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智慧广场”—重叠问题。

【教材分析】《重叠问题》属于四年级下册“智慧广场”的内容,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素材,让学生在摆姓名的过程中,通过合作、讨论、摆摆、圈圈等过程得出韦恩图的雏形,发现图形表示的优越性,体味新知的价值。

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建立起重叠问题的数学模型,并能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渗透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学模型、集合思想、数形结合等策略与方法,其中“模型思想”和“集合思想”是“重叠问题”的核心,在生活中也比较广泛的应用。

该内容的教材编排体现了以下德育范畴:1.思维严谨:教材编排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探索过程,有利于学生进行规范的操作和有理有据的推理与表达,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2.理性精神:教材选取生活中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素材,旨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学会用数学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并用严谨的语言表达思想。

通过引领学生经历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在加强学生建模思想的同时,培养学生敢于探索、敢于质疑、善于创新的理性精神。

3.数学审美:学生在探索重叠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味韦恩图直观形象的作用,感受数形结合和集合思想的数学美;同时在建立“重叠模型”中感受重叠问题的模型之美;学生在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时进一步体悟数学之美。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韦恩图,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通过建立重叠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学会分清主次、抓住本质,思维严谨。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韦恩图,感受数形结合的魅力,同时感受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兴趣。

3. 渗透集合、数学建模和数形结合等思想,匡助学生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言必有据、敢于探索、敢于质疑、善于创新的理性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韦恩图,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建立重叠问题的数学模型。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篇一:重叠问题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课前导入同学们,通过昨天和你们的交流,老师发现了一个小秘密,那就是咱们班的同学既聪明又勇敢,这节课老师就要来验证一下了,准备好了吗?不错!同学们都知道,老师不怕谁呀?(大灰狼)就怕谁呀?(小绵羊)。

希望今天能看到你们积极活泼可爱一面,将有许许多多的小礼物等着你们哦,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二、拓展方舟前几天呀,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问题,你们愿意帮帮我吗?非常感谢,请听题:两位妈妈和两个女儿一同去看电影,可是他们只买了三张票,为什么呢?好,你来说,生1.教师总结可能妈妈带着未出生的小宝宝一起看电影了,生2教师总结也可能是妈妈带着未成年的小朋友来看电影了。

生3教师总结:听明白意思了吗?你重复一遍。

教师总结:也可以说妈妈又几个身份?对,2个、哪两个?妈妈女儿。

也就是说她的身份重复了,她既是妈妈又是女儿。

三、游戏解决重点难点1.刚才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难题,老师非常的高兴,想和你们一起做个抢椅子的游戏,喜欢吗?先别着急,请看游戏小规则:1参加抢椅子的同学围绕椅子转,抢到椅子为胜,直到分出冠军2游戏过程中注意安全3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准备好了吗?好,你来,同学们2个人抢2个椅子能完成游戏吗?恩,人少,那我再多找几个,一不小心叫多了,怎么办?快帮老师想想办法,恩,我们呀可以让他们几个玩猜拳游戏,好,你们4个进行猜拳游戏,胜出者接着参加抢椅子游戏。

很可惜,你们三个一起随同老师当小评委吧。

(为他们加油)争夺冠军的时刻到了,最后恭喜这位小朋友,你拿到了这次的冠军,送给你一个小礼物。

2.刚才呀铜须门玩的非常开心,这时老师要来刁难一下你们了,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参加抢椅子游戏的有几人?参加猜拳游戏的有几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游戏?到底是7个还是6个呢?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下:老师这里有两个呼啦圈,请参加抢椅子游戏的同学站在这边,参加猜拳游戏的同学站在那边,引起矛盾冲突,其中的一个小朋友该怎样站?分成两部分行吗?嗯,两个都有,这主意不错。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重叠问题。

2.掌握通过图形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3.具备通过计算面积解决重叠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其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47。

2.教具:彩纸、剪刀、胶水、尺子、笔。

3.实物:教材中的彩色卡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或者幻灯片等形式简单地介绍重叠问题。

然后请学生针对以下问题思考并回答:•你们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重叠问题?•重叠问题是什么?2. 活动一:利用图形解决重叠问题让学生分为小组,每组为一类人,设定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行为。

