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米(第二课时)
【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教学内容: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
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5拃。
生2:5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通用5篇)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通用5篇)《认识厘米》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厘米的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对于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给学生留出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设计时,突出以下特点: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
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1、通过在生活中具体观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观察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一厘米有多长。
会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
3、在学习中,我们要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重点: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意义,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及意图:一、谈话,同意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学们,看看我们这儿的桌子,好不好?学校准备再添置一批一样桌子,你能量量它有多长吗?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并汇报测量结果。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认识厘米》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通过情景展示,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2、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4、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统一单位的意识以及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掌握用尺子量长度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师:老师有个问题需要问大家,大家猜一猜,在古代,人们没有工具的情况下。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视频,观看视频。
师:两个人同测量一匹布,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学生回答。
师:统一用拃作单位长度,是否就正确了呢?下面先观看小裁缝的烦恼小视频,再回答提出的问题。
学生观看视频并回答提出问题。
师:现在,开启咱们智慧的'小脑筋,如果让你解决裁缝手小量出物体长度小,这位顾客手大量出的物体长度大的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学生回答。
师:所以我们要统一长度单位。
同学们回答的真准确。
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我们现在用什么测量物体的长度。
2、介绍尺子师:同学们看这个物体你们认识吗?师:尺子是我们测量长度的工具。
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师:咱们手里的尺子和黑板的尺子有什么共同点呢,仔细观察,请同学回答。
学生回答。
注意强调0一般作为起点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也要让孩子在尺子上找到1cm。
师: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1cm?师:用手比划一下1cm有多长,5cm有多长,8厘米有多长。
师:生活中,那些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呢?注意强调:这些物体都比较短,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
3、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师:上课之前老师让你们放在铅笔盒下的小纸条拿出来,先估计下是几厘米?到底是几厘米呢?用尺子测量,同桌相互讨论下,如何用尺子测量,并说出方法。
学生回答并展示测量方法。
ukt认识厘米
认识厘米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认识厘米》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分两部分安排。
首先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度,由于学生所使用的测量单位不同,量得的数就不同,从而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接着,指导学生认识米尺,指出,量比较小的物体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数学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表象,初步掌握用米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在想想做做中,除了继续学习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外,重点练习估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用指宽、掌宽等自己身上的“尺”进一步建立1厘米或几厘米的表象。
教学目标:1、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方法,并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一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具准备:学生直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1.教学设想: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学习主要是再创造,依托原有的知识经验,加上必要的实践和体验,主动建构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问题的情景——操作与探索——实践与应用”的学习过程,体现“学习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现代教学观,使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发展性、创造性达到统一。
2.教法和学法的处理: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对教学方法做了如下处理:直观演示与操作实践相结合,配合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体验感知、判断推理、主动地学习新知。
为了便于学生抽象概括,我设计了“观察、比画、测量、画一画、比一比,估一估”等环节,让学生动脑、动手、体验感知,学会有序的数学思考。
设计思路:情景导入,引入新课观察感知,认识厘米动手实践,探索量法综合训练,拓展延伸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入新课:谈话:课桌是我们的好朋友,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长么?好,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量一量桌面的长度?生动手测量1、用手量2、用书本两3、用铅笔量4、用文具盒量汇报结果师:同样长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师:为了便于交流和比较,我们通常用直尺去量。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内容:本课程包括课本1页至第3页的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以及练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并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和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并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研究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1.教学例11) 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刻度线,尺子的左端从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2) 认识几厘米教师问: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2.教学例2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完整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i安阳市王村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年级:二年级初步设计人:崔晓佩 复备人:课题名称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所需课时1课时课时进度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复备学习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纽扣,语文书等学习过程导入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课件出题图片新授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
师: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i n g s i n t h e i r 2.讨论:师: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师: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人教版(15张PPT)
巩固拓展
下面这把尺子上有4个刻度,它可以直接量
出哪几种长度?
