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合集下载

张岱《陶庵梦忆》序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张岱《陶庵梦忆》序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张岱《陶庵梦忆》序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张岱《陶庵梦忆》序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陶庵梦忆张岱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

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

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

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

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

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

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

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

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

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

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

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

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 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非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注释】①陶庵:张岱,号陶庵,侨寓杭州。

著有《陶庵梦忆》等。

②駴駴(hài):惊骇。

③首阳二老:指伯夷、叔齐。

殷亡后二人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④王谢:王姓与谢姓自东晋王导与谢安后,便成为江南两大望族。

⑤二王:指王羲之与王献之,东晋著名书法家。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引决:自死B、今日罹此果报罹:触犯C、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报:报应D、余今大梦将霜霜:醒7、答案:B、遭受8、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昔日奢华,今日果报”的一组是(3分)①以衲报裘,以苎报靧,仇轻暖也②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③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④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⑤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⑥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A、①②③B、①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⑥8、答案:B、②没有报应;④说文人为名,如邯郸一梦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己在家破国亡之时,隐居山中,如同野人。

《陶庵梦忆》·梦回大明的张岱

《陶庵梦忆》·梦回大明的张岱

《陶庵梦忆》·梦回大明的张岱通过阅读关于张岱的一系列书后,我觉得张岱是一个全能的忠义之人。

何称其全能?张岱善于写诗词文章,又精通戏曲、音乐、绘画、园林、书法、篆刻,还懂得美食茶道,古董珍玩、花鸟虫鱼等等。

几乎各种技艺都样样在行。

何称其忠义?张岱是一个汉族人,生活的时代是明末清初时期。

生在日益衰落的明朝,中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国家被“蛮夷”推翻。

他退隐山林,思念自己亡去的国家,随之改变的还有他的写作风格。

其中张岱的作品我最喜欢是《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是张岱所著的一本散文集,它是一幅明朝灭亡后,张岱以自己为原型所写的个人生活画卷。

张岱自号陶庵,所以书中的陶庵,指的就是张岱本人。

首先我觉得通晓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是理解这本书的一把秘钥:早年张岱生活安逸,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生活在一个家境富裕的环境下。

少年跟随琴师王侣鹅习得古琴,精通《雁落平沙》、《山居吟》等大曲20种,《胡笳十八拍》、《普庵咒》等小曲十多种。

青年张岱更是喜欢在安逸的环境中无忧无虑地四处交游,与诸多文人雅士有所交集。

爱整理历史,著有《石匮书》、《古今义烈传》等史传散文。

其中《石匮书》记录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开始到天启七年为止的明代史事,而《古今义烈传》写的则是历史上一些忠贞不二之士。

从这些著作我们可以推导得出:张岱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

《石匮书自序》中:“非颊上三毫,则睛中一书,墨汁斗许,亦将安所用之也?”张岱看到没有一部像样的史书记载自己的朝代,就自己来写这样一本史书。

通过整合历史上那些忠贞不二的历史人物,也证明了张岱有着一颗想像那些忠义之人一样精忠报国的少年热血心。

然而事并不如人意。

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宣布灭亡,从此清朝成为了全国的统治者,正式取代了明朝的地位。

出神仕宦家庭的张岱,结束了早年安逸的生活。

张岱在明朝灭亡后,神情变得恍恍惚惚的,他既不想苟活,又不能寻死。

只好隐居在嵊县西白山中。

家境日况俞下,最后竟沦落到吃不起饭的地步。

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张岱笔下的文人世界充斥各种矛盾:一边是令人目眩的名望与机会,一边是郁闷、沮丧,甚至肉体的衰亡。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目录分析
1
总序妙笔生花 史景迁
2
中文版序
3
第一章人生之 乐乐无穷
4
第二章科举功 名一场空
5
第三章书香门 第说从头
1
第四章浪迹天 涯绝尘寰
2
第五章乱世热 血独怆然
读书笔记
客观与倾向近读四本史景迁作品,张岱王氏西方顾问和追寻现代中国。而愈晚近,越靠近二十世纪,其可读 性就一般。
要读懂此书,最好先读几本张岱的书,强烈推荐《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他有一个绝对有趣的灵魂。 年轻时鲜衣怒马,国破家亡后发奋著书。 都说繁华如梦,过眼皆空,昔日绮靡,今成废墟。茫茫时间长河,连有名姓的世家大族都逃不过山雨欲来的 侵袭,更何况如蚁虫般伏草求存的普通人呢。 以前只是佩服经历改朝换代的张岱依然能将日子过得兴味盎然高寿离世,史景迁以上帝视角对张岱的观察更 凸显了普通人在大历史中的渺小以及个性对个人生活质量的把控,虽无力扭转乾坤,但仍可努力保持意趣。 2022.10.24.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 不得不承认史景迁是学术写作的高手,写张岱,材料运用自如,写出了万花筒般的瑰丽色彩,这符合古中国 的文化艺术趣味。 由奢入俭巨不易,若无坚定目标,张岱几乎不可能苟活于世。
必须靠灵光乍现——这个想法在16世纪末的某些读书人之间很盛行。张岱回想当年读书时,“正襟危坐,朗 诵白文数十余过,其意义忽然有省。间有不能强解者,无意无义,贮之胸中,或一年,或二年,或读他书,或听 人议论,或见山川、云物、鸟兽、虫鱼,触目惊心,忽于此书有悟,取而出之”。
也拜这些所赐,张岱才得以穿透社稷之表象,了解暗藏的积弱不振,这确实很像他小时候爱看灯笼,仿佛其 亮光可以照亮卜居城市的种种暧不明。

