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北京大学 中国哲学史

合集下载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考研 招生人数 参考书 报录比 复试分数线 考研真题 考研经验 招生简章 考研大纲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考研 招生人数 参考书 报录比 复试分数线 考研真题 考研经验 招生简章 考研大纲

爱考机构考研-保研-考博高端辅导第一品牌哲学系中国哲学招生目录系所名称哲学系招生总数49人。

系所说明其中拟接收推荐免试生34人。

应试生复试权重为40%。

招生专业及人数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 6010102中国哲学 6010103外国哲学7010104逻辑学 3010105伦理学 4010106美学 5010107宗教学8010108科学技术哲学7071200科学技术史 3哲学系中国哲学考试科目系所名称哲学系招生总数49人。

系所说明其中拟接收推荐免试生34人。

应试生复试权重为40%。

招生专业:中国哲学 (010102) 人数:6研究方向01.中国哲学史02.中国现代哲学考试科目考试科目③西方哲学史一包括现代部分,考试科目④中国哲学史包括现代部分。

1 101思想政治理论2 201英语一、203日任选一门3 630西方哲学史一4 859中国哲学史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简介北京大学1914 年建立中国哲学门,是本学科历史发展的起点。

近代以来,不少著名学者都曾在本学科任教,对学科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从冯友兰、汤用彤、张岱年到朱伯崑、汤一介、楼宇烈、许抗生,以至现有其他研究人员,学科的研究群体日益壮大,研究领域日益广泛,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本学科在1988 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1 年继续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目前,中国哲学教研室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学术中心,也是国内高校中接受外国及港澳台留学进修人员的重要基地。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道家与道教;中国佛教;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与儒家;近现代中国哲学。

学科的研究方向涵盖较全,研究人员分布较广,研究力量多而较强,研究方法的特色是资料文献和义理分析并重,学风比较严谨。

研究成果在国际和海外的影响较大。

在国内学术界,长久以来已经形成了历史资料与逻辑分析兼长的“ 北大学派” 。

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整体实力具有优势,学术传统源远流长。

现任教研室主任陈来教授。

北京大学哲学系精品课程PPT系列001导论

北京大学哲学系精品课程PPT系列001导论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 《中国哲学史》
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
证明的方法 扼要的手段 平等的眼光 系统的研究
3.冯友兰《中国哲学 史》
第一部用现代方持论精确,允宜列入 清华丛书,以贡献于 学界。
——陈寅恪
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与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 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历史
1. 哲学
哲学这一门科学的任务是探讨存在 者之所以为存在者以及存在者作为 存在者所具有的各种属性。 ——亚里士多德
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 —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黑格尔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 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 六个特点:
(1)、合知行 (2)、一天人 (3)、同真善 (4)、重人生而不重知论 (5)、重了悟而不重论证 (6)、既非依附科学亦不
依附宗教
3. 中国哲学的历史: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 两汉经学: 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 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 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 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 清代朴学
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 哲学史》
5. 任继愈《中国哲 学史》
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 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 学史
四. 思考
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 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 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
Next Time:孔子
提前阅读重点文献
阅读参考书目的相关 部分
The End
二. 哲学与哲学史
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 哲学就是哲学史
三.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北大哲学系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北大哲学系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北大哲学系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北大哲学系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课程代码:PHI-101授课教师:XXX课程学分:3学分预修课程:无课程类型:必修课课程时间:每周三下午2:00-4:00课程地点:哲学系教室301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系统地介绍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使学生对中国哲学思想有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中国哲学思想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和他们对于中国哲学史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哲学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脉络;2.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背景和特点;3.熟悉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中国哲学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和理论;4.能够分析和评价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

教学内容:1. 中国哲学概述- 中国哲学的定义与特点-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2. 先秦哲学-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墨家思想- 名家思想3. 中世纪中国哲学- 佛教思想- 唯识思想- 神秘主义思想4. 现代中国哲学- 新儒家思想- 新思潮哲学- 当代哲学思潮教学方法:1. 授课:教师将讲解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思想家的观点。

2. 讨论:学生将参与课堂讨论,交流和辩论关于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

3. 案例研究:学生将进行个案分析,探讨中国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考核方式:1.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30%2. 课堂参与:占总成绩20%3. 课堂作业:占总成绩20%4. 期末论文:占总成绩30%参考书目:1. 《中国哲学史》 - 作者:XXX2.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选读》 - 作者:XXX3. 《现代中国哲学导论》 - 作者:XXX注:所有课程安排和内容均以教师最终公布为准。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郭象)【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郭象)【圣才出品】

