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疗法

合集下载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疗法及其图谱腕踝针是从腕部和踝部取相应的点进行皮下针刺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

本疗法是把病症表现的部位归纳在身体两侧的6个纵区,在两侧的腕部和踝部各定6个进针点,以横膈为界,按区选点进行治疗。

具有疏通经络,调和脏腑功能的作用。

适用于多种痛证、神经疾病、精神疾病和其它临床各科的一些疾病。

该疗法是在1966-1975年间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科医生张心曙创立的。

张心曙在用电刺激疗法(最初用于治疗癔病性瘫痪)治疗以神经症为主的疾病的经验基础上,受传统经络学说、耳针、穴位和针刺法的启发下,从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新的针刺疗法。

【腕踝针分区和主治】1.腕踝针的分区(1)头项和躯干的分区:头顶、躯干以前后正中线为界,将身体两侧由前向后各部分为6个纵行带状的区域。

1区:沿前正线两侧,包括额部、眼、鼻、舌、咽喉、气管、食管、心脏以及上、中、下腹部和会阴部。

2区:身体前面的两旁,包括颞部、面颊、后牙、下颌部、甲状腺、乳部、肺、肝胆(右)和侧腹部。

3区:身体前面的外缘。

包括沿耳廓前缘和腋前的狭小垂直区域。

4区:身体前后面交界处,包括头项、耳以及从腋窝顶垂直向下的区域。

5区:身体后面的两旁,与前面的2区相对,包括头、项的后外侧部,肩胛区等。

6区:沿后中线两侧的区域,与前面的1区相对,包括后头部、枕颈部、脊柱与椎旁、骶尾部、肛门等。

(2)四肢的分区:以臂干线和股干线为四肢的躯干的分界。

当两侧的上下肢处于内面向前的外旋位置,也就是使四肢的阴阳面和躯干的阴阳面处在同一方向中并互相靠拢时,以靠拢处出现的缝为分界,在前面的相当于前中线,在后面的相当于后中线,划分与躯干相仿。

2. 腕踝针的选点及主治(1)腕部进针点及主治:腕部进针点共6个,约在腕横纹上二横指(相当于内关、外头穴)一圈内。

从掌面尺侧起直到桡侧起到尺侧,依次顺序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

每一点治疗同一区的病症。

上1:在小指侧的尺骨缘前方,用拇指端按压的最凹陷处,主治前额部头痛、眼病、鼻病、三叉神经痛、面肿、前牙痛、流涎、咽炎、气管炎、恶心、呕吐、心脏病、高血压;眩晕、盗汗、寒颤、失眠、癔病、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疗法

2020/5/13
38
四、留针法:腕踝针一般留针30分钟。 疼痛性病症或某些慢性病可适当延长留针 时间。
腕踝针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 疗程。
2020/5/13
39
注意事项
一、如穴点皮下有较粗的血管,或针 刺入后有显著疼痛时,进针点宜适当移位。 移动进针点,应注意遵循移点不离线的原 则,即沿纵线方向移位,不能向两旁移点。
生和病人的欢迎。
2020/5/13
1
一、探索之路: 腕踝针疗法的整个理论形成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
段是从1966年到1972年,主要用电刺激疗法治疗痛症, 肢瘫,各型感觉障碍,癔症等。在实践中探索电流大小, 通电时间,电极放置的部位与疗效的关系,发现:当电流 强度从60毫安降低到15-20毫安,通电时间由1秒钟增加到 持续的通电刺激时,竟也能获得和从前一样的疗效。并受 到传统的三阴三阳经络理论,耳针法的启发,逐步把刺激 点定位到了腕和踝。中医认为:腹为阴,背为阳,四肢部 靠近躯体正中线的内侧为阴,外侧为阳。由此,可以把躯 体分为六个纵区,即阴面和阳面各三个纵区,为了简便起 见,用数字1-6编号,其中1,2,3区在阴面,4,5,6区 在阳面,上下肢同躯体相对应。当躯体某纵区内出现病症 时,在腕踝部同一编号区内给予刺激,即可出现调整反应。 这样,只要找出病症所在的区就可确定治疗的刺激点。第 二阶段是从1972年2月开始,将电刺激改为针刺,为克服 垂直针刺所遇到的滞针现象而改用了皮下浅刺后,方法逐 步得到完善,理论也逐步成形。因针刺部位仅限在腕和踝, 1975年定名“腕踝针”,1976年发表于人民军医杂志上。
2020/5/13
7
横隔 临床验证
2020/5/13
8
电抽搐机的缺点 --针刺疗法 沿皮刺 腕踝针

