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理文化研究-涪陵区
关于涪陵区周边环境的调查报告
关于涪陵区周边环境的调查报告涪陵区位于重庆市的东南部,毗邻长寿区、合川区、綦江区等区县。
该区域格式各样,环境多样,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地区。
一、自然环境涪陵区位于重庆市江东地区的南缘,地形属于丘陵地带,北部、东北、东、南四面环山,西部为平原低洼地区。
整个区域交通便利,水路、公路、铁路交织在一起。
该区域沿江而建,港口繁忙,河面宽阔而湍急,是水上运输的枢纽。
除了长江之外,涪江也是区内的重要河流,其水源来自北部山区,形成了景观秀美的涪江三峡,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涪陵区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少雨,冬季寒冷干燥。
该区域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河流孕育了丰富的水产资源,土壤肥沃适合农业发展,山林资源也较为丰富,绿化覆盖率高。
二、人文环境涪陵区因为彭水之战的发生地,成为了“三峡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该区域的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遗迹丰富。
如古代传说的文昌祠、巫峡古镇、济公岛、县衙曹江楼、清渭水关等历史景点。
另外,该区域还有一条独具特色的美食街——涪陵美食街,是一个汇聚了众多地方美食的天堂,吸引了无数食客前往品尝。
同时,涪陵区还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如白开水、醪糟、巫山烤鱼等都是该地区的传统美食,还有许多传统节日、习俗等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三、社会环境涪陵区是一个交通便利、物资丰富、治安稳定的地区。
该区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居住环境安全优良。
区内的公共设施齐全完善,公路交通便利,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设施水平较高,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重庆涪陵简介
重庆涪陵简介
涪陵是重庆市下辖的一个区。
涪陵因地处长江中上游分界处,故名“涪陵”。
涪陵古称“黔州”、“涪州”,始于西汉景帝年间(前152年),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涪陵是我国唯一一个因长江而得名的区,因地处长江之滨而得名“涪江”,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水电基地——乌江水电站而得名“乌江”,因境内有世界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涪陵湖而得名“涪江”。
涪陵是重庆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区。
涪陵面积7100平方千米,人口144万。
幅员面积为7100平方千米,比重庆市其他区县的面积还大。
涪陵区辖2个街道、5个镇、1个乡:上桥街道、李渡街道、青坪街道、龙桥街道;8个社区:青木关社区、青峰村社区、永乐村社区、白涛村社区、马槽村社区、王场村社区;11个乡:白涛林业乡、大木乡、油溪乡、龙潭乡、五马街道;1个民族乡:桥亭乡。
涪陵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唐代龙兴寺石窟,有“武陵三大名胜”之一的白鹤梁。
—— 1 —1 —。
涪陵地域文化景观营造要素探究
可供 科学研 究和观赏等用 ,在进行 园林景观植 物配置
的时应尽量 采用 乡土树种 ,营造具有文化氛围的坡地 林树群。 2 涪陵社 会文化景观调查
2 . 1 历 史遗 迹
பைடு நூலகம்
化景观建设现状三大方面进行实地调查 ,将所得资料 归纳分 析 , 进行深 化思路 、 转变 观念 的尝 试 , 以期 使城 市功能更加完善 , 城市形象不断得到提升。 现结合调查
的文化背景 、 哲 学思想 、 心理 追求有关联 , 李 向住 诗 中
涪陵地处 四川盆地和盆边山地 过渡地带 ,区内地 貌类 型多样 , 以丘 陵 、 台地为主 , 其 次为低 山、 中山 、 平 体 。亭台 出现早 , 初为观天时 、 天象 、 气象 之用 , 如殷鹿
台、 周灵 台, 历来作高处建筑 , 其 上亦 多建有 楼 、 阁、 亭、
的骨架 , 是 最重要 的造 景元素 , 因此 , 涪陵地域性 景观
应凸显 山地 特色。 1 . 2 自然资源
涪 陵区境 植物种类 繁多 , 是“ 第三 纪植 物避难 所 ” 地 区之一 , 属一级保 护的有水杉 、 秃杉 , 属二级 的有杜 仲、 鹅掌揪 、 福建柏 、 荔枝、 银杏 、 金钱松 、 铁 线蕨 等 , 属 三级的有厚朴 、 天麻 、 龙眼、 楠木 、 红豆杉等[ 1 1 。 这些植物
长、 乌两江 , 有着 丰富的 自然条件 和人文 资源 , 是闻名 遐迩 的历史名城 , 素有渝东门户之称。近年来 , 涪陵城 市 园林景观绿化取得 了巨大的成绩 ,但其 中仍存在某 些不足 , 本文从研究景观设计及地域特征的角度 出发 ,
对涪 陵 自然景观 、涪陵社会文化景观和涪陵地域性文
括亭 台廊 榭 、 殿 堂厅轩 、 围墙栏杆 、 假 山水 景等在 内的 中国古典 同林建筑 , 在造园 中具有简洁巧用 、 画龙点睛
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分布特点及成因
l - i s 现 象。 以涪 陵特 色文 化 为依 托 , 形 成 大 批 非 物
们 的保 护意 识 差 , 导 致 许 多 传 统 技 能 和 民 间 艺 术
质 文化 遗产 , 成 为涪 陵 非物 质 文" / g遗 产 的 主 要 部
誊 誊
2 0 t 5筇 第 5期
合 和 以特 色 文 化 为 主 、 - X , - 他 为辅 两 大特 色 ; 其 产
工 洞体 等 : 一 些 民 间 老 艺 人 的 绝 技 也 在 毫 不 自知
的状 态 下 , 永远 地 消亡 了 ; 一 些 独 特 的语 言 、 文 字 和 习俗 也在 迅速 消亡 中。
生 有 历 史 、自 然 和 民 俗 习 惯 _ : - p方 面 的 原 因 。
关键 词 : 涪 陵 布特 点 成 因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种 类 分
二、 涪 陵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分 布 特 点
截 止 至 2 0 1 3 年 末 , 涪 陵 区 辖 8个 街 道 、 1 2
个镇 、 6个 乡 。 通 过 调 查 发 现 , 涪陵 非物质 文 化遗
目 前 涪 陵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进 入 各 级 各 类 名
录 共 计 4 6项 , 其 种 类有 民间 文 学 、 民 间音 乐 、 传
统体 育 . 游 艺 与 杂技 、 传 统 技艺 、 传 统 医药和 民俗 等 六 大 类 。 其 中 民 间 文 学 占主 要 部 分 , 有 白鹤梁 的传 说 、 百花 潞酒 的来 历等 共计 2 3 项 。传 统 技 艺 次之 , 有榨 菜 传 统 制 作 技 艺 ( 涪 陵榨 菜传 统 制作
