达国家,虽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只要建立起良好的机制,鼓励公共管理创新,就一定能够提高管理能力,更好地造福人民。

【参考书目】

[1]李鹏,《公共管理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1

[2]袁建伟,李生校,《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与机制》,企业经济,2013.5

[3]刘思圻,《地方政府在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中的角色定位》,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4]潘小娟,白少飞,《中国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思考》,政

治学研究,2009年第2期

[5]周红云,《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质与政府改革——社会管理创新的杭州经验与启示》,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05

[6]康晓光,许文文,《权威式整合——以杭州市政府公共管理创新实践为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03

张军涛《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府与公共管理)【圣才出品】

第四章政府与公共管理 4.1 复习笔记 一、政府角色 1.政府角色论的历史考察 (1)政府角色论的主要流派 ①自由主义的政府论 a.自由主义政府论产生于l8世纪后期,提出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来管理社会,强调“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其代表作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b.影响:自由主义政府论直接催生了“三权分立”的国家学说,其影响十分深远,但其观点过分强调市场的调节作用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当中的作用,轻视甚至是仇视政府对社会的干预与管理,因而有失偏颇。 ②民族主义政府论 a.民族主义政府论,又称现实主义政府论,其主要代表人物马基雅弗利和霍布斯。民族主义政府论与自由主义政府论形成鲜明的对比,它强调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其共同利益远大于个人利益,因而政府必须着眼于国家的整体利益来管理和发展社会。统治者的权力是绝对的、不可分割的,亦即国家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b.影响:当代许多新兴的民族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民族主义政府论的思想,从而发展出“全能政府”模式和“行政扩张”的理论。 ③凯恩斯主义政府论 a.凯恩斯主义政府论,鼓励并推崇政府应用财政和货币政策等手段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干预和宏观调控,以刺激经济增长、维护社会公平;政府应当更积极主动地运用宏观调控的各种手段来管理社会,促进社会发展。 b.影响:随着凯恩斯主义的不断盛行,“干预型政府”逐渐取代了“保守型政府”而成为西方国家政府管理模式的主流。 ④福利国家政府论 a.福利国家政府论将政府角色定位于承担并提供大量的社会福利并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使公众能够对社会福利产生远景期望,借以缓解和消除社会危机。 b.影响:这一时期的政府大量推行高福利政策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由于政府在提供社会福利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导致政府的规模与权力不断扩张。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高福利国家都面临税金不足和效率低下的局面,从而陷入困境。以英美为首的一些国家对此进行反思,发起了新一轮的“私有化”运动,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回归了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政府论的模式,当今世界仅有丹麦、瑞士等少数国家仍然坚持实行高福利政策。 ⑤新自由主义政府论 a.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流派,包括以密尔顿·费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以罗伯特·蒙德尔为代表的供给学派、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以罗纳德·科斯和道格拉斯·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等理论。它们通过分析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和政府失败的原

数字政府公共管理模式创新-公共管理论文-管理论文

数字政府公共管理模式创新-公共管理论文-管理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一、数字化办公模式对政府公共管理创新的意义 (一)数字政府公共管理模式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数字,几乎每个人从小就开始接触,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数学符号。但是数据就没有那么好理解了。目前,对数据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可以笼统地解释为大量的数据、海量的数据。如何理解数字政府公共管理模式呢?其实就是政府公共管理开始运用数据来进行管理,利用数据库软件工具对数据进行抓取,接着对其进行分析管理,最终得出结论。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有规模大、类型多样、时效高速等几个特点。采用数字管理模式,海量数据会不断增长,政府采集的数据来源渠道和种类也比较多样化,对数据的处理速度也是比较快的。

这样以数据作为依托,可以更好地解决公共问题,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利益。 (二)数字化办公模式对政府公共管理创新的意义 在政府公共管理中,政府是公共管理的主体,主要的任务是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求福利。数字化办公模式对政府公共管理创新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对政府自身而言,在数字政府公共管理模式中,政府完全可以用收集回来的数据分析政府公共管理的行为,以此作为参考,设立可行的预警机制,转变传统思维,面对挑战,改革创新,消除信息孤岛现象,让数据资源得到共享,令信息的传达更便捷更畅通,从而增强政府公共管理的效率,为科学的管理决策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对政府外部而言,能够把政府的相关信息反映给公众,使信息更加透明,提高了公众的参与度,公众不仅可以参与政府公共管理的政策制定,还可以随时查看政府的执行情况,加大了监督政府的力度,能够不断推动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提高。

