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
协同育人理念下“五维一体”协调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协同育人理念下“五维一体”协调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摘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岛”困境,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学工线与专业课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线“两张皮”现象未能根本改变,体现在:队伍建设上,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有待提升;管理机制上,多部门合力推进师资队伍协同育人存在障碍。
辅导员队伍和专业教师队伍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两者在工作目标具有一致性,教育过程具有融惯性,工作方法具有借鉴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班主任工作、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服务、党团组织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等五个维度协调育人。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抓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组织好。
组织建设一支专业素养过硬、师德师风优良、合作配合的师资队伍是构建高校“三全育人”“大思政”、“大学工”工作格局至关重要。
针对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学工线和专业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线分工少合作的“冷战”僵局,一些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主动施教或服务意识缺乏,这与学生日益增长的解困、需要教育满足却不能得到满足的需求相矛盾,辅导员受限于学科背景以及对某一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研究,很难在专业导航与学科前沿等方面给与学生直接的指导帮助,辅导员仅限在第二、三课堂给与学生直接的引导和教诲,产生这种状况最重要原因就是高校对德育领域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缺乏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既存在于以专业教师为主要施教主体的课堂教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于大学生第二和第三课堂,涵盖学业、文体活动、实践组织、就业择业、心理咨询、实习实训诸多方面。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师是组织者和实施者,辅导员是第一课堂教学之外的施教者,专业教和辅导员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主体力量,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课外自主研究、人际交往等感受高校专业学习和生活,体验高校教育的合力与目标。
但是,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存在“孤岛困境”,出现对立、不合作的“冷战”僵局,极大阻碍了“三全育人”和“大学工”、“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建设。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讨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讨1. 引言1.1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性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思政课程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通过思政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党的认同和信仰。
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学科知识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能够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正文2.1 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概念及差异高校“思政课程”是指在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养和行为规范。
这些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是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而“课程思政”则是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使学生在各种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课程思政,学生可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高校“思政课程”是专门设置的课程,重点是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而“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各类学科的教学中,更强调的是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在实践中,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优势,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育目标,综合运用两者,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全面、系统地渗透到学习的方方面面,实现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教育在新时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被认为是高校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直被高度关注。
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内容单一、形式呆板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研究背景要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入手,例如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够清晰、社会责任感不强等方面进行分析。
要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的发展趋势,探讨如何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创新,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
只有通过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字数:255】1.2 研究意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也在不断增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更好地开展思政课程并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通过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提高高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探索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路径和效果评估,有助于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定义新时代高校的“思政课程”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专门设置的课程来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发布时间:2021-08-10T14:24:08.250Z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作者:汪金涛[导读]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皖江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汪金涛安徽马鞍山 243041[摘要]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和实施者,二者应在教育实践中统筹起来,实现相互弥补的协同共进。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是高校核心的通识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提供了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强化法制教育,拓展文化视野,为高校在新时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思政课程做出深入研讨。
[关键词] 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如何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可以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政治观,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学生改造世界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合格的接班人[2]。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讨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高校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课程一直被视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课程思政”则是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
高校“思政课程”作为高等教育中的特色学科之一,其核心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效整合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程的能够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增强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高校“思政课程”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道德品质。
仅仅依靠传统的“思政课程”教育模式很难达到这些目标,需要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是通过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课程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
