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版教案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合集下载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所要学习和认识的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基础理论,是以后进一步进行地球公转学习的铺垫。

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就学习过这一部分的的一些知识,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是在基础上对这部分知识的进一步深化。

本节内容比较轴向,重点难点较多,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问题分析计算能力。

由于它是高中自然地理部分的难点和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加大课时,并对地方时的计算及日期计算和地转偏向力的应用等内容重点讲解。

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要教会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变化的逻辑思维。

二、目标及其解析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2.据图掌握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等基本概念。

3.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和意义。

4.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日照图判断昼夜长短。

5.能运用地球仪或相关图表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有:1.地球自转的方向及线速度和角速度,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系统逻辑思维有限,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理解地球纬线圈的长度变化规律及角速度的概念。

2.昼夜交替的原因及晨昏线的判读,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3.时差、地方时及区时的概念,地方时、区时的换算,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明白时差产生的原因,划分时区的现状、原因及其意义。

涉及到的相关计算,在不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前提下,可以总结为公式和规律,帮助学生学会计算。

4.日期的变更及两条重要的经线,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求学生理解其产生并识记。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重难点较多,而学校又缺少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条件,在教学中需要借助常规版图、地球仪模拟演示等方法,同时,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doc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doc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在自然界的印证。

二)德育渗透点力现象背后都有支配它的原因和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和难点:地方时差的产生和计算。

疑点:在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真会偏向吗?解决办法:绘图理解和演示。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时差产生的原因和计算方法。

地转偏向力原理和自然现象。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演示:在地球仪上标定一个红点,旋转地球仪,观察并说出一个人在地表随地球自转所发也理现象(昼夜更替;产生时差;水平移动物体的偏向),逐…分析。

昼夜更替:此处需要注意,学生容易理解为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但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殳变化,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地方时12 h0°I 15** I I 脸II I I II I I II I I II I I II I I II I ---------------- ► I II I 7:5 7:5 ! II I I II I I I[西一区区时1祁零时乱区时12比东一建区时渺加清学生画一张表达地球昼夜半球的图。

(注意:黄赤交角的度数,黄道与太阳光线的平行关系,晨昏线垂宜于太阳光线,把夜半壬月影)地方时: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M 15度经线内所用的同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0度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经卫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1度差4分钟。

北京与兰州的地方时差是49分44秒,己知兰州的地理经度为103。

53,,北京的地理经度是多少?计算49分44秒的经度差:活15度/ 1小时;经度1度/ 4分钟;经度1分/ 4秒钟;分钟/ 4分钟=12度余1分钟秒+44秒=101秒秒/ 4秒二26分经度占在兰州的东边故加上经度差° 537(兰州)+12° 26'(两地经度差)二116° 19'(北京经度)1。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课标解读】根据课标要求会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是昼夜现象的产生、了解晨昏线、理解昼半球与夜半球的相关知识;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理解昼夜交替的周期以及太阳日存在的意义;其次知道地方时产生的原因,明白时区,区时和时间的概念并加以区分,会简单的地方时计算;再次要了解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明确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规律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做出判断。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础知识后,紧接着学习地球这两种基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

从知识的衔接上而言层层递进,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

但是对于高一学生而言,缺乏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的支撑,也不具备空间想象能力,而且面对较难知识时迁移能力较差,因此本知识点应该分为两节课进行,效果较好。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表现在几个方面。

2.理解昼夜交替的形成极其意义3.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规律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做出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昼夜现象和更替,让学生直观地理解。

2.通过绘图以及案例的列举让学生对水平运动的物体偏转更加深刻的理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1.昼夜更替的演示2.地转偏向力的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昼夜产生自转周期昼夜更替太阳日意义调节地表温度原因:地转偏向力规律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 赤道上不偏转。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分不清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分不清他们代表着什么,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此处需要注意,学生容易理解为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但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③直射点A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B的纬度之和等于90?;如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26?N)时,切点B的纬度为66?34?N或66?34?S。

