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让课堂更精彩——从一节科学实验课上见到的
用“意外”点亮精彩
用“意外”点亮精彩内容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意外”,许多教师都避之不及。
其实,许多意外是有一定开发价值的信息、思维趋向、突然爆发的思维火花等动态资源,如果教师能够恰如其分地利用这些动态资源,一定能点亮精彩的课堂。
本文从“从容地面对‘意外’、敏锐地捕捉‘意外’、机智地处理‘意外’”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意外课堂意外精彩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意外”,顾名思义是意料之外,课堂意外就是课堂中发生教学预设之外的偶然事件。
大部分教师都希望学生能顺着老师的思路回答问题,能精彩体现自己的教学设计。
特别是公开课上,老师最怕学生出现意外,尤其是错误答案。
一旦出现“意外”,不是避之不及,就是快刀斩乱麻,有时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更有甚者“亲自上阵”,把答案“双手奉上”。
这样一来,课堂因为没有及时有效地处理“意外”,让听课教师颇感遗憾。
我也曾经为课堂上的“意外”而苦恼过,困惑过。
可随着教学工作的深入,外出学习的增多,我常常为那些优秀教师面对意外的从容与智慧而感动,而惊讶,而震撼。
面对突发的种种“意外”,他们能够从容地面对、敏锐地捕捉、机智地处理其中的“问题”资源,利用这些动态生成的资源,及时调整教学行为,演绎精彩课堂。
这时“意外”就成为课堂中最大的“亮点”,化“意外”为神奇,用“意外”点亮精彩。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
”课改的今天,教师要用一颗平常心来重新审视课堂,善于捕捉课堂生成资源,巧妙运用恰当的教学法,使意外乃至错误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将精彩无极限。
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听课心得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从容地面对“意外”——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意外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但可以归为两类:正确意外、错误意外。
《让我们的课堂因意外而精彩》
让我们的课堂因意外而精彩-----谈数学课堂生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
富有成效的教学不仅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认识水平,更取决于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艺术和应对意外的艺术。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无论在个性上、学习上,还是在情感上都在发生着变化,伴随着新课程背景下的开放性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或出现难以预料的错误。
学生出现错误是学习过程中的曲折,他可以暴露出学生思维中的一些问题,为教师的教指明了方向。
高明的教师会将其中的一些错误当做一种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若能加以巧妙运用则可以产生“点石成金”的效果,生出无限精彩。
一、意外生成----“异”下生辉1、错中出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判断,巧妙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跃,有时,课前的精心设计还不如学生的一句话来的巧妙。
这时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维来处理教学,达到顺其自然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面积含义中有这样一个难点,就是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备课之始我预设了三种教学方法:观察法、重叠法、方格图比较法。
可是在我小结完以上三种方法时,又有一个同学举手发言说:“我还有一个方法。
”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段对话:师:你还有什么方法呢?生:我是用尺子量出来的。
我量出左边的图形是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右边的长方形长3厘米,宽也是2厘米,因为一条边都是2厘米,所以另一条边长的那个图形面积就大。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这个也可以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只是要具备一条边相等的条件才可以进行比较。
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也有一些同学运用测量的方法来比较面积的大小,如此做法不仅突破的了教学难点,而且为学习长方形面积的推导作好了铺垫。
可见,对“意外”的巧妙处理是驾驭课堂教学和灵活捕捉临时资源的关键。
学生的“意外”,看似打破了教师的计划,但教师机智的化解,却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更妙的是在情境中学会了思考,掌握了知识。
让“意外”成为精彩
让“意外”成为精彩课堂教学是一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过程, 随时有可能发生种种意想不到的事件, 这些事件有可能是外界环境的影响干扰, 又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预见不充分,也有可能是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矛盾。
