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边城》设计方案
《边城(节选)》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边城》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小说单元),同时也是新部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的推荐书目,是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小说大家沈从文的代表作,是一部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小说。
以培养学生的四大语文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探究部编版教材中倡导的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价值和意义,结合《边城》人物简单、情节淡化、篇幅适中的特点,我尝试以《边城》作为师生整本书阅读的作品。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阅读小说的方法,同时,他们的思维也已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人物分析和概括能力;鉴于《边城》的篇幅较短,所以把阅读任务放到刚开学的两周来完成。
同时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促进学生整本书阅读。
【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小说优美的文字画卷,尝试以读促写,书写自己故乡的风俗美和人情美;2.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沈从文构建的“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树立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真正走进整本书阅读,并分小组探讨出不同特色的、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2.在“以学生展示”为主题的整本书阅读展示课上,老师要巧妙的连接起三个小组的展示成果,并且充分调动其他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做到人人阅读,全员参与。
【学习方法】采取“五步法”助推学生整本书阅读。
方法一:阅读指导:圈点精彩段落,批注感悟方法二:阅读思考:在阅读中记录阅读体会,形成自我认知方法三:读书报告:将体会诉诸笔墨,形成读书报告方法四:阅读展示:整合报告,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方法五:读书总结:总结点评学生的阅读情况,适当奖励,激励学生养成读书好习惯。
【课堂类型】阅读展示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课堂导入:古老的湘西,同样古老的沅水悠悠流淌,流过沈从文的童年,流过他心中的桃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步入文学重镇《边城》,由同学们来亲手揭开她神秘悠长、自然古朴的面纱。
经过上周充分的阅读、交流、拓展资料,我们本节课以同学们为主角,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解读《边城》。
高中语文《边城》教学设计(2)
高中语文《边城》教学设计(2)高中语文《边城》教学设计1、请学生朗读;2、分析几句对话:“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语言)这都是话中有话啊。
第一句翠翠对爷爷有抱怨,因为在爷爷的话中,居然没有说翠翠惦记着的傩送。
第二句话,是因为这只鸭子是大老送的,如果是二老送的,即使是几根鸭毛,翠翠也会爱如珍宝吧。
3、第五部分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
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这句话里说“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
怎么理解?爷爷:记忆所止处:让天保娶翠翠;项原则翠翠:记忆所止处:思恋二老。
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
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
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
这份纯真的祖孙情怎不令人感动呢?C、爷爷与乡邻:(友情)①爷爷与“老熟人”: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P16:“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
”(白描)“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②、爷爷与过渡人:(友情)P21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
(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
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③爷爷与顺顺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高中语文_《边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领略湘西边远小城神奇秀美的风光。
(2)感悟边城淳朴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
2、过程和方法目标(1)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把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概括小说的情节,领会小说主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这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图景,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同学们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前充分预习,反复朗读的前提下,课堂上着重采用老师引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手法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课时在学生们充分预习的前提下,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具及素材准备多媒体投影、湘西风景的图片、电影《边城》片断影视资料、朗读音频片段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边城》被誉为文学史上的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2、作家作品介绍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大部分作品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一系列不带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了一种原始古朴的人性、自在自得的人生。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其中《边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3、主要故事情节介绍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离家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的一篇课文。
作者是京派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边城》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小说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我们要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通过小说,我们将感受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走进诗意的湘西世界,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在朗读与品味中体会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边城》的故事情节平淡如水,具有散文化和诗化的风味,笼罩着浓郁的写意色彩。
语言凝练,清新,简约,典雅,而又具鲜明的地方性。