0厘米
2
6
9
2厘米、 4厘米、 3厘米、 6厘米、9厘米、 7厘米。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厘米是较小的长度单位,在厘米尺上, 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 尺子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 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一方正,
第二个问题:要买1个笔记本和1支带橡皮的铅笔共需要3.7元,因为剩的3.2元小于需要的3.7元,所以小丽的钱不够。
2、据答板书: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谁能来说说1红3蓝的规律:即使有个别小组的红球数和蓝球数比较接近,当摸球的次数足够多时,摸球的这个不确定事件还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那就是:摸到红球的次数远远少 于摸到蓝球的次数。 教师:用你的慧眼,仔细观察线段图,并找出等量关系式和方程吧! (学生在平板电脑上答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模拟人民币 三、探究认识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分享出来的错题,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让学生先通过独立训练、检查、思考,再引导学生归纳注意事项,提高辨析能力。】 每个盒子中球的总数一样,你为什么不选择②号和③号盒子呢? 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找准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究新知
例3.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把尺子的刻度0 对准纸条的左端。
纸条的右端对着“5”, 纸条的长度就是5厘米。
5厘米
探究新知
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
度,应当注意什么?
9白1黑、8白2黑、7白3黑、6白4黑。 生2:10元减6元8角等于3元2角,也就是3.2元。 难点:根据提供的素材,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一厘米》教学设计
《一厘米》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教学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理清条理,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中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体会文中精彩的比喻句的出色运用;学习小说曲折有致的情节设置方法,初步体会小说这种题材的特点。
4、学习课文生动流畅的语言特点,体会生活中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努力做一个善良、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体谅父母,关爱父母。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儿子出远门了,母亲满怀慈爱地给儿子缝衣。
天下最无私的爱,就是母爱,那一针一线,融入了母亲多少的爱和牵挂!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一厘米”是文章的线索,也是情节展开的关键。
以“一厘米”为题,新颖别致,引人发问,易引起阅读兴趣。
2、作者: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现在,毕氏为国家一级作家。
内科主治医师。
北师大文学硕士。
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3、背景链接:毕淑敏常常把笔端深入到平凡的生活小事中,揭示普通人最深的情感。
在小说《不变形的金刚》中,她描写了一位收入不高的母亲对儿子接受世俗感染的焦虑与无奈,而在《一厘米》中,那位平时省吃俭用,精打细算的母亲,坚持为孩子买车票的小事读来让人感动,让人亲切。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的认识说课、教案及教学反思.doc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的认识说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三田小学:李萍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的认识、用厘米量》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厘米的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二课时的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厘米的认识”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量课桌的宽)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学生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 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为今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知识(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子量物质长度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找出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
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1、创设情景。
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前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二年级上数学长度单位第二课时
二年级数学“教与学”有效性研究教案设计教学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时间教材分析在教学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已经引出统一的长度单位——正方体,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
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教材由此引出了刻度尺,并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在此基础上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目标1、通过量一量,认识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学会用厘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4、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教具使用米尺、软尺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引课及主题图的处理主题图的编排意图及使用目的一、学前准备1、用小正方体测量小刀、铅笔、纸条的长度。
2、导入新课。
同学们,要比较物体的长短,必须用同一物体做标准。
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总是用某一物体做标准来量物体的长度,的确很不方便。
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并对尺子上的刻度做了统一规定。
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等,可以用厘米做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复习旧识。
探例题编排意图及“教与学”活动设计目的求新知二、探究新知1、认识厘米。
(1)认识刻度尺。
观察刻度尺,看看它上面都有什么。
(数字、小格、字母CM)在刻度尺上找到“0”,它在什么位置,表示什么意思?刻度尺上还有哪些数字,是什么意思?(2)认识刻度尺上的1厘米。
“0~1”是几厘米?(从0到1是1厘米)“1~2”是几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板书:1厘米)“2~3”是几厘米?“5~6”呢?“12~13”呢?(3)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0~2”是几厘米?“0~2”是2厘米。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陶影为儿女的成长所付出的努力,学习她身上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
2.体会文中比喻的妙处,学习并积累文中的生动词句。
3.理解心理活动对人物刻画的作用,学习通过心理活动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含义,学习并积累文中的生动词句。
2.难点:学习通过心理活动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方法: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简介作者及主要作品。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厘米》,看看发生在主人公陶影身上的故事,体会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
二、整体感知(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大意。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正音。
(2)指名说说课文大意。
(二)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2.交流讨论。
(1)课文主要写了陶影带儿子小也坐公交车去公园玩,因为一厘米的身高问题而与检票员发生争执的事情。
(2)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5自然段)写陶影带儿子小也坐公交车去公园玩;第二部分(6-13自然段)写因为一厘米的身高问题而与检票员发生争执;第三部分(14自然段)写事情的解决和陶影的感受。
三、研读赏析(一)研读第一部分,了解人物性格。
1.指名读第一部分,思考:陶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2.交流讨论。
(1)陶影是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有教养的母亲。
从她对儿子的照顾和教育可以看出来。
如“她总是把儿子抱在怀里,给他讲故事,教他认字”“她总是耐心地解答儿子的问题,从不厌烦”。
(2)陶影是一个有原则、有尊严的人。
从她与检票员的争执中可以看出来。
如“她据理力争,声音柔和而坚定”“她觉得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
3.体会比喻的妙处。
如“她的心情就像天空一样晴朗”“她的脸色就像一块布一样阴沉”。
这些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陶影的心情和性格特点。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课语文《一厘米》
5.“为自己再塑一个金身”蕴含着怎 样的深意?