利用不同的颜色的纸片进行标注,然后请学生进行思考,如何设计图形,解决人物是否发生重叠的问题。

教师可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规律。

然后请学生整理分享。

3. 活动二:通过计算面积解决重叠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通过计算面积进行解决重叠问题的例子,然后请学生进行讨论。

针对教材中的例子,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向,带领学生尝试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之后针对教材中的题目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计算的方法和技巧。

4. 活动三:游戏巩固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游戏。

将班级平分为两个队,每队派出一名代表,两名代表在黑板上竖直排列地画出一条线段。

随机选择一张纸片,代表一种图形,两名代表根据纸片上的要求,分别画出两条对应的线段,然后问两条线段是否重叠。

学生通过快速判断是否重叠,进行竞赛。

四、课堂小结通过上述的活动,学生通过图形的方式更加直观的了解了重叠问题,同时通过计算面积的方式,学生也练习了自己的运算技巧,培养了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重叠问题》青岛版(五四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重叠问题》青岛版(五四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重叠问题》青岛版(五四制)一. 教材分析《重叠问题》是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一章,主要介绍了重叠问题的概念、性质和解决方法。

本章内容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重叠问题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实践操作的练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简单图形的认识和分类有一定的了解。

但重叠问题较为抽象,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重叠问题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重叠问题的概念,认识重叠问题的特点。

2.培养学生解决重叠问题的能力,提高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重叠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

2.难点: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运用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重叠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重叠问题的意义。

2.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重叠问题。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解决重叠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图片、实物、幻灯片等。

2.学具:学生分组合作所需的材料。

3.教学场地: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入重叠问题的概念。

例如,展示两张图片,让学生判断图片中的物体是否有重叠部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呈现重叠问题的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重叠问题的特点。

同时,教师简要讲解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实践操作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运用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重叠问题-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重叠问题-人教新课标

标题:三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重叠问题——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叠问题的概念,能够识别和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重叠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解决重叠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重叠问题的概念:两个集合中,有一部分元素同时属于这两个集合。

2. 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画韦恩图,找出重叠部分。

3. 重叠问题的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重叠问题的概念,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画韦恩图,找出重叠部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重叠问题的存在,例如:一个班级中既是篮球队员又是足球队员的学生。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观察实例,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重叠问题。

(2)引导学生画韦恩图,找出重叠部分。

(3)总结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重叠问题。

(2)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正确画韦恩图,找出重叠部分。

4. 应用拓展(1)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重叠问题,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

5. 总结反馈(1)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收获。

(2)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重叠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重叠问题,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如何改进。

2. 学生反思:自己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如何解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重叠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方法一:3+2+4=9
方法二:5+6-2=9
师:还有不明白的意思吗?同桌相互说一说两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三、巩固练习
师:用韦恩图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重叠问题,有信心挑战这样的问题吗?
1、出示课件:动物分类
师:首先来认识一下这些动物(依次出示动物名称),这个图中的每部分表示什么意思?这道题在书上的第110页,请大家独立思考完成。

小组内交流后指名汇报,按类别顺序填空(课件呈现,“大雁会游也会飞”学生不知道)。

师:说说图上每部分表示的意思吗?
2、同学们去春游,只带面包的有26人,只带水果的有23人,既带面包又带水果的有10人。

参加春游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师:弄明白题的意思了吗?你能用图表示一下吗?怎样计算参加春游的总人数呢?
学生汇报,并说说图中每部分表示的意思。

3、机动练习
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13人。

(1)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2)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3)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重叠问题线段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重叠问题线段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重叠问题线段教学设计引言:重叠问题线段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线段的长度、位置以及重叠的情况,可以进一步理解几何关系及数学中的相等性和不等性概念。

本篇文档将介绍一个针对初中生的重叠问题线段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地测量和比较线段的长度。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并运用线段的相交与重叠性质解决问题。

3. 学生能够运用线段的重叠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建模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1. 简介(5分钟)对重叠问题线段的概念进行简要介绍并给出几个例子,引发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

2. 线段测量练习(15分钟)让学生使用尺子或直尺测量几条不同长度的线段,并记录测量结果。

3. 线段比较练习(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组提供几个线段,并要求他们按照长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些线段。