浅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录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2) 一、公共管理的内涵 (3) 二、大兴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 (3) (一)以城市规划为龙头,科学制定发展蓝图 (4) 三、大兴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弊端 (4) (一)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面对网络时代的多维挑战 (5) (二)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府公共管理的新平台 (6) 四、如何改进大兴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弊端 (6) (一)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政府,是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题中应 有之义 (7) (二)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政府,需要各级党组织共同努力 (7) (三)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政府,还需要所有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政府公 务员等成为学习型个体和创新型干部,并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7) 参考文献 (8)

[摘要]随着社会主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目前的公共管理以政府为主,导致政府在公共管理领域的责任扩大,以行政手段实施公共管理。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不分的局面必须改变。现阶段公共管理的主体不应该再以政府为主,而应该是政府、非政府组织(包括非营利性组织、营利性组织)与民众作为平等主体,共同承担起公共管理的职责;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只承担有限责任。 [关键词]政府职能;公共管理;行政管理;承担职责

浅论大兴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公共管理诞生于20世纪初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中国,公共管理仍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公共事务越来越多,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公共管理学研究的领域和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发达。但就对公共管理、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公共管理未来发展模式的认识而言,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社会上都存有很多争论。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员,就上述问题提出个人对大兴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供商榷指正。 一、公共管理的内涵 自公共管理学科在我国出现以来,在学术界关于公共管理的界定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综合各种学术观点可以看出,我国学术界在对公共管理的认识上至少已经形成3个方面的共识: 第一,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大量的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管理活动。这些事务和管理活动直接涉及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 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会把更多的社会和公共管理职能交给各种社会中介组织承担。 第三,在公共管理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政府管理只是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产物。 基于以上共识,公共管理是公共管理者为有效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根据法律的规定,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主要形式,对涉及公众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一切管理活动和过程。 这个定义的一个关键点是公共管理以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可以认为,公共利益是基于社会成员个人利益产生,并从多种多样的具体的个人利益中抽象出来,具有普遍性、共享性和社会性的利益。由于个人利益是现实的,所以公共利益并不是虚无的。同时,个人利益又必然是具有差异性的,公共利益难以体现这种具体的差异性,甚至有时会因这种差异性的存在而造成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和抵触,所以,公共利益不是也不可能是个人利益的总和。因而,公共管理也必然只能以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作为目标。 二、大兴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 目前,北京市大兴区街景一片新气象:地铁的建成及通行、座座高楼的矗立、大街的拓宽与改造无不需要政府的指示与协调。在公共管理中,在一定条件下,政府是可以支配公共管理的事物,并且本着公共利益最大化而实现的。如若没有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管理创新

论文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管理;创新 论文提要: 当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建立适应社会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为目标,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以服务政府建设为切入点。“十一五”规划从“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未来五年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其中,完善体制机制是谋求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完善体制机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 重要问题。 一、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1、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推进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如果能顺利实现率先突破,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动力支持。 2、行政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社会经 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所谓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谋求经济、社会、环境几个方面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发展。这就要求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协调一致,统筹兼顾才能谋求这种和谐。而能完成这一务的必然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只有在行政管理体制完善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协调一致,统筹兼顾,否则谈不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制度保障。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们所处的这个新阶段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能否获得发展,需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支持。例如,推进国企改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需要政府职能转变,为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 1、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改革的攻坚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制约各项改革的突破口 和瓶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各项改革的整体性和配套性更强了,难度也更大了。特别是在深化全面改革的过程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又关系到政治体制改革,处于改革的中心环节,因此如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各项改革就很难深入。 2、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切身利益的关注度越来越强,这与政府能够 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形成矛盾。我们正处于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过渡期,在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期望值也不断增强。但是,我国具有特殊的国情,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同时,由于财力有限,政府能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只能逐步增加和提高,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只能逐步加快步伐。这种状况,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要求和期望值形成了反差。同时,人民群众不仅要参与改革,也要求分享改革的成果,希望尽快获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这就要求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处理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既要引导群众参与改革,又要教育群众着眼于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而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3、政府管理由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管理的方式向主要以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间接 管理转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更新政府管理理念,彻底抛弃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官本位的思想,实现由政府主体向市场主体的转变。其次,要改变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的做法,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理,主要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管理,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全面实行依法行政。再次,要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这一切,都需