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引起的意外事件, 都需要教师对这些课堂意外作出迅速准确地判断, 并妥善解决, 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这就需要教师发挥教育机智驾驭课堂。
课堂教学资源不仅包括教科书、挂图、音像等资源, 而且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对教学起支持作用的或具有潜在教育价值的事件。
课堂中的意外事件可以通过教师灵活的应对策略,转变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本文笔者以自己在教go for it!八年级下的一堂课为案例,谈谈自己对处理课堂意外事件的认识和体会。
[案例描述]在教unit8 period3时,学生需要完成课本p63 sectionb 2c中提出的一个对话练习,即: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pet for these people? fill in the chart. then talk about your own choices.学生在讨论这个话题时出现了冷场。
针对课堂出现的意外冷场,我马上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分析原因。
由于话题只给了讨论对象年龄的特征,要求学生讨论“该给80岁的老奶奶和16岁的男孩子送什么样的宠物”,话题抽象又不符合人性化,因为即便相同年龄的人也会由于性格或生活环境的不同,喜欢上不同的宠物,学生不知道该怎么样把话题和生活联系起来,因此对话的兴趣不高。
找出了原因所在,还要及时调整话题内容。
学生的奶奶年龄可能不到80岁,如果假设他们自己的奶奶已经80岁了,那么他们会喜欢什么样的礼物呢?这样的问题,学生通常就比较容易回答,因为他们都比较了解自己奶奶的喜好和生活环境。
同样地,把“给16岁男孩的宠物”这一话题转换成,“自己班级里的男生会喜欢什么样的宠物作为明年的生日礼物”,学生的兴趣要高得多。
“意外”让课堂更美好
“意外”让课堂更美好摘要:在课堂中的孩子们总会给我带来各种各样的“意外”,它们并不全部按照我们的设计去进行,这些“意外”有时会成为一堂课最出彩的地方,而有些“意外”却来的并不友好,关键看我们如何“转危为安”。
关键词:意外识字教学赏识教学智慧从事教学三年多时间以来,在课堂中的孩子们总会给我带来各种各样的“意外”,它们并不全部按照我们的设计去进行,学生的思维并不局限于我们的课堂,他们会从课堂联系自己的生活,尽管有时他们不会说,但是思维并不禁锢,思考也不会停止,这些“意外”有时会成为一堂课最出彩的地方,而有些“意外”却来的并不友好,往往让人不知所措,关键看我们如何“转危为安”。
“意外”之一。
走进课堂我才发现孩子们的思维并不是完全按照我们的设计进行。
例如我在上公开课《摆一摆,想一想》时,遇到一个问题,“一个位数中能不能摆下10颗珠子”,孩子们正沉浸在问题中,一个思维活跃的孩子举起了手,我以为他会说出正确答案,谁曾想,所有的老师被他一句“能摆下,摆小点”引得哄堂大笑,而我也被他这个无厘头的问题问的不知如何回答,打乱了我的教学进度。
紧接着我快速反应过来,拿出计数器,给学生演示:一个数位一但满十就要向前进一,学生通过直观的展示也明白了这节课的难点。
不仅让我感慨到,幸亏在上课前把各种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以及应对方式都统统的想了一遍。
我才会得心应手的加以引导,使他们回到正轨上来。
一个课堂“意外”意外的成为了一个找寻细节的关键问题。
这件事使我意识到教学中来不得半点的马虎,作为教师,我们工作中不可能十全十美,但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把握课堂。
同时,也使我意识到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中的重要性,如果我不给学生讨论发言的机会,那么我可能会忽视这个问题,让学生不能从根本上掌握所学的知识,正是这样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才会有师生的平等对话,才能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也使得教师更加的宽容。
教学相长在这样的课堂上才能更好地体现,是的,我们一定要抱着谦逊的态度,去聆听学生,而不是制约学生。
抓住细节,让课堂更加精彩
【 关键词 】 堂教 学有 效 ; 的预 设 ; 课 精巧 灵动的流程 ; 有价
值 的 细 节
研究 背景 : 在新课程实施 的今天 , 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 性, 课堂上 流行着 这样一些所谓开放性 的提 问 :从 图中你 知 “ 道了什么?”你还想说什么?” “ 等等 , 这些 问题有很大的生成 空间 . 低年级小朋友想 象力丰 富, 的小朋友把数学课弄得像 有 看图说话 . 得老师也手 足无措 , 使 草草收场 ; 有的小朋友说 得 很有道理 , 但因为前 面耽 误 了时间 , 老师 又会在 这些关键 处 刹车 , 了完成所 谓的课堂 目标 , 为 进行一些看似 热闹的“ 戏 游 性” 习和为 了操作而操作 的探究 活动 。但经常 因为 这些 细 练 节上处理 不当 , 看似热 闹的一 节课 , 学生 学到的 只是表 面的 知识 , 失 了一 些 激 活 课 堂 、 升 效 度 的 教学 良机 。下 面 是 我 错 提 校老师执教 的二下 《 统计》 一课 , 整节课我个人觉得很有新 意 , 也 比较 流 畅 , 在关 键 处 能 够 更 进 一 步 , 住 细节 , 课 堂 出 现 抓 让
一
【 摘 要 】 效的教 学课 堂, 需要课前精 巧的预设为基 有 既 础 , 需要课 堂灵动 的流程作 保 障, 需要有 价值 的细节 来 又 更 完善 。教 学就 是 由 无 数 个教 与 学 的 细 节 共 同组 戍 的 , 只有 优 化每 个细节并使之 和谐 ,才 能使我们 的课 堂教 学更有 效 , 才 能 确 保课 堂 教 学 质 量 的提 高 。
让充满“意外”课堂创造出意外精彩
