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政治思想
第八讲 秦汉以来的道家政治思想
• 重视法律。
• 《淮南子》主张“君制臣,臣事君”,重 视势与术。 • 君臣异道、守职分明。君主要知统御之术
(四)作用
• 对迅速恢复经济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为 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也成为后世从大乱 走向大治时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提供了历 史借鉴。
三、《淮南子》的政治思想
• (一)《淮南子》的概括 •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汉代 对黄老之学作较为全面系统总结的代表性 著作。淮南王刘安组织宾客所写。原书有 内书、外书、中篇等,现在仅存内书21篇 。通观全书,它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 又融合儒、法、阴阳诸家,形成一个庞大 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帝国提 供全面的治理方案。该书对当时影响有限 ,但对后世思想家和政治家影响较大。
• 总之,《吕氏春秋》的政治思想是以儒家 思想为主导,以被改造了的道家思想为基 础,兼采各家对它有用的成分融合而形成 的吕氏独特的政治思想。这种思想的产生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不管秦王朝二世 而亡是否与秦始皇否定《吕氏春秋》的政 治主张有关,汉初的文景之治与《吕氏春 秋》政治理论的某些思想的联系是显然而 无疑的。
• 如何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最要本是在于君 主修身。古代圣王“成其身而夫下成,治 其身而天下治”,“为国之本,在于为身 ,身为而家为,家为而国为,国为而天下 为”。核心在于修身而自然之道,而达到 至公无私。 • 《吕氏春秋》认为君主治其身的一个重要 内容.在于自知、自罪。它说:“存亡安危勿 求于外,务在自知”。君主能够自知才能 反躬自责,有所戒惧。‘三代之兴王,以 罪为在己,故日功而不衰,以至于王。”
秦汉以来的道家思想
汉初黄老、《淮南子》
• 道家学派没有明确的师承关系,思想也不 那么一致和清晰,道家只能是有大体一致 的思考路数和思考兴趣的一批知识分子。 一般认为“无为”是道家思想的共同特点, 但孔子也赞成无为。北大教授江荣海认为, 道家政治思想是一种自然主义政治观,道 家学说的共通思路是体验宇宙变与不变的 “道”,然后把这个“道”推衍到社会与 人类。
先秦道家思想总结
先秦道家思想总结先秦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支重要学派,主要代表者有老子和庄子。
道家思想强调“道”作为继往开来的自然法则,追求超越个体的整体性和无为而治的理念。
以下是对先秦道家思想的总结。
先秦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道家的基本观点1. 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也是人类的本质。
道是一个无法言喻的存在,它超越于个体和事物之上,贯穿万物,无处不在。
道具有无所不能、无所不为的特性。
2. 无为而治:强调不以人的主动干涉为中心,而是相信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运行规律,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无为不是指人们不做事情,而是指不主动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发生,让事情自然发展,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3. 非对抗性: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在自然和谐的状态下生活,主张放弃对抗和竞争,以达到一种平和、安宁的境界。
二、道家的人性观1. 自然人:道家认为人类的本性是自然的,人与自然共生共存,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通过顺应自然规律,摒弃道德意识的束缚,达到一个无拘无束的境界。
2. 无为而治的准则:道家从人性出发,提出了一套无为而治的准则。
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追求名和利,不争夺权力,从而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三、道家的政治观1. 无为而治的理想国家:道家认为,最理想的国家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国家。
政府应该尽量少干涉人民的生活,而以自然的方式来治理国家。
在这种国家中,人民可以自由发展,实现幸福和安宁。
2. 废止刑罚:道家反对使用武力和刑罚来解决社会问题,主张以仁爱和无为的原则来处理矛盾和冲突。
3. 政府的隐藏和无名:道家认为政府应该像无为而治的圣人一样,低调行事,不张扬自己的存在。
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官僚主义和权力斗争,追求无私无欲的境界。
四、道家的道德观1. 无为而治的道德观:道家强调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追求功利和名利。
追求真理和自由是人们行为的准则。
2. 无争无私:道家主张人们应该不争不抢,不欲求名和利,放弃个人欲望,追求内心的放松和满足,实现自己的完善和自由。
道家政治思想启示简短总结
道家政治思想启示简短总结道家政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支重要派别,追求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的统一。
它对于现代政治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本文将以简短的方式总结道家政治思想的核心观点及其对现代政治的启示。
首先,道家政治思想注重和谐与平衡。
道家强调追求自然和谐的原则,主张顺应自然,不与自然的规律相抵触。
这一观念对现代政治有着重要的启示。
现代社会面临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等,而道家政治思想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关注社会和谐与平衡,通过顺应自然的规律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抵抗这些规律。
这对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道家政治思想强调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执政者应当采取无为而治的原则,不过度干预社会,避免过度行政和权力滥用。
这与现代政治中的个人崇拜和强权政治形成鲜明对比。
道家政治思想告诉我们,政府应当尊重个体的自由与权利,减少对个人生活的干预,让人民自主发展。
这对于建设法治社会,保障公民权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三,道家政治思想提倡德治。
道家认为,国家的治理应以道德为基础,政府应成为德行高尚的人来治理国家。
