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农村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正文摘要: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我从农村初中生的读书现状和课堂做了分析,强调了阅读习惯培养的意义,以及应该怎样从课堂内和课堂外入手。
关键词:现状兴趣意义课内课外
笔者在农村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有七八年,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何有的学生学习语文是如此的轻松,而有的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依然是愁眉不展,师与生都是饱受煎熬折磨.
其实语文归根结底是一种阅读,阅读历史、阅读社会、阅读人生甚至阅读自己。
这可以包括文字的阅读、情感的阅读、更深层次的心灵的阅读……那么语文学习归根结底就是一种阅读的学习:阅读内容的深浅、阅读习惯的好坏、阅读能力的高低。
国际阅读协会就把“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而努力”作为根本宗旨。
初中正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间,精力充沛,记忆超群。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充实文化底蕴,陶冶高尚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必将对他们的一生起到积极的推动甚至决定作用。
那么如何帮助现在农村初中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呢?
一、学生读书现状和课堂现状分析
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了,我国的广大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农民的衣食住行有了很大的改善。
可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农村教育仍然滞后。
笔者所在的苏北地区正是这种情况。
特别是科技发展,环境的多元化对初中生的诱惑很多,使他们读书也是漫无目的,心浮气躁,甚至迷失方向。
现在我们的身边,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阅读,而去选择看电视、上网打游戏等,甚至是出去到上海、苏州、南京等大城市打工,而很多的家长也表示出无可奈何,无计可施,或是默许。
他们不读书的理由有很多:文本阅读没有多大意义,读书也没有多大用处,考上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什么好工作;另外,学习负担重,腾不出读书的时间;还由于家长不支持学生读课外书,把时间精力全花在升学考试上,急功近利。
尤其是电视网络的影响力太大了,传媒视觉形象的冲击远远超过文字阅读的魅力。
何必还来读书呢?本学期我在接手班级学生之初,90%的学生课外阅读都是空白,根本谈不上课外阅读兴趣,就连文本也不去仔细阅读,而是泡在抄抄背背或是大量的习题里,至于文本延伸的课外阅读,学生无兴趣,家长也不支持。
再者学生来自农村,阅读资源不够丰富,学生课外读书材料少得可怜,甚至没有,他们相互传阅的也大多只是小说故事类、漫画等闲书,对于科技类、社会科学类、百科知识类、文学名著等书籍根本无兴趣阅读。
此种状况十分令人担忧,语文教学工作也难以很好的开展。
而课堂上,面对沉重的升学压力,老师浅习课文,读得较少,背得更少;着重教,忽视学;重分析,轻领会;极少体现中心,平均使用力量。
语文课也失去了它最重要的优势,“就是以文化人,特别是经典文化之化,更会产生神奇功效”。
(陶继新)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明确新时期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二、热爱阅读的意义
1、我阅读,我快乐
“语文(阅读)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生活的一种工具。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刘国正先生的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轻视阅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单一的教材学习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抑止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变得枯燥而又索然无味。
也违背了“教师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
师生间是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
”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规律。
“哲人言,一个人20岁如果不读书,他已经老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的生命除了一般人所谈的常态之外,还有一个精神和心灵的维度。
没有精神和心灵层面的成长,没有它的滋润,你的内心就是苍白的。
而要想真正在心灵层面提升自己,就要阅读文化精品。
”(陶继新)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精神世界,心理世界,关注学生生存状态,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凸显生命关怀,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
“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王金战)。
只有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学会阅读,“取法乎上”的阅读,就能够以一当十,才能使学生由无知而变得睿智,由浅薄而变得厚实,由幼稚走向成熟……所以我每周坚持上一节阅读课,要求学生坚持写“每日成语(2个)、每日格言(2句)、每日絮语(想说的话)”等读书笔记,日积月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培养对阅读的兴趣,让孩子的心灵游弋于心灵自由的天空。
引领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体味阅读的快乐,这是我班阅读方案的口号:我读书,我快乐!
2、我学习、我美丽
阅读,其实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交互。
多走进作品,学生就能多联系自身或社会现实,就会更多地激起自身的心灵感悟,也就增强了学生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提高了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提升了联想和想象的层次,也水到渠成的提高了语文学习成绩.
