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历史20课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导学案 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导学案   附答案
A.《缀术》B.《水经注》C.《黄帝内经》D.《齐民要术》
3.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最能反映南北朝时期【A】
A.佛教盛行B.生产力水平高C.南北对峙局面D.科学文化繁荣
二、合作探究、展示
【重点精讲】1.《齐民要术》的价值
(1)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一份珍贵的遗产。它在我国乃至世界农业科学史和生物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2.《女史箴图》:“女史”是对知识妇女的尊称;“箴”是规劝、劝诫的意思。西晋惠帝是个弱智,国家大权为其皇后贾氏独揽,其人善妒忌,多权诈,荒淫放恣。朝中大臣张华便收集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了九段《女史箴》,以为劝诫和警示。
【难点解疑】石窟艺术的艺术价值
(1)它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优秀遗产。
(2)是雕塑艺术和佛教艺术的结晶,对研究佛学有重大的作用
A.石窟B.书法C.山水画D.诗歌
2.龙门石窟驰名中外,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龙门石窟位于【C】
A.陕西省B.甘肃省C.河南省D.山西省
3.“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的举办吸引了众多目光。这里是著名农学家贾思緦的故乡,也是农学巨著《齐民要术》的诞生地。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本书记载的是【A】
(3)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凝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艺术水平,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要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交融,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
2.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3.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字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吸收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了解北魏建立及统一北方、北朝建立的相关知识点,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

2.通过小组积极讨论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培养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3.热情投入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我们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先阅读一遍课本,思考预习案中的问题,把答案用横线标划在课本上,注意写上提示语。

2.请在【我的疑问】中写下预习中的困惑,课上与大家共同探究。

3.预习完成后默写该课的知识树,实在想不起来的可以看课本,用红色笔补充。

预习案请思考:1、北魏建立的时间、民族?黄河流域统一的时间、政权及影响?2、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地点及影响?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及意义分别是什么?4、绘制南北朝的示意图?我的疑问、我的补充——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你知道的精彩东西补充下来,准备课堂上与老师同学探究分享。

探究案1、结合所学的知识,你还知道关于实现北方统一的历史事件有哪些?2、简单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几次民族融合现象?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网络建构】(请用你喜欢的方式构建本节的知识树,注意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当堂检测】1、你同班4位同学在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争论,你赞同他们四个人中哪个()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哪一条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A.迁都洛阳B.实行汉化政策C.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D.颁布均田制3、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北方统一的实现B.封建化的完成C.阶级矛盾的激化D.北方民族的融合4、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了许多“汉化”政策,这些政策能够推行的直接原因是()A.改革由皇帝主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B.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的吸引C.孝文帝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D.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6、在我国古代“民族融合”一词最本质的含义是( )A.迁移、杂居、互相通婚B.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C.各民族互相学习,补短扬长,共同发展D.各族人民共同进行压迫斗争2、7、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实质上是少数民族()A.内迁的过程B.汉化的过程C.农业化的过程D.封建化的过程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或途径有()①民族迁徙②联合斗争③友好交往④统治者的改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我的收获和发现】(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和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弯路的反思)【时文阅读】1、人物简介:冯太后:冯太后具有远见卓识,善于识人用人,生杀决断,威严有加,但又胸襟广阔,有大丈夫气魄。

七年级历史(下)第20课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第20课导学案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导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概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二、能力目标: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导学重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导学难点】资本主义萌芽。

【导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二、新知预习1、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的高产粮食作物、、,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棉纺织业在明代从南方推向,是明代丝织业中心;的丝织业后来居上;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畅销海内外。

2、中后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为目的的机户。

“、”,他们之中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性质的生产关系。

3、清朝实现“闭关锁国”政策,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政策;清朝统一后,开放,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只开一处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特许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合作探讨】1、明代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品种有哪些?其中哪些是高产作物?哪些是经济作物?2、手工业发展状况是以哪几个手工业部门为例介绍的?这些部门有哪些突出成就?3、商品经济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4、明朝中期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及清朝资本主义性质手工业发展概况。

5、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

(对外贸易上由实行海禁政策到闭关政策的出台过程。

)6、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的严重不良后果。

7、学生探究活动一:对比一下明朝郑和下西洋,引进外国作物和清朝闭关锁国的不同后果,谈谈你的想法。

8、学生探究活动二:议一议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什么严重后果?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优质课导学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优质课导学案_0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方面的科技成就。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和动手能力。

(2)学生通过学习书法、绘画和雕塑方面的基本史实,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艺术成就,提高对文物的鉴赏能力和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1)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动手能力;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2)通过鉴赏王羲之和钟繇的书法艺术,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