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还可以在学生的思想上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热点讨论、举例解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要实现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努力:高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在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高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思政教育专业的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思政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教学手段,结合专业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融入到学科教学中。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1. 引言1.1 引言在当今社会,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已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新时代下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如何在课程设置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教育工作需要更加注重学生成长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构建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性、课程思政的含义和目标、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以及实践案例分析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通过深入分析与讨论,探索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正文2.1 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性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为大学生活中必修的一门课程,思政课程通过教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政策法规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思政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高校思政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的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一门至关重要的课程,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2.2 课程思政的含义和目标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课程相结合,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思政旨在通过学科教学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一、本文概述本研究论文旨在深度探讨与剖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协同育人作用及其实施路径,旨在揭示二者相互融合、互为支撑的内在机理,并提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策略建议,以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的创新发展。
文章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概念内涵进行明确界定。
前者指在各类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精神、科学素养等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后者则特指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专门课程,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
厘清两者概念,有助于理解其在育人功能上的异同及互补性。
本文深入剖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需求。
理论上,我们将立足于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课程论等多学科视角,阐述其遵循的教育规律、德育原理以及课程整合理念现实中,将结合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以及国际竞争环境下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迫切需要,论述两者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研究将系统梳理国内外高校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方面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成果,通过案例分析,提炼成功模式与有效策略,同时也不回避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期为后续的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想模型,包括但不限于目标定位、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机制、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协调联动机制。
本文将基于上述理论探讨与实践经验,提出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高效协同的政策建议与实施策略,强调制度保障、资源优化、技术赋能、文化营造等多元支撑体系的构建,以期为我国高校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本文致力于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论框架,深度挖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旨在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推进思政工作创新,提升育人实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
4、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高校应建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机制, 明确各方职责和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应加强对协同育人工作的考核和评 价,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五、结论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科交叉融 合、增强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高校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 此,我们需要加强教学内容的融合、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并建立协同育 人机制等措施来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 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 育人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和影响。
五、结论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通过加强 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加强校园文化 建设等途径,可以有效地实现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提 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可 以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四、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协同育人的实现途径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 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提供有力 保障。
三、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的协同育人作用
1、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可以让 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接受到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 效果。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可以让学生在专 业学习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摘要】本文探讨了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
首先分析了高校思政课程的特点与意义,指出其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重要作用。
其次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内涵与作用,强调了课程在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性。
然后探讨了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提出了构建与实施协同育人机制的必要性。
最后通过实践案例分析,论证了协同育人机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加强思政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融合的重要性。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具有重要意义,将推动学生思想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特点,意义,内涵,作用,融合路径,构建,实施,实践案例分析,重要意义,全面发展,学生。
1. 引言1.1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在当今社会发展中,高校思政课程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高校发现单一的思政课程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对其接受程度不高,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也存在一定的欠缺。
如何通过融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方式,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对于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深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思政课程”是高校课程设置中的一种专门针对政治思想教育的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树立核心价值观,强化党性觉悟与爱国主义情感。
而“课程思政”则是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思政教育渗透到全方位、全过程的学习环节中,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有望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高校思政课程的特点与意义高校思政课程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新形势下“教辅”协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探索
184新形势下“教辅”协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探索■苗 涛/山东理工大学摘 要:在新形势下,教辅协同育人存在不少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和辅导员在思政协同育人层面不断提高认识,改进工作方式,实现互相补位,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德育水平,真正把协同育人落到实处。
关键词:教师辅导员 协同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渠道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和辅导员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这里的教师包括学校的思政及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1]。
协同育人是指教育者基于共同的教育目标在教育系统中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要素功能,通过有效的协调、配合对受教育者开展教育的活动[2]。
