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哲学常识教案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合集下载

哲学基础——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案

哲学基础——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案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一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课时、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教学目标:懂得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提高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难点: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教学过程:经过人类长期的艰辛劳动,意识在改造自然中的作用已显示出巨大的威力。

现在的天空,“昨夜星辰”又添了新客。

人造地球卫星、空间站、太空探测器等“人造星辰”悠悠然在转动、在运行。

现在的地面,人工湖、人工河、人工林已不罕见,可谓莽原缠玉带、高峡出平湖,荒山披绿装,沙漠变良田。

现在的海洋,下有电缆连五洲,上有轮船驶八方,海岸之间架起了桥梁,海底隧道正通行着车辆。

人们还有意识地利用天上、地面、地下的自然资源,制造了数不清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些,都是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所取得的成果。

一、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1、人区别于物的特点:人具有自觉能动性。

人的自觉能动性,又叫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2、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⑴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想)①把握事物的外部现象和本质规律人类积极的能动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首先表现在,人在实践基础上不仅能了解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通过抽象思维活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价值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发现②指导人们的活动人类积极的能动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还表现在,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认识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因而能指导人们的活动。

例如:番禺兴建了一些著名的人造旅游景点。

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做)①按规律改变自然物、创造新事物、创造社会关系例如:克隆羊②利用规律例如:厄尔尼诺现象的利用目前可通过利用大气海洋流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科研,通过计算机可以对此现象提前预报3—6个月,甚至1年,减少这种异常现象的破坏。

⑶精神状态(即决心、意志、干劲等)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孜孜不倦的务实态度,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一、原理归纳: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原理:○1世界观: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自觉能动性。

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想”;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地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做”;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决心、意志、干劲等。

○2方法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论):○1世界观:(1)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重客观规律(条件)为基础和前提;(2)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2方法论:因此,我们在认识、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1世界观: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3)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2方法论: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前提条件):人们占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就是参加实践;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关键条件)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1世界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可以凭借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的,是较为肤浅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只能通过理性思维才能获得,相对于感性认识来说更深刻更正确更可靠。

二者都是认识,形式都是主观的,内容都是客观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高考政治复习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教案

高考政治复习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教案

高考政治复习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教案1. 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与本质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3.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4.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以往的试题来看,认识的根本任务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特别是如何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考点讲解]⒈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与联系。

⑴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①现象是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

②现象是多变的、容易消失的东西;本质则是现象中相对稳定的东西。

③现象是事物表面的特征,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可以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靠人们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总之,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片面性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容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⑵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现象与本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①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事物的本质不能单独存在,它只能存在于现象之中,也一定要通过现象来表现自己。

②现象也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事物的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两类,真象和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只不过假象是以歪曲的、颠倒的方式表现事物的本质而已。

⑶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涉及到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事物的现象是个性,事物的本质是共性。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来表现,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不包含共性的个性也是没有的。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⑴区别①内容不同。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②形式不同。

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等具体形象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而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以感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的形式反映事物。

③特点不同。

感性认识具有形象性、直接性的特点,而理性认识则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五课 认识的根本任务教案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五课 认识的根本任务教案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五课认识的根本任务教案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五认识的根本任务教案【重点】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难点】现象与本质的区别;【素质要求】⑴知识方面:识记: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含义;真理、科学理论的含义;理解:结合自身体验,通过对比,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列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运用:剖析对某事物的认识过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进而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

⑵能力方面:①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教学,提高学生比较分析能力;②通过对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的三条理由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⑶觉悟方面: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的自觉性,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能够人本质上予以分析。

复习提问:1.在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上(或”认识世界”上)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什么?(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给讲授新作知识准备,并引出节题和本节的内容。

)导入新:在“认识”事物上,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那末,人们认识世界的重点是认识事物的现象,还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怎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呢?1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板书)讲授新:一认识的根本任务(板书)1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板书)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我们知道,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个在实践中由接触现象(认识事物的现象)到把握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过程。

例如,我们对一所学校的认识:首先看到的是各种现象:学校的大门、校舍、操场、校园环境、各种设施;从传达室到校长师生员工的待人接物;教师的讲授、学生的活动。

时间长了,了解多了,进而对学校的校风、教育质量、办学水平作出评价。

前者就是感性认识,后者就是理性认识。

图示如下:2 为什么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板书)请同学们粗读教材第10页至13页,先了解一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的。