公共管理学简答论述整理

公共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四、简答 1、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有哪些? 答: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2)欧洲或莱茵模式 3)东亚 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2、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有哪些弊端? 答:1)政企不分,政资不分;2)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3)权力过于集中;4)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 3、入世后,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面临哪些严峻的挑战? 答:1)入世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2)入世对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3)入世对公务员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论述题 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答:第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第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第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第四,就人事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 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的多。第五,与私人部门的管理不同,公共 管理包 括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因此它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的特点。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共管理与其它体制不同点有哪些? 答:1)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和方 式是不 同的:(1分)a,20世纪30年代以前,各主要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都奉行 自由经济政策,(1分)奉行三个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契约原则、 自我负责原则(3分)b,由于爆发经济危机,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成为主流,各主要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了干预主义政策(1分) c,2 0世纪7 0年代以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滞涨”现象,西方新自由 主义思潮由此兴起(1分) d,80年代以后西方的政府管理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是按照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的思路来进行的(1分) 2)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别,各市场经济 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也是不同的:(1分)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1 分);欧洲或莱茵模式(1分);东亚的政府主导模式(1分)3、案例分析: 温州市政府的“无为与有为”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无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动力和内因,而政府的“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温州市市长曾说:“在温州,凡理论和实践发生矛盾时,先服从于实践。”于是个体工商业、服务业、家庭工厂、挂户经营、雇工经营、买卖合同、长途运输等,只要上面不管,就都让它发展。 1984 年在平阳县钱库镇出现了私人钱庄。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坚决取 缔,而温州各级政府因为考虑到钱库镇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没有强制取缔,而是在争取钱库镇的银行和信用社率先实行利率浮动改革的试点后,最后钱庄于1989 年在无证经营了五年后自行关闭。 在温州人民群众自发发展民营经济的推动下,温州政府顺经济改革的需求,先后出台了许多突破当时政策或在全国率先改革的法规和措施,如中国首份个体工商执照、首个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法规、首家实行利率改革的信用社等。 强化市场和质量管理的有为八十年代末,温州的形象和声誉曾一度出现空前的危机。

公共管理学的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福祉与公共利益。 2:政府失灵:指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形。 标杆管理:即追求卓越的管理模式,并将之学习转化,以提高组织绩效的管理工具。3:企业型政府:系指有一群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的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并有效运用资源提高政府的效率。 4: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5:公共部门:是指这样一种提供服务和产品的部门,其所提供服务和产品的范围与种类不是由消费者的直接愿望决定,而是由政府机构决定的,在民主社会,是由公民的代表来决定的。 战略管理:是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的行为,或者说,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价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艺术或技术。6:政府再造:是指政府改革将涉及改变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民、政府与企业诸多关系的调整,设计政府治理的观念、结构、方式和方法的变革;及涉及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的调整,更涉及外部关系的调整。 7:公共管理伦理:是公共管理主体作为特定的社会化角色在进行公共管理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公共管理伦理在相当程度上源于政府组织伦理和非政府组织伦理,并具有特定的内容构成。 8:市场失灵:简单来讲,便是因市场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市场机制无法将社会资源予以有效配置,二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效率以外的非经济

