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音韵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点
好呀,以下是 9 条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点:
1. 你知道吗,古代的音韵和现在大不一样呢!比如“斜”这个字,在古代可是读“xiá”呀,“远上寒山石径斜”,读起来多有韵味啊!
2. 嘿,古汉语的声调那可复杂了,像“平上去入”,就好像音乐里的不同音符一样呢!“春眠不觉晓”这句诗里的字,在古代的声调就有不同哦。

3. 哇哦,古代音韵里还有双声和叠韵呢!“仿佛”就是双声呀,读起来是不是很有意思呢?想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里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呀!
4. 哎呀,古人对韵脚那可是很讲究的呢!像律诗里的韵脚都要严格符合要求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韵脚多完美呀!
5. 嘿呀,你瞧,古汉语的声母也是很特别的哟!有些字的声母和现在差别可大了,就像“古”在古代可能就不是现在这样读呢。

6. 哇,古代音韵的变化可神奇了!就如同一条流淌的河,不断变化着呢!“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不同时代读音可能就不一样啦。

7. 嘿嘿,古汉语的发音还有轻重之分呢!这就好像跳舞时的节奏,有快有慢,“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里面的字轻重读起来感觉也不同哦。

8. 哎呀呀,古代音韵和现在的方言有时候也有联系呢!不是很奇妙吗?有些方言里还保留着古代的读音呢,像“鞋”在一些地方还读“hái”。

9. 哇塞,古代汉语音韵学真的好有趣啊!能让我们了解到汉语这么多年的变化,能感受到古人说话的那种韵味。

我们真应该好好研究研究呀!。

古代汉语音韵知识

古代汉语音韵知识
明人陈第著《毛诗古音考》等,彻底推翻了“叶音说”,第 一个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发 展比较音论,使古韵研究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返回本章目录
双声、叠韵-1
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
蒹葭 微妙
双 声 两个音节都是零声母。
犹豫 鸳鸯
⒈是一种 历史现 象。
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 ⒉多指联

返回本章目录
反切变例-5 f、零声母+ 韵母=b 、p 、m +韵母
篇-芳连切


fang lian
免-亡辨切


uang bian
p+ian=pian
m+ian=mian
返回本章目录
反切变例-6
d、t+韵母=zh 、ch+韵母
罩-都教切


du jiao
zh+ao=zhao
虫-徒冬切


tu dong
古代汉语教学片
古代汉语音韵知识
音韵
第一节 音韵常识 第二节 中古音 第三节 上古音 第四节 近古音 第五节 古代的韵书
第一节 音韵常识
返回本章目录
譬况法
譬况法
急气 缓气
《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 高诱: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吕氏春秋·慎行》:崔杼之子相与私闀。 高诱:闀读近鸿,缓气言之。
讲-古项切


gu xiang
驱-亏于切
亏于 kui ü
效-乎教切
乎教 hu jiao
j+iang=jiang
q+ü=qü
x+iao=xiao
返回本章目录
反切变例-4 j、q 、x+非I、非ü=g 、k 、h+非I、非ü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第三讲通论音韵(上)传统语言学称语音为音韵或声韵。

音韵是汉语声韵调三要素的总称。

研究音韵的学问称为音韵学,音韵学是古代汉语领域里的一门重要学科。

学习一些音韵知识,对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和研究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章太炎在《国语学草创·序》中锐:“音以表言,言以达意,捨声音而为语言文字者,天下无有。

”音韵知识苛细丰繁,有关著述浩如烟海,这里只讲与阅读古文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汉语的古音系统一、音韵系统的构成人们说话时是按一个个的音节排成序列而进行的。

汉语的每个音节又可分解为声和韵两部分,韵包括声调在内。

这样,声、韵、调就是汉语语音的三个要素。

将汉语音节的三要素归纳起来,就够成了汉语的音韵系统,所有的汉语音节,都包括在这一系统之内。

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称为古音系统。

这一系统历时久远,流传广泛,为了便于认识和掌握,学者们又按时间对其进行了分期,一般分为上古音系、中古音系和近古音系。

对每一时期的音系又按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分别加以研究和说明。

(一)声母系统汉语音节开头的辅音部分称声母,音韵学上称“声”、“纽”、“字母”等。

古人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对声母进行了分类,这就有了“五音”(喉、牙、舌、齿、唇)、“七音”(五音加上半舌和半齿)、“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等诸多的术语。

古代没有音标,归纳出声母系统后,就给每个声母用一个同声母的汉字命名,这个汉字就是声母的标目。

如说“帮母”或“帮纽”,就是指声母为“b”的字。

唐代守温和尚参照梵文字母创制了三十个标目字,宋初的音韵学家又增加了六个,共三十六个,这就是所说的“三十六字母”。

因是守温首创,故又称“守温字母”。

三十六字母大体代表了中古时期汉语的声母系统,也是称说上古声母和近古声母所用的标目字,只是因时代和地域的音系不同,或各家研究的结论不同而有所增减。

所以三十六字母是认识古汉语声母的必备工具。

现将其分类和拟音(用《国际音标》)列表如后(见下页)。

古代汉语之音韵

古代汉语之音韵

“等”是汉语音韵学对韵母结构进行分析的术语。韵母被分为 四等,用来表示各韵母发音上的区别。
主要元音
等 有无介
音【i】 开口度 舌 位
主要元音
一等 无 最大(洪) 较后
二等 无 次大
较前
三等 有 较小(细) 在前
四等 有 最小
最前
呼与洪、细
宋元等呼洪细 明 清 四 呼 洪 细
开 洪音 口 呼 细音
见 影
次清 滂 敷 透 彻 清 穿 溪
全浊 並 奉 定 澄 从 床 群
次浊 明 微 泥 娘
疑 喻 来 日
清浊
心邪 审禅 晓匣
发音部 位旧名 唇 重唇 音 轻唇 舌 舌头 音 舌上 齿齿
头 音正
齿 牙音