这对于现代社会的反腐倡廉以及建设廉洁政府具有重要启示。
道家政治思想告诉我们,政府官员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带头遵守法律法规,廉洁奉公,为人民谋福祉。
只有这样,才能让政府的权力得到有效约束,为社会带来公正与和谐。
第四,道家政治思想注重自由与平等。
道家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平等,摒弃物欲的追逐。
这种观念对现代社会的个人自由和平等原则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家政治思想告诉我们,政府应当保护人民的自由权利,推动社会平等,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
这对于现代政治体制的改革和人权保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道家政治思想以其独特的观点对现代政治产生着深远影响。
它主张和平与和谐,强调无为而治,提倡德治,注重自由与平等。
这些观点对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法治建设、廉洁政府以及个人权利保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道家政治思想
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道家的自我意识与儒家、墨家有着明显的不同。
儒家、墨家有宗师,有旗帜,有师承,甚至还有一定的组织,如墨家。
道家在这方面是欠缺的。
道家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他们有树立旗帜和宗师的倾向。
他们的旗帜和宗师就是黄帝和老子。
第二,思维方式和使用的范畴、概念基本一致。
第三,有一定的师承关系。
综上所述,道家在先秦尽管无派别的名称,而且相互之间还有激烈的争吵,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仍然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派别。
道家的理论特点。
道家在理论上的特点主要有如下两点:一是讲道,二是讲因道或法自然。
道家之所以被称为道家,最主要的根据就是他们都讲道。
道是他们整个理论中的核心范畴,也是整个理论体系赖以存在的基础。
抽去了道,道家就失去了脊梁。
道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它的内容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它所具有的方法论的意义。
道家的道除了表达一定的内容外,它在方法论上的意义似乎更为重要。
道教导人们去分析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以及人们怎样对待这些关系和规律。
依照道的观点,任何具体的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切在变;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处于复杂的关系网中。
这种方法论给人们的启迪显然比具体论述更有意义。
道家中不同的政治派别,道家政治思想的共同点是无为而治。
庄子及其后学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纯自然性,这种自然性与人们的社会性是根本对立的。
在他们看来,一切社会性,特别是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仁、义、法、治等,都是对人的自然性的破坏。
常人所说的圣贤,如尧舜之辈,恰恰是破坏人性的罪魁祸首。
他们认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牢笼,因此不是改造它,只有抛弃它才能解脱枷锁。
回到大自然中去,是他们的基本主张和思想。
道家的政治倾向。
道家一方面为统治者提供了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同时又为统治者提供了精神麻醉剂。
道家丰富的政治哲学是统治者必需的,但是对统治者尖锐的批评又是统治者不喜欢的。
这种状况决定了多数统治者对它不即不离的态度:既需要它,但又不能把它置于尊位。
道家的政治思想
什么是真人? 什么是真人? 真人是对生死都很悠然的人, 真人是对生死都很悠然的人,是根本不考虑 利与害的人,是不怕水火风雷禽兽侵害的人, 利与害的人,是不怕水火风雷禽兽侵害的人, 仙人。 是超凡入圣的 仙人。
(二)庄子的政治理想:至德之世(无何 庄子的政治理想:至德之世( 有之乡)。 有之乡)。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 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 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 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 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 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 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 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 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 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 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一)道论——老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道论 老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1.道的含义: 道的含义: 道的含义 一是精神性的宇宙主体,是世界的本源, 一是精神性的宇宙主体,是世界的本源,先于物质 世界而存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世界而存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生一, 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生一,一
3.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的评价 3.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的评价: 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的评价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他反对战争,反对横征暴敛,关怀下层民众的疾苦。 但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本质上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 为专制国家的统治者着想的。在他看来, 为专制国家的统治者着想的。在他看来,无为仅仅 是手段,而无不为才是真正的目的。 是手段,而无不为才是真正的目的。“常使民无知 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也就是说,通过统治者的无为,使民众变得无知无 也就是说,通过统治者的无为, 而无知无欲的民众最有利于专制国家的统治。 欲,而无知无欲的民众最有利于专制国家的统治。 无为而治实际上是一种比较高明的统治术:一方面, 无为而治实际上是一种比较高明的统治术:一方面, 统治者要清静无为,另一方面, 统治者要清静无为,另一方面,被统治者也要无知 无欲,安于自己的被统治地位。 无欲,安于自己的被统治地位。