一
涪 陵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主 要 集 中在 涪 陵城 区 , 各 乡镇 也 有 少 部 分 , 这 样 就 形 成 了 集 中 与 分 散 相
关于涪陵区周边环境的调查报告
关于涪陵区周边环境的调查报告涪陵区位于中国重庆市东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地方。
以下是有关涪陵区周边环境的调查报告:1. 地理位置:涪陵区位于长江沿岸,东临四川省乐山市,西靠重庆市江津区,北接沙坪坝区和石柱县,南接万州区和黔江区。
2. 自然环境:涪陵区地势起伏,山岭交错,多为丘陵地形。
境内有丰富的水源,包括长江、嘉陵江和涪陵河等河流以及一些湖泊和水库。
区域内的植被覆盖率较高,森林资源丰富。
3. 气候条件:涪陵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气候适宜农业生产和生活居住。
4. 文化遗产:涪陵区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境内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物,如涪陵古城、白公馆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5. 经济发展:涪陵区现已发展成为重庆市的一个重要的工商业区。
区域内有许多工业园区和重要的企业,如重庆三峡集团、涪陵石化等,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6. 居民生活条件:涪陵区的居民生活条件较好,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区域内有许多商业街区和购物中心,满足了居民的日常需求。
此外,涪陵区还有一些公园和游乐场所,供居民休闲娱乐。
7. 交通便利性:涪陵区交通便利,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连接了周边城市和省份。
此外,涪陵区还设有港口,便于水上交通。
公共交通也很发达,有多条公交线路和地铁线路,方便居民出行。
涪陵区周边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良好的生活条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涪陵区的发展前景广阔。
重庆市涪陵区
第四部分投资环境第一节涪陵区情地理位置:涪陵区位于东经106°56'—107°43',北纬29°21'—30°01'之间。
地处重庆市中部,东邻丰都县,南接南川市、武隆县,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垫江县。
涪陵区居重庆市及三峡库区腹地,扼长江、乌江交汇要冲,历来有川东南门户之称,经济上处于长江经济带、乌江干流开发区、武陵山扶贫开发区的结合部,有承东启西和沿长江、乌江辐射的战略地位。
幅员面积:全境东西宽74.5公里,南北长70.8公里,幅员面积2941.46平方公里。
历史文化: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
2000多年前,巴围存此设郡,秦、汉、晋时设枳县,自唐以来一直为州所在地。
新中国成立后为涪陵地区,辖10个县,1995年撤地设涪陵市(地级),下辖两区一市三县,1998年重庆直辖后改设涪陵区。
地形地貌:涪陵区地处四川盆地和盆边山地过渡地带,境内地势以低山丘陵为主,横跨长江南北、纵贯乌江东西。
地势大致东南高而西北低,西北--东南断面呈向中部长江河谷倾斜的对称马鞍状。
海拔最高1977米,最低138米,多在200~800米之间。
区内地貌类型多样,以丘陵、台地为主(共占54.4%),其次为低山(占31.1%)、中山(占13.3%)、平坝(仅占1.2%)。
地貌格局形成条岭状背斜低山与宽缓的向斜谷地相间有序排列,而被长江、乌江河谷横断为江东、江北、江南三大片。
气候: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8.1℃,年均降水量为1072毫米,无霜期317天,日照1248小时。
河流:境内长江流程77公里,乌江流程33公里。
汇入长江的一级支流有35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乌江、梨香溪、小溪、渠溪河等12条。
水、电、气:水资源丰富,电力工业超前发展,地方电网自成体系,电力供应自给有余,天燃气充足。
港口:23个。
大型新建集装箱码头已投入使用。
公路和水上运输: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34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1公里,全区行政村公路通达率为100%。
重庆涪陵爻理小镇简介
重庆涪陵爻理小镇简介
重庆涪陵爻理小镇(也称为爻里小镇)是一个集文化、旅游、康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
它位于重庆涪陵北山,长江、乌江交汇处的对面,与涪陵城隔江相望,总投资达100亿元,总规模约2090亩。
该项目深入挖掘易理文化,并以易理文化为统领,依托北山独特的山形水势,注入国家级和世界级的产业品牌资源,旨在打造一个集旅游、消费、休闲、景观、文化等多位一体的国际文旅康养度假区。
爻里小镇不仅是涪陵人的周末和夜游休闲地,更辐射到大重庆及西南地区的客群,有望成为千万游客的旅游集散地。
小镇的商业街区位于点易洞旁边,这里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是三峡旅游的必经之地。
小镇的建筑风格、商道文化以及民俗风情都展现了涪陵的特色历史文化。
在文旅方面,爻里小镇已经实现了招商率100%,并计划在今年年底正式对外开放文旅示范区。
此外,小镇还推出了各种文旅活动,如许愿廊愿望基金幸运派送活动,让游客在体验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乐趣。
在康养方面,爻里小镇将打造以文旅康养为产业主题的国际文旅康养度假区,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商学养闲情奇等多种需求。
总的来说,爻里小镇是一个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康养理念的综合性项目,有望成为涪陵乃至重庆的新地标。
介绍涪陵作文
介绍涪陵作文
涪陵是个美丽的城市,它位于长江之滨,涪陵因长江而得名。
涪陵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
说起涪陵,大家肯定
会想到涪陵榨菜吧!它可是中国的名牌产品,深受国内外的欢迎。
在清朝康熙年间,涪陵榨菜就以其独特的风味而饮誉海内外。
说到这儿,你肯定会想:“涪陵有什么好玩的?”下面我就
带大家去看一看吧!我先介绍一下乌江画廊吧!乌江画廊是国家
重点风景名胜区,这里山清水秀,景色优美,空气清新。
它是我
国唯一可以乘船游览的风景区。
乌江画廊依山傍江,有九级瀑布、大洞、峡谷、石林等自然
景观,有“山中一幅画,画中一首诗”之称。
其中最大的瀑布叫“双溪漂流”。
它是从山上倾泻而下的水形成的瀑布。
接下来我们去看一看涪陵的博物馆吧!博物馆里陈列着各种
各样的文物。
有从旧石器时代就有的石斧、石刀和石镰;有新石
器时代的陶片;有春秋战国时代的铁剑、青铜剑;还有西汉时期
的铜弩机和汉代的铜炮……这些文物都是非常珍贵的。
—— 1 —1 —。
涪陵区的景点
涪陵区的景点