32 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公共管理诞生于20世纪初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中国,公共管理仍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公共事务越来越多,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公共管理学研究的领域和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发达。但就对公共管理、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公共管理未来发展模式的认识而言,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社会上都存有很多争论。作为我国首届MPA学员,笔者在系统接受MPA教育和对公共管理进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就上述问题提出个人理解,供商榷指正。 一、公共管理的内涵 自公共管理学科在我国出现以来,在学术界关于公共管理的界定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综合各种学术观点可以看出,我国学术界在对公共管理的认识上至少已经形成3个方面的共识:第一,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大量的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管理活动。这些事务和管理活动直接涉及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 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会把更多的社会和公共管理职能交给各种社会中介组织承担。 第三,在公共管理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政府管理只是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产物。 基于以上共识,笔者认为:公共管理是公共管理者为有效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根据法律的规定,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主要形式,对涉及公众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一切管理活动和过程。 这个定义的一个关键点是公共管理以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可以认为,公共利益是基于社会成员个人利益产生,并从多种多样的具体的个人利益中抽象出来,具有普遍性、共享性和社会性的利益。由于个人利益是现实的,所以公共利益并不是虚无的。同时,个人利益又必然是具有差异性的,公共利益难以体现这种具体的差异性,甚至有时会因这种差异性的存在而造成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和抵触,所以,公共利益

推进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调查

------------------------------------------------------------------------------------------------------------------------------- ------------- 改革开放以来的4次政府机构改革,都是侧重于从横向调整政府的部门设置,但却没有从纵向减少政府的层级设置。目前,我国“地区”一级建制逐渐演变成了实体型政府,工作重心转向城市建设与市政管理;而过去由议事、决策、行政、司法、财政为一体的县级行政体系被肢解,逐渐形成了“双重衙门体制”;乡镇政府又长期处于责任大、权利小、效率低的被动施政状态;村民自治也一直受到了地方行政权力的制约、且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结果造成了农村地区出现“权力真空”。因此,下一步应按“撤地、强县、精乡、实村”的整体改革思路,撤消“地区”建制,强化县级政府的功能,精简乡镇政府机构和人员,充实村民自治必要的经费供给,建立和完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国情的地方行政体制和农村公共财政制度,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合理界定职能,正确处理党、政、群、企之间的关系。 (1)克服农村基层党组织长期存在行政化的倾向。发端于革命战争年代,建立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长期习惯于“一元化”的集中管理方式,大包大揽农村行政性事务,由此造成党、政、群、企不分,产生了行政化倾向。这不利于乡镇政府依法行使管理农村社会经济工作的行政职能,限制了市场中介组织自由发展壮大,从而使广大农民缺乏对市场信息变化的独立判断和自主选择。 (2)克服乡镇政府行政权力弱化的倾向。长期以来,党组织对农村基层政权和执法机关干预过多,而“条块”分割又肢解了乡镇政府行政的职能,形成责任大、权力小、部门工作难协调的被动局面。 (3)克服市场中介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准行政化的倾向。目前乡镇的“七所八站”仍以准行政组织的身份出现,经常干扰农村或社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村民自治组织又受到乡镇党、政、群团组织和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等“外部性”因素制约,实际上也无法开展经常性的群众工作。 (4)克服农村社区群众性组织松散化的倾向。新时期农村出现的民间公益性组织和群体性自治组织,一直处于一种自生自灭、放任自流、自由发展的状态,甚至呈现出迅速蔓延的趋势。这对于长久地保持农村社会秩序稳定构成威胁。因此,今后应当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带领和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 ---------------------------------------------------------精品文档---------------------------------------------------------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行政改革的启示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行 政改革的启示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启示 摘要: 从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就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而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的浪潮。几十年来,我国行政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重大进展,西方的改革则使支配了20世纪大部分时间的以官僚制为基础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以市场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模式,并取得了极大的成效。本文重点分析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观点以及西方的成功经验,以期从中寻找适合我国国情并具有借鉴意义的观点,为我国进一步推进公共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进一步深化我国政府改革。 关键词: 新公共管理理论西方国家行政改革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的产生是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理论危机以及现实实践过程中的挑战双重合力所导致的结果。他们贯彻“人首先是一个经济人”的经济学理论假设,认为市场可以取代政治或行政成为管治社会的主导机制,只有将“经济效率”奉为最高标准,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应用交易费用分析来节约交易成本,使代理成本最小化,才能使众多自利的个体走到一起,增加社会福祉,强调政府公共管理应当像企业管理那样,将效率放在首要位置。 其主要思想为:(1)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2)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3)政府应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4)政府应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5)政府应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6)政府应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7)政府应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8)公务员不必保持中立。 二、我国政府行政改革存在的部分问题和缺陷 1、行政改革在决策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和缺陷 我国政府在干预选择失当,不合理的限制性规章制度过多过细,公共产品生产的比重过大;对各种政策工具选择及搭配不适当,过多地运用行政指令性