让充满“意外”的课堂创造出意外的精彩摘要:化学课堂教学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无论怎样精心预设,总免不了出现意外。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相应意外应对策略,使充满“意外”的课堂创造出了意外的精彩。
通过反思,更加明白教学是一门实践的艺术。
这门艺术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更需要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磨砺。
关键词:教学实践意外应对策略反思“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化学课堂教学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无论怎样精心预设,总免不了出现意外,如实验现象的意外,学生回答问题的意外,学生的“插话”,课堂突发事件等等。
对这些意外事件的处理方式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
在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与水的反应”这一课的教学“意外”的处理中,我体会到:其实教师在面对课堂教学意外时只要能够灵活果断地采用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我们可以让充满“意外”的课堂创造出意外的精彩。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相关片段教学实践与意外应对策略的反思。
片段一:情景引入——魔术“滴水点灯”实验教学实践:新授课时,我决定采取情景魔术“滴水点灯”的实验(即利用金属钠与水反应释放的热量来点着酒精灯,好似“水能点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金属钠,并展开对其化学性质的学习。
所以上课前,我在酒精灯的灯芯处事先藏了一粒金属钠,并盖上灯帽。
在我简单介绍新课并宣布要表演魔术给大家看时,同学们被一个个吊起了胃口,看来我的初步目的达到了。
可是,很快便出现了意外(同学们可能并不知道)。
当我打开酒精灯灯帽,用滴管吸满蒸馏水,一滴、两滴往灯芯处滴加蒸馏水,酒精灯并没有被点着。
这是我根本没有预料的,一来该实验操作很简单,二来该实验平时从没有失败过。
意外应对策略:冷静分析,对症下药。
一堂课开始就“失败”,我自然非常紧张。
在暗暗告诫自己要冷静的同时,我迅速地在大脑中分析原因:难道是钠太小,与水反应热量不够?难道是水太多,导致热量损失?难道是钠变质?还是……在脑子里飞速排除一些可能原因后,我初步得出结论——钠可能已经变质了。
课堂因“意外”而精彩
澡 j 囚 ‘ 思 『 , 塞 ‘ 意 外 ’ 、 丽 精 彩
■ 张军会
在 “ 生 为 本 ” 新 课 程 理 念 下 , 们 欣 喜 地 看 以 的 我 到崭新的课 堂现象 : 学生 自主 、 合作 、 探究 ; 学生相互 讨论 、 畅所欲言 , 课堂上有了越来越 响亮 的学生们的 声音。在充分发挥学生 主体性 、 培养学生 自主 能力 的 同时 , 我们 发 现 : 今 的 课 堂 更 充 满 了 不 确 定 性 , , , 更逐步深切 意 识 到这 种 资 源 的珍 贵 —— 不可 预设 的生 成 性 。课 改 中 的教 学 实 践 不 由 让 人 惊 叹 : 堂 因 “ 外 ” 精 课 意 而
一
活力 的语 文 课 堂 , 学 生 们 遨 游在 知识 的海 洋 中 , 让 自 主、 合作 、 究 , 会 学 习 。 相 信 这 是 新 课 程 几 年 实 探 学 施 下 来 我 们 所 有 语 文 老 师 的期 望 。 我们不能排斥这些 “ 意外 ” 而应该 正视 、 , 思考 、 捕捉 、 宽容 这些 “ 意外 ” 对 这些 “ , 意外 ” 行巧 妙 引 进 导, 让这些 “ 意外” 转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 , 进而衍生 出课堂教学的精彩。 二 、 势 利导 化 “ 外” 因 意 课 堂 上 学 生 的 质 疑 或 回答 问题 中不 经 意地 出现 的“ 意外 ”是 学 生 学 习 的 顿 悟 、 感 的 萌 发 、 间 的 , 灵 瞬 创造 。我们教师无法设 防 , 没有必 要设 防。正如 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育的技 巧并不在 “ 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 , 而在 于根据 当时的具体 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 中作出相应 的变 动。 ” 教师必须用心倾听 、 及时捕捉和充分运用 , 做到 因势 利导化解“ 意外 ” 。 教师要学会抓住瞬间的“ 意外” 。投身于新课程 语文课堂上的我们 , 时时都会遭遇 “ 意外 ” 。面对 “ 意 外” , 们究 竟应 该怎 么办 ?我认 为 , 一次 “ 时 我 每 意 外 ” 是 一 道 考 问教 师 教 学 素 养 、 学 机 智 的 “ 断 都 教 判 题” 。有 的老 师 在 “ 外 ”时 , 得 教 参 上 没 有 说 这 意 觉 点, 或者 自己没准备 , 就轻巧 地让其 马上“ 过去 ” , 有 的老师甚至对学生大加斥责 , 让学生不要胡闹 , 扰
让精彩的“意外”成为教学的“生长点”
让精彩的“意外”成为教学的“生长点”课堂中出现“意外”,不论是学生答非所问,还是回答精彩无比,或者把老师问倒,都是正常现象,都是生成的资源。
以前,我面对“意外”产生“着急”。
“生气”、“尴尬”,这是残存的旧的课堂教学现象作怪.但新课改,新教材,新教育,新课堂,这些“意外”却能够成为教学的“生长点”,能够让我们享受一个个“精彩瞬间”……在教学《东西南北》这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比较“粗略”的教学步骤,本想通过儿歌“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让学生记住后,根据教室的参照物说一说,辨一辨方向。
可就在背儿歌时,我班志奇同学冷不丁地插嘴:“老师,我还有别的辨认方法:早上有太阳的时候,影子朝哪里,那里就是西。
