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人教版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人教版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情境再现、探究法、讨论法、讲述法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教材中的引言导入新课:教师先出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的两幅佛像图片。

对,从上面两幅佛像造型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那么,除了服饰变化外,孝文帝的改革还引起了哪些方面的变化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影响(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牧业的发展:(1)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整地碎土工具的复杂化与精耕细作;②耕作技术的提高:“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③重视兴修水利:有水田之处通渠灌溉;④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的发展;⑤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殖。

(2)原因:①政府政策的调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②民族大融合的影响;③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2、手工业的成就:(1)表现:①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绢布产量大增,府存绢帛多;②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瓷器的繁盛有直接影响: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制瓷业又发展起来。

北方青瓷在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与南方不同,一般器型较大,以尊、瓶、罐、钵之类居多。

胎体厚重,胎色灰白,釉较厚,玻璃质强,流动性大,器表往往有玻璃质流珠现象。

器物多以莲花瓣纹、忍冬纹作装饰,装饰方法有堆贴、模印、刻划多种。

北方青瓷的莲花纹饰与佛教的盛行关系密切。

(2)原因:农业、商业的发展,孝文帝的扶持政策。

3、商业活动的活跃:(1)表现:①洛阳大市场的繁荣: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

如市场上金银、锦绣、瓷器、漆器等,应有尽有;全城十多万户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

②重新铸造铜钱;③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都有贸易往来。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3: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3: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北魏 建立
统一 黄河 流域
推动 经济 发展
阶级 与民 族矛 盾日 益尖 锐
单元小结
改革 迫在 眉睫
推行 新制
迁都 洛阳
移风 易俗
冯太 后与 孝文 帝锐 意改 革
推动 经济 发展
推动 封建 化
推动 民族 融合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商业、农业、手工业) 2.政治:
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 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民族:
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大融 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最重要的影响)。 (1)鲜卑劳动者成为农民,鲜卑贵族成为封建地主,汉族 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 结合其主要活动,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不能随 意夸大和否认历史人物的作用,不能以偏概全。
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从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作用来看,改革顺应了历史发 展趋势,吸取了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文化,加速 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在改革进程中,孝文帝表 现出了伟大的胆略和卓识.因此,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 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改革家.
2,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
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
制瓷业有很大发展,如青瓷与南方差别很大
3,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洛阳出现许多大的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铸造铜钱,实物交换逐步为货币交易所代替; 对外贸易长足发展,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中亚、西亚以 及地中海沿岸诸国有商业往来

历史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

历史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
加强交流合作
现代社会的民族关系发展需要加强交流合作,通 过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共 同发展。
促进文化多元化
现代社会的民族关系发展需要促进文化多元化, 尊重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促进文化的多元化 发展。
推进民族团结
现代社会的民族关系发展需要推进民族团结,加 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团结,实现多民族共同发 展。

通过该课件,可以进一步探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 交流与互动,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
程。
该课件也为今后的历史研究和教学提供了新的思 路和方向,鼓励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
该课件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具有积极意 义,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互相理解
共同发展
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需要互相理 解,理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 等。
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需要共同发 展,通过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促进各民 族之间的共同发展。
对现代社会民族关系发展的启示
坚持和平发展
现代社会的民族关系发展需要坚持和平发展,通 过和平的方式解决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全球化趋势
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加频繁 ,推动了文化的交融和民族融合。
移民浪潮
全球化背景下,移民浪潮不断涌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 居民相互流动,促进了民族融合。
全球公民意识
全球化背景下,人们的全球公民意识逐渐增强,超越民 族、国家和文化差异,形成了全球意识和平等观念。
04
中国历史民族融合的启示
兰文明。
现代社会的民族关系和融合趋势
民族国家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解决方案 实行三长制 汉化政策
采用汉制
俸禄制 整顿吏治 均田制 租调制
迁都洛阳
促进民族大融合
问题1:从魏晋墓葬壁画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 状况发生怎样的改变?
图1
图2
生产方式 农耕化
促进民族大融合
材料:北魏的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
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
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
D.①③
解析:孝文帝改革的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加快 鲜卑族的封建化,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①②③④ 都有利于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
答案:C
促进民族大融合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 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辨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两次改革的相同影响较多,但最主要的是促进 政权的封建化即社会制度的变化。 答案:D
鲜卑人乐俑
促进民族大融合
何为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就是周代最早对“礼”(祭祀、朝食 等仪式)和“乐”(伴随着“礼”进行的乐舞“做 出规定的制度。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 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度维护统治。
问题4: 从以上材料和图片中,你能得出 什么认识?
社会制度封建化
南梁大臣陈庆之的感叹:
促进民族大融合
手工业的活跃 丝织业的发展 制瓷业的发展
洛阳市场繁荣 对外贸易发展 北魏贵族经商
问题3: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有何作用?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推动了民族大融合,生产方式的变化促使 统治者进行更加彻底的政治改革来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