• 表明陶影想通过努力使 自己成为儿子心中一个 完美好妈妈的坚定信念。
6.从“吃西瓜”这一细节描写中,陶影对自 己和对儿子的要求有何异同?
• 她自己吃西瓜啃得太苦, 而对儿子要求不要啃得太 苦,家庭拮据使她养成了 俭省的习惯,对儿子则是 想把它培养成具有大家风 度的人。
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
• 这场戏的冲突双方都有哪些人物?
• 双方的矛盾焦点是什么?
陶 影 老 奶 奶
一厘米
红 衣 青 年
小 也
小也爸
围 观 群 众
当堂训练
• 1.积累字词、作者。 • 2.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 3.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
• 学习目标 •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 2.分析陶影的形象。
自学指导
阅读文章第一部分回答以下各题
1.“她很有眼色”“遇上认真的”则“早早就买票”,对 “吊儿郎当的”则逃票,说明了什么? 2.“是他把这个秀气的小男孩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她 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如何理解这些句子? 3.“陶影看着儿子,一张车票两毛钱……或者干脆就是一 堆够吃四天的菠菜。”陶影的心理反映了什么? 4.一个家庭如此拮据的母亲,为什么要为不够一米一的儿 子多买一张票? 5.“为自己再塑一个金身”蕴含着怎样的深意? 6.从“吃西瓜”这一细节描写中,陶影对自己和对儿子的 要求有何异同? 7.“陶影从此明白了,以她现有的家境要培育出具有大家风 度的孩子……,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 是做不到” 这个比喻句体现了什么?
勃然大怒:突然间非常生气的样子。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声色俱厉:声音和面色都很严厉。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目瞪口呆:形容非常惊讶。 冥思苦想:深沉的思索,形容费尽心思。
《一厘米》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指导分析(思维)
关键词语:P43悲惨、残忍、骄横,P45 冰晶与P47寒冰。 比喻佳句俯拾即是,注意似是而非句。 精彩段落:重点分析“寺庙门口”部分。 揣摩在特定环境中人物描写对表现人物 性格的作用。陶影是个怎样的形象? 多元主题:母亲的心;童心的可贵;人 心不古,呼唤诚信……
第三课时
பைடு நூலகம்
指导评价(学生实际)
评价小也,回忆自己的童年。 评价陶影,联想自己的母亲(课后题)。 评价红衣青年,学会回头重审文章。 评价选材、题目、结构、写法和语言 (联系自己的作文,学习写作)。
《一厘米》教学设计
姜绍
第一课时 指导预习(表达)
反复阅读:生字词,比喻佳句、精彩 句段批注及心得。 复述故事——简述故事——提炼情节 几件事?主要人物?围绕什么?结局? 提出问题: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 题(自问自答),也可针对自己读不 懂的地方提出问题。(教师收集筛选)
第二课时 指导分析(思维)
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第二课时: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61 62页的例3、例4,“做一做”及练习十六。
教学要求:1、学生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及换算。
2、能口述换算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及换算。
教学难点:能口述换算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操作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幻灯片、直尺。
教学过程:一、复习1、填空:①1厘米=()毫米④10毫米=()厘米②1分米=()厘米⑤10厘米=()分米③1米=()分米⑥10分米=()米订正:①~③题的答案为10,④~⑥题的答案为1。
2、学习新知识。
例3:(1)教师让学生拿出直尺和课前准备好的纸条。
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去测量,注意提醒学生要把纸条的一端对准直尺上的“0”刻度,并提问:①用厘米作单位应该怎样表示?②用毫米作单位应该怎样表示?③7厘米与70毫米相等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并组织学生讨论。
教师此时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④一毫米一毫米地数。
⑤1厘米=10毫米,7厘米就是7个10毫米,因此7厘米=70毫米。
教师可以多让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学生说出的各种方法,只要正确,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并比较出简便的方法。
(2)练习:量出下面图形的边长,看各是多少厘米?如果用毫米表示,应该是多少毫米?订正:三角形:AB是3厘米,也就是30毫米。
AC是4厘米,也就是40毫米。
CB是4厘米,也就是40毫米。
长方形:AB等于CD是3厘米,也就是30毫米。
AD等于BC是5厘米,也就是50毫米。
(3)填空。
①5厘米=()毫米③9厘米=()毫米②30毫米=()厘米④40毫米=()厘米订正:①50 ②3 ③90 ④4(4)学生动手测量。
①请学生量一下自己的课桌高度大约是多少厘米?②课桌高度如果用分米作单位应该怎样表示?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想的?订正:学生测量课桌的高度大约是60厘米。
1分米=10厘米,60厘米就是6个10厘米,也就是6个1分米,所以60厘米=6分米。
认识厘米
量一量
线段长3厘米或3cm。
量一量
线段长4厘米或4cm。