”这个声让我有些措手不及,当时,我愣了一下,潜意识里又觉得这方法不错。
于是,我灵机一动,就把全班同学带到操场找影子。
学生们热情高涨,像放出笼的小鸟,叽叽喳喳满地找影子,很快地,他们使用志奇同学的方法找到“西”这个方向。
学生们那种积极投入的劲儿和发现后的兴奋之情也感染了我,我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当我真正走进“现场”去观察,才发现我原来记忆中的利用影子辨别方向的方法并不完全准确,我印象中的“东”其实是“东偏北”,“南”其实是“南偏东”。
正在这时,班上“小问题家”红贞同学的小手举得老高:“老师,书本老人告诉过我:中午的影子朝哪里,那里就是南。
”同学们一下子被她的精彩发言吸引过去了,只见小瑶同学也不甘示弱了:“老师,妈妈曾告诉我:房子一般是坐北朝南。
”这时,操场就像一锅开水沸腾开了: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下午我们又如何根据影子判断东西南北呢。
”“我们还能够用什么方法来辨别方向”……我兴奋地说:“大家能够在课后去找找!”话音刚落,这些孩子的眼睛里已闪动着思维的火花。
一向文静、胆小的秀娟同学突然提出:如果没有太阳,我们要怎样辨别方向呢?我吃惊极了,平时沉默寡言的她也敢发表见解了,真让我不得不刮目相看。
课堂因“意外”而精彩
课堂因“意外”而精彩隆德二小王晓娟【前言】我们每学期要听许多公开课,记忆中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如行云流水,活动设计似随意却又暗藏玄机,适时巧妙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科学探究的殿堂,不经意间耳边响起的铃声竟然让人有点遗憾……不可避免的,我也见证过许多课堂意外的发生。
面对课堂中的意外,教师常见的反应有三:置之不理、束手无策、懊恼不已。
在这部分教师眼里,课堂意外就意味着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设计不到位。
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他们千方百计地把课“做”得又圆又满,不容许学生有出错的余地。
其实,我认为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要知道,“非预设性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特征。
新理念下的课堂是活的,随机生成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度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真实的生活经历。
这里不应该有花架子,不应该有装腔作势,不应该有矫情表演,有的是学生实实在在地学,教师真真实实地教。
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固然好,意外不到的课堂意外也是正常的。
所以,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这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构共建,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
课堂意外的发生总是具有偶然性。
教师提醒学生留意意外情况,在意外情况上作文章,发现其中的奥秘,挖掘探究的深度,往往能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感悟。
认知同时也会在意外中深化。
【情境描述】记得我在教《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时:在学生利用仅有的20根小棒不能摆出老师要求的数,再感悟通过自由合作摆出45。
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懂得合作来解决,真不错!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遇到难题时,如果我们自己无法解决,可别忘了可爱的同学和亲人朋友。
好的,再摆一个67。
(此时学生纷纷寻找合作伙伴,迅速完成了操作)我也为自己的这一环节的设计沾沾自喜,新课标的“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也在我的脑海里不停地浮现着。
生A:老师,生B不和我们合作,他还玩彩笔!(生B不仅没有生气,还趴在桌上窃笑)我迟疑了一下,心想不合作还窃笑,带着一丝恼火,很想训斥几句,但又不想影响正常的上课,于是:师(亲切地):生B,有什么高兴事,说给我们听听好吗?(生B先摇摇头,看到老师满怀期待地看着自己,他站了起来)生B:老师,我不合作也能摆出67来。
让“意外的情景”成为科学课堂“无法预约的精彩”
高效课堂新课程NEW CURRICULUM我校“三三课改”实践围绕“预习、交流、反馈”三个环节进行,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强调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情景”中自主建构知识,逐步完善认知结构,而教学情景的设计和使用无疑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核心部分。
如何让我们设计的教学情景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加符合教材的要求,是我们这几年来努力思考的问题。
在我们设计的各类教学情景中,一类是教师根据课堂生成的需要,在课前预设的。
它可以是一个实验过程的描述、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现象、一道合适的习题等。
通过对情景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建构知识;另一类是预习任务的延续,是通过对预习的检查和评价,以存在于学生身上的问题和疑惑作为讨论的背景材料,从而为课堂教学中形成正确的结论服务。