(3)通过阅读课文,概括提炼本课的基本知识点,填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艺术与思想成就表》,提高综合归纳能力。

(4)通过小组活动,掌握祖冲之的主要成就,并学习他的优秀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祖冲之等著名科学家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通过学习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历史,认识到两者都是闻名世界的古代艺术宝库,感受它们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和优美的艺术形象。

(3)通过对科学家和成就的学习从中吸取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素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科学家家祖冲之、贾思勰《齐民要术》、辉煌的石窟艺术。

难点:科学家家祖冲之。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两块内容,即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与文化成就。

科技成就主要讲述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科学家祖冲之;文化成就主要讲述书法、绘画与雕塑方面的成就。

学习这三部分内容,首先要了解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文化是时代变革的先声和反映,科学技术代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们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要将科技、文化与历史发展的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和进程的基础上,理解科技、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的时期,出现了各族人民的大交融、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江南开发,以及区域性政权的并立和竞争等客观上有利于文化发展的因素,因而文化成就斐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导学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学校(编号20)学生班级学号小组姓名【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学习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任务】【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笔记】※自主学习(结合教材,落实基础)一、北魏的建立:(1)时间:(2)都城:→1.学生独学看书,通过填空(填表)梳理十六国以来的一些残酷的刑罚。

(1)北魏何年统一黄河流域?建立时都城在哪里?后来又迁到哪里?(2)每则材料说明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点措施,请你分别概括出来。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历史关?()A.迁都洛阳B.改用汉姓,学习汉语C.该穿汉服,与汉人通婚D.学习汉族礼法,以孝治国7.民族融合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突出的特点之一。

下列哪些史实有利于这一历史发展过程()①北方人口南迁②孝文帝改革③边疆少数民族内迁④压迫少数民族为奴⑤向少数民族征税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8.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改革家,他们变法11.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材料三: 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参考答案自主学习一、4世纪后期 平城→洛阳 鲜卑二、439年三、1.气候干旱;2.粮食不足;3.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中原地区,不利于学习汉族文化。

四、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等。

五、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融合。

六、北朝课堂训练1.D2.A3.D4.A5.D6.D7.B8.D9.A 10.D 11.A 12.A13.(1)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内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20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20课导学案
A、明朝商品经济空前活跃B、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水平超过前代
C、明初经济兴盛D、苏州丝织业发达,许多机户拥有大量资金和织机
4、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主要标志是()
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C、手工业作坊增多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5、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由此可见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2、手工业:(1)棉纺织业:从——向——推进。
(2)丝织业:——、——。(3)制瓷业:以——为中心。
3、商业: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是全国性商贸城市。
(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时间:——2、地区:——、——等江南地区
3、领域:——部门4、特征:以生产——为目的;“——出资、——出力”。
5、实质:机户是——————,机工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题
明清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
总序
20
主设计者
何命贵
学习流程
教师导引
一、目标解读
1.学习目标:1)、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2)、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含义;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3)、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据学生学习情况与学习目达成情况,及时导学引疑,点评,
我的收获
(2)这一政策实行期间,清政府惟一开放的对外通商口岸是哪里?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的机构是什麽?
(3)这一政策实行了多少年?对当时的中国社会造成了什麽危害?

七年级历史上导学案[新人教][成套]第20课

七年级历史上导学案[新人教][成套]第20课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培养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4、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二、自主学案:(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方的统一:(1)北魏的建立:时间:民族:都城:(2)统一的实现:()年,北魏统一()。

2、民族融合:()的各族人民长期相处,相互影响,()已经成为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原因:(1)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不能满足需要。

(2)平城位置(),不利于北魏对()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文化。

2概况:洛阳发展快,人口多,经济繁荣。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北魏孝文帝改革包括哪些具体措施?有何作用?(在课本上找出即可)2、北朝: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三、合作探究: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

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引自《资治通鉴》请回答:(1)两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4)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5)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课堂检测:1、淝水之战后,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B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C羯族建立的后赵政权 D匈奴族建立的北凉政权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直接目的是()A接受汉族文化 B加强对中原的统治C促进民族融合 D镇压汉族人民的反抗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学习目标把握北魏的成立、进展,迁都的地址及缘故,记住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方法及作用。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方法学习难点正确熟悉民族大融合的含义二、自主学习自学方式:依据以下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觉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1、4世纪后期,哪个少数民族成立北魏并统一了黄河流域?二、北魏政权统一黄河流域有何作用?3、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地址及缘故是什么?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方法及作用是什么?五、北魏割裂后显现了什么?三、合作探讨;疑难问题、拓展问题一、试探探讨:北魏孝文帝什么缘故迁都洛阳?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有关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方法是什么?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四、课堂小结(知识、方式)学生先总结,教师再归纳总结。

