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无邪------诗经1

合集下载

浅析《诗经》的“思无邪”

浅析《诗经》的“思无邪”

浅析《诗经》的“思无邪”作者:孙凤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9期摘要: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有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的“思无邪”说,自产生以来就影响深远,但对其本义的理解,后世却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纵观众多学者的观点,“思想纯正,没有任何杂念”这一解释为较多人所认可。

经过深入的阅读与思考,笔者也认同这个观点,并且认为诗经的内容、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是“思无邪”的。

关键词:“思无邪”;《诗经》;思想纯正作者简介:孙凤州(1990-),女,江苏连云港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2014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0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广泛,情感纯正,影响深远。

自编订以来就有无数学者研究它:从当时的孔子,经汉代的鲁齐韩毛四家,到唐代的孔颖达,宋代的朱熹,再到明清的方玉润,现当代的一些学者……由此可见,《诗经》着实是一本影响深远的文学巨著。

翻阅《诗经》,自然会想到孔子对它的简洁却深奥的总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第二)孔子用“思无邪”三个字来概括《诗经》,仅仅三个字,却给后人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现代注释一般将其解释为“《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是主流却不是唯一的解释,究竟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历来众说纷纭,他们对“思”与“无邪”都有着不同的见解。

一、“思无邪”的出处及其注解(一)“思无邪”的出处“思无邪”出自《诗经·鲁颂·驷》篇,本意是赞美马。

駉駉牡马,在垧之野。

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

思无疆,思马斯臧。

駉駉牡马,在垧之野。

薄言駉者,有骓有駓,有骍有骐,以车伾伾。

思无期,思马斯才。

駉駉牡马,在垧之野。

薄言駉者,有驒有骆,有骝有雒,以车绎绎。

思无斁,思马斯作。

思无邪

思无邪

思无邪——读《诗经》读《诗经》,感温柔敦厚,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是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顿觉诗者,乃天地之心。

读《诗经》,方有一日看遍长安花之感。

时至今日方知,原来诗是用来吟诵的,那种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是诗歌的音律之美。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寻访诗心。

因为那些令人沉醉的美好感情和意象,实际上从未远离过我们。

它们生生不息,在岁月中深情等待。

如果,我们愿意把自己交付给诗歌,也许可以循着美丽诗思,一路寻访到自己的心灵。

这让我想起,于丹曾说,“我一直深深的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不要对此不屑,不要认为这些风花雪月只是少年痴谈。

人的年岁越是增长,就越需要一种温暖,需要生命年华中的浪漫,让我们在现实的纠葛之外找到一种挣脱地心引力的力量”。

那么,就让我们从这里开始启程,踏上这场寻访诗心的诗意之旅。

1.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诗经·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

四牧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首诗可以说是《诗经》中最耐人寻味的一篇,它的思想内涵高深,它就像一颗明珠,光彩闪烁古今。

这首诗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

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

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

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此诗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正解“诗三百诗无邪”及《诗经 鲁颂 駉》

正解“诗三百诗无邪”及《诗经 鲁颂 駉》

正解“诗三百思无邪”及《诗经鲁颂駉》jiufng耶子2016.4.24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两千年来无数人拷辩,无数版本的解译。

谬行最广的就是把无邪当做现代汉语的无邪来解了,说是思想纯正的意思。

可惜孔圣人已故两千多年,我们无从问他到底要表达什么。

不过,我相信真理不二,圣人所言,一以贯之。

其实即使孔子健在,也会有人去同他争辩。

有人说孔子断章取义,那些批孔子的,请问诗经是你写的吗?要知道孔子才是诗经的编撰整理者。

首先声明正解并非唯一解,这不是数学。

凡合乎一贯道的都可作为正解。

只因怀疑传统歪解,于是上网查阅了很多考证文,得到以下不同见解,只望能与同样寻求真理的读者有益。

“思无邪”原出自【诗经•鲁颂•駉】。

先看看原文在说什么:駉駉牡马,在坰之野。

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

以车彭彭,思无疆。

思马斯臧。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

薄言駉者,有骓有駓,有骍有骐。

以车伾伾,思无期。

思马斯才。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

溥言駉者,有驒有骆,有骝有雒。

以车绎绎,思无斁。

思马斯作。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

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鱼。

以车祛祛,思无邪。

思马斯徂。

诗经真是美啊!句式优美,诗意饱满!就如一个“船”字讲述了大洪水挪亚一家八口人在方舟上得救的故事,一个“來”字讲述了完整的耶稣被钉十字架“来”救世人,相信他的得救进天堂,不信的下地狱的福音真理一样。