腕踝针简介

腕踝针简介
当针尖朝向指(趾)端时,针刺点的位置要适当 上移。不能定位的症状或全身性症状,针刺两侧 上。腕踝针无绝对禁忌证,但女性正常月经期、 妊娠3个月以内者不宜取两侧下。
2019/12/26
在对同时烧伤双侧肢体的患者进行自体对照观察 发现,应用腕踝针镇痛的一侧肢体的疼痛度评分 显著低于未使用针刺镇痛的一侧肢体,两侧肢体 的疼痛度出现极显著的差异。烧伤患者在使用腕 踝针后睡眠、食欲明显改善,活动度增加,对换 药的恐惧感也显著降低,提示患者的心理痛苦度 明显降低。另有学者对外科疼痛患者进行腕踝针 针刺,主要包括肠梗阻、腹部外伤、尿石症、胆 绞痛、疝修补术后、肾绞痛等。疼痛多为剧烈难 以忍受,针刺后,有不同程度缓解。
2、调针 若病人有痠、麻、胀、重、沉等感觉,说明进针过深,刺入了筋膜
下层,需调至真皮下再刺入。 3、留针 留针20-30min,病情严重者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最多不超过24小时。
4、疗程 一般隔日一次,急症可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18
2019/12/26
调针法:
腕踝针疗法一般不使用补泻手法,但在针刺过程 中须及时予以调针。调针法有以下三种。
14
2019/12/26
上4:手掌向内,在拇指侧的桡骨缘上。 主治:治上4区的病症。头顶痛、耳疾、颞下颌关节炎、 肩周炎、胸痛等。 上5:腕背的中央,即外关处。 主治:治上5区的病症,后颞部痛、肩周炎、上肢麻木、痹证、 上肢运动障碍、肘腕和指关节痛等。 上6:小指侧尺骨缘背。 主治:治上6区病,如后头痛、枕项痛、脊柱(颈胸段)痛。
咳喘、胃脘痛、心悸、痛经、白带、遗尿等。
2区:从1区边线到腋前线之间的体表区域
包括颞部、颊部、后牙、颌下部、乳部、肺、
侧腹部 主治 后牙痛、哮喘、胸胁痛等

腕踝针技术

腕踝针技术

出现感觉。但在病灶部位由于组织感觉域降低,而 对传入冲动的敏感性增强便产生了感觉。经过调整 使针刺引起的弱冲动产生了强反应,适合的对病灶 部位兴奋度的控制,使肌肉痉挛缓解,血液循环恢 复,疼痛也随之消除。
腕踝针核心内容
身体分区
主要内容
腕踝针的定义 腕踝针疗法的特点 腕踝针的作用机制 腕踝针的核心内容
如何做疼痛评估
身种只在腕踝部特定的针刺点,循着肢体纵轴用针
灸针行皮下浅刺治病的方法。
腕踝针的特点
见效快
治疗范 围广
无痛苦
疗效好
取穴少
腕踝针的作用机制
作用机制:神经反射调整观 当一根针刺入人体,产生了 一种机械刺激,这一过程要经过神经系统实现。对疼痛 而言,腕踝针的针刺部位虽远离产生疼痛的病灶,但针 刺使皮肤感受器所产生的电位差冲动,沿神经纤维向大 脑皮层的过程中,要经过各级神经中枢的调整作用,这 种调整作用在正常区域不会发生,因此在正常区域不在