3.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3.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 能得出什么认识?
社会制度封建化
北魏鲜卑族人着装画像
生活方式汉族化
北魏孝文帝出行图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一.经济:生产方式农耕化
---促进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表现: 农业生产发展:
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 商业日趋活跃:
2.原因:
①孝文帝政策的调整: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②农业生产力进步:农具革新、耕作技术进步、 兴修水利 ③民族融合的推动: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2.关键因素: 均田制推行
例题: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北魏政权
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
A 实行均田制
B 与汉族通婚
C 迁都洛阳
D 采用汉族政治制度
三.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促进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 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1.交流与融合:
鲜卑族学习汉族: ①牧民转为农民,贵族转为封建地主 ②习俗的中原化
汉族学习鲜卑族: ①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的传播《齐民要术》 ②文学、生活融入鲜卑色彩
2.意义:
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 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 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例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中最重要的是
A 政权封建化
B 生活方式汉化 D
C 生产方式农耕化 D 促进民族融合
的研究性学习材料,他这些材料可用来说明 什么问题?你能在材料中帮他找出依据吗?
北魏商业和贸易繁荣;鲜卑族逐渐汉化。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
一现象的原因。
北魏政府开明的商业政策;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等

高中历史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教学内容】:高中历史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的演变,掌握各个政策的特点和影响。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各种因素对民族融合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3. 情感目标:懂得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树立和谐、包容的民族观念。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的演变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对不同政策的分析,探讨如何促进民族大融合。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5分钟)多媒体课件放映新疆的美景和多元化文化,让学生感受新疆是一个具有非寻常多元化特点的地区。

要求学生围绕新疆文化进行讨论,引出本堂课的主题——促进民族大融合。

二、讲解(30分钟)讲授内容:1. 民族政策的演变和影响。

中央政府为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发展,先后采用了“一统天下”、“平定西域”、“新疆建设”、“少数民族自治区”等一系列的措施来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分别讲解各个时期的政策特点和影响。

2. 当前新疆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

政策的执行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等等。

三、讨论(30分钟)1. 要求学生就所学内容,及时反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帮助学生理解政策的种种画面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 学生围绕如何促进民族大融合进行讨论。

教师给学生提供开放式和有意识争论和意见指导的平台,帮助学生理解多种立场和观点,形成善意和不那么偏执视角的看问题的态度。

四、总结和评价(15分钟)1. 教师进行总结,明确本节课的训练目标,以及讲述的关键内容和意义。

2. 要求每位学生写下自己的收获与感想。

教师遴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观点和哲理,分别以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进行评价。