第三章 道家的政治思想
三、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一)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尚贤, (二)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贵难得之货, (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绝圣弃智, (四)慎征伐
对老子政治思想的几点评价
• A、老子的政治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基础, 、老子的政治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基础, 具有极强的思辨色彩, 具有极强的思辨色彩,可以说是以哲学的 视角来看待政治, 视角来看待政治,比以往的其他的政治思 想家的思想要深刻的多, 想家的思想要深刻的多,因此更具有某种 普遍性。 普遍性。
首先, 者要无私无欲。 首先,统 治 者要无私无欲。只有清静 无为,才能成为天下的首领,无为就是无 私,无为就是不要有贪欲,无为才能无所 不为,这是无为而治的前提条件。 其次,“无为” 就是顺天应时,符合 其次, 无为” 就是顺天应时, 民意,只有不妄为,才能实现了圣人之治. 民意,只有不妄为,才能实现了圣人之治
无为。老子说:“我无为也, 我无为也, 其次是 清 静 无为 我无为也 而民自化;我好静 而民自正;我无事 我好静, 我无事, 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 自富;我欲不欲 而民自朴。” 我欲不欲, 自富 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清静无为是老子推崇备至的,是最理想的 政治。以奇用兵,以无为取天下、治天下。 人类社会动乱、邪事盛行的罪魁就是统治 者违反了这条原则 。
第二节 庄子
庄子(约前 汉族。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 年 前 年),汉族 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 ),后人称之为 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 战国时期宋国蒙 安徽省蒙城县 时期宋国蒙(今 蒙城县,又说今 人”,战国时期宋国蒙 今安徽省蒙城县 又说今 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 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 著名的思想 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 哲学家、文学家, 家、哲学家、文学家,既是一位有着鲜明特色的 伟大哲学家,又富于诗人的气质。 道家学派的 诗人的气质 伟大哲学家,又富于诗人的气质。是道家学派的 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 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 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 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 哲学为 老庄哲学” 哲学为“老庄哲学”。
七下道法第三单元知识点
七下道法第三单元知识点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道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之一,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该单元的知识点包括道家学派的起源、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要著作等。
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1. 道家学派的起源道家学派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聃)和庄子(庄周)。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著作是《道德经》。
庄子是老子的学生,他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道家学派以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为核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理论体系。
2. 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是“道”。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构成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万物的根源。
道是无形无物的,超越了一切有形有物的存在。
人们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达到无为而治、无欲而达的境界。
3. 道家思想的主要著作道家思想的主要著作包括《道德经》和《庄子》。
《道德经》是老子的代表作,共有81章,以短小精悍的语言表达了道家的核心思想。
《道德经》主要讲述了“道”的观念、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等问题。
《庄子》是庄子的代表作,共有33章,主要以寓言和譬喻的形式阐述了道家思想。
4. 道家的政治主张道家认为,人们应该无为而治,即不主动干预自然和社会的运行,而是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在的自由和宁静。
道家不支持权力集中和强权政治,主张养生为本,以身作则,通过个体的道德修养来影响社会的发展。
5. 道家的生活态度道家强调“无欲”的生活态度,认为欲望是人们的困扰和痛苦的根源。
人们应该放下私欲,追求超越自我的境界。
道家也提倡自然生活,追求简约和谦逊,与自然和谐共处。
6. 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对于修身、治国和平天下的理念对中国历史和社会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道家的思想也对后世的文化、宗教和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道教就是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总结:道家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道”的观念和自然生活,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第三章 道家政治思想(1)
