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高校文化资源优势促进地方文化生态建设_刁维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147期2012年第01期Serial No.147
No.01,2012一、地方高校文化资源与地方文化生态建设的
含义
(一)地方高校文化资源
地方高校往往是其所在地或施教区的文化教育中心。当然,学校的性质和办学目标不同,其文化教育的性质和侧重
点有所不同。
例如,地方职业学院往往是地方职业教育中心;地方农牧业院校往往是地方农牧业技术人才的培训中心;地方师范院校往往是地方教育文化中心。
地方高校文化资源是指地方高校可供主体利用和开发,并形成文化实力的各种文化客观对象,包括前人所创造积累的文化遗产库,今人所创造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形式库,以及作为文化活动、设施与手段的文化载体库等[1]。
高校具有文化资源优势。文化资源一般可分历史文化资源与现实文化资源、人文文化资源与科技文化资源、有形文化资源和无形文化资源、可再生文化资源与不可再生文化资
源等多种类型。文化资源以精神内涵为主要存在形式,
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多次开发和重复利用,这就决定了它具有比其他资源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开发价值。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文化教育机构,在人文历史、科技文化、艺术文化、教育文化等方面具有资源优势,通过其教育辐射功能,可以对地方文化生态建设发挥非常直接的、针对性很强的作用和影响。
泰州地区相对于苏中其他地区,如扬州地区、南通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来说,处于相对的弱势,因此,利用高校文化资源优势,促进地方文化生态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二)地方文化生态建设所谓地方文化,是指在一定地方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
的以地方民众为载体的文化。它是地方民众的文化水平、
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
知方式、
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它表达的是地方民众
的心灵的世界、
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程度。通常,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以及其他有形物质媒体得以记录、表现、保存、传递并以客观形式存在的文化,如,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公益文化;另一部分则是以主观形式存在的地方民众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民风和居民性格等。
所谓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文化生态是“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
“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2],是“文化与其环境之间的互动系统,是系统中文化主体从事文化创造、
文化传播、文化消费等活动的环境和条件。人类的文化活动既受环境的制约,又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二者的双向互动,构成文化的生
态系统和创生机制”[3]
。在中国地方文化生态建设中,建设者应从地方的实际出发,立足地方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的文化状况,并按照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注重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积极营造有利于中国社会文化健康发展的良好的地方文化生态环境。
地方高校加强地方文化生态建设,一是加强地方文化理论和社会服务研究;二是在校内开设地方文化特色课程;三是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地方文化开发与管理人才;四是利用社会资源,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研究,鼓励相关人
员多出成果、
出好成果。同时,加强与相关研究机构、组织的横向联系,并就交流访问等问题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二、地方高校文化资源积淀与地方文化生态建设的互动发展
(一)地方高校文化资源能有效促进地方文化生态的建设
收稿日期:2011-09-18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职高专院校文化生态建设研究”(2011SJD84006);江苏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公共教育资源向经济薄弱地区倾斜政策研究”(08JYD018);泰州历史文化研究所基金项目“泰州教育文化史方向研究”(WYS090206)
作者简介:刁维国(1956-),男,江苏姜堰人,教授,从事教育学、教育史与地方文化研究;刁益虎(1986-),男,江苏泰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教育原理、教育社会学与教育经济学研究。利用高校文化资源优势促进地方文化生态建设
刁维国,刁益虎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高校具有文化资源优势,地方高校通过其教育幅射功能,可以对地方文化生态建设发挥直接的、有针对
性的作用和影响,地方高校发展与地方文化建设只有合作互补、相得益彰,才能促进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地方文化;文化资源;文化生态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2)01-0280-02
280——
1.地方高校文化对地方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高等教育面对文化及其传统的影响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它能够依据自身的特点,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主动地反作用于文化。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有文化的选择、传递、传播、保存、批判、创造等。”[4]高等教育文化功能的发挥通常通过教育的各个环节来得以实现,比如,教育者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定与选择;教育者通过科研实践对受教育者以及社会大众施加影响,教育者的个人文化、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知识结构、行为习惯影响受教育者等等。地方高校大多远离省会城市,拥有服务地方或施教区的优越地理位置,因此,它能通过发挥教育的地方辐射功能,对地方文化建设发挥非常直接的、针对性很强的作用和影响。