【拓展延伸】:学生在阅读相关文献或者前往新疆旅游时,可以继续了解和探究促进民族融合的实际效果和投资回报。

也可以在科技感驱动的时代里,通过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获取相关信息资源和开展多维信息分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促进民族大融合优质精选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促进民族大融合优质精选PPT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鲜卑族经济的转型,推动着上层建 筑和意识形态封建化的加速,统治 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对 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 产生了深远影响。
归纳孝文帝政权封建化的措施?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3..促3 进促 民进 族民大族融大 合融合课课件件(共(共 张 2P3PT张)P优P T秀)ppt课 件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3..促3 进促 民进 族民大族融大 合融合课课件件(共(共 张 2P3PT张)P优P T秀)ppt课 件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3..促3 进促 民进 族民大族融大 合融合课课件件(共(共 张 2P3PT张)P优P T秀)ppt课 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历史选修一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认识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 表现;政权封建化的加速;民族的交流与融 。
▪ 过程与方法:制作表格;分析图片;问题探究 ▪ 情感态度价值观: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
远,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 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民族团 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 ▪ 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 史意义。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 1.农牧业的发展。表现: 原因
▪ 2.手工业的成就。 表现:
原因 ▪ 3.商业活动的活跃。表现:
原因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3..促3 进促 民进 族民大族融大 合融合课课件件(共(共 张 2P3PT张)P优P T秀)ppt课 件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3..促3 进促 民进 族民大族融大 合融合课课件件(共(共 张 2P3PT张)P优P T秀)ppt课 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课件:3.3 促进民族大融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课件:3.3 促进民族大融合
不赞同赵翼认为北魏衰落是由于孝文帝移风易俗造成的观点。 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汉化”政策有 利于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为隋 唐大一统奠定基础。北魏政权的败亡与“汉化”措施无关。
探究点
当堂检测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 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 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思路解析:本题通过对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比较,考查对改革 与社会转型之间关系的理解。第(1)问,要结合两次改革的背景判断 改革前商鞅和孝文帝所面临的社会矛盾是什么,再举例说明两次改 革如何解决矛盾的。第(2)问实际上是从改革的方式、作用的角度 比较两者的异同。
参考答案:合理。孝文帝改革用汉族文化取代鲜卑族的传统文化, 客观上使其丢弃了民族特色,导致了鲜卑族军事力量的衰退和统治 力量的削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孝文帝改 革推动了鲜卑族政权政治、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方民族之间的融 合与交流,具有历史进步性,这是历史的主流。
探究点
当堂检测
探究点
当堂检测
参考答案:(1)评价:认为北魏发展源于孝文帝改革。原因:孝文帝改 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巩固了统 治;推动了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2)赞同赵翼认为北魏衰落是由于孝文帝移风易俗造成的观点。 北魏移风易俗,学习汉族生活方式,放弃了鲜卑族勇猛善战等传统, 使政权失去统治根基;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 的生活环境,招致本国贵族的反抗。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3课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3课