字里行间弥散着生活特有的氛围、意境的文字,小说中可以说到处都是。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给翠翠画像,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体会人性之美在翠翠身上的体现。
2.品读文中关于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握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3.了解选文中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对小说结构和主题所起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三篇】
《边城》是沈从⽂的代表作,⼊选20世纪中⽂⼩说100强,排名第⼆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编整理了⾼中语⽂《边城》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边城教案⼀【教学⽬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沈从⽂及其作品的特点2、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要表现的古⽼湘西的⼈⽣形式3、理解《边城》题⽬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的⼆、过程与⽅法:1、美读课⽂,咀嚼品味⼩说诗⼀般的意蕴提⾼学⽣审美情趣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多种⽅法结合,完成⽂本中⼈物内⼼情感的挖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中⾄真、⾄善、⾄美的⼈性树⽴爱世界爱⼈类的情操。
2、了解古⽼的民俗及其丰富的内涵,培养热爱民族⽂化⽣活的情感【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说的环境、⼼理描写、培养把握⼈物形象的能⼒。
2、理清⼩说情节,把握民俗活动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性的闪光点。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物的性格、语⾔和⼼理,把握⼩说中⾄真、⾄美、⾄善⼈性。
【解决办法】1、加强课前预习,充分熟悉⼩说内容。
2、补充相关⼩说情节,让学⽣对《边城》有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法】要本着以学⽣获得知识和能⼒为主,重视学⽣的思考重视学⽣的感悟.“教学有法,但⽆定法”,慎重地选择⾏之有效的教学⽅法,结合该课的教学⽬标、教材特点和学⽣的实际情况,我准备⽤两课时,采⽤点拨法以及探究和讨论法进⾏教学 ,让学⽣能更深的领悟⽂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启发学⽣动脑筋,⾃⼰进⾏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的主体性。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预习课⽂品读重点段落要求:1、勾画出⼩说的环境描写的语句。
2、标出⾃然段3、找出⼩说主要⼈物的⾔⾏,品味⼩说中的淳朴的⼈性4、勾画出⼩说中的民俗描写,体会这些民俗的特点以及内涵5、理顺出⼩说的故事情节。
6、明确⼩说的⼈物、情节,⽤⾃⼰的话复述,补充相关的其他情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教学:《边城》这部⼩说问世不久,湘西的凤凰镇就成为旅游胜地。
边城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边城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边城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边城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维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边城》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2、通过合作学习,理解课文内涵,把握主题。
3、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
思路方法:
散文化的《边城》,篇幅很长,主题深刻,所述生活与学生有距离,节选部分又不能反映全貌。
如何达成目标?拟依次处理三种关系:一是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把握《边城》全文过渡到节选部分的解读;二是处理形象与抽象的关系,由课文形象的分析抽象出主题;三是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在理解主题之后,拓展到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认识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2《边城》(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边城》(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小说中塑造的人物翠翠形象。
2.思维提升与发展:学习动作、语言、心理等塑造人物的方法,感受翠翠的性格特征;理解作者蕴含在小说中的深沉内涵。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作品思想文化内涵,感知风俗和景物描写的作用,注重对散文化小说的独特审美体验。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知独特的湘西地域文化,感知作者的社会理想,加深对百年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认识,感受特殊时代人的心灵变化。
教学重难点领会作者的创作主旨,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重点)把握故事情节内容,了解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难点)分析翠翠、爷爷及傩送的人物形象,并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点。
(难点)教学过程一、作者文字导入,激发学习兴趣《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都写了哪些人物?都写了什么“爱”?二、男女之爱:翠翠——傩送傩送性格:善良、乐于助人、纯真、外向、朦胧的好感,通过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原来水中还有个人,那人已把鸭子捉到手,却慢慢的“踹水"游近岸边的。
语言描写:“这里等也不成。
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神态描写: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叫,放肆的笑着,不见了。
《边城》教案设计
《边城》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难点】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到刻画【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了解《边城》全书的故事,熟悉(概括)课文节选的内容情节。
3、赏析节选部分的环境描写,体会风景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前几年风凰古城门票之争,引入作家沈从文及代表作《边城》!二、检查预习1、我所知道的沈从文和《边城》:(1)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风凰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青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以其特异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2)《边城》全篇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祖父年逾七,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萌生情感,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祖父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祖父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2、复述课文情节。