还有一类是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教学意外,更是不可多得的“意外的情景”。
巧妙地利用,可以使教学意外变成科学课堂中“无法预约的精彩”。
一、教学意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教学意外反映了学生在对问题的理解、感悟中存在的疑问,反映了学生认知上的误区,这是学生思维状况和认知水平的真实反映。
从教学意外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认知结构中存在的缺陷,为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提供方向。
可以说,没有教学意外的课堂,其实是不生动的课堂。
例如,在学习“种子萌发的条件”这一内容时,多数学生认为种子的萌发与阳光和土壤肥力(无机盐)有关,这是生活在农村学生的“前概念”,教师在讲授这一内容时,就会遇到“教学意外”,学生对种子萌发条件的猜想会五花八门,其实这既是教师在讲授这一内容前必须了解的,也反映了学生头脑中存在的误区。
教学意外还可以反映出学生对某项实验操作掌握不全,或实验数据处理能力的缺失。
例如,在进行天平测质量的实验时,学生将物体放在右盘读数;在测导体电阻实验中,将电压、电流分别求平均值,再计算电阻平均值。
这些教学意外的出现,都是学生科学实验和探究能力上存在缺陷的真实反映。
教学意外还可以让我们发现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
12让课堂中的意外绽放光芒(实小程智玲)
让课堂中的意外绽放光芒----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意外事件剖析温州市实验小学程智玲新课程的春风已“风风火火闯九州”,在这新理念之下的课堂中出现的“意外”事件屡见不鲜,意外事件犹如一把双刃剑,有时候它充分显示了教育的魅力,能够让人眼前一亮,怦然心动,但有时候它就像是“魔鬼”,搅得你左不是右也不是。
我们多么希望在我们的课堂上出现的每一个意外能够点石成金,成就课堂的一份份精彩!诚然,只有在和谐的、原生态的、生成性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才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他们情绪高涨,思维敏捷,发言踊跃,敢于质疑,敢于创新,这时课堂教学中的意外才会不期而至。
有一节课虽然已经过去了好多年,但它总留在我心深处,久久不能忘怀,时常勾起我内心的冲动-----只想把这堂课背后的一些思想、理念及时地总结并加以推广,希望在更多地课堂中看到老师自己的自信,学生灿烂的笑容和爽朗的笑声以及听到下课后孩子们天真的话语“老师,这节课真有意思!”“老师,我还想上,不想下课。
”“老师,我太喜欢数学课了!”一、事件回放这就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立体图形拼组》,在教学这节课时,在课堂中出现了我没有预料到的,于是我放弃了原先的方案,改弦易辙,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探讨、研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始通过猜测、验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感受体和面之间的联系,他们学习的兴趣很高。
在这基础之上教学正方体的拼组,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每位学生有2个正方体学具)师:用这样的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学生猜完之后独立拼一拼,一会儿功夫他们就高高地举起了小手。
生1:我用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电冰箱。
生2:我用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柜子。
生3:我用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长方体。
生4:我用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张小床。
……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回答后我打算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进行多种立体图形组合创作并欣赏。
可这时出现了一个我没想到的声音。
课堂因“意外”而更精彩
课前与 同学们进行简短交 流时 . 我说过请 同学们好 好配合积极 表现这句话 , 本来 的意思是想让 同学们多 多
3 2 一
化 学教 与 学 2 0 1 3年 第 4期
举手、 多多表 现 自己 , 但是 可能部 分 同学考 虑过 于周 到 , 太 想配 合老 师 了 , 他们 在加 热碱 式碳 酸铜 结束后 , 不仅 将 实验仪器都 收拾好放 回 了实验 整理箱 , 而且还将 反应 中生成 的黑 色固体都倒 入 了废物 缸 中 , 致使 下一个 实验 中只能 向其它组 同学索要药 品才 能继续 。
学分成 了五组 , 教学设计 时有两组 同学 的实验仪器 和另 三组 同学 的不一 样 , 也没有 告诉他 们 , 课 前等 待时我 将 仪 器给 了他们 后 , 同学们开 始去关 心有 哪些仪 器 , 小 组
内的同学也在猜测可 能要他们去完成哪些实验?很意外 的是马上有一组 同学举 手 , 向我 提出他们 的仪 器 中少 了
・
课 堂教 学研 究 ・
课 堂 因“ 意外 " 而 更 精 彩
周春 露
( 姜堰 市南苑学校 江苏 姜堰 2 2 5 5 0 0 )
摘要 : 没有预设 的课 堂是不 负责任 的课 堂, 没有 生成 的课堂是不精彩 的课堂 。 “ 意外” 往往 正是 生成之处 , 是课 堂的精彩所
在。 关键词 : 碱 式碳 酸铜 ; 课堂; “ 意 外” ; 生成 文章 编 号 : பைடு நூலகம் 0 0 8 — 0 5 4 6 ( 2 0 1 3 ) 0 4 — 0 3 2 — 0 2
上课 之前 , 将分 组后 的 同学们 安排好 座位后 , 给 出 了各组 的实验仪器 。
2 . 课 堂 意 外
小学科学探究中的意外和精彩
