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高校文化资源优势促进地方文化生态建设_刁维国

合集下载

优化育人环境 抓好学生管理

优化育人环境  抓好学生管理

优化育人环境抓好学生管理

崔金贵;周炳庆

【期刊名称】《职教论坛》

【年(卷),期】1995(000)006

【摘要】金坛建昌职业中学是一所综合型的省属重点农村职业中学,近几年来,学校按照《江苏省中小学常规管理》的基本要求及《常州市绿化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在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工作中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1年、1992年两年连续被县评为学校常规管理二等奖,1993年又荣获金坛市学校常规管理一等奖,同年又被评为市文明单位标兵及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总页数】1页(P37-37)

【作者】崔金贵;周炳庆

【作者单位】[1]江苏省金坛建昌职业高中;[2]江苏省金坛建昌职业高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9.2

【相关文献】

1.抓好校园规划优化育人环境--对三峡大学校园规划与环境建设的初步构想 [J], 杨德安;曹诗图

2.利用从众心理优化育人环境强化学生管理的导向功能 [J], 罗鸣春

3.抓好考试管理优化育人环境 [J], 张泰岭

4.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J], 高月英

5.抓好班级管理优化育人环境的实践研究 [J], 王江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方性知识对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

地方性知识对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

地方性知识对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

万顺

【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24)2

【摘要】地方性知识主要指的是人在特殊生态环境之中,所形成的与一般文化相对应的传统文化。地方性知识是当地居民实现和环境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的智慧结晶。在生态保护与恢复上,民族地区拥有的地方性知识,具有维护生态的有效性、应

对复杂环境的灵活性、低成本的经济可行性等优点,切实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

行途径。可见地方性知识的发展和运用,对我国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完善、方案实施、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总页数】4页(P110-113)

【作者】万顺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3

【相关文献】

1.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

2.国家、区域与地方性知识:

跨学科构建生态安全与屏障——"屏障与安全:云南生态文明区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高端学术论坛述评3.地方性知识与生态文明建设4.先秦道家哲学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

——老子、庄子、杨朱、列子生态哲学思想研究5.先秦道家哲学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老子、庄子、杨朱、列子生态哲学思想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用高校档案资源,加强高校文化建设论文

利用高校档案资源,加强高校文化建设论文

利用高校档案资源,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摘要:高校文化建设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高校档案蕴含着厚重的高校文化底蕴。本文在分析高校档案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当前制约高校档案的文化发掘利用因素的基础上,就如何利用高校档案资源、打造有特色的高校文化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校文化高校档案利用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209-02

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高校文化,任何一所高校的文化都是从其创立之初发展到当前由一代又一代师生共同努力追求、积淀而成。在当前国家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的政策背景下,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凝练本校的大学文化精神。要做好这项工作,深入挖掘、利用学校档案资源,无疑是事半功倍之举。下面就高校档案资源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存在问题及如何利用好档案资源、打造有特色的高校文化作简要论述,以供参考。

1 高校档案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1 高校档案是高校文化的原始历史记录

高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潜在的,为广大师生员工所共同创造并接受,由全体成员言行举止、行为观念汇集而成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在学校各个历史时期办学的一系列事件中形成,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记录在案。当这些影响学校

发展的历史事件结束之后,其中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便保存于高校档案之中。档案本身就是原始的历史记录,高校档案在对高校办学过程中发生的事件作历史记录的同时也将高校的文化精神进行

了历史定格,这种历史定格一方面将事件的具体内容固化于档案文件中,形成历史记录物,具有很强的记录性;另一方面,记录这些文化事件的档案不是事后编写或收集的材料,而是当时当地直接使用的原始文件,如原本、原稿,甚至在一定时间后成为历史孤本,因而还具有原始性、唯一性。因此,从档案的自身属性来看,高校档案是高校文化的原始历史记录,是挖掘高校文化精神和文化内涵的珍贵源泉。