地方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与地位研究

345 行 政 管 理 INTELLIGENCE 地方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与地位研究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徐晓晨 摘 要: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权威性危机和管理危机造成了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社会矛盾不断。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策的执行者和地方利益的捍卫者,在面对社会普遍怀疑时必须认真扮演其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角色,提高公共管理质量和效率,切实维护好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为满足中国民主与法治要求,推动中国地方治理方式改革,完善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必须明确地方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加深政府对自己角色重要性的理解和群众对政府的信任。 关键词:公共管理 社会转型 政府职能转换 公权力 一、政府公共管理发展在长达几个世纪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西方学者对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权限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历经几次经济危机的实践考验,从最初的自由放任管理阶段到后来的福利国家与政府的全面干预阶段,再到现当代的新古典主义与新公共管理阶段。其职能包括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对内是政府自身的管理,它构成政府公共管理的内域;对外是政府对经济、社会的管理,它构成政府公共管理的外域。本文所探讨的仅为地方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外域。外域方面政府公共管理的内涵在于其管理的公共性、服务性和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 (一)西方学界定义的三大政府公共管理模式 1、里格斯行政模式三分法:来自于里格斯行政生态学说,将政府公共管理模式划分为融合模型、衍射模型、和棱柱模型。 2、韦伯-威尔逊模式:威尔逊提出了建立专门行政管理学的构想以及政治和行政二分的理论原则,将行政管理作为专门的技术领域来看待。 3、新公共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模式则包括效率驱动模式、小型化和分权模式、追求卓越模式和公共服务取向模式。 (二)中国政府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模式 1、苏南模式:又称“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能人经济模式”和“政绩经济模式”,本质上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通常是指费孝通提出的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2、珠江模式: 指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城市利用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土地和劳动力等优势,与外来资源相结合,创造了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外向型快速工业化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沿海地 区新工业化发展道路。 我国实践中形成的这几种模式,虽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仍旧存在着整个中国政府公共管理过程中的通病:如官治金融、官员寻租、官商勾结等等现象。 二、地方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在地方上的代表,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占据强势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保证自身权力的平稳运行,时刻牢记自身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居中地位,不能运用行政权力过度干涉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通过协调中央和地方利益,规范社会秩序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来实现其公共管理职能。其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几类: (一)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随着政企分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政府职能应从微观领域转变为宏观公共管理。在公共管理活动中,通过政府公权力来解决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产权模糊等深层次历史遗留问题,推动企业发展。同时,政府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可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规划,区分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产权、财权和事权,改变国有资产条块分割、经营责任不清的历史遗留问题。 (二)规范社会秩序,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地方政府掌握国家公权力,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处于强势主导地位。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地方政府有义务也有能力在公共管理活动中运用自身权力和地位,从经济、文化、社会保障等多方面为地方百姓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改善群众生活水平。 三、我国地方政府现阶段在公共管理定位中的问题 (一)政府自利化 部分地区政府在公共管理活动中未能正视自身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的居 中公益位置,经常不当使用自身权利,在管理中找寻制度空隙从而实现谋求部门机构自身利益。而在大部分情况下,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政府部门自身私利是相对立的,政府部门理应自觉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利益。当政府部门过度谋求自身利益时,地方群众利益受到损害,引发不满。破坏了政府公权力的权威和地方政府政权的合法性地位。 (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策执行者和地方利益捍卫者,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可以通过自身公权力的实施来协调中央政策和地方利益之间的矛盾,推动地方利益的扩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在履行其公共管理职能过程中,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招商引资,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必须指出,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可以运用自身管理者的地位,换句话说,必须注意自身公共服务者的地位,预防市场出现排斥、歧视外来企业和资金或者过度保护地方企业的不良现象,推动地方市场自由健康地发展。 (三)政府行政效率低下,部门间缺乏统一协调 地方政府机构部门间未曾发现团队协同合作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性。大部分公共管理活动的实施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协调一致工作,而地方政府由于各方利益错综复杂,部门间利益存在对立情况,加之同级政府部门中缺少一个核心领导部门,这就造成了在公共管理活动过程中部门之间经常会发生冲突,争夺利益瓜分或者互相推诿责任,不作为或乱作为现象严重,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公共管理水平低。 参考文献: [1] 金太军:《论政府公共管理责任的承担》,《行政论坛》,2008.1。 [2] 李雪梅:《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公共管理中政府的角色转变-公共管理论文-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中政府的角色转变-公共管理论文-管理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一、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角色转换 (一)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 在国家刚刚产生的时候,“政府”与“国家”是混淆的,都是指代统治者组成的统治机构。这一时期的政府,最大的特点就是权力集中,范围宽泛。在中世纪的中后期,西方国家的政府负责了外交、军事、、经济等一切领域的管理工作。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民族国家诞生,各国政府依旧拥有着巨大权力,管理着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各项事物。为了打破这一状况,英国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家洛克提出了“政府的目的是保护私有财产”[2]77的看法,同时还认为“政府权力作为来自人民委托的权力,必须接受委托条件的限制,即不得侵害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3]。他还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2]91,这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奠定了基础。在这之后,潘恩、汉密尔顿以及密尔更是将有限政府的思想发扬光大,这就从理论上实现了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换。