小学科学探究中的意外和精彩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预设,因为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
但是课堂上学生学习不是预设的,而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许多意外。
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事件、与众不同的声音、始料不及的意外,需要笑看“意外”,运用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根据需要改变预设目标,重新设置开放的适应学生需要的教学流程,实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和谐共振。
当这种意外变成难能可贵的教学资源时,教学就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课堂也会收获不曾预约的精彩。
一、意外在探究兴趣悄然偏离时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难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不是在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预设的探究活动的原本意图上,而是在活动中产生了新的问题,而学生却挺喜欢在这问题中进行自行其是、颇有意味地自主探究。
如在教学三年级《蚂蚁》一文时,老师精心设计谈话,引导学生在有水的水槽中放一个瓶盖,把蚂蚁放在瓶盖上进行观察,从而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可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面前的蚂蚁六神无主地乱爬,许多蚂蚁都掉到了水中,这时学生的兴趣悄然产生偏离了,有的开始讨论、研究“蚂蚁会不会游泳?”;有的组干脆把掉在水中的蚂蚁捏出来,发现蚂蚁不动了——学生以为死了,可不到半分钟的时间它又重新“活”过来了,“其它的蚂蚁也是不是这样的呢?”,它们不由地研究开了;有的组发现蚂蚁从桌子上掉到地上居然没死,就开始讨论“为什么这么高蚂蚁都不会摔死?”……这些问题显然超出了本课所要研究的范围,然而学生却研究得那么认真、专注。
当他们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时,不但说出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还说出了很多教师意想不到、书上没写出来的探究信息。
这次的课堂教学经历告诉我:这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偏移原来研究目标的问题,不是一种坏现象,这远比他们在教师手把手指导下“为教师做实验、为老师讨论问题”更富有科学意义,因为研究内容是他们自己真正选定的,发现的科学知识更具自主性、实在性,这样的发现学生更有兴趣,更有探究科学的欲望,因而他们会更认真地去探究,也可能促成更大的收获。
让"意外"使课堂更精彩
让"意外"使课堂更精彩湖州市南浔区浔溪中学施雪琴案例背景:现代教育理论非常重视“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
“以人为本”的教育必须落实在课堂中,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是个动态的、随机的过程,有些生成能赋予意外的惊喜,使教学更精彩,但有些生成对教学有着消极影响,造成教学活动中教师烦恼、学生尴尬的局面。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善于处理一些突发的意外事件,结合本人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以下三点是比较有效的处理方法:①及时引导舆论,保持课堂教学连贯性。
②及时运用表扬,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③及时调动情感,创设师生关系和谐性。
案例片段(一)案例片段描述:今年在复习时态的时候,我让学生用不同的时态造句,描述同班同学。
一个男生说:“Bill usually goes to the toilet three times a day ,but yesterday he went there 30 times a day.”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被描述的学生显然被羞辱了,面色激动准备还击。
这时我当机立断,迅速介入(指着刚才发言的学生对全班说)“David is a clever and funny boy. He just made a joke to make us laugh. Is that so?”这时,被攻击的学生脸色缓和下来,教师的舆论导向避免了一场“战争”的爆发,使得企图犯规的学生“悬崖勒马”,及时阻止了无意的消极生成,使课堂教学连贯顺畅。
思考的问题:如何在意外中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学本身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关系时刻都受到彼此情感的影响,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有助于沟通情感,增进友谊,同时还可以创造一种和谐的语言活动氛围。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调控学生的情感态度,建立融洽、民主、团结、相互尊重的氛围,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
巧用课堂“意外”,成就精彩课堂