《駉》讲了16种马,全时空全心性的四个拉车状态。

32字的变化,真正表意的变字只有12个。

短短几句重复的话,承载了大量的信息。

破解思无邪真意,首先应明白诗经句法字法。

《駉》诗极为典型,就是押韵,由物及人,单字音义变化,由浅及深。

駉诗字词解义:薄言駉者,薄,迫近,靠近;言,虚词。

靠近駉駉牧马。

为何要靠近来看?因为在埛之野是远远望去,看到牡马在拉车。

驷马一乘,毛色不同,所望之处似乎是一个调教牧马的训练场。

这首诗大概与鲁僖公毫无关系。

思,第一个思字可作“志向”解。

第二个思字,动词思想,思考。

诗经思无邪

诗经思无邪

诗经思无邪诗经思无邪因为那本《思无邪》,因此爱上了诗经。

孔子说:“诗三百,思无邪。

”也许,那些被我们遗忘的诗歌,只不过是我们前生的无邪记忆。

(一)蒹葭《诗经》中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关关雉鸠,在河之洲”那句。

但其中最爱的,还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境。

如同看着盛放在彼岸的莲花——越接近而不可多得的绝望。

蒹葭,也就是那成片的芦荻。

可安意如说,它是离爱情最近的草。

我一直是很喜欢芦苇荡的,喜欢那大片的平易繁芜,喜欢那阵阵风吹过的呜声。

其实《秦风》中的绝望感一直都很像芦苇,有温暖的色调,只不过来不及触及便会枯黄。

在离灵魂最远的地方,也许会有美丽的蒹葭,不会枯黄,没有绝望。

是谁说过,谁比谁清醒,谁比谁残酷。

(二)采薇薇——野豌豆。

也许比蒹葭还要普通、平常。

但在我看过《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后,突然开始关注这种紫色的小花。

待漫山遍野的薇绽放后,是不是故事就永远不会落幕呢。

千年前,戍守的战士曾以薇来思念家人;千年前,伯夷和叔齐采薇而食,为保气节而死。

细碎的紫色小花,它在傍晚的黑暗降临之时,也许,美得像夜晚的星在闪烁。

想起一句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采薇思乡。

那永远不会落幕的思念会不会比流水绵长。

(三)黍离最后说“黍离”,是因为它出自“王风”。

故国之思。

黍离之悲。

想起南唐后主李煜的诗词——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对于李煜来说,朱颜易改,他也许只适合做一个咏春伤秋的文人,却不够格看着江山易主。

那也许是某个夏天的午后,灼眼的光遍洒荒凉的废墟,远处不时传来孤雁的'哀鸣。

某个士大夫的泪也许会代替亡国之情划过他的衣襟。

你看你看,那故国从前的脸……(终)彼岸安意如把《诗经》比作我们生命中的彼岸花。

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曾经唱过的歌遥,都存活于心。

对安意如,不仅仅是欣赏。

对《诗经》,不仅仅是喜爱。

彼岸,我们正跟随安意如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诗。

前世的前世,我曾遗落过,也曾获取过……。

古典文学思无邪

古典文学思无邪

正文《论语·为政第二》载: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1)朱熹《集注》曰:《诗》三百十一篇,言三百者,举大数也,(2)蔽,概括。

(3)思无邪,原是《诗经·鲁颂·駉》中一句诗:“思无邪,思马斯徂。

”“思”在此篇本是无意的语音词,孔子在此借用为“思想”解。

译文译:孔子说:“《诗经》中三百多首诗,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胡思乱想。

”“思无邪”,杨伯峻《译注》中说,“思”是无意的语音词,本来没有意义,是孔子独创性的将其做作“思想”解。

清人俞樾《曲园杂撰·说项》中也这样说。

我在注中认同他们的观点,从其说。

“思无邪”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

程伊川说:“思无邪者,诚也。

”也就是说要“修辞立其诚”,要求表现真性情,也就是诗人要有真性情,在庞杂的内容中实现“文以载道”,在客观效果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二是从思想上说,“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这里要说,孔子认为这句诗可以包括全部《诗经》意义。

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第四章第三节,说这个标准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叫,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还要加一个“非礼勿思”。

实质也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个“仁”要比这五个“礼”所规定的范围要广。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思无邪,乃是要使人读诗人思无邪也。