五、达标训练(一)、精挑细选一、为了同意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纳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A. 匈奴族 B. 鲜卑族C. 契丹族D. 女真族二、北魏的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宏,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

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①采纳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联姻⑤进展经济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⑤3、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全然缘故是A.保护了人民的利益B.最高统治者支持C.顺应了历史进展的潮流D.增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4、关于孝文帝改革的阻碍,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制造了条件B.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增进了民族大融合五、尊老爱幼、崇尚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以下把“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作为重要改革方法的少数民族领袖是A. 呼韩邪单于B. 北魏孝文帝C. 辽太祖阿保机D. 金太祖阿骨打(二)、综合运用: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 第20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  第20课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课题: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型:【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我国古代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

2、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培养学生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预见】2、学习重点:通过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培养学生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

3、学习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法指导】通过自主阅读,完成学案填写。

【学习流程】1、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101-----P105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题目: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形成:B、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否定者多,肯定者少,在戏剧中被刻画成白脸奸臣的样子,有的甚至认为他是一代奸雄,请谈谈你对他的评价。

C、你的疑点、难点:3、展示提升【达标测评】5.对于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B.与东汉后期相比,三国鼎立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C.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D.三国鼎立的出现是一种分裂,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二、非选择题阅读下列材料:“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三国志•诸葛亮传》请回答:1.材料中的“天子”指谁? “挟天子而令诸侯”有什么作用?2.从材料看,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什么建议? 举例说明这个建议是否正确?B、选做题一、非选择题历史谜语(1)凿壁偷光(猜一历史人物)(2)孔雀收屏(猜一历史人物)(3)红墙(打古代地名一)(4)周郎坐看烧赤壁(打一成语)(5)言必魏蜀吴(打七字俗语)(6)曹操与曹丕(打一外国名著)【自主反思】知识盘点:心得感悟:。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过程】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1、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族,建立了政权,定都(今),439年,统一了流域。

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已成为趋势。

2、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迁到。

迁都以后,进一步实行改革,主要的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禁用;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姓氏,把皇族由姓改为姓;鼓励;采用;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思考:⑴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孝文帝的迁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遇到的阻力也不小。

孝文帝遇到了哪些阻力?他巧妙地采取了什么措施而达到了迁都的目的呢?⑵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⑶“动脑筋”(第116页)⑷“活动与探究”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第一子目: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1、教师指名让学生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结合插图,师讲解主要问题。

第二子目: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讨论解决“思考⑴”第三子目: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讨论解决“思考⑵”“思考⑶”。

活动与探究(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1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北方民族大融合顺应促趋改革的背景势进迁都洛阳促进民族、北魏孝文帝改革融合的措施实行汉化政策、、改革的作用成功的原因认识: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我们要维护民族团结。

七年级历史第20课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第20课导学案

课型主备审核授课老师授课时间导学案序号新授课班别姓名成绩家长签字组长签字一、学习内容: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二、学习目标:1、知道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即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理解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内容及影响。

三、课前自主学习:(一)明清经济的发展:1、农业:引进作物、、、、等。

2、手工业:(1)棉纺织业:从向推进。

(2)丝织业:、。

(3)制瓷业:以为中心。

3、商业: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是全国性商贸城市。

(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1、时间:2、地区:、等江南地区3、领域:部门4、特征:以生产为目的;“出资、出力”。

5、实质:机户是,机工是;他们之间是与的关系,是性质的生产关系。

6、发展:清代具有性质的手工业部门增多,生产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三)“闭关锁国”的政策1、原因:(1);(2);(3)。

2、表现:清初40年实行严厉的政策,沿海居民内迁,不许出海;统一台湾后,实行通商,开放四个港口;后来只开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影响:(1)积极方面:;(2)消极方面:。

4、启示:。

四、新知识点拨:简述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条件、表现、意义。

(1)条件: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明朝中期以后,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起来。

(2)表现:明朝中后期,苏州,松江等地有许多以纺织为业的“机户”。

他们拥有资金和织机,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

“机工”计日领取工资维持贫困的生活。

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雇拥工人。

他们之间是雇佣与被雇拥的关系,也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意义: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标志。