民,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3)政治上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设立三长制,采用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
措施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团结了 汉族地主,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4)文化和风俗习惯上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移风易俗。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人对汉族
史的发展又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提示:(1)社会经济的变化 ①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 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手工业活跃: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 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
③商业活动活跃: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
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远达西方国家。 (2)影响:经济的变化增加了国家收入;加速 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 大融合。
生产、生活的完善和进步也起了重大作用。
2.作用 (1)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巩固 了北魏统治。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2)促进了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汉化、封建化, 促进了他们的进步。
(3)缩小了民族差距和隔阂,增强了各民族间
的了解和交流,发展、壮大了中华民族的队
伍,为结束长期动荡、分裂局面,重新实现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死后,继任者或是平庸无能,或是昏 聩暴虐,一代不如一代,在不到30年的时间
里,很快就将一个好端端的北魏给彻底葬送
了。
【综合探究】
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试说一说理由。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思路引领】 选择一种观点,言之成理即可。在论述时要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关于“学思之窗” 关于“学思之窗”:北魏贵族大 多经商的事实,什么了什么问题? 多经商的事实,什么了什么问题?
• (1)反映了商业活跃; )反映了商业活跃;
• (2)接受汉人生活方式,民族融合加 )接受汉人生活方式, 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 制统治模式的转化。 制统治模式的转化。 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尊儒崇经, 推崇儒学 建立孔庙;兴办太学 儒学, 太学, 推崇儒学,建立孔庙;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 儒学既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自律, 儒学既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自律,有 利于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 利于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 制定礼仪制度,改用汉族祭祀礼仪; 制定礼仪制度,改用汉族祭祀礼仪;仿照汉族制定 礼乐
7、认识: 、认识: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 )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意;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折性。 折性。
本课测评: 本课测评: 1、孝文帝改革后,社会经济出现哪些变化 、孝文帝改革后, ?这些变化对北魏社会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 响? 提示: (1)变化: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说 明; (2)影响:推动了游牧经济转变为农耕经济 ,增加了财政收入;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 化,加速政权封建化进程,巩固了统治;促 进了民族大融合。
3.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3.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4.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 4.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 是: A.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课件5: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件5: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经济农耕化
促进民族 大融合
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政权封建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原因: 1.特点: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影响深远 的封建化改革。 2.成功原因: 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④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概念阐述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 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 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 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 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2)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 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 吸取的教训。
(3)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 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议一议:
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有人认为孝文帝 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 鲜卑语言很快消亡了,孝文帝是千古罪人,你同意这种说法 吗?
解题关键:如何正确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 我们应该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结合其主要活动, 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不能随意夸大和否定历史人物的 作用,不能以偏概全。 判断的标准: 1.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2.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归纳北魏政府 采取了哪些政权封建化的措施? 北魏统治者为何如此推崇儒学和礼 乐呢?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3.3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共31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3.3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共31张PPT)
启示:
1.改革是历史发展和前进的表现。 2.改革是对新制度新思想的催生。 3.改革是新与旧势力的激烈较量。 4.改革要有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
评价: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 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 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扬场图
(魏晋墓 葬壁画)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
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
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
耕牛图 (魏晋墓
了怎样的改变?
葬壁画)
生产方式农耕化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1、对鲜卑:生活习惯封建化
牧民变为农民,贵族转为地主;
生产、生活、习俗中原化。
①经济生活:迁居洛阳的鲜卑劳动者陆续成 为中原的农民,鲜卑贵族成为中原的封建地 主,有的还兼事工商业。 ②习俗:汉族的Leabharlann 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 习惯的主体。
农牧业的发展的原因:
①政府政策的调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 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
②民族大融合的影响;
③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 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
一、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2、手工业:
⑴丝织业达魏晋以来最 佛像高鼻深目,表情疑重,体现了西域人的特征
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自上而下的措施,全面而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农业成为经济的主要成分,使游牧为主的鲜卑族变为农民,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 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试卷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及教学反思前言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通过讲授历史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达到深入理解历史、把握历史规律的目的。

本文旨在分享在授课《促进民族大融合》时的教学经验及反思,以供历史教师参考。

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实质和意义;2.把握我国实现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3.了解新时代我国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策、措施和成效。

教学重点1.民族大融合的实质和意义;2.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3.新时代我国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策、措施和成效。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我国实现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2.研究新时代我国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策、措施和成效。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2.课堂讲授法;3.学生讨论法;4.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投影《准格尔画像》,通过提问为教学话题展开。

•教师:这幅画像可能代表着什么历史事件?•学生:这可能代表一个汉族人通过恶劣环境逃到草原上寻求保护。

•教师:会有什么原因使这个汉族人要逃到草原上寻求保护?•学生:可能是因为他受到了汉族中的迫害或者农民战争等内部矛盾。

通过导入,让学生对民族融合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二步:讲授(20分钟)通过多媒体资料展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合并和各民族融合,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实现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

然后,引导学生研究新时代我国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策、措施和成效。

第三步:小组讨论(30分钟)学生分为小组,通过讨论新时代我国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策、措施和成效,让学生合作思考和探究。

