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选自《陶渊明集》)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

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感到很惊奇。

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

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

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

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成语
1、【世外桃源】
成语释义: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来源: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落英缤纷】
成语释义: 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原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3、【豁然开朗】
成语释义: 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

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

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原句: “极初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鸡犬相闻】
成语释义:指人烟稠密。

原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黄发垂髫】
成语释义: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

指老人与儿童。

原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怡然自乐】
成语释义:怡然:喜悦的样子。

形容高兴而满足。

原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与世隔绝】
成语释义: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

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原句: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无人问津】
成语释义: 问津:询问渡口。

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原句:“后遂无问津者。


词语
1.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
2.重要虚词
乃(1)见渔人,乃大惊:就
(2)乃不知有汉:竟然
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其(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4)得其船:自己的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渔人
3.多词一义
(1) 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具答之、并怡然自乐:都
(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4.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鲜嫩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不足挂齿")
间隔(古义:隔绝;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5.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6.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

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①寻向所志(原来)
②眈眈相向(对着)
得:①便得一山(看见)
②得其船(找到)
闻:①鸡犬相闻(听见)
②闻有此人(听说)
穷:①欲穷其林(尽,穷尽)
②穷冬烈风(深)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③属(zhǔ)引凄异(连续)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7.同义词
都——(1)悉:悉如外人(2)皆:皆叹惋(3)咸:咸来问讯(4)并:并怡然自乐
详细——(5) 具:具答之
沿着------(1)缘:缘溪行2)扶:便扶向路
邀请——(1)要:便要还家(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8.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

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省主语: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

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

(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

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翻译时一并补出。

省宾语:
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

“之”代“渔人”。

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省介词:
例二: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9.四个“然”①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②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③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④欣然向往(欣然):高兴的样子
9.原文默写
表现桃林美景的句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表现桃花源环境的句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表现桃花源人们生活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土地平旷......“不足为外人道也”
10.本文具有传奇色彩
共分为5点“奇”:①渔人奇(1.一个以捕鱼作为职业的武陵人竟然会迷路。

2.看见一个仅容一个人的小洞怎么敢一个人进去,按照常理应该找其他人一起去啊!)②桃林奇(数百步长的桃林是怎么形成的?是自然形成的?那怎么会没有杂树?是人栽的?那又是谁?)③洞口奇(一开始仅容一个人,为什么再走十几步就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呢?)④人物奇(桃花源里面的人外面的人一样,那又为什么生活几百年竟然从不出这个洞口呢?)⑤结局奇(渔人做的标记为什么找不着了呢?按理说,他应该记得怎么去桃花源,为什么又迷路了呢?高尚士刘子骥计划前往桃花源,为什么未果,寻病终了呢?)
可见这是一个亦真亦幻,虚无缥缈的幻想
11、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便要还家,设酒/ 杀鸡/作食。

村中/ 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

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

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 间隔。

问/ 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 太守/ 即遣人随其往。

寻 /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

一、感知文意,用原文回答。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风景幽美)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曲折、隐蔽、幽深)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二、探究思考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

(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

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2.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

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

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

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

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

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课文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一、注音。

1.垂髫 ( ) 2.豁然 ( )3.俨然( ) 4.诣 ( )5.骥 ( )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便扶向路()2.悉如外人()
3.欣然规往()4.诣太守()
5.缘溪行 ( ) 6.无问津者 ( )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含义。

1.妻子古义:今义:2.无论古义:今义:
3.交通古义:今义:4.绝境古义:今义:
四、翻译下列句子。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五、阅读语段,做文后的练习。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写桃花源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写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2.这段文字写了桃花源中的景色,用“”一句总写渔人的感受。

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好图景与当时¬形成鲜明的对照。

3.这段文字表现了人们对的厌恶和对社会的追求。

4、.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俗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的语句是:
5、第二段文字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6、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和平共处的理想社会。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在他的书里也描写了他所想象的实行公有制的幸福社会,并把这种社会叫做“”,意即。

真是与陶渊明不谋而合。

7、“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请用简短的文字回答。

8、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了桃花源是一个富足平和的社会。

C.桃花源中人盛情款待渔人,是为了让他回到外界之后不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D.“见渔人,乃大惊”表现了桃花源中人对外界来客突然出现的惊奇,也反映了桃花源是一个与外界长期隔绝的社会。

六、课外阅读题
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

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

②艺:种植。

③靡:没有。

④暖:遮蔽。

⑤俎豆:祭器。


1.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2.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桃花源记》参考答案
一、tiáo huò yǎn qiān mò yì jì
二、1.沿、顺着2.全3.计划4.拜见5.沿6.渡口
三、1.妻子和儿女丈夫的配偶。

2,不用说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3.交错、相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4.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地。

四、略
五、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豁然开朗”频繁的战乱
3.黑暗社会没有战乱、压迫和剥削, 和平劳动,自给自足,和平恬静。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①渔人在桃花源人家里作客。

②辞去的经过。

6、乌托邦没有的地方
7、为了寄托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

8、 C
六、1.与课文“土地平旷……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一致。

2.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

点拨:答对意思即可。

(一)、《陋室铭》
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___或________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求_______ _。

2、《陋室铭》采用了的写法,借陋室的________________来衬托室主人________的美好,用主人________的美好来说明陋室________,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中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仙”和“龙”比喻的人。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有仙则名名:
(2)惟吾德馨德馨:
4、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___________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石青糁之
6、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7、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8、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二)、《爱莲说》
1、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
(2)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
(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
(5)“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
“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
(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修辞角度看,是句,从句子的整散角度看,是句。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词。

(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
(3)、不蔓不枝()(4)、香远益清()
3、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属于正衬,属于反衬;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应该是花,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是的人;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4、选文第1节从、、三个方面对莲花进行了描写。

5、翻译文言语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

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①最喜爱的花是:
②喜爱的原因是:
7、作者借选文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志趣,联系你的志趣与追求,依托自己最喜爱的一种花,以“出水芙蓉冰清玉洁”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8、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答案:(一)、《陋室铭》
1、警戒自己称述功德押韵
2、托物言志、陋品德品德不陋;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惟吾德馨(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品德高尚。

3、(1)出名(或:著名)(2)品德高尚
4、①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能够出名了。

水不在乎深,有了龙居住就具有灵气了。

②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简陋呢?”
5、B
6、C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8、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二)、《爱莲说》
1、(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4)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6)比喻骈
2、多, 洗涤, 长蔓(牵牵连连), 更加
3、菊花牡丹;莲花;道德高尚;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4、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品格气质
5、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有人喜欢;对于莲的爱好,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6、参考:梅花。

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

(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

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

(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

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

(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7、如:疏篱黄花暗香浮动;雪中红梅坚贞不屈
8、、赞成两种都有道理。

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

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

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

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