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大人——“乎”
初中文言虚词 乎
初中虚词整理乎一、乎⑪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①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②然,胡不己乎?⑫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⑬同“于”。
例: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颓然乎其间。
⑭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⑮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二、而⑪表并列“和、又”例: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起坐而喧哗者③国险而民附④舍鱼而取熊掌⑤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⑥生于忧患而无于安乐⑦蔚然而深秀⑫表承接“就、然后”或不译(“而”连接的前后两个动词动作有先后)例:①日出而林霏开②既醉而退③强饮三大白而别④夺而杀尉⑤挟天子而令诸侯⑥长跪而谢之⑬表修饰不译 (“而”后面的词语是中心词,前面的词语对后面词进行修饰) 例:①朝而往,暮而归②杂然而前陈者③在楚城上而待楚寇④执策而临之⑤佣者笑而应曰⑥面山而居⑦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⑨仰而视之⑩呼尔而与⑾(夸父)道渴而死⑭表转折“但是、却、然而”例: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④足肤龟裂而不知⑤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⑦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⑧出淤泥而不染⑨邻有短褐而欲窃之⑩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⑮表因果“因而”例: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6)表递进“并且”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三、之(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④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③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虚词乎的用法及例句
虚词乎的用法及例句虚词在语言中起到连接、修辞等作用,其中之一就是乎。
乎是一种常见的虚词,在古代汉语和文言文中广泛使用。
它可以用来表示疑问、加强肯定语气、表示反问、连接并列成分等。
一、乎的基本用法乎字作为一个助词,在古代汉语和文言文中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分别如下:1. 表示疑问:乎可用于句末,表达疑问或试探的语气。
例如: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乎?你是不是觉得很困乎?2. 加强肯定或否定:乎可用于谓语动词后面,加强肯定或否定的语气。
例如:他确实甘苦自知之乐,真乎不易。
这件事做得差不多了吧,差点没把我累死!3. 连接举例说明:乎也可以用来连接并列项,引出具体的例子或含义更明确的解释。
例如:生活中有许多美好事物:春花、秋月、清风、绿水——哪个不令人心旷神怡!4. 表示反问:乎用在反问句中,表示对所说的事情或观点的怀疑、否认或讽刺。
例如:这些话你信得过乎?小伙子,你倒是有胆量啊,敢跟老夫争锋!二、乎的例句解析下面是一些使用乎的例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的含义和用法。
1. 他能晓畅文墨之意,真乎不易。
这句话中,“真乎不易”表示强调肯定他晓畅文墨之意的难度。
2. 这个问题解答得好乎?这个例句表达了对问题解答质量的怀疑与询问。
3. 看山是山,却也非山;看山不是山,却又是山——道出了人们对事物多维度认识的思考。
这个例句使用“非…却也…”和“不是…却又…”结构,在多维度思考事物的同时强调了人们对于事物观察角度与认知方式的变化。
4. 孩童时期充满着快乐、无忧无虑、单纯想象。
以往年岁渐长,则鲜有空闲嬉戏读书者矣。
这个例句使用了“鲜有”来表示越来越少,表达了随着年岁慢慢增长,嬉戏读书的人变得很少的意思。
5. 兵役乎,民夫尽为之;贡献乎,无不摄心焉。
这个例句中,“乎”作为语气助词强调了兵役对于军民和贡献对于全体人民的重要性。
6. 学海乃无边之阔,学问亦复如此——知识渊博广大得无可估量。
在这个例句中,“乃”起到强调前后主题并进行呼应的作用,在表述广博知识时使用。
文言虚词“乎”专题复习
文言虚词“乎”的用法
疑问句反问
“乎”可用于疑问句的反问,表示赞同或认同。
疑问句表问句
“乎”还可以用来表示问句,询问事情是否属实。
疑问句加强语气
“乎”也可用于疑问句中,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 疑问或肯定。
陈述句的肯定语气
“乎”也可用于陈述句中,表示肯定的语气,相当 于“的确”。
文言虚词“乎”的语气表达
修饰整句
“乎”也可以用于修饰整个句子,加强语气,集中表达情感。
文言虚词“乎”的简化写法
代替“乎”的字符
绕口令
在古代文言中,为了书写的简洁, 有时可以用其他字符代替“乎”, 如“于”、“乃”等。
古人曾创作多种有关“乎”的绕口 令,用于记忆和娱乐。
常见简化用法
“乎”常见的简化用法有“呼”“乎 哉”“乎也”等。
例句解析
例句一: 例句二: 例句三: 例句四:
子贡欲去告朔之饥,子曰:“事,必也疾乎!”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久则德之至矣。 吾与尔闲话之余,亦思结绳而寝。 乃叹曰:“肆行其道,不行人道者,吾不与也!”