鼓励学生使用比较运算符(如大于、小于、等于)进行线段间的比较。

4. 重叠线段观察实验(20分钟)提供几条线段,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线段的位置和重叠情况。

让学生发现并总结重叠线段的一些特点,如何判断线段是否重叠等。

5. 线段重叠问题解决(25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线段重叠问题,并引导他们利用线段的重叠性质来解决问题。

例如,给定多个线段,他们如何找出重叠的线段或重叠的部分。

6. 实际问题建模(20分钟)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线段的重叠性质进行建模和解决。

例如,给定一段绳子和一个圆形的区域,学生如何确定绳子是否能够覆盖整个圆形区域。

7. 总结与讨论(10分钟)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总结线段的测量、比较和重叠性质。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

三、教学步骤及解析:1. 线段测量练习:让学生学会使用尺子或直尺测量线段,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如何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并帮助他们理解线段的长度是可以比较大小的。

2. 线段比较练习:引导学生使用线段之间的比较运算符,加深他们对线段之间大小关系的理解。

《重叠问题》(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重叠问题》(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重叠问题》(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叠问题的概念,掌握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重叠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叠问题的概念2. 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3. 重叠问题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够运用重叠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重叠问题的概念,熟练运用重叠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练习本、铅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重叠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重叠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重叠问题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重叠问题的含义。

3. 案例分析:通过PPT展示一些重叠问题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找出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

4.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巩固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

六、板书设计1. 重叠问题的概念2. 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3. 重叠问题的实际应用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重叠问题题目。

2.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重叠现象,尝试用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重叠问题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需要进一步讲解。

2.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表现,是否能够灵活运用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

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1. 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重叠现象,如图书堆叠、人群中的重叠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重叠问题的存在。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重叠问题吗?”、“重叠问题有什么特点?”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2. 新课导入阶段:教师需要明确讲解重叠问题的定义,可以通过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如“如果有两堆书,每堆有5本,那么这两堆书重叠的部分有几本?”通过这样的例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重叠问题的含义。

《重叠问题》说课稿16篇

《重叠问题》说课稿16篇
二、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借助直观图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2、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பைடு நூலகம்促进思维发展,形成运用几何直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增长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学生的智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产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简单的重叠问题的意义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
教学难点是:理解前面的数量+中间部分+后面数量二总数。
数了两次的部分是重复的部分,要从总数中去掉。
四、教学模式
本节课采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主要有:创设教学情境、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并解决 、巩固练习、总结反思四大环节。其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核心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建立 数学模型。这样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意识,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去感知和体验,体现“以 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清楚明了的表现出来,重点突出,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和 掌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2:《重叠问题》说课稿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重叠问题》。在认真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模式;说方法、说设计;说板书、说得失;四大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3、练习巩固,形成技能。
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以下3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自主练习第1题。
2)、变式练习:自主练习第2题。
3)、拓展练习:下面两只盒中可能有几种奖品?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和解决重叠问题;2.能够应用简单的几何知识和计数原理进行解决;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其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重叠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重叠的问题,比如碗叠在盘子上、地图叠在书上等等。

那么,我们如何快速而准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呢?2. 引入问题首先,我给大家出一道数学问题:有5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有3个角和3条边,问这5个三角形最多可以组成多少个重叠的三角形?让学生思考一段时间,然后提醒学生可以使用纸张或者图形拼图卡片进行模拟操作。

3. 思路引导在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后,老师指导学生整理模拟过程,引导学生找出常见的重叠模型(例如:两个完成的三角形合并纸角;三个三角形底部合在一起;四个三角形整体叠加)。

4. 思考问题在学生了解常见的重叠模型后,老师再给出一道问题:假设现在有7个三角形,那么这7个三角形最多能够重叠多少次呢?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让学生思考一段时间,然后提醒学生可以使用模拟操作或计数原理进行求解。

5. 计数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典型的重叠模型:两个三角形重叠或三个三角形重叠,然后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模型可以组成多少种重叠方式。