若以为作诗者三百篇,诗,善为可法,恶为可戒。

故使人思无邪也。

若以为作使者思无邪,则《桑中》、《溱诸》之诗,果无邪也?”《桑中》、《溱诸》是爱情诗,在朱熹眼里当然是淫诗。

但孔子不是这样认为,据记载,孔子收编《诗经》,依孔子对待“鬼神”,避而不谈,或敬而远之的性情,孔子不会收他眼中的淫诗入编的。

所以我认为还是司马迁说的好,“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思无邪思,马斯徂。

思无邪思,马斯徂。

思无邪思,马斯徂。

出自先秦诗人诗经的《駉》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

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

思无疆思,马斯臧。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

薄言駉者,有骓有駓,有骍有骐,以车伾伾。

思无期思,马斯才。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

溥言駉者,有驒有骆,有骝有雒,以车绎绎。

思无斁思,马斯作。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

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

思无邪思,马斯徂。

颂鲁僖公牧马于野不害农田,以喻乐育贤才。

駉(音窘,一声):良马腹干肥张也。

坰(音窘,一声):离城很远的郊外。

薄言:语词。

驈(音域):黑马白股。

皇:黄白曰皇。

思:语词。

其。

无疆:颂祷之词。

后文无期等皆颂祷也。

騅(音追):苍白杂毛的马。

駓(音批):黄白杂毛的马。

骍:赤黄色的马。

騏:青黑色的马。

伾伾(音批):有力貌。

驒(音驮):青骊马。

駵(音留):赤身黑鬣的马。

雒(音洛):黑身白鬣的马。

绎绎:通驿驿。

善走。

无斁:无厌,满意。

作:善,好。

駰(音因):浅黑带白色的杂毛马。

騢(音霞):赤白杂毛的马。

驔(音店):脚胫有长毛的马。

鱼:二目毛色白的马。

祛祛:强健。

无邪:不坏;不错。

徂:行。

诗经思无邪什么意思

诗经思无邪什么意思

诗经思无邪什么意思思无邪,语出《论语·为政》,是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诗经》的观点。

由于孔子和《诗经》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影响,人们包括当代青年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解读。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诗经思无邪什么意思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论语为政》第二章便是孔子对于诗的赞叹: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成为后世诗经学的重要范畴,也是后世文艺理论探讨比较多的话。

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邪”字。

朱熹翻译说:程子曰:“思无邪,诚也。

”诚就是真诚,不虚伪。

“邪”在古代是徐虚的意思,即吞吞吐吐,要说不说,不说还想说,不敢直抒胸臆。

而《诗经》各篇确实是真情流露,敢爱敢恨,实话实说,毫不矫情,思想感情真实而不虚假,这是大美至美。

这句话对于理解《诗经》很有帮助。

因为“思无邪”很重要,因此我们再展开一点解说。

首先,《论语》本章出现在《为政》的第二章的位置上,就值得我们格外重视和深思。

《论语》篇目章节的排列是大有深意的。

我对本篇主旨概括为“‘德政’是本篇之骨骼筋脉,守正、真诚是主要表现与要求。

人终生要走正途是本篇之主旨大纲。

”对于“思无邪”一句,汉代包咸注解为“归于正”,肯定是对的,与全篇的主旨一致。

但还要进一步的阐释,“邪”的本字是地名,许慎《说文解字》解释此字说:“邪:琅邪郡,从邑牙声。

”135下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段注》只是解释其作为语气助词的“邪”与“耶”意义相近,并没有解释作为实词的用法。

如果从字形来看,就应该是地名。

如何引申到“歪邪”,与“正”成为反义词,难以考证。

但孔子在这里的用法,肯定是“不正”的意思。

但这里的不正,不是淫邪的意思,而是“不真诚”、“不纯正”,即虚伪、矫情、巧言令色。

其侧重点在提倡实话实说,真情真发,而不是虚情假意。

因此,“思无邪”就是真情,属于真善美中对于“真”的要求和肯定。

“真”就是不欺,诚信,而诚信是做人最重要的品质,甚至可以说是“仁”的基石。

《诗经》:关于“思无邪”的有邪之说

《诗经》:关于“思无邪”的有邪之说

《诗经》:关于“思无邪”的有邪之说潇湘蓝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何为“思无邪”?望文生义的说法,思无邪,就是思想纯正,不歪斜。

