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复习笔记(暂时有用)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笔记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笔记第一部分定义和区分第一章文学和文学研究一、文学和文学研究1、文学是创造性的、是一种艺术,而文学研究可以说是一门知识或学问。
2、文学创作的经验对于一个文学研究者来说固然是有的,但他的职责与作者完全不同,研究者必须将他的文学经验转化成知性的形式,并且只有将它同化成首尾一贯的合理的体系,它才能成为一种知识。
3、文学研究者研究的材料可能是非理性的,或者包含大量的非理性因素,但他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因此便与绘画史家和音乐世家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与社会学家和解剖学家没有什么不同。
二、创造性的批评“创造性的批评”通常只是一种不必要的复述,充其量也只是一件艺术作品翻译成另一件,一般来说都要比原件低劣一些。
三、对艺术的探讨将自然科学运用的那些方法移用到文学研究上。
1、移用的方法(1)效仿一般科学的客观性、无我性和确定性诸优点。
(2)因袭自然科学的方法,探究文学作品的前因和起源,即“起因研究法”。
(3)把某些科学上通用的定量方法,如统计学、图表、坐标图等,引进文学研究的领域。
(4)用生物学的概念讨论文学的进化问题。
2、评价单纯的移用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科学方法仅就十分有限的文学研究范围或者某些特殊的文学研究手段而言,有时是有价值的。
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方法和目的上存在的差异1、历史上不同学者的探讨(1)早在1883年,狄尔泰就以“解释”和“理解”这两种认识范畴的对比来说明自然科学方法和历史学方法的不同。
狄尔泰认为,科学家以事物的始末缘由来解释它的本质,而历史学家则致力于理解事件的意义。
(2)1884年,著名的哲学史家文德尔班也对历史学必然因袭自然科学的方法这一观点加以抨击。
他认为自然科学家旨在建立普遍的法则,而历史学家则试图领会独一无二、无法重演的事实。
(3)后来、李凯尔特又对这观点做了精心的研究,并稍加修正和补充,他不太注重概括和个性化的探讨两种方法的分野,而是更多地关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差别。
文学理论笔记汇总
文学理论导论一、学科归属及研究对象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构成:语言理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语言运用:写作文学: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2、几个概念的内涵①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由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构成。
②文学史:历史地、具体地考察文学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③文学批评:对具体的作家作品及其他文学现象的单独考察。
④文学理论:对文学一般原理、基本概念及相关科学方法的研究。
在文学“本体”的研究范围内,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者加以区别,显然是最重要的。
首先,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这个观点与那种认为文学基本上是一系列依年代次序而排列的作品,是历史进程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观点,是有所区别的。
其次,关于文学原理与判断标准的研究,与关于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不论是作个别的研究,还是作编年的系列的研究—二者之间也要作进一步的区别。
要把上述的两种区别弄清楚,似乎最好还是将“文学理论”看成是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并且将研究具体的的文学艺术作品看成“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看成“文学史”。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32.二、基本任务1.文学本质论(文学是什么的基本原理)①“文学四要素”说美国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认为文学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个要素。
○2几种主要的文学观点A.模仿说:将文学理解为对世界的模仿。
柏拉图:“影子的影子”说。
亚里斯多德:文学来自于对世界的模仿,但比起历史对世界的绝对模仿来说,文学不是模仿具体的人和事,而是按照可然率和必然率来对世界进行模仿的,因而更能揭示生活的一些规律。
亚里斯多德:“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竖琴演奏的音乐,这一切总的来说都是模仿。
它们的差别有三点,即模仿中采用不同的媒介、取用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而不是相同的方式。
文学理论教程笔记1到7章)
其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意识形态的变革往往首先表现在政治等领域中,政治意识形态的变革,又进一步对文学意识形态提出相应的变革要求。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艺术的变革就与政治上的变革要求直接相关;在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也可以找到政治上革新要求的影响,它们都不是由经济直接推动的文学变革。
其二,劳动催发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动机产生)、提供了文学的主要内容。文学是人自觉的、自由的活动,所谓自觉,是在于它有合目的性;所谓自由,是人在文学中要表达出超越现实束缚的理想。上述特性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劳动中产生的。另外,文学作品要描写人的社会生活,而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主要方面,作者经历的劳动过程、往往成为他们创作的素材。
6、话语
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进行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7、话语含蕴;
话语含蕴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2.关于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表现在:第一,文学指人们的说、写、听、读、思等活动及其产品即话语活动和话语产品,简称话语;第二,文学是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受社会制约并为社会服务;第三,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的产物。总之,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普遍性质的概括,文学活动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
文学理论复习笔记
文学理论复习笔记1文学概念“三义”——三中部同概念,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学(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2、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3、原始意象——按容格的解释,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时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是一种亘古绵延、无所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类思想,即人类精神本体。