音 半舌音 半齿音
发音部位 新名
双唇 唇齿 舌尖中 舌面前 舌尖前
舌面前 舌叶音 舌面后

全清
帮[ p ]b 非[p f ] 端[ t ]d 知[ ] 精[ ts ]z 心[ s ]s 照[ ]j 审[ ]x 见[ k ]g
二、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 1.“叶音说”及其错误(用现代语音读古诗为什么不 押韵?)
❖ (1)“叶音说”: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 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 “叶音”,又叫“叶韵”“叶句”
❖ 例:P542
❖ (2)“叶音说”的错误: 掩盖语音发展的真相, 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
❖ 比如“效”摄,就包括了平声“豪、肴、宵、 萧”,上声“皓、巧、小、筱”,去声“号、 效、笑、啸”十二韵。其共同点都收(-u)尾。
概念 韵母
定义
是否 是否 区别韵头 区别声调
一个汉字的音节除声母以外
的音素,包括韵头、韵腹、

1《古代汉语》(音韵篇)

1《古代汉语》(音韵篇)

1、反切反切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汉字注音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用两个汉字给另外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从中古到现在汉民族共同语的历史音变主要有以下规律:声调方面:①平分阴阳,清声母平声归阳平,浊声母平声归阳平;②浊上变去,全浊上声变去声;③入派三声,全浊入声归阳平,次浊入声归去声。

声母方面:①浊音清化,平送仄不送,全浊平声字变为送气清声母,全浊仄声字变做不送气清音;②见精组声母细音腭化;③古无轻唇音;④古无舌上音。

韵母方面:①知庄章日母三等i介音消失;②见组二等字产生i介音;③中古唇音开合不定。

举例如下:滩:他干切徒:同都切皂:昨早切坦:他但切族:昨木切乐:庐则切颓:杜回切杜:徒古切族:昨木切该:古哀切启:康礼切祭:子例切祖:则古切斌:府中切忿:匹问切罩:都教切肘:陟柳切面:弥战切爻:胡茅切沙:所加切班:布还切边:布玄切翻:字袁切父:扶雨切2、三十六字母古人对声母的分析方法是,给每一个声母取一个汉字作为代表,这些代表声母的专用字叫做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汉语史上影响极大的一个字母系统,它是宋代人在唐代守温和尚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实际语音增补调整而成。

具体如下:3、阴阳入声韵和阴阳对转依照韵尾的不同,将古韵分为阴阳入声韵。

其中,无韵尾或者以元音做韵尾的韵为阴声韵;以鼻辅音n、m、n收尾的韵叫阳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入声韵。

阴阳对转:上古汉语中存在着平上去收鼻音和不收鼻音的字相互押韵、谐声、通假的现象,在主要元音相同的情况下,韵尾可以相互转化。

古人认为,入声字包含在阴声韵里,故实为阴阳入对转。

4、五音七音、开合、洪细五音:唇舌齿牙喉七音:五音加上半舌半齿,共七种十类之别。

呼:指韵头和韵腹而言,中古将其分为开合二类,称为二呼。

开口呼:非圆唇类元音作为韵头韵腹。

合口呼:圆唇类元音作为韵头或者韵母为圆唇类元音。

洪细:是否含有介音i或j。

5、叶音说古人没有认识到语音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而认为后代的音和千代的音是相同的,之所以出现韵脚不和谐的情况是因为前代的人押韵过于宽泛,因此为求得押韵和语音的和谐,他们就临时性的改读某些字,这就是叶音。

古代汉语四------音韵

古代汉语四------音韵

通论:音韵
反切产生的年代,大约自东汉始,至六 朝而兴盛。早期习用“某某反”,后来因唐 代忌“反”字而改用“切”,所以后期习用 “某某切”。反、切,都是反复切摩的意思。
三、有关声母的概念
通论:音韵
在传统声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 又叫“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纽” 就是枢纽的意思,古人认为声母在一个字音 里头是关键,是中心。(现在我们知道,还 有零声母的情况。) 表示声母名称的还有“字母”。“字母” 就是声母的代表字。古人怎么会想到运用 “字母”呢?这要从“双声”的认识开始。
通论:音韵
其中的对答全用双声字,可见六朝人对双声 的狂热。 六朝的双声既然如此盛行,渐渐地,便 有人悟到何不取其中一个字来代表那一群双 声字,换言之,就是让每类声母都有个名字。 于是,到了唐代,字母就诞生了。
通论:音韵
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有所谓“字 音”、“比声”、“超声”。不过它所代表 的是梵音,而非汉音。和尚为了译经和研究 经典,用汉字来表现梵文的某一种发音,这 对汉文字母的发明有很大的启发性。真正依 据汉语音制定的字母,始于“守温三十字 母”。已失传。今敦煌残卷有载,现藏巴黎。
通论:音韵
诗词的韵,要求的是韵腹和韵尾相同,而介 音的部分不做要求。可见,“韵”的概念比 “韵母”要大。但是“韵”还有一样要求, 即声调要一致,平声字只能和平声字押韵, 上声字只能和上声字押韵,去声字只能和去 声字押韵,入声字只能和入声字押韵。所以, 综上所述,可知“韵”是不论韵头,但必须 区别声调的范畴。
通论:音韵
从这些例字可以看出:主要元音和声调是必 备的成分,声母、韵头和韵尾,并不是每个 字音都必须具备的。
通论:音韵
二、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 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 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 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例如:都/ 当孤切 东/德红切 反切上字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简 称为切下字,被注音的那个则称为被切字。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