涪陵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许多著名的景点。
以下是几个值得一游的涪陵区景点。
1. 奎星楼
奎星楼建于南宋庆元年间,是一座古老的楼阁,也是涪陵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这座楼阁由石砌而成,高七层,建筑面积达1542平方米。
在楼顶上,游客可以远眺整个涪陵城区美景,尤其是夜晚的美景更是让人赞叹不已。
除了观景,奎星楼还是一座文化博物馆,收藏了大量文物。
2. 七星岩风景区
七星岩风景区是涪陵区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座落在涪陵的南部,面积达3000余亩,是一座以峰林怪石、溶洞地貌、古刹文化等为主题的综合性自然景区。
这里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中最著名的景观是七星岩,一个风化形成的奇峰,象征着涪陵的七大山脉。
3. 资阳司马庙
资阳司马庙位于涪陵区城区东北方向,建于清朝年间,是涪陵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司马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庙,占地面积近20亩,庙内有五殿三门一塔,其中最著名的是“满堂红”的主殿,意为大红大紫的好意头。
司马庙是涪陵区的重要文化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4. 涪陵石桥
涪陵石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桥梁,建于唐代,跨越了涪江两岸。
这座石桥由巨大的石块拼接而成,长约九百余米,宽仅有两米左右,是唐代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
涪陵石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涪陵区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以上是涪陵区的几个著名景点,每一个景点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风光。
如果您也来到了涪陵区,不妨去走走看看,感受一下这座城市的魅力。
涪陵文化
精心整理历史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
2000多年前,涪陵曾为巴国别都,秦、汉、晋时设枳县,自唐以来一直为州所在地。
高等级器物,享用者非王侯之类人物莫属。
公元前280年,秦国大将司马错率大军攻占枳地,最后灭了川东巴国;公元前277年设为枳县(驻今涪陵主城区),其后多代皆设枳县,隋置涪陵县,唐至清代设涪州,民国2年(1913年)改为涪陵县,新中国建立后为涪陵专(地)区、涪陵县(市)驻地,1997年12月设为重庆市涪陵区。
“涪陵”之名也连续沿用了1400多年。
涪陵地名的含义即“涪水(今乌江)旁有巴先王陵墓”。
文化之精及文化开发之早,而司马迁笔下的巴寡妇清,以矿冶致富,“名显天下”,更是巴人中最早引人注目的人物。
由于涪陵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是古代交通要道,历代土着文人和流寓贤士大夫汇聚于此,作文吟诗、着述讲学,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司马迁、杜甫、张祜、孙定、苏轼、黄庭坚、程颐、谯定、崔子方、陆游、范成大、朱熹、王守仁、杨慎、王士禛、张问陶……我们可以排列出一长串与涪陵有关的文化名人,他们在涪陵的着述或吟咏涪陵的诗文,使涪陵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易学文化朱熹、吕祖谦等人,东入福建、江西,成为闽学、婺学先导;张浚再传张栻,进入湖南,成为湖湘学派先导;冯时行再传李舜臣,三传李心传等“三李”,进入西川;张行成后专攻《易》学,着述甚丰,系“易学”名家。
谯学传人中名气最大的数朱熹,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形成中国哲学史上着名的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在长达6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同时对日本、东南亚及欧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涪学播传天下,在涪地亦代代相传,直至明清,名人辈出。
程颐在涪陵北岩讲学,开儒学研讨先河,谯定继续讲学于涪。
南宋时,朱总和,这是广义的榨菜文化。
狭义的榨菜文化专指榨菜的精神产品部分,但它也是以物质产品为基础的。
文化是一种传统,凡传承三代人以上的人类行为,即可称为传统。
涪陵调研报告
涪陵调研报告涪陵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涪陵位于重庆市江北区,是重庆市的下辖区,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涪陵地处两江交汇处,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涪陵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发展情况以及人民生活状况,为涪陵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经济发展状况根据调研数据,涪陵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良好。
涪陵区是重庆市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拥有许多大型企业和工厂。
钢铁、电力、石化等行业在涪陵区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涪陵区也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建设了一些商业中心和科技园区,为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社会发展情况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涪陵区的社会发展情况较为稳定。
涪陵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交通便利、公共服务设施到位,居民生活环境良好。
此外,涪陵区的教育水平也较高,拥有多所高等学府和职业教育机构,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人民生活状况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我们对涪陵区的人民生活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涪陵区的居民普遍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大部分家庭居住条件良好,教育和医疗资源也较为充足。
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多样,居民生活多姿多彩。