4、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6、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7种)都属于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此后在《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等著作中多次出现)7、文学创造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8、物化阶段——是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
它是指作家将在构思过程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文学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9、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10、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
文学理论笔记
1、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史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3个主要分支,就文艺学作为3个组成部分的有机整体而言,文学理论侧重对文学作逻辑的研究,按照韦勒克的看法,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原理与判断标准的研究;文学史侧重对文学作历史的研究,文学批评侧重对文学作现实运动状态的研究,三者密切相联、彼此包容。
文学理论既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中吸取营养以促使理论体系的形成,又给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一定的理论观点、方法、准则和范畴;文学批评不但接受文学理论的指导,而且以对文学历史的知识及规律的认识作为自己的根基;文学史以一定的文学理论观点评判作家、作品,吸收已有的文学批评的成果,探求文学发展、运动的历史规律。
文艺学同哲学、科学,特别是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有多方面的联系。
它从哲学、美学取得自己的方法论基础,还常常借鉴以至移植自然科学,尤其是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方法。
文艺学同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语言学、历史学、政治学、民俗学、宗教学、民族学等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更加广泛明显。
2、文学理论的任务是什么?文学理论的对象是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对象,具体的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
从这个总的对象出发,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文学理论的任务不是任意划分的,而是根据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提出的。
3、文学理论有哪些基本形态?其划分依据是什么?文学理论形态多样性的依据是因为文学活动作为文学理论的客体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所以文学理论的形态与这个客体的特征与视角密切相关。
对同一认识客体可以从多种视角关照。
所以文学理论可以分为如下几种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哪些?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主要有三点:第一文艺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二文艺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三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
《文学理论》笔记
《文学理论》笔记整理一、各种学说:模仿说(文学对自然的模仿);感悟说(外界的变化引起情绪的波动,用文字来抒发感情);实用说(文以载道);表现说(作者用文字表现自己);客观说(艾布拉姆斯,立足于文学谈文学)二、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品、作家、读者模仿说: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的反应,但是合理的想象和虚构是被允许并应该存在的;感悟说:文学是大自然或现实人生的各种境况,或社会矛盾促发作者而产生的反应;实用说:从功能角度出发,把文学视为一种教化的手段;表现说:文学本身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感情的共同体现;客观说:把文学的特质归结为语言形式,强调文本的自足性,而排除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
三、文学审美与文学虚构:1.作为一种虚构的意识形态,文学借助想象表现了人类的愿望和期盼,构建艺术世界的材料虽然来自于现实生活,但是艺术虚构的目的却在于超越现实;2.艺术虚构的存在正是由文学的审美性决定的,只有通过艺术虚构,文学才能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审美关系,是虚构和想象的基础,只有在审美语境中虚构和想象才能成为理想的表现,而不是个人欲望的幻想;3.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虚构使文学能够相当真实地描绘生活,又能在这种似乎客观的描述中显示主体的理想和追求,个性与情感四、虚构与艺术真实:1.艺术真实不同于历史真实、科学真实,是一种本质真实,具有诗意性。
2.衡量艺术真实的三个测度:反映测度——看文学作品是否源于生活,是否符合社会逻辑;表现测度——创作是否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真挚的情感状态;心理测度——文学作品能否适应、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五、文学形象的分类:语象——指非描摹性的,但是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所造成的“形象感”(如修辞手法造成的语象,如比喻、通感等,汉字象形特点本身带来的视觉化效果);形象——专指描摹性的,能够引发读者视觉想象的形象(如人物形象的外部形象,例:少年闰土);意象——指为表现思想感情的形象六、文学形象的特征:1.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他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动;2.文学形象具有心象性:人们在接受文学形象时的心理活动其实是一种和语言密切相关的表象运动;3.文学形象具有概括性:虽然文学形象是具体的、个别的、感性的,但是它又必须包含着远远大于这种个别性和具体性的内涵,使其既不脱离感性的形态,又能蕴涵着某种理性的因素;4.文学形象具有符号性:文学形象是具有蕴意的,只有追寻思考形象的蕴意所指,把形象作为一种表意符号来理解,才能把握形象和文本的意义七、言意矛盾:类型一,意的丰富多样和言的符号传达之间存在差异、不对等,包括言丰意寡和言寡意丰两种情形;类型二,个性体验的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类型三,语言影响人的感觉与思维从而限制了个体感受与思想的形成八、言意矛盾的克服办法:1.构思过程中的言意矛盾:观察生活,丰富体验,勤于实践,博览群书,坚守个体的真实感受和独特体验;2.传达过程中的言意矛盾:锤炼语言,运用形象、寓言等九、语言艺术的特点:1.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对社会人生的反映有巨大的容量;2.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地表达思想感情,表现人的自恋心理生活;3.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使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具普遍性的艺术种类。