第二,规律性的“道”;
1、规律——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42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 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39章) “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45章)
2、成书时间
春秋末期说,战国初期说,战国中期说,战国末期说等。 早出说:认为成书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在孔子之前,代表学者有胡适、郭沫
若、陈鼓应、唐兰等人。 晚出说:认为成书于秦汉之间或汉文帝之前,代表学者有梁启超、钱穆、顾颉 刚等人。 战国说: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其中亦有战国中期、后期的差别,代表学者 有王国维、冯友兰、侯外庐等人。 大体上讲,书中的思想大约是老聃提出来的,成书于战国前期,《老子》一书 应是老子一派的共同创作。
杨朱
《庄子》 庄子及其后学
1、天和人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因此既要顺天,又要从人 《管子》中以 《内心》《白心》 2、“静因”之术 《心术》为代表 3、社会上通行的义、礼、法与道是统一的 的道家派 4、道、儒、法三家合流的倾向,积极主治的一派 马王堆《老子》 乙本卷前古佚书 道家中最热心于政治的一个流派
3、内容与特点
(1)全面揭示了柔弱在事物矛盾中的地位与作用。 《吕氏春秋·不二》:《老子》的中心思想:老聃贵柔。 (2)以论哲理称雄,哲学与政治融为一体,人君南面之术的经典。
2、三十年来的出土文献:
1973年长沙马王堆帛书 1993年郭店楚
墓竹简
《老子》
《道德经》
马王堆帛书
荆门楚简
第三,指生活准则的“道”。
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生活的层面,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就成为人类的
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与政治理念
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与政治理念古代中国,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变革时期,道家思想也逐渐形成并影响了后世。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不做过多的干涉和干预,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才是最好的管理方式。
这种思想与传统的中央集权政治观念截然不同。
在道家的眼里,太过于干预和控制只会导致混乱和不稳定。
相反,如果政府能够放手让事物自然发展,社会将会自行调控。
这种理念与传统的统治者的理念不相符,因为它要求政府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放弃过多的干预。
与此相对应的是,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内在修炼和高尚道德品质的培养。
在道家看来,人们应该通过内省和反思,寻找到心灵的平静和身心的和谐。
这种修炼包括对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进行全面的调整和改进,以达到与大道相合的状态。
在政治上,个体的自我修炼与统治者的孤悬而不支的权力要求和统治道德规范形成鲜明对比。
同时,这种内在修炼也强调了政府的谦卑和谨慎,以免过多地干涉和控制。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中,也出现了一些道家思想被运用的例子。
比如,孔子的“退而求其次”的思想,就与道家的强调“守平而治”的理念相近。
孔子认为,掌握权力的人应该谨慎和克制,善于调整自己的步伐以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并以此来取得最大的效果。
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政治领域,也适用于其他方面。
它所表达的是一种谦虚和实际的态度,与道家强调的谦逊与无为而治的原则相符。
道家思想对古代中国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实行的程度因时代和不同的统治者而有所差异。
但是一些基本的道家原则和观念,例如无为而治,个体修炼和谦逊,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与政治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无为而治的原则与传统的中央集权政治观念截然不同,强调政府放手让事物自然发展。
道家的政治思想
道家的政治思想(一)道家思想的一般特点1、以“道”为基本范畴。
“道”这个概念,古已有之。
最初的含义为道路。
后演化为事理或规律。
从老子起,作为一种哲学范畴,其含义包括,宇宙万物的本质,此外,还有规律、原则和运动等多层含义。
2、政治上的“无为”。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他说:“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家认为“无为”之治,是最高尚的政治,无为则无所不能为,无为而功自成。
3、人生上的“贵己”。
“贵己”、“重生”是道家对人生的基本看法。
老子就讲“贵以身为天下”。
即身贵于下,生命是第一位的。
以后的庄子和杨朱等人,都把保全生命、以晋天命,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
(二)老子的政治思想老聃,又称老子,姓李,名耳。
春秋末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著有《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
老聃的最高哲学范畴是“道”,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及“柔弱谦下”的政治权术。
1、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道”论“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
老子认为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道”那里派生出来的。
那么,老子所说的“道”,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是物质或精神本身,还是物质或精神的规律?具体分析《老子》各章的文字,归纳起来说“道”有两个基本含义:“道”的第一个含义是指精神性的宇宙本体。
老子所讲的“道”是一种非常玄妙抽象的超感觉的东西,在实质上是一个精神性的世界本体。
“道”的第二个含义是指规律性。
在老子哲学思想中,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内容也是相当丰富的。