2020/12/8
30
2020/12/8
31
四、中古音的声韵调
根据前人对《广韵》及《韵镜》的研究,确定汉语中古音的声母有37个,中古的韵母有 139个 。中古的声调就是《广韵》《韵镜》明确展示的平上去入四个调类。
1、声母
2020/12/8
32
2020/12/8
33
2、韵母
2020/12/8
34
古全濁聲母歸陽平: 日(並)、達(定)、集(從)、宅(澄)、食(船)、十(禪)、極(群)、俠(匣) 古次濁聲母歸去聲: 木(明)、物(微)、納(泥)、辣(來) 古清聲母歸四聲: ①八(幫)、拍(滂)、發(非) ②博(幫)、福(非)、得(端) ③百(幫)、匹(滂)、法(非) ④必(幫)、迫(滂)、腹(非)
① 甲组:氓(明阳)—亡(明阳) ② 乙组:桃(定宵)—兆(定宵)
2020/12/8
2
② 甲组:并(帮劲去)—並(並迥上) 乙组:宕(定宕去)—荡(定荡上) 丙组:频(并)—膑(并) 丁组:庚(见阳)—岗(见阳)
③冬,齐人来归卫俘(滂幽)。《左传》
② 冬,齐人来归卫宝(帮幽)。 《公羊传》
④ 时乎时(之),不再来(之)! 《淮阴侯列传》 ② 水至清则无鱼(鱼),人至察则无徒(鱼)。 东方朔《答客难》
2020/12/8
10
(二)五音和七音
所谓五音,是指唇、舌、齿、牙、喉五音。 唇音:双唇音和唇齿音; 舌音:舌尖中音和舌面前塞音; 齿音:舌尖前音和舌面前塞擦音; 牙音:相当于舌根音; 喉音:包括零声母、舌根擦音和半元音。 五音最早见于南朝 顾野王的《玉篇》。
2020/12/8
11
七音,指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七音。 半舌音今称作边音,从五音的舌音中分化而出; 半齿音今称作舌面鼻擦音,从五音的齿音中分化而出。 七音的区分最早见于南宋张麟之重刊的《韵镜》和郑樵的《通志·七音略》。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古代汉语⾳韵学第⼆章⾳韵⼀、古⾳异读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迁,⾳有转移。

”龟兹qiū cí⼤宛 yuaū⽉⽒ roù zhī焉耆 pyngy康居 qū⾼句丽 goū⾝毒 yuün dú镐京hào 长勺 shu?会稽 kuài jī冤句 qū函⾕关xián 阿房宫y páng 阳夏jiǎ东不羹láng 左冯翊píng 逻些suō并州bīng 番禺pün 天姥mǔ盟诸mang 台州taī单于chán 可汗ka hán 洗马xiǎn 扈从z?ng 契xia⼥娲wü皋陶güo yáo 冯夷píng 共⼯gōng 宓妃fú feī曲沃wǒ朱提shú shí华不注huà fū魁⽗fǔ先零lián 牢姐zǐ荤粥xūn yù吐⾕浑tǔ yù hún 吐蕃tǔ bō仆射pū ya夫差chaī伍员yún 钩践gōu 墨翟dí观射⽗guàn yì fǔ景差cuō樊於期wū jī⾼渐离jiün 夏⽆且jū禽滑厘gǔ郦⾷其lì yì jī冒顿m? dú呼汗邪hū hán y?⾦⽇磾jīn mì dī曹⼤家gū祢衡mí⽞奘zàng 李阳冰níng 万俟m? qí尉迟yù chí种ch?ng 繁p?查zhü⽆射yì徵zhǐ筑zhù牺尊suō纶⼱guün 齐衰zīsuī⼆、⾳韵学相关概念(⼀)⾳韵学简介⾳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汉语音韵汇总表

古代汉语音韵汇总表
古韵三十部
阴声 9 部 入声11部
1 4 7 9 12 15 18 21 24 之 幽 宵 侯 鱼 支 脂 微 歌 2 5 8 10 13 16 19 22 25 27 29 职 觉 药 屋 铎 锡 质 物 月 缉 叶
古音三十二声母
3 6 11 14 17 20 23 26 28 30 蒸 冬 东 阳 耕 真 文 元 侵 谈 溪 牙音 见 舌音 端(知) 透(徹) 群 定(澄) 章(照三)昌(穿三) 船(牀三) 帮(非) 滂(敷) 并(奉) 精 清 从 壮(照二)初(穿二) 崇(牀二) 影 晓 匣(喻三) 来 日 疑 泥(娘) 余(喻四) 书(審三) 0部
唇音 齿音 喉音 半舌 半齿
古音三十六字母: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徹澄娘,帮滂并
明, 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牀審禅,影晓匣喻,来日。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清 牙音 舌 音 唇 音 齿 音
舌头 舌上 重唇 轻唇 齿头 正齿 见 端 知 帮 非 精 照 影 溪 透 彻 滂 敷 清 穿 群 定 澄 并 奉 从 床 喻 来 日 疑 泥 娘 明 微 心 邪 晓

对比表:
王力的三 守温三十六 十二声母 字母
影 见溪群疑 晓 匣 端透定泥 端透定泥 (知彻澄 余 余 来 来 精清从心邪 精清从心邪 庄初崇山 (章昌船 照穿牀審禅 初禅) 帮滂并明 帮滂并明 影 见溪群疑 晓 匣
邪 禅 匣
喉音 半舌音 半齿音