在课内,我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压缩讲读课的时间,(我校今年正在尝试杜郎口教学模式。
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精彩,而是看学生学会了多少。
)抽出时间让学生多读书,除每天30 分钟晨读外,每周一堂的读书课,同时,我还安排学生每两周要读一本书。
有了时间的保证,博览群书再不是一句空话了。
我还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进行轮流演讲,推荐美文,内容不限;利用读书课做读书笔记、活动课开展读书知识竞赛、好词佳句欣赏、故事会等;利用黑板报等形式介绍古今中外优秀作家作品。
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找到读书的兴趣,他们在老师的信任与“放纵”里,尽情享受着被理解、被尊重的愉悦,进而生成一种“我要读书”的学习动力。
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必然会拓宽他们心灵自由驰骋的空间,激发起他们更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能自觉将平时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新的情景中去,解决新的问题:如能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观点、材料、好词佳句、表现手法等移用到作文中去;能把在阅读中学的知识用到编墙报、出报刊、作演讲中去;生活中,能把在阅读中培养的能力活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如拟广告词、写书信等甚至日常的交谈中去……当获取的知识习惯变成能力的时候,也是最快乐的时候。
有了这种习惯,学生就会越读越快乐,越学越美丽。
正如宋廉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所描述的“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这是我班阅读的目标:我学习,我美丽﹗
三、课堂内和课堂外
1、课堂内加大情感熏陶力度
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凸显语文课独有的艺术魅力,更是我们努
力的方向。
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一条提到:要培养爱国感情,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还要尊重多样文化。
这就说,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强对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学生健康、丰富、乐观、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
2、课堂内开拓文学鉴赏领域
阅读教学,要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为目的的传统,又要开拓新的文学鉴赏领域。
教学上不能够再“以本为本”、“以教学参考资料为资料”,应该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更要以学生见解为茂叶。
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
总目标第二条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任何一种课本都只能精选极少的一部分来介绍,单靠课本去体会它,是很困难的。
同样,不管是哪种文化现象,资料中的见解都是因人而异的,正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要让学生知道,只能拿来作为参考,拿来启发个人思维。
迷信于权威,人云亦云,是永远不会碰撞出读者与作者心灵之间的火花。
教师本身更要知道,拿别人的见解强加于别人,是吃不香的。
课堂气氛也只能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气。
3、课堂内培养学生阅读动笔的习惯
阅读是一种日积月累的过程:积累习惯、积累方法、积累感悟,积累情感……只有有了一定的积累,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乃至生活中左右逢源,得心而应手,并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古人这样告诫我们:不动笔墨不看书。
苏教版第五册语文书更是用心良苦地在第六单元第一篇安排了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名篇《绿》,并详细的用圈点符号对其做了读书动笔示例。
可是,实际生活中我们的许多学生阅读并不少,但读完就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
所以每周我要求学生交一次阅读笔记,笔记中最多是要求学生对读过的作品留下印记,如摘录美词、美句,作读书笔记,批注、写感悟、续写等,目的就要培养学生边看书边动笔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学生学会读书”。
边动笔墨边看书,正是学生会阅读、会学习的具体表现。
在进行阅读的同时,能将精彩的词句勾画出来:有疑问的,作好记号;有异议的,写上自己的观点;有共鸣的,写上感叹感悟;对写作有启发的,重点标出、摘记等等。
“学而不思则罔”。
相信通过这种读思结合的阅读活动,必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所增益。
4、制订课堂外阅读方案,明确读书方向
在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学生大都带有随意性和消遣性,所以教师指导他们读书方向,要读好书,读经典的、健康的、科学的,深浅适宜的,分量适当的课外读物。
每学期开始,师生共同商讨、制订课外阅读计划,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的间隙、生活闲暇之时,随时翻看身边的报刊杂志,读一读,品一品,了解一些社会新闻,洞悉一些时事动态,学习一些文化风情,捕捉一些尤其是本土的生活讯息;要求诵读一些古典诗词、经典美文,领略我国文化的源长和精美;规定每生每学期至少读一两本名著,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正是中学生走近社会、走近生活的“绿色长廊”,能增加其生活厚度,强化其角色意识,提升其人文素养,丰富其文化底蕴,使学生们尽快成长为一名善于品味生活、感悟人生的“有心人”。
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
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
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李镇西老师曾经给班级学生读雨果的《悲惨世界》,其中讲到冉·阿让“不能带着心灵的十字架走完我的余生”第二天,一位学生交给李镇西老师一封信,其中夹着220元钱,他说“李老师,我听了你读的《悲惨世界》之后,为冉·阿让的高尚情操所深深感动,这220元钱是分三次偷某某同学的,希望老师在全班公布我的劣迹,使我能洗心革面。
”李镇西公布了这件事情,但并没有公布这个学生的名字。
所以经典阅读对人格成长起着巨大作用,比单纯的政治思想工作管用。
倘若通过阅读,每个学生都能变得更美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那么,他们的阅读也达到了至高的境界,也就实现了阅读的终极价值。
同时对班级的班风也起到了很好的净化和推动作用。
引领学生进入阅读的天地,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读书的习惯,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必将生龙活虎,充满生气,我们的学习必将充满欢声笑语,我们的校园也必将变得更文明、纯净和高雅。
参考书目:
(1)《新课程标准》
(2)《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3)《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4)《学习那有那么难》王金战(5)《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陶继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