第8章郭象一、“独化”说1.对“无”的解释郭象认为,“无”仅仅是说明天地万物的生成没有任何东西作为它的根据,是“自生”的。

他运用“独化”这个概念对天地万物“自生”“自造”的情况进行了概括。

2.“独化”的两重含义(1)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

就这方面来讲,郭象的“独化”说具有反对宗教神学“造物主”的意义,包含着合理的因素。

(2)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关而突然发生的。

从这方面来说,“独化”说具有严重的神秘主义色彩。

3.“独生而无所资借”郭象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是没有任何原因和根据的。

不仅“无”不能生“有”,而且“有”也不能生“有”。

对于这种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不需要任何条件的思想,郭象将其概括为“独生而无所资借”。

郭象所说的“无所资借”并不是指整个宇宙的存在,而是指具体事物的个体存在都是“独生”的。

他把“物各自生”绝对化,根本否定物与物之间的依赖关系和因果关系,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不仅不需要外部的条件,甚至也没有内部的原因。

4.“独化于玄冥之境”郭象提出了一个“玄冥之境”,让“独化”在“玄冥之境”中进行,即“独化于玄冥之境”。

“玄冥”原是用以描述一种混沌不分的状态或一种不知不觉、不分是非、不分彼此的精神境界,郭象则将其解释为“名无而非无”,即指一种无的状态,但这种状态并未超出语言的范畴而达到无名、无始的地步。

尽管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但并不意味着世间万物的变化是杂乱无章的,发展是无规律可循的,一切都“惟命之从”。

5.“命”“独化”,就个体来讲是突然的、无原因、无根据的、互不相关的,但就世界整体来讲,它们是互不可缺的,它们各自所处的地位是确定不移的、所具的本性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世界万物是完全和谐的。

郭象认为,“命”是一种“不可奈何”“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决定力量,它决定着天地万物这种和谐并互不可缺的世界秩序。

“命”实质上是一种统摄一切具体事物,规定一切具体事物的地位、本性,并为事物自身所无法违抗的一种神秘力量。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学习笔记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学习笔记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

----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夏朝----“有夏服(受)天命”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奴隶主统治者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 ---人文主义思潮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墨子—提出“兼爱”“非命”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经济上,剥夺奴隶主政权,废除分封制度政治上,主张用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世界观上,注重客观实际,朴素的唯物主义(2)改良派—旧奴隶主转化的地主—孟子经济上,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政治上,用“仁义”感化奴隶主,笼络劳动人民实现封建制过渡,反对暴力世界观上,片面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鼓吹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

北大中国哲学史试题

北大中国哲学史试题
启用前机密
北京大学 2014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回忆版)
考试科目: 849 中国哲学史 招生专业:中国哲学 研究方向: 01.中国哲学史 02.中国现代哲学
考试时间:2014 年 01 月
说明: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此上无效。注;本真题由网友回忆2014 年北大中国哲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30 分) 1、良知 2、物化 3、小故 4、无待 5、本无 6、重玄 二、简答题(60 分) 1、化性起伪 2、得意忘象 3、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4、理一分殊 三、论述题(60 分) 1、试分析比较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政治观念 2、试分析比较程颐、朱熹、王阳明、王夫之的知行关系
欢迎加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考研交流 QQ 群:11217371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宋元明清哲学(王艮与泰州学派)【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宋元明清哲学(王艮与泰州学派)【圣才出品】

第11章王艮与泰州学派一、王艮的格物说和良知说1.“安身者,立天下之大本。

”王艮思想的核心是:“安身者,立天下之大本。

”王艮认为,统治者要治国平天下首先就在于要修身正己,只有己正了才能正物,只有先安身才能安天下国家。

“安身立本”的实质,要统治者带头来提倡封建道德,维护封建秩序。

2.“格物说”“格”是量度事物的意思,或者是使事物成为一定格式的意思。

量方就要用矩,只有矩正,才能量得方正。

王艮认为吾身即为矩,天下国家是方,只有吾身正才能使得天下国家正。

王艮认为“物”为“本末之物”即“天下国家”,只有本立才能末治。

安身正己的具体内容则在于反求诸己,王艮的格物说完全是为其“安身立本”“正己修身治国乎天下”的政治主张作理论论证的。

3.“复初说”“复初说”,格物即是止至善,反求自己的本性致良知而已。

人性是本善的,格物止至善即要复其人性本善之初。

他认为,达到了这点的就可叫作“圣”,圣凡之别就在于能不能不为功利物欲所蔽,能不能正心复初而已。

4.“良知即性”王艮提出“良知即性”的思想。

依他看来性即是道,即是天理,良知即天理,既然天理是天然自有之理,所以它不用人为造就,天理良知人人皆有,它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