“其”是个代词,用于代指前文已 出现过的事情或事物。
“乎”的区别
“乎”不作为代词出现,有类似于 虚词的功能,通常不单独使用, 而是和其他词语连用,用于加强 语气或修饰整个句子。
文言虚词“乎”的加强语气
叠词
在文言语句中,常用叠词制造重复感,加强语气。如:嘿嘿乎乎,,哈哈之笑,溜溜乎乎。
发问
通过反问的方式,加强语气,让整个句子更有力量。
1
委婉语气
用“乎”表委婉,显得更加客气。
2
贬低语气
“乎”也可以用于带有贬低意味的语句上,表示斥责或轻蔑。
3
强调语气
【语言学习】文言虚词——乎
实战高考
1.(2021·全国乙卷)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
表反问语气。相当 于“吗”“呢”。
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违法,这当中怎能完全没有冤枉的呢?
2.(2021·新高考Ⅰ卷)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助词,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
3.(2021·浙江卷)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 介词,相当于“于”。
有时也类似于古人,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4.(2020·浙江卷)惟其言以考其事,其有不合者乎? 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根据他的言语来推究其事,难道有对源自上的吗?5.(2020·江苏卷)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
表示感叹或赞美。相当于“啊” 或“呀”。
让我们族人能够世世代代依靠这些土地生活,不也很好嘛!
词义练习
词义练习
相关句子
用法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曾 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 语气的停顿。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 乎人民也。——《谏逐客书》
介词,相当于“于”。
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与妻书》
助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4.表示感叹或赞美。相当于“啊”或“呀”。
《赤壁赋》
5.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顿。
6.用在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中考文言文虚词 乎 汇总
中考文言文虚词乎汇总乎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1、天下事有难易乎?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3、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4、然,胡不己乎?5、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6、若毒之乎?7、君将哀而生之乎?8、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9、齐人固盗乎?10、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11)壮士,能复饮乎?(12)技盖至此乎?(1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1、孰为汝多知乎!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4、王侯将相宁有种乎?5、求剑若此,不亦惑乎?6、而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7、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8、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9、非仁木乎?10、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觚乎?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1、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
2、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3、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4、忽乎吾将行兮。
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1、日食饮得无衰乎?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⑸同“于”。
1、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3、吾尝疑乎是。
(乎:对。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颓然乎其间。
6、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
7、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
(乎:引进动作的对象。
)8、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9、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1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乎:对。
)11、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
12、盖进乎技矣。
13、王变乎色曰。
1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15、依乎天理,批大,导大。
16、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比。
)17、摄乎大国这间。
18、异乎三子者之撰。
19、浴乎沂。
20、幽独处乎山中。
文言虚词乎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虚词乎的用法和意义一、什么是虚词乎虚词乎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句末助词,它具有疑问、表示责任或焦点等语气的作用。