中医培训课件:腕踝针中医技术

中医培训课件:腕踝针中医技术
腕踝针技术在妇科疾病治…
腕踝针技术在妇科疾病治疗中也有应用,如痛经 、月经不调等,通过调节内分泌和生殖系统功能 ,改善症状。
02
腕踝针基本知识
腕踝针的经络系统
十二经脉
腕踝针的理论基础是传统中医的十二经脉理论,其将人体分为六个经脉区域,对 应手腕和脚踝部的六个穴位。
穴位与区域
在手腕和脚踝部,每个经脉都有五个穴位,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器官。
腕踝针技术的应用范围
腕踝针技术在疼痛治疗中…
腕踝针技术在疼痛治疗中应用广泛,如头痛、颈 痛、腰腿痛等,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缓解疼痛 症状。
腕踝针技术在消化系统疾…
腕踝针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也有应用,如 胃痛、腹泻等,通过调节消化系统功能,改善症 状。
腕踝针技术在神经系统疾…
腕踝针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也有应用,如 失眠、神经衰弱等,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 善症状。
06
总结与展望
腕踝针技术的总结
腕踝针是一种新型的针灸治疗方法, 其通过刺激手腕和足踝部的特定穴位 ,以达到调节脏腑功能、治疗疾病的 目的。
腕踝针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效果显著 、副作用小等特点,在临床应用中备 受推崇。
腕踝针技术适用于多种疾病,如疼痛 、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腕踝针的穴位定位
手腕部穴位
手腕部的穴位主要分布在内外两侧,其中太渊、大陵、神门 、阳池为常用穴位。
脚踝部穴位
脚踝部的穴位同样主要分布在内外两侧,其中冲阳、太溪、 照海、昆仑为常用穴位。
腕踝针的刺灸方法
针刺方法
腕踝针的针刺方法包括针具选择 、进针角度、进针深度和行针手 法等。
艾灸方法
腕踝针的艾灸方法包括艾条选择 、艾灸时间、艾灸姿势和艾灸温 度等。

中医非药物疗法汇编

中医非药物疗法汇编

中医非药物疗法——腕踝针疗法腕踝针法是在腕部或踝部选取特定的进针点,用毫针循肢体纵轴沿真皮下刺入一定长度以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

它是在经络学说中皮部理论的启示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正式推广应用于临床。

由于它取穴单一,操作简便,对机体损伤微小,具有安全而无针感的特点,加之对某些疾病确有效果,故颇为医生和病人的欢迎。

适应症和禁忌症适应症:腕踝针适用于治疗各系统的痛症,如急性腰扭伤、肩周炎、痛风、神经性疼痛、头痛、痛经、癌性疼痛、术后疼痛等,对心律失常、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哮喘、遗尿、癔症、中风偏瘫等也有一定效果。

禁忌症:腕踝针一般无绝对禁忌症。

在妇女月经期,妊娠期在3个月内者不宜下针。

穴区选择:腕踝针穴区共十二个,其中腕部六个,踝部六个。

(1)腕部穴区:均在腕横纹上二横指环绕腕部一圈处。

从掌面尺侧至挠侧,再从背面挠侧至尺侧,依次为上1 、上2 、上3 、上4 、上5 、上6 。

①上1 :小指侧的尺骨缘前方二横指,按压有凹陷处。

主治:前额痛、眼病、鼻病、面神经瘫痪、前牙肿痛、咳喘、胃脘痛、心悸、失眠、癫痫。

②上2 :相当于内关穴。

主治:颌下肿痛、后牙肿痛、胸闷痛。

③上3 :桡动脉外侧,腕横纹上二横指,桡骨边缘处。

主治:高血压、胸痛、侧头痛。

④上4 :手掌向内,在拇指侧挠骨缘背部,腕横纹上两横指处。

主治:头顶痛、耳病、颞下颌关节炎、肩周炎。

⑤上5 :相当于外关穴。

主治:后颞部痛、颈项部、上肢疼痛麻木瘫痪。

⑤上6 :小指侧尺骨缘背部,腕横纹上二横指处。

主治:后头痛及脊柱(颈胸段)痛。

(2)踝部穴区:约在内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一圈处,从跟腱内侧起向前转到外侧跟腱,依次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

①下1 :跟腱内侧缘,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处。

主治:上腹部痛、痛经、遗尿、足跟痛。

②下2: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后缘处,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侧胁痛、腹部痛、过敏性结肠炎。