高考政治总复习《透过现象看本质》教案

高考政治总复习《透过现象看本质》教案

高考政治总复习《透过现象看本质》教案◆教学目标和要求1.现象与本质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3.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4.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5.分析与综合相结合6.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重点: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难点:.如何区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讲解法结网法◆教学过程:◇启发引导,析考纲考场回眸,析考纲认识论部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既唯物又辩证的认识论。

主观能动性内容属于唯物论部分。

高考考查侧重考查了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等有关内容。

从高考考查的题型上看,除辨析题外,其它题型都有。

高考对本课内容的考查,多与其他各课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考查,题目综合性比较强。

在能力要求上几乎涉及到高考考查能力要求中的所有能力。

特别是对科学的指导作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两个知识点能力要求较高。

特别要注意认识论内容与唯物论、辩证法的有机结合,特别要注意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当年时政热点问题。

近几年高考题都突出这一特点。

教材回归,建网络◇尝试指导,破考点 考点1 : 现象和本质1.(2006D )必然性是偶然性的表现形式 ④投掷次数越多,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数越接近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12、现象――3、本质――4、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2)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

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又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现象和本质的联系表现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5、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科研的必要性)依据------现象和本质的对立(2)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科研的可能性)依据-------现象和本质的统一(3)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去认识事物的本质(科学的任务就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6、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形式(06文综全国卷Ⅱ)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通过研究,科学家们根据自然界中的原型黄河构建了数字黄河、模型黄河。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第五课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第五课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一、教育和教学目标:(一)知识素质要求1、基本概念理解:(1)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结合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

2、基本原理识记: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起积极作用的一些事例。

理解:(1)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必须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物质条件、客观规律和自身素质的制约。

(3)以事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4)以事例说明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分析事物的本质,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5)结合事例,理解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6)结合事例,说明在认识过程中分析与综合的意义。

运用:(1)运用有关原理,结合事例说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为什么是错误的。

(2)举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进而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

(3)运用有关原理,针对某一社会实际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写出调查分析报告。

3、方法论意义(1)坚持正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2)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二)能力素质要求1、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1)比较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表现及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观点;(2)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3)比较认识的扩展、深化、推移;(4)比较概念、判断、推理的作用;分析与综合的意义。

2、提高辨证思维的能力。

(1)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制约它的因素之间的关系;(2)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3)理解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三)思想觉悟要求(1)提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性,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2)透过现象看本质,端正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主观能动性的三个表现。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而客观条件的制约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了广阔的余地。

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4、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二个条件。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复习课教案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复习课教案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复习课教案高考考核要求(1)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见识高考1.(2005天津卷35.)附石式盆景把树木和山石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提高了景物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盆景艺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魅力。

这表明艺术创作必须A. 注重量的积累B. 运用合理想象C. 提升感性认识D. 重视实践作用蟾蜍有毒,蟾衣却可入药。

某青年农民偶然看到了蟾蜍蜕变的过程,于是开始了巧获蟾衣的探索。

经过反复观察、实验、总结,发现蟾蜍蜕皮是其生长过程的自然现象,一般在黑夜发生,过程很短,然后马上吃掉;还发现蟾蜍的眼睛对运动的物体敏感。

根据这些情况,他发明了通过控制光线、在水中获取、用光照引吸幼虫喂养等技巧获取蟾衣的方法,终于闯出了低成本、省劳力、不破坏生态平衡且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致富道路。

2.(2005全国卷2.30)、巧获蟾衣的过程体现了①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需要多次反复的认识过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③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自由的④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不自由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3.(2005全国131).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

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①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②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③前者是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④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②④4.(2005江苏卷28).奥地利科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地图上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凹凸相反,经过查阅资料和苦苦思索,形成了一种设想:由于某种驱动力,把原本连在一起的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分裂开来,天长日久,便为大西洋所隔…… 于是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哲学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案