文学概论笔记
社会学角度: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符号学角度: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
名词解释:
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第一,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第二,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式批评。
第三,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文学是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有着共同规范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的交流工具。
言语: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
话语(名词解释):是指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它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文学作为话语的“五要素”:P67
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context(具体的语言环境、社会生存环境)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必考p71)
1、含蓄:P71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例:古典诗歌。篇幅短小:四言、五言、七言。但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却深刻、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唐代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首诗虽写失宠于汉成帝的宫妃班婕妤的痛苦生活,却对此未置一词。而是巧借宫妃的一个动作含蓄地表现出来:她在寒秋清晨仍舞动着一把合欢团扇,使人感到是在期冀君恩再度降临;她感觉自己的美丽容颜尚不及那带东方日影而来的寒鸦的颜色,表明已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不如寒鸦。诗人直接写出的很少,却能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宫妃的无限幽怨之情和深广痛苦。
文学理论教程详细笔记
第八早文 学创 造的审美 价值 追求 (文 学创 造原艺术 真实_ 、情感评价(把握)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是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把握。
一、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认识与情感: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客观反映,情感是对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评价认识是情感形成的依凭,情感是渗透着认识的情感文学创造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和情感评价裁判生活的方式实现其价值功能情感评价是文学创造的本质属性:文学创造以情感评价发挥着审美意识形态作用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从形象性问题上得到印证。
比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二、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诗意的裁判”善与美的统一,对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和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的内涵情感评价与善的价值追求高尚的品格功利的取向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诚挚的情态艺术的呈示三、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人文关怀:“善”的终极价值体现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人文主义是文学的灵魂和存在的根据人文与历史:文学价值取向的交合历史理性存在着人文的维度,人文关怀存在着历史的维度三、形式创造一、文学与艺术形式文学的精神价值的理想:历史理性、人文关怀和文体升华三者之间保持张力和平衡。
文学的形式和内容是两个实体,活在一起,如钱谷融所言两种相反的观念和理论重内容轻形式传统文论:“文以载道”,“言之有物”西欧古典文论:“再现”说,“表现”说形式主义俄国形式主义捷克与法国的结构主义英美“新批评”派小结: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内容是它的这一形式的内容形式是它的这一内容的形式形式创造是建立在形式与内容关系基础上的互动过程。
二、形式创造的基本内涵:①内容形式化作品:内容与形式完全融合,如黑格尔所说优秀文学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完整统一体形式创造是内容形式化的过程,如别林斯基所说内容的形式化以审美价值追求为催化剂,②形式内容化形式创造具有塑造内容或者帮助其生成的作用文学创造之初,形式创造已经开始。
literary theory 笔记
literary theory 笔记以下是文学理论的笔记:1.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本质、特征、创作、鉴赏、发展规律的学科,涉及语言、符号、文本、意义、文化等方面。
2. 文学的本质:文学的本质是指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定性。
它包括文学的审美性、形象性、情感性、虚构性等方面。
3. 文学的特征:文学的特征是指文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的独特之处。
它包括文学的语言性、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等方面。
4. 创作过程:创作过程是指作家在构思、构思的过程中,对生活体验进行加工、提炼、改造,最终形成文学形象的过程。
它包括观察、感受、构思、表达等环节。
5. 鉴赏过程:鉴赏过程是指读者通过阅读作品,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评价的过程。
它包括感知、想象、理解、情感体验等环节。
6. 发展规律:发展规律是指文学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基本趋势和内在机制。
它包括文学与社会历史环境的关系、文学思潮和流派的演变等方面。
7. 文学语言: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等特点。
它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创造出独特的语言效果和艺术形象。
8. 文学作品的意义:文学作品的意义是指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等。
它可以通过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和情节等方面来体现。