当太阳直射在20?S时,切点B的纬度为70??N或70?S。

2.地方时与区时: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同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0度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1度差4分钟。

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

离北京所在的东八区较远的地区,作息时间与北京不同。

例如,新疆的乌鲁木齐市,人们一般10点钟上班,14点吃午饭。

因为乌鲁木齐在东6区,与北京时差为2小时,如果乌鲁木齐的人们使用东6区的区时,作息时间会与北京相同,但乌鲁木齐使用的是东8区的区时“北京时间”,所以他们的作息就在“北京时间”的基础上延迟了2小时。

(图解)3、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

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偏右,在南北半球偏左。

赤道上经线是互相平行的,无偏向。

4、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在自转过程中,球上各质点都在绕着地轴作圆周运动。

因此,就会产生惯性离心力。

这种离心力随着物体距离地轴半径的增大而增大,也就是说,从赤道向两极,惯性离心力逐渐减小。

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长期作用使地球变成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形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完整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完整版

地球自转周期
恒星日
以恒星为参考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 的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4秒。
太阳日
以太阳为参考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 的时间,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约 为24小时。
地球自转方向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 转。
偏转现象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运动的物体会受到科里奥利力的影响,产生偏转现象。 在北半球,物体向右偏转;在南半球,物体向左偏转。
时区划分
地球自转导致不同经度地区地方时不同,根据这 一原理,全球被划分为24个时区,方便国际交流 和协作。
昼夜交替
地球自转使得同一地点经历昼夜交替,形成地球 上的日照和温度变化,对生物节律和人类生活产 生深远影响。
导航系统定位原理简介
卫星导航
利用地球自转对卫星轨道的影响, 结合地面接收站观测数据,实现 全球范围内的精确定位和导航。
影响因素
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地球公转轨道的偏心率和岁差等都会对昼夜交替周期产生 微小影响。
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
赤道地区
赤道地区全年昼夜平分,即每天 昼长和夜长基本相等。
极地地区
极地地区存在极昼和极夜现象。 在极昼期间,太阳始终在地平线 以上,没有夜晚;而在极夜期间, 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下,没有白 天。
气候类型分布
地球自转和公转还导致了气候类型的分布。不同地区由 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形成 了不同的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等。
Part
06
地球自转与人类活动关系
天文观测和日历制定中应用
1 2 3
恒星日与太阳日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相对于恒星和太阳有所不 同,形成恒星日和太阳日两个概念,对天文观测 和日历制定有重要意义。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模型展示地球自转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例子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自转对生活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模型或地球自转动画演示。

2.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实际案例资料。

3. 分组讨论的道具或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模型或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过程,提出问题:“地球是如何自转的?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以地球仪模型为例,展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以我国为例,解释东早西晚的原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如跨时区旅行、通信等方面的影响。

5.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并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对生活影响的小论文。

6.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重点知识,以及是否有改进教学方法的需求。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地球公转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区别。

2.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与自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七、实践环节1.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受地球自转和公转影响的现象。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3. 每组选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现象,进行汇报和分享。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分析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现象的影响。

3. 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2.1 昼夜交替2.2 时间差异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

2. 教学手段:地球仪、地图、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1.2 引入地球自转的概念,展示地球自转示意图。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1 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

2.2 地球自转的特点:周期为一天,速度约为1670公里/小时。

3. 演示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3.1 地球仪演示:模拟地球自转,观察昼夜交替过程。

3.2 地图演示:标注地球自转方向,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

4.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现象4.1 地球自转导致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差不同。

4.2 地球自转速度和地球表面的经度差异导致时间差异。

5. 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5.1 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分析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现象的影响。

5.2 讨论: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6.2 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

7. 布置作业7.1 制作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现象。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和观察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地理素养。