③下3:腔骨前缘向前约1厘米,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疗法腕踝针法是用毫针在手腕或足踝部的相应部位进针,刺入皮下治疗疾病的方法。

特点1、疗效好。

在应用腕踝疗法时,只要按其针法的要求操作,所治疾病均可达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2、治疗范围广。

多年的研究表明;腕踝针疗法所治疗的病症,涉及临床各个方面,如: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急诊科、肿瘤科、皮肤科、五官科……。

凡是传统体针能治疗的疾病,腕踝针疗法均可治疗。

3、见效快。

“下针即效”是腕踝针疗法最大的特点。

无论什么疾病,只要能按照腕踝针疗法的操作要求针刺,取得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是不难的,特别是那些疼痛性疾病!4、痛苦小(无)。

“无痛或微痛”是腕踝针疗法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特点。

传统体针刺时一般都要求取得针感,即患者的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针刺感应现象。

而腕踝针疗法针刺时不要求非得出现这些感应,并以针刺部位无任何感觉最好!5、易操作。

腕踝针疗法针刺时不需患者脱衣,所以无论什么季节、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均可操作治疗。

6、取亢少。

而且应用腕踝针疗法治疗时取穴都很少,最多不超过五个人体体表分区与区域内脏腑(一)人体体表分区〈一〉左右两侧以及上下两段(1)左右两侧:从体前后正中线为准,将人体分为左半侧和右半侧。

(2)上下两断:以横膈线为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段。

横膈线指以胸剑结合部为准,并环身一周的水平线。

〈二〉六区(即纵行六区)纵行六区包括:1、头、颈、躯干六区;2、四肢六区。

1、头、颈和躯干六区1区:从前正中线开始,向左、向右旁开1.5同身寸所形成的休表上下区域,左边的称之为1区、右边的称为1区。

临床常把左1区与右1区合称为1区。

2区:1区外缘线到腋前线之间所形成的体表区域,左右对称。

3区:腋前线外缘至腋中线之间所形成的体表上下区域左右对称。

4区:腋中线至腋后线外缘之间所形成的体表上下区域,左右对称。

5区:腋后线外缘至6区边线之间所形成的体表区域左右对称。

6区:后正中线向左、向右各旁开1.5同身寸所形成的体表上下区域,分别称之为左6区、右6区。

腕踝针法

腕踝针法

上3
【定位】在桡骨 缘和桡动脉之间, 在腕横纹上两寸 处。 【主治】高血压、 胸痛等。
上4
【定位】位于拇指侧的 桡骨内外两缘之中间, 在腕横纹上两寸 处。 取穴:手掌向内,术 者双手食指夹桡骨的 内外侧,针刺点在其 中间。 【主治】头顶痛、耳病、 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肩关节周围炎、胸痛 等。
上5
【定位】腕背面的中央, 尺桡骨之中间点。即 三焦经之外关穴。 【主治】眩晕、晕厥、 上肢感觉障碍(麻木、 过敏)、上肢运动障 碍(瘫痪、震颤、舞 蹈病)、后颞部头痛、 颈项、肩、肘、腕、 指关节痛。
上6
【定位】位于小指 侧尺骨缘背(距尺 侧缘1cm),腕 横纹上两寸处。 【主治】后头部痛、 枕项痛、颈胸椎部 脊柱及椎旁痛、肩 关节后侧、小指关 节痛等。
腕踝针的作用机理
• 皮部理论为基础 • 标本根结理论为指导 • 神经反射调整观为支 持 神经末梢受刺激,通过 神经传导引起反射弧中 联络神经的复杂调节作 用,以消除病痛,恢复 脏腑功能。(风筝现象)
身体分纵区定位法
身体分区
• 在身体前后面中央 各划一条前中线和 后中线,中线将身 体分为两侧,每侧 由前向后分六个纵 区,用数字1~6编 号,其中1、2、3、 区在前面,4、5、 6区在后面。
6.前呼后应
• 主要症状或引起异常病症的原因是脏腑 功能失调或脏腑损伤为主的疾病,其选取 穴位还必须考虑到前呼后应的关系。因 为脏腑位于体腔中,病理反应可通前达 后(脏腑腹背,气相通应)。如冠心病 按体表区域划分,在前为左上2,在后为 左上5。肝区不舒,在前大部分为右下2 区,在后为右下5区,所以,可取右下2 和右下5。
腕踝针的特点
• 身体两侧各分6 个纵区,症状按 区分类。 • 按区各分6个针 刺点,治疗时按 区选进针点。 • 皮下针刺,不入 肌层。