王艮的良知天理的主要内容其实是仁义礼智这些封建道德的观念。

5.“明哲保身者,良知良能也”王艮提出明哲保身是良知良能的思想。

这一思想是从他“安身立本”的思想出发的,既然安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那么也只有保身才能保家、保国、保天下。

要保住自己的身就必须要爱人、敬人、不恶人、不慢人,只有这样才能保住自己。

在提倡“安身”的同时,王艮还提倡“安心”,“安心”是要人们安于自身的现状,只有“安心”才能“安身”。

二、泰州学派的发展1.王襞王襞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宣扬王艮的良知说,他反对一切人为的造作,反对任何向外求的学问,而主张良知的“自然流行”。

在他看来,良知的妙用能否得到发挥,就在于心中存不存成见,如果心能做到空而一无所见,那妙用就能自然流露,否则良知就为“存见所障”。

国内名牌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指定阅读书目

国内名牌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指定阅读书目

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史》阅读书目武汉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哲学史”参考书目(李维武)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杨向奎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陈来著:《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皮锡瑞著:《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出版。

严正著:《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齐鲁书社2001年出版。

钱穆著:《先秦诸子系年》上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郭沫若著:《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郭齐勇、吴根友撰:《中华文化通志•诸子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徐复观著:《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出版。

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萧萐父总主编、李德永本卷主编:《中国辩证法史稿》第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李零著:《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出版。

[美]本杰明·史华兹著:《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发展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卷一,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二,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三,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周桂钿著:《秦汉思想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宋元明清哲学(元代的哲学思想)【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宋元明清哲学(元代的哲学思想)【圣才出品】

第7章元代的哲学思想一、元代初期的社会文化1.元朝的治政思想元朝是蒙古族建立和统治的王朝。

元代把各族人分为蒙古、色目、汉、南四个不平等的级别,但元代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制,多采取汉制。

蒙古贵族征服中原汉地后,一方面采取中国传统的统治方式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上采用儒家的理学作为统治思想。

2.北方理学的复兴随着金人占领北方,宋室南渡,洛学向南发展,经道南和湖南二派而发展到朱熹的体系,使道学在南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金元之际,北方的理学重新抬头。