让学生发现,两个三角形可以重叠1次、2次或者3次,三个三角形可以重叠1次或者2次。

因此,此时的总重叠次数可以表示为:2 x 3 + 2 x 2 = 10次。

也就是说,7个三角形最多可以重叠10次。

让学生自己动手计数重叠次数,增强计数思维。

然后老师可以提出更多的问题,练习学生的计数能力。

6. 引入三角形面积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计算组成的重叠三角形的面积。

通过演示或模拟,让学生发现:在重叠的三角形中,其面积较小的三角形既可以是被覆盖的三角形,也可以是覆盖其它三角形的三角形。

最后,通过对比不同的组合方式,让学生归纳出可以获得最大重叠面积的策略。

三年级《重叠问题》说课稿范文

三年级《重叠问题》说课稿范文

三年级《重叠问题》说课稿范文三年级《重叠问题》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重叠问题》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重叠问题》说课稿1 一、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纲要》也提出: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基于以上两点,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主要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选择生活中容易理解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会集合思想。

二、教材分析:“重叠问题”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即“集合”。

教材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即维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材的落脚点不是掌握与集合有关的概念,也不是熟练掌握计算方法,而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集合思想,并获得有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

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了。

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数时,就常常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等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在学习认识三角形等图形时,也常常把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用一个圈圈起来表示。

又如,学生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

但是,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个集合图,而本节课所要用到的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并没有接触过。

基于此,我把知识的原点定位于两个独立的集合圈,没有采用教材例1统计表的呈现方式,从两个并列的集合圈引发学生的探究,更符合学生的学情。

人教版《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版《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8页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直观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如何解决重复的问题教、学具准备:课件、练习纸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生交流:1、你喜欢吃什么水果?(引导学生用喜欢、既喜欢又喜欢来描述)(教师归纳出学生都喜欢的水果)2、老师有几个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敢挑战吗?A、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参观动物园,可是她们只买几人?(2)两组都参加的学生怎么表示?(思考如何画圈)3、自主绘图,处理重复A、自主画图师分析同学的作品,并请该生说明理由;选择与课件相类似的播放并说明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思。

B、对比图表:师:同学们把表变成这样交叉的图,你们更欣赏哪一个?为什么?(图更清楚、简单形象、直观,很容易看出重复部分)4、看图计算,思考重复。

1) 独立计算:师:根据这幅图请同学们算一算,语文和数学小组的一共多少人?(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2) 汇报交流: 8+9-3=14(人)(板书算式)3) 强调重点:师:计算有重复现象的问题时注意什么?(强调重复部分只算一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三、巩固练习,强化重复1、书110页第1题: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

两个圈相交的部分表示既会游泳又会飞的动物(天鹅)2、书110页第2题编成现实情景题:(PPT)校文具店昨天进了铅笔、钢笔、练习文具盒和画笔,今天又进了尺子、铅笔、钢笔、练习本和剪刀。

三年级《重叠问题》的说课稿

三年级《重叠问题》的说课稿

三年级《重叠问题》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三年级的《重叠问题》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重叠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课程背景重叠问题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问题,例如在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出现的重复现象。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特别设计了这一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重叠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

同时,我们还希望通过本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重叠问题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和定义,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重叠问题,以及它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介绍几种常见的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包括筛选法、表格法、图形法等,并通过案例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实际应用。

3. 实际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

四、课程实施本课程的实施将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 实例解析:通过具体的实例解析,让学生了解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

2.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课程评价本课程的评价将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注意力、表达能力等方面,以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课后练习、案例分析等,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的说课稿

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的说课稿

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的说课稿一、引言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是小学数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它主要涉及到集合、分类、计数等基本数学概念。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们经常遇到这类问题,因此理解并掌握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课时的目标是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们理解重叠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其解决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叠问题的基本概念;2. 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3. 能够正确地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4.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 引入通过实例引入重叠问题。

例如:班级中有一些学生参加了数学竞赛,另外一些参加了英语竞赛,有些学生同时参加了这两个竞赛。

现在我们要统计参加数学竞赛的学生数量,但是不能把同时参加英语竞赛的学生重复计算。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重叠问题。

2. 基本概念介绍集合、分类、计数的概念,以及如何用它们来解决重叠问题。

通过图示和实例来解释这些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解决策略介绍解决重叠问题的基本策略:首先确定不同的分类,然后找出各类别之间的交集。

通过实例和练习题来演示这个策略,并让学生们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4. 练习与反馈设计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解决。

通过反馈和讨论,让学生们了解自己在解决问题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不足,并帮助他们改进。