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要求:用最简洁的语言,采用“时+人+事”的模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边城(节选)》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边城(节选)》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文本分析】本文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本文的内容是:写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筹备龙舟竞渡,第二个端午节翠翠巧遇二老并心仪于他,上年端午翠翠和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祖父拿天保试探翠翠,最后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渡河,撩拨翠翠情思的故事,表现边城的风俗美和人情美。
本文的特点是:1.叙事散文化:运用顺叙、补叙、插叙等多种叙述手法,表现情节的回环往复之美;人物语言生活化,表现亲切素淡之美。
2.环境典型,边城是一个相对闭塞的世外桃源,是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聚集地。
3.人物独特,翠翠是一个爱与美的化身。
4.主题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善良淳朴与人心的隔膜。
【学生分析】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用恬静冲淡的风格,散文般的笔调,平静舒缓的情节,亲切素淡的语言描绘边城风光,反映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写法。
高一学生已经基本具备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小说的三要素以及小说散文化风格已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在情感上,对古朴乡村中的风俗美和人情美已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探究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目标阐述】(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说出翠翠、祖父等人物形象的特点及效果;(2)能解释节日古朴的风俗美和善良淳朴的人情美;(3)能阐述本文小说散文化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1)能在理解本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感受文中深厚的祖孙情与懵懂的爱情;(2)能体会作者对边城人民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显现和赞美。
(二)教学重点能解释节日古朴的风俗美和善良淳朴的人情美。
(三)教学难点能阐述本文小说散文化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多种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走进“边城”之境同学们,沈从文大家都不陌生,他在《爱与美》中说:“一个人过于爱有生一切时,必因为在一切有生中发现了美。
《边城》说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说课稿一、教材《边城》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的一篇课文,是小说《边城》的节选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代小说,需要学生注意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
《边城》既承担落实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学生已初步懂得如何通过小说三要素欣赏小说,在这篇小说的学习中我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指导,这对学生今后鉴赏和把握小说起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小说情节铺设特点2、结合文章进一步理解和学习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特别是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3探索小说描写的人美、景美、情美(二)过程与方法要求课前预习,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课堂上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文中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味文章淡淡的忧伤美。
树立学生爱人类、爱自然、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语文学习除了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态度价值观,从而丰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因此我设立了这几个教学目标小点。
三、教学重难点从而根据这样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情况,我确立了以下重难点:重点:感受文中的景美、人美、情美难点:探究作品的主题以及这篇小说的独特风格依据: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这样设计能让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在分析课文时有纲可循,有条可依,环环相扣地探索出文章的主题,并且,在进一步掌握小说鉴赏的方法和主体时,更深层次的体味作者笔下的湘西风味。
四、教法、学法分析了教材,确立了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根据这些就可以确定教法和学法了,而好的教法和学法在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
《边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3篇
《边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3篇《边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边城》是钱钟书先生的经典作品,也是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的一本重要读本。
如何设计一节既严谨又有趣的《边城》第二课时教学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知识准备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可以初步了解小说的基本框架,了解了主要人物与故事背景。
此节课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实际文本来继续深化对小说的理解。
在开始课堂之前,老师可以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第二章,并标注出重点词语和句子,为后续分组探究提供有力的素材。
二、进入主题为了引导学生对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课堂开始之前可以通过一段视频或画面来展现对正式教学主题的引导。
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先看几张图片,然后就这些图片提出一些问题:这些图片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的性格?这些人物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些小说中?学生回答完毕后,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主要内容:探究小说人物特征。
三、小组探究本课堂主要内容为小组探究和展示,每个小组包括四到五名学生。
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感性理解,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所展现的性格特征,并通过一些重要的细节加深自己的理解。
下面是小组探究的步骤:1.分配任务:老师可以将第二章中出现的人物分配给不同的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都要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2.讨论分析:小组成员之间要通过自己的阅读感受来分析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讨论有哪些重要的细节可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3.查找资料:不同小组之间可以相互借鉴资料,加深对小说人物的理解。