艺术类高职教育服务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的研究

艺术类高职教育服务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的研究

学生专业知识 的认知 、巩 固和提高 ,更应强 调实际实 用, 农业 、 林业兼顾 。 考虑到 目前我校实验用地 紧张 , 部 分实习 内容可与农学 、林学等专业实 习基地 相结合来 进行 。考虑到基 地建设 的长期性和 目前经 费( 可能 ) 的 有限性 ,实习基地建设 需要校 内基地 和校外 基地同时 进行。我们邀请 了浙 江大学相关资深教授进行指导 , 开 展野外 实习实践 基地选址和基地踏勘与分析 、走 访他 们 已有 的实习单 位和实 习基地 等 ; 同时 , 我们 自己还利 用 多种机会对实 习基地 进行 了考察 。校 内实 习基地 是 项长期 的任务 , 学校从 资金 、 需要 人力物力等 方面给 予 持续 的支持 ,这样才 能逐渐 将我们 的实 习基地不 断 完 善 ,使之为我校农资专业 以及相关专业 的实践教 学 发挥更大 、 更持久的作用 。
主线 , 基地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优质培养 、 保障实习实
践 的完成 ,还要有利 于实习实践质量 的不断改进与管 理等 。实 习基地 要定期检查 ,充分发挥 实习基地的功 能 。根据实习基地 的具体情况编制实验 实习教材 , 形成 完整 的实验实 习课程评 价体系 ,实现我校 资源与环境 类课程实践教学的规范性 、 科学性 。 四、 下一步建设思路
【 高教研 究 】
艺术类高职教育服务地 方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长效机制 的研究

充分利用档案资源 促进地方高校大学文化内涵建设

充分利用档案资源 促进地方高校大学文化内涵建设

开 发 休 闲产 品 打 出档 案 品 牌



高 校 档案馆 要 拓 展 休 闲功

家标 准 的档 案 库 房 办 公 用 房 阅 档 室 外 还 可 以 在档 案 馆 的 其 他
活 动范 围 内增 添

能 还 要 大力 开 发 档案休 闲产 品 打 出档案 品牌


档 案休 闲 产 品 在

些 休 闲设 施 这 可视 学 校 的 经 费 隋况 而 定 如 可
可 以增添
台触摸式 查 询 机 利 用
, 、

时 还 可 以 增加专 题性 档 案 编研 成果 和 不 同 载 体 的 档 案编研 成果
、 、 、

者 可 以 根 据 上 面 的提 示 浏览 档案馆 规 章制度 全 宗介 绍 馆藏介 绍

生 员 工 能 在 闲暇 时 间 来档案馆 查 阅 档案
, ,

真 正 体 现 了 档案 的休 闲

梁 和纽 带作 用 发挥起 档案馆 的休 闲功 能


利 用 发 挥 了 档案馆 的休 闲功 能 并使 利 用 者从 中获得乐趣
6


4

增 添 休 闲设 施 营造 良好 氛 围

、 、

高校 档案馆 除 了要 有符合 国

高校促进地方生态文化建设研究

高校促进地方生态文化建设研究
文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提 升科研 水平实现科技 成果转化 、调整 专业设置推进课程 改革等策略促 进地方生态文化建设。 [ 关键词 ]生态文化 ;作 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1 7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 5 3 2 1 ) 10 5 — 3 0 8 8 6 (0 2 0 — 0 5 0
王 付 欣
( 中国海洋大学 社会科学部 ,山东 青岛 260) 6 10
[ 摘要 ]生态文化 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形 态 ,是社会 主义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 分。高校 对地 方经济社 会的发展 具有重要 的影
响作用 ,其促进地方生态文化建设是和谐社 会建设的必然要 求 , 为 自身发展提供有益补充和完善 ;高校通过培养地方生态 也
21 0 2年第 1 期 ( 总第 8 期 ) 8
福建 省社 会 主义 学 院学报
J 0URN OF F I NS I UT OC AL S A UJAN I T T E OF S I IM
No 12 2 . 01 s ra e ilNo 8 .8
高 校 促 进 地 方 生 态 文 化 建 设 研 究
样的教育服务 。 2实践证 明,高校对地方经济社 ”[ 1 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已成为 区域政治 、 经济和文化发展 中的 “ 助推器” 。在促进地方生态 文 化 建 设 方 面 ,高 校 应 充 分 发挥 学 科 建 设 和人 才 培养优势 ,承担起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 文化 、 生态 与生态 文化 的概 念厘 定

齐鲁文化调研报告参考文献

齐鲁文化调研报告参考文献

齐鲁文化调研报告参考文献

1. 江凡. (2019). 齐鲁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探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357(2), 60-63.

2. 吴刚, & 张晓明. (2018). 齐鲁文化自信与当代文化实践浅议.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358(3), 125-129.

3. 王婷, & 秦红. (2017). 齐鲁文化旅游的研究与实践.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359(2), 73-78.

4. 宋燕, & 胡玮. (2016). 齐鲁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研究.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378(1), 92-97.

5. 邓秀芳, & 朱玉. (2015). 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378(2), 113-117.

6. 张阳, & 魏江涛. (2014). 齐鲁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比研究.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379(3), 70-75.

7. 何云鹏, & 陈波. (2013). 齐鲁文化对山东经济的推动作用研究. 山东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380(1), 85-89.

8. 赵萍, & 李志刚. (2012). 齐鲁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比较.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380(2), 42-47.

9. 孙昊. (2011). 齐鲁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381(1), 62-66.