在时间差异的讲解上,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解释。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2)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3)能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利用地图和实例,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3)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3)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2)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3)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2)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2. 地图和实例图片;3. 教学软件或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现象;(2)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有哪些特点?2. 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2)提问: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多长?为什么会有“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现象?3. 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利用地图和实例图片,展示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2)提问: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4. 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在地理上的应用,如经度计算、航班安排等;(2)提问:地球自转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收集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 利用地球仪和地图等教具,直观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和产生的地理效应;3. 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题,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4.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提高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过程;2. 掌握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理意义;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地球自转的过程及其影响;2. 学生如何观察和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活动一:引入1.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有哪些运动?2.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太阳的日出日落现象。

活动二:概念解释和讨论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是指地球沿着地轴自西向东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地球自转是地球的基本运动之一,它使得地球上的昼夜变换,造成了日出和日落的现象。

2. 让学生讨论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理意义是指地球自转对地理现象和地貌的影响。

活动三:观察和实验1.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球自转对地球上昼夜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地球自转对气候和季节有何影响?3. 进行实验,观察地球自转对昼夜长度、气候和季节的影响。

活动四:分析和总结1. 收集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观察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2. 引导学生发现:地球自转是地理现象的基础,如日出和日落、昼夜的变换、气候和季节的变化等都与地球自转密切相关。

活动五:拓展学习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气温和季节相反?2. 探究地球自转对地球自转对气温和季节的影响。

四、教学反馈:1. 针对学生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2. 检查学生的笔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课堂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和实验结果,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总结;2. 准备相关素材,为下节课的展示做准备。

最新初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精品教案精编版

最新初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精品教案精编版

2020年初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精品教案精编版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目标1.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

2.运用教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自转运动,理解昼夜更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

3.以河流、风、洋流为例,说明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

4.尝试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有自转、公转,还有其他运动形式。

在这里我们着重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本节教材在阐述地球自转特点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材首先展示一幅“台风卫星影像”图,通过北半球的台风中心附近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运动这一地理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因此,教材第一目从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说明了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

教材第二目、第三目和第四目则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的地理意义。

关于“昼夜交替”,首先是静态描述,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任一时刻其表面分为昼、夜两个半球;然后是动态描述,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半球出现交替,其周期是一个太阳日。

为了增加感性认识,教材增设了“活动”,通过实物演示,观察并掌握昼夜的交替、晨昏线与光线的关系、晨昏线的位置及移动方向。

“时差”知识,分为以下几个层次:首先介绍了地方时的概念;其次对时区划分、区时概念及换算、日期变更线作了介绍,最后举例指出各国在理论时区的基础上所采用的计时系统各不相同,特别以北京时间为例作了说明。

“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移”,是教学内容的难点之一。

限于其原因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因此教材只是以彩图的方式展示了水平运动物体沿不同方向运动时的偏转情况: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地转偏向力可以解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如河岸的冲刷、风、大气环流等等,通过实例可加深对地转偏向力的理解。

教案1.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案1.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教学内容及解析(一)教学内容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2.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晨线、昏线、太阳高度角等定义3.地方时与区时的产生与区别,地方时的判读、换算4.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二)内容解析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指的是地球的自转的运动特征,以及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时差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等现象。

理解它的关键首先在于理解运动的原理,再进一步了解产生现象的原因。

在此之前,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相关基础非常有限,因此本课在开始之前还需要对相关知识,比如地球经纬线的划分等进行一些铺垫和补充。

由于该内容是地理中“地球运动”最基本的原理和规律,对解释一般现象以及后面时差、地转偏向力带来的现象等内容有很大的关联,所以在本学科中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是本学科的重要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地方时和区时的划分及判读,也是教学的难点,解决的关键在于利用多种方式,如动态图、实验演示等充分让学生理解其原理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一)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速度等;2.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3. 地方时的产生及基本规律,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方法;4.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

(二)目标解析1.教师结合示意图讲解地球自转的特征,注意让学生理解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区别,不同方向上看地球自转方向的表达方式等。

2.运用示意图,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

结合地球自转解释昼夜产生原因,并简述意义。

3.学生能够说出地方时的概念,理清并判断地方时的早晚,为学习时区和区时的知识做好铺垫。

然后,由地方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麻烦,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教学。