但也有一些居民反映,社区治安要加强,环境污染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
五、建议针对以上发现,我对涪陵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产业转型升级的效果;2. 在社会建设方面,继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3. 加大教育和医疗资源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和医疗水平;4. 加强社区治安管理,提高居民的安全感;5.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六、结论涪陵区作为重庆市的一个重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社会发展稳定,人民生活水平较高。
然而,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改进。
在涪陵区未来的发展中,应继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社会建设投入,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加强社区治安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重庆市涪陵地方文化传承与利用的对策与思考
2019年第5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部署。
为延续地方历史文脉、发扬光大涪陵特色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8年,我们对重庆市涪陵区地方文化传承与利用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涪陵地方历史文化底蕴与利用现状(一)涪陵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秦汉以来的二千多年间,勤劳聪慧的涪陵人民,在这里创造了熠熠生辉的历史文化,其中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是枳巴文化、易理文化、榨菜文化和白鹤梁题刻文化。
枳巴文化:涪陵古称枳,而“(巴)先王陵墓多在枳”。
经1972年以来对白涛小田溪五次有规模的发掘,清理战国巴人墓葬22座,出土的错银编钟、巴式柳叶剑等大批文物佐证了涪陵是目前全国巴文化历史遗存等级最高、历史信息最丰厚的地区。
白鹤梁题刻文化:白鹤梁题刻记录了自唐广德元年以来72个枯水年份的水文资料和历代文人墨客和平民百姓的兴观群怨,有“水下碑林”之美誉。
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在调研白鹤梁时指出:白鹤梁是世界级宝贝,是长江历史文化名片,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范例。
易理文化:主要体现在北宋大儒程颐在北岩点易洞点注《易经》而写成的《伊川程氏易传》,是影响中国封建社会近千年的统治思想——程朱理学的开山之作;北岩书院是宋代巴蜀理学之显学“涪陵学派”发祥地。
榨菜文化:涪陵是闻名中外的榨菜之乡,《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涪陵区位优越人杰地灵涪陵曾是巴国故都,自唐以来一直为州所在地,交通便利,商贾云集。
巴清、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程颐、朱熹、张载、陆游、谯定、夏邦谟、杨慎、周煌、徐邦道、张师范、石彦恬、邱寿安等历史名人曾在此活动,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和传世文章。
“天宝岁贡取之涪”“鸟出巴国为比翼”等一大批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引人入胜。
涪陵还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李蔚如领导的农民运动、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的斗争历程在涪陵历史上留下了红色革命印迹,刘伯承、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曲革命英雄主义的壮歌。
涪陵文化传统有哪些特色
涪陵文化传统有哪些特色
涪陵,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深受人们喜爱。
涪
陵文化传统有许多特色,从民俗、建筑到饮食,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首先,涪陵的民俗文化传统十分丰富多彩。
每逢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
端午节等,涪陵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舞狮、舞龙、打铜锣、放烟花等,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此外,涪陵还有许多传统民俗艺术,如川剧、川曲、川绣等,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传承了数百年,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其次,涪陵的建筑文化传统也是其特色之一。
涪陵的建筑多为古朴典雅的民居
建筑,古色古香,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气息。
尤其是涪陵的古镇建筑,如白公馆、罗汉寺、双桥古镇等,都是当地建筑文化的代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最后,涪陵的饮食文化传统也是其独特的特色之一。
涪陵的饮食以酸辣为主,
口味浓烈,让人难忘。
尤其是当地的特色小吃,如涪陵豆腐、涪陵酸辣粉、涪陵火锅等,都是当地的饮食文化的代表,深受人们的喜爱。
总的来说,涪陵文化传统有着丰富多彩的特色,无论是民俗、建筑还是饮食,
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为涪陵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希望涪陵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涪陵这个美丽的地方。
涪陵文化传统
涪陵文化传统
涪陵,位于重庆市南部,是一个充满着丰富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地方。
涪陵文化
传统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涪陵人民的宝贵财富。
涪陵文化传统的核心是尊崇传统、重视家庭、注重礼仪和勤劳致富。
在涪陵,
人们尊崇传统,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
家庭在涪陵文化传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家庭和睦、和谐相处是涪陵人民一直秉承的传统。