第四步:汇报(1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总结汇报,对学习感悟进行分享和交流。

第五步:小结(5分钟)通过在线答题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课堂讲授法、学生讨论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优秀,学生学习积极参与度高。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民族大融合课件 中华书局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民族大融合课件 中华书局版

史料宫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 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 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它 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 的历史现象。
北朝的分裂
请同学们先思考,然后四人或者六人组 成小组讨论,选出一个记录员,记录组 员的讨论结果,选出代表,发表本组观 点。三分钟的讨论时间
孝文帝当时是一个战胜者、征服者,他为 什么一定要坚持实施这样的汉化政策,他 大可以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国北方?
故事宫
平城 洛阳
故事宫
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 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 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的大 臣?
我会归纳 迁都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改革姓氏把鲜卑族的复姓改为汉族的单姓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风俗: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这也证明了一个历史上的通 则,就是一个文化水平低的 民族,即使最初能以武力征 服一个文化水平高的民族, 但始终还是会被这个文化水 平高的民合 长的 期
改北 革魏
政 府 的
阳迁 都 洛
施改 合民 革族 措融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北魏统一北方 孝文帝改革 北魏分裂
我会学习
1、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是怎样 统一北方的?时间? 2、你是怎样理解北魏学习中原文化的 政策的? 3、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4、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主要有哪些?产 生了什么作用? 5、民族融合的表现体现在哪些方面? 6、北朝包括哪些朝代?
故 事 宫
史 料 宫
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故事宫

原创2: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原创2: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洛阳市场繁荣 对外贸易发展 北魏贵族经商
问题3: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有何作用?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推动了民族大融合,生产方式的变 化促使统治者进行更加彻底的政治改革来适应经济转型 的需要。
问题4:依据图片信息材料并结合教材:归纳北魏政权 封建化加速的措施?
鲜卑人乐俑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 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 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 者沿用该制度维护统治。
知识梳理
生产方式
游牧经济→农耕经济
农耕化


孝 文 帝
社会制度 封建化
奴隶制度→封建制度

革 的
生活方式
汉族风俗习惯是主体

汉族化

民族融合
互相渗透、双向进行
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 化的高度发展奠基
概念阐释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 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 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 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 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礼乐之道,自古所先,故圣王作乐以和中,制礼以防外。” ——孝文帝
北魏政权封建化加速的措施: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封建统治模式。
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 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 建制统治模式转化
问题5:从以下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出 行 图
生活方式汉族化
问题6:概括材料1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画像所示的景象出现的原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阶级 与民 族矛 盾日 益尖 锐
课堂总结
改革 迫在 眉睫

促进民族融合范文

促进民族融合范文

促进民族融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民族融合不仅仅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更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过程。

下面我将从教育、法律和文化交流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促进民族融合。

首先,教育是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领域,我们应该倡导多元文化教育,让不同民族的学生能够在学校中相互了解、尊重和包容。

学校应该开设多元文化课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包容性。

此外,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跨民族的交流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

其次,法律是保障民族融合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各民族平等权益,禁止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偏见。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族地区的发展水平,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

只有通过法律的保障和政策的支持,才能真正实现民族融合的目标。

最后,文化交流是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方式。

政府应该鼓励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交融,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展示各民族的传统艺术和文化特色。

同时,政府还应该支持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民族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

文化交流不仅可以促进民族融合,还可以丰富国家的文化多样性,提升国家的文化影响力。

总之,促进民族融合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教育、法律和文化交流等多种手段,我们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尊重和包容,实现民族融合的目标。

只有实现民族融合,我们的国家才能实现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课件ppt精选:《促进民族大融合》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课件ppt精选:《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3镌促进民族丸駆合课程标准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O内容解读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经济的发展、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及民族关系方面的作用及影响。

Ad JI CHUDAOXUE01》基础导学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基础导学L_核心考点| 教材题解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业(1) 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

耕作技术提高,兴修述SL 。

(3)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城郊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起来。

(4)萱牧得到发展。

2.手工业 (1) 丝织业生产日益活跃,纺织业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I 知识梳理丨(2)平。