4.从现象入手,如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河岸冲刷程度的对比,讲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较多,一是对地方时早晚的判断和理解,二是对区时的划分以及时区的计算理解不够,不能进行判断。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23.5º。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 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 12 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 6、7、8,冬季 12、1、2)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 度-黄赤交角度数五: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高中地球的自转教案

高中地球的自转教案

高中地球的自转教案【篇一:地球自转的教案】《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材分析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一系列现象的发生。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以上主要由地球自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以上由地球自转与公转共同所致)。

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这一节主要讲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师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像,采用观察、比较、分析、判断、计算的思维方式,以地球自转方向为依据引导学生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判读晨线和昏线,以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关系为依据确定太阳直射点及日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及产生的地理意义;在教学生进行区时和地方时计算时,要注意几个问题,如要理解北京时间、格林尼治时间、区时和地方时等概念,要注意时差确定的方法,要注意用“知西求东用+,知东求西用-”的规律判断是用“加时差”还是“减时差”;在帮助学生掌握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时,要抓住“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无偏转”这一规律,以降低学生因物理知识不足而带来的学习困难。

二、教学目标1、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

2、运用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理解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①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②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难点: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较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力,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可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五、教学方法:1、利用教具(地球仪、三球仪)演示,运用导学法和分析法,掌握地球自转特点、昼与夜的形成及昼夜交替的产生。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地转偏向力等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模拟动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运用地理图表和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原理。

2、教学难点地方时的计算。

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地理意义。

2、演示法利用地球仪、手电筒等教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地方时和地转偏向力的实际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如河流的偏转、飞机飞行时间的计算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图片或视频,提问学生地球是如何运动的,从而引出地球自转的话题。

2、讲授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利用地球仪,向学生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其差异。

介绍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和线速度),并指出其分布规律(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均相等,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3、探究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模拟太阳光,让学生观察昼夜半球的形成和更替。

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周期对地球上生命活动的影响。

(2)地方时展示世界时区图,讲解地方时的产生原因(由于地球自转,经度不同的地方,时刻不同)。

通过实例,如北京和东京的时差,让学生计算地方时,掌握地方时的计算方法(东加西减,经度每隔 15°,地方时相差 1 小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完整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完整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课标解读】根据课标要求会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是昼夜现象的产生、了解晨昏线、理解昼半球与夜半球的相关知识;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理解昼夜交替的周期以及太阳日存在的意义;其次知道地方时产生的原因,明白时区,区时和北京时间的概念并加以区分,会简单的地方时计算;再次要了解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明确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规律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做出判断。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础知识后,紧接着学习地球这两种基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

从知识的衔接上而言层层递进,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

但是对于高一学生而言,缺乏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的支撑,也不具备空间想象能力,而且面对较难知识时迁移能力较差,因此本知识点应该分为两节课进行,效果较好。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表现在几个方面。

2.理解昼夜交替的形成极其意义3.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规律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做出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昼夜现象和更替,让学生直观地理解。

2.通过绘图以及案例的列举让学生对水平运动的物体偏转更加深刻的理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1.昼夜更替的演示2.地转偏向力的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昼夜产生自转周期昼夜更替太阳日意义调节地表温度原因:地转偏向力规律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 赤道上不偏转。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探讨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地球自转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4. 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的一种形式,地球自转到底是什么呢?它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2. 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1)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即24小时。

3.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昼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不断从阳光照射变为夜晚。

(2)时间差异:地球自转导致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

4. 小组讨论: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5.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我国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

6. 课堂小结: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的一种形式,它产生了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地理现象,这些现象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重要影响。

7. 作业布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总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8.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导入、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使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但在时间差异这一部分,学生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六、教学拓展:1.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地球自转是地球自身围绕地轴的运动,而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必修1全套教案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的成因,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2.能运用地球仪或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自转现象和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事例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3.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并通过认识地球运动,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重点难点】地球自转的规律;时区的划分及区时、地方时的概念与计算。