4.整理思路和学习笔记:每个小组都要把自己的分析和思路整理出来,做好学习笔记。
四、课堂展示完成小组探究之后,每个小组需要在课堂上进行简要的展示。
在展示之前,老师可以适当发挥引导作用,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同时,老师还可以借助学生的讲解,引导大家一起思考与小说人物相关的问题,比如:“你在小说中看到的人物特征对你有什么启示?”等等。
《边城(节选)》教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节选)》教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边城》的背景和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脉络。
2. 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 领悟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边城》的背景介绍,包括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意图。
2. 小说主要情节梳理,人物关系和性格特点分析。
3. 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4. 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和理解。
5. 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边城》情节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2. 教学难点: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和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情节、人物关系等基础知识。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4. 鉴赏法: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小说《边城》的背景和作者沈从文。
2. 梳理小说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关系。
3. 讲解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艺术效果。
4. 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5. 探讨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联系现实意义。
6.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阅读全文,深入了解小说《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分析。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通过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
2. 通过对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评价学生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探讨,评价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人文素养。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沈从文的其它作品,如《长河》、《湘行散记》等,加深对作者写作风格的理解。
人民教育版 高中语文第一册 课程草案模板-《边城》
人民教育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课程草案模板:《边城》自己整理的人民教育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课程草案模板:《边城》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第一,高中语文新大纲对现代汉语阅读鉴赏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语言的表现力和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第二,据说这一单元教材侧重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不同作家的风格,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主题,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意识。
《边城》不仅承担着落实本单位教学重点的任务,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小说《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它通过湘西儿女崔璀的爱情悲剧,体现了沈从文“美”与“爱”的审美理想,是他表现人性之美的最杰出的文学作品。
这门课的内容离学生生活很远,老师要尽量创造场景引导,努力拉近距离。
第三,学生的特点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但仍然缺乏进一步探索文本背后深层含义的能力。
《边城》这篇文章毕竟反映了一个成年人和一个知识分子的感情,所以比较深刻,高一学生很难真正理解。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大胆放弃这样的内容,不要在课堂上要求太多。
4.谈教学目标和难点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把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
了解沈从文和他对湘西风土人情的描写。
2.学习小说微妙、生动、形象的心理描写方法。
3.提高学生对隐性语言的理解能力。
4.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培养学生对人物的把握能力。
5.感受本文作者构建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树立学生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1。
把握崔璀的形象和它朴素的人性美。
2.体验文本中人物心理的细致刻画。
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人物的心理描写中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让学生感受到沈从文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
教学难点:了解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感受小说中的“人性之美”。
第五,教学方法是针对文笔细腻、情感细腻的文学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去挖掘,而这节课是一篇自我亵渎的课文,所以让学生犯下自我亵渎的错误。
《边城文学》教案设计
边城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深受教育界和文学爱好者的青睐。
在当今高中语文教育中,授课教师应该根据边城文学作品的特点,设计合适的教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阅读、理解和欣赏体验,促进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水平。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掌握边城文学的创作背景和特色,理解其中表达的人性、情感和社会历史意义,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1)创作背景介绍。
带领学生了解边城文学的兴起背景,包括新文化运动、抗战背景,揭示出边疆地区一些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2)选读经典文学作品。
引导学生选读边城文学作品,如《边城》《平凡的世界》《家》《红高粱家族》等,感受作品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理解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深度。
(3)文学批评实践。
结合教案设计,组织学生进行边城文学的文学批评实践活动。
让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思想性以及艺术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喜好和理解程度,评价作品的良心程度。
(4)写作实践。
借鉴教材中边城文学的经典段落,在每个人都有的故事和情感中创作出自己的文学作品。
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2、教学方法(1)课前导入法。