他认为世界是充满矛盾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依托,相反相成。
老子的“道”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却有着不可小觑的贡献。
第一,老子在中国古代第一个提出作为哲学范畴的“道”,并以之探讨宇宙本原,且形成了一套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
在此基础上审视社会与政治问题,自然就显得高屋建瓴而又游刃有余。
第二,他以“道”来说明万物的演化,否定神造世界,这就彻底推翻了宗教世界观。
儒法道三家的治国思想
儒法道三家的治国思想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反对以法治国,主张人治,反对法治;法家主张“法”“术”“势”三者统一;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反对依法治国,主张人治反对法治。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意思是说,用政治来引导,用刑法来统一,老百姓就会免于刑罚但不知羞耻;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来统一,老百姓就会有羞耻感并且不会犯法。
儒家把治国寄希望于有道德的君主身上,主张君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儒家主张人治,认为法制禁令是人制定的,法令是死的,人是活的,法令最终靠人来执行,愚笨的人遵守法令,聪明的人制定法令。
儒家也主张无为而治,但前提是为政以德,“恭己”。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程颐说:“为政以德,然后无为。
”(《四书章句集注》)“子曰:‘无为而治,其舜也与?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论语》)法家主张“法”“术”“势”。
“法”是政府制定发布的法律条文;“术”是君主驾奴臣下的方法,是用人之道;“势”代表当权者的政治权威。
“法”,制定一系列严格的法律规章,法令彰显,号令严明。
不过法令的推行,必须有专政权力,即“势”的支撑。
君主必须占据把握巩固特定的势位,掌握足够大的实权,他才能控制臣民,立法用术。
势位具体表现为君主的“二柄”,即赏罚,也称为刑罚或刑德。
赏罚必须“必”,当赏则赏,当罚则罚。
君主如何确定官员的赏罚呢?这就牵扯到“术”的运用。
“术”包含了权诈,阴谋,勾心斗角,党同伐异,玩弄手段等勾当,堪称“国粹”,是政治最黑暗险恶惹人生厌的部分。
不过法家所称的“术”的更明确含义是“审合刑名”。
一个官职有一个官名(“名”)对应于特定的任务(“形”或“实”)官员名实吻合则受赏,否则挨罚。
这就叫“循名核实”。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国家百姓有其自身发展的轨道,反对国君过多的干预社会干扰百姓。
中国古代道家思想
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中国古代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与儒家、墨家、法家和兵家并称为百家思想。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注重个体的修养和内在的自我完善。
道教之所以被称为道家,是因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就是“道”,“道”是宇宙的本源和规律,是世界万物的根本。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因果循环的根本。
道家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遵循道的运行规律,才能够达到宇宙和谐的状态。
在道家思想中,个体的修养和内在的自我完善是非常重要的。
道家注重修身养性,追求无为而治,强调个体的精神境界和内心的平静。
他们认为,个体应当摆脱物质和欲望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人们应当以道德的行为去影响他人,而不是通过权力和强制来控制他人。
道家的修行方法主要是“炼气养性”,通过修炼身体,提高个体的能量和感知力。
道家鼓励人们保持身心的健康,注重内外的协调,追求身心的统一。
他们认为,只有体验到道的真谛,才能够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政治方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反对权力的集中和强制的施加。
他们认为,政府应当尽量少干扰个人的生活,给予个体更大的自由空间。
道家不崇尚功利主义,他们认为个体的自由和幸福是最重要的,政府应当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而不是对人民进行管控和束缚。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家的崇尚自然和追求内心的自由,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创作。
在诗词、绘画和书法中,道家的思想常常能够找到其痕迹。
同时,道家的思想也在道教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宗教的核心信仰之一。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内在的自我完善,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在政治方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反对权力的集中和强制的施加。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道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道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道家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有老子、墨子、庄子、荀子等。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提出了“道”概念,认为人要遵从自然,让
天下太平,这就是“周天自然”的基本思想。
他提出的“无为而治”思想,明确指出政治上的尊重自然的运行方式,政治上遵循“自然而无欲”的决
策结果,使自然的本意和万物的本性得以贯彻。
墨子是道家学派影响力最大的学者,他尊重自然的原则,反对人的外
在干预,认为社会政治的运作应该在社会的本质问题上依靠人的内在修养,而不是外在的约束,这就是墨家“无政府”主张,被誉为古代伟大的无政
府主义思想家。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他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人应该坚持自然
的清静之道,在政治上把握时机,采取“不为”的政策,实现自然和集体
的平衡,这也是道家学派提倡的“无为”的关键思想。
荀子是道家学派的第三代领袖。
他的理论主要以政治思想为特色,主
张“政令自然”,认为政治应该从自然运行中寻找规律,以“无为”的政
策来实现集体安定。
总之,道家思想吸纳了自然哲学、墨家无政府主义、庄子无为政治、
荀子政令自然等思想,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和政治文化,