古汉语音韵

古汉语音韵

(一)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 1、上古音:公元3世纪以前 (先秦、两汉) ——《诗经》音为代表 春秋以前的韵母从《诗经》押韵字、《楚辞》 和诸子的韵语归纳出30个韵部(韵母的代 表字)。 从谐声字和假借字可分析声母的大概情形, 当时声母比较复杂,有pl,kl,tl,等复辅 音声母。
《诗经》时代有声调,四个调类,但跟中古 四声不同。 两汉时期的语音材料有诗歌、汉赋的押韵、 通假字、经师注音、梵汉对音的佛教著作 等,此时复辅音消失。 2、中古音:公元4世纪至公元12世纪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 ——中古音《切韵》 汉末发明反切,汉语音韵学产生,三国时出 现韵书。 反切和韵书是此前没有的语音材料。
月元对转 阔——宽 缉侵对转 袭——侵 3、旁转 元音相近,韵尾相同(或无韵 尾),同类同竖行为旁转。 舌位往一旁转,主要元音的发音部位发生变 化,但仍近似,韵尾不变。 侯幽旁转 叩——考 职铎旁转 偪——迫 职屋旁转 踣——仆 微脂旁转 饑——食几
文元旁转 焚——燔 缉盍旁转 合——阖 侵谈旁转 寖——渐 4、旁对转 旁转而后对转者 幽屋旁对转 琱——琢 幽沃(药)旁对转 柔——弱 幽东旁对转 冒——昧 微元旁对转 回——还 月真旁对转 曳——引
4、《豳风· 东山》: 亲结其缡(来母歌部[lǐa]), 九十其仪(疑母歌部[ŋǐa])。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匣母歌部[γa]) 朱熹都注叶音。 叶音说任意改读,无客观标准,掩盖语音发 展的真相,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为不懂 古韵的发展变化所致。
阅读古诗的问题: 1、要有一些音韵学知识,了解古今语音的不 同; 2、按照普通话的读音朗诵古诗文,不可能也 没有必要用古音念古代的诗歌韵文; 3、更不能采用叶音法。
干,古寒切;寒,胡安切;
韵书 古人将韵母相同、相近的字汇集在一 起,使诗人在诗歌创作时能够据之选择韵 脚字的一种词典; 韵书是专门的音韵著作,完整地记录一个时 代的语音系统,编纂时间大体明确。 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朝陆法言编的《切韵》, 原本亡佚,音系保存在北宋陈彭年编的 《广韵》里,成为汉语音韵学的经典。 中古音时期四声体系确立,上古收塞音韵尾 的入声字变为去声。

古代汉语唐子恒音韵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唐子恒音韵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唐子恒音韵学知识点古代汉语唐子恒音韵学是中国古代音韵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汉语字音的音节结构、音韵规律和声调特点。

在古代,人们通过对字音的研究,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音韵体系,即唐子恒音韵学。

下面将介绍一些唐子恒音韵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韵母的分类古代汉语中的韵母主要分为三类:开口韵、合口韵和鼻音韵。

开口韵:包括a、ia、ua等。

合口韵:包括i、ü、u等。

鼻音韵:包括m、n、ng等。

二、声母的分类古代汉语中的声母根据音质的清浊和发音的部位可以分为清辅音、浊辅音和喉音。

清辅音:包括p、t、k等。

浊辅音:包括b、d、g等。

喉音:包括h。

三、声调的分类古代汉语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种。

平声是指没有声调变化的音调,上声是指声调上升的音调,去声是指声调下降的音调,入声是指声调进入喉音的音调。

四、音韵规律古代汉语中的音韵规律包括音变规律和音律规律。

音变规律:古代汉语中的字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主要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

例如,“白”字的古音为“prak”,现代汉语读作“bái”。

这种音变规律对于研究古代汉语的发音和字义有很大的帮助。

音律规律:古代汉语中的字音会受到一定的音律规律的制约,即一些字的发音和声调会受到前后字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例如,“心”字的古音为“srim”,当后面的字以清辅音开头时,会发生变化,如“心事”读作“sim si”,而不是“srim si”。

五、音节结构古代汉语中的音节结构主要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

声母和韵母构成了音节的核心部分,声调则是音节的附加部分。

音节结构的研究对于理解古代汉语的音韵特点和字音变化有很大的帮助。

六、韵书韵书是古代汉语唐子恒音韵学的重要研究工具,主要记录了古代汉语中的韵母和声调的变化规律,为研究古代汉语的字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唐代的《切韵》和宋代的《廣韻》是古代汉语韵书中最重要的两部,对于研究古代汉语的音韵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
宋初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又增加了 “非、敷、奉、微、娘、床”这六个字母, 并改“不”为“帮”、改“芳”为“滂”, 即成为“三十六字母”。
2021/11/16
9
宋三十六字母
三、韵母的基本概念
1、韵和韵母 韵不包括韵头,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而韵 母还要区别韵头。韵母相同,韵一定相同; 韵相同,韵母不一定相同。韵的概念比韵母 的概念大。
2、韵部和韵目 韵部指韵腹、韵尾相同的音节。韵书中把所 有相同韵的字汇集在一 起,构成一个韵类。 从各个韵部中取一个代表字作为标目,这个 代表字就叫韵目。
2021/11/16
11
▪ 例如:红[oŋ]、孔[oŋ] 、贡[oŋ]三者声调不 同,属于3个不同的韵类,而它们所包含的 韵母只有一个。
▪ 韵类有声调的差别,而韵母不论声调。 ▪ 韵部不计较韵头,也不计较声调,因此,
例如《公羊传》中有一句话:“春秋伐者为客,伐 者为主。”这句话中的两个“伐”字意义不同,何 以区别呢?古人注道:“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 ”,“见(被)伐者为主,读伐 短言之。”
2读若、读如: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注音。 例:渔,读若《论语》之“语”
2021/11/16
22
3直音:用同音字注音,相对于读若和譬况譬况, 直音法用完全同音的字注音是一大进步,但是 ,有时同音字较少,或者用来注音的同音字本 身就是个生僻字,也会影响注音效果。如:瑊 ,音鍼。玏,音勒。
45
古无轻唇音,意思是说上古时期的唇
音声母只有一组重唇音帮组声母,即读作 双唇塞音的“帮[p]”母、“滂[p’ ]”母、 “并[b]”母和双唇鼻音的“明[m]”母;轻 唇音声母,也就是唇齿音“非[f]”母、“敷 [f’ ]”母、“奉[v]”母、“微[ ]”母在上古是 不存在的,直到中古时期它们才从重唇音 中分化出来。这个结论主要是根据上古典 籍中大量的通假异文、注音、声训材料及 谐声字现象提出来的,例如:

古代汉语-通论5音韵

古代汉语-通论5音韵

“等”虽是关于韵腹的概念,但它涉及韵头,而韵头又和声 母有着搭配关系,因此“等”又和声母发生了关系。 “三十六字母”与四等的搭配关系如下: “帮滂并明”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非敷奉微”只和三等韵相配; “端透定泥”只和一、四两等韵相配; “知彻澄娘”只和二、三两韵等相配; “精清从心”只和一、四两等韵相配; “邪”只和四等韵相配; “照穿床审”只和二、三两等韵相配; “禅”只和三等韵相配;
“见、溪、疑”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群”只和三等韵相配; “影、晓”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匣”只和一、二、四等韵相配; “喻”只和三、四两等韵相配; “来” 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日”只和三等韵相配。 这种搭配关系客观存在,所以音韵学有“照二、照三”、 “喻三、喻四”之类的说法,似乎声母也分“等”。其实 “等”只是对韵腹的区分,而涉及声母罢了,所以陈澧说: “等之云者,当主乎韵,不当主乎声。”

非[]—弗[] 负[]—背 []——阴变入 陟[ ]— 登[] 类[]—伦 []——入变阳 (2)韵尾不变而韵腹变化,称“旁转”。 省[]—相[] 合[]—阖[] ——主要元音舌位升降

“对转”虽属韵尾变化,但入声韵尾变化导致声调变化,即 “入声四派”。
韵是韵部的简称,指形成诗歌韵脚的同一类韵母。李白《早 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jian),千里江陵一日还(huan)。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shan)。 “间、还、山”的韵母不完全相同,但能形成韵脚,即属同 一韵——平水韵的“删韵”。
韵和韵母的区别: 第一,韵是类别概念;韵母是个别概念。单个的韵母不能称 韵。 第二,韵包括韵腹、韵尾(如果有韵尾)和声调,不包括韵 头;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不包括声调。因此,韵 腹、韵尾相同而韵头不同可属一韵,如“间-ian、还-uan、 山-an”,韵头、韵腹、韵尾相同而声调不同却分为不同的韵, 如《广韵》“东、董、送”——“平、上、去”三韵。韵强 调声调相同,而不论韵头;同一韵母则强调韵头相同,而 不论声调。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古代汉语音韵学

• 戴震《声韵考· 卷一》:“微有韵书,先有
反切。韵书产生之前,反切散见于经传, 论韵者博考以成其书,反切在前,韵书在 后也。” • 反切是韵书的基础,无反切即无韵书。 • 出现最早的韵书是公元3世纪魏国李登著的 《声类》,其后,有晋朝吕静的《韵 集》。
• (3)南北朝时期四声说的创建是韵书产生的
补缺切韵》 • C《唐韵》,唐孙愐撰,是《切韵》 著名增广本之一,为唐代影响最大 的韵书。
• D《广韵》是宋朝陈彭年等在《切韵》基
础上修订而成的。全名为《大宋重修广 韵》,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韵书, 是《切韵》系韵书集大成的著作。它不仅 是中国音韵学的首要研究资料,而且是考 察上古音韵的重要基础;《广韵》还可以 看作字典,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意 义。
• 《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
601年),其编写体例、审韵原则 由当时著名的音韵学家颜之推、 萧该等八人所定,由陆法言执笔。 • 该书编写的目的有二:一是为研究 音韵的人提供一本正音字典,一是 为诗人提供一本检韵的韵书。
• 根据前一目的,需要讨论语音的古今南
北异同, 本着从严从细的原则将具有细微 差别的韵全部区分开来,即陆法言在《序》 中所说的“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 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捃选 精切,除削疏缓”。因此全书分韵有 193个之多。
•《切韵》《唐韵》及《广
韵》等叫《切韵》系韵书 。 • 《切韵》系韵书不断变更,但音
系不变。
• 《切韵》是代表中古汉语语音的一
部韵书,是汉语史上最重要的著作 之一。
• 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初年,陆法言的父亲陆
爽在朝廷作官,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 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 言家聚会时讨论了编订新韵书的纲领性意见,陆法言执 笔把大家商定的审音原则记下来,于隋文帝仁寿元年 (公元601年)编写完成的。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第三讲通论音韵(上)传统语言学称语音为音韵或声韵。

音韵是汉语声韵调三要素的总称。

研究音韵的学问称为音韵学,音韵学是古代汉语领域里的一门重要学科。

学习一些音韵知识,对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和研究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章太炎在《国语学草创·序》中锐:“音以表言,言以达意,捨声音而为语言文字者,天下无有。

”音韵知识苛细丰繁,有关著述浩如烟海,这里只讲与阅读古文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汉语的古音系统一、音韵系统的构成人们说话时是按一个个的音节排成序列而进行的。