金末北方理学的复兴的主要原因:(1)洛学本发生于北方,洛学在北方并未绝迹,仍绵延不绝;(2)金末正值朱熹学说在南宋流行,朱学在此时亦藉偶然机会传入中原。

传播期中的最重要的事件是赵复的北上。

3.赵复的贡献赵复的北上,为元代的理学开创了新局面。

其贡献有三:(1)把程朱理学系统介绍到北方;(2)赵复开北方书院讲学之风;(3)赵复开始建立元代北方理学的传授体系。

二、许衡的思想1.“性即理”许衡的思想学说基本上属于理学中的朱熹一派。

许衡主张天即理、性即理,他所主张的是“性即理”的理本体论。

2.知行观许衡的知行观,有三个方面的特色:(1)明确以“知”“行”为“两事”;(2)提倡“真知力行”;(3)主张“知行并进”。

许衡的学说以重视道德践履即“力行”的特点著称于后世。

在倡导力行的方面,他把道德践行视为行其当然,与快乐主义、功利主义划清了界限,认为欲望顺合理性是道德实践的初级阶段。

3.“理一分殊”关于人性与人性的修养,许衡以“理一分殊”来说明人的性命之别,认为仁义礼智是“本然之性”,是“理一”;贫富贵贱是“气禀之命”,是“分殊”。

许衡以“本然之性”与“气禀之命”相对,肯定了朱熹的以仁义礼智为本然之性的思想,认为本然之性人人相同,所以说是“理一”;而人的气命各个不同,所以说是“分殊”。

4.“为恶者气,为善者性”关于人性之修养,许衡认为恶的来源是气,他主张“为恶者气,为善者性”。

四川师范大学参考书目

四川师范大学参考书目
│030205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
│(1)《马克思主义者学原理》王锐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
│(2)《政治学原理》王惠岩,高等教育出版社; │
│(2)《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
│(3)《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赵敦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
│复试科目: │
│复试科目:综合(宪法学、行政法学、法律逻辑学、民法学、法理学、诉讼法学相关知识)│
│; │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①法理学;②行政法学 │
│03方向: │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王锐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
│(2)《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邱伟光、张耀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版 │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①综合知识;②写作 │
│010103外国哲学: │
│(1)《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哲史室陈来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
│(6)《教育学》刘家访主编 │
│复试科目:理论力学; │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①量子力学;②热力学与统计物理;③电动力学 │
│(3)《电磁学》梁灿彬著; │
│(4)《理论力学》周衍柏编; │
│(5)《量子力学》周世勋编; │
│(6)《西方现代美学史》朱立元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 │
│复试科目:①笔试:西方美学史(含当代);②口试:中西哲学史 │
│03010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
│(5)《教育统计学》杨宗义主编,科技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年版; │
│(6)《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
│(7)《中国教育史要略》吴定初编著,巴蜀书社1996年版; பைடு நூலகம் │
│02.03.04.05方向:中国教育史 │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宋元明清哲学(王夫之)【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宋元明清哲学(王夫之)【圣才出品】

第15章王夫之一、“气者理之依”1.气一元论王夫之认为,气是世界的唯一实体,没有离开气而独立存在的理;理是气的内在的规律,理在气中,理依凭于气。

2.“天下惟器”王夫之提出“天下惟器”的学说,认为世界上只有具体的东西是实际存在的。

道是器的道,器却不能说是道的器。

规律不是永恒的,而是随着事物的发生而表现的。

王夫之明确地论证了事物与规律的关系,有力地反驳了程朱学派主张的理在物先的观点,明确指出了世界中惟有具体的事物是实际存在的。

3.物质不灭论张载坚持物质不灭论,认为气是永恒且不可能被消灭的。

王夫之继承了张载的物质不灭论,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物质本身就是不生不灭的。

4.“有无”问题王夫之对“有无”问题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无是对于有而言的,只是相对的无而没有绝对的无。

王夫之用这一观点否定了绝对的无,这也是对于张载学说的发挥。

5.“诚”王夫之认为,物质世界是无穷无尽的,而这无穷无尽的物质世界具有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规律。

王夫之提出“诚”的观念来表示具有客观规律的客观实在,他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其中一切事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有其固有的性质,这就是诚。

诚有两层意义:(1)实在性,表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2)规律性,表示这客观实在的世界有其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王夫之强调诚是一个最高的完备的观念。

二、“日新之化”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王夫之提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辩证法命题。

他指出,运动是永恒的,而静止只是运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

太极动而生阳,这是动中之动;静而生阴,这是动中之静。

也就是说,只有动中之静,没有绝对的静。

2.“天地之化日新”王夫之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时时刻刻变化更新的,天地的本性不改,天地的变化日新。

他还指出,变化的根源在于对立的两方面的相互作用,对立两方面的统一就在于对立两方面本身的相互渗透,而不是有一个第三者把两者结合起来。

3.表里关系王夫之在讲一个物体的表里时,谈到表里的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是2012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作者是冯友兰,译者是涂又光,赵复三。

该书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内容简介: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

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

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

五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此书没有中文版本。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大畅销书。

201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并做了软精装,内容和品质都有很大的提升。

可以说,本书是了解中国哲学的首选读本,也是影响大众一生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思想的结晶。

具有哲学学生专著,通过古今中外相关知识,其中充满了智慧和哲学家的洞察力。

特别是笔者关心的实际问题,颇有"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每个人作风。

《中国哲学简史》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

因为它最初是一个讲义,它的语言是非常流利的,因为它是从英语翻译,所以它的文本是非常一致的当代阅读。

它在世界各地有各种各样的翻译,是许多大学中常见的中国哲学教材,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介绍。

它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意义重大,是一部能影响一生的文化经典。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章节题库(汉-唐时期的哲学思想)【圣才出品】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章节题库(汉-唐时期的哲学思想)【圣才出品】