但在古代汉语中,“思”,在诗中是个虚词,没有实际意义。

这一点是公认的,稍有一点古汉语基础的都知道。

那么“思想纯正不歪斜”,是从哪里说起呢,哪些思想算纯正,哪些算歪斜呢?一、追根溯源,先来看看“思无邪”的出处。

“思无邪”这三个字出自鲁颂第一篇,《駉》:駉駉牧马,在坰之野。

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

思无邪,思马斯徂。

先来分析一下这首诗。

1、“駉駉牧马,在坰jiōng之野。

”每章第一句,点明马场所在。

駉駉:马之腹干肥张的样子。

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坰。

“在坰之野”,即是远离人烟、草木茂盛,广袤肥沃的一大片荒野马场。

“駉駉牧马,在坰之野”八个字,将马场的气势呼之欲出,滚滚尘烟仿佛呼啸而至。

2、每章的三四五句,都是讲马,马的不同的颜色和品种。

骊:纯黑色的马。

驈:骊马白跨曰驈,即股间白色的黑马。

皇:黄白色的马。

黄:黄骍曰黄,即赤黄泛金色的马。

骓:仓白杂毛曰骓,即青白相杂的马。

骍:赤黄色的马。

骐:青黑色的马。

騨:青骊鳞曰騨,即青黑色的马,其色有深浅,斑驳如鱼鳞,宋代称为连钱骢。

骢:青白色的马。

駓:黄白杂毛曰駓,后人称为“桃花马”。

骆:白马黑鬣,即马颈上的长毛是黑色的。

駵:赤身黑鬣。

雒:黑身白鬣。

驔:豪骭曰驔,即黄白脊毛的黑马。

骃:阴白杂毛曰骃。

阴,浅黑色,宋代称为泥骢。

騢:彤白杂毛。

鱼:二目白曰鱼,即眼睛似鱼目的马。

《駉》一共四章,每章介绍四种马,一共十六种。

加上注解中“骢”,总共十七种马。

此间,马的品种、颜色,分类非常细致、精微。

每一种马都有着令人称奇的颜值和不同凡俗的气质。

这样的马场犹如西部电影里的场景,人与马与自然与社会,都有着极高的融合力和亲密度。

3、每章第六句讲车。

“以车彭彭”“以车伾伾”“以车绎绎”“以车祛祛”,分别指车之盛、有力、不绝、强健。

思无邪

思无邪

思无邪 ---《诗经》读后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齐、楚、韩、赵、魏、秦),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是“五经”之一。

《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诗经》共收集了311篇诗歌(又称诗三百),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取其整数,成为诗三百)。

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初次接触《诗经》其实不是一次很好的经历,那时的我们年轻气盛,在高考的压力下缓缓前行着,既叛逆又好胜,还有那么一点身不由己,听着老师富有感情的读着课本上《关雎》,《蒹葭》,然后眉飞色舞地给我们讲解与之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如何去欣赏这一份美好,可是老实说,除了课本上那几个单调的汉字所组成的篇章之外,我没有一丝关于美的感触,可是这两篇篇章,在每次饭后反复地摇头晃脑背诵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变得烂熟于心。

升入大学,时间突然间变得空旷起来,老师和家长也开始不再对我们的行为指点江山,这个时候反而开始有了读书的心情,再一次拾起《诗经》是在舍友锲而不舍地推荐下,听着她讲得梦幻淋漓,我开始想那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这么迷人,为了解开这心头疑惑,我翻开了《诗经》,然后,就合不上了。

论语“思无邪”

论语“思无邪”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注释: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今天见到的《诗经》,篇目共三百十一,六篇有题无内容,实存三百零五篇。

) 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蔽:概括的意思。

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思无邪,思马斯徂。

”(郑玄解释为描写鲁僖公“思遵伯禽之法,专心无复邪意也。

”(《毛诗》笺)意思是说,鲁僖公在远郊放牧的时候,就是遵循伯禽治国的方法,专心致志,不胡思乱想。

)孔子借它来总括三百篇诗的意义。

“思”在此篇本是无意的语音词,孔子在此借用为“思想”解。

此处的“思”解释为思想。

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前者较妥。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无不出自真情”。

两种大众解读:(1)诗经有劝善惩恶的意思,诗经三百篇的作者都是基于无邪的思想来创作这些诗篇,而读了它之后,人应该也可以去除邪恶的思想,思想纯正。

这种解法是把思想解释为思想。

邪为邪念,无邪为纯正。

(2)另有一种解释是:思是思想,无邪是直的意思。

也就是说诗经三百篇的作者都是出自真情之自然流露而有这些作品的。

众说纷纭:●杨伯峻说,“‘思无邪’一语本是诗经鲁颂駉篇之文,孔子借它来评论所有诗篇。

思字在駉篇本是无义的语首词,孔子却引它当思想解,自是断章取义。

”杨伯峻的翻译是:“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论语译注》)●南怀瑾把“思无邪”解释为“人不能没有思想,只要思想不走歪曲的路,引导走上正路就好。

”(《论语别裁》)南怀瑾又用“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来补充解释“思无邪”:“‘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那句话,同时也是上面‘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注解。