汉语的每个音节又可分解为声和韵两部分,韵包括声调在内。

这样,声、韵、调就是汉语语音的三个要素。

将汉语音节的三要素归纳起来,就够成了汉语的音韵系统,所有的汉语音节,都包括在这一系统之内。

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称为古音系统。

这一系统历时久远,流传广泛,为了便于认识和掌握,学者们又按时间对其进行了分期,一般分为上古音系、中古音系和近古音系。

对每一时期的音系又按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分别加以研究和说明。

(一)声母系统汉语音节开头的辅音部分称声母,音韵学上称“声”、“纽”、“字母”等。

古人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对声母进行了分类,这就有了“五音”(喉、牙、舌、齿、唇)、“七音”(五音加上半舌和半齿)、“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等诸多的术语。

古代没有音标,归纳出声母系统后,就给每个声母用一个同声母的汉字命名,这个汉字就是声母的标目。

如说“帮母”或“帮纽”,就是指声母为“b”的字。

唐代守温和尚参照梵文字母创制了三十个标目字,宋初的音韵学家又增加了六个,共三十六个,这就是所说的“三十六字母”。

因是守温首创,故又称“守温字母”。

三十六字母大体代表了中古时期汉语的声母系统,也是称说上古声母和近古声母所用的标目字,只是因时代和地域的音系不同,或各家研究的结论不同而有所增减。

所以三十六字母是认识古汉语声母的必备工具。

现将其分类和拟音(用《国际音标》)列表如后(见下页)。

古代声韵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声韵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声韵知识点总结大全声韵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对汉字的发音和韵脚进行了完整而系统的整理。

声韵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和入声五个声调为基础,以韵母韵脚为要素,对古代汉语的音韵规律进行研究。

在古代,声韵学被广泛运用于韵文和韵文的创作中,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古代声韵知识点的总结:一、声调古代汉语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调,其中平声又分为阳平和阴平。

声调的特点是在音高的变化上有明显的规律,平声音调低,上声音调升,去声音调降,入声音调先升后降。

1. 阳平:又称为平声,其声调平稳,音高不变,没有升降变化。

2. 阴平:又称为仄声,其声调平稳,音高也不变,但与阳平相比,音调稍低。

在现代汉语中,阴平已经基本消失,只在古韵诗、歌词等古体诗歌中使用。

3. 上声:声调升高,音高从低到高,有升调的意味。

4. 去声:声调降低,音高从高到低,有降调的意味。

5. 入声:声调先升后降,即先有升调后有降调。

入声与其他声调的最大区别在于入声的韵母通常以鼻音结尾。

二、韵母韵母是构成韵的音节核心部分,通常由元音和介音组成。

古代的韵母分为单韵和复韵两种,单韵即一个音节的韵母,复韵即由两个音节的韵母组成。

在古代声韵学中,元音和介音的组合形成了丰富的韵母系统,它们既可以单独成韵,也可以组合成复韵。

1. 单韵:如“a”、“o”、“e”等2. 复韵:如“ai”、“an”、“ou”等古代韵母的组合形式非常多样化,每一种韵母都有其独特的音韵特点,这为古代文学中的韵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韵律基础。

三、韵脚韵脚是古代诗歌中的重要音韵单位,它由声韵并列组成,是古代诗歌音韵结构的基本单位。

韵脚的种类多样,其主要分为双音韵脚和三音韵脚两种。

在古代诗歌中,韵脚的运用非常讲究,它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美感,丰富诗歌的韵律表现力,提高诗歌的艺术价值。

1. 双音韵脚:由两个音节组成的韵脚。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先秦古韵三十部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先秦古韵三十部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先秦古韵三十部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定义古韵是指古代汉语中特有的语音特点和韵味,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

第二章音韵第一节基本概念一、音节、声、韵、调1、音节:字和音节、听-说和音节调二、声母1 、字母、纽、声纽、声类2 、五音、七音3 、清浊三、韵母1、韵母的构成:韵头韵腹韵尾i a n2、韵母和韵:⑴韵头⑵四声3 、韵部、韵目4、开合口和等呼等、呼及其变化宋元以前只有开、合没有齐、撮。

开、合各分四等,分等依据的是同一个元音在不同音节中开口度的大小,如“寒删仙先” 值有差异。

实际发音时韵腹音值大致如下:别消失,故“并等增呼”宋元明清1 开口开口 2 合口3 齐齿、“豪肴宵箫”都有韵腹 a ,但实际音[4、[a]、[耳、[e]。

元明以后等的区宋元明清1 合口23 撮口四、声调1、四声:平上去入2、调性:阴调、阳调调性指声调的属性,古代四声各分阴阳两调,而这个区分是由声母决定的,声母为清声母的属阴调,浊声母的属阳调。

第二节中古音语音分期:大的方面分三个时期:上古、中古、近现代。

上古:指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指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近现代:指元以后——现代中古:指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之间的接触相当频繁,使得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唐宋期间相对稳定,留下了大量的韵书可供我们利用。

上古:指先秦两汉时期,这段时期有《诗经》,《离骚》等先秦韵文以及《说文解字》的谐声资料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资料。