从《西湖梦寻》看张岱的前朝记忆

从《西湖梦寻》看张岱的前朝记忆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 o.4,2020G en era.N o.1752020年第4期(总第175期)Jo u rn al o f Q iq ih ar Ju n io r T each ers ’C o llege张岱是明清易代之际一位颇负传奇色彩的文人。

他出生于万历二十五年,家世显赫,青年时期的张岱兴趣广泛,结诗社、研制茶饮、斗鸡、看戏、赏雪出游、狩猎,过着富贵公子的逍遥生活。

四十岁前,张岱的生活以读书享乐为主,而在明朝灭亡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变。

他在晚年创作的《自为墓志铭》中写到:“甲申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白发婆娑,犹视息人世。

”[1]张岱也有过以身殉国的念头,但因《石匮书》未成,便打消此念。

他归隐不仕,从一个贵族公子沦落为普通民户,生活困顿不已,所有家当仅存“破床碎己,折顶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

”[1]张岱在晚年潜心著作,不仅完成了历史著作《石匮书》,同时创作了散文作品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张岱青年时常盘桓于江南繁华之地,西湖自然充满了他旧时的回忆,在晚年之时,他动笔写下这部《西湖梦寻》。

梦境缥缈不可追,张岱自然知道往事如烟散去,无法追回,但或许是过往回忆过于美好,他忍不住回忆起故人故事,寻觅当年在西湖的点滴旧事。

《西湖梦寻》正是这样一部承载着张岱前朝记忆的作品,书中多琐碎之言、感慨之语。

一、熟稔于心的西湖景致张岱长期寓居钱塘,对于西湖的胜景如数家珍,《西湖梦寻》一书按景物的地理位置进行编排,依照北路、西路、中路、南路、外景的顺序介绍西湖风光,间或穿插着一些逸闻掌故、市井人情,读起来生动有趣。

《西湖梦寻》堪比是西湖的一张风景名片,书中对西湖景致的描写真实细腻,张岱对于西湖一景一物的描摹反应了其独特的内心感受。

在《明圣二湖》中,张岱将湘湖比作处子,仿佛女子未嫁之时般羞涩含蓄;鉴湖则像名门闺秀,可钦却不可亵渎;西湖则像名妓,声色俱佳,人人都可亲近它。

论遗民张岱的旧梦追寻与道路探索

论遗民张岱的旧梦追寻与道路探索

论遗民张岱的旧梦追寻与道路探索作者:梁宠来源:《美与时代·下》2021年第09期摘要:作为晚明遗民,张岱后半生都在寻求旧梦的影子。

面临家园的失落,同时代的人选择各异,张岱在迷茫痛苦中最终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而张岱对旧梦的追寻与道路的探索是从时代背景、家世渊源、交游影响、自身思想四个方面进行的。

关键词:遗民;张岱;旧梦;道路“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1]54,用南唐后主李煜怀念故国之词来形容遗民张岱也极为贴切。

张岱(1597-1685),字宗子,后改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他的人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明亡前,他是贵族翩翩佳公子,不知人间疾苦;明亡后,他是浪迹山中无人识得的落魄隐士。

回首前尘往事,他在《自为墓志铭》云:“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桔虐,书蠹诗魔。

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

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

”[2]167过去的一切已成梦幻泡影,旧梦不再,他把命运交付给他的这一份荒诞悲哀连同自己的血泪反复咀嚼,即使后半生无时无刻不在颠沛流离和艰难困苦中度过,也没有放弃对旧梦的追寻和对自身选择道路的坚守。

一、故国覆亡之惨痛一代明王朝的陨灭对那个时代各个阶层的人士都是巨大的冲击,知识分子的反应也甚为激烈。

晚明属于中国社会各方面都高度发展的时期,社会的繁荣开放加上西方观念的传入,明朝人充分享受着社会进步带来的成果,尤其是张岱所属的贵族阶层。

他出身簪缨世家,且惯于享乐,《陶庵梦忆》就展现了一幅幅晚明江南地区民众,特别是士人阶层的生活场景画卷。

《陶庵梦忆》记有《蟹会》一则,得以一窥:“一到十月,余与友人兄弟辈立蟹会,期于午后至,煮蟹食之,人六只,恐冷腥,迭番煮之。

从以肥腊鸭、牛乳酪。

醉蚶如琥珀,以鸭汁煮白菜如玉版。

明晚散文的最后一位大家和集大成者

明晚散文的最后一位大家和集大成者

明晚散文的最后一位大家和集大成者在中国文学史上,张岱以洗练简约的小品文笔墨,为后人写下了《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之类的精彩著述,也对鲁迅、周作人、俞平伯等现代文学名家产生过很深的影响。

90年代,曾两度兴起晚明小品的出版与研究高潮,《陶庵梦忆》《西湖梦寻》被奉为圭臬,脍炙人口,风靡一时,人们为张氏戴上了“性灵派小品大师”花冠。

章培恒、骆玉明在《中国文学史》之《晚明小品散文》中,赞道“晚明散文的最后一位大家和集大成者是张岱”。

国际著名汉学家史景迁对张岱,情有独钟。

他在《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中,叩问明亡的原因,有感于当时士绅阶层不愿接受异族统治而选择自灭,甚至全家寻死,而其所生存的社会非常富足,使之生活存在许多值得玩味的成分。

他选择了张岱作为研究点,从其人生追求与理想作为出发,又一次采用与众不同的“讲故事”的方式,解析张氏渊博知识与文化涵养,叙说其洒脱慰藉与无奈苍凉,试图间接地证明晚明在中国史上文化最繁华的灿烂一瞬。