(二)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这就导致了国家与社会的高度趋同,因此公共管理始终寓于国家治理之中。这便形成了管制型政府。新中国成立后依旧未能摆脱管制型政府的传统思想,国家依旧包办一切,掌控一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的进步,我国社会不再完全依附于国家和政府,公共产品和服务也开始呈现多样化趋势。原先的公共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的中国,因此,政府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成为必然。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掌舵”,而非“划桨”;政府不应独自“掌舵”,而应让公民居于政府治理体系的中心,由此便得到了“公共服务型政府”这一概念。有学者认为,服务型政府是指在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实现服务职能,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4]。还有学者认为,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制度框架内,把服务作为社会治理价值体系核心和政府职能结构重心的一种政府模式或曰政府形态[5]。今天,我们大力建设的服务型政府首先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政府,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在观念上摒弃“官本位”的传统思想,将广大民众放在首位;其次,它必须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真正为百姓谋福利,真正承担起实现公共利益的重任;再次,它必须是一个边界有限的政府,明确自己的权力界限,管好该管的事,绝不越俎代庖;最后,它必须是一个阳光透明、法制的政府,只有创造了这种公平、公正、公开的氛围,才能使服务型政

试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及其需要解决的问题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Beijing Electric Power College D No.7.2010 307 理论探索与创新摘要:本文从创新行政管理理念、创新行政管理手段、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创新行政管理机制和创新行政管理组织结构等方 面探讨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完善中图分类号:F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7-0307-01 一、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行政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权力,依靠法律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行政管理制度则是国家行政机关的管理体制,具体是指行政组织的设置、职权的划分、人事制度及运行机制等的关系模式。行政管理体制在政治、经济、社会的运行中占重要地位,起着基础性作用。 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加速发展的贸易全球化不仅仅使国际贸易的地区空间扩大,而且意味着国际竞争也更加激烈了。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的整个经济活动提出了挑战,而与国家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行政管理体制无疑也受到了冲击。而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是建立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保证。 二、行政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在行政管理创新中,一定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一定要突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具体来说要坚持两个重要原则:(一)政府要做正确的事。即进一步明确政府管理的权力边界,逐步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放权于民,着力提高政府效率。一是与企业合理分权,实行政企分开,解决什么该管的问题;二是与社会进行合理分权,培养和发展中介组织,形成政府权威组织、市场交换组织、社会中介组织三种相互独立而又相互支持的组织体系,解决管不好的问题;三是政府内部的合理分权,自上而下将部分行政审批权和社会事务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政府,各地方建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解决管不了的问题。通过还权放权,使现行的政府转变为一个有限的政府和有效的政府;(二)政府要把事做正确。即在明确了需要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边界后,还要进一步弄清楚哪些事一定要政府亲历亲为,哪些事要通过引进民间组织来做,哪些事要通过外包、引进竞争等方式来做才能使效率更高。 