画线段
1、说一说哪种量法对。
2、哪条线段长,长多少厘米?
想想做做
3、量一量,填一填。 ( )厘米
( ) 厘 米
( ) 厘 米
()厘米
谢谢观赏
一厘米
认识厘米
厘米是长度单位;量较短的物体 的长度,可用厘米做单位。
感知1厘米
1厘米有多长呢? 说一说。
认识1厘米
直尺上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距离就是1 厘米。厘米还可以用“cm”来表示。
2、5、10厘米
最后刻度减起始刻度,差是几,就是 几。
量一量
物体左端和刻度“0 ”对齐。 看物体右端与刻度几对齐,就是几 厘米。 蜡笔长8厘米或8cm。
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
量一量,课桌有多长?
量一量,看看 大约有几拃长?
量一量,课桌有多长?
量一量,看看大约 有几个铅笔盒长?
量一量,课桌有多长?
量一量,看看大约 有几本数学书长?
交流测量结果
测量的工具不一样,得到 的结果就不一样想要结果 准确就需要有统一的标准。
说一说,课桌大约 有几拃长?几个铅 笔盒长?几本数学 书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第2课时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第___ 周星期_____ 第 __ 节 _____年___ 月 ___ 日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二课时认识厘米教学目标: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教学准备:尺子、纸条课时安排:2个课时教学过程:(一)口语训练说说自己认识的单位。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三)探究新知认识尺子(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认识厘米(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用厘米量(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
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
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
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四)、当堂练习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
《一厘米》 2
《一厘米》 2教学内容本课在教材第36---51页。
文章讲述了一位艰辛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形成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构造庞大的工程,描绘了这个母亲内心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课文中女主人公的作为。
3.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母爱的无私、伟大。
4.结合其他关于母爱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情达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从内心深处激起对母亲以及其他亲人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以及发展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摈弃从社会中沾染的不良习惯与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教学突破1.运用仪器和设备,放映一些反映或表达母爱的世界名片的片段,或通过图片来加强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领会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法,来感受这些手法的.写作技巧。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第一课时课前,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查找反映母爱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如课文的朗读带、世界名片的录像带或者自己的能够反映母亲或其他亲人的关怀的故事。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课题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2、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3、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单元教法设计1、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3、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第一课时: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第二课时: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第三课时: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四课时: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数学教案 认识厘米并测量-省赛一等奖