10. 杜琳, & 雷嘉. (2010). 齐鲁文化与山东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山东经济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381(3), 81-85.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1年第 1期 01 8
科 技 鹱向导
◇本刊特稿◇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参与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 丹 江师 范 学 院 牡 【 摘 郑 维 东 黑龙 江 牡 丹 江 17 1 ) 5 0 1 要】 本文从理论与现 实的角t 4析 了高校校 园文化 参与城 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及实现路 径, , 1 并对如何形成 高校文化 与社 区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1高 校校 园文 化 参 与社 区 文化 建 设 的 必 要性 .
3形 成 长 效联 动 机 制 的 思考 与 建 议 . 建设资源不足 . 实现社会 现有资源 的有效整合 . 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 资源支持社区文化建设 在取得以上成就的同时 . 双方的联动也存在一些新 问题 . 比较突 出的就是 双方的合作很 多是随机 、 不定期 的, 缺乏长期合作机制 , 如果 1 有利于提高社区文化 工作者 的管理水平 . 4 高校校 园文化具有人才优势 . 在高校校园文化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将这些随机 、 不定期 的联动制度化 、 规范化 , 形成一套 同定 、 合理有效 的过 程中 . 可以发挥高校的人才 优势 . 有针对性 的对社 区文 化工作者 的长期联 动模 式 .这是双方在实现进一步合作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 进 行 交 流与 引 导 . 方 面 可 以根 据 社 区文 化 建 设 的 需 求 有 针 对 性 的 进 题 。解决这一问题, 一 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尝试与探索 : 行社 区文化 工作者 培训 , 另一方 面可以把 高校好的文化建设 、 管理 经 31 .建立一个高校 、 社区双方共组 的协调机构 . 落实共建 的长效联 验介绍到社区 。 提高社 区文化工作者的工作和管理水平 。 动机 制 要整合 、共享高校丰富的文教资源和社 区所 能提供的实践机会 , 2高校校园文化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的实现路径 .

刍议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途径

刍议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途径
方文化建设的途径。
【 关 键词】 高校 图书馆 ; 地 方文化 建设 ; 服务 ; 途 径
在 党 的“ 十八 大 ” 报告 中, 胡锦 涛总 书记提 出 : “ 文化 是 民族 的血 脉. 是人 民的精神家 园。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 , 实现 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 , 必须推 动社 会主义 文化大发展大 繁荣 .兴起社会 主义文 化建设 新高 潮. 提高 国家文化软实力 . 发挥文化 引领风 尚、 教育人 民 、 服务社会 、 推 动发展 的作用 。” 当前 . 各地正如火如荼地深化文化体 制改革 , 解放和 发展文化生产力 。在这种大背景下 . 高校图书馆应顺 应时代发展的要 求. 增强 服务地方文化建设 的责任感 、 使 命感 . 充 分利用 自身优 势 , 在 繁荣地方文 化 、 提升地方文 化水平方 面最 大限度地发 挥作用 , 真正成 为所在 区域物质文明发展的智力源和精神文明的辐射源 。 高校图书馆 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不仅仅是时代发展 的要求 , 也是 高校图书馆在新 时期拓展服务空间 . 谋求 自身发展的必 由之路 有 卢龙县的孤竹文化 资源 ; 山海关 区的长城文化资 源 ; 北戴河 的海文 化 资源等 。高校 图书馆如能搜集这些资源 , 并对其深度开发 、 整合 , 一 方 面对传 承民族文化 , 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另一方 面 , 地 方文化土壤是高校 图书馆获取持久活力和发展潜力 的巨大源 泉 . 高校 图书馆可 以依靠地方文化特色来实现特色发展 、 创立 自身品牌。

河北农业大学校园文化特色及建设定位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校园文化特色及建设定位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校园文化特色及建设定位研究

张静;王益民

【期刊名称】《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年(卷),期】2013(015)001

【摘要】对河北农业大学以“大行山道路”为主题的独特校园物质文化、以“太行山精神”为灵魂的校园精神文化、以“崇德、务实、求是”校训为理念的学校制度文化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河北农业大学校园文化特色未来的发展定位:校园文化建设要进一步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进一步体现学校办学定位,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总页数】4页(P29-32)

【作者】张静;王益民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河北保定0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7

【相关文献】

1.以中学理科实验室文化特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浅谈中小学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J], 郑红梅

2.创建儒雅校园打造魅力教师培育智慧学生——光泽一中校园主题文化特色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J], 陈华玉;

3.培育校园文化特色助推学校特色发展--永春二中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实践探索 [J], 颜锦松

4.创建儒雅校园打造魅力教师培育智慧学生--光泽一中校园主题文化特色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J], 陈华玉