在今天的世界中仍然有着。
道家治国理政与国家长治久安
道家治国理政与国家长治久安道家治国理政是一种独特的治理理念,强调以无为而治、仁政为本的原则来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道家认为,国家治理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顺应天道,不过分干预人事,在最大程度上尊重人民的选择和自由。
道家主张,国家领导人应当以仁政为本,善待民众,为民谋福利,带领全国人民共同进步发展。
在道家治国理政的理念中,强调“无为而治”。
这并不是消极怠工,而是指在治理国家过程中,应当尊重自然规律,不刻意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领导人应当放下私心私欲,不独断独行,而是倾听民意,遵循民意办事,以谦虚、宽容的态度对待人民,使得国家和谐发展。
道家认为,人为的干预和控制只会导致不稳定和混乱,真正的治国之道应当是顺应自然,尊重人民的选择。
道家强调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仁政”。
仁政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意味着为民谋利、造福民众。
领导人应当以仁德之心对待百姓,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深入了解人民的实际需求,制定符合民生的政策措施。
只有真正关心人民、服务人民,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才能使国家稳定繁荣。
仁政是推动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在道家的治国理政中,还强调了“公平正义”。
领导人应当坚守公平正义的原则,保护人民的权益,确保社会的公平公正。
领导人要公正执法,打击腐败,促使社会秩序良好,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只有保障公平正义,才能使国家政通人和,实现长治久安。
在实践中,道家治国理政的概念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来落实。
首先是注重人才培养,选拔有德有能的人才担任各级领导职务,保证国家治理水平和效率。
其次是推行善治政策,制定符合国情的合理政策,保护人民利益,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最后是提倡廉洁政府,反对腐败现象,构建廉洁、透明的政治生态。
总的来说,道家治国理政强调以无为而治、以仁政为本、以公平正义为准则,致力于建设和谐稳定、繁荣富强的国家。
只有在这样的治理理念指导下,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民众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道家治国理政的精神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当今社会治理的重要借鉴。
道家治国主张
道家关于治国的主张,是在中国屈指可数的哲学思想,它影响着每一
代政治家学者。
尽管它也被认为是有缺点的,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用于指导政治实践。
下面将论述其中的四大重
要思想,即“虚无”、“仁政”、“变法”以及“政治制度的重要性”。
首先,道家主张“虚无”,认为宇宙中没有一种政治实践是完美无缺的。
于此同时,实行“虚无”就意味着政治实践可以不断调整、变化,这样
才能应对变化的环境挑战。
此外,道家“仁政”认为治国国家需要首先
整体实施和平般的利民治理,以实现最大的共福。
其次,道家也认为变法是治国的重要手段,并且要求仁政的实施必须
实时跟进政策的变革。
在变法的帮助下,人民的满足度可以得到提高
和支持,从而获取良好的回报。
另外,道家还认为政治制度对治国重要,它可以使政府发挥最佳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它有机会实行善政,
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最后,道家的治国思想有助于一个国家的良好发展,它认为仁政,变
法以及政治制度的重要性,让政治实践更加有效,让每一个人都能享
受到国家平等的服务。
因此,道家的治国思想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非常
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今天全世界政治主张的一个盟友。
第四章 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智慧出,有大伪‛、‚民多利器,国家昏乱
‛
2、为无为
•
—— 《 史 记 老 子 韩 非 列 传 》 ·
适 己 , 故 自 王 公 大 人 不 能 器 之 。
宿 学 不 能 自 解 免 也 。 其 言 洸 洋 自 恣 以
, 指 事 类 情 , 用 剽 剥 儒 、 墨 , 虽 当 世
之 属 , 皆 空 语 无 事 实 。 然 善 属 书 离 辞
徒 , 以 明 老 子 之 术 。来自畏 累 虚 、 亢 桑 子小国寡民:最理想的社会和政治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 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 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 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八十章》)
陶渊明:《桃花源记》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 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 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老子· 二十一章》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 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 名曰大。‛(《二十五章》)
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儒家主张中庸和谐;法家主张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来驾驭人民;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一、名词解释
1、政治科学
2、君主论
3.内阁制
4、掮客政党
5、政治沟通
6、社会资本
二、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简述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练习与区别
3、简述政治文化的内涵及类型
4、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6、简述政治家与政客的关系
7、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三、论述题
论述民主和平转变得基本条件及其对我国民主化转型的启示。
道家的政治思想