《认识厘米并测量》教学设计霍山县城西小学叶君华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冀教2011课标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第51 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厘米,体会1 厘米的实际意义。
2、过程与方法: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会正确使用刻度尺中的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 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教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
教具准备:直尺,铅笔、数学书,一厘米的塑料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1)师:校长想给我们班换一批新的课桌但是工人师傅又不知道课桌的长度是多少,同学们能不能帮他测量出课桌的长度呢(出示课题并板书)二、互动新授、探索交流1、活动一:老师带来的这张纸和你们的课桌是一样长的,谁能告诉老师要测量这张纸的长度要用那些工具生:手,课本、铅笔生1:奇思是用手量的,她量的结果是6 拃长。
生2:妙想是用铅笔量的,他量的结果是4 支铅笔长。
师:说一说为什么同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工具不一样,标准不一样。
那我们要想把课桌的长度测准确,结果一样,我们就必须用同样的工具,那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种用来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2、出示:卷尺,皮尺,卡尺、米尺,直尺,我们小朋友们常用的就是直尺3、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们手中的尺子。
⑴我们手中的尺子上有哪些小东西,你发现了什么活动要求:小组合作,仔细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直尺上相同的地方,并在小组里交流,同桌交流。
师:请同学说说交流的结果A、数字(集体读一读数字。
单独再读一读。
请同学读读自己尺子上的数字,挨个数字读,读得不一样,老师说简单:0到几)师:你发现了你们尺子上的数字还有什么特点(有多有少,最重要的都是从0开始的)师总结:尺子上的数字不管是多少,都是从0开始的,⑵请同学说说这里的0表示什么呢学生:从0开始的表示起点,就像运动会赛道上的起跑线一样,那我们用尺子量的的时候就要从零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厘米》教案
毕淑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陶影这一人物形象。
2、进行小说阅读指导
3、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学会体谅父母,爱父母。
4、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重点:
1、在指导小说阅读的过程中让写生理解陶影这一个人物形象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进行读写训练
教学难点:
小说的阅读方法指导
教学方法:
情景激趣、启发引导
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式学习、五动学习法(“脑动、口动、心动、手动、耳动”)
“以我手写我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播放《母亲》课件创设情景。
课件展示文字:
【妈妈是“会计师”,算好了他们的每一分钟;妈妈是“变色龙”,考了满分她睡着了都会笑醒,考差了就会大发雷霆;妈妈是“母老虎”,每次出去玩总被她准确地堵回来;妈妈是“河东狮吼”,看一会儿电视她就会发作……】
师:古今中外为人们所歌颂的慈祥伟大、温馨可爱的母亲形象,在一次以《给我一点时间》为题的中小学作文比赛中,三千学童笔下刻画的竟是如此的不完美。
望子成龙的妈妈们,背负着家庭沉重负担,而面对现实生活,为着孩子的将来,她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最完美的人。
可怜天下父母心,做妈妈真难啊!著名作家毕淑敏用她的善良去包容、理解一位不完美的妈妈——陶影。
二、学生活动:回忆课文内容
课件展示:
1、.陶影自己在做事上并不完善,为什么在儿子面前表现得截然相反?
因为他要对儿子进行正面的教育,要让儿子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这充分体现了陶影作为母亲,2、陶影决定要做一个无可挑剔的母亲,为此她作了哪些艰苦的努力?
○1为不够1.1米高的儿子多买了一张票(为了满足儿子的自尊心,为了让儿子快乐。
)
○2在是否保留票根的细节问题上,陶影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不保留票根”;
○3吃西瓜时,要给儿子做一个好榜样,努力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4不懈努力消除带儿子参观寺院时儿子的误解
三、指导小说阅读
课件展示:
1、阅读思路:
把握情节理清思路,分析人物领悟中心,探究写法体味鉴赏
师:我们了解了小说的情节后要重点探讨:(课件展示)
学生活动:
(1)、细读课文,结合小说具体情节和人物描写,思考:你觉得,陶影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以“我感觉,陶影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人”为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
陶影是一个既普通又不普通的人;
陶影是一个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的人;
陶影是一个有责任感、善良、大度、自尊的人;
陶影是一个深爱着她儿子,一心想让她儿子快乐,盼望着儿子成材的人;
……
师:像陶影一样的妈妈是数不胜数,谢谢妈妈给我们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