中学生作文指导巧用课堂“意外”,成就精彩课堂因陈芬芳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课堂上师生互动过程会出现争议、错误、偶发的生成性资源问题,那教师如何处理课堂“意外”呢?本文从课堂出现的“意外”问题,教师巧妙地结合课堂案例解读和探析,旨在帮助老师成就精彩的课堂。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巧用“意外”;精彩课堂《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重视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使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生活体验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课堂上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会有争议、错误的、偶发的生成性资源问题,那教师如何处理课堂“意外”呢?教师应针对课堂随时出现的“意外”,巧妙地处理,会让课堂更加精彩纷呈,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巧用“意外”,吸引学生的眼球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一节课就像一台戏的序曲,新课导入的好,就会引人入胜,燃起学生的求知欲,获得先声夺人的效果。
在教学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的“师生交往”时,笔者正兴致盎然地介绍孔子和他弟子的师生交往故事。
突然,从门口传来一声响亮的“报告”,“对不起老师,我睡过头了,迟到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了门口。
笔者被突然打断了正常的教学,学生的注意力也分散了,教学效果必定大打折扣。
怎么办?笔者灵机一动,微笑着对这位迟到的学生说:“你虽然迟到了,但你能说对不起,说明你很有礼貌。
”顺用手势请他回到座位。
又转身对其他同学说:“他说自己睡过头了,所以迟到了,这说明他很诚实。
礼貌和诚信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师生交往也同样需要礼貌与诚信。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师生交往问题。
”笔者巧妙的利用“迟到事件”把新课成功导入了。
二、巧用“意外”,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锻炼学生的思考学习能力,就要善于发现、捕捉课堂中有价值的“意外”,并进行积极地引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意外”促进科学实验习惯的养成
教育管理【案例背景】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课堂进行精心预设。
而实际的课堂是师生、生生不断交往互动的场所,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物理教师,由于实验器材的匮乏,在实际实验教学中就时常遇到一些“意外”,这些“意外”一方面给我的的实验教学带来了的挑战,另一方面也成为课堂中鲜活的教学资源,给我的实验教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案例描述】记得那是一天上午第三节课,我拎着满满一盒子实验仪器匆匆从实验室赶向教室,还没进班,就听到里面一片鼓掌声和欢呼声。
“做实验,哈哈……”“看,那是什么?“大家安静,在开始上课前我先强调几点,首先,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第十六章电磁场的学习了,这一章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老师特意准备了很多实验。
”讲到这里,班上顿时又是一片掌声。
“第二”,我继续说道,请大家一定要爱护实验器材,如果有同学不按实验规则,随便破坏实验器材是需要照价赔偿的。
”说完,我就正式教学。
带领大家认识磁体以及通过实验研究磁体的一些性质及特点。
在教学进行到一半时,我就让课代表将磁体,大头针等实验器材分发到各个小组,让学生自己按照课本要求进行探究。
班上顿时热闹了起来。
“请大家按照课本要求进行实验!”我又提高分贝在班上强调了一遍。
突然“啪”的一声,班上顿时静了下来,所有的眼神顿时盯着一个人——小李同学!“怎么回事?”我第一时间质问道。
“老师,我不是故意的。
”看着地上裂为两段的条形磁体,小李委屈的说道。
“没用了!”“要赔钱啰!”“刚好裂成两半,一半一个磁极!”下面的同学开始讨论了起来。
当时的我十分生气,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正准备好好训斥小李一顿时,我忽然想到如果我当众训斥了小李,对小李的伤害会有多大?以后他还会用心去实验吗?如果学生因为怕损坏器材而不敢去用心实验,辛苦准备的实验还有什么作用?”想到这里我就接着大家的议论声反问了一句:“这个条形磁铁还有用吗?”“肯定没用了。
变意外生成为教学中的精彩
变意外生成为教学中的精彩江苏省苏州吴江平望中学(圆员缘圆圆员) 谢振巍●摘 要:针对课堂上出现的化学实验的意外现象,提出了利用意外的三种做法,从而使教学更加精彩.关键词:化学实验;意外;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333(2016)03-0074-01 化学实验中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而这些意外的出现又恰恰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佳时机.面对超出预设的新问题,新情况,教师应该及时捕捉筛选有价值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期生成超出课堂预设的教学效果,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就此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和看法.一、实验前做好充分准备,预防可能发生的“意外”实验前,教师不但要准备好所要仪器、药品等,还必须检查一下实验器材的性能、药品的效用.