哲学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案
于是,德军集中了六个炮兵营的兵力,对小猫出没之地猛烈轰击,结果法军的一 个旅指挥部被彻底摧毁,所有人员均被炸死。
学生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师评点: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我们可以通过分析 事物的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注意细节,否则就会酿成大
4
错。 〈课堂小结〉 课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这一课,我们学习了 1、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统一关系; 2、明确了现象表现本质有真象和假象,必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辨清真象与假象, 不为假象所迷惑; 3、现象和本质关系原理对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 可能性。 堂上练习(见作业纸) 布置作业:完成第八课的相关作业。
学生讨论判断以下各题,指出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
1、新鲜的苹果切开,过了一段时间后,会看到切面变成褐色,因为切开的苹果被
氧化了。
2
2、经常用来煲开水的锅内壁会有一层水垢,因为加热后水中的钙离子和镁离子生 成难容的碳酸钙和碳酸镁。
3、当我们爬到高山上时,会感到耳朵听力有困难,这是因为高空中大气稀薄所致。 指名学生回答。 师点评,出示答案。 师归纳再次强调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关系。 (二)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现象和本质又是紧密相联的,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现象尽管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但都是由本质决定的,都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举例:1、前述的“苹果落地“及”苹果切开变色“
〈新课讲授〉
一、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出示表格及相关图片,并分析
现象本质日食Fra bibliotek太阳、月亮、地球成一直线
彩虹
光线射到空气中的小水滴里发生折射
有的同学遵纪守法、助人为乐、勤 好学生
奋学习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说课稿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说课稿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哲学与人生》第三单元第八课,即《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课内容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教材。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三单元第八课的内容。

该课程在本教材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学情。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程度不一。

但是他们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所学专业有一定的理解和认可,并且对未来的人生选择有所思考。

他们热情参与课堂活动,愿意与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然后,我们来看课程本身。

本课程主要包括课程的地位作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

该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必修课,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科学思维为基础,是一门人生指导课。

该课程的重点在于指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表现本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如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前后照应,突出重点,并通过情景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分析、讨论,形成师生互动,然后教师点拨总结,从而更好地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来看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内容和结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具体的情景和实例,让学生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理解认识事物本质的科学方法;二是把认识事物本质的科学方法运用到研究、工作、生活中去,逐渐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思考、讨论、体验,初步形成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思维惯,基本具有“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理性的生活态度和观念。

最后,我们来看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现状,我采用了情景讨论法和合作探究法,注重教法使用和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如何让学生做到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及如何应对现象表现本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课堂上表现得不够积极,需要更多的激励和引导;有些板书设计不够清晰,需要更加注重细节;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需要更好地掌控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高考政治复习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三节注意培养科学的思维教案

高考政治复习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三节注意培养科学的思维教案

高考政治复习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三节注意培养科学的思维教案高考总结与预测[考点展示]1.分析与综合相结合2.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本部分内容应侧重于在认识实际问题过程的运用,而不是作为知识直接进行考查。

因此,学习过程必须要加强理解和运用的训练。

直击高考考点一、分析与综合相结合[考点讲解]1.分析⑴含义: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⑵分析在思维中的作用:①从整体和要素、从过程和要素的关系上看,认识整体、过程,必须以认识要素为基础;不分析各要素就失去了研究整体和过程的基础,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②从分析与综合的关系上看,只有对各要素首先做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

⑶正确运用分析的方法①要分析每一个要素。

②要分析要素与要素间的联系。

③抓住本质性东西。

④在整体中把握各个要素。

2.综合⑴含义: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⑵综合在思维中的作用:只有对事物各种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

因为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的相互作用着的部分,只有相对它所构成的整体而言,才是一个确定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任何部分离开了整体,它就失去原来的意义。

把有内在联系的要素综合起来,才能从整体上认识客观事物。

⑶正确运用综合的方法:①要抓住内在联系。

②要着眼于对整体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③要形成全新的认识。

3.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⑴分析与综合密不可分:①综合离不开分析。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综合就不能深入。

②分析离不开综合。

分析以综合为目的,没有综合,就不能统观全局。

⑵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含义:①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②分析是综合相结合指导下的分析。

当进行分析的时候,不仅意味着分析的对象是整体,而且是把它作为某一整体中的部分来对待的,是把它同整体中的其他部分相关联来对待的,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进行分析。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高中政治教案探究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高中政治教案探究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高中政治教案探究高中政治教案探究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一直是人们探究社会、国家、政治现象的重要途径。

高中政治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国家政治形势的重要环节。

正确的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分析力,使其透过表象看本质,从而更好地完成这门科目的学习任务。

那么,在高中政治教案中,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是如何实现的呢?一、分析问题的背景和条件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学习政治只是针对某些国家政治现象的表面特征,我们需要从分析问题的背景和条件入手,深入研究问题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主要原因、根源等问题,进而从中推导出问题的本质。

例如,在学习政治制度时,我们不能单纯地只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而应该考虑到这个政治制度的产生历程、发展阶段、政治目的等。