一个人,尤其关于现实的思想,不要太不守本分。

不守本分就是幻想、妄想,徒劳无益的。

”●李泽厚说,“思是语气助词,不作思想解,邪也不作邪恶解。

思无邪——读《诗经》有感

思无邪——读《诗经》有感

——读《诗经》有感学校:宋诏桥桥中学班计萌指导老师:鲍娇琼“《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耳边有琴声铮铮,不由得滞足观望.有伊人抚琴,素衣裹身,青丝松挽,蛾眉微蹙,眉间一点朱砂痣夺人眼目,身后一片漫漫桃花林,清风带来温暖馥郁地香气.走近了,那女子地面庞也跟着由模糊转为清晰.我沉醉其中.几不知身在何处.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那是由雾笼着地远山长水筑成地细眉.有一个凄清静谧地早晨,天色就明,晓雾将歇.遥遥地江水清清冷冷、恍恍惚惚.孤独地青年樵夫,钟情于一位在江上往来地姑娘,怅然望向那虚无缥缈地汉水烟波,茫然无措.那心底里地姑娘要出嫁了,他叹息啊,他痛苦啊,他无以解脱,眼底里地失魂落魄淹没在滔滔江水中.我反复地诵读这首诗歌,眼前浮现地是可望不可即地汉江水,是男子眼中徘徊压抑地相思与苦痛,耳边传来地是空灵地水波声,是深远地樵歌声.眼前一片白茫茫,水天一色,隐隐约约有一个人影凝视着未知地远方.我闭眼想象,余音渺渺.于是,我消融在这极美、极哀地《汉广》中,不舍释卷.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恍惚间,我仿佛看到谁在铜镜前精致地描眉,满带怜惜地、安静娴好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是由灵动着地羽翼盈盈织成地秋瞳.正是拂晓之时,芦苇轻摇,白露凝霜,晨风萧萧,蒹葭苍苍,秋水茫茫.水上烟波袅袅,空中雾霭沉沉.河道曲折,水洲婉立.痴情男儿踟蹰于水畔,他急切地逆流而上,追寻着心上地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河道阻隔、路途艰远.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内心痛苦.我被那高洁地伊人吸引,蒹葭白露、秋水澄明,天边飞鸟.恍如虚幻地一场梦,让我不由自主地想与诗人同寻仙女般地伊人.我仿佛身临其境,被江上地寒意侵蚀,化作一片模糊地蒹葭,默然望着天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茫茫间,我仿佛看到谁地双眼缓缓睁开,竟将这世界地色彩剥夺,及无声地伤感.“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家室.”那是由娇嫩着地花瓣细细染成地嘴唇.有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那热闹地出阁宴,桃花般明艳地新娘,有妇人殷殷地嘱咐,有客人美好地祝福,有几盏桃花醉,有几坛女儿红.大红色地喜衣在桃花地映衬下越发动人,却还比不上新娘子面若桃花.在新婚地喜悦后,我看到安家宜室、子孙满堂,桃花地枝叶开散,褪去开始地青涩与意气风发,愈发成熟、温和.我在这里看到地,是漫山遍野地十里桃花,是安适美满地生活,没有丝毫地不美满,满溢着幸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欣然间,我仿佛看到谁采了最是灼人地那朵桃花,染了伊人唇,最是那一抿唇地温柔.“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那是由缠绵着地雨线慷慨绘成地肌骨.从战场传来地远古号角,将士齐声呐喊地冲天士气,兵戈相碰地激烈声响,把每个人地热血沸腾到极点.马蹄扬起地黄沙迷眼,天怒而作地狂风不止.天边地云霞将澈空凝结成紫色.他们持剑地双手因刚刚地一击而如电击般麻木,他们地脸颊无时不刻感到刀刃擦过时带起地热流以及对方蓬勃地杀意,他们还记得上阵前地誓言,眼前喷溅地鲜血染红了战衣.说什么没有战衣?与你穿同样地!我透过时光触碰到了古战场地激越战鼓,足以震撼天地地交战,与将士地同仇敌忾、必胜地信心融为一体.好像整个人也随之沸腾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跃跃间,我仿佛看到了谁地柔荑拂过战场,谁地青葱点着战鼓,把成与败化作肌骨.海德格尔说:“人地本质目地是诗性地活在大地上.”在《诗经》里我亲见了《桃夭》地繁华,《出车》地深沉,土国城漕地劳苦和死生契阔地悲凉悠悠《诗经》,荡涤着我地身心,聆听于其中,仿若身处世外桃源来到一个音乐地殿堂!数不尽地风华绝代,道不完地艳羡惊绝.我手捧《诗经》,轻轻吟诵.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教师评语:文中写“我”在《诗经》中畅游,《诗经》不仅给予“我”美地享受,还引起“我”地沉思和联想.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在小作者散文化地语言中,《诗经》成了一本不灭地书,她似动听地歌喉,唱出了一份真情,一份赞美;她似哀怨地二胡,唱出了一份无奈.她,拥有着一份典雅,一份清新,一份美丽,是桃花源里那清澈,美丽地小河,在读者心中缓缓地,流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孔夫子为什么说《诗经》思无邪”

孔夫子为什么说《诗经》思无邪”

孔夫子为什么说《诗经》“思无邪”?大多数民族的都有始发站,例如欧洲文学的始发站是《荷马史诗》,中华民族文学的始发站则是《》。

《荷马史诗》讲,是叙事诗。

故事的主角是英雄和奥林匹斯诸神,在一场因为美女海伦而引起的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人与神的意志和力量充斥其中。

《诗经》讲感情,是抒。

主角从贵族到牢骚满腹的小官吏,到小清新文艺男女青年,乃至征夫游子,都有机会露脸。

中国人重感情,所以中国文学也是从感情出发的。

感情起点:“思无邪” 不虚伪不掩饰中华民族是一个纯真质朴、不虚伪的民族,绝不无病呻吟,也不故作高雅,很接地气。

这一点在文学里表现得很充分,在文学的源头——《诗经》里表现得更为充分,可以说规范了中国文学不做作的特质。

这个特质是《诗经》的编辑孔子概括的。

有人问,《诗经》有什么特点,请用一句话概括。

孔编辑很有信心地告诉他:“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这句话记载在《论语·子罕》里,其中的信息量可大了,后面的学者为了解释它,费了老大的劲,但概括起来无非是艺术上和思想上的。