【教学过程】你知道吗?为什么太阳总是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日当午”要多长时间?为什么2004年暑假雅典奥运会期间我们得知刘翔等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都是在深夜或是凌晨?几年前世界杯足球赛在欧洲巴塞罗那举行,我们要看比赛为什么都在下半夜?为什么途经我国东部海域的台风中心,其气流旋转总是呈逆时针方向?通过本节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自评:用实际问题和自然现象创设情景导入,激发求知的兴趣)一、地球的自转[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每组两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以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每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补充。

(自评: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与人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①地球围绕着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注意观察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旋转的方向。

这里有一个大地球仪,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给大家正确地演示地球的自转。

(自评: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能力)(自转轴称为地轴,过地心,是人们假想的轴;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方向应自西向东,且地轴北端指向始终不变) [多媒体课件展示正确的转动]②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是太阳在绕着地球转吗?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地球的自转;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③阅读教材,回答自转一周的时间和角速度及线速度的意义、大小及分布规律。

(地球自转角速度为单位时间里转过的角度,除极点外均为15°/小时,而线速度为单位时间里转过的弧长,它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因纬线圈的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点无论角速度、线速度均为0)④地球在一刻不停的转动,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它的转动?(自转速度均匀,地球大,地心强大的吸引力及无明显对比的参照物等)(自评: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和归纳问题的答案)[展示课件]:小结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速度。

[做反馈练习1-5题,8(1)] 二、产生昼夜交替[继续活动]在小组内用地球仪演示,集体讨论学习,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自评:课堂教学方式尝试让学生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的机会)⑤假如地球不自转,有没有昼夜现象?有没有昼夜的更替?假如地球不自转但围绕太阳公转,有没有昼夜的更替?如果有,昼夜更替的周期又如何?(昼夜现象是不透明的地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靠反射太阳光线而发亮产生的,地球的半个球面向着太阳,是白天,另半个球面背向太阳,是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造成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无昼夜交替现象;如果地球不自转但围绕太阳公转,仍有昼夜的更替,但一年只更替一次)⑥用手电筒照地球仪,手电筒光线表示太阳光线来的方向,用地球仪演示昼半球和夜半球,在地球仪上找出正午、子夜、由黑夜转为白天和由白天转为黑夜的地方。

(太阳直射的经线为正午12点,子夜的经线与之正相对,相差1800)⑦什么是晨昏线?晨线和昏线是一根线吗?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看晨昏线位置的变化和移动方向。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就是晨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晨昏线平面过地心并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0。

晨昏线应当是静止的,根据物理学的相对运动原理,晨昏线的移动方向应逆着地球的自转方向,即不断地向西移动)[做反馈练习9(1)]⑧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少小时?它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吗?(地球表面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它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三、产生时差[学生分组活动,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对以下问题自主感悟后小组讨论,然后回答,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讲述和总结](1)先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和纽约。

烟花三月旅游节期间,扬州玩具厂的工作人员下午2点上班后要给美国纽约的客商打电话,以落实玩具出口合同,这个时间与客商联系合适吗?你认为什么时候与客商通电话比较合理?(2)什么叫地方时?为什么在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时间可能不一样?(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差15o,地方时相差1小时;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东早西晚,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地点)(3)时区和区时有何不同?不同时区间的区时如何换算?(时区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标准,从西经7. 5º到东经7 .5º ,经度间隔为15º为零时区,由零时区分别向东和向西,每隔经度15º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十二时区与西十二时区相重合;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区时是特殊的地方时,是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标准时,中央经线的经度是“时区号×150”,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任意两时区间时区相差几个,区时即相差几小时;计算时要东“+”西“-”:计算东面时区的时刻要用“已知时区的时刻+两时区间的区时差”,计算西面时区的时刻要用“已知时区的时刻—两时区间的区时差”)(4)为什么要规定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是如何规定的?它和1800线为何不重合?(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国际上规定将180o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日界线是地球上新一天的起点和终点,日界线西侧的东12区总比日界线东侧的西12区早24小时(1天),即东西12区钟点相同,日期相差一天。