在文言文写作中,乎常常与吗、何等疑问副词连用,帮助构成疑问句。
同时,乎还可以与动词连用,表达责备、质问、判断的语气。
二、虚词乎的基本功能1. 与疑问副词连用乎常与疑问副词“否”、“安”、“岂”等连用,构成疑问句。
例如:“岂弟子而可教也?”(《荀子·劝学》),“将何以答之?”(《论语·公冶长》)。
这种结构表达了说话者提出问题或询问对方意见的姿态。
2. 表示焦点或加重语气通过加入乎,可以突出一个焦点,在一系列描述中引起读者的关注。
例如:“此夜船之到溪口者邪?”(《红楼梦》),通过使用虚词乎,作者凸显了夜船是否到达溪口这个问题。
3. 表示责备或质问乎还能用来表示说话者对某事物提出质疑、责备或训诫。
例如:“晋文公将祀,祝曰‘无忘敬哉’”,这里的“无”就是一种无形的责备;再如:“夫民生在勤,君子之道…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达了责问对方的意图。
三、常见乎字搭配1. 胜乎(胜过):表示胜过、超越。
例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通过使用“胜乎”强调了大如鲲、高如鹏的形象。
2. 何乎(为什么):表示询问原因、理由。
例如:“奢则穷矣!俭则不足以活人!”(《孟子·尽心上》)。
这里的何乎反复追问,加强了责备和劝诫的语气。
3. 安乎(怎么样): 表示询问状态或情况。
例如:“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逍遥游》),“人何知我心之忧哉?且乎吾与尔不相知也!”(《孟子·离娄上》)。
通过使用“安乎”,加强了对局面或情况的询问。
四、虚词乎的典型应用1. 以是乎:表示因果关系。
例如:“曰:诗言志,其志成,则天下治矣;其志不成,则天下殆矣。
”(《左传·昭公十四年》)。
文言文中虚词乎的用法
文言文中虚词乎的用法一、虚词乎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虚词乎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助词,具有多种含义和用法。
在句子中起到衬托、助辞或者构成疑问语气等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乎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用法。
1. 用于陈述语气在表达陈述意义时,乎通常出现在动词之后,表示强调或加重情感色彩。
例如,《孟子·告子上》中就有“余自称圣人之资格,则亦足以许予若是者矣!”这个例句中,“足以许予”表示“完全可以允许我”,而加上了乎之后,“足以许予若是者矣!”则更加强调说话者的情感。
2. 用于疑问语气虚词乎还可以构成疑问句,表达询问、追问或反问的意思。
例如,《论语·公冶长》记载了孔子与公冶长的对话:“公冶长善为千里马,使马能飞腾如鸟。
” 孔子随即问道:“非曰:『马也』可矣!乎?” 孔子这里的意思是问对方是否同意他的说法。
这种用法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表示询问对方的看法或观点。
3. 用于衬托语气虚词乎还可以用作衬托语气,表示一种温和、委婉的表达方式。
例如,《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中有这样一句:“世多神僧众,吾所不奇者其聪慧敏捷与事高人迥岌。
” 这个例句中,“与事高人迥岌”说明了说话者所指的特殊情况,并通过使用乎来进行强调和衬托。
二、乎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省略在一些情况下,虚词乎可以被省略。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省略情况。
1. 上述情景已经明确如果上下文已经明确了某个问题或情景,那么乎就可以被省略掉。
例如,《战国策·秦策一》:"主父无道可据则死之若可依,则生焉"。
在这个例句中,“若可依”前后没有其他动作或事件发生,上文已经直接指出“依”的对象是“主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省略乎。
2. 乎被它类词汇替代在某些情况下,虚词乎可以被类似的助词或句末助语取代。
例如,《庄子·丰》中有一句:“苟有真宰,其豫矣。
” 这里“论也可行。
”将“苟有真宰”衬托得更加明显,与“其豫矣”相辅相成。
所以,在这个例句中,“其豫矣”可以取代原来应该出现的乎。
文言文虚词“乎”的用法复习过程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 家》)
❖ 5.“乎”字表示停顿预语气的用法:一般不 译或译为“呢”。。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 难》)
❖ 6、“乎”字用于形容词尾词尾的用法:译为 “……的样子”“……地”或不译。
谢谢
古字.呼唤;召唤.如:乎号
(二)“乎”字用作介词的用法:相 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 二)“乎”字用作介词的用法: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乎”字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到”。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⒉“乎”字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对象的用法:可译为“在”“于”。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④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涉江》 3、“乎”字表示比较的用法:可译为“比”。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 后一个“乎”:比。)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公西华侍坐》) 4、“乎”字表示对象的用法:可译为“向”。 ①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乎”字表揣测或商量语气的用法:可译 为“吧”“吗”。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此乎?(《师说》)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
❖ 4.“乎”字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的用法:可译 为“啊”“呀”“呢”“吧”,有时不译。
乎虚词用法
乎虚词用法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对。
)
⑤以吾一日长乎尔。
(乎:比。
)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文言虚词 “乎”的用法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 乎?