5.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培养职业技能人才\r——聊城市技师学院谱写校园文化建设新篇章 [J], 王雁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途径探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途径探究
高校生态文明 教育 途径探究
教 育 探 索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途径 探究
李 美霞 武 青 贾金 同 0 1 0 0 5 1 ) ( 内蒙古 工业 大学 内蒙古呼 和浩 特
【 摘 要 】 本 文在 分析 我国 高校生 态教 育现状及 原 因的基础上 , 论证 了加 强生 态教育是 当代 思想政 治教 育的必然选择这一 问题 , 并探 讨 了加强生 态文明教 育的途径 , 一是通过 全面 系统地学 习, 掌握 生态方面知识 ; 二是利 用校 园文化培育生 态价值观 ; 三是 充分发 挥生态文明
其 生态 道德的 养Leabharlann Baidu有着 深远 的意义 。

问题 的解 决都需 要这 个群 体 , 从 而为 和谐社 会的构 建 提供更 有力 的
条件 和保 障 。因此能 否发 挥好 高校 的文化 引领作 用 、 示范作 用和 带 关 系 着全 社会 能否 真 正实践 生 态文 明 , 提高 国 家在 国际 上 据 中 国人 民 大学 在 1 9 9 8 年和 2 0 0 3 年这 两 次 生态 意 识调 查 中 动 作 用 , 可 以看 到 , 当 代 青年 大学 生在 接 受 生态 教育 后 , 对 生态保 护 有 了进 的竞 争力有 着密切 的关 系。 步 的 认识 , 生 态意 识 显 著高 于其 他群 体 。但 是 , 青年 学生 的 生态 这就 需 要其 在 大学 阶 段接 受 系统 全面 的 生态 教育 。如 何切 实 保 护 意识 还 存 在 许多 问 题 , 环 境方 面 的 知识 总 体 上来 说 水 平 比较 可行地有 效开展 生态教 育 , 是 我们亟待 解决 的问题 。 1 、 通过 全面 系统地 学习, 掌握 生 态方 面知识 低, 有 较大 的 局限 性 ; 环境 保 护参 与 的意识 较 强 , 但 行 动往 往滞 后 : 现 代青 年对 政府 寄予厚 望 , 却又对 政府 工作 知之 甚少 。由于 对生 态 第一 , 通过 系统课 堂教学 。作 为高校 制定人 才培养方 案时 , 我们 环 境保 } 户 的 重要 性缺 乏认识 或认 识不 到位 , 生活 中还经 常存 在践 踏 对学 生的生态 价值观 、 生态修养 应当提 出明确 的要求 。采取学分 制 , 两课 ” , 要 求学生必 须修满 生态教 育类课程相 应 草坪 、 浪费 水电 等现 象 。生态环 境保 护意识 淡 薄使当 前各 大高校 中 其课 程地位 应如 同 “ 在课 时安 排上 普遍 存在 着 极 具 “ 校 园 特色 ”的环 境污 染 现象 。分 析 其原 因有 及 的学 分万能毕业 。我们 必须 把生态道德教 育纳入课本 , 给 以保证 , 充分发挥课 堂教学的功能 。便 生态 道德修养成为一种 能够 以下 几个方 面: 1 、 开展 生 态教 育起 步较晚 , 重视 不够 深刻影响大学 生日常行为以及 生活方式的理念 , 从而 力所 能及地去解 从 实践效 果上来看这 也是可 行的 , 浙江 大学把 这 在俄 罗斯 我 们 看 到所 有 综 合 , 1 生大学 都 开 设 生态 学 专 业 , 还 将 决身边 的环境 问题 , 《 普通 生态 学 》等 相 关课程 作为 大学 生的 必修课 。而 在我 国 目前 还 两 门课—— 《 生命科学导论 》 和《 现代 生物学 导论》 作为公共基 础课 , 没有 以培 养 生态 环境 教 育 师资 为主 的 专业 。与 欧美 发 达资 本主 义 而 浙江 工业大学开设 的 《 环 保概论 》成为 全校大 学生的通识课 , 结 果 而且在学 生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 。 国家 比较 , 我 国高校 生态 教育课 程的 广度 和深度 都 比较落 后 。由于 这些课程 深受学生欢迎 , 第 二, 利 用 网络 , 拓 展生 态文 明 教育 平 台 。在 网 络领 域 中人 与 教育 部未将 生态 学课 程列 为公共 基础 必修课 , 因此接 受生 态教育 的 学 生数 量 都只 占 很小 比例 。从 这些 方 面可 以看 出我 国生 态教 育难 资源 的 联系 与共 享 , 为生 态文 明 教育 拓展 了 平台 , 学 生可 以充 分利 多 模 态的 学 习 生态 知 识 , 联 系与 交 流突 出 多 样性 、 多模 以 形成 规 模 , 就更 是没 法形 成 真正 的 全 民教育 、 全 程 教育 和终 身 教 用 多种 类 、 性、 技术 , 性、 多通 道 性 、 随 意 性 。随着 网络 信 息技 术的 发展 , 网 络 已 育氛 围 。 2 、 从 高校 生 态教 育的 开展 情 况 来看 , 教 育理 念 、 内容 及 方式 存 经 也成 为学 校开 展 思想 政治 教 育的 重要 阵地 。由于 网络 具有 覆盖 在 许 多问题 面厂, 信 息 容量 大 , 信息 传递 速 度快 , 直接 面 向对 象 , 没有 空 间和 时 首 先就 是缺 乏完整 的 、 系统 的理论 指导 。 因为我 国的 生态教 育 间上 的限 制等 优点 , 而 且对 于好 奇 心强 的学 生也 乐 于接 受 , 因此 网 相 比其他 发达 资本 主义 国家开 展得较 晚 , 生态 文明理 论发 展还 很不 络 教育 必将 成 为未来生 态文明 教育的新 天地 。 完善 。 因此许 多学者 对 生态教 育 的研 究 , 只停 留在 介绍相 关经 验和 2 、 利 用校 园文化培 育 生态价值 观 , 将 是 高校 开展 生态文 明教 育 总 结的 这个 层 面 上 , 而 对于 有 效开 展 生态伦 理 教育 的 具体 方 式 、 内 的 核 心 内容 价 值观 作 为文 化发 展 中 最基 础 、 纲 领 性的 内 核 , 是 我们 社 会文 容 以及形 式等 方面 还 没有 真正形 成一套 统一 整体 的体 系 , 所 以对 现 化发 展 的道 德基 础 和精 神依 托 。那 么学 校应 该大 力开 展 生态 文 化 实难 以起 到良好 又有效 的指导 作用 。 从而 营造 生态 氛 围 , 最 终 提升 整个 校 园文 化的 生态 感 染 其 次就 是 教学 的方 式 不够 灵活多 样 。由 于传 统 对于 课程 体 系 建设 活 动 , 的认 识 , 文 科理 科差 别 比较 大 , 对于 观念 的 接纳 层面 也 有 非常大 的 力, 提升 学生的 生态素 养 。 是生 态文 明 制度 的 建设 , 现 在许 多 高校 缺乏 与环 保 法律 、 法 不 同 。根 据调 查 , 在 各大 高校 开展 的生态 伦理 教育 均缺 乏生动 活泼 我们 应该 鼓励与 大学 校园 生态文 的 教 育形 式 , 这 样 的 生态 伦 理 教育 对 于 学 生来 讲 只 能被 动 地 去接 规相 结合 的和谐 统一 的制度 体系 , 制 定 相 关 制度 来 抑制 与 校 园 生态 文 化相 受, 无 法从 中感 受 到其 内 涵 , 因此他 们 对老 师 所讲 的 生态 伦理 观仅 化相 协 调 的思 想 和 行 为 , 从 而 真正强化 大学 生的 生态行 为方 面的 是非观 仅 是一 个抽 象 的概 念 , 无 法 真正 内化 为自 身 的一种 思 想观 念 , 更无 背离 的思想 和行 为 ,