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思想一、名词解释1.黄老之学答:黄老之学是战国时(约公元前5~3世纪)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无为而治”。

它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采纳了阴阳、儒、墨等诸家的观点。

在内容上,继承并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认为“道”是作为客观必然性而存在。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虽然黄老之学依托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但它是在坚持“法治”的前提下,采用“德治”,通过审名察刑,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

2.《论六家要旨》答:《论六家要旨》是司马谈编写的一部概括三代秦汉之际的思想学派的重要论文,其要旨是“尚简恶繁,贵卑忌深”。

司马谈第一次分析出自春秋战国以来重要的学术流派,把几个世纪以前的哲学家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并一一加以论述,反映出汉武时代以儒家思想为主,兼用阴阳家、法家和道家“黄老”的学说。

3.天人感应答:“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

它主张天与人相类相通,天存在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可以感应上天。

西汉董仲舒将此系统化、哲理化后,创立了谶纬神学。

他认为天是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天人感应的原则是同类相感,即善事会感应出好现象,恶事能感应出坏现象。

人的阴气会与天的阴气发生感应;同样地,人的阳气能感应天的阳气。

4.《春秋繁露》答:《春秋繁露》是汉代哲学家董仲舒的政治哲学著作,是对《春秋》大义的引申与发展,现仅存82篇。

该书推崇公羊学,对“春秋大一统”的主旨进行了发挥,阐释了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一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和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奠定了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圣才出品】

第1章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一、殷周时代的宗教思想1.夏商王朝炮制天帝观念以维护其统治合法性夏王朝的建立是我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开端。

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便把原始的宗教加以提高和改造,炮制了一个天上和人间、社会和自然的最高主宰“帝”或“上帝”,并宣称其政权是“上帝”赐予的,为统治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作出了辩护,其本质是政权神授理论。

2.周王朝提出新的“天命”观(1)周王朝的建立,意味着奴隶制度国家的高度完成。

周王朝的奴隶主贵族承袭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宗教迷信思想,并在商奴隶主贵族的这些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天命”说,使宗教迷信思想更加系统化,理论化,进一步论证了其统治的合理性。

为了维护其统治的永恒性,从思想上征服商奴隶主贵族,周奴隶主贵族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命”的理论。

(2)周公旦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不仅提出了“德”,也提出了“孝”,并制定出一套制礼作乐的规则。

自此之后,不仅礼成了奴隶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乐也成了为这种等级名分制度服务的工具。

他提出了“天命靡常”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

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保民”观念。

3.商周时期的宗教思想实质是政权神授商周的宗教迷信是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统治的思想武器。

它随着奴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落不断地变换着形式,但其本质就是政权神授。

“政权神授”理论,后来发展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支柱之一。

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1.《易经》中包含朴素辩证法的萌芽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最初是在宗教神学的体系下萌芽发生的。

现存《周易》一书中《易经》部分,已经包含了某些关于“对立”和“物极必反”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1)《易经》是把阴、阳两爻作为两个最基本的“对立”势力来看待,《易经》中所有卦象的变化都归结为阴、阳两爻的变化。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最终归结为阴、阳两种势力的消长。