(2)制瓷业也有很大发展,青瓷制造业直接影响了虐塞时期圭亘制瓷业的繁盛。

(1)整虹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

(2)政府铸造铜钱,使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

(3)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背景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泌先进文化与制度。

2・内容(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3)釆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名师点拨:封建化就是由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民族融合也不是鲜卑族文化的完全丧失,而是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如服饰、风俗、食物等。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1)鲜卑族①鲜卑族内迁的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垫邑,贵族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②经济生活的变化促使汉族的座习揽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⑵汉族①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广泛传播。

②汉人从服饰或风度上深受進連文化的影响02・意义加速了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

II思维拓展II拓展1阅读下列材料: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夕卜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依据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答案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局面的出现(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O 拓展2阅读下列材料: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高中高二下册历史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高中高二下册历史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高中高二下册历史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主题:历史促进民族大融合学科:历史年级:高二下册学时:4学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过程和重要事件;2. 掌握历史对民族融合的重要作用和意义;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观念;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过程2. 历史对民族融合的重要作用3. 民族融合事件的分析与讨论4. 思辨与综合运用历史知识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0.5学时)1.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中国各民族的画作或播放一个短视频,引起学生对中国民族多元和融合的关注。

2.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过程和重要事件,并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第二步:知识讲解(1学时)1. 通过讲解PPT,介绍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过程,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2. 讲解历史对民族融合的重要作用,包括加强族群认同、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

第三步:案例分析(1学时)1. 提供几个历史上重要的民族融合事件,例如辽金、元明、清朝的建立等,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事件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研究,分析事件中的融合过程和影响,并撰写小组报告。

第四步:综合应用(1.5学时)1. 学生小组报告,每个小组分别对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汇报,并进行互动讨论。

2. 提供一些历史事件和现实场景,让学生思考历史对现实民族融合的借鉴意义,以及如何运用历史知识促进当前的民族融合进程。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撰写一篇关于历史促进民族大融合的综合应用性文章。

第五步:总结和评价(0.5学时)1. 教师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反思自己的学习表现和收获。

教学资源:1. 中国民族融合的画作或视频素材2. PPT讲义3. 分组讨论和小组报告的指导材料4. 历史事件和现实场景的案例材料评价方式:1. 学生小组报告的质量和内容2. 学生综合应用性文章的质量3. 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的积极程度4. 学生自评和互评的表现备注:教案中的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学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预习引导《创新方案》导学案课程标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及评价。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仪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汉族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中;(2)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对联系的;(3)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小组讨论:通过对北魏孝文帝历史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辩证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正确历史观评价历史任务的能力;(2)查找有关孝文帝资料:认识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还应看到其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是一个国家、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2)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是中华民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牧业的发展。

(1)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

(2)其原因一:政府政策的调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二是民族大融合的影响;三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

2.手工业的成就。

民间、官府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丝织业较大发展,北方青瓷的出现。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农业、商业的发展,孝文帝的扶持政策。

3.商业活动的活跃。

商业的主要表现是洛阳市场繁荣,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都有贸易往来。

其原因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的结果。

北魏的贵族的大都经商,一方面说明了商业的活跃,另一方面说明鲜卑族接受了汉族的生活方式,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儒学既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的自律,维护了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教材介绍了从孝文帝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建孔庙并亲自祭拜,起用儒家人士,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培养人才的史实。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所谓礼乐制度是周代最早对“礼”(祭祀、朝食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规定的制度,是对宗法制和等级制的强调和固定。

孔子对礼乐制度加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提出“仁”的理念,高扬仁爱与和谐的思想,用以提升和深化已有的礼乐文化,使礼乐文化进一步成为礼仪文化,历代统治者沿用这一制度来维护统治。

教材介绍了孝文帝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最终维护鲜卑族的统治。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孝文帝仿汉官制,制定北魏官制。