2.地方高校文化能增强地方文化的免疫与生存能力。从生物控制论的角度来说:“一种生物由于它的遗传保守性的限制,它只能在一定环境里生活,而且一定要对那些不利的环境条件进行抵抗,否则就不能生存。”[5]生物生存抵抗能力的实现,必须借助其生活潜能,包括生存潜能、保护和抵抗潜能、繁殖潜能等。同样,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地方文化也面临着另一种相对强势文化的入侵,要实现其自身的文化生存与文化繁殖,一方面,必须对外来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进行阻止、进行抵抗;另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自身的生存潜能、繁殖潜能。而高等教育通过教育功能的发挥,能有效地对地方文化的优质遗传基质进行保存,从而增强地方文化的生存潜能;通过文化的批判功能增强地方文化的保护和抵抗潜能;通过文化创造增强地方文化的繁殖潜能。
3.地方高校文化能增强地方文化的创新发展能力。高校作为高深文化成果的凝结物或代表,它除了通过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三大渠道来强化地方文化优质因子,处理精神文化污染物中的有害因子,维持地方文化新旧遗传因子的自然更替与能量信息交换外,还能按照事物发展的方向,通过挖掘研究、吐故纳新,包容和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创造和推动地方文化积极、健康地向前发展。
(二)地方文化生态建设能有效推动地方高校文化的积淀和发展
1.地方文化生态建设有助于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校三大职能。地方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文化资源优势、地方文化生态建设的需要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随着新科技革命在全球的兴起,高校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日益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高校的三大职能也随之迅速发展。但由于长久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中国高校的辐射功能还没有完全瞄准广大的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经济发展薄弱地区,面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经济发展地区文化生态建设的高等教育资源十分稀缺,服务地方文化生态建设的高校职能也十分有限。当前,中国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经济发展薄弱地区文化生态正处在“新旧更替”的时期,如何调整和加强三大职能,更好地服务地方文化生态建设,就成为地方高校深化改革、重审办学职能的一个核心问题。只有着眼于中国地方文化生态的现状,才能充分准确地实现地方高校的职能。
2.地方文化生态建设有助于地方高校正确定位,找准改革和发展的方向。(1)促使高校调整专业结构。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是一个学术研究与市场论证相结合的动态变化过程,专业设置与市场的协调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6]。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二产”、“三产”逐步开发的新兴经济体。施教区既是地方高校最大的生源基地,又是最广阔的就业市场。从目前高校专业布局结构来看,存在着严重的专业布局规划与区域市场状况的错位。究其原因,主要是专业设置时缺乏科学可行的规划,对所设置的专业缺少明确的专业取向规划、人才需求程度规划和专业发展重点规划。进而导致地方高校学科大而全,失去特色和学科优势;人才培养与需求状况错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专业调整速度与市场变化节奏错位,不能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必须实现办学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整合配置国家、社会、个人等多渠道的办学资源,加快地方高校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地方高校,必须尽快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高其适应地方文化生态建设能力。(2)促使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文化生态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地方高校担负着培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所需人才的重任。未来的中国社会,传统农业、传统工业、传统服务行业等都将朝着“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行业”发展[7]。与之相应的地方文化生态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在立足于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立足地方、面向未来、具有建设美好家园的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具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能适应地方文化生态建设需要的人才。这就需要地方高校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实践教育,改善教育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着眼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以此适应地方文化生态建设的需要。(3)促使高校创新服务社会的机制。地方高校要想在地方文化生态建设中有所作为,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服务社会的机制。以建设地方公益文化和发展文化产业为切入点,协调学校、企业、市场、政府间的关系,整合各种资源,增强高校辐射地方建设的功能。通过培养地方文化产业人才,兴办地方文化产业,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通过地方文化产业,促进地方民众终身教育,提高地方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最终,通过地方文化生态建设实现地方各行各业增效、居民安定、民风淳朴高尚、地方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正刚.论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J].求索,2004,(11):107.
[2]邓先瑞.试论文化生态及其研究意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1):93.
[3]严曙光.地市高校与农村文化生态建设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41.
[4]潘愁元.试论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J].高等教育研究,2001,(2):4.
[5]裴新澎.生物控制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62-163.
[6]冯晧.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的错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2)
[7]屈炳祥.中国未来农业四大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4):117.[责任编辑陈鹤]
2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