三、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途径(一)创新行政管理理念,强化公共服务意识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僵化理解,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我国特定的法制传统,全社会形成了深厚的"政府高明"、"政府至上"的理念,甚至还混合着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官重民轻"的封建思想残余。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各种生产要素处于日益活跃的状态;经济关系呈现出网络式的倍增态势。为此,政府必须创新公共行政管理理念,改变过去重审批轻监管、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加快实现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二)创新行政管理手段,推进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是行政机关依法对社会、经济事务实行事前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伴随着行政管理的实践而产生的,对规范管理、促进发展有过积极的意义。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不断完善,现行审批制度的弊端日益凸显。审批事项过多过滥,审批行为不规范,有些审批事 项甚至成为行政效率低下、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成为 机构雍肿、人浮于事的症结,成为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的载体,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大力进行改革。 (三)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推广"政府超市"模式 在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当中,政府直接面对社会,直接从事大量的具体而微观的管理活动,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由于政府直接管理社会事务,而社会事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在不断增加,这样就会使政府的负担越来越重,当社会事务管理达到一定量的情况下,不得不进行新的权力划分,增加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编制,这样就形成了政府机构和人员编制的恶性膨胀;另一方面,"企业办社会"、"机关办社会"抑制了社会的自我发展,即政府的统制功能越强,社会的自治功能就越弱。 四、行政管理创新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当前,行政管理创新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三个:一是需要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财政服务体系,二是构建专业化制衡的政府管理体制,三是营造一个政府创造环境、社会发展经济的共生环境。 构建公共行政服务体系框架,就是要大大缩减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行政审批环节,缩短行政审批时间,降低行政审批成本,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构建专业化制衡的政府管理体制,就是通过导入信息手段、市场力量和新公共管理理念,借用成功的企业再造管理理念,重新构建现代政府目标任务、激励机制、公务员队伍、行政文化等层面,促成行政组织彻底转型,大幅提高政府效率效能、适应能力、革新能力以及治理能力。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机构重组和精简,而是政府体制、机制和权力架构的再造。现阶段,就是要逐步使政府的管理机制制衡化、管理机构扁平化、管理职能专业化、管理手段电子化以及管理制度标准化,最终以标准化的执法来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服务。 营造和谐的共生环境,就是充分整合政府、企业、个人、社区的社会资源,构筑人才、技术、资金和信息平台,营造政策环境和创新氛围,培育一批大师级的企业家群体,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群和产业群,造就一批市场化的、现代化的研发群体。 五、综述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经济法律制度,加快政府管理创新,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主要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此。进一步来说,政府管理体制不改革、不创新,就会阻碍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政府效率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政府管理创新又成为政府提高行政效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吴春华.行政管理学[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史正宪,杨亮军.行政学概论[M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8. 试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及其需要解决的问题 张翠翠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100029)