此外,礼仪在涪陵文化传统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人们注重礼貌、尊重他人,这种礼仪之风贯穿于涪陵人的生活始终。
勤劳致富更是涪陵人民的传统美德,他们勤劳耕耘,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为涪陵文化传统增添了新的内涵。
涪陵文化传统在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每逢节日,涪陵人
民都会举行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舞狮、舞龙、传统戏曲表演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传承了涪陵的文化传统。
此外,涪陵的传统手工艺也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涪陵砂器、涪陵木雕等,这些手工艺品传承了古老的工艺技艺,展现了涪陵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涪陵文化传统是涪陵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涪陵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涪陵文化传统也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涪陵文化传统,让这份宝贵的财富得以永续。
相信在涪陵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涪陵文化传统一定会焕发出新的光彩,为涪陵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重庆涪陵爻理小镇简介
重庆涪陵爻理小镇简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重庆涪陵爻理小镇位于重庆市涪陵区,是一座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镇。
小镇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市民们周末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
爻理小镇的建筑风格典雅古朴,保留了很多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古街巷道石板路,青石驿道历经沧桑千年,仿佛将游客带回到了古代的生活场景。
小镇内还有许多古寺庙、碑刻、古树等古迹,每一处都透露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爻理小镇是著名的“百道菜小镇”,这里的美食种类繁多,口味地道,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无论是辣椒酱、江鱼仔、烤全羊还是其他特色小吃,都让人垂涎欲滴。
爻理小镇还有许多特色的手工艺品和土特产,深受游客喜爱。
除了美食之外,爻理小镇还拥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民俗表演。
每逢节假日,小镇上都会举办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舞狮、打花炮、传统民俗游戏等,让游客感受到了浓厚的民俗风情。
爻理小镇还是众多文艺青年的创作天地。
这里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文化底蕴,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灵感,许多展览、演出和艺术活动在此举办,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和交流。
爻理小镇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努力。
政府大力扶持旅游产业发展,投入大量资金修缮古镇,改善旅游设施,提升服务质量。
居民们积极参与旅游服务工作,提升了服务意识和素质,让每位游客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爻理小镇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旅游高峰期游客众多,交通、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的供给仍然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文化传承和保护也是重要的课题,如何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古镇的原始风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重庆涪陵爻理小镇是一座风景秀丽、文化深厚的古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继续保护好小镇的历史文化底蕴,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服务质量,让更多的游客能够在这里留下美好的回忆。
希望爻理小镇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第二篇示例:重庆涪陵爻理小镇,位于重庆市涪陵区,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小镇。
参观涪陵文化馆观后感
参观涪陵文化馆观后感我参观了涪陵文化馆之后,深深地感受到了涪陵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涪陵文化馆是一座以陈列展示为主的综合性博物馆,馆内展示了丰富多样的历史文物和文化艺术品,让我对涪陵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变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进入涪陵文化馆,我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庄严肃穆的大厅,大厅中央摆放着一尊高大的革命烈士塑像,庄严肃穆的氛围让我不禁心生敬意。
而在馆内的陈列展厅,我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文物展示。
展厅分为多个主题区域,涵盖了涪陵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我首先来到了“涪陵古镇风貌展”,这里展示了涪陵古镇的发展历史和风貌特色。
我看到了古镇建筑的特点和传统手工艺品,让我感受到了涪陵古镇的深厚文化底蕴。
接着,我来到了“涪陵名人展”区域,这里陈列了涪陵出过的名人、业绩和作品,例如著名的诗人樊川、文化名人杨长青等。
通过对这些名人的介绍,我了解到涪陵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繁荣和灿烂。
在参观涪陵文化馆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文物展示。
比如,一件铜制的青铜器展示着涪陵古代的工艺水平和文化底蕴。
还有一件绣球,上面绣有精美的花卉图案,展示了涪陵的民间手工艺品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风格。