只有通过透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认识问题的本质。

二、研究问题的原因和根源常言道,“治标不如治本”。

在高中政治教案中,了解问题的原因和根源,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例如,在研究中国发展中的历史问题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一个单独的事件或现象上,而应该了解事件与时代的关系、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深层次关系以及历史演进的根源。

只有深入了解,才能真正了解问题。

三、观察问题的影响在政治现象研究中,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还需要准确观察问题的影响,从而可以更好地认识政治现象所反映的本质。

例如,在研究政治制度变革时,我们不仅需要考虑到制度的变革过程,还需要了解制度变革对社会和政治生活产生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识问题的本质。

四、理解政治现象的复杂性在政治学研究中,很多政治现象是复杂的,不应停留在表面,而应深入学习并进一步分析,从中找到本质关系。

如何理解着重需要高中教育,这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中国政治的认识。

例如,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治是多元化的,而不是简单的一党独裁,学生需要了解党内民主、制度民主和社会民主的体现,不仅要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要对世界主流政治制度进行深刻探讨和分析。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 第五课认识的根本任务教案 人教版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 第五课认识的根本任务教案 人教版

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教学目标提示】(一)识记: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科学理论的概念;3、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4、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二)理解:1、结合切身体会,通过对比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2、列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3、列举实例表明,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4、采用实例说明,分析事物本质的关键,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5、通过人类认识史的几个事实,说明认识要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

(三)运用:1、剖析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进而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2、针对某一社会问题,拟定调查提纲,进行实地调查,写出一份调查分析报告。

【知识体系】是什么?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现象和本质、规律的区别来看认识的根本任务为什么?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看从认识的作用来看(1)占有十分丰富、创造两个必要的条件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怎么办?深化认识、发展认识(2)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工制作第一框认识的根本任务【重点难点突破】(一)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可见,现象与本质、规律是有严格区别的,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因此我们应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现象进行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复习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人教

复习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人教

MOMODA POWERPOIN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Fusce id urna blandit, eleifend nulla ac, fringilla purus. Nulla iaculis tempor felis ut cursus.
事物的客观性质
整体
过程
各个要素
各要素
内在联系上
结合起来
一个整体
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
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
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矛盾分析方法
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
热点探析
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工影响天气的哲学思考 中华民族的载人航天精神 十六届五中全会《决定》引发的哲学思考 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主观能动性的内容
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制约
认识的根本任务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
认识的根本任务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两个条件
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
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发展认识
要重视思维形式的作用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感谢您的下载观看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复习课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知识要览 知识整合 知识梳理 热点探析
知识要览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根据现象认识政治本质:教案探索与实践

根据现象认识政治本质:教案探索与实践

根据现象认识政治本质:教案探索与实践。

一、了解政治本质的前提条件了解政治的本质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

这些前提条件包括对政治的一些基础知识的掌握,例如政治的定义、政治的产生和发展等。

还需要具备对社会、人类发展历程、国际关系等方面的一些了解。

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政治的本质。

二、通过具体现象认识政治本质政治的本质应该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基本的特征或属性,能够概括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政治现象。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政治现象,从中抽象出共性,进而更好地认识政治的本质。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对一国一族群体、政治性事件等方面的观察,来认识政治的统治性。

政治的统治性是指政治力量对社会的整体控制与支配,决定着社会的规模和方向。

它既是一种物质力量,也是一种意识形态。

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我们可以认识到现代国家必须具备的三要素:领土、人民、主权。

这是国家成立的基本条件,它反映了国家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家的功利性和正义性。

政治的功利性代表了政治力量对人民的控制与支配,如何获取和使用政治权力的核心就在于物质利益的分配。

政治的正义性则反映了政治力量对人民的责任与使命,它既包括道德伦理的考量,也包括社会和历史的长远考量。

此外,通过对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的观察,我们也可以认识到政治的本质。

政治的本质是由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共同构成的。

政治制度指的是国家政治权力的性质、来源、分配、运行和监督机制,它既是政治的规范,也是政治的实践。

政治体系则涉及到政治制度的各种因素,例如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参与和政治文化等。

政治体系决定了不同国家、不同政治系统之间的政治实践和政治差异。

三、教案探索与实践如何更好地通过教案探索和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对政治本质的认识呢?1.突出政治现象中的共性和特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重政治现象中的共性和特征,通过比较和分析当前事件,让学生明白政治现象的核心问题,进而提炼出政治的本质特征。

高三政治《专题14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案 新人教版

高三政治《专题14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案 新人教版

高三政治《专题14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案新人教版区别:现象是个别的、易逝的、表面的、人的感觉可以直接感知的;本质是一般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必须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

