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误区与使用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误区与使用论文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走进了校园,走进了课堂。由于多媒体涵盖图、文、声以及动画、视频多种信息,它能够创设情境,集“文、声、图、景”于大成,充分发掘和展示文学作品内在的美学因素,具有传统手段无法取代的作用,同时多媒体具有多感官综合刺激的特点,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在教学实践和观摩学习中,发现当前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对多媒体课件目标定位还不够明确。下面就此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万般皆下品,唯有课件高”误区。
对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看得过于神奇甚至有些“崇拜”,学校挑选老师上公开课,更是指名非课件不行,评价栏上更是有一席之地,美其名曰:“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情况”。课件披上了一件最时尚的外衣。其实,多媒体信息技术只不过是教学的工具之一,就像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在工具的选用过程中不能认为工具越先进,教学效果就越好。“没有伯乐,谁识千里马。”
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曾说:“如果两件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也就是说要坚持经济原则,用最少的资源得到最好的效果。忌搭花架子,避免为课件而课件的形式化倾向。多媒体教学要以研究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目标为宗旨,不是研究用更多的媒体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做到
该出手时方出手,该用时方用,不必用不用。倘若只追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却毫无效果,那纯粹是教学上的时间浪费,甚至适得其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特别是在一些古诗词的教学中,如果刻意地将每一句肢解成为一幅图画,将深远的意境浅白化,其结果只能是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权利,限制了学生个性化的感悟。有时,老师予以适当的启发,将存储在学生大脑“内存”中的情景调出,让其进行自由的想象,个性化的感悟效果会更好。
二、“乱花渐欲迷人眼”误区。
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盲目地追求“高、大、全”,堆砌了大量的素材,把教学课件搞成多媒体成果展览。我认为,这是偏离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初衷。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借助多媒体手段,正是要用其在视听方面的表现力,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果一味追求直观性,追求异彩纷呈的场景,相反会使学生的注意力游离于课文之外。语文姓“语”名“文”,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可是学生们的眼睛和耳朵被其他的媒介信息灌满,留给思维的空间就变得非常的逼仄,于是对语言文字魅力的感悟,对文章内涵的品味也就流于表面了。如一位教师教学《小镇的早晨》时,课堂伊始,课件播放了《梦里水乡》的MTV,整整花了5分钟的时间才引入课题,在教学过程中,又反复播放了小舟穿过小镇的动画,结尾时又播放了《梦里水乡》的MTV,一节课40分钟,学生欣赏影片用去了近20分
钟。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便无形中大打折扣。
所以无须耗费大量的时间把课件做得太豪华。好的课件应界面简洁明了,图文紧扣主题,音乐的节奏与教学内容相符,音响效果少用为佳,用得过度反而是一种干扰信息。要清楚利用多媒体是为了解决什么教学难点,不要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现代化技术同样要以人为本,课件的使用应达到“润物细无声”。
三、“喧宾夺主”误区。
我们必须明确: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它的表达形式与导学软件是不同的。整个教学过程的讨论、感悟、讲解、评价,不能把课件当作中心来展开。有的教师辛辛苦苦做了课件,在实际教学中便不自觉的把“课件辅助教师”变成了“教师辅助课件”,一厢情愿的要将其贯穿教学始终,教师成了课件播放员,学生成了课件观赏者。例如:有位教师在一次展示课上,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在讲解地球资源时,播放的旅游资源有桂林山水、黄山风光、庐山瀑布、长城、华山、泰山、张家界等课件;播放的水资源有长江、黄河、三峡、葛洲坝等;森林资源有小兴安岭、大兴安岭、井冈翠竹等;矿产资源有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山西大同煤矿……再加上课堂伊始的“遨游中的地球”和课末播放的在太空中遨游的飞船、宇航员……整堂课成了课件展示课。虽美仑美奂,却“喧宾夺主”。
如此高频率地堆积课件,留给学生的充其量只是某个或某些精彩的画面,而对于文本的内容、文本的内涵、文本的艺术却未能指导学
生去理解、感悟、品味,真是“得不偿失”。同时,如此高频率地堆积课件,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处于被灌输的状态,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事先安排好的过程。在一个框框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教师和学生不能直接碰撞出灵感的火花,这样失去即兴发挥、忽略文本的教学怎称得上是高质量的教学呢?
那么究竟该如何确定多媒体课件的地位,该如何使用课件呢?
我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正确定位在于“辅助”二字,即帮助教师更好地教(辅教),帮助学生更好地学(辅学),因而我们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避免“越位”。即要求把握好课件在教学中的结合点,防止越俎代疱,影响教师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的发挥。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指出:“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而不是教学装置。”因此不能因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教师就蜕化为仪器的操作员或是课件的讲解员,成了现代教育手段的附庸。多媒体课件应突破传统教学中演示工具的局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不能以课件的演示去掩盖或替代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也不能一味追求形象直观,从而削弱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不能面面俱到和盘托出,剥夺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余地。
二要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力戒“错位”。
要选择好课件在教学中的切入点,要把多媒体技术用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教学重点、难点问题上,我们需要的是画龙点睛,而不是
画蛇添足。如《桂林山水》课件设计时,根据课文中介绍的桂林山与水的各三个特点,给予学生直观的图片形象,同时补充几幅桂林山水实景的影片,从而使学生更深刻体会到桂林山水风光的秀丽,从而深刻地理解“甲天下”的原因。
三要讲究适时适度适当,防止“偏位”。
即在设计课件时,不能陷于形式化的误区,那些花俏的画面只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媒体外在的形式上,而不是聚集于媒体表达的实质内容上。在使用课件时,还要讲究适时适度适当,并非都是多多益善。那种整堂课大都使用图片欣赏,录像资料的课件极易使学生产生视觉、心理疲劳,反而抑制了大脑对信息的接收效果。
总之,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最忌“该用而不用,不该用而无目的、无计划地滥用”。教师要深入研究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多媒体课件,在运用课件时,应以文字教材为中心,不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灵活地调用课件各个模块里的内容,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真正地体现了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