形势与政策 —青年大学生如何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做贡献

形势与政策 —青年大学生如何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做贡献

*******大学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青年大学生如何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做贡献院系班级:

姓名:

学号:

青年大学生如何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做贡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体中华儿女都肩负着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也承担着一些职责与使命,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作贡献。

1、青年大学生对建设文化强国的认识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如果要想成为经济强国,必须要有繁荣的文化,要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要有能够走出去的文化企业和产品。我们需要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传播中华文化,通过传播中华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赢得尊重、加强沟通,增进理解与合作,使外界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速长期高于世界经济增速,经济规模不断增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欧洲债务危机恶化,美国失业问题继续拖延看不到好转的迹象,我国前三个季度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成为维护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稳定力量。但是,无论从国际形势看,还是从国内发展看,相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文化繁荣程度不够,整体文化实力与我国经济实力及国际影响力不相适应。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建设地方特色高校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建设地方特色高校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建设地方特色高校

叶倩

【期刊名称】《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年(卷),期】2014(030)007

【摘要】地方文化与地方高校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一方面,地方文化为高校生存与发展提供源泉;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引领地方文化的发展。大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与使命。因此,地方高校应挖掘自身与地方文化潜力,建设特色地方院校。

【总页数】2页(P107-108)

【作者】叶倩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地方特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承德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例 [J], 杨振龙