在教学前通过图片、音频或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边城文学创作背景和大量的文学作品。
(2)讲授和解读法。
课堂教学环节以讲解故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和探讨思想内涵为主,让学生深入了解作品,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
(3)思维启发法。
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文学作品中表达的主要思想和情感,并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和体验式思维,更好地理解作品。
(4)创作实践法。
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或集体创作,让学生从写作过程中深刻体验文学创作的艰辛和快乐,并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
三、教学评估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文学批评、作业和课堂表现等综合对学生进行评估。
学生表现出对边城文学的兴趣和热情,理解文学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并能够进行文学创作时,可以认为教学达到了预期效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边城》的教学设计及实验研究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边城》的教学设计及实验研究《边城》是沈从文于193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他怀着无可言说的故土深情描绘了一幅湘西世界的优美画卷,使作品成为一曲充满诗意和温爱的人性赞歌。
《边城》作为经典文学作品,历来受到教育学者的重视,入选了各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科书。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节选了小说的三至六节。
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教学视野下对《边城》进行文本解读,这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首先谈《边城》的文学独特性。
《边城》用简单朴素的语言描绘了湘西小城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性美。
因此该部分围绕以上三方面展开。
其次对《边城》进行教学解读,从写作缘由与时代背景、创作目的与编写意图、节选内容与课文主旨、全文思路与片段研读等四方面展开。
其中片段研读是重点,旨在通过对片段的透彻解析理解边城展现的美。
第二部分分析《边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小说以翠翠和傩送之间朦胧含蓄的爱情为主线,以小山城“茶峒”原始纯净的环境为背景,为人类的“爱”字作了恰如其分的说明。
以上特点使《边城》成为语文教材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典范。
但《边城》的实际教学能否实现上述设想呢?为了解教学现状,笔者决定以问卷的形式调查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程度。
对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后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然后以文本解读及调查问卷结果为基础做出《边城》教学设计。
该教学设计坚持以文本解读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理解究竟什么样的美才是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
第三部分为试讲《边城》的教学效果检测,目的在于验证教学设计的可行性。
检测方法为控制实验法,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只在实验组试讲课文,对照组无活动,然后要求两组学生同时做测试题。
对实验数据统计后证明,《边城》的教学设计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合理可行的。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边城》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相结合,尝试通过《边城》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使学生感受湘西世界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性美,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边城(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边城(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土人情,感受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描写,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2、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特点,掌握描写人物的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结合人物分析,探讨作者的创作目的,理解小说的主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培养学生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
教学重点1、沈从文对湘西风土人情的细腻描绘。
2、翠翠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手法。
教学难点1、深入领会小说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目的。
2、体会小说所展现的人性之美和理想世界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_____________、作者简介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出生于湖南凤凰县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
其小说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为炉,展示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生平沈从文的生平经历丰富多彩,充满了传奇色彩。
以下是他生平中的一些大事纪,简要概括如下:早年经历与求学: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生于1902年12月28日。
早年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917年高小毕业后,进入湘西护国联军部队担任杂务,后成为陈渠珍的书记,得以接触大量藏书,受益匪浅。
1922年,在陈渠珍的支持下离开湘西,前往北京发展。
1923年进入北京大学旁听,同时练习写作,并开始与友人自筹资金创办杂志,但因资金不足而停刊。
文学创作与成名: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逐渐崭露头角。
代表作品包括《边城》、《长河》等小说,这些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湘西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他对乡土生活的深刻洞察。
《边城》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对《边城》有比较深入的理性思考。
思维发展与提升:感受作家的创作风格。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语言表达技巧文化传承与理解:加深对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珍视人与人之间真情的文化传统的认识,反思当下的现代病。
教学重点:对《边城》有比较深入的理性思考。
探究语言表达技巧教学难点:感受作家的创作风格。
加深对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珍视人与人之间真情的文化传统的认识,反思当下的现代病。
教学方法:诵读,讲解,点拨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1、导入新课,进入文本听歌曲:等等等(黄磊)作家介绍: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