2021/6/30
1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赤壁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2021/6/30
2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 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乎:于)
【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 列传》)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 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 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2021/6正,谢谢!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 (乎:对。)
2021/6/30
3
(三)可作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 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矣(《庖丁解牛》)
18个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解析权威
18个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解析权威常见文言虚词包括:“之”、“乎”、“其”、“者”、“所”、“以”、“而”、“焉”、“何”、“曰”、“耶”、“则”、“也”、“乃”、“者”、“若”、“矣”和“矣”。
以下为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析:1. 之(zhī):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或“之”。
例句:吾之友也。
(wú zhī yǒu yě) - 他是我的朋友。
2.乎(hū):用于疑问句后面,表示疑问或表示反问。
例句:人乎?(rénhū)-你是人吗?3.其(qí):代词,表示“他的”、“它的”、“她的”、“他们的”等含义。
例句:彼之言也,非吾之意也。
(bǐ zhī yán yě, fēi wú zhī yìyě) - 他的话,不是我的意思。
4. 者(zhě):用于名词后面,表示抽象事物或具体人物的语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人”、“物”等。
例句:学者(xué zhě) - 学者/学者们。
5. 所(suǒ):用于动词或助词前,表示动作的执行者或对象。
例句:所言非虚。
(suǒ yán fēi xū) - 所说的不虚。
6.以(yǐ):表示手段、目的、原因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为了”、“因为”等。
例句:以假乱真。
(yǐ jiǎ luàn zhēn) - 用假象欺骗。
7.而(ér):表示转折、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却”、“而且”等。
例句:养心而安。
(yǎng xīn ér ān) - 养心而安。
8.焉(yān):用于疑问句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哪里”、“如何”等。
例句:安焉(ānyān)-安在哪里?9.何(hé):用于疑问句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何事”等。
例句:何意?(héyì)-什么意思?10. 曰(yuē):表示说话的动作或引用别人的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称呼”等。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文言文的虚词数量相对较多,有些虚词也经常被人使用,因此,学习文言文,这些虚词的使用是必须要掌握的。
本文将重点围绕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用法详细探讨。
1. 者:者主要出现在文言文的句子中以表示主语,一般放在句子的最前面。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 之:之在文言文中用作代词,通常用来替代前面一个名词,表示这个名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孔子有言:有教无类,以及时,乐莫大焉。
3. 乎:乎是一种表示疑问或语气的虚词,常放在句末。
例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三省吾身,指每天反思自己的过错,以便更好的改正自己的问题)4. 而:而是一种连接虚词,常用来连接两个或以上不同类型的词或短语,表示并列关系。
例如: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和仁是不同类型的词,通过而连接起来)5. 乃:乃可以表示强调,与“即”相似,用在句首。
例如:乃见方丈,方丈出迎。
6. 其:其是一种指示代词,用来代替前面提到的名词,表示这个名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也。
7. 或:或是一种表示选择或者疑问的虚词,用在句中或句末。
例如:或闻阉人为相,或闻奴隶为谋。
8. 以:以是一种介词,通常用来连接前后两个部分,表示一种含义(如手段、方法等)。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9. 为:为是一种动词,表示一种行为或者状态,也可以表示一种目的。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以荀卿自为东周状元。
10. 若:若是一种连词,通常表示一种假设或者条件,常用于引导条件状语从句。
例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乃公与我不同也。
(其中“若”引导条件状语从句)11. 以及:以及是一种连接虚词,表示一种“并列”关系,通常用于连接两个以上的非平行结构。
例如:孟子曰:“敬天之道,尊贤使能,和乐相处,以及天下为公。
”12. 于:于是一种介词,通常用来表达时间、地点和状态等含义。
例如:欲速则不达,见小利而忘大害,于小成大败。
文言文虚词乎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乎的用法一、文言文虚词乎的用法概述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由于其庄重而华丽的表达方式,常常给人一种难以理解的印象。
其中,虚词乎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繁,扮演着非凡的角色。
本文将从词性、句法功能和具体用法等方面,系统地介绍虚词乎在古代文章中的多样用法。
二、虚词乎的基本意义及词性分析虚词乎属于助辞类虚词,多用作疑问句末尾或者直接加在名(代)+量子+动+补结构之后。
其本义为表示疑问、感叹或者确认等语气。
例如:「人可得闻而过之!」(《论语·季氏》)「前不见鳞公而后不见蛇寸。
」(《伯仲》)三、乎在谓语中的用法1.强调行为主体在命令、祝愿和陈述等场景中,乎可以使行为主体更加突出,并强化动作的决断力。