公共管理学考试重点及答案

公共管理学的知识要点 何谓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何异同?私部门管理可以应用到公共部门的管理中吗?为什么?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 公共管理本质上属于国家活动,不可避免地包括政治权威的作用,它的主体是政府,其权威的行使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 私人管理虽然也有权威,但其权威是经济的权威或市场的权威,取决于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多元制衡与自主性 公共管理是在国家民主宪政的框架下进行的,在民主宪政国家,公共管理的权威是割裂的,政府部门虽然较重视层级节制的权威,但仍常常处于各种政治力量的相互作用之中,其自主性受到很大的影响。而私人部门的管理则具有相对充分的自主权。 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 公共管理:政府有责任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政府所提供的是公共产品。 私人管理:私部门提供的是私人物品。;私人的企业和组织往往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他们经济利润。 法的支配与意思自治 公共管理严格受法的支配,由于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具体执行法律内容无异于实现公共利益,因此为实现政府的任务,达成政府的目的,政府部门可依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行政作用。 对于私领域的管理,其更多遵循的是契约自由和意思自治,拥有高度的管理裁量权,其内部管理和外部的交易活动完全可以自己的意思而为之。 政府与市场 ①垄断与市场 私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多有竞争者,而公共部门只有一家,缺乏竞争力。 ②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 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具有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而私部门提供的私人产品是可以分割的、排他的,价格也可以衡量。 ③自由与依赖 消费者购买私人产品时可自由选择,而公民对于公共部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没有自主决定的权利。 ④利润与支持 私部门大多以利润为导向,而利润的多少取决于顾客的满意度,顾客导向很容易成为其经营的目标;政府往往缺乏服务的动机。 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政府治理中的理性往往是多元理性,应考虑各种利益和价值的平衡,而非单一的考虑。 私部门因其组织属性所定,加之职能有限,管理问题涉及的标的人口较少,影响面小,不易形成整体社会作用,所以其管理大多为工具的经济理性的考虑,而往往不顾及或少顾及其他理性的考虑。 作为管理活动,无论是公共管理还是私部门的管理,的确有很多相同之处:都需要政策管理,包括制定目标规划、实施方案、执行与评估问题;都要涉及内部资源的整合与管理问题,如人力资源、财政资源、信息资源、组织资源等。 私部门的管理可以运用到公共部门的管理中去,但的有所选择地去运用。从现实来看,公共

《服务型政府公共管理教程》复习资料

《服务型政府公共管理教程》复习资料 一、填空 1.公共服务是21世纪和的核心理念 2.公共治理要紧是以为基础,以为保证,对社会关系进行约束,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3.公共服务以为基础,强调政府的,强调的权益。 4.我国传统的公共治理模式是高度合一的集中治理模式,它导致社会缺乏的能力,最终阻碍到社会的和谐、健康进展。 5.公共治理的核心和本质确实是政府。 6. 行政是一种治理活动,是的治理,它治理的对象是 和机构内部事务,而其中更庞杂的是。 7.公共事务分为和。 8. 在社会转型时期,将相伴政府职能的转变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不可或缺的公共治理主体。 9. 是我国公共治理的重要主体,党的领导保证了公共治理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10.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行政治理改革,全然的动因来自于市场取向的改革。 11. 治理方法是与的统一。 12. 在我国,最具特色的公共治理方法是与的结合。 13.我国行政治理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确定为:和。 14.公共行政组织受制于法治原则第一是的要求和表达。 15.公共行政组织应受制于与相统一的法治原则。 16.以为基础的法律得到社会的普遍遵循,这还只是法治原则一个形式层面的价值要求。 17.公共行政组织必须由制定的法律予以授权和限制,其活动

必须以促进和保证为其宗旨,政府必须对负责。 18. 公共行政组织关于防止行政权滥用、行政自我膨胀以及行政机关争权、越权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制约。 19. 的完善是实现法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的条件,是实现民主、保证人权、塑造责任政府的一个必要途径。 20. 是革命的首要咨询题,也是建设的首要咨询题。 21.“”的组织路线是正确领导的全然保证。 22.我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这一原则要紧表达在三个方面:、、。 23. 、,在领导思想上的集中表达,确实是从社会主义初级时期的实际动身。 24. 是社会公共权威部门在特定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25. 给予政府组织的权力是公共政策权威性的要紧依据。 26. 是总的战略目标和总的原则。 27. 是政府为解决具体咨询题而给有关部门和个人规定的行动准则。 28.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以猎取最佳为原则。 29.按照戴维.伊斯顿的观点,公共政策在本质上是关于的一种权威性分配活动。 30.以的全然利益和长远利益作为公共政策的差不多立场,这是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全然动身点、归宿和最终检验标准。 31.公共政策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机制和社会利益的调剂机制,还必须符合“”,促进社会公平。 32.公共政策要始终服从和服务于的需求,服从和服务于 的利益。 33.西蒙认为现实生活中的行政人仅具有,因为人类的理性受到许多限制如,、多元价值限制、、成本限制、情形限制。 34.渐进主义模型理论的核心是“”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