近现代:元以后——现代,元以后,语音又有了新的变化,总的来说是越来越接近现代语音,这个时期留下了很多韵书如《中原音韵》、《洪武正韵》等,使得这一时期的语音面貌比较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中古声母1 、传统 36 字母宋人 36 字母守温字母不芳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日娘见溪群疑来精清从审传禅照床心邪晓匣喻影(喻,影,疑母合流 .影母丢掉了喉塞音 ,成了零声母 ,影母三 ,四等就跟喻母混了在《中原音韵》的"平分阴阳 "中,影母字的身份是清声母 ,而在 "入派三声 "中,影母字却随喻母字一起变(邵荣芬1982:108, 麦耘 1999), 所以影母的喉塞音脱落一定是《中原音韵》前不久才发生的变化 . 疑母的鼻音消失 ,也变零声母 .不过《中原音韵》中还有残存的 ng 声母(杨耐思 1981:20), 疑母的演变大约比影母更迟些 .)2、《切韵》与《广韵》已知最早韵书:《声类》魏•李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浊音指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如“並、奉、 定、澄、从、床、群”和“邪、禅、匣”均属全浊 音。
次浊音指鼻音、边音、半元音,如“明、微、泥、 娘、疑、喻、来、日”均属半元音。古代的全浊音 从元代开始向清音转化,在现代汉语中除了部分方 言外已没有全浊音了。
二、有关韵母的概念
(一)韵头、韵腹、韵尾
韵头 现汉的韵头有[i][u][y]三个,中汉的韵头只有 [i][u]两个,[y]韵头直到在明代才开始出现。
三、反切
又称“反”“切”“翻”“反语”等。 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字相拼给一个字 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 调。 冬 都宗切 条 徒聊切 戽 荒故切 东 德红切=dóng? 夏 户雅=?
第二节 中古音
研究中古音的材料 隋代的《切韵》和北宋的《广韵》 南宋出现的《韵镜》和《七音略》
一、《广韵》以前的韵书
②甲组:并(帮劲去)—並(並迥上) 乙组:宕(定宕去)—荡(定荡上) 丙组:频(并)—膑(并) 丁组:庚(见阳)—岗(见阳) ③冬,齐人来归卫俘(滂幽)。《左传》 冬,齐人来归卫宝(帮幽)。 《公羊传》 ④ 时乎时(之),不再来(之)! 《淮阴侯列传》 水至清则无鱼(鱼),人至察则无徒(鱼)。 东方 朔《答客难》
(2)浊上变去:指中古的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到 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声调变为去声;而次浊声母 的上声字声调不变。 並母:陛、部、倍、罷、笨、棒、並; 奉母:父、婦、阜、範、憤、負、奉;
(3)入派四声:分派的规律是古全浊声母入声字的声 调变为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的声调变为去声,清 声母入声字的声调变为上声。
2、韵母
3、中古音的声调
中古四声演变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有平 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三条规律: (1)平分阴阳:指中古的平声到现代普通话里分化 为阴平和阳平两类。其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 即古平声清声母变为阴平,古平声浊声母变为阳 平。 全清:邦(幫)、方(非)、當(端) 次清:滂(滂)、芳(敷)、湯(透) 全濁:旁(並)、房(奉)、唐(定) 次濁:忙(明)、硭(微)、囊(泥)
古全浊声母归阳平: 日(并)、达(定)、集(从)、宅(澄)、食(船)、 十(禅)、极(群)、侠(匣) 古次浊声母归去声: 木(明)、物(微)、纳(泥)、辣(来) 古清声母归四声: ①八(帮)、拍(滂)、发(非) ②博(帮)、福(非)、得(端) ③百(帮)、匹(滂)、法(非) ④必(帮)、迫(滂)、腹(非)
1、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诗歌 时查检的字典。 2、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魏时左校令李登的 《声类》和西晋 吕静的《声类》。南北朝 时出现的韵书也有十余部,均已亡佚, 。 3、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韵书是《切韵》。
切韵
成书于隋仁寿元年(601),其编写体例、审韵原则 由当时著名的音韵学家颜之推、萧该等八人所定,由 陆法言执笔。该书继承了前代韵书的优点,同时避免 了前代韵书的缺失,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是我国韵书 史上划时代的产物。
(四)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凡以元音收尾或无韵尾的韵母叫做阴声韵,如[ai]、 [a]等; 凡是以鼻音收尾的韵母叫做阳声韵,如[an]、[aN] 等; 凡是以清塞音[p]、[t]、[k]或喉塞音收尾的韵母叫 做入声韵,如[ap] [at] [ak][a?]等。
中古的阳声韵还有以双唇鼻音[m]收尾的,到明代 时这类韵发生消变,与[n]尾韵合并了。入声韵从 元代开始就在北方话中消失了,今天只在一些方 言中还保留着。
三、《韵镜》 韵书虽然对所收的每个字都注了音, 但它对字音的分析只到韵部为止,而没有 直接展示出当时的声韵系统。直接反映出 古代声韵系统的书籍是等韵图。等韵图简 称韵图。最早的韵图是南宋 张麟之刊行的 《韵镜》。
《韵镜》对于研究中古音的价值和《广韵》 一样重要。借助《韵镜》一类的韵图,可以 了解中古音的声韵配合情况及韵母的开合洪 细情况。
(三)开口呼、合口呼
古代音韵学家根据韵母首音的状况把韵母分 为两大类:开口呼与合口呼。 今天齐齿呼中古叫开口呼,今撮口呼直到明 代才产生,故明代以前汉语没有撮口呼。 中古的开、合口韵母各有洪细之分。现代汉 语中的开口呼主要来自中古的开口洪音,齐 齿呼主要来自中古的开口细音,合口呼主要 来自中古的合口洪音,撮口呼主要来自中古 的合口细音。
(二)五音和七音
所谓五音,是指唇、舌、齿、牙、喉五音。
唇音:双唇音和唇齿音;
舌音:舌尖中音和舌面前塞音;
齿音:舌尖前音和舌面前塞擦音;
牙音:相当于舌根音;
喉音:包括零声母、舌根擦音和半元音。
五音最早见于南朝 顾野王的《玉篇》。