例如:「戢其废也!如有忘我!天下其昌邪?」(《礼记·曲礼上》)「苟告诸恶,敢不尔询之?」(《墨子·修身》)2.表示疑问或感叹乎用在谓语中,常常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增强了询问和质疑的程度。
例如:「为之子者昌乎何有?唯天为之高哉!」(《孟子·尽心上》)「死生亦大乎!人固有一死」(《荀子·非十四比武》)四、乎在状语或补充结构中的应用1.表示方式或状态乎可以出现在状语从句中,表达方式、形态或状态。
这种使用方式常见于描写事物特性或者表达方式的句子。
例如:「弗是无君也无臣与?不执立而处何?神不保也这!顾秦晋代齐起三晋……此邦缺失自雄呈二宗耳,一日不得而休也。
」(《庄子·外物》)「悠哉悠哉惟余周行兮目断肝销。
周当里壤以探华胄邪?焘彼黍稷惰以羡实禾与?」(杨万里《答汤文任文师见赠》)2.表示程度或方向虚词乎在状语从句中也可用来表达程度或方向。
如表达数量的多少、行为方式的轻重、方位的远近等。
例如:「闫氏与公孙氏,同讲乎D《易》,策善乎斯,谓之可以相知臧否者也。
」(范晔《后汉书·司马彪传》)「事必明志,期不逶迤,得一道焉,则飞驰而进耳!忽然穷年之功委地藏天青氅焉者乎?」(杨万里《卑儒赋》)五、虚词乎在名词短语中的运用1.表示兼类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代)+量子+动+补结构跟着一个乎。
文言虚词各个击破--乎
“乎”做介词
“乎”做介词等于“于” 例: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前赤壁赋》 翻译:在小舟里面互相枕着(休息),不知不觉东方的天 已经显出白色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翻译:在我前面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翻译: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自己多次检查反省,就会 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高考真题检测
2016年天津卷
《李台州传 》
⑶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部谓之至孝通于 神明乎?
2014江西卷
《截冠雄鸡志》
D. 客鸡义勇超乎群 也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高考真题检测
2013重庆卷 《吕氏春秋﹒异宝》 ①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 乎俗也。
水墨挥洒丹青摹
江山千里入卷轴
文言虚词各个击破---乎
虚词:乎
介词
乎 语气
“乎”助记
呼唤族人一起劳动:呼 語之餘也。
介词:相当于“于”
吐气
语气词
பைடு நூலகம்
疑问 反问 推测 感叹 停顿
虚词“乎”应试重点总结
“乎”在考试中只有做介词相当于“于”时才 有意义,做语气词不用考虑。
温馨提示:“乎”如果做介词,通常放在句中且后面接宾语。
文言文虚词“乎”的用法
谢谢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乎”字表揣测或商量语气的用法:可译 为“吧”“吗”。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此乎?(《师说》)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
4.“乎”字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的用法:可译 为“啊”“呀”“呢”“吧”,有时不译。
古字.呼唤;召唤.如:乎号
(二)“乎”字用作介词的用法:相 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二)“乎”字用作介词的用法: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乎”字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到”。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⒉“乎”字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对象的用法:可译为“在”“于”。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④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涉江》 3、“乎”字表示比较的用法:可译为“比”。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 后一个“乎”:比。)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公西华侍坐》) 4、“乎”字表示对象的用法:可译为“向”。 ①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 赋》 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 赋》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 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
气.“乎”是“呼”的本字.当“乎” 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 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 本义:吐气 (2) 同本义 (3) “呼”的
03高考18个文言虚词——乎
乎——形容词词尾 ——形容词词尾
三、译为“……的样子”“……地”。 译为“……的样子”“……地 的样子”“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 余地矣( 庖丁解牛》 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 壁赋》 壁赋》)
乎——介词(二) ——介词 介词(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 生乎吾 其闻道也固先乎 说》) 前一个“ 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后一个“ ④吾尝疑乎是。 吾尝疑乎 对
乎——介词(三) ——介词 介词(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论语》 对 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对于
乎——语气助词(二) ——语气助词 语气助词(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 (《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壁之战》 壁之战》)
乎——语气助词(三) ——语气助词 语气助词(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 孟子》 孟子》)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 出于此乎 出于此乎? 日食饮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 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虚词乎的用法及例句意义