五、课堂学习:唐朝和清朝前期在对外贸易方面有什么不同表现?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六、当堂练习:1、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吃到的玉米棒、甘薯最早应在()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2、假如你是明清时期一位精明的商人,那时你最有可能去经商的城市是()①苏州②北京③松江④南京A、①③B、②③C、④②D、③④3、促使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明朝商品经济空前活跃B、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水平超过前代C、明初经济兴盛D、苏州丝织业发达,许多机户拥有大量资金和织机4、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主要标志是()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C、手工业作坊增多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5、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由此可见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清朝政府物资丰富 B、害怕人民的抗清斗争C、阻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D、维护清朝的统治6、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2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2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包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地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地历史过程奠定基础;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问题的初步能力2.培养学生用全面、系统的(唯物主义的)眼光来分析具体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感情、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地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地重要内容,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学习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旧权势的反对,坚持改革的史实,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二、自学指导六分钟阅读全文,分点标注寻找下列问题的答案;浏览绿体字、分析图片、材料、动脑筋1.北方再次统一的时间、政权名称及民族?2.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内容?3.为什么北魏孝文帝迁都?由哪儿迁往哪儿?4.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意义是什么?5.北朝指的是哪几个王朝?三、合作探究1.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后,对中原地区地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什么样地影响?2.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迁都某某?有什么积极意义?3.一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他们成功了吗?为什么?4..北魏孝文帝迁都某某有什么重要意义?四、小结1.北方再次统一的时间:,政权:,民族:。

迁往。

3.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1);(2);(3);(4);(5);(6)。

意义是:。

五、当堂训练革地重要意义是()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地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

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南迁浪潮。

材料二东晋南朝使,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地荒地被开垦为农田----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材料三北魏时期,出现了“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现象。

(胡人:主指少数民族)请回答:(1)据材料一,当时地“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地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这与材料二中“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有什么关系?(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促使材料三现象出现地北魏统治者是谁?他采取了哪些措施促成了上述现象的出现?(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可以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不仅仅是一个战乱纷争的时期,它还是一个怎样的历史时代?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20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20课)
课 题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 型
新课
学习时间
设计者
莫旗历史备课组
学习目标
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民族大融合;
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学习
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课前预习
提 纲
一、北方的统一439年,在东北地区兴起的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4.北朝包括的朝代有
①宋 ②齐 ③梁 ④陈 ⑤北魏 ⑥东魏 ⑦西魏 ⑧北齐 ⑨北周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⑨D.④⑤⑦⑧⑨
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A.长安B.洛阳C.开封D.邺城
二、论从史出
6.“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尊敬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2、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汉族也是在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中发展的。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突出地位。各族人民在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各族人民经历了一场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变动,逐渐接受农耕定居生活和先进的汉族文化,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进行的改革?
(2)这些改革起到什么作用?
(1)我们应如何评价这个历史人物?
四、重点点拨:
1、民族融合与汉化不等同。民族同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为另
一个民族的现象。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强制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精讲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

2022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学案

2022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学案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与文化: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书法、绘画及雕塑。

2.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

3.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学习,初步认识我国古代的书法艺术和石库艺术,培养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

【重点难点】1.重点:祖冲之与圆周率,《齐民要术》,“书圣”王羲之。

2.难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魏晋南北朝科技文化发展的特点。

【自主学习】1.北朝贾思勰撰写的《________》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______。

2.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运用刘徽的方法,把________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他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________》。

3.书法:________独创楷书书法,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

东晋的________,当时的人称他的________为古今之冠,他的笔势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__________》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被后人誉为“______”。

4.绘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由于佛教盛行,________画占了主要地位。

东晋的________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流传下来的作品有摹本《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雕塑: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劈山削崖,开凿许多石窟。

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__________和河南洛阳的__________。

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________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________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合作探究】1.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为什么提出进行农业生产要“顺天时,量地利”?2.北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开凿石窟?开凿了哪两个石窟?为什么建于这两个地方?通过对石窟艺术的探究,对文化和政治的追寻,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一历史时期有什么特点?3.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雕刻艺术特点和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课标要求】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

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就和农历。

【学习目标】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与文化: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范缜与《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综合归纳能力;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学习,培养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

3.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

当代青年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学习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与《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学习难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主要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内容设计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第二部分为“科学家祖冲之”,第三部分为“书法、绘画与雕塑”。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1.《齐民要术》属于哪一门科学?贾思勰是怎样写成《齐民要术》一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这部书对于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影响怎样?历史地位怎样?3.《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而不获。

”为什么贾思勰提出进行农业生产要考虑到天时地利?二、祖冲之和圆周率1.祖冲之有哪些成就?祖冲之推算出的圆周率是多少?这项成就领先于世界多少年?2.祖冲之采用什么方法计算圆周率?3.祖冲之在历法上取得什么成就?4. 祖冲之取得重要的成就的原因?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三、书法、绘画与雕塑1.书法何时成为一门艺术的?都有哪些代表人物?2.回忆学过的内容,说一说汉字的演变过程。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导学案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班别:姓名: .【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了解《齐民要术》的作者、内容及地位;识记祖冲之的主要成就;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绘画与雕塑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2.合作探究:通过梳理课本、阅读材料、合作探究等途径,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接受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美的熏陶,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1.他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也都有巨大贡献。