1927年参加“新月社”,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
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
任务探究一《边城》中的矛盾冲突任务导引:汪曾祺在《又读〈边城〉》中说,“《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又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
你是否有类似的阅读感受?循着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去思考探究,形成对作品的理性认识。
还可以搜集相关的评论,看看这些评论中有哪些说法可以支撑或者丰富你的观点。
然后以《<边城>中的矛盾》为题,写一个发言提纲,在班级或者小组内交流。
点拨:对《边城》中的“矛盾”的思考角度很多,比如:(1)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
(2)人物内心的矛盾。
(3)情感与情感之间的矛盾(爱情与亲情、职责的矛盾等)。
(4)边城中人性的善与恶的矛盾。
(5)作家对人性美的讴歌与作品中人性美的失败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1.通过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手法进行人物形象刻画。
2.咀嚼、品味作品语言,学生在感受沈从文独特的本色语言风格的基础上,养成质朴作文的习惯。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三、拓展
这个环节设计了两个题目,一个是文本的主旨的理解,考虑到中职学生理解的水平,设计的时候,采用了倒因果的方法,结合阅读提示“通过祖孙两人日常生活的叙述,表现了湘西普通人自然淳朴的生活,描绘出一幅未被现代都市商业文明污染的世俗风情画”,由学生从文本中找出相关语段,进行讨论、分析。
第二个题“《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有人认为《边城》是‘证明人性皆善的杰作’,是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有人认为它无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意无意地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而作者自己却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读了这篇小说,你是如何看这部作品的”解决本课学习的难点,就是对翠翠的感情的理解。作者笔下的翠翠,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放在现在,正是读初三、高一的年龄,但作者却花了不少笔墨来描绘她内心的情感世界,到底作者是出于怎样的思考进行这样的描写,学生需要结合具体的创生态的生活,在这里,生命灿烂如鲜花一样。
授课班级为中职一年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已经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具备了一定的借助网络学习的能力,能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能力,还有欠缺,层次不高。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导入
因为学生的知识积累,对于湖南凤凰不是很了解,用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凤凰是“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同时播放介绍凤凰的视频导入,是想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由此自然引出与凤凰存在“共生”关系的沈从文。
任务三:欣赏本文语言。
这个环节的设计,第一步是用PPT将以普通话的语体改写的文本中一组祖孙的对话展示出来,学生在比较朗读中,感受到本文古拙、不假雕饰的本色语言特色。
第二步是请一名学生介绍一段家长里短的事情,学生将叙述人的语言与之进行揣摩、比较,进一步感受本文语言的风格。
这个环节,借助于媒体,将平面的课上成立体的,学生既有自己参与,分角色朗读的活动,又能够借助于媒体,看到PPT上普通话改写的台词,还能够听到日常生活里人们的聊天。这个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有积极性参与到活动中来。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检测课堂学习效果,也是为了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
本节课,是一节文学作品阅读课,在交流中,了解到学生对于凤凰这个地名及作者沈从文的信息储备几乎没有,如果就贸贸然地学习新课,学生对于文本和作者的距离太远,就难以进入到文本中,难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因此,新课开始前,准备了一段介绍凤凰的视频,内容主要扣住沈从文故居一段,播放给学生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这样设计,是出于学生阅读差异性考虑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是见仁见智的,每个人的阅历和阅力都在影响着个人对文本的阅读,小组讨论,是给每个学生一个阐述自己对人物形象认识的机会;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时,并不是机械地听取他人发言,而是要对他人的发言进行评价,这个过程可以养成学生尊重他人的习惯、以及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四、小结
语文教学呼唤回归,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可以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可以咀嚼品味风格独特的语言,进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因此,这个环节在设计时,是由学生自己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有总结才有提高。
五、作业
“运用课堂学习所得,写一个人物描写片段,学会运用质朴的语言以及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在学生介绍了作者、作品的基础上,运用PPT将学生筛选后的信息汇总展示,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
在进行比较阅读时,将事先准备好了的台词用PPT打出来,播放聊天录音,直观形象,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批判思维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批判性的评价能力对学生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这个环节的设计,虽然是分角色朗读,但其他学生在听的时候,需要进行后续的评价,因此,听朗读是需要全身心参与的,教学活动就成了全体学生的活动。
任务二: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这个环节也是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分析“祖父”形象,第二步是分析“翠翠”形象。
这个环节在设计时,分小组活动:是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文本中具体的语段进行分析、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后进行班级交流,其他小组或个人在听取他们的发言后,进行评价,如有补充或不认同意见的可以提出来再讨论。
在本节课的评价中,鼓励学生在自评互评中发现问题和不足,养成对所做工作进行评估、尊重他人的好习惯,并能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
运用视频,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提高信息接受效果。
视频播放结束后,学生在组内交流介绍作家、作品,然后推荐一人做全班介绍。
学生课前借助于网络和文本资源进行信息收集、筛选,课堂进行交流,因为每个人对信息的筛选都可以是个性化的,还有渠道不一,信息不可能完全对等,到了课堂进行组内交流,再次集大家的智慧,筛选出切合本节课学习的有效信息。
二、新授内容
任务一:阅读课文第六部分,梳理故事情节。
这个环节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由学生自荐,分角色朗读语段,对于感情把握不到位的,同步进行点评、修改。这样可以让全体学生在比较中懂得不同角色的语言是有个性特征的,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到语气、语调等的区别。
第二步是听完朗读后,交流梳理出来的情节。这个环节的安排,是锻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