《张岱词话》读后感

《张岱词话》读后感

《张岱词话》读后感《张岱词话》是一本关于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收录了张岱对古代词作的独到见解和深刻分析。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古代词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文学创作有了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首先,张岱在书中对古代词作的分类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他指出,古代词作可以分为五言、七言和杂体三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韵律和表现手法。

在他的分析中,五言词以简洁明快、抒情婉转为主要特点,七言词则以雄浑豪放、气势磅礴为特色,而杂体则是两者的结合,兼具了五言和七言的优点。

通过对这些形式的介绍,我对古代词作的多样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欣赏古代词人们的创作才华。

其次,张岱在书中对古代词作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技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强调了古代词作在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方面的独特魅力,认为词作是一种通过音乐和文字结合的艺术形式,能够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他还指出,古代词作在修辞手法和形象描绘方面有着独到之处,通过对比、象征、拟人等手法,词作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和联想,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

这些分析让我对古代词作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技巧有了更多的启发。

最后,张岱在书中还对古代词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进行了介绍,通过对他们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的分析,我对古代词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传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张岱通过对古代词人的作品和人生进行细致的剖析,揭示了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思想,让我对古代词作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有了更多的感悟。

总的来说,《张岱词话》是一本具有深度和内涵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古代词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文学创作有了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更是一部传承和弘扬古代文学传统的重要著作,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词作的魅力。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感受其中的深刻内涵,从中汲取文学的营养,为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增添一份灵感和力量。

徐剑 前朝梦忆说仕风

徐剑 前朝梦忆说仕风

为“有明 一 代,国史 失诬,家史 失谀,野史 失
因张岱而喜西湖。
臆”,正本清源,写亡国之痛,记时代哀音,给
然,数百年如斯,西湖留痕。人们犹记杭
后 世以警 醒。再则,彼以翩 翩 书生 之弱,赳 赳
州太守东坡,殊不知最爱西湖者,唯张 宗子
武 夫 之勇,纵笔天 地,梦回前朝 江山,以空 灵
是 也。时 大 明已亡,江 山易主,彼不食 清粟,
桔 虐,书 蠹 诗魔,劳 碌 半 生,皆成 梦 幻,年至
其文脉源流,严格考据,写了一部子乎者也史
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天崩地裂之前,
学之著《前朝梦忆》,复活了大明时代的市井
彼夜夜笙歌,醉 生梦死,国以彼 无 关,家以其
生 活。毋庸 置 疑,在 余 看来,明文 第一,张 岱
无涉Hale Waihona Puke 盖一行尸走肉矣。然,三百年来家国,
张岱坚守士风铁骨,却被亲朋拒之千里,彼从
烬,却在张岱空灵书写之中复活,故国不堪回
山 野 回到人 间,“ 故 旧见 之,如 毒 药 猛 兽,愕
首 寒 梦 中,却 活在《陶庵 梦 忆》里,活在《西
窒而不敢与接。”以至于彼作自挽诗,想一死
湖 梦寻》中,同为明 末仕 子祁彪 佳阅后,拍 案
了之 。然《石 匮书》未 成,唯 苟 活 于 世,却 备
愕 然。彼 乃生于卿相 之 家,身 世 显 赫,然,贵
身为前朝遗民,一生未有功名,却心怀故国,

不过 三代,到了父 亲及彼两世,便与功名无 缘。其少时玩物丧志:“好精 舍,好美婢,好 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兼以茶淫
一世未入 殿堂,却有仕之傲骨。以至于时隔 三百多年后,美国之洋人汉学家史景迁读了张 岱之 文,为其倾倒,膜 拜 不 已,读 遍 张岱,溯

半世浮华半世梦——浅谈张岱及《陶庵梦忆》

半世浮华半世梦——浅谈张岱及《陶庵梦忆》

半世浮华半世梦——浅谈张岱及《陶庵梦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有明朝人张岱所写《湖心亭看雪》一篇,篇章短小、语言清丽,却常常得不到师生应有的重视。

每及讲到此文,大多简略翻译文章,当作赞颂西湖美景篇目草草了事,让人时时感到惋惜。

因此了解张岱并大略知道其作品及其心路历程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关于张岱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其高祖张天复、曾祖张元汴、祖父张汝霖、父张耀芳均饱学之士,祖孙几代都工于诗文,皆有著述。

张岱少有天赋,也曾用了些精力去取得功名,终因无志于此而放弃,转而寄情山水,收藏鉴赏古玩,品评磁窑铜器,为文物古玩题铭,前半生活得热闹而繁华。

后清军入关,年近五十遭国破家亡,既不愿投降,又不能死节,只能“披发入山”做了“明的遗民”,昔日朋友把他当作毒药猛兽避之不及,他隐遁山中屡次欲自绝于世,只因所著明代纪传《石匮书》尚未完成而苦苦支撑,此种状态下却少有怨恨之辞。

在极其艰苦的物质条件和十分痛苦矛盾的精神状态下,张岱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岁月。

张岱终其一生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文学作品,是明代散文界的代表人物。

二、关于《湖心亭看雪》杭州西湖湖心亭位于西湖中央,与三潭印月、阮公墩合称“蓬莱三岛”,寓意人间仙境。

吟咏此景的诗文是很多的,但写雪夜下西湖景色的文章却不多见,张岱所写《湖心亭看雪》得到大家的重视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作者寥寥数笔,把冬天西湖的雪夜勾画得淡雅而简约,回味无穷。