9.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的过程。
它包括对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分析,以及对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的评价。
10. 文学史:文学史是对文学发展历程的研究和叙述,包括对各个时期文学思潮和流派的特点和影响力的分析,以及对重要作家和作品的评价。
以上是关于文学理论的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文学概论复习笔记_参考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
无论在中国或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科学都叫“诗学”、“诗论”,因为诗的起源最早。
19世纪以前,整个文学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笼统而未分化的状态。
19世纪以后,文艺学终于形成了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从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得以成立。
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习惯将文艺学分为的三个组成部分:1、文学发展史,即按照历史的顺序研究一定范围内文学发生发展的状况及其规律,通过对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分析与评价,对一定时期的文学思潮和创作实践进行总结。
文学史可按国别、地域划分,如《欧洲文学史》、《英国文学史》;也可按历史时期为断代史,如《中国当代文学史》;也可按作品种类划分为专史,如《中国小说史》、《中国诗歌史》2、文学批评,即对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以及各种文学现象(泛指一切与文学有关的事物和现象)进行研究、分析、评论的科学。
其主要对象是当代的作家、作品、文学潮流。
3、文学理论,即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学科。
三者之间互相独立又互相影响。
文学理论为文学发展史和文学批评提供理论武器,离开文学理论的指导,文学发展史就成了一笔糊涂账,文学批评也就失去了活的灵魂。
反过来,文学发展史和文学批评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丰富、补充和发展文学理论。
注:“三分法”影响很大,但本课程还是倾向于采用“五分法”,即在以上和分支的基础上,再加上文学理论史和文学批评史。
因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也有着历史的发展,理应同文学发展史一样,成为文学史的一部分。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
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
比如,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作家的个性气质与风格的关系、文学鉴赏的条件、文学的社会作用等等。
文学理论复习笔记
文学理论复习笔记第七章第一节1、文学创造:是一种旨在创造新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艺术生产活动,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
2、所谓发生学研究,就是找出某种事物或现象发生过的端点,以及作为端点,它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3、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以分为材料储备、艺术发现与创作动机等三个环节。
4、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
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5、材料的特征:社会性、主观化、独特化。
6、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答:因为文学创造的主观性很强,所以文学创造的主体特征很明确,对于文学创造来说,真正的材料是那些进入了作家大脑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刺激和信息。
因为只有这些刺激和信息可以直接参与艺术构思,并通过无意识地“改头换面”之后悄无声息的进入未来的文学作品中。
7、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无意获取、有意获取、实践获取、书本获取。
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是按照作家精神专注的趋向和程度而划分的,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是从作家获取材料的渠道来划分的。
8、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9、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a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b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
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只是一个机缘,使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体验的契合;c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直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10、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11、对创作动机的认识:a文学创作动机的产生,就和作家相对强烈的内在需要分不开b创作动机的触发与外在机缘有密切关系c文学创作动机可以分为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多种类型。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总结笔记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和体系建构
学科归属
属于人文学科中的文学学科,与文学 史、文学批评等密切相关。
体系建构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古今中外 优秀文学理论成果,构建具有中国特 色、时代特征的文学理论体系。
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研究方法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运用社会 历史研究法、传记研究法、精神分析研究法、原型批评研究 法等多种方法。
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02
强调反映的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认为文学反映生活不是
机械的、消极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反映论
03
认为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是历史的、具体的,是一定历史条件下
的产物。
文学反映论的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的认知理论
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的 信息加工过程,文学反映生活也 是作家对生活信息进行加工和创 造的过程。
心理学的情感理论
认为情感是文学创作和接受的重 要心理因素,文学反映生活也包 含了作家和读者的情感体验和表 达。
心理学的想象理论