2.依托地方高校资源推动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以磁州窑为例 [J], 郭星;崔因;朱庆祥

3.地方高校科研对地域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推动\r——以闽南传统文化为例 [J], 黄文丽

4.地方特色文化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以铜川地方特色文化为

例 [J], 崔文娟

5.地方高校科研对地域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推动——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评价研究》 [J], 开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校文化与社区文化互动和谐发展的几点思考

高校文化与社区文化互动和谐发展的几点思考

第30卷增刊V01.30Suppl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ur m l of Q蛐g)【i U ni ve xsi t y(Phi l c80phy a nd Soci al Sci ence)

2008年9月

Sevt.,2008

高校文化与社区文化互动和谐发展的几点思考

宋金梅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高等学校是创新、发展和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基地,肩负着研究、教育、学习及社会贡献等的重任,同时还负有向社会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责任。加强高校与社区的互动,用先进的高校文化引导社区文化发展,使杜区成员在价值观念、思雏方式、行为动态等方面逐步趋同,以达到提升社会整体文化素养之目的。

[关键词]高校文化;社区文化;互动;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182(2008)增一0064-02

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的同时,更应注重服务于社会的重要职能。而高校的资源优势给高校与社区进行互动提供了条件,建设和谐发展的杜区文化,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关键。通过高校参与杜区建设,社区参与高校管理、评估,让高校从社区文化中汲取营养,使民族文化与先进文化相融合,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特色和发展器求,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高校文化对社区文化的引领作用

高校文化是社区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以“校园形象为外部表现,以校园规范为活动平台,

以校园精神为核心内容,为校园人所创造、所拥有、所认同。与社会文化紧密互动的一种特定的社区文化。它是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对城市社区文化的良性影响不可忽视。竹【l】71

地方高校服务“文化强市”建设策略研究

地方高校服务“文化强市”建设策略研究

地方高校服务“文化强市”建设策略研究摘要:近年来,地方高校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开展文化传播活动、进行校企合作等形式,积极服务市域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但地方高校在服务文化强市建设工作中也还存在着困难和不足,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地方高校应乘势而为,选择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战略,创新体制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引领开发城市文化资源,助推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文化强市;策略

基金项目:绥化市2012年社会科学科研项目:《发挥地方高校资源优势——助推绥化“文化强市”建设》,项目编号:(shsk011)。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066-02

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既有经济、社会发展等“硬实力”的竞争,也有文化、城市精神等“软实力”的竞争。建设“文化强市”就是构建城市文化力,通过对城市文化资源的传承和文化资源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挖掘城市的创造力、凝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地方高校在城市文化力的培育方面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它对“文化强市”的支撑、引领、辐射作用是任何其他领域都不能替代的。

一、地方高校在服务“文化强市”建设中的优势作用

1.地方高校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智力、人才和技术支撑

地方高校汇聚了大量地方文化建设人才,他们既为当地社会发展提供先进理念、思想与文化,也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

了智力、人才和技术支撑。地方高校在科学研究、信息交流、文化传承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又以自身的发展、定位和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去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技能型和操作型的高级人才,促进和发展了地方社会先进生产力、弘扬了先进文化。

浅探高校文化资源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浅探高校文化资源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二、 高 校 文 化 资 源 的 优 势
文章编号 : C N4 3 —1 0 2 7 / F( 2 0 1 3 ) 0 9 —0 4 5 面没有形 成 科 学 高效 的 管理 、 运 行机 制 。 利用驻区高校 的文 化建 设资 源 , 促 进社 区
0 2

者: 湖南 交通职 业技 术学 院; 湖南, 长 和作用认识不 够 , 对社 区文 化建设 缺乏 长 远的规划和整体 的部署 。由于管理上存在 问题 , 社 区人 民群 众 的文化 活动缺 乏有效 的组 织 、 协调和指导 , 社 区文化活动形式单
犯通过微 信 自首 。正 如有 专 家评 论 “ 这 是 平 台” 先后发布 了诸如“ 洞头县疾控中心负 式上“ 微信实况直播 ” ——利用掌上 的简单
人 民群众 布下 的天 罗地 网 , 她们 栽到 了人 责人 因涉嫌违 纪被立案调查” 、 官员涉嫌违 的手机视频拍 摄功 能 , 在活动 现场 边拍视 民的汪洋” 。政 务 微信 的一 次次 警 民合 作 纪被立 案 、 公 务 员违 规 审 批被 调 查 、 违 反 频边解说 然 后 回到办 公室简 单剪辑 并加 是成功践 行“ 群众路线 ” 的典范 。 “ 四条禁令” 收礼 被处 理 、 等一 系列微 信受 字幕后 , 于当天 中午 1 2点 3 8分 发 出这段 五是 微信 构建反腐倡廉 的新 阵地 。微 理群众举 报并 受理查处 的“ 猛料 ” 。5月 1 5 直播视频 。 信上 , 活跃着 以“ 鄂 检在 线 ( 湖 北省 人 民检 日, 洞头纪委官 方微 信更 是对温 州首个 任 总之 , 政府要 微信 , 更要 威信 , 服 务 型 察院官方微 信) ” 、 “ 云 南省 人 民检 察 院 ( 云 前官员 的财产 进行公示 , 令人肃然起敬 ! 政府使用政务 微信 只是一 个技术 手段 , 背 南省人 民检 察 院 官方 微 信 ) ” 、 “ 豫 法 阳 光 六微信是政府辟谣 的利器 。在新的信 后是行政理念 的不 断创新 , 政府 要 与时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147期2012年第01期Serial No.147