腕踝针中医技术ppt

腕踝针中医技术ppt
腕踝-XX
目录
CONTENTS
01 腕 踝 针 技 术 的 概 念 02 腕 踝 针 技 术 的 原 理 03 腕 踝 针 技 术 的操作 方法 04 腕 踝 针 技 术 的应用 范围 05 腕 踝 针 技 术 的 优 势 06 腕 踝 针 技 术 的注意 事项
01
04
腕踝针技术的应用范围
1. 用于缓解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痛经等。
腕踝针是一种中医针灸技术,其应用范围广泛, 主要用于缓解各种疼痛症状。腕踝针可以通过刺 激手腕和脚踝部的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从而缓 解疼痛。这种技术对于头痛、痛经、牙痛、颈椎 病等许多疼痛症状都有很好的疗效。腕踝针治疗 操作简单,只需针刺特定的穴位即可,不需要使 用药物,因此非常适合家庭使用。
区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2. 疗效迅速,对多种疼痛和内科疾病具有显著疗效。
腕踝针是一种中医针灸技术,其优势在于疗效迅速,对多种疼 痛和内科疾病具有显著疗效。腕踝针通过刺激身体特定部位的 穴位,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对疼 痛有很好的缓解作用,还可以改善内科疾病的症状。腕踝针的 治疗效果通常在短时间内就能显现出来,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 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腕踝针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了广泛 重视和应用。
3. 留针20-30分钟,期间行针1-2次。
腕踝针是一种中医针灸技术,在留针期间, 通常需要留针20-30分钟,期间行针1-2次。 这样可以更好地刺激穴位,增强针灸效果。 行针是指通过针刺或艾灸等方式刺激穴位, 以调整经气,达到治疗的目的。在留针期 间行针可以更好地刺激穴位,增强针灸效 果。同时,在留针期间需要注意观察患者 的反应情况,如有不适反应应及时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腕踝针操作方法不是绝对 准确的,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会有所不同。 腕踝针需要结合个人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腕踝针的操作注意事项

腕踝针的操作注意事项

腕踝针的操作注意事项
腕踝针的操作注意事项如下:
1. 确认针的长度和位置:在进行腕踝针穿刺之前,要先确认针的长度和位置,以避免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伤。

2. 清洁穿刺部位:在进行腕踝针穿刺之前,要对穿刺部位进行充分的清洁,以避免感染。

3. 选择适当的针头:根据患者的体重和穿刺部位的情况,选择适当的针头,以确保穿刺准确。

4. 确认针头的位置:在进行腕踝针穿刺过程中,要时刻关注针头的位置,以确保穿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5. 确认血液抽取:在进行腕踝针穿刺后,要确认血液抽取是否顺利,避免在此过程中出现意外。

6. 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在进行腕踝针穿刺后,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腕踝针的身体分区和进针点图解

腕踝针的身体分区和进针点图解

腕踝针的⾝体分区和进针点图解腕踝针法的进针点进针点是指针尖刺⼊⽪肤的位置。

在左右两侧的腕部和踝部各有6个进针点,腕踝针法的进针点均根据其分区所在部位进⾏编号,以便按病证分区取点针刺。

1.腕部进针点及其主治(图1)腕部进针点共有6个,约在腕横纹上⼆横指(相当于内关、外关⽳)处,环绕腕部分布排列。

从腕部掌⾯尺侧起到桡侧,再从背⾯桡侧起到尺侧,依次顺序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其中,上1、上2、上3在腕部掌⾯(屈侧⾯),上4在掌⾯背⾯交界的桡⾻缘上,上5、上6在腕部背⾯(伸侧⾯)。