学生的成长成才、良好德育品格的塑造需要教师和辅导员主动承担职责,信息共享,优化彼此的资源配置,形成协同育人合力,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水平和质量。
一、教辅协同对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一)教辅协同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内容实效性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到底有没有效果,能够达成哪些目标需要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检验。
以往都是教师管课堂,辅导员管课下,各自为营开展德育思政教育,这样的结果造成学生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品格塑造形成断层。
教师不了解课堂之外学生的思想变化,辅导员不了解课堂之上学生的具体表现,不管是教师还是辅导员都不可能真正深入、全面了解学生。
在这个前提之下,高校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需要打上问号。
因此,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应该作为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内容,只有第一课堂的思政教育和第二课样的日常德育教育紧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互通有无,互相连接,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连接成一个整体,保证各环节之间能够实现有效沟通、监督与检验。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开放教育校政企协同思政育人模式探索
[摘要]以“三螺旋”理论为研究视角,立足开放教育学员思政教育的难点,深入了解当地政府机关、企业行业对员工在职教育环节中的思政育人需求,整合利用校政企三方的资源优势,探索开放教育中校政企合作协同思政育人的新模式。
该模式包括四个方面:政府专家、企业行业专家、高校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多主体全员协同思政育人;政府大型活动、企业实践课堂及高校开学典礼、专业课、公共课、实践课等环节全程全覆盖协同思政育人;党史学习背景下“小社团、大思政”开放教育学生社团全方位互补性协同育人;校政企协同思政育人多元化评价机制的制定与实施。
从而有效破解成人思政教育的难题,达到校政企共迎时代挑战,共担育人使命的协同育人效应。
[关键词]思政;三螺旋理论;校政企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2)03-0019-03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开放教育校政企协同思政育人模式探索①李芬芬(台州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学院,浙江台州318000)一、研究背景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作《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重要讲话,指出学校思政工作应该是全方位的,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同志要积极到学校去讲思政课;要打好组合拳,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互相配合的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1]。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立德树人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2]。
在此背景下,普通高校大力推进“三全育人”模式和思政教育改革,相对于全日制教育而言,成人高校尤其是远程开放教育遵循育人规律,有效开展在职学员的思政教育工作,更具有挑战性与探索性。
与传统普通高校一样,开放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性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和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3]。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讨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讨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如何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概念、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探讨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
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概念1.思政课程思政课程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通过专门组织的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思政课程的设置和开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培养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
课程思政是指在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价值观念、社会责任等内容,通过学科教学的过程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仅能学到学科知识,更能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现状目前,高校对思政课程的开设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和体系,涵盖了思想政治理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
思政课程在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程思政方面,一些高校也开始尝试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科教学中。
通过在学科课程中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的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度还不够高,两者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协同配合有待提高。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性和针对性也需要进一步深化。
1.强化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高校要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在学校思政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思政课程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要加大对思政课程的支持和投入,完善思政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体系,使思政课程真正成为学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
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探究
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康向上的思想品格。
近年来高校推行的立德树人理念和协同育人模式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探究立德树人视域下如何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协同育人模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以期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挑战和价值观冲突。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立德树人理念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强调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以期为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供借鉴和帮助。
通过对协同育人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立德树人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立德树人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立德树人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有效性提升探究
自《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三全育人”的理念以来,各地高校逐渐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类课程的方方面面,不断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校学生培养体系的方方面面,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
而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政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是“三全育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一、“三全育人”理念下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一)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落实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
”作为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应该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
“育人”“育德”“育魂”三者缺一不可,不仅要培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技术型人才,更要培育具有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接班人。
专任教师侧重“育人”,辅导员侧重“育德”“育魂”,两者在教育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培养方式和思维。
但是,在新时代的需求下,要更新培养方式和理念,全面落实协同育人、“课程思政”等一系列新时代教育理念,将专业培养体系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才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顺应新时代人才建设需求。
专任教师需要明确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善于运用发散思维,不局限于课本知识,结合专业课程特点,从专业知识中解读思政元素,促进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互融合,在专业教学中建立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辅导员是学生和专任教师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可以从专任教师处获取学生的课程表现,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思想引领,助力学生高效学习。
如此,通过专任教师和辅导员信息共享、协同育人,可显著提升高校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顺应教育互补需求专任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具有同一性,即同一工作主体、同一工作目标,这使得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协同开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存在可行性。