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一、道家概述“道家”并非是后人想象中的一个如同“儒家”“墨家”“法家”那样的一个学术和思想流派,先秦没有“道家”之称。
“道家”之称是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开始的:“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其实,司马谈在这里所说的“道家”,更象是汉初的黄老之术,或汉初的道教。
如果说,儒、墨两家在战国初期都已成显学的话,那么道家在当时却未必是一个传承脉络明确的流派,甚至思想也不那么一致和清晰。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儒者以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墨者以严密的组织关系,两者均可以在历史上理出他们思想传承延续的轨迹,而道家则很难确立其起源和传续的痕迹,只能说当时有一批知识人有一种大体一致的思想倾向,成为了一种思潮。
例如,孔子的生卒及传承都有详细的记载,而老子则不同,其生活的年代及传承,很早就搞不清楚了。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最早记载了老子,其中提到的“老子”“李耳”“老聃”“老莱子”“太史儋”,是不是一个人,司马迁也搞不清楚,还说老子活了160岁或200余岁,但很慎重,没有说肯定。
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只能大体说,老子与孔子大体同时,他有感于礼教对人性的桎梏(gu),决意弃世,西出函谷关,西出函谷关后,不知到那里去了。
《老子》的成书年代也成问题,现在认为是老子后学根据老子言论记述而成,约在战国初期。
道家的自我意识与儒家和墨家有明显的不同。
儒家有宗师、有师承,墨家有组织,道家在这方面是欠缺的。
但道家也有自己微弱的自我意识,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道家有树立旗帜和宗师的倾向。
道家的旗帜和宗师就是老子和黄帝。
后人成道家为“黄老之言”或“黄老之术”,就是树黄帝和老子为宗师。
在先秦道家著作中,《庄子》对黄帝有褒有贬,一派是贬斥黄帝,认为在黄帝之前,人类生活在自然之中,天性自然,悠然自得,但这种自然的生活被黄帝搅乱了,他发明了仁义,搅得人心不安,人类失去了自然状态,离道越来越远,每况愈下,如《至乐》《缮性》《天运》《秋水》《在宥》《天地》《盗跖》篇;另一派是褒扬黄帝,认为黄帝是道的体现,是大彻大悟的“至人”,如《大宗师》《齐物论》《天道》《知北游》《天道》《山木》《徐无鬼》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的政治思想每当政情动荡,社会大乱时,儒学思想便失去效用,而道家思想则应时而兴。
因为道家并不抱持着冠冕堂皇的道德原则,而能深人人性,切中时弊,彻察动乱的根由;它正视人类不幸的际遇,又能体味人心不安的感受,对于饱经刨伤的心灵,尤能给予莫大的慰藉。
因而,中国历代的变动纷扰,对于儒家而言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结果每每由道家承担起来。
而道鲁迅曾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家”;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一棵烂掉了要的大树”。
从中国整个历史看,道学的作用与儒学不相上下,一隐一显,共同浇灌着中国社会的文化土壤,对中国社会之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之形成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然而长期以来,道学研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主要是研究儒学。
只有到了20世纪90年代,道学研究才开始成为研究的“亮点”。
直接标志是《道家文化研究》辑刊。
其研究热点主要表现在:道家学说的现代价值被确认;老庄的思维方式值得研究;“道”不只具有实存意义和本体意义,还具有境界意义;道家文化对科学发展的意义;对黄老之学和稷下道家的研究别开生面。
(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研究》(修订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版。
第15页。
) 道家是老子创造的,以老子为宗师。
被称为道家,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学说是以“道”为核心。
用道说明一切,解释一切。
但道家流派很多,彼此间不具有明显的师承关系,但其思想在基本点上有一致处:尊道,贵己,有的说是“法自然”。
一、道家学说的一般特点分庄子一派和扬朱一派。
另外还有从贵生发展到及时行乐、纵欲主义一派;从贵己发展到重视健身,走上禁欲主义。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老庄一派。
(1)以道为基本范畴。
(2)政治上无为。
(3)人生上贵己。
重生、贵己是道家对人生的基本看法。
老子认为生命是第一位。
庄子要的绝对自由,也是为了身心安乐,逍遥人间。
最为突出的是扬朱一派,他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贵己”、“重生”,“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二、道家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有深远的社会根基和思想土壤。
(1)隐士传统与实践。
在氏族社会末期,已有一批鄙弃权位、轻物重生的特殊人物,并成为人们仰慕的对象。
在《庄子》出现了很多隐士人物。
尧时许由,尧让权于许由,许不干。
这可能是庄子编的故事,不是真的。
殷周之际的伯夷、叔齐(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儿子。
他和弟弟叔齐,在周武王灭商以后,不愿吃周朝的粮食,一同饿死在首阳山(现山西省永济县南)。
后人称颂他们能忠于故国。
)一般认为可能真由此事。
在以贪欲为动力的阶级社会中,仍不断地涌现出辞让校验位爵禄、甘心退隐山林的高士、逸民,继承了这一古老传统。
(2)思想文化条件。
《老子》一书反映了道家思想的成熟体系。
它熔铸了大量的先行思想资料,既有当时最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总结,也有个人立身处世经验的总结,而更主要的是富有历史感地对文明社会的深层矛盾进行了透视和总结。
(3)广阔思想土壤与理论源泉。
《老子》一书及其理论思维水平,不仅对远古至旧制崩解的春秋时期哲学发展的积极成果作了一个划时代的总结,而且古代气功养生等方术科学和神仙境界的自由向往,原始朴素的非功利审美观、道德观等,也都被纳入思想体系,成为道家风骨的重要文化基因(4)既有北方的史官文化背景,亦有南方的巫文化背景。
有论者认为,先秦道家思想既有北方的史官文化背景,亦有南方的巫文化背景。
只是先秦道家从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吸取不同的滋养罢了。
史官文化“重实际故重经验,重经验故重先例”。
所谓历史成败、兴亡、祸福、古今之道正是重实际经验的具体表现,正是对历史的理论抽象。
丰富而牛动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化作了冷峻的历史哲学,先秦道家“究人人之际”、“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宇宙精神,人与天、地、道同大的“人大”意识,齐同物我、平视神人的博大平齐的眼光,诗与寓言的表达方式,汪洋恣肆、诙诡谲(juã)奇的浪漫之思等,显现了先秦道家哲学热与美的一面。