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前苏联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镶嵌着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月球上的一座环行山也用他的名字命名。

为什么祖冲之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2.有人认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电脑都安装了字体库软件,想要什么字体由你选择,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再去练字学书法了。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在当今信息时代,书法艺术是该发扬光大,还是顺其自然让其消失呢?为什么?3.北魏时期,为什么选择在山西大同和河南洛阳这两个地方修建石窟?凿窟造像之风为什么盛行?【知识巩固】( )1.假如小明想要了解北魏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你可以建议她阅读A.《本草纲目》B.《水经注》C.《天工开物》D.《齐民要术》 ( )2.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的数学家是 A.郦道元 B.贾思勰 C.司马迁 D.祖冲之 ( )3.观察《女史箴图》,你会发现顾恺之在画中突出表现的是 A.飞禽走兽 B.名山名水 C.人物特征 D.花红柳绿( )4.“它们随山雕塑、彩绘,形象生动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这种艺术最明显的特点是A.书法艺术与佛教艺术相结合B.雕塑艺术与道教艺术相结合C.绘画艺术与佛教艺术相结合D.雕塑艺术与佛教艺术相结合( )5.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谁的书法作为标准书体A.锺繇和王羲之B.锺繇和胡昭C.王羲之和顾恺之D.胡昭和祖冲之 6.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在书法和雕塑艺术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请结合下列材料进行相关问题探究。

人教版七上历史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人教版七上历史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朱田中学 七 年级 历史 学科导学案(新授课)主备人:__孙莉_____ 审批人: 学案编号: _4-3______ 班 级: 姓 名: 小 组: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学习目标1.了解北方政局的基本情况。

2.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

3.结合图片资料,了解“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归纳民族大融合特点。

二、重点、难点1.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及措施。

2.难点: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三、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点拨—总结归纳一、 复习回顾:1.以少胜多的战役:历史启示:①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骄傲轻敌,要符合当时历史的条件。

②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民族大交融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

③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应该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推动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 预习自学:见《自主学习指导课程》P90“探究过程”探究一: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启示:①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要发展则必须要改革。

②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要与时俱进,符合人民意愿,利于民族交往。

③国家要坚持改革,不断深化,勇于创新;要符合国情。

以民为本;要善于学习,重视人才。

④作为青年学生要学习改革创新、不畏艰难的精神,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奋读书的信念,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知识延伸:魏晋南北朝阶段特征:1.政治:国家大分裂,政权更迭频繁,各种矛盾交织。

2.经济:江南迅速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3.民族关系:“五胡”内迁,民族大交融。

4.文化:科技继续领先,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探究二: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民族,探讨一下民族融合和历史。

【改革篇】材料一鲜卑姓氏改为汉姓(2)这次改革有什么积极作用?【融合篇】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课型:新授主备人:王兴吉审核人:李洪庆、栗心洁时间:
班级:姓名:学习小组:
【学习目标】
1、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2、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学习重点】
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资本主义萌芽"
【学习难点】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代从国外引进的新物种──、、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①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②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后来居上;
③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业: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和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4、资本主义萌芽:
①以后,、等地的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

他们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进行生产,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早期的资本家是,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性质的生产关系。

②清代,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部门增多了,生产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二、"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
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 "政策;
②清朝前期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③清朝统治者担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表现:
①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政策,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②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③后来,清政府下令只开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 "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影响:要一分为二的评价:
①正面:。

②负面:。

【当堂达标检测】
1、原产于南美洲,明朝时传入我国的粮食作物有()
①水稻②粟③玉米④甘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明清时期,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是()
A.苏州、南京B.北京、南京C.广州、泉州D.苏州、湖州
3 、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留一地与外国通商,该地是()
A.广州B.上海C.南京D.武汉
4、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一概排斥西方商品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5、促使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明朝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B、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水平超过前代。

C、明初经济兴盛。

D、丝织业发达,许多机户拥有大量资金和织机
6、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的手工业部门是()
A、纺织业
B、制瓷业
C、冶铁业
D、商业
7、据考证,“南海一号”古沉船是一艘明代晚期的商船。

在船上发现了大量当时瓷窑烧制的瓷器,其中最容易找到的瓷器应该是( )
A、越窑的青瓷
B、邢窑的白瓷
C、哥窑的冰裂纹瓷器
D、景德镇的青花瓷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