思想上,没有歪邪之见、纯正。

“思”本是个语气助词,没什么实质意义,但被孔子赋予了“思想”、“念头”的意思。

朱熹说:是要让读《诗经》的人没有邪念。

清朝嘉庆时的学者刘宝楠在《论语正议》里说:“论功颂德,止僻防邪,大抵归于正。

”就是要防止思想歪斜不正,要规范人回到正道上来。

好的诗,当然要引人走正道,这是属于思想上的见解,但《诗经》毕竟是,还要有文艺范,如果从这个角度解释,该如何呢?宋朝理学家程颐解释得很给力:“思无邪者,诚也。

”就是说,这玩意,要表现真性情,假不得,做作不得。

孔子为人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真实,千万别以为他是迂夫子、道德家,虽然他说郑国的歌曲有点放荡过分,“郑声淫”,然而,这不影响他将21首郑国的民歌选入《诗经》,例如郑国的小男女偷偷欢会的场面,并没被孔子删掉,都一五一十地收入。

编辑是真实的,按照这个标准选出来的诗歌就是真实的,中国文学沿着这条真实的路径走下去,当然也是真实的。

诗经宣传语开头

诗经宣传语开头

诗经宣传语开头
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3、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4、不学诗,无以言。

5、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6、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

德义,利之本也。

7、《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8、文,诗之文章所引以兴事;辞,诗人所歌咏之辞;志,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者之心意也。

9、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文道德素养------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的人生智慧、价值观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情操境界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

10、读书修身,读书养性。

11、读高雅书,做优雅人。

12、诵国学经典,品盛世文明。

13、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思无邪”及其他(一)

“思无邪”及其他(一)

“思无邪”及其他(一)《论语·为政》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出自《商颂》,形容郊外牧马之气势,“思无邪”居末首,谓“思无邪,思马斯往”,前面几首与其相配的,依次为“思无疆,思马斯臧”,“思无期,思马斯才”,“思无斁,思马斯作”。

按这个意思,“思无邪”似与前面不很匹配。

前三句都是说“思”无可限制,没有尽期的意思,最后出来一个“邪”“正”的问题,殊不可解;于是或以为乃孔子按自己的意思去发挥。

不过孔子的发挥,在深层次的意义上,或也可贯通全诗。

后来叫做《诗经》的那三百多首诗,在古代可能也是作为学习的教材用的,但都具有社会和政治的意义,或许是由官员搜集存放起来作为读本来推广的,这类教本,汉代厘定为六种——诗、书、礼、乐、易传、春秋,更古似乎还有其他的书籍像“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都失传了。

将民间流传的诗歌收集、整理,作为教育人民的材料,在古代应是一个通例,古代希腊如此,埃及、印度等,无不如是;即是到了现代,知识分子也常常收集、整理、创作诗歌来帮助教育群众;“为艺术而艺术”,大概是晚近的一种思潮,强调艺术的特殊性,也要看如何理解艺术,实际上仍是时代社会的一种声音,只是比古代更加复杂,环节更加曲折丰富而已。

古代的诗歌,大都具有鲜明的社会政治意义,这种意义,也正是孔子筛选流传诗作的标准。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是他的遴选尺度。

一、“诗”与“思”孔子说“思无邪”,“思”与“诗”是有关系的。

“诗”的本质在“思”。

“思”不仅是抽象的“思维”,“思”在原始的形态上与“诗”的密切关系,表明了“思”原本不是抽象概念式的,而是具体生动的。

“思”在古代,意义是很丰富的,这种原始的丰富性,一直留存在现代语言中,只是一谈到“思”,人们常常会认为只有那用抽象概念的“思想”才是其“严格”的、真正的意义。

“思”原本是具体的,具有时代性、历史性。

抽象的思维是“非时间性的”,即无关乎“时间”的,这是一种逻辑式的形式性思维,这种思维当然是很重要的,对人们的实际生活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它还不能涵盖“思”的本意。

“思无邪”及其他.

“思无邪”及其他.

“思无邪”及其他《论语·为政》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出自《商颂》,形容郊外牧马之气势,“思无邪”居末首,谓“思无邪,思马斯往”,前面几首与其相配的,依次为“思无疆,思马斯臧”,“思无期,思马斯才”,“思无歝,思马斯作”。

按这个意思,“思无邪”似与前面不很匹配。

前三句都是说“思”无可限制,没有尽期的意思,最后出来一个“邪”“正”的问题,殊不可解;于是或以为乃孔子按自己的意思去发挥。

不过孔子的发挥,在深层次的意义上,或也可贯通全诗。

后来叫做《诗经》的那三百多首诗,在古代可能也是作为学习的教材用的,但都具有社会和政治的意义,或许是由官员搜集存放起来作为读本来推广的,这类教本,汉代厘定为六种——诗、书、礼、乐、易传、春秋,更古似乎还有其他的书籍像“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都失传了。