但如果只看到写景的妙笔而不去深究下面的人事,便如同买椟还珠贻笑大方了。

本文写的是崇祯五年的事情,张岱作此文时已是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后的几十年了,此时已国破家亡的作者不可能不知道当年他和朋友们纵情欢乐着的时候,北方的女真人正在撞击着明帝国的北大门。

经历了这一切的张岱却只是淡淡的写道:那一天晚上我一个人去西湖看雪,在湖心亭上遇到两个和我一样有兴致的人,我很高兴。

漫谈鲁迅与张岱

漫谈鲁迅与张岱

一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写过一批很好看的关于中国古代的书,其中有一本叫《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温洽溢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10年版),读起来亦复良多趣味。

用“浮华与苍凉”来概括明、清之际大文学家张岱(1597―1684)的一生,颇得要领,而“梦忆”二字,又正从张岱的代表性著作《陶庵梦忆》而来。

张岱回忆散文集《陶庵梦忆》的自序有云:“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如野人……因想余平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梦忆》和过去许多政治社会剧变之后出现的回忆之作一样,尽管无限伤心,但当作者追忆昔日繁华之时,文笔却总是相当有神,明丽清新,叙及早年的浮华奢豪,尤为津津有味。

即如其中卷七有《及时雨》一则,记叙其故乡绍兴求雨的仪式道:壬申七月,村村祷雨,日日扮潮神海鬼,争唾之。

余里中扮《水浒》,且曰画《水浒》者,龙眠、松雪近章侯,总不如施耐庵,但如其面勿黛,如其髭勿鬣,如其兜鍪勿纸,如其刀杖勿树,如其传勿杜撰、勿弋阳腔,则十得八九矣。

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

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

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治,臻臻至至,人马称?贫?行,观者兜截遮拦,直欲看杀卫?d。

五雪叔归自广陵,多购法锦宫缎,从以抬阁者八、雷部六、大士一、龙宫一,华重美都,见者目夺气亦夺。

盖自有台阁,有其华,无其重,有其美,无其都;有其华重美都,无其思致,无其文理。

轻薄子有言:“不替他谦了,也事事精办。

”季祖南华老人喃喃怪问余曰:“《水浒》与祷雨有何义味近?迎盗何为耶?”余俯首而思,果诞而无谓,徐应之曰:“有之。

天罡尽,以宿太尉殿焉,用大牌六,书‘奉旨招安’者二,书‘风调雨顺’者一,‘盗息民安’者一,更大书‘及时雨’者二,前导之。

张岱:前朝梦忆,茶里归人

张岱:前朝梦忆,茶里归人

张岱:前朝梦忆,茶里归人年轻时的张岱喜欢深深庭院,眼神波俏的丫鬟,繁花和少年,华丽的衣裳,骏马奔跑的姿态,神奇的灯,烟花在幽蓝的夜空中绽放;还有梨园歌舞,紫檀架上的古物,雪白的手破开金黄的橘子,新绿的茶叶在白水中缓缓展开。

晚年国破家亡,流离山野。

张岱所存者,唯破床一具,破桌子一张,折腿的古鼎,断弦的琴,几本残书。

还有梦。

还有用秃笔蘸着缺砚写下的字。

字迹想来是枯淡的,但依然风骨琳琅。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痴人说梦,遂有《陶庵梦忆》。

在这本被后世誉为明文第一的书中,张岱多处写到茶,尤以《闵老子茶》最耐人寻味,现以白话文复述如下——周墨农对挚友张岱说起南京的闵汶水是茶道高手,闻茶识茶,看水识水,你一定要去拜访。

戊寅九月张岱专程到留都去,船在闵汶水桃叶渡口靠岸后,就前往探访闵汶水。

不巧,闵汶水下午正好外出,过了很长时间才回来。

张岱一看是一位鬢髮蓬松散乱的老人。

刚刚与他交谈了几句话,汶水老人忽然想起什么,急忙起身说:“我的拐杖忘记在刚刚去过的地方了”。

于是不好意思打了个招呼又出去取拐杖了。

张岱只好自言自语道:“今天岂不是白来一趟吗”?大约等了很久,汶水老人回来时已是晚上八点左右了。

汶水用诧异的眼神斜视张岱说:“你怎么还没有走啊,到这里有何干?”张岱说:“仰慕您老人家很久了,今天如果不能畅饮您煮的茶,绝不会离开此地的。

”汶水老人一听这话,显得很高兴,于是,亲手支起炉子煮茶,不一会,只见茶在容器中沸速旋转,如风如雨一般。

老人把客人引到一处窗明几净的幽雅所在,室内有宜兴紫砂壶和成宣窑制作的瓷瓯十多种,都是精品、名贵的茶器。

这些茶器精妙绝伦,看得张岱连连叫好。

灯下观茶汤,汤色居然与茶器颜色没有区别而且茶香味好,张岱连连叫绝。

并询问汶水老人:“这茶产在什么地方?”汶水老人回答:“阆苑茶”(阆苑茶,史书无记载。

此处可能神仙茶统称。

阆风: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

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有时也代指帝王宫苑)。

张岱.前朝梦忆

张岱.前朝梦忆

张岱.前朝梦忆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离骚管平湖 - 中国古典乐欣赏唐霓裳羽衣陶庵梦忆序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

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

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

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篑报踵,仇簪履也。

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暧也。

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

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

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

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

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

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

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

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 一寒士乡试中试,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 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

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

布衣疏莨,常至断炊。

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常自评之,有七不可解。

向以韦布而上拟公侯,今以世家而下同乞丐,如此则贵贱紊矣,不可解一。

不识张郎是张郎——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不识张郎是张郎——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不识张郎是张郎——张岱的浮华与苍凉忠孝两亏,仰愧俯怍,聚铁如山,铸一大错,且说说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我一直认为,现下许多人对张岱的喜欢都是非常流于表面的,对张岱的评价也过于窄化了。