图1 腕部进针点上1:在⼩指侧的尺⾻缘和尺侧屈腕肌腱之间。

术者⽤拇指端摸到尺⾻缘后,向掌⼼侧轻推,该点即在⾻缘与肌腱内侧缘之间的最凹陷处。

主治前额痛、眼病、⿐病、三叉神经痛、⾯肿、前⽛痛、流涎、咽痛、咳嗽、恶⼼呕吐、眩晕、⼼悸怔忡、胸痹、盗汗、失眠、意病、⽪肤瘙痒症等,为临床最常⽤者。

上2:在腕掌侧⾯的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腕肌腱之间,相当于内关⽳处。

若病⼈此处⽪下脂肪丰满,肌腱不易看清时,可嘱其握拳,即可使肌腱显露。

主治颞前痛、后⽛痛、痄腮、颌下肿痛、胸闷胸痛、哮喘、⼿掌⼼痛、指端⿇⽊、乳痛、乳胀等。

上3:桡⾻缘向内1cm,在桡⾻缘与桡动脉之间。

主治⾼⾎压病、侧胸痛、腋汗、肩痛等。

⽐较少⽤。

以上各点,取⽳时掌⾯朝上。

上4:拇指侧的桡⾻缘上。

取⽳时,⼿的掌⾯向内竖放,术者⽤两⼿⾷指夹住桡⾻两侧,进针点即在⾻缘处。

此处若有较粗的⾎管时,进针点位置要适当上移。

主治头顶痛、⽿痛、⽿聋、⽿鸣、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肩周炎(肩前痛)、胸痛等。

上5:腕背⾯的中央,桡⾻和尺⾻之间,相当于外关⽳。

取⽳时,掌⼼向下平放,术者⽤两⼿⾷指夹住腕部两侧⾻缘,取其中间的点。

主治颞后痛、落枕、上肢⿇⽊或感觉障碍、上肢瘫痪或运动障碍、肘关节痛、腕指关节痛、上肢或⼿指颤动、⼿部冻疮、肩周炎(肩外侧痛)等,为临床常⽤者。

上6:⼩指侧的尺⾻缘后⽅约1cm处。

简单有效腕踝针,一点都不痛。

简单有效腕踝针,一点都不痛。

简单有效腕踝针,一点都不痛。

1976年人民军医杂志发表一篇文章,介绍了一种全新的针刺方法,名字叫做“腕踝针”,这种针法闻所未闻,引起一时轰动。

它的先期实际上和中医没有关系,当时采用电刺激疗法治疗疼痛,瘫痪,感觉障碍和癔症一类的疾病。

在不断实践中探索电流大小,通电时间和刺激位置的过程中,接受了中医的三阴三阳的经络理论,逐步把刺激点定在了腕和踝。

因为中医认为腹为阴,背为阳,四肢内侧为阴,外侧为阳,所以当时电刺激疗法逐步把人体分为十二个治疗点,上肢六个,下肢六个,并以数字命名上1,上2,上3,上4,上5,上6,下1,下2,下3,下4,下5,下6,123属阴在阴面,456属阳在阳面,上下对应,那么在人体纵向区域内刺激相应的腕踝部位即可出现调整反应。

在72年开始尝试用针刺来代替电刺激,为了避免垂直进针的疼痛和滞针现象改为皮下浅刺,仍然取得较好的疗效。

从此不断的完善针刺方法和理论,在1975年定名为腕踝针,1976年发表文章并推广,老韩几年前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曾经尝试过这种方法,经过验证对于痛症效果很不错,去年还用过几次,但是对于一些内科病症验证较少,今天发出来希望看到的朋友验证学习,同时也将这种不错的治疗方法传播出去。

【腕部取穴及主治功能】腕穴区都在腕横纹上二寸左右,从掌面尺侧向绕侧绕腕转一圈依次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上1区:小拇指侧的尺骨缘前方二寸凹陷处。