因此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联系: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而任何本质总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因此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借助于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难点剖析1.真象与假象真象是指以肯定的方式或从正面如实地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

假象是指以否定的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

真象与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客观现象,都属于客观范畴。

透过真象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但依据假象,也可以获得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

在这一问题认识上的误区是:真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假象不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2.假象和错觉的区别首先,二者的本质不同。

假象属于客观范畴,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现象。

与真象相对,都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是事物本质的反映。

错觉属于主观范畴,是人们以客观事物表面现象、个别特性的错误的主观反映,是错误的感性认识。

其次,二者的产生原因不同。

假象是由客观事物的实际条件造成的,根源于事物的本质;而错觉的产生即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

第三,二者的作用不同。

假象掩盖事物的本质,但透过假象,人们可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而依据错觉,人们就会犯错误。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含义: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难点剖析: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解的四个误区(1)感性认识就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就是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只是认识过程两个不同的阶段。

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属主观认识范畴,是第二性的东西。

现象和本质及其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客观的第一性的东西。

两者是反映被反映、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2)感性认识是不可靠、不正确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正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常识教案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什么必须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怎样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懂得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人为什么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人怎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明确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作用,提高培养科学思维方法认识事物本质的自学性。

具体要求1. 知识方面识记: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

理解:1. 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2. 结合实例,从道理上说明为什么必须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3. 说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物质条件、客观规律和自身素质的制约;4. 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5. 结合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6. 结合事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7. 结合事例说明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及其各自的作用;8. 结合基本事实,理解认识要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变化;9. 结合实例,指出概念、判断、揄在思维过程中的主要作用;10. 结合基本事实,说明在认识过程中分析和综合的意义。

运用:1. 列举实例,运用有关原理,比较说明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都是错误的;2. 结合事例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3. 能运用有关原理,针对某一社会问题进行调查,写出调查分析报告。

1. 能力方面1. 在教学中,通过比较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表现,比较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观点,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比较认识的深化、扩展、推移,比较概念、判断、推理的作用,比较分析与综合的意义,等等,通过这些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2. 在教学中,通过讲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制约它的因素之间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分析与综合的关系,等等,提高学生的评语思维能力。

1. 觉悟方面1. 提高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学性,挖掘自身潜力,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2. 在重大的社会问题上,能自觉坚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思维方法,端正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1. 主观能动性的表现;2.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3.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4. 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二个条件。

教学难点1. 辩证地认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2. 现象和本质的区别;3. 对感性材料的思考加工中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4. 分析与综合相接合。

课时安排7课时第一课时复习提问1. 高二第一学期学习的四课书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这四课书的共同点是什么?2. 人们为什么要思考和探索世界本质、世界的状态等问题呢?(设计这两个问题是要引导学生在回忆总结上册书的基础上,引出下册书的内容。

上册着重讲客观世界,分析客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又是相互联系和有规律地运动变化发展及充满矛盾的,百而明确了应该怎样处理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下册则着重讲人,了解人自身的属性、能力和需求,再进一步明确应如何处理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导入新课人要取得改造世界的胜利,从自然界取得物质生活资料,就要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那么,人有没有能力认识客观世界,人怎样认识客观世界,这就是第五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板书)讲授新课请同学们看一下目录,并阅读第五课的引言,看一看本课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在同学回答后,教师出示关于本课知识总体框架结构的投影或小黑板)下面我们先学第一节1. 要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板书)人为什么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怎样才能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1998年夏,我国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出现了世所罕见的严重的洪涝灾害,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你都思考了什么呢?出示投影(一)(同学议论发言,老师简单概括一下同学回答的内容:广大军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顽强拼搏,取得了抗洪救灾的伟大胜利,表明:我们的党作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号召力;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我们的人民是勤劳勇敢的人民……。

)同学们,刚才我们分析了这次洪灾,如果从哲学上看,用哲学的语言来说,我们是在做什么呢?我们在通过洪灾的现象认识抗洪胜利这个事物反映出本质问题。

这个分析过程就说明,我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

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呢?1. 主动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板书)1. 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板书)2. 主观能动性包括————个方面(板书)请同学们粗读教材第2页至第5页,看看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哪些个方面。

在同学回答后,老师补上板书“三”,并讲解第一个方面。

(1)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认识世界的活动——“想”(板书)什么是认识?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在同客观世界的接触过程中,客观事物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就形成了认识。