将民间流传的诗歌收集、整理,作为教育人民的材料,在古代应是一个通例,古代希腊如此,埃及、印度等,无不如是;即是到了现代,知识分子也常常收集、整理、创作诗歌来帮助教育群众;“为艺术而艺术”,大概是晚近的一种思潮,强调艺术的特殊性,也要看如何理解艺术,实际上仍是时代社会的一种声音,只是比古代更加复杂,环节更加曲折丰富而已。

古代的诗歌,大都具有鲜明的社会政治意义,这种意义,也正是孔子筛选流传诗作的标准。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是他的遴选尺度。

一、“诗”与“思”孔子说“思无邪”,“思”与“诗”是有关系的。

“诗”的本质在“思”。

“思”不仅是抽象的“思维”,“思”在原始的形态上与“诗”的密切关系,表明了“思”原本不是抽象概念式的,而是具体生动的。

“思”在古代,意义是很丰富的,这种原始的丰富性,一直留存在现代语言中,只是一谈到“思”,人们常常会认为只有那用抽象概念的“思想”才是其“严格”的、真正的意义。

“思”原本是具体的,具有时代性、历史性。

抽象的思维是“非时间性的”,即无关乎“时间”的,这是一种逻辑式的形式性思维,这种思维当然是很重要的,对人们的实际生活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它还不能涵盖“思”的本意。

孔子对诗经的

孔子对诗经的

孔子对诗经的子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可以说不胡思乱想。

诚然,诗三百篇,无-篇不是纯良的,美好的爱情也好,思妇对征人的思念也好,还是说祭祖的颂歌,对劳动人民的赞歌,皆以物起,以情结,起于万物,止于纯良。

每一篇,每一句,至纯,至善,虽不及现代劳动人民地位之高,却也不至令劳动人民心寒。

思无邪,善为上,诗经如此,先人亦如此。

孔子曾问自己的儿子孔鲤:学诗了吗?孔鲤答:未也。

孔子就说:不学诗,无以言。

意为:不学《诗经》就说不好话。

有人可能会说:未免言重了吧,其实不然。

孔子此处的言并非普通的说话,倘若说话,何其简单啊,又何须读书,更不用说去读有些生僻的诗经了。

孔子这里的说话,小生以为,既可指为人臣子所进谏言,又可指为人益友所作勉励之言,也可以不仅仅只口中直言,侍奉父母,服侍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可以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侍君,多识于草木知名。

”孔夫子如是说,此句出自《论语阳货》主要是论述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大意为读《诗经》可以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可观社会风尚,可察政治得失,可睦邻里可评社会。

孔子所言是我想起了古人所向往的大同社会,不就是如此么,美好的事物浸润了人心,人心里的万物都是美的,大同也就指日可待了吧。

我个人蛮喜欢读书读诗的,虽见识短浅,有些只得半知半解,但从中能得到一二分美的享受却也是蛮不错的。

金庸老先生曾说:读书要依自己的喜好,喜欢什么书边去读什么书就好,切忌功利性读书。

我便谨遵他老人家的教诲,喜欢现代诗,读的便多-些,古诗词也有些喜欢,诗经早早就听说,只是读之甚少,只几篇能读来几句,觉得此句甚好。

也许是素养不够,不甚理解,不能够产生共鸣。

最喜欢《风雨》中的一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说起来蛮惹人笑的,我是先读到的句子,才知道此句出自诗经的。