主治:眼病,鼻病,咳喘,前额痛,面瘫,前牙痛,胃痛,心悸失眠,癫痫。

上2区:位置相当于内关穴。

主治:胸闷痛,后牙痛,颌下痛。

上3区:桡骨边缘,桡动脉外侧,腕横纹上二寸。

主治:高血压,胸痛。

上4区:在大拇指侧桡骨缘背,腕横纹上二寸。

主治:颞下颌关节炎,肩周炎,耳病,头顶痛。

上5区:位置相当于外关穴。

主治:上肢疼痛、麻木、瘫痪,后颞部疼痛。

上6区:尺骨缘背部,腕横纹上二寸。

主治:颈胸段脊柱痛,后头痛。

【踝部取穴及主治功能】踝穴区在踝尖最高点上三横指,从跟腱内侧向前转到外侧跟腱,依次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针刺使皮肤感受器所产生的电位差冲动,
沿神经纤维传向大脑皮层的过程中,要经过
各种神经中枢的调整作用,这种调整作用在
正常区域不发生,因此不出现感觉,但病灶
部位的组织感觉阈降低,对传入的冲动敏感
性增强就产生了感觉,经过调整使针刺引起
的弱冲动引起强反应,适合对病灶部位兴奋
的控制,使肌痉挛缓解,血循环恢复,疼痛
三、针刺法
(一)针具:一般采用30号1.5寸长毫针。
▪ (二)病人体位:病人体位不限,针踝部穴区 时,以取卧位为佳。针刺前,宜嘱病人尽量 放松肌肉。
四、选区配方
▪ 可分以下二种。 (一)上下配方法:如病症跨上下两分区时,则可同 时取上、下穴点组方;如前正中线病症,可选上1和 下1组方;另如偏瘫,可取上5、下4进行配方。
也随之消除。
五、身体分纵区定位法:
▪ 1、身体分区

躯体:包括头、颈、躯干

肢体:上肢、下肢
▪ 2、上下肢与躯干


股干线—自前面的腹股沟至后面的髂
骨嵴
(1)身体分区:分为6个纵区
▪ 1区—沿前中线两侧(前正中线至胸骨旁线) 的区域

包括:前额部、眼鼻、口唇、前牙、

包括:后头部、枕顶部、脊柱棘
突和椎旁、骶尾部等。
(2)将身体6个区分为上、下区
▪ 以胸骨下端的剑突和两侧肋缘形成的三角顶 为基准,划一条环绕躯干的横线,相当于横 膈将身体两侧的6个纵区划分成上下两半。

▪ 横线以上:上1区,上2区,上3区,上4

区,上5区,上6区
▪ 横线以下:下1区,下2区,下3区,下4
第七章 腕踝针疗法
民族医药教研室 林艳明
教学目的
▪ 掌握腕踝针的各个治疗步骤、针法。 ▪ 熟悉腕踝针的定义、操作注意事项。 ▪ 了解腕踝针的探索史、优点、特点。
第一节 概 述
一、腕踝针疗法定义
是根据三阴三阳学说,按照病症在身体 不 同部位的表现,针刺腕部或踝部相应点,达 到治疗目的一种简便方法。
▪ 二、腕踝针的特点和优点:
▪ (一)特点: 1、身体两侧各分6个纵区

2、腕和踝各定6个针刺


3、皮下针刺
▪ (二)优点: ▪ ▪
1、应用面广 2、安全方便 3、简明易学
(三)适应症:各种痛症,神经疾病,精神疾病和 其他临床各科的一些病症。
三、腕踝针的探索史
▪ 1、电刺激疗法探索的进展(第一阶段)。
上3 区 桡骨 缘和 桡动 脉之 中间
SUCCESS
THANK YOU
2020/2/1
上4 区 桡骨 内外 缘之 中间
上5 区 腕背 中央, 桡骨 和尺 骨两 边缘 之中 间点
上6区 在腕背, 距小指 侧的尺 骨缘 1cm
下1 区 靠 跟 腱 内 缘
下2 区 踝之 内侧 面中 央, 靠胫 骨内 缘
下3 区 距 股 骨 前 缘 向 内 侧 1cm
下4 区 胫骨 前缘 与腓 骨前 缘的 中点
下5区
踝 之 外 侧 面 中 央, 靠 腓 骨 后 缘
下6 区 靠跟 腱外 缘
第二节 腕踝针的操作方法
▪ 分三个步骤:
▪ 征定位
▪ 选择
▪ 术
一、症状和体 二、针刺点的 三、皮下针刺
一、症状和体征定位
▪ 2、腕踝针的探索(第二阶段)
▪ ①针刺法—从垂直刺要求得气到沿皮下