这些珍贵的文物让我更加感受到了涪陵的历史和独特之处。
参观涪陵文化馆之后,我对涪陵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涪陵作为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每一个展示的文物都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和文化的积淀。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涪陵的传统文化,也呈现了涪陵的现代发展和蓬勃活力。
参观涪陵文化馆,不仅让我了解了涪陵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繁荣。
涪陵文化馆的陈列展示丰富多样,内容丰富,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参观之后,我更加热爱和珍惜自己的家乡,也对涪陵这座城市有了更强烈的归属感。
易理文化研究-涪陵区
易理文化研究易学·理学篇第一章易经易学与涪州易学一、略谈《易经》《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华夏民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广泛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所谓群经,即我们通常说的《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这五经与我们熟悉的《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构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即孔孟之学及北宋时期形成的理学乃至道学都与《易经》有紧密联系,或者说(除佛学之外)都有《易经》的根源。
因为《易经》形成于西周,故有《周易》之称,而其它的经书则是在春秋时期形成的。
这是民族文化的自然传承所决定的。
因此,可以说《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易经》有《连山》、《归藏》、《周易》之说。
史书记载《易经》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形成的,并由周文王排列出了易经八卦结构图。
在古代,特别是上古时期,《易经》堪称是帝王之学,是帝王、军事家、思想家及商家的必修之术。
这主要得力于《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
说到“卜筮”,人们会把其与预测打卦甚至迷信联系起来。
有这样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易经》本身就是一本关于预测的书。
确切地说,《易经》中的“十筮”就是根据卦爻内容对未来事态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便谋划和应对。
《尚书》洪范篇记载:“十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
卜五,占用二,衍忒。
”《易经》所具有的预测功能并不神秘,且包容着科学内涵,也即使说具有科学性。
说《易经》具有科学性,是因为上古时期的智者对自然现象和社会事象在观察思考,并把握其内在规律,也即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符号(卦和爻),加以周密细致的演绎验证一定的卦辞、爻辞所反映着什么样的事物以及该事物的发展方向。
因此,可以说《易经》是一本总结预测规律理论的书。
市政学涪陵文化
弘扬涪陵文化,增创区位优势内容摘要:如果说,地区建设是一所城市的形象;文化则是城市的灵魂。
涪陵由于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是古代交通要道,历代土著文人和流寓贤士大夫汇聚于此,作文吟诗、著述讲学,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如司马迁、杜甫、苏轼、黄庭坚、程颐、陆游、范成大朱熹、王守仁、张问陶等著名文人雅士。
其文化源远流长,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呈现出不同特点。
其中,巴文化、易理文化、榨菜文化、白鹤梁题刻文化是涪陵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这四种文化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挖掘,使每一种文化精髓都能够更好地传承、发扬。
同时,并要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文化作为一种生产力,文化建设既是小康建设的目标要求,也是其基本途径。
涪陵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在于无形的人文资源、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但这些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整合和利用,文化产业在经济结构布局中处于薄弱环节,甚至是相对盲点,迫切需要我们大力挖掘和整合涪陵文化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并最终转化为发展优势,文化创造价值,思想延伸未来!一、涪陵区位优势研究及分析重庆市涪陵区,地处重庆中部,邑枕长、乌两江,素为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有渝东南门户之称,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榨菜之乡”。
涪陵地区疆域虽小,其文化自古便具有鲜明特色,巴文化异彩纷呈,易理文化古韵悠长。
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我们必须站在时代与历史的高度,紧密结合实际,深刻认识到弘扬涪陵文化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力挖掘和整合涪陵文化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并最终转化为发展优势。
这不仅为我们城市发展确定了路径,同时为我们能够参与并融入到城市地域文化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同质化的竞争中,只要找到差异化,才能具有独特性。
因此,弘扬涪陵特有的区域文化,是增创区位优势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个地区或行业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区位优势其实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涪陵与易理文化不期而遇
在涪陵与易理文化不期而遇
陈科龙;张靖;谢晓涵
【期刊名称】《今日重庆》
【年(卷),期】2024()1
【摘要】位于长江与乌江交汇处的涪陵历史悠久,这里不仅有被誉为“长江史书”的白鹤梁,还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之一。