如图,国际日期变更线有三处偏离1800经线,主要是为了照顾180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而尽量避免通过陆地)(5)“北京时间就是北京的地方时”对吗?为什么?(北京的地方时是116ºE经线的地方时,而北京时间是首都所在的东八区区时,即120o E 经线的地方时,也是我国实际统一使用的记时方法。

所以各国不一定用区时记时,而是根据具体情况人为规定以便利生活)(6)当我国最东端(约135ºE)早晨6点时,最西端(约73ºE)的地方时是多少?[做完除7题以外的反馈练习](自评: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直观演示问题和知识,学生更容易融入到思考和集体讨论之中,探究性的教学启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四、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联系实际,思维拓展阅读教材自学,回答什么是地转偏向力?说出偏转规律。

通过小组讨论试理解其形成的原因和意义,并解释以下地理现象。

(由于地球的自转,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将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方向发生偏转。

规律: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

主要是牛顿惯性定律和地球自转共同作用形成,地转偏向力深刻地影响地球上水流和气流的运动。

以上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活动前提下,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进行),①为什么长江三角洲河口的河道向南偏移?长江大堤加固时,你认为应重点加固河流的左岸还是右岸,为什么?(长江三角洲河道右偏,北岸淤塞说明了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和影响)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舰队攻打阿根廷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役时,舰上的炮手都打不中目标,恰巧舰长的朋友某位地理学家路过该地,给他们做了几分钟的讲话。

此后他们的炮弹几乎百发百中。

请你简略地说出地理学家对他们讲话的大致内容。

(地理学家主要告知沿水平方向运行的物体都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半球向左偏。

所以炮手瞄准时注意向目标右侧留一个矫正角度)③有人说在我国新疆有条河流,它上游两岸的土质相同,但左岸比右岸陡,下游右侧沙滩中有丰富的沙金。

你认为他的说法可信吗?④单向行驶的火车铁轨右侧和小汽车右边的轮胎容易被磨损。

(自评: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里的设计即遵循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以逐步探究实例代替传统的叙述,使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常见的地理景观,能够理解世界上一些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能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突出应用,在探索追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实验验证地转偏向力]①拿一个地球仪,在它静止的时候,从高纬度地区滴一滴红色胶水,观察胶水的轨迹。

转动地球仪,在同样的地点滴一滴红胶水,观察胶水的轨迹与刚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有什么不同。

②用一把撑开的雨伞代表北半球,伞的顶端表示北极,伞的支架杆表示经线,分别在雨伞静止时和雨伞按地球自转方向匀速转动时用水杯从“北极”向下倒水,观察两种情况下水珠流动的轨迹与经线的相对方向有何不同?为什么?③拔掉厨房水池中的塞子,观察水池中的水是怎样流走的,如是旋转流下,仔细看其旋转的方向是怎样的?推断如果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情况又会是怎样?[做反馈练习7题]归纳小结。

1、下列有关地球自转运动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纬度愈高,线速度愈快B.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C,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D.地球自转过程中,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2、地球自转3600所需要的时间为()A.23小时56分4秒 B.24小时 C.一个昼夜交替的周期 D.23小时4分56秒3、我国发射的定点于1250E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卫星()A.卫星轨道平面与地轴成66034/的夹角 B.绕地球的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C.绕地球运动的角速度与地球上任何一点的自转角速度相同D.绕地球运动的线速度比地球上任何一点的线速度都大4、与毛泽东主席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度()A、900W,890SB、800E,400NC、100E,100SD、1800W,700N5、有关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表面角速度处处相等B、地球表面线速度处处不等C、北纬45度地点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一半D、北京的线速度比香港小,而角速度与香港完全相同6、当伦敦为中午12时时()A.美国处于黑夜,中、印、日三国都处于白天 B.美国处于白天,中、印、日三国都处于黑夜C.中、印、日三国的日期比美国早一天 D.中、印、日、美四国的日期相同7、南北半球分别有一物体自西向东运动,下列有关其偏向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向高纬偏转 B.都向低纬偏转C.都向南偏转 D.北半球向向南偏转8、读右图回答:(1)图中表示的是半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