七音,指唇、舌、齿、牙、喉、半舌、半 齿七音。
半舌音今称作边音,从五音的舌音中分化 而出; 半齿音今称作舌面鼻擦音,从五音的齿音 中分化而出。 七音的区分最早见于南宋张麟之重刊的 《韵镜》和郑樵的《通志· 七音略》。
创制字母的人传说是唐末一个叫守温的和尚, 他翻译佛经时受到梵文字母“悉昙”的启发而对当 时汉语的声母进行了归纳,同时选用30个汉字记 录了他归纳的结果,这就是最初的字母。到了宋初, 有人根据当时汉语声母的实际在守温30个字母的 基础上增加了6个,于是就出现了36个字母。
“36字母”在音韵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 义,它不仅代表了唐末宋初汉语声母的实际, 同时还扮演着标音工具的角色。此后,无论 是研究隋 唐音还是研究上古音、近代音,都 需要借助36字母去标注声母。
(5)王力先生继清人之后确立了上古音的“微”部;罗 常培、周祖谟先生全面揭示了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 韵部的特点 (6)瑞典学者高本汉即第一个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和 方法系统构拟出了汉语中古音的声韵系统。
第一节 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一、有关声母的概念 (一)字母 传统音韵学有关声母的概念主要有声纽、 母、声类、字母等几种。 1、声纽 或简称“纽”,即声母。
声类与声母 有时候一个声类代表的是一个声母; 有时候两个声类代表的也是一个声母。 例如“滂普匹譬”和“敷孚妃抚芳披 峰丕拂”这两个声类代表的声母就是一个, 即[p„]。
3、字母
简称“母”。古代没有像拼音字母这样的标音 工具,对于声母的表示,人们采用的方法是选用汉 字去代替,被选汉字就叫做“字母” 。
第七章、汉语音韵及其应用
• 参考书目
• 1、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2年版。 • 2、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1963年版, 1980年重印。
• 3、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 》,人大出版 社,2002年版 • 4、《汉字古音手册》(上古音)、《古今字 音对照手册》(中古音)
“协句”唐 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称作 “协韵”,颜师古在《汉书注》中称作“合 韵”,宋 朱熹称作“叶音”,意思相同。 朱熹在《诗集传》中对凡是他感觉不和谐的 韵脚字全面采用了“叶音”法。
• 20世纪新兴部门“北音学” • 北音学的基本内容是研究汉语近代北方音的 语音系统,近代指元 、明 、清时期。
3、音韵学的应用 分析汉字结构、探求同源词、破通假字、 校勘古籍、进行音系比较、从事方言调查、 根据古反切确定今音以及学习和创作古典 诗词 ①甲组:氓(明阳)—亡(明阳) 乙组:桃(定宵)—兆(定宵)
比《韵镜》成书时间靠后的韵图是南宋 郑樵的《七音略》。 《韵镜》对中古的声韵作了全面的分析, 其分析结果是通过列表的形式展示的。从中 不仅可以知道声母和韵母的数量,同时可以 知道它们的配合规律。
四、中古音的声韵调
根据前人对《广韵》及《韵镜》的研 究,确定汉语中古音的声母有37个明确展示的平上去入4个调 类。 1、声母
音韵学常识
• 1、定义
• 音韵学,或称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 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 学,属于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2、传统音韵学的三个研究方面
• 古音学 基本内容是研究汉语上古时期的 声、韵、调系统,上古主要指先秦两汉时 期。
• 今音学 基本内容是研究汉语中古时期的声、 韵、调系统,中古主要指隋 唐时期。 • 等韵学 基本内容是通过研究《韵镜》《七 音略》等韵书的声韵配合情况以了解古音的 音韵地位。
到了唐代,《切韵》被官方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 其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唐代曾有不少人为《切韵》 增字作注,其中主要的注本有王仁昫《刊谬补缺切 韵》、孙愐《唐韵》以及李舟《切韵》等。到了宋代, 随着《广韵》的出现和颁行,《切韵》原书和唐人的 增订本因失去用场而也逐渐亡佚了,直到清末以后才 陆续从敦煌石室、及故宫等地被发现,且多是一些残 卷。
韵腹 中古的韵腹比现汉复杂,有些韵腹的差别很 小,例如[a]与[A]、[ε]与[Ε]等。中古的韵母比现汉 多得多,韵腹复杂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韵尾 中古的韵尾也比现汉复杂,主要表现在辅音 韵尾上。除了[n][η]外,还有[m][p][t][k]四个。
(二)韵部 韵部,简称“韵”,是根据一定标准对韵 母归纳的结果。同一韵部的字,少则几个、 十几个,多则数百个,凡属同一韵部的字, 其韵腹、韵尾相同,有无韵头或韵头是否 相同不论。例如[aN][iaN][uaN]三个韵母, 就可以归为同一韵部。
二、《广韵》
1、北宋初年,陈 彭年、丘雍等人奉 皇帝的诏令据《切 韵》对《切韵》进 行了修订。修订本 改名为《大宋重修 广韵》,简称《广 韵》。这是第一部 官修性质的韵书, 一直流传到今天。
2、《广韵》虽距《切韵》成书时间已有四 百多年,但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基本上 是一致的,所以在《切韵》未被发现之前, 它就成了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材料之一, 清代以来的音韵学家正主要是通过《广韵》 了解中古音面貌的。《广韵》不仅是研究 中古音的重要材料,同时还起着上推上古 音、下演近代音的桥梁作用。
五、三十六字母与普通话声母的对应关系
第三节
一、“叶音说”及其错误
上古音
1、“叶音说”是怎样产生的?
《诗经· 邶风· 燕燕》第三章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沈重《诗音义》: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梁末· “协句,宜乃林反。”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