修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份的落后残酷的法律,保证了汉化政策与制度的施行。

教学建议:教师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自己归纳孝文帝政权封建化的措施。

然后分组讨论:政权封建化加速的背景?教师在总结中讲清封建化、礼乐制度的概念,师生通过互动答疑完成本目任务。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孝文帝改革适应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反过来,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教材首先叙述了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特别指出改革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其次说明鲜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促使风俗习惯的改变,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

同时,鲜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一)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生活习惯的汉化。

教材主要介绍鲜卑族经济方式的变化,鲜卑族的劳动者变成农民,贵族转化为地主。

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封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

民族融合的过程是各民族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而不是鲜卑族文化的完全丧失。

教材从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服饰、风俗、食物等方面证明了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

(二)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教学建议:通过讨论探究问题,让学生理解民族融合的实质,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像滚雪球一样发展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一起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意识;联系以前的课程,理解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自觉树立改革意识。

最后,总结孝文帝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积极地、主动地、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从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问题解答【学思之窗】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解题关键:商业繁荣,市场活跃,物品丰富,商人多且实力雄厚。

思路引领:商业繁荣;鲜卑族以前没有商品经济,以物换物。

答案提示:北魏商业繁荣,商品经济深入人心;鲜卑族逐渐汉化。

【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北魏孝文帝实施改革后,北魏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北魏社会历史的发展又具有什么样的影响?解题关键:经济的转型及社会历史的发展的影响思路引领:农业恢复、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活跃,经济的变化对政治、民族融合影响巨大。

答案提示:社会经济的变化(1)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

(2)手工业活跃: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

(3)商业活动活跃: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远达西方国家。

影响:经济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经济的变化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经济的变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2.为什么说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历史意义在于它促进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解题关键: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南北分裂的原因思路引领: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目的、主要内容、意义。

民族矛盾是南北分裂的主要原因。

答案提示: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为发展生产,巩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农业成为经济的主要成分,使游牧为主的鲜卑族变为农民,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政治上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团结了汉族地主,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

文化和风俗习惯上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

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加强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融于汉族之中,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同时,南北之间民族隔阂的消除,北方经济的繁荣,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布置作业《创新方案》练习单元内容小结5世纪,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为缓和民族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基于对汉族文化优越性的认识,北魏统治者孝文帝自觉地、主动地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主要内容为实行官吏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尊儒崇经等。

改革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争取到了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与拥护,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改革使鲜卑族全面汉化,消除了民族隔阂,推动了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大融合,为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同时,鲜卑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也融入汉文化中,为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课后反思: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案预习引导《创新方案》导学案课程目标: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北宋中期社会矛盾表现的几个主要方面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当今中央重视三农问题,费改税对稳定政局的重要作用2、过程与方法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探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分析图例、问题探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澶渊之盟的历史评价3、情感态度价值观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庆历新政的内容实施庆历新政的原因探究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及和王安石变法的关系问题探究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庆历新政的夭折。

这些背景一方面表明宋朝中期社会危机四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王安石的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

由于北宋中期危机四伏的文字与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一时期社会危机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意义奠定基础。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教材阐释了北宋中期虽然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社会矛盾仍然尖锐。

教材首先概要介绍了北宋中期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随后重点叙述北宋中期阶级矛盾激化的原因、表现。

(1)北宋中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2)民族矛盾的激化。

宋太宗在灭北汉之后,曾经两度出动大军征辽,企图收回幽云十六州,可是都失败了。

1040~1042年(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教学建议:关于“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一目,建议教师请学生阅读第一目内容和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北宋中期的社会矛盾主要有几种?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分别是什么?【资料回放】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此局面的形成是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的重要背景之一。

教材从北宋建国后军权、行政权和财权过于集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软弱,国力衰退,说明积弱局面的形成;从冗兵、冗费和冗官三个方面,说明积贫局面的形成。

(1)积弱局面的形成。

集中军权:赵匡胤最了解高级将领发动兵变夺取政权的危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