而这与巫文化的交通神人的巫风,富于想象的史诗与神话的文化土壤相关联。
只有从这两种背景出发,才会对道家哲学有热有冷、美与真的多面理解。
“如果说屈原所创之《楚辞》体现了巫史两种文化在文学上的合流(范文澜语),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则在哲学上体现了巫史文化的融合。
只有从这两种背景出发,道家南北派的说法,乃至儒道之间思想旨趣上的异同.才能有合理而坚实的存在根据。
附劳思光南北传统形成的论述:周公东征,使周人兼有东夷之故地;但昭王南征失败,此周初政治形势中最重要之情况,周文化不能入南方,南方则保留东夷、殷人及祝融族之文化,从而南北文化传统之形成。
殷商的旧中原文化因退往南方而成为南方传统,而后发展起来的周人文化则成为新中原文化。
南方文化传统的特色,首在于其神权观念。
楚文化与此相近。
凡重神权者必薄人事。
殷人既事事皆取决于鬼神,其风尚所及,遂有某种放任之生活态度。
好酗酒纵猎之类。
盖既一切听天意,自不能作严肃之努力,此种特色实过信鬼神而生出。
但不作事功一面之努力者,每每易于驰心于想像世界之中,故楚人代表之南方文学,日后又表现玄幻之趣,而与周之文学大异。
故以重神轻人、放浪生活及文学艺术之倾向为三大特色。
周人本一小邦,其特色文化之传统的形成则在入中原与殷民族及其同盟迭番争斗时。
人在预期环境奋斗时,必要之观念基础在于坚信人之努力可克服客观存在之困难:周人正处此历史环境中,遂发展出强调人之主宰地位之思想倾向。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52-54页。
)强调人之自觉努力之思想,为周文化之第一特色。
由强调人之主宰地位,必生出改造自然世界及生活之要求。
此种要求在周人即表现为建立礼制,创生一种文化意义之生活秩序,以规范自然生活之努力。
因此,周文化以忧患感为发生条件,而以肯定人之自觉努力之力量为其内在特色,而此特色所表现之具体活动,即在建立生活中之规范秩序。
又因支持此种规范秩序之需要,而倡严肃生活之态度。
三季度春主要成就全在政治制度及所衍生之社会秩序方面。
即就首选而言,因尚无超越反省之智慧,故亦不能成就纯内在之德性。
至于一切玄渺之理趣,超离世界之境味,皆非此文化传统所重。
总之,南方重神权,北方重人事;南方喜放浪生活,北方倡严肃生活;南方重艺术玄趣,北方则重政治实效。
于是,至周末时,此两传统仍分别生出两大思想潮流。
一为儒学,一为道家老庄之学说。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52-56页。
)具体来讲:老子的思想渊源与上古文化与学术关系较为紧密。
原始氏族社会共同劳动、共同分配产品和社会成员的平等相处加以理想化,并进而提升为一种普遍的“道”的品格—“生而不有”。
从学术上讲,汲取了上古时期的格言、古语、谚语及古代帝王的统治经验,并把这些思想资料提升到哲学的层面,作为哲学思想和命题加以阐发。
如对兵书的知识加以引用。
从思维方式看,创世神话在原始思维和原始世界观中占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老子受其影响。
其宇宙论直接导源于神话宇宙观。
另外也有学者指出,《老子》一书与上古的生殖崇拜联系密切。
提出虚静、阴柔、慈俭,因而闪烁着“母性之光”,属女性文化。
庄子的思想与隐士传统联系密切。
乱世寻求避祸自保,同时具有在反流俗的意义上寻求个人生活的新意义。
三、道家学派的演变(一)道家派别:隐逸派,特征是避世修道,明哲保身。
老子和庄子是这一派的祖师。
治世派,主张无为而治,兼法兼儒。
申韩的刑名之术,汉初的黄老之术,魏晋弃学政治学说与此相近。
三是异端派。
特征是攻击礼教,菲薄儒圣。
魏晋的嵇康、阮藉、鲍敬言等人略近之。
四是放情派。
特征是任情适意,顺欲乐生。
杨朱思想近之。
五是神仙派。
特征是修道炼养,以求长生。
这一派古已有之,后来与老庄思想相结合,形成道教的核心教义。
老子以后道家学说分四大派别:关列派,杨朱派,庄周派,稷下派。
(二)道家学派的演变有五阶段、六阶段、七阶段等说法。
五阶段:先秦的老庄学;秦汉黄老学;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隋唐之后的内丹学。
第一阶段为先秦的老庄学。
先秦时《老子》一书问世,标志着道家学派的形成。
先秦时期,道家学派以道学统摄诸子之学,进行了两次学术大综合,稷下黄老学派出现是第一次学术综合,庄子学派的形成则是第二次学术综合。
第二阶段为秦汉黄老学。
在这一阶段,也有两次学术大综合,先是《吕氏春秋》托黄帝以立说,以法天地自然为本,显然是黄老之学汇综诸家的一次发展;后是《淮南子》及言神仙黄白之术的《枕中鸿宝苑秘书》等,亦系以黄老之学为宗的一次学术大综合。
第三阶段为魏晋玄学。
玄学的代表人物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等人分别从不同角度借注释“三玄”来发挥玄学思想,用以调和自然与名教或儒道之间的关系,虽脱离了原始道家思想,但却开创了一个新形态而被称为道家学术史上的“新道家”。
第四阶段为隋唐重玄学。
重玄学开始于晋代道教学者孙登,经梁道士盂智周、臧矜,陈道士诸柔,隋道士刘进喜,唐道士成玄英、蔡子晃、黄玄颐、李荣、车玄弼、张惠超、司马承祯至唐末杜光庭续有发展,成为隋唐时期道家思想继玄学之后的主要理论形态。
第五阶段为内丹生命哲学。
隋唐之后,内丹学兴起。
内丹学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为内丹生命哲学,一为内丹生命科学。
(胡孚琛chēn、吕锡琛:)《道学通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另有学者认为,老子思想的传授与演变约分五期:一为初期老学;二为稷下黄老学派;三为本于黄老的申、韩学派;四为秦汉时代的黄老之学;五为黄老道家演变为道教。
六阶段说有论者指出,道家学派的发展轨迹,约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老学的创立。
第二阶段为老子门徒之学,大致是关尹由“惟道是从”而引出贵清之旨,列子由“惟道是从”而引出贵虚之论,杨朱由“惟道是从”而引出贵己、为我之说。
第三阶段为庄学,展开对人的价值与存在方式的追问。
第四阶段为稷下道家。
其特点是学宗老子而贵术,并兼取其他各家的思想,同时也实现了道家和其他各家的结合。
第五阶段为黄老之学。
战国末至西汉初,黄老之学在以道术治世取得重大成功的同时,兼重以黄老之术养生,并出现了将老子神化的迹象。
第六阶段。
西汉至东汉,道家在曲折中发展,严遵、河上公对老庄学说的阐发和东汉中期以后黄老道的流行为道教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这是道家转型的前奏。
道家的转型之一是玄学,转型之二是道教。
七阶段说。
牟钟鉴先生持七阶段:创始阶段的学说可称为老学。
第二阶段是杨朱、田骈、慎到、宋鈃、尹文等人的思想言行。
第三阶段为庄周及其学派的学说。
第四阶段为战国末年到汉初的黄老之学第五阶段为汉末道教。
第六阶段为魏晋玄学。
第七阶段是它的余绪不绝,绵绵若存,至今犹然。
隋唐以后至近现代都可以划归到这一阶段道家的后期存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诠注《老子》、《庄子》,形成道家的章句之学;二是老庄之学融入别家学术思想之中,构成其有机组成部分;三是其批判精神存在于历代异端学者的思想言行之中,成为他们批判不合理现实的武器之一;四是其美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存在于历代文论和文学艺术作品之中;五是道家思想存在于历代隐士或失意文人的人生态度之中,成为他们的重要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