No.01,2012一、地方高校文化资源与地方文化生态建设的

含义

(一)地方高校文化资源

地方高校往往是其所在地或施教区的文化教育中心。当然,学校的性质和办学目标不同,其文化教育的性质和侧重

点有所不同。

例如,地方职业学院往往是地方职业教育中心;地方农牧业院校往往是地方农牧业技术人才的培训中心;地方师范院校往往是地方教育文化中心。

地方高校文化资源是指地方高校可供主体利用和开发,并形成文化实力的各种文化客观对象,包括前人所创造积累的文化遗产库,今人所创造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形式库,以及作为文化活动、设施与手段的文化载体库等[1]。

高校具有文化资源优势。文化资源一般可分历史文化资源与现实文化资源、人文文化资源与科技文化资源、有形文化资源和无形文化资源、可再生文化资源与不可再生文化资

源等多种类型。文化资源以精神内涵为主要存在形式,

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多次开发和重复利用,这就决定了它具有比其他资源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开发价值。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文化教育机构,在人文历史、科技文化、艺术文化、教育文化等方面具有资源优势,通过其教育辐射功能,可以对地方文化生态建设发挥非常直接的、针对性很强的作用和影响。

泰州地区相对于苏中其他地区,如扬州地区、南通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来说,处于相对的弱势,因此,利用高校文化资源优势,促进地方文化生态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二)地方文化生态建设所谓地方文化,是指在一定地方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

的以地方民众为载体的文化。它是地方民众的文化水平、

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

知方式、

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它表达的是地方民众

的心灵的世界、

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程度。通常,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以及其他有形物质媒体得以记录、表现、保存、传递并以客观形式存在的文化,如,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公益文化;另一部分则是以主观形式存在的地方民众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民风和居民性格等。

所谓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文化生态是“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

“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2],是“文化与其环境之间的互动系统,是系统中文化主体从事文化创造、

文化传播、文化消费等活动的环境和条件。人类的文化活动既受环境的制约,又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二者的双向互动,构成文化的生

态系统和创生机制”[3]

。在中国地方文化生态建设中,建设者应从地方的实际出发,立足地方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的文化状况,并按照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注重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积极营造有利于中国社会文化健康发展的良好的地方文化生态环境。

地方高校加强地方文化生态建设,一是加强地方文化理论和社会服务研究;二是在校内开设地方文化特色课程;三是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地方文化开发与管理人才;四是利用社会资源,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研究,鼓励相关人

员多出成果、

出好成果。同时,加强与相关研究机构、组织的横向联系,并就交流访问等问题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二、地方高校文化资源积淀与地方文化生态建设的互动发展

(一)地方高校文化资源能有效促进地方文化生态的建设

收稿日期:2011-09-18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职高专院校文化生态建设研究”(2011SJD84006);江苏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公共教育资源向经济薄弱地区倾斜政策研究”(08JYD018);泰州历史文化研究所基金项目“泰州教育文化史方向研究”(WYS090206)

作者简介:刁维国(1956-),男,江苏姜堰人,教授,从事教育学、教育史与地方文化研究;刁益虎(1986-),男,江苏泰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教育原理、教育社会学与教育经济学研究。利用高校文化资源优势促进地方文化生态建设

刁维国,刁益虎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高校具有文化资源优势,地方高校通过其教育幅射功能,可以对地方文化生态建设发挥直接的、有针对

性的作用和影响,地方高校发展与地方文化建设只有合作互补、相得益彰,才能促进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地方文化;文化资源;文化生态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2)01-0280-02