就如同当年许多人因为一句“人生如若只如初见”就把纳兰容若的捧得那么红一样,《湖心亭看雪》、《自为墓志铭》第一段、《夜航船序》也把张岱放在了当初纳兰的位置。

我们很多人看到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里的那个前半生翩翩贵公子的都市文人张岱,看到了《夜航船》里那个博闻强识的张岱,却忽视了《石匮书》、《续石匮书》里作为史者的张岱,忽视了《四书遇》、《琅嬛文集》、《快园道古》里那个灵动识见的张岱,也忽视了那个一生无甚作为、既有意气却也懦弱的普通人张岱。

不识张郎是张郎——张岱的浮华与苍凉文凤妩张岱《自为墓志铭》第一段已经被说烂了,但即便如此,我依然想提一下,这一段里的“好梨园、好鼓吹……茶淫橘虐,书蠹诗魔”不仅仅是一种追忆,也充满着自负的意味,因为他不只是停留在“爱好”这个层面,他几乎精通晚明所有的艺术门类,而且能与这些门类里的顶尖人物探讨交流成为朋友。

比如梨园,他与此道行家祁彪佳、彭天锡都是好友,张家家伶曾说“主人精赏鉴,廷师课戏,童手指千,傒童到其家谓‘过剑门’,焉敢草草!” 他自己也说,“嗣后曲中戏,必以余为导师。

” 张岱创作的《乔作衙》一剧演出当日万人空巷,观者癫狂。

比如书画,张岱与姚允在、曾鲸、陈洪绶来往甚密,其书画意趣更倾向于松江画派的理论,正如同他的小品文一样,萧疏淡远。

张岱对徐文长的书画也颇有见解,或许源于张岱高祖曾祖祖父与徐文长的交谊,他似乎对徐文长颇为青睐,诗词也下过功夫学仿。

如此种种,《陶庵梦忆》里比比皆是就不一一列举,但这些也不过是证明张岱是和聪颖精于赏鉴的高级文人,越中名士罢了。

而真正能把他从这种“小资情怀”里抽出来的,是《石匮书》与《续石匮书》,是他的遗民生活。

张岱与那个时代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都去考取功名,但他对功名似不是太过在意。

张岱

张岱

很早之前,在读明代散文大家张岱《湖心亭看雪》的时候,觉得他很神秘,给人不可触摸的感觉。

现在,读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的时候,我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

张岱的《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把公安派的清新与竟陵派的陡峭熔于一炉,兼有两派之长,堪称晚明小品文大家。

但一般人都对张岱的生平并不清楚,也不了解这些优美散文背后的现实关怀。

史景迁不怕困难,从张岱散文入手,通过精心拼贴无数碎片,一点一点还原出一个大家不熟悉的张岱形象。

史景迁写这部张岱的传记,“去思索四百年前的生活与美学”,进而将笔触延伸至晚明士绅阶层的生活、思想、审美趣味等层面,用以反映那个历史阶段的中国社会状况与世情百态。

张岱是一位江南名士,富于才情和学养,坚韧而不乏机智。

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衣食无忧,性喜游山玩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

但四十九岁那年,清兵入关,张岱的人生遭逢重大转折。

他带着幸存的家人逸隐于绍兴龙山,务农为生,余生力修明史,八十八岁方成,是为《石匮书》,书成后不久亡故。

个人历史与家国历史相互映照,无法切割。

面对挡不住的历史洪流,还归龙山是张岱的一个选择,能自主画下的一条人生界线。

不论是怀志一生纂修的《石匮书》,还是《陶庵梦忆》里多情善感的前朝旧事,都镶框着家族轶事与大时代的悲喜交错。

此刻,张岱一生的浮华与苍凉,在梦与忆的交错摆荡之间,隐隐浮现。

张岱的人生选择,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不仅反映了那一特殊时代的社会氛围,还体现着一个读书人,在强大的压力中对人生真谛的追寻。

张岱晚年写《陶庵梦忆》,明朝已亡,但在《湖心亭看雪》中,纪年却仍用“崇祯”,这说明在张岱的心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作为一个亡国的遗民,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后的“更定”时分,独自一人去赏雪,他的那种落寞与孤寂也就不难想象了。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寻常的人,用不一般的纪年方法在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里的那种不一般的心态与情趣。

《陶庵梦忆序》诗词鉴赏2篇

《陶庵梦忆序》诗词鉴赏2篇

《陶庵梦忆序》诗词鉴赏2篇《陶庵梦忆序》诗词鉴赏1《陶庵梦忆序》是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张岱为其传世之作《陶庵梦忆》所作的序。

张岱是仕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可惜偏逢末世,随着明清政权的更替,当时的前明官僚钱谦益、吴梅村、龚鼎孳等苟事新朝,而张岱却“披发入山”,隐居不仕,生活窘迫,“常至炊断”,坚决不与满清统治者合作,体现了刚直不阿的气节。

作为“故国不堪回首”的明朝遗民,今昔对比,现实与梦幻交织,作者满腔的亡国之恨、满腹的思念之情,便化作了《陶庵梦忆序》等写梦写幻的追忆之作。

因此,我们在欣赏其雅洁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常常感到有一层梦幻般的轻纱笼罩其上,使意境显得深杳而朦胧,这就缘自张岱小品散文的虚实相依的表达特点。