“风雨之时见到你,心中怎能不欢喜”阔别已久,风雨无阻奔向那人时,那人也当是这种感受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诗经》开创比、兴的艺术手 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 葚”。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四章,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 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 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 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 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 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3、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雅、颂多 是严整的四言,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较 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迭句较多,大雅和 颂中则较少;国风中有许多语气词,增强 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雅、颂中则 较少。这些差异说明雅、颂多出自贵族之 手,体现“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来 自民间,更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 接近当时口语。
【作品赏析】《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 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 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 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 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 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伴。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 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二、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 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 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 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 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 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 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婚后生 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 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 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 的性格特点。
思无邪------诗经
第一节 《诗经》概说
一、名称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汉武帝 “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置五经博士” (《汉书•武帝纪》),崇《诗》为经,称《诗经》。 二、篇数 《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 《华黍》、《由庚》、《崇丘》、《由仪》乃所谓 “笙诗”,有目无辞,故实有305篇。《墨子•公孟》: “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都说明《诗经》是可以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
1、赋、比、兴 的 手法 赋、比、兴是前人总结的《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或是艺术技巧。与风、雅、颂合称“六义”。对于赋、 比、兴的解释,历来不同。朱熹的解释比较准确。他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序》) 其中,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法。明谢榛说:“予尝考之三百篇,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二 十”(《四溟诗话》卷二)可见用赋之广。 当然,在《诗经》中更为出色的还是比兴。先说比。在《诗经》中,有的通篇用比,如《硕鼠》;有时单 用比,有时用博喻,如《卫风•硕人》写庄姜之美: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这种写法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并为后世文人多仿效,如曹植《洛神赋》中用了 “惊鸿”、“游龙”、“秋菊”“春松”之喻写洛神体态之轻盈,盖借鉴于此。 再说兴。“兴”的本意是“起”,在诗歌创作中,常常表现为托物起兴。它是一种借对自然界的事物描写, 如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星辰日月等,先开个头,然后藉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情感的表现手法。兴句多 放在一首诗的开头,也有放在句中的。在《诗经》中,兴的运用大致有两种情况: 1、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关雎》,以雎鸟成双成对和鸣,相依相恋的情景,引起诗人“窈窕淑 女,君子好逑”的联想;《周南•桃夭》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年轻貌美。 2、起创设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开头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幅清秋凄 清的意境,渲染烘托了主人公求偶不得的失望心情。 在《诗经》中,又常常是比兴兼用。这一点在讲具体作品时再详细了解。 赋、比、兴这三种艺术手法,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表现艺术,是中国诗歌民 族风格的重要特征。
一、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 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全诗分六 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 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 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 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 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 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产生的时代 确切年代已难一一确考。可大致确定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前11至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三颂”最早,有人研究说 《商颂》是商代的作品。 六、《诗经》诗篇的来源和编订 诗三百来源和编订,先秦古籍无明确记载,历来有三种说法: 1、献诗说。 2 2、采诗说。 3、删诗说。 《诗经》实包括了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公卿列士所献之诗 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的乐歌。孔子删诗说不 可信。
四、感伤诗 因诗人感时伤世而作。 五、征役诗 写征战、徭役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诗经》中的征 役诗,开创了后代边塞诗的先河。 六、婚恋诗 《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很多,而且艺术性最高。 这类诗多以女子口吻写对男子的思恋之情。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热情奔放的情歌。此类作品或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可意 情人的热切思念,或描绘热恋的情景和讴歌爱情的甜蜜,洋溢着一派 欢快热烈的情调。 (二)深沉执着的恋歌。此类作品或歌颂对爱情的忠贞,专一,展现 主人公纯洁美好的心灵;或表现对礼法压迫的反抗和对婚恋自由的执 着追求;或抒发求偶不得的失意、惆怅。揭示了在礼法干涉下的不自 由给青年男女造成的内心创伤。 (三)痛苦哀伤的悲歌。《诗经》中的“弃妇诗”,以浓郁的哀伤情 调,描述了沉痛的婚恋悲剧,揭露了夫权制的不合理,揭示了妇女的 悲惨命运,倾诉了他们内心的不平和痛苦。这些诗充满着人道主义的 关怀与同情,表现了一定的民主和平等的精神。
2、句式和章法。 《诗经》以四言为主,其间杂有二言之八言不等。 四言节奏感强,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诗经》多重章迭句。《诗经》中的重章,许多为 整篇中同一诗章重迭,每章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 也有一篇之中有两种迭章,或是一篇之中既有重章, 也有非重章。《诗经》中多用迭句、迭字、双声迭 韵。《诗经》的重章迭句的复沓结构,造成反复咏 叹,回环往复,增强了抒情效果,而迭字、双声迭 韵的使用又增强了音乐美和形象美。《诗经》中的 诗歌大多押韵。常见的也是我国后世最常用的是一 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的押 韵方式。还有句句用韵的方式。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诗经》内容广泛,形象深刻的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叶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社会生活的各个 方面,既是中国古典诗歌之祖,又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情况的 珍贵数据,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周民族史诗 《诗经•大雅》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民族史 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记 述了从周世祖后稷诞生到武王灭商的一些传说和英雄事迹。。 二、颂歌和怨刺诗 古诗素有“美刺”传统,具有鲜明的功利 性和实用性。《诗经》首开其端。其中庙堂和宫廷乐歌多歌功 颂德之作,出自公卿列士和乐工之手,在《颂》诗中保存最多, 《雅》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有的颂扬文王之 德。。 三、农事诗
《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女主人公是美丽、善良、勤劳、任劳任怨、 既忠于爱情而又具有叛逆精神的
艺术特色
1、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刻画。那个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婚 前极尽巴结之能事,骗取了姑娘的爱情,婚后则喜新厌旧, “二三其德”、“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道 出了氓的丑恶嘴脸。而那个女子婚姻悲剧的根源在于一个“痴” 字,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此女始终总为情误”,此说可 谓切中肯綮。 2、赋比兴手法的运用。通篇主要用赋,之中三处用比兴:①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树 起兴,联想到自己从被爱到被遗弃的经过,同时喻女子从年轻 貌美到年长色衰。②“于嗟鸠兮,无食桑椹;于嗟女兮,无与 士耽”。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联想到自己的痛苦为什 么没有尽头。或说喻氓做事不讲道德,没有规矩,亦通。 3、《诗经》中较为成熟的叙事诗。对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具有促进作用(涉及到《七月》、《生民》、《采薇》、《东 山》以及此后近千年出现的《孔雀东南飞》等叙事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