高职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困境与出路
高职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困境与出路高职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正处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们肩负着培养青年学生的责任,需要面对着困境与挑战。
在这个时代的大潮中,他们需要协同育人,共同努力,共同成长。
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1. 观念不同在高职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观念不同的问题。
高职专业教师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两者的观念可能存在分歧,导致对学生的育人工作不够协调。
2. 互相理解不够3. 缺乏沟通与协调由于工作职责不同,可能存在缺乏沟通与协调的问题。
高职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往往各自为政,缺乏协调与合作。
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育人工作就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展。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解决高职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困境,首先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接受更多的培训和研讨,加强对彼此工作的了解与理解。
只有师资队伍建设到位,才能更好地开展协同育人工作。
2.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高职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使两者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专业教育的质量,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 加强学校领导的指导与支持学校领导在高职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需要加强对教师工作的指导与支持,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学校领导也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为协同育人工作提供保障。
4. 建立多方合作的机制为了更好地协同育人,高职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建立多方合作的机制。
可以通过成立育人工作小组,定期举行专题研讨会,召开协调会议等方式,加强各方之间的协作与沟通,共同制定育人工作计划,推动育人工作的开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第22卷第4期衡水学院学报Vol. 22, No.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耿思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宣传部,北京100024)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觉悟。
面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协同育人理念尚未真正树立、制度建设尚需完善等问题,高校需要采取推动“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加强协同育人体系教育队伍建设,构建以协同育人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协同育人的全过程育人运行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来构建科学的协同育人体系。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政治素养;教育资源DOI:10.3969/j.issn.1673-2065.2020.04.016作者简介:耿思嘉(1990-),女,河南郑州人,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20)04-0076-05收稿日期:2020-01-07目前,很多高校虽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的工作局面。
但从制度、绩效等方面推进非思想政治课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大思政”格局,以及借助网络等新媒体探索网络思政教育的途径,这些工作在部分高校开展得仍然不尽人意。
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途径,才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的成效。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主要特点1.1 普遍适应性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对高校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有着普遍适应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当代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其思想与观念更新非常快,喜欢张扬自我个性。
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传统思想政治课陈旧的教育内容和固化的教学模式已很难对学生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
因此,教师要适应新形势,紧密结合新时代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科学高效地指引和启发广大学生,进而真正发挥协同育人机制的普遍适应性作用,切实提高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教育效果。
高校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高校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研究摘要:协同理论也称“协同学”或“协和学”,其核心理念是“协同导致有序”。
高校教育不仅注重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还需要学生具备解决问题能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競争力,这就要求高校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协同开展育人工作,从而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协同发展。
关键词:协同育人;专业教师;辅导员一、协同理论协同理论也称“协同学”或“协和学”,是由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哈肯于上世纪7 0年代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核心理念是“协同导致有序”。
协同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
其中也包括通常的社会现象,如不同单位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部门间关系的协调,企业间相互竞争的作用,以及系统中的相互干扰和制约等”。
[1]协同论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由许多系统组织起来的一个统一整体,若能通过外界物质、信息、能量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子系统具有协同合作的能力,那么整个系统功能便可发挥出最大化的效用。
高校的协同教育是指两个或两个主体之间为了实现各自目标,通过开展合作,互相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共同达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高校教育不仅注重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还需要学生具备解决问题能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自从协同理论产生后,为其他学科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并在相关领域运用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近年来,我国部分学者开始运用协同理论进行跨学科研究,并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果。
目前,学界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对高校运用协同理论进行探讨:(一)将协同理论运用于学校与企业的产教融合研究近几年,许多本科院校逐渐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要求本科院校“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韦杰、詹小颖等学者从协同育人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出发,探讨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新思路,提出“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协同育人模式需实现三个转变,探索项目需求、平台互助、战略联盟三种协同育人形式,构建协同育人的动力机制、沟通协调机制、激励机制及绩效评价机制”。
高校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探索
214WISDOM EXCHANGE 区域治理作者简介:魏 甫,生于1988年,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
高校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安阳学院 魏甫,李晓慧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切学生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2004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特别强调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然而事实上,高校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育人过程中长期未能形成合力,目前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并不明显是普遍现象。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专业教师;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D4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6-0214-0001一、协同育人机制理念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一直都有全方位教育、协同育人的理念,儒家传统教育思想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
协同就是系统整体性和相关性的内在表现,组织系统的演化动力来自系统内部的两种相互作用,竞争和协同。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及各行政部门、党团委人员等,其工作的“多主体性、多环节性和多领域性”等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是一个协同联动的体系。
二、我国高校协同育人工作现状目前,高校人才培养遵从专业化和分工原则,学校通过划分不同的职能部门,形成了“学术事务”和“学生事务”两大泾渭分明的工作板块。
同时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职责是完成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应该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完成。
另一方面,现实当中,也有部分辅导员老师认为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就是自己的责任,而学生的思想问题、专业学习中的困难、未来职业规划上的困惑等就不是自己的工作的必选项。
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实践策略