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受旧党与新党之争连累,程颐被贬谪涪州(今涪陵)。
在其弟子谯定的帮助下,程颐在北岩普净院讲学授徒。
普净院背山临水,环境清新幽静,程颐在此潜心钻研和点注《周易》。
谯定还请人在北岩凿了一个山洞,师生二人时常在此坐而论道,相互切磋。
后人称此洞为“点易洞”。
【总页数】3页(P64-66)
【作者】陈科龙;张靖;谢晓涵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
【相关文献】
1.本易理以诂易辞由易辞以准易象——试论尚氏易学的特色及其对易学史的贡献
2.太极拳文化对青少年易理和谐的导引教育
3.涪陵榨菜文化的标志性著作r——《涪陵榨菜文化研究》
4.太极拳武术文化对青少年易理和谐的引导作用
5.《周易》易理文化与中医医理相关性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理文化研究易学·理学篇第一章易经易学与涪州易学一、略谈《易经》《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华夏民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广泛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所谓群经,即我们通常说的《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这五经与我们熟悉的《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构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即孔孟之学及北宋时期形成的理学乃至道学都与《易经》有紧密联系,或者说(除佛学之外)都有《易经》的根源。
因为《易经》形成于西周,故有《周易》之称,而其它的经书则是在春秋时期形成的。
这是民族文化的自然传承所决定的。
因此,可以说《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易经》有《连山》、《归藏》、《周易》之说。
史书记载《易经》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形成的,并由周文王排列出了易经八卦结构图。
在古代,特别是上古时期,《易经》堪称是帝王之学,是帝王、军事家、思想家及商家的必修之术。
这主要得力于《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
说到“卜筮”,人们会把其与预测打卦甚至迷信联系起来。
有这样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易经》本身就是一本关于预测的书。
确切地说,《易经》中的“十筮”就是根据卦爻内容对未来事态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便谋划和应对。
《尚书》洪范篇记载:“十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
卜五,占用二,衍忒。
”《易经》所具有的预测功能并不神秘,且包容着科学内涵,也即使说具有科学性。
说《易经》具有科学性,是因为上古时期的智者对自然现象和社会事象在观察思考,并把握其内在规律,也即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符号(卦和爻),加以周密细致的演绎验证一定的卦辞、爻辞所反映着什么样的事物以及该事物的发展方向。
因此,可以说《易经》是一本总结预测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不但具备预测功能,其丰富精到的卦辞即是不用于占卜和预测,对人们也不乏积极的教育意义,比如阴阳互应,刚柔相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比如把握时机的“潜龙勿用”、“亢龙有悔”、“见龙在田”。
这几句话可解释为事物有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和人须有德行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条件不成熟或不具备时,不要去勉强做那件事或急于把那件事做成;当取得一定成绩时,为人要低调而切忌张扬;当条件具备或时机成熟时,应紧紧抓住,不要错过良机,去努力把事情办好。
不然就会后悔和备尝苦果。
《易经》有义理和象数之分,由此分成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
义理派强调用卦爻的涵义来解释特定卦爻内在的东西,简言之,即某一卦爻的道理所在。
象数派注重卦爻所指的事物具体预示着什么。
因此,有一种观点认为义理派旨在探寻发掘《易经》的哲学价值,而象数派则看重将《易经》用于占卜,侧重其预测功能。
《易经》的基本结构即阴阳结构,也可以说是乾坤结构。
这里的阳或乾代表天,阴和坤指的地,用在人身上,阳乾指男人,阴坤谓女人。
从哲学角度讲,《易经》是上古人类对宇宙的思维模式,具体地说即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这里的天指的是自然现象,人则指社会现象。
因此,天人合一思想便成为贯穿《易经》整体内容的一个重要概念,即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相互感应的有机整体。
在《易经》看来,天地间的万物均统之于天。
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具体地说,就是自然界提供了为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而人在获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时,要尊重自然,不要做违背自然甚或破坏自然的事。
由此,自然和人便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在《易经》看来,天地万物均统一于天。
天就是太极。
太极是我们熟悉的词汇,比如由阴阳鱼组合的太极图案、太极集团、太极大道等。
在《易经》里,太极图案实际上是阴阳相生相合的有机整体。
具体说来,太极就是天极。
所谓太极生两仪,这两仪就是天地、日月、昼夜或男女。
接着便是两仪生四象,这四象即指春夏秋冬时空的自然现象。
再就是四象生八卦,衍生为宇宙的八种具象物体,并由这八种物体生成六十四卦,进而演绎为宇宙万物的生成模式。
对此,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将《易经》中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作出二进制的解释,并对研究《易经》产生浓厚的兴趣。
可见《易经》不但在中国有深远的影响,在国际上的影响也不容低估。
总而言之,《易经》的内容非常丰富,政治、经济、外交、天文、祭祀、战争、农耕、畜牧、医学、狱政、民风、民俗、科学等包罗万象,说它是古人先哲著就的百科全书,是当之无愧的。
二、易学传承管窥在中国文化领域中,自孔子创《诗》、《书》、记《礼》、《乐》之后,接着编著了六经(《乐经》现已失传),其中就包括《易经》,并对《易经》赞不绝口,感慨道:“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年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即《易经·十翼》。