刺避免得气。
▪ ②针刺点位置—不求固定,可以移位,不

失疗效。
▪ ③针刺方向—皮下针刺也出现了针刺方向

问题。
四、腕踝针的作用机制—神经反射调整观

一根针刺入人体,这是一种机械刺激。
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神经实现。对疼痛而言,
腕踝针的针刺部位虽远离产生疼痛的病灶,
▪ (一)症状和体征的分类
▪ 1、能定位的症状和体征

例如:关节痛、神经痛、咽痛、哮喘、
遗尿、肢瘫、肢颤、压痛点等。
▪ 2、不能定位的症状和体征
▪ (1)有症状和体征:发热、盗汗、寒颤、


身感觉麻木等。
▪ (2)有症状而无体征:睡眠障碍,精神 症
二、针刺点的选择
▪ 腕部:在腕横纹以上约二横指环腕一圈 处。
(二)左右配方法:对难以确定部位的区域跨向的疾 病,如失眠、盗汗、全身瘙痒症等病症,可取左右 两侧穴点加以组方,上述病症即可取两侧之上1穴。
▪ (三)操作具骤
▪ 1. 进针 常规消毒,医生左手固定穴点上部。 以拇指拉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中指 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30度度,快速进 入皮下。然后轻捻针柄,使针体贴着皮肤浅 层行进,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如病人有酸、 麻、胀、痛、沉等感觉,表明针体已深入筋 膜下层,属进针过深,宜将针外退至浅表处。
咽喉、气管、扁桃体、甲状腺、食管、心脏、
上腹部、脐部、下腹部和会阴部。
▪ 2区——身体前面两旁(胸骨旁线至腋 前线)

包括:前额部、颊部、后牙、
颌下部、乳部、肺以及侧腹部
▪ 3区——身体前面的外缘(腋前线至腋中 线),范围狭长.
▪ 包括:头面部—沿耳部前级的垂直线 ▪ 胸腹部—沿腋前线向下的垂直线

区,下5区,下6区
(3)四肢:
▪ 体位:双侧上下肢内侧面向前,两侧互相

靠扰.

内侧面——躯干的前面

外侧面——躯干的后面

靠扰处前面的一条缝——前中线

后面的一条缝——后中线
上1区 尺骨 内侧 缘与 尺侧 屈腕 肌腱 之间 的凹 陷处
上2区 掌面 中央, 掌长 肌腱 与桡 侧屈 腕肌 腱之 间
▪ 踝部:在内踝和外踝以上约三横指环踝 一圈处。
针刺点的选择方法(48页)
▪ 1、按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所在区编号,选择编 号相同的针刺点。
▪ 2、以前后中线为界,针刺点选在病症的同一侧。
▪ 3、从躯干的横线为界,病症位在横线以上的 针腕部,位在横线从下的针踝部。
▪ 4、有症状恰位于中线不能确定哪一侧时,针 两侧。位在前中线的,如咳嗽,针两侧上1; 痛经或遗尿,针两侧下1。位在后中线的,如 胸段脊柱痛不能定侧时,针两侧上6;便秘, 针两侧下6。
▪ 4区——身体前后面的交界处(腋中线至 腋后线)
▪ 包括:头顶,耳以及沿腋中线以下部位 的胸、腹痛等均属于4区的病征。
▪ 5区——身体后面的两旁(腋后线与肩胛内缘 的区域)与前面的2区相对。

包括:头、颈的后外侧部、肩胛区、
背部及腰部等。
▪ 6区——沿后线两侧(肩胛内缘与后中线) 的区域,与前面的1区相对
▪ 5、一侧肢体有感觉或运动障碍,如麻木、肢颤 或肢瘫等, 发生在上肢针上5,发生在下肢针下 4
▪ 6、有多种症状同时存在时,要分析症状的主次, 若症状中有痛,以痛为主要症状,并尽可能找出 压痛点,根据基所在区选取针刺点。针刺使压痛 点消失后,若仍有其他症状,则另依其所在区选 点。
▪ 7、不能定位的症状或全身性症状,针两侧上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