5. 归纳与总结在课程的最后阶段,引导学生们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

鼓励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实例教学通过实例来解释重叠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 图示教学使用图示来展示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合、分类、计数等基本概念。

3. 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设计练习题和任务,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小组合作与讨论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让学生们在互相交流和学习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人教版《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和解决重叠问题;2.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3.能够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叠问题的定义和基本概念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什么是重叠问题,包括重叠问题的基本定义和概念,如重叠度、权重等。

2. 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介绍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贪心算法、分治算法、图论算法等,并通过例子进行详细讲解,如集合覆盖问题、背包问题等。

3.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案例,如无线电频道分配问题、时间表冲突问题等,让学生了解在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来解决问题。

4. 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的任务,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释,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和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

2.课堂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3.任务驱动学习法:通过任务的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实际问题引入重叠问题,让学生了解重叠问题的应用场景和必要性,如无线电频道分配问题。

2. 学习与讨论(35分钟)2.1 讲解重叠问题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重叠度、权重等概念。

2.2 介绍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贪心算法、分治算法、图论算法等,并通过例子进行详细讲解。

2.3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思考如何利用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时间表冲突问题。

3. 实践任务(30分钟)3.1 分组探究实际问题,比如:工厂原材料仓库的集货问题,可以根据所需要的原材料种类和数量,设计一个最优的集货方案,避免重叠和浪费。

3.2 学生根据实践任务,运用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问题解决。

4. 总结归纳(10分钟)4.1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汇报自己重叠问题解决方法的整个过程和结果。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重叠问题》青岛版(五四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重叠问题》青岛版(五四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重叠问题》青岛版(五四制)一. 教材分析《重叠问题》是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的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重叠问题的概念,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图形的面积,对图形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重叠问题,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重叠问题的概念,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重叠问题的概念,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际的重叠问题情境,如:学校运动会报名情况、家庭成员的兴趣爱好等。

2.准备一些图形的卡片,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我会通过一个实际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学校要举行运动会,有跑步、跳远、投篮三个项目,小明、小刚和小华都报名了。

请问,他们都报名了哪些项目?这个情境会让学生认识到重叠问题的存在。

呈现(10分钟)在这个环节,我会给学生呈现一些实际的重叠问题,如:学校运动会报名情况、家庭成员的兴趣爱好等。

同时,我会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情境,找出其中的重叠部分。

操练(10分钟)我会给学生发放一些图形的卡片,让学生通过组合这些图形,找出重叠部分。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本组的讨论和操作。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重叠问题的概念。

2. 教授学生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重叠问题的概念,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

2.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重叠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共同分析问题。

3. 练习法: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实例引入重叠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0 分钟)
讲解重叠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让学生理解重叠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

3. 小组讨论(10 分钟)
给出一些重叠问题的实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4. 练习巩固(15 分钟)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总结(5 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布置作业(5 分钟)
布置一些与重叠问题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重叠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理解
重叠问题的概念,并掌握了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导入、知识讲解、小组讨论、练习巩固等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但在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重叠问题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正确解答重叠现象中的相关数量。

2.经历活动过程,在猜想、验证、思考、交流等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
3.在探究生活中的重叠问题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到数学价值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利用直观图解决问题的策略。

难点:体会集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脑筋急转弯
师: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一起去参观上海世博园,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园了,这是为什么?
生答:因为是外婆,妈妈,女儿3个人。

师板书:外婆妈妈女儿
师小结:妈妈在这里的身份重叠了。

她既是妈妈又是女儿。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重叠问题
二、新知探究
1.这是二(2)班学生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活动的名单,请你仔细观察。

从表格中你知道了什么?
为什么两个组的人数相加没有17人呢?
我们可以怎样列式计算?
在两个小组中有三位学生是重叠了,他们是杨明、李芳和刘红,他们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2.动物王国举行运动会,看看都有哪些动物来参加?
你能找出哪些动物会飞,哪些动物会游泳,又有哪些动物既会飞又会游泳的?
3.文具商店进货了,你能看看昨天和今天一共进了几种货?
4动动脑解决问题。

四(2)班只喜欢书法的有6人,只喜欢绘画的有5人,既喜欢书法又喜欢绘画的有10人,四(2)班一共有多少人?
三、欣赏
重叠在大自然中还有更美的表现。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