认为想象是文学创作和欣赏的核 心能力,文学反映生活需要借助 想象的力量来创造艺术形象。
文学反映论的社会学视角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认为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 反映,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 约和影响。
文学接受的影响
效果与影响的关系
文学接受的效果直接影响其对读者和 社会的影响程度,同时这种影响也会 反过来作用于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接受 。
包括对读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的影响,以及对社会文化、历史传承 的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作品
文学活动的成果,是作者创作出来的具有审 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文学理论复习笔记
文学理论导论一、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概念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文学史:研究文学的发展演变以及其中的经验和规律。
如先秦文学——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
振叶以寻根,沿波以讨源文学批评:运用一定的文学理论方法对作家作品进行阐释。
隔鞭骚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三、文学理论的构成: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世界读者作者作品文学本质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概念;文学的发生;各种文学理论;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文学创作论:创作的动机、想象、情感、灵感、语言文学作品论:抒情性作品、叙事性作品、象征性作品;语言、文学风格文学接受论:发生、发展、高潮;文学批评方法五、学习文学理论的基本方法:理解、运用、阅读中国文艺理论: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严羽《沧浪诗话》、金圣叹的小说评点(水浒传,西厢记)、李渔《闲情偶寄》(研究戏曲)西方古代文艺理论:亚里士多德《诗学》、歌德《歌德谈话录》、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美学》现代文艺理论: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原型批评、精神分析美学、符号学美学、结构主义文论、接受美学(姚斯,伊瑟尔)马列文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第一章抒情性作品第一节抒情性作品的构成一、定义:是一种以形式化的的语言来表现作家内心情感的文学作品类型。
英美新批评:兴盛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兰色姆的构架—肌质理论、瑞恰兹的包容诗概念、退特的张力论、燕卜荪的复义观、布鲁克斯的反讽理论韦勒克作品结构论:声音层面,意象层面,意义层面,象征层面音韵之美:仄起平收,平仄相间,押韵。
词语之美:色彩、动词、气势、感情、空间变换意义之美:实指意蕴之美:实指、虚指三、抒情性作品的构成:声、景和情1、声与情(1)诗与乐:中国古时诗、歌(乐)、舞三位一体: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笔记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笔记第一部分定义和区分第一章文学和文学研究一、文学和文学研究1、文学是创造性的、是一种艺术,而文学研究可以说是一门知识或学问。
2、文学创作的经验对于一个文学研究者来说固然是有的,但他的职责与作者完全不同,研究者必须将他的文学经验转化成知性的形式,并且只有将它同化成首尾一贯的合理的体系,它才能成为一种知识。
3、文学研究者研究的材料可能是非理性的,或者包含大量的非理性因素,但他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因此便与绘画史家和音乐世家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与社会学家和解剖学家没有什么不同。
二、创造性的批评“创造性的批评”通常只是一种不必要的复述,充其量也只是一件艺术作品翻译成另一件,一般来说都要比原件低劣一些。
三、对艺术的探讨将自然科学运用的那些方法移用到文学研究上。
1、移用的方法(1)效仿一般科学的客观性、无我性和确定性诸优点。
(2)因袭自然科学的方法,探究文学作品的前因和起源,即“起因研究法”。
(3)把某些科学上通用的定量方法,如统计学、图表、坐标图等,引进文学研究的领域。
(4)用生物学的概念讨论文学的进化问题。
2、评价单纯的移用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科学方法仅就十分有限的文学研究范围或者某些特殊的文学研究手段而言,有时是有价值的。
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方法和目的上存在的差异1、历史上不同学者的探讨(1)早在1883年,狄尔泰就以“解释”和“理解”这两种认识范畴的对比来说明自然科学方法和历史学方法的不同。
狄尔泰认为,科学家以事物的始末缘由来解释它的本质,而历史学家则致力于理解事件的意义。
(2)1884年,著名的哲学史家文德尔班也对历史学必然因袭自然科学的方法这一观点加以抨击。
他认为自然科学家旨在建立普遍的法则,而历史学家则试图领会独一无二、无法重演的事实。
(3)后来、李凯尔特又对这观点做了精心的研究,并稍加修正和补充,他不太注重概括和个性化的探讨两种方法的分野,而是更多地关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差别。
文学理论笔记
导言1、文学的构成: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关系:各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对象、任务和功能,但是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2、文学批评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五要素:+传媒)第一章1、文学理论中两条线索●绝对主义:文学是独立的、纯粹的,文学拒绝社会历史的插手,文学理论的目的就是揭示文学的终极公式●相对主义(历史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尾随文学回到历史语境中,文学并没有什么终极公式,文学的秘密配方由历史老人调制,并且时不时就会发生变化2、文学的“无用之用:(夜牛汉1997)《夜》关死门窗觉得黑暗不会进来我点起了灯但黑暗是一群狼还伏在我的门口听见有千万只爪子不停地撕裂着我的窗户灯在颤抖在不安的灯光下我写诗诗不颤抖3、韦勒克和沃伦的“透视主义:是把诗和其他类型的文字看做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在不同时代都在发展着、变化着,可以互相比较,而且充满着各种可能性4、“透视主义”既有相对主义的灵动性,又拥有绝对主义的恒常性。
研究某一艺术品时,必须能指出该作品在它自己那时代和那以后历代的价值,一件艺术品既是永恒的(即永久保有某种特质),又是历史的(即经过有迹可循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一、几种影响较大的文学起源说1、西方最为古老的理论:模仿说●亚里士多德:一切实际上模仿,只是三种差别,即模范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用的方式不同●文学艺术起源于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模仿,是“模仿的艺术”●模仿说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之间建立起了一种镜缘关系摹本(文学)【镜缘关系】原本(生活)●对于原始艺术来说,“模仿”更多的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2、游戏说(康德、席勒、斯宾塞)●康德: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愉快的而不带功利目的的活动;真正的艺术是自由的,如同一种游戏。