这正是最原始的关于“对立”面及其变化的思想。

主要参备考资料书目

主要参备考资料书目

主要参考书目(2)郝寿义和安虎生,《区域经济学》(第二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3)吴树青,《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王兆峰和蒋才芳,《管理学原理》,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5)杨文士,《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财政学(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陈共,《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四版;(3)吴树青,《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王兆峰和蒋才芳,《管理学原理》,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5)杨文士,《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金融学(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吴树青,《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王兆峰和蒋才芳,《管理学原理》,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5)杨文士,《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产业经济学(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吴树青,《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王兆峰和蒋才芳,《管理学原理》,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5)杨文士,《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阎德玉,《会计学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5)冷志明,《企业战略管理》,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2、企业管理(1)王兆峰和蒋才芳,《管理学原理》,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2)杨文士,《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王兆峰和冷志明,《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4)柳思维,《营销学原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或《市场营销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5)冷志明,《企业战略管理》,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6)姚裕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试卷整理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试卷整理
二,论述( 06) 1 后期墨家“辩”的目的和逻辑原则 2 华严宗四法界学说
3
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3 程颢和程颐人性论比较 4 孙中山知行观 三,标点并翻译( 06)
故万物虽众, 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 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 共,至於无共然后止。有时而欲偏举之,故 谓之鸟兽。 鸟兽也者, 大别名也。 推而别之, 别则有别,至於无别然后止。名无固宜,约 之以命。 约定俗成谓之宜,异於约则谓之不 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 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 物有同状而异所者,有异状而同所者, 可别 也。状同而为异所者,虽可合,谓之二实。 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 谓之化。 有化而无 别,谓之一实。此事之所以稽实定数也,此 制名之枢要也。后王之成名,不可不察也。
命题( 01) 1、自我设定非我 2、思想和广延都是神的属性 3、物质或有形实体是矛盾概念(贝壳来) 4、理念是概念与客观性的绝对统一(黑格 尔) 5、实践理性有三条公设(康德) 论述( 01)
简答( 00) 1、郭象与支遁逍遥义的比较 2、华严宗的“四法界”说 3、戴震论理和欲的关系 4、郭店楚简的发现及其意义 论述( 00) 1、《易传》关于道的看法 2、王阳明与朱熹格物学说的比较
二、翻译(略) (01) 三、简答( 01) 1、庄子是如何继承和发挥老子的思想的? 2、什么是法界缘起论?华严宗是如何论证 法界缘起的? 3、朱陆之争的内容及其意义。 四、论述 ( 01) 中国哲学中, “天人和一”论有哪几种理论 形态?请分别予以评述。
泰勒斯( 13) 永恒的活火( 13) 洞穴假相( 13) 人是机器( 13) 公意( 13) 实体和样态(斯宾诺莎) ( 13) 唯名论( 13) 预定和谐( 13) 《精神现象学》 ( 13) 自然状态(霍布斯) ( 13)

北大中国哲学

北大中国哲学

北大中国哲学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中占有重
要的一席之地。

北京大学作为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一直以来都致力
于中国哲学的传承和发展。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系创建于1918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建
立的哲学专业之一。

该系致力于传承和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名家等各个学派。

此外,该系也致力于现代哲学研究,
涉及西方哲学、哲学逻辑、认知科学等多个领域。

在教学方面,北京大学中国哲学系开设了诸多课程,例如中国哲
学史、道家哲学、儒家哲学、现代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史等。

学生们
除了学习传统哲学思想,还能了解到现代哲学的发展和西方哲学思潮。

在研究方面,该系多次获得国家级重点研究项目,团队成员也积极参
与各类学术会议和国际学术交流。

除了教学和研究,北京大学中国哲学系还致力于对公众推广中国
哲学文化。

该系多次举办音乐会、讲座和展览等活动,将中国哲学思
想与不同艺术形式相结合,为大众提供全新的、深入浅出的学术交流
形式。

综上所述,北京大学中国哲学系在传承和研究中国哲学方面具有
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是中国哲学学术研究和教育的中心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胡适《中国哲学 史大纲》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 《中国哲学史》
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

证明的方法 扼要的手段


平等的眼光
系统的研究

3.冯友兰《中国哲学 史》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的 《中国哲学史》
窃查此书,取材谨严, 持论精确,允宜列入 清华丛书,以贡献于 学界。
——陈寅恪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 生需要三个条件:
惊讶 闲暇 (ຫໍສະໝຸດ 神)自由2. 中国哲学的特点
(1).中国哲学产生之条件:

从宗教到哲学 人文关怀 忧患意识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 者,其有忧患乎?《易》之兴也,其于 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易传· 系辞》
(2).中国哲学的特点: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 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 六个特点: (1)、合知行 (2)、一天人 (3)、同真善 (4)、重人生而不重知论 (5)、重了悟而不重论证 (6)、既非依附科学亦不 依附宗教
3. 中国哲学的历史: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 两汉经学: 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 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 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 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 清代朴学

The End
第一讲:导论
The Introduction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与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 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历史
1. 哲学

哲学这一门科学的任务是探讨存在 者之所以为存在者以及存在者作为 存在者所具有的各种属性。 ——亚里士多德 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 —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黑格尔
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 哲学史》
5. 任继愈《中国哲 学史》

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 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 学史
四. 思考
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
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
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
Next Time:孔子

提前阅读重点文献
阅读参考书目的相关 部分

二. 哲学与哲学史
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 哲学就是哲学史
三.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1. 谢无量《中国哲 学史》
第一部中国人写的 《中国哲学史》
Have A Brea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