所谓十翼,即孔子对《易经》的十种理解,以易传统之)。
读《易》韦编三绝。
”孔子那时,文书用竹简所写成,竹简即用长宽规则的薄竹片,用线穿成,然后在竹片上面用毛笔书写文字。
这就是秦汉以前的书了。
孔子对《易经》的钟爱,达到爱不释手的程度,以致将穿竹简的线翻断三次,即所谓的“韦编三绝”。
这里的“绝”就是断。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处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发展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学,老子、庄子、列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韩非、李斯、商鞅、惠施、公孙龙和桓团的法家,邹衍的阴阳家,鬼谷子、苏秦、张仪的纵横家,以及吕不韦等的杂家。
此外还有农家、小说家、兵家和医家,形成诸子百家争奇斗艳的繁荣局面。
但是,这样的局面在秦始皇执政时,遭到毁灭性打击。
在焚书坑儒对文化的大摧残中,众多的文人惨遭杀身之祸,众多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
幸好有李斯把《周易》作为医术占卜之书而免遭劫难,得以传承。
关于《易经》的实物记载,得数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文献。
马王堆是西汉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长沙丞相利仓的墓葬,在为数可观的帛书中,就有《周易》。
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关于《易经》的实物依据,为《易经》的传承和研究提供了至为珍罕的文献史料。
之后,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人研究《易经》,汉代有京房(公元前77—前37年)、郑玄(公元127—200),魏晋有王弼(公元226—249年),唐代有陆德明(公元550—630年)、孔颖达(574—648年)、李鼎祚(生卒年不祥,四川资中人)对《易经》有专门研究,造诣颇高。
到了宋代,研究《易经》的学人可谓人才辈出,如程颐、邵雍、朱熹等理学大师。
需要说明的是,西汉刘歆(公元前50—23年)不仅对儒学研究屡有建树,对《易经》的研究亦颇有见地,影响深远。
前面说的《连山》、《归藏》易,在易学界有不同看法,认为最早的易学著作只有周文王的《周易》,而没有《连山》、《归藏》易说。
之所以有,是由刘歆编造的。
不论《连山》、《归藏》易是否由刘歆编造,但其易学思想还是流传至今。
所谓连山指连绵的群山,上古先民在荒菁的崇山峻岭中生活,居无定所,筑巢而居,过着几乎原始的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里,顽强地生存。
《连山》易即是以神农在山中放火烧荒耕垦种麦菜供人们食用,一代一代的生生息息都离不开山之意。
所谓《归藏》易指上古人类从山林发展到平原大地,生活环境发生大的变化,居有定所,告别巢居,所需之物有了剩余,需藏放一处之意。
就此而言,《连山》、《归藏》易的存在,是有一定道理的。
撇开《连山》、《归藏》易当时是否存在,是否是西汉初年刘歆编造的,但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那就是夏商上古时期,先民们对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适应和认识,在趋利避害意识的驱使下,学会怎样才生存得好一些,学会更加适合自己生存的比较好的环境,并渐次创造了文字,把所作之事做一些简单的记载,进而对己做之事作一些简单的总结,以提高生存能力。
其中的一些智者譬如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身,近取诸物,观鸟兽之文,以制时历,并画就八卦,对未来事物发展如吉凶、灾变进行认识,避免了一些对先民们生存的祸殃。
这是人类由蒙昧向文明艰难迈进的足音。
唐孔颖达认为,神农就是连山或曰列山,因之,可以推断所谓《连山》易就是神农所创。
又说,黄帝一曰归藏氏,也即是说,《归藏》易是黄帝发明的。
总之,《连山》易、《归藏》易只是一种古老的传说,没有如《周易》那样有文字记载。
但汉、唐及以后的经史学家没有囿于二者缺乏实物依据,就对其少于问津,而是进行一些探索性研究,大胆提出一己的见解和推断,这是难能可贵的。
需要指出的是,从孔子及汉、唐到宋明清季,对《易经》进行研究的智者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具体地说即中国古代儒学、经学研究造诣颇深,著述颇丰的学者,只不过他们对《易经》的研究要专注一些,侧重一些,见地独到一些。
因之,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的贡献是突出的。
在中华数千年文明史中,《易经》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艰难而不倾,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发展传扬,就是历代先贤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努力的结果。
三、四川易学情形在中华文化汗牛充栋的文献中,有“蜀人善治易”之说。
自汉至唐,就有严君平精《大易》,杨子云作《太玄》,李鼎祚撰《周易集解》,源远流长,闻名于海内。
入宋以后,四川成为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易》学尤为勃兴,解易之风更是遍布民间,研究水平为他域翘楚。
标志是陈抟著《先天图》、《无极图》,创先天易学,东坡父子撰《苏氏易传》,龙昌期撰《周易祥符注》、谯定撰《易传》等。
形成治易深达微奥,即是民间百姓,也大有所得。
这表明四川学易、治易之风已盛行于民间。
有必要将当时四川学术研究作一了解。
先对北方的伊洛易说作一些认识。
在宋代,特别是北宋,有程颐、程颢兄弟善治《易》,即我们所说的伊洛渊源之源头。
伊洛指伊川和洛水,程颐曾居于嵩县西北,地临伊川的嵩阳书院讲学。
朱熹把周敦颐、二程、张载、邵雍及其弟子排成理学谱系,并以二程为中心,溯源探流,故有伊洛之称。
朱熹把周敦颐排在二程之前,不但因为他是理学的开山鼻祖,其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他还是二程的老师。
周敦颐(1017—1073),今湖南道县人。
清代学者黄宗羲在所著《宋元学案》中这样说:“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
”周敦颐继承陈抟等易学家和部分道家的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的《太极图说》。
他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思想,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太为人所知,学术地位也不高,其理学思想鲜为人知,唯任官南安通判的程太中深知其理学造诣很精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颐、程颢送到其门,拜其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