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实践策略摘要: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可以发挥系统整体功能及提升整体的效果和质量,具有十分强大的优越性。
现阶段,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是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优秀思想品德和正确价道德观念的重要手段,所以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必须以理解协同育人的内容和指导思想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和创新,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协同育人手段,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一、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现状(一)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新形势在高校思政课的开展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政治意识作为教学重点,所以教师就要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社会关系、社会利益环环相扣,社会文化格局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发展的格局通过网络、移动媒体等方式进行传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的工作发展方向,所以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能够在育人中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之间取长补短,更快速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
(二)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新突破在高校教育中,高校辅导员主要就是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见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风气,但是在学生思想政治方面上的关注度还不够,沟通的时间不足,两者在育人的过程中都缺乏针对性,存在教育空白的现象。
二、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内涵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要使其在理念共识、资源共享及队伍建设三方面的内容相平衡,进而发挥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优势,提高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整体效果。
(一)理念共识在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首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观念问题,理念共识是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基础,因为只有二者间达成共识,才能保证全方位落实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过程中的约束力。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育人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而专业课教师则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指导者。
如何让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共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呢?本文试探讨一下相关做法和实践。
一、定位职责,合理分工高校辅导员是大学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人员,其职责主要包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指导、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工作。
而专业课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因此,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要合理分工,避免相互干扰或任务重叠。
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双向引导的方式,将学生的问题引导到相关的领域中寻找解决方案,让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各承担相应的职责。
二、加强合作交流,衔接育人环节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应该积极加强合作交流,深入了解彼此的工作。
对于具体的问题,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心理状态等方面的情况,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心理健康。
而专业课教师则可以借助高校辅导员的帮助,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更好地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三、创新育人方式,提高育人效果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应当在育人方式上进行创新,不断提高育人的效果。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个性化教育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针对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进行精准的指导。
同时,也可以引入先进的育人理念和方法,比如使用在线教育平台,开展学习者导向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育质量。
四、建立完善的育人机制,提高育人管理水平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应该共同参与和建立完善的育人机制,借助育人管理模式的优化和升级,提高育人工作的管理水平。
例如,可以采用区域联动、跨学科合作等方式,协同完成不同领域的育人任务;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开展实习、科研、社会实践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铺平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 期
北
京
印
刷
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院
学
报
2 0 1 7 年1 0 月
0e t . 2 01 7
Vo 1 . 2 5 No . 6
J o u r n a l o f B e i j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Gr a p h i c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高校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者协 同育人机 制 的探索
李春 华
( 沈阳工业大学 , 辽宁 沈 阳 1 1 0 8 7 0 )
摘 要 :专 业教 师和思想政 治教 育工作 者是高校 两支重要 的教 育力量 , 本 文在协 同论 的视角下探讨 两者协 同育人 的机制和
有 效举措。 目前, 两者协 同育人存在 协同育人认知 不足 、 机 制不 完善 、 实践 不多 的问题 , 因此 , 高校应 建立协 同育人 的工作机 制、 构建协 同育人的工作 队伍 、 建立协 同育人 的信 息共享平 台、 构建协 同育人的评价和监 督机制 , 同时采取一定 的举 措 , 提升 协同育人理念 , 提高教 师思想政治水平 , 创设协 同育人环境 , 有效促 进两者相互配合 、 有效合作 ,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关薯词 :专业教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 协 同育人
中图分 类号 : G4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 8 6 2 6 ( 2 0 1 7 ) 0 6 . 0 1 2 5 . 0 3
Ex p l or a t i on on t h e Co o p er a t i v e Ed u c a t i o n a l Me c h an i s m o f Pr o f e s s i o n a l T e a c h e r s an d I d e ol og i c a l a n d Po l i t i c al
Abs t r act : Pr o f e s s i o n a l t e a c h e r s a n d 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 p o l i t i c l a e d u c a t o r s a r e t wo i mp o r t a n t e d u c a t i o n l a f o r c e s i n c o l l e g e s , t h i s p a p e r
Ed u c a t or s i n Col l e g e s
L i C h u n h u a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S t u d e n t s A f f a i r , S h e n y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L i a o n i n g S h e n y a n g 1 1 0 8 7 0 , C h i n a )
o f e d u c a t i o n mo d e h a s t h e p r o b l e ms o f l a c k i n g o f c o g ni t i o n ,i n e ic f i e n c y o f me c ha n i s m,a n d a b s e n c e o f p r a c t i c a l p r o b l e ms .T h e r e f o r e ,
e x p l o r e s t h e me c h a n i s m a n d e f f e c t i v e me a s u r e s o f c o o p e r a t i v e e d u c a t i o n o f t h e m i n t h e p e sp r e c t i v e o f s y n e r g i s m. A t p r e s e n t , t h i s k i n d
c o l l e g e s s h o u l d e s t a b l i s h t h e wo r k i n g me c h a n i s m a n d c o n s t r u c t t h e s t u f f t e a m o f c o l l bo a r a t i v e e d u c a t i o n. Be s i d e s , s c h o o l s h o u l d ls a o b u i l d c o o p e r a t i v e wo r k I n f o r ma t i o n s h a r i n g p l a f t o r m a n d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e v lu a a t i o n a n d s u p e r v i s i o n me c h a n i s m. At t h e s a me t i me ,me a — s u r e s s h o u l d b e t a k e n t o e n ha n c e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e d u c a t i o n , i mp r o v e t h e 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 p o l i t i c a l l e v e l o f t e a c h e r s , c r e a t e a c o l l bo a r a t i v e e d u c a t i o n e n v i r o n me n t , p r o mo t e t h e m wo r k wi h t e a c h o t h e r e f f e c t i v e l y ,ma k e a e f f e c t i v e c o o p e r a t i o n a n d i mp r o v e he t e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