有人会说,动物同客观事物相接触,不也产生认识吗?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与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人类的认识活动有什么特点呢?人类认识世界是积极的能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即具有主观能动性。

表现在:1. 人的认识活动是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

当面对滚滚洪水,动物只能逃生,而人却在思考着洪水的成因和怎样战胜洪水,并积极地同洪水搏斗。

人可以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制造仪器设备,建立实验室,设计各种方案,去探索事物的奥秘,不达目的决不罢体。

(提问:这是属于认识能力问题,还是认识活动问题?)这一点主要是讲认识活动的特点。

2. 人不只是反映事物的外部的表面的现象,而且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能通过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提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属于认识能力,还是属于认识活动?)这一点既是指认识能力,是人高于一般动物之处;又是讲认识活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特有的认识活动。

正是因为人的认识的这一特点,才有各门科学理论知识,才使人超出了动物界。

3.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只是反映既成事实,反映现实,还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

人可以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预见自然和社会的变化,预见自己行为的结果,预见未来;人们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出那些现实中暂时还没有的事物,这也是人在认识世界方面不同于动物之处。

这一点同样既反映了人的认识能力的特点,又反映了人的认识活动的特点。

教材中提到了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的宏伟蓝图,李四光等断定我国有丰富的石油矿藏,都是在认识世界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吗?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表现在认识世界方面,更表现在改造世界方面。

(2)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做”(板书)人类在改造世界方面与动物有什么不同呢?先请看马克思的一段论述。

出示投影(二)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它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2页请大家想一想,最蹩脚的建筑师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在哪里呢?(同学回答后,老师总结)人比蜜蜂高明的地方,在于人能用意识指导自己的行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进行改造世界的活动。

动物也能改变环境,造出精美的蜂房,但这只是一种自然本能,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人则不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表现在:1. 人能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改造客观世界。

这是人类改造世界活动的特点。

大家回想一下,百万大军战洪魔的震撼人心的雄壮场面,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2. 人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创造性。

人们利用规律创造了许许多多自然界没有的东西,从天上到地下,数不胜数,现代文明,今天的美好生活,不都是人类创造性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吗?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还有一点要说及的,那就是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的精神状态。

1. 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的精神状态——决心、意志、干劲等(板书)人的精神状态表现在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为信心、决心、意志、毅力、干劲等。

出示投影(三)“生死牌”。

这块“生死牌”表达了广大官兵战胜洪水的决心和意志。

百万军民在抗洪抢险中取得的伟大胜利,说明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人们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最大可能的成就,最好的结果。

反之,缺乏自信,缺乏坚定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必然影响人的能力的发挥,影响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关于这个问题下一节讲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还要讲到。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与动物反映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活动,虽有相似之处,更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自觉性,是在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出来的。

具体表现在想、做和精神状态三个方面。

具体知识可图示如下:复习巩固1. 在想问题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举几个具体事例。

2. 在做事情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举几个具体事例。

第二课时复习提问1. 什么是主观能动性?它都表现在哪些方面?2.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什么?什么叫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要通过重温旧知识给新课作准备,并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教师在肯定同学的回答后,(出示投影或小黑板)请同学思考下,通过这两组数据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长江洪水的几个数据年份最大流量最高水位城陵矶1954年44500立方米/秒34.45米1998年36800立方米/秒35.94米比较-7700立方米/秒+1.49米螺山站1954年78800立方米/秒33.17米1998年64400立方米/秒34.92米比较-14400立方米/秒+1.75米(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从两组数字的比较,我们看出:1998年洪水最大流量比1954年小,而最高水位却比1954年高出1米多,这说明城陵矶、螺山站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河床淤高了很多。

为什么会淤高呢?联系其他材料可知,那是因为长江上游森林砍伐过度,造成水土流失。

同学们,你们已经在发挥主观能动性了。

这是主观能动性的哪一种表现呢?是第一种。

你们已经在通过这两组数字反映的现象来分析、认识事物的本质了。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呢?是不是我们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就能正确认识事物,就能顺利地解决问题了呢?语文课上,讲过《孟子》中的“揠苗助长”的故事。

那个宋国人发挥没发挥主观能动性?其结果又如何呢?讲授新课1.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板书)首先,人们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为什么要探讨今年长江洪灾的原因?请同学们结合前四课学过的内容想一想。

(学生讨论、回答)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比较长江上两个水文站的两组数字,是为了认识长江洪灾的本质和规律,是为了用这些对于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作指导,有效地预防长江洪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