结合《陶庵梦忆序》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现实生活与放逸优游的前尘往事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将自己晚年国破家亡、捉襟见肘的潦倒境况与当年繁华靡丽的生活对举,昔日“甘旨”“ 温柔”“ 爽垲”“ 香艳”“ 舆从”的优游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以绳报枢,以甕报牖”、“ 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以途报足,以囊报肩”,让人不得不感慨“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的果报,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人生大梦一场。

正如他在自作《墓志铭》中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这一切,他在晚年回忆往事的时候,悔恨有加。

所以“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的缘由,更让人感叹游走在现实与梦幻中的作者的神笔。

二、现实状态与信手拈来的恰切比喻在简括了本书“不次岁月”、“不分门类”的特点之后,作者对自己的痴迷本书的现实状态自嘲为“痴人前不得说梦”。

为了将自己的“痴”状形象化,他写了两个“痴人”的旧事。

与其说是听似言之凿凿的旧事,不如说成作者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两个贴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为真,只须领会其意趣便可。

顾建平:一个作家的书单

顾建平:一个作家的书单

68 2018年第04期Culture _文化我们不需要去了解那么多所谓的网络热点,转瞬即逝的热点。

我们应该关心的少一点,关心的深入一点,我们的阅读也是这样。

从我们离开课堂开始,就获得了阅读自由。

现在,手机里那么多信息,每天看,但是你什么都记不住。

信息过剩的时代要懂得节制。

不要仅仅听书,纸媒是入心入耳的,在阅读的时候让你有系统思考的时间,而不单单是读,听书没有这个效果。

建立自己的阅读谱系,好书是无穷尽的,我也做不到把所有的好书都推荐完全,人生还有很长,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书来培养自己的文学趣味,然后去寻找更好的书,阅读体系需要自己去建立起来。

今天推荐的这些书不一定能让你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但是至少入心入脑读过之后让你成为一个合格的文学人,什么叫文学人呢?你把文学已经渗透到你的生活中、思想境界中、你的审美趣味当中,形成一种对书的判断力,有文学趣味,有文学眼光,你的生活里也有文学色彩,这就是文学人,扩大一点说就是文艺。

就像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我们需要把生活艺术化,生活就是艺术。

艺术不是你去看了画展、电影、喜剧就是艺术,我们喝茶的时候、我们交谈的时候、我们炒菜的时候都是艺术。

我们把艺术的感觉融入到生活中去,点点滴滴,时时刻刻,变成艺术的人。

你可以不从事文学工作,但是一定要成为一个文学人,不要写了很多作品,但还是文学的门外汉。

今天我推荐的这些书,并不是大家都去读,这些书单是不完备的,我个人而言是极力想推荐给大家读的,可以选择其中一两本去读,入心入脑地去读,有的书会引导你去读更多的书,慢慢构成你的读书谱系,有的书让你读了还想顾建平:一个作家的书单在网络发达的现在,信息狂轰乱炸,但是写作的人,严肃文学,传统文学,而且是努力想写出经典的人,需要过滤掉无用的信息。

你的脑子不需要那么多信息,文学需要你去体味,体味辽阔的天空、蚂蚁窝的运作……我们的文学写作要关心很具体的、很贴近生活的事情,顾建平,江苏张家港市人,1968生,1984-1991年就读于北学中文系,文学硕士。

李敬泽论张岱:一世界的热闹一个人的梦

李敬泽论张岱:一世界的热闹一个人的梦

李敬泽论张岱:一世界的热闹一个人的梦1.张岱喜欢的事是:深深庭院,眼神波俏的丫环,繁花和少年,华丽的衣裳,骏马奔跑的姿态,神奇的灯,烟花在幽蓝的夜空中绽放;还有梨园歌舞,紫檀架上的古物,雪白的手破开金黄的橘子,新绿的茶叶在白水中缓缓展开,这些都是张岱喜欢的事。

2.张岱还喜欢锣鼓吹打,喜欢人群。

浩大的、如粥如沸的人群,其中有张岱。

张岱叹道:人太多了,太挤了,太闹了。

但人群散去,天地大静,一缕凉笛绕一弯残月,三五人静坐静听,其中亦有张岱。

3.张岱是爱繁华、爱热闹的人。

张岱之生是为了凑一场大热闹,所以张岱每次都要挨到热闹散了、繁华尽了。

4.张岱,字宗子,居绍兴,生死于明清之际。

家世殷富,少有捷才。

然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时文不成,学仙学佛,学种地,皆不成。

时人呼为废物、败家子、蠢秀才、瞌睡汉,到老了,一言以总之,呼之曰:死老鬼!5.张岱之后百年,有贾宝玉生于金陵。

张岱所爱亦为宝玉所爱,宝玉之阅尽大观正如张岱凑够了热闹。

该二人皆有与生俱来的冲动——成为“废物”,“废”了自己。

故异史氏曰:宝玉岂“死老鬼”张岱投胎转世欤?张岱又字石公,莫不就是大荒山青埂峰下女娲补天所遗的一块废石?6.张岱毕生足迹,南不过绍兴,北至兖州。

山东、江苏、浙江,由圣人发祥之地到六朝金粉、湖上风月,地图上狭窄的一条正是古中国文明的中心。

时当晚明,据说资本主义在此萌芽了,据说这萌芽又被掐掉了。

但是——7.张岱和他的人群正无边无际地欢乐。

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他们不知道北方的蛮族正撞击帝国的长城,不知道一个下岗驿丁的身后正聚集着更广大的人群,这是一支沉默、饥饿、仇恨的大军。

8.张岱不知道。

张岱知道的是:这世界正在瓦解,天柱欲折,四维将裂,张岱在内心深处等待那一刻。

那和满洲的铁骑无关,和李自成的义旗无关,和历史无关,那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尘埃落定。