如:酒精灯内酒精的量是否符合要求,火焰的大小是否合适;胶头滴管是否能吸水;试管夹的松紧是否适宜;指示剂有没有失效;试剂浓度是否符合实验要求;所制备的气体是否纯净等,以防“意外”的发生.再如做铜锌原电池实验,锌电极表面由于以前做过实验,不太干净,铜电极表面也有些氧化,做实验时现象就乱.锌电极和铜电极一连接,应该铜电极有气饱,但由于表面氧化,现象不明显,甚至几乎看不到气泡.实验前,要把铜电极和锌电极表面清洗干净.根据仪器的性能,药品的效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秉着严谨的态度,教师应该在上课前把所有课堂上要做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预作一次.如:过氧化钠和水的实验,把过氧化钠包在脱脂棉里面,用胶头滴管滴几滴水在过氧化钠上,脱脂棉会燃烧,能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有一次,上课前慎重起见,笔者特意换上新的过氧化钠,结果却药品变质,实验没有成功.再次说明,实验不能想当然,在上课前把课上的实验,都预做一次,且不要随便更改药品.高中化学实验中由于受试剂的纯度、试剂添加顺序、药品用量、副反应、温度、催化剂、实验装置等各方面制约,都可能导致实验现象异常.实验前,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做实验.二、当“意外”真的诞生时,张开双手去拥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们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的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意外”现象时有发生.如上文说到稀硫酸为电解质的铜锌原电池,锌电极上也有气泡产生,向淀粉碘化钾试纸上滴氯水,看到蓝色证明氯气置换出碘单质,可试纸白色没变.怎么办?面对这种“颠覆性”的实验反常现象,学生懵了,瞪大眼睛看着笔者,大眼睛中飘出一个个“?”.若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用笔者的权威“应该是药品有问题吧”一句话带过,把问题扼杀掉,还是尊重学生的发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解密呢?若采用前一种办法,笔者相信,在后续的教学中恐怕不会再有人发表不同见解了.这样,笔者的教学将十分顺利,但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会压制他们探究精神.若采用后者,笔者就不能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但对学生来说,接下来的课堂是属于他们的,定然会是精彩的!笔者毅然选择了后者!通过“出现问题———讨论———实验探究———思考跟进”的方式将问题逐步理清.告诉学生锌电极不纯,一般含有碳、铁等杂质.学生自己就能分析,因为不纯的锌电极表面自身就形成了一个个小的原电池.氯水滴到淀粉碘化钾试纸上,没变蓝,是什么原因呢?试纸问题,还是氯水问题?如果是氯水问题,是加多了,还是少了,还是氯水变质了?大家讨论过后,1.换试纸,看看现象,从而证明是不是试纸的原因.2.多加点氯水,看看现象,证明是不是因为加少了.3.将氯水稀释,再滴,证明是不是氯水多了,发生其他反应.如果2、3都没现象,考虑氯水变质.这样的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和智慧,呈现流动美和创造美!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也将迎来更多的挑战和超越!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教与学“乐在其中”!三、在处理“意外”事件时,试着让学生多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此,教师应该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体验、去探究!如课堂上刚学习钠和水可以剧烈反应,可以让同学们分析钠和硫酸铜溶液怎么反应?是置换出红色固体铜吗?学生通过讨论,结合实验现象出现蓝色沉淀,得出结论:应该是钠先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然后氢氧化钠再和硫酸铜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可还有的同学看见,除了理应看到的蓝色沉淀,还有少量黑色固体.这又是怎么回事?又一个“意外”现象出现了.黑色的固体可能是什么物质?怎么产生的?同学继续讨论分析,设计新实验.是保存钠的煤油中混有得固体碳?或者是氧化铜?同学们进一步探究:可以将固体放入稀硫酸中,如果是氧化铜就溶解,溶液变蓝:如果是碳固体就不变色.最终通过实验,证明是氧化铜.然后结合钠和水的反应是放热的,分析出是由于氢氧化铜受热分解产生了黑色的氧化铜.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实验探究,获得情感的体验、知识的构建,并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得到了整合与实现.当然,不是所有的探究都有丰硕的果实,不是所有的探究都能进行到底,教师应和学生站在一起,分享探究性学习的喜怒和哀乐.“意外”是精彩的,教学是快乐的!教师应转换观念,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首先应实事求是的面对实验现象,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发生异常实验现象的原因,师生共同研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又让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加深对整个知识网络的理解,还能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给学生终身难忘的化学学习体会.—47—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