280——

1.地方高校文化对地方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高等教育面对文化及其传统的影响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它能够依据自身的特点,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主动地反作用于文化。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有文化的选择、传递、传播、保存、批判、创造等。”[4]高等教育文化功能的发挥通常通过教育的各个环节来得以实现,比如,教育者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定与选择;教育者通过科研实践对受教育者以及社会大众施加影响,教育者的个人文化、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知识结构、行为习惯影响受教育者等等。地方高校大多远离省会城市,拥有服务地方或施教区的优越地理位置,因此,它能通过发挥教育的地方辐射功能,对地方文化建设发挥非常直接的、针对性很强的作用和影响。

2.地方高校文化能增强地方文化的免疫与生存能力。从生物控制论的角度来说:“一种生物由于它的遗传保守性的限制,它只能在一定环境里生活,而且一定要对那些不利的环境条件进行抵抗,否则就不能生存。”[5]生物生存抵抗能力的实现,必须借助其生活潜能,包括生存潜能、保护和抵抗潜能、繁殖潜能等。同样,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地方文化也面临着另一种相对强势文化的入侵,要实现其自身的文化生存与文化繁殖,一方面,必须对外来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进行阻止、进行抵抗;另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自身的生存潜能、繁殖潜能。而高等教育通过教育功能的发挥,能有效地对地方文化的优质遗传基质进行保存,从而增强地方文化的生存潜能;通过文化的批判功能增强地方文化的保护和抵抗潜能;通过文化创造增强地方文化的繁殖潜能。

3.地方高校文化能增强地方文化的创新发展能力。高校作为高深文化成果的凝结物或代表,它除了通过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三大渠道来强化地方文化优质因子,处理精神文化污染物中的有害因子,维持地方文化新旧遗传因子的自然更替与能量信息交换外,还能按照事物发展的方向,通过挖掘研究、吐故纳新,包容和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创造和推动地方文化积极、健康地向前发展。

(二)地方文化生态建设能有效推动地方高校文化的积淀和发展

1.地方文化生态建设有助于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校三大职能。地方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文化资源优势、地方文化生态建设的需要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随着新科技革命在全球的兴起,高校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日益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高校的三大职能也随之迅速发展。但由于长久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中国高校的辐射功能还没有完全瞄准广大的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经济发展薄弱地区,面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经济发展地区文化生态建设的高等教育资源十分稀缺,服务地方文化生态建设的高校职能也十分有限。当前,中国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经济发展薄弱地区文化生态正处在“新旧更替”的时期,如何调整和加强三大职能,更好地服务地方文化生态建设,就成为地方高校深化改革、重审办学职能的一个核心问题。只有着眼于中国地方文化生态的现状,才能充分准确地实现地方高校的职能。

2.地方文化生态建设有助于地方高校正确定位,找准改革和发展的方向。(1)促使高校调整专业结构。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是一个学术研究与市场论证相结合的动态变化过程,专业设置与市场的协调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6]。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二产”、“三产”逐步开发的新兴经济体。施教区既是地方高校最大的生源基地,又是最广阔的就业市场。从目前高校专业布局结构来看,存在着严重的专业布局规划与区域市场状况的错位。究其原因,主要是专业设置时缺乏科学可行的规划,对所设置的专业缺少明确的专业取向规划、人才需求程度规划和专业发展重点规划。进而导致地方高校学科大而全,失去特色和学科优势;人才培养与需求状况错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专业调整速度与市场变化节奏错位,不能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必须实现办学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整合配置国家、社会、个人等多渠道的办学资源,加快地方高校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地方高校,必须尽快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高其适应地方文化生态建设能力。(2)促使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文化生态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地方高校担负着培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所需人才的重任。未来的中国社会,传统农业、传统工业、传统服务行业等都将朝着“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行业”发展[7]。与之相应的地方文化生态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在立足于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立足地方、面向未来、具有建设美好家园的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具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能适应地方文化生态建设需要的人才。这就需要地方高校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实践教育,改善教育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着眼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以此适应地方文化生态建设的需要。(3)促使高校创新服务社会的机制。地方高校要想在地方文化生态建设中有所作为,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服务社会的机制。以建设地方公益文化和发展文化产业为切入点,协调学校、企业、市场、政府间的关系,整合各种资源,增强高校辐射地方建设的功能。通过培养地方文化产业人才,兴办地方文化产业,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通过地方文化产业,促进地方民众终身教育,提高地方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最终,通过地方文化生态建设实现地方各行各业增效、居民安定、民风淳朴高尚、地方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正刚.论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J].求索,2004,(11):107.

[2]邓先瑞.试论文化生态及其研究意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1):93.

[3]严曙光.地市高校与农村文化生态建设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41.

[4]潘愁元.试论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J].高等教育研究,2001,(2):4.

[5]裴新澎.生物控制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62-163.

[6]冯晧.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的错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2)

[7]屈炳祥.中国未来农业四大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4):117.[责任编辑陈鹤]

28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