●游戏说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类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文学理论笔记
文学理论笔记第一节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
文艺学即:研究文学的学问。
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是文学原理、文学范畴、判断标准的研究。
研究具体的文学作品是文学批评或文学史。
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具体地考察文学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和规律的专门学科。
其任务有三个方面:第一、梳理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划分时期,描述社会环境对文学的影响,以及文学的再现。
并说明文学的继承与革新。
勾勒文学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总体面貌,分析原因。
总结成就不足、经验教训。
探究规律。
第二、分析作家作品、描述他们的成就。
给予他们相应的地位。
分析文学现象、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判断分析他们的作用、影响、意义、地位。
第三、指明文学的继承发扬,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找到从中可以借鉴吸收的。
文学批评是另一个分支。
对象是作家作品为主的一切文学现象。
经予他们一定的历史地位。
分析比较评价具体作品的审美价值,总结作家创作优劣长短,引导读者欣赏作品,探讨作家创作经验和文学创作的规律。
总结成就得失。
为文学史提供和积累新的研究观念、方法、材料,为文学理论的创新做准备。
文学理论就是关于一切文学现象的理论。
总结探讨文学的性质、特征、构成、功能、价值和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等的规律。
从中发现并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命题框架及研究方法。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研究范围文学理论研究范围的实际有方面:一、狭义的文学理论研究如诗学、小说学、戏剧学。
二、文学与其他学科联姻所形成的有关文学理论的研究。
如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文体学……三、广义的文学理论研究。
通过宏观把握文学,最终回答文学是什么的问题。
第三节文学理论研究方法文学理论最重要的是研究主体所确立的文学观念。
这本书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为指导。
以本体论方法为中心,一是注重研究文学区别于其他非文学的特性,二是研究一种文学类型区别于其他文学种类的特性。
第四节学习文学理论的目的和要求目的:(1)、准确而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有关文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命题、理论、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复习笔记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
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在西方,有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摹仿自然”论点、苏格拉底的“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论点、柏拉图的“理式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说。
与西方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说,五代大画家荆浩在《笔记法》中说“画者画物,度物象而取真”。
)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表现说产生于19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认为“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雪莱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与西方表现说可以比较的是中国传统的“诗言志”说和“诗缘情”说。
)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
比较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
“言志”说和“教化”说构成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重要特色。
古罗马时期贺拉斯的“寓教于乐”开了西方实用说之先河。
)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客观说实际上是由俄国形式主义学派首先提出的。
)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文学观念不是固定的、僵死的、可以永远定于一尊的;时代的变化,包括政治治乱、社会风气、学术倾向等推动着文学的变化;随着文学的变化,文学观念也随之变化。
摹仿——表现——变形——装饰这一文学发展趋势,展现了文学自身演变的规律;当然这种演变规律并不是直线型的,由于受直接的、间接的社会生活变动、斗争和不同社会心理的影响,其发展的路线和形态往往是极其复杂的,而在同一个时期,几种文学形态与观念并存的局面也是存在的;但就总趋势而言是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
文学观念的变化还与人的观点的不同及变化有关;不同的社会团体、群体具有不同的观点,不同思想倾向的人也有不同的观点,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观点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些观点的变化都会导致对文学的看法发生变化。
【文学的界说】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这个文学观念包含了五个命题,文学是一种文化样式,文学是一种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作家个体的体验的凝聚,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视界融合”(意思是说对同一个对象,人们理解的视界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理解者对对象理解的视界同历史上已有的视界相接触,形成了两个视界的交融为一,达到“视界融合”。
)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文化概念以及文学的文化意义】广义的文化概念(英国19世纪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上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整体,这个意义上的文化概念最为流行。
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文化被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人创造的“第二自然”,是对象化的劳动的结果;制度文化指渗透了人的观念的社会的各种制度;精神文化是最深层的东西,如文化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物质文化最为活跃,精神文化则惰性最大。