虚词乎的用法及例句意义虚词是指在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主要起到连接和衔接作用的词语。
而其中的一个常见虚词就是"乎"。
本文将详细介绍虚词"乎"的用法及例句意义。
一、虚词乎的基本含义虚词"乎"通常起到引导疑问、反问、感叹等语气的作用,并且具有加强语气的效果。
二、引导疑问的用法1. "A乎?"这种结构多用于询问事实或真伪,并带有强调或怀疑成分。
例如:"此言可信乎?"2. "A与B之间/之间,何不乎?"这种句式多用来表示两者之间可以选择,但却没有采取行动。
例如:"你们两个好朋友,为什么彼此相处时总是争吵不休,何不和解乎?"三、反问语气的用法1. "难道……不是……吗?"这种结构多用于表达对自己所说内容是否正确或是否显而易见产生疑问,并带有明显地讽刺成分。
例如:"他竟然知道办公室里发生了那件事情,难道我们掌握的信息不是他透露出去的吗?"2. "A曾经……乎?"这种句式多用于反问对方是否有过某种经历或行为,并带有怀疑或质疑某人是否真实的成分。
例如:"你曾经到过中国各地旅游乎?"四、感叹语气的用法1. "A之美,乎离奇!"这种句式多用于表达对事物之美所带来的震撼和惊叹。
例如:"大自然中的飞瀑,其美景如此离奇!"2. "何其……乎!"这种结构多用于对事物之丰富、壮观等进行感慨和赞叹。
例如:"人类文明中的科技发展,何其令人震惊乎!"总结:虚词"乎"作为一种语气助词,在句子中起到引导疑问、反问和感叹等语气的作用,并具有加强语气的效果。
通过使用不同的结构和句式,我们可以灵活运用虚词"乎"来表达不同意义。
文言虚词——乎
文言虚词——乎一、语气词:1、表示疑问或反诘: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2、相当于“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可乎。
——《列子·汤问》不闻藏书者乎。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3、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有甚是者乎。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4、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
相当于“啊”、“呀”: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5、表示推测语气: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左传》愿见之乎。
——《三国志·诸葛亮传》6、表示呼唤人的语气。
相当于“啊”、“呀”: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7、表示商榷语气: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
——《韩非子》8、表示肯定语气: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
”——《韩非子》二、介词:1、在。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今虽死乎此。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2、从。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春秋”何以始乎隐?——《公羊·哀十四年》3、在。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
——《吕览·用众》4、从。
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叫嚣乎东西。
隳突乎南北。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5、因为;由于;在于。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不动乎众人之非誉。
——《荀子》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庄子》6、按照;根据。
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礼记》7、对。
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吾尝疑乎是。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三、用于形容词后:单独不能翻译:宜乎众矣。
——宋·周敦颐《爱莲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介词 二:语气词(多种用法) 三:形容词、叠音词词尾
一:介词
当“乎”为介词时,相当于“于” 1.当介绍处所、方向和时间时可以译为 “在”、“由”等。 (1)相与枕藉乎舟中 《赤壁赋》 (2)生乎吾前 《师说》 (3)浴乎沂,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由、 公西华侍坐》
2.介绍比较对象时可译为“与”“对”和 “比”等 (1)异乎三子者之撰《子路、曾皙、冉由、 公西华侍坐》 (2)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 丁解牛》 3.介绍依凭的条件。 (1)依乎天理,批大郤。《庖丁解牛》 4.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2)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二:语气词
1.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 语中的“吗” 、“呢”。 (1)君子亦有穷乎?《论语·卫灵公》 (2)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2.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相待归去来兮 辞》 (2)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孟子·滕文公 上》 (3)美哉乎,山河之固!《史记·吴启传》 3.用在句末,表示推测和祈使,相当于 “吧”。 (1)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殽之战》
(3)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 4.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 (1)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召公谏 厉王弭谤》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得西始山宴游记》
三:形容词、叠音词词尾
(1)浩浩乎如萍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 壁赋》 (2)汩乎混流,顺阿而下。《上林赋》 (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 记》
谢谢各位,一路风景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