所以——9.张岱和他的人群见证了“末世”。

他们见证无限的美、无限的繁华、无限的精致复杂,见证了缓缓降临的浩大的宿命。

从《陶庵梦忆》看张岱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以《陶庵梦忆》中的节庆写作为例

从《陶庵梦忆》看张岱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以《陶庵梦忆》中的节庆写作为例

从《陶庵梦忆》看张岱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以《陶庵
梦忆》中的节庆写作为例
刘倩霖
【期刊名称】《写作:高级版》
【年(卷),期】2017(000)002
【摘要】张岱在《陶庵梦忆·序》中深感自己过往的五十年恍若一场大梦一般,而“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但《自为墓志铭》又说道:“甲申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白发婆娑,犹视息人世。

”张岱是矛盾的,明知是醒,偏要以梦来麻痹自己。

但是内心的清明也非简单的言语能够遮掩。

因而本文将从《陶庵梦忆》中的节庆写作的内容入手,浅谈张岱“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苍凉心境,一窥热闹繁华背后的落寞无奈。

【总页数】3页(P50-52)
【作者】刘倩霖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州5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2
【相关文献】
1.以《陶庵梦忆》为例看张岱散文的艺术趣味 [J], 陈佳佳
2.闲适妙境说张岱——以《陶庵梦忆》为例 [J], 王江丽
3.从《陶庵梦忆》看张岱小品文的诗性特征 [J], 王娅
4.论张岱散文的审美特质\r——以《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为例 [J], 项娟
5.文言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张岱《陶庵梦忆序》为例 [J], 潘玲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说实话,我不是一个爱读史的人。

总觉得历史的浩瀚不是我读了就能明白的,又觉得所有的史都夹杂着写史人的情感,那我要怎么辨别真假?总之,各种各样的原因让我对历史敬而远之。

但是,也由于机缘的巧合,选了一门名字动听的选修却是一堂堂不折不扣的历史课。

于是,我不得不买来一本历史小书,且读一读。

说来也怪,选的这本书也是一个极其让人心动的名字,看来我注定是逃不了名字的诱惑了。

言归正传,对张岱的了解实在是很少,就拿这本书作自己对张岱的入门吧。

首先,读这本书之前我嘲笑了自己一番。

想要了解张岱的奢华生活,读读他自己写的书不就可以了吗?我为什么还要费劲心思去读一个美国人写的张岱生活的中国译本呢?岂不是多此一举,绕了弯路。

而在网上看到的对于《前朝梦忆》的评价,亦有人有相似的疑问,实在是这本书引的张岱原文的地方太多了。

但是,我并不后悔读了这本书。

对于一个像我一样不了解张岱的人,这本书正是打开了一扇门让我接近张岱,而且也让我见识到了一个美国人讲故事的水平,他虽是叙事为主,却也没有加入过多他个人的评价,只是连贯而完整地串起张岱的一生,臧否自由读者决定,这一点他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也是他的过人之处。

再回到这本小书《前朝梦忆》,这次是来讲讲张岱和他曾经奢极一时的生活。

张岱,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就是一个纨绔子弟。

他所生长的家庭是书香门第,也是文艺之家,而从高祖到父亲,又都做着不同大小的官,高祖天复,官至云南按察副使。

曾祖张元汴,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

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官至广西参议。

父亲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这样几代的官下来,必定也积累了不少的财富。

而且因为家族素好读书,他们家可有藏书万卷,仲叔联芳又好收藏,有着独特的鉴赏眼光。

在这些催化剂的作用下,就造就张岱的品格与习性。

有着一个殷实的家族撑腰,有深厚的书香的历史,张岱怎么不会把玩乐与读书当作年少时生活的全部呢?事实也正如史景迁所说,读书在张岱应该也是一件享受的事情,绝非现在学生所叫苦不迭的事了。

然而张岱令人佩服的就是他不仅把读书当成游戏,事实是对于各种玩乐,他都非常精通。

一个不仅会读书而且会玩的人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当然这一切也就书写了他奢华的前半生。

他爱好看灯也收藏巧夺天工的作品;爱看水,便有观潮的惊心动魄;爱看月,甚至爱看看月之人,将赏月之人分为五类,一一分析;也爱看雪,若逢落雪纷飞,总是欣喜若狂;爱吟诗,爱抚琴,爱看戏,也爱蹴鞠狩猎与斗鸡,对于神秘的女子,也有那三分的兴趣。

可见,年少的张岱是多么的痴狂,却还要呢喃着: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真的是越发展某种感官,品味亦随之变化。