)狭义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即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有无等。
)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意义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文学的文化意义(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的生存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文学是文化的意义载体】“认同”还是“离异”,就是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的文化取向;“认同”就是以传统文化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一切,巩固和维护传统文化已经确定的种种规范,使传统文化得以凝聚和稳定;“离异”表现为批判和扬弃,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打破和改变传统文化的规范,而把传统文化所排斥的内容吸收进来,呼唤或形成新的规范。
“品质阅读”(就西语而言,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活动”;在汉语文学中,则首先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关注到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第三节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的源泉的的问题,中国古代有过朴素唯物主义的回答,《礼记。
乐记》中描画了一个艺术产生过程的图式,物-心-乐。
按近代完形心理学派的观点,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是不一样的;物理世界称为“物理境”,是事物的纯然的客观存在;经验世界称为“心理场”,是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审美实现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需要四个层面协同合作,即主体心理层、客观对象层、心理时空层、历史文化层。
)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根本精神是人的心理器官的全部畅通,是人的内在丰富性的全部展开,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是,具有广阔的包容性、思想的深刻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产生“质变”,产生了作为文学的根本性质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其具体内涵是,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从主体把握对象的方式上看,是认识又是情感;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的又是有功利性的;从文学反映生活的形式看,须假定性又须真实性。
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经验、体验与文学】作家的体验特性,即情感的诗意化、意义的深刻化、感受的个性化。
【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作家的体验一方面要与对象共同着生命,这就是“入”;另一方面作家的体验又要求“反刍”,对体验进行自审,这就是“出”。
“入”和“出”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是,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和诗意的超越。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第一节文学文本【文学文本概念】文本(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它总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它未经读者阅读,只是一份写出来或印刷出来的语言产品。
)文学文本(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其特点是,文学文本总是指一种实际语言形态,文学文本往往要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文学文本总是被创造出来供读者阅读和接受的。
)【文学文本的层面】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周易.系辞》提出“言、象、意”的关系问题,《庄子.外物》划分出文本的言与意两个层面,三国时思想家王弼形成了文学文本的“言、象、意”三层面的概念,清代桐城派文论家刘大槐把文学文本区分为外在语言层面“粗”与内在意义层面“精”,其弟子姚鼐又把精细分为神、理、气、味四要素,把粗细分为格、律、声、色四要素。
)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认识到诗有四种意义,即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和奥秘意义,这大致相当于把文学文本划分为字面意义层面和由字面意义表达的超意义层面;德国美学家黑格尔就艺术作品提出“外在形状”和“内在意蕴”的新认识;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提出著名的“文学文本四层面”说,即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式化面貌、再现的客体。
)文学文本层面(文学文本由三个层面组成,即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文学意蕴世界;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直接和基本的存在方式;文学形象系统是文学语言组织所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文学意蕴世界是文学语言组织及其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所可能展现的深层体验空间。
)第二节文学语言组织【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是指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这种特性是其他一切特性所得以生成的基础;文学文本的语言性表现在,文学文本以语言的方式存在,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它以言语为具体存在方式。
【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西方文学界对语言的认识(西方文学界对语言的认识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经典语言观,从古希腊时期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学界根据经典语言观有关语言是表达意义的工具的观点,认为语言在文学中主要是表达意义的工具;二是现代语言观,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界从现代语言观有关语言是人的生存方式的新认识出发,认为语言在文学中主要是创造意义的场所。
)中国文学界对语言的认识(以清代末年为大致的分界线,可以看到,中国文学界的语言观呈现出古典语言观和现代语言观的分别。
)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集中表现在,语言是文学文本的直接现实。
第一,从文学文本的存在状况看,语言是文学文本的基本存在方式;第二,从文学文本中语言与意义的关系看,语言是意义所不可须臾与之分离的生长地;第三,从语言在文学文本中的功能看,语言不仅表达意义而且本身就是意义的组成部分;第四,从文学的审美特性看,语言是文学文本的美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