在明朝未亡之前,张岱家族往城市发展,而市镇文化的多元兴起城市的繁荣,让张岱有心情有闲钱也有环境去过他奢华的生活。

在张岱众多的爱好之中,这里想多说两句的就是他所自创的“兰雪”。

从小小的品茶之中来看张岱的秉性与生活,而这只是一种茶,却也影响了当时的风气。

首先要提的就是张岱品茶鉴水之精到,《陶庵梦忆》中“闵老子茶”一节赢余得极为生动:余曰:“香朴烈,味甚浑厚,此春茶耶!向瀹者的是秋采。

”汶水大笑曰:“予年七十,精赏鉴者无客比。

”遂定交。

张岱不愧为辨茶识水的行家。

而他创此兰雪茶的缘由亦是他精到的功夫和随手记下的一笔“甲寅夏,过斑竹庵,取水啜之,磷磷有圭角,异之。

走看其色,如秋月霜空,天为白,又如轻岚出岫,缭松迷石,淡淡欲散。

余仓卒见井口有字画,用帚刷之,禊泉字出,书法大
似右军。

益异之。

试茶,茶香发。

新汲少有石腥,宿三日,气方尽。

辨禊泉者无他法,取水入口,第挢舌舐腭,过颊即空,若无水可咽者,是为禊泉。

好事者信之,汲日至,或取以酿酒,或开禊泉茶馆,或瓮而卖,及馈送有司。

董方伯守越,饮其水,甘之,恐不给,封锁禊泉,禊泉名日益重。

…”,看见那清如月的泉水,让极其敏感的张岱就想着用此水煮茶,会是何种滋味,而散三日去石腥味可使泉水的味道变得更加可口。

而在泡茶时因茶叶与白瓷杯相映交辉“真如百茎素兰同雪涛并泄也”,于是张岱才戏称之为兰雪。

本是张岱的个人享受,却不想如此四五年后,兰雪茶风靡了茶市,绍兴之饮茶者居然一改往日饮松萝的习惯,反倒非兰雪不饮,受到名家的青睐。

后来,连松萝茶亦改名“兰雪”了。

兰雪茶有此名声,自然功归张岱。

更有甚者,人们为了取斑竹庵的泉水搞得寺庙不得安宁,不得不自行污染来恢复往昔的安宁,可见当时人们对此茶此水的推崇和追求。

而那会品茶的张岱,不知道是否料及自己个人的做法都会延及到社会风气的变化。

当然,这也与时代环境离不开关系,那是是晚明的社会,虽有层出的问题,朝廷腐败而宦官专权,但亦是没有到火烧眉毛的明亡清立,故而凡是有点雅兴的人们便会这样饮茶作诗,享受奢华的生活。

而至于张岱来说,甚至还不满足于此,他还会以各处名泉煮各地的名茶,找出最相配的茶与泉,这是何等的闲情逸致,又是何等的精力财力才能尝天下泉泡出的天下茶呢?如此,张岱亦是一“茶痴”罢却也有足够的条件让他做一个茶痴啊。

像这样奢华的生活持续了张岱的半生,而终于要有梦醒的那一天了。

满人问鼎中原,随之兵祸不断,烽烟四起。

颓废的晚明最终没有经得起北方农民叛军和清军的入关,一个腐朽的垂垂老矣的王朝灭亡了,而随之灭亡的还有张岱的奢华生活。

于是散尽家财留忠心的张岱带着破床一具,破桌子一张,折腿的问鼎,断弦的琴,还有几本残书,一个清梦,流离山野。

然而,没有玩乐的张岱没有像不能尽忠的友人那样留下忠心永远地沉于水中。

他带着前半生结好的梦和残酷不堪的现实遁入山林潜心修史,而这依靠的是他年轻时读书所积聚的才气与深厚的文字功底。

所以张岱,不只是一个浮夸会玩的富家子弟,事实上他是一个有涵养有着人文气息的书香门第之子。

只是经历了前后鲜明的对比,张岱的心境也随之而变了。

真的有时一瞬之间会让人恍如隔世,不知那时的张岱是不是有此触感。

一夜之间,所有的奢华都烟消云散,而他沉浸在对前半生的回忆之中,著出《陶庵梦忆》,回到杭州快园,满眼的荒芜让他感叹物非而人不是,写下《西湖寻梦》。

似乎那曾经的生活还在眼前,如今面对的却是国破家亡,满身沧桑。

这样的对比无疑是剧烈的,也是难以接受的,却也不得不面对。

我曾想的是,如果张岱没有见证晚明的灭亡,那么是否他的一生都将在奢华中度过?至多也只是在奢华之后写两行华丽的辞藻,没有经历国破家亡是否也就没有在他乱象中的思考了,只有玩乐的奢靡了。

那么也许这样,曾经的奢华也就失去了含义和意义。

因为正是曾经的奢华才映射出现在的苍凉,才让张岱的人生高出了一个境界,而他的石匮书也不得不转向去思考晚明灭亡的原因,是自浮华中生出的深沉。

所以,在我看来,张岱的一生里,他的奢华实质是为中年之后作了铺垫。

因为一个人经历由盛极衰,感触才会越发的明显与深刻,才会恍然领悟到繁华靡丽真的转眼即逝,一切只是历史长河中泛起的一朵涟漪罢了。

但是,至少从浮华到苍凉的张岱留下了他的梦,他对前半生的回忆,他为家人著的传,他替明朝修的史,他的石匮书至少留下了什么,但是我们在奢华的背后留下了什么?
对历史的回忆让我不可抑制得想要关照到现在。

中国奢华的风气渐长,却没有了往昔的那份深意和让人钦羡。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的势头丝毫没有消减的意
思,这背后却不再是单纯的追求人生的享乐,过之的是恶性的攀比和不良的心态。

那这值不值得引起我们的反思?所谓奢华,从上这门课起始,就告诉我们这是古已有之的风气。

但是,同是奢华,古今也有了不同的内涵。

而在我看来,不论奢华与否,最后留给自己的只是一声叹息。

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转瞬即逝转眼成空的,等你老矣回头来看自己的人生,如若除了奢华的玩乐没有留下其他的东西,难道不会觉得遗憾吗?当然,现在的人都只是相信这一世的生活,信奉的是这一世不享受更待何时,死是一个一了百了的终点。

但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面对一个这样浮夸与物质的时代,让我觉得忧心忡忡,所以,让我们暂且放下奢华,这不是意味着人生要如苦行僧般度过,而是我们要换一种心态,朴素的去生活吧。

张静 10101140107
社会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