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合集下载

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儒家主张中庸和谐;法家主张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来驾驭人民;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一、名词解释
1、政治科学
2、君主论
3.内阁制
4、掮客政党
5、政治沟通
6、社会资本
二、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简述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练习与区别
3、简述政治文化的内涵及类型
4、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6、简述政治家与政客的关系
7、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三、论述题
论述民主和平转变得基本条件及其对我国民主化转型的启示。

论道家“法自然”的法思想

论道家“法自然”的法思想

论道家“法自然”的法思想内容摘要:道家法律学说是我国传统法律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精髓部分就在于“法自然”的法思想。

“法自然”的法思想以中国固有的“天人合一”的思维为基础,从“道法自然”出发,以“无为”为核心内容,对法律进行了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其他学派的阐释,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法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对我国当代的法治建设有着借鉴意义。

关键词:道家学派法律思想道法自然无为一、道家“法自然”的法思想的产生与流变(一)道家“法自然”的法思想概述道家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因其以‘无为而无不为’的‘道’作为万物的本源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而得名。

”[1]道家学派由老子首创于春秋战国时期,《老子》集中的反映了道家学派的思想。

《老子》通篇仅五千言,然而其“以‘道’贯通,其博大精深、言简意赅、文字优美、堪称中国古代绝美的大型哲理诗。

”[2]与老子同为先秦道家学派代表的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其思想与老子一脉相承,后人并称其为“老庄”,其著述《庄子》因为其弟子及时的整理而得到流传。

道家学派经过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高压而在秦朝没有得到重视,然而道家学派并未因此而销声匿迹,反而因为汉代初期的统治者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以黄老思想为指导,使得黄老思想得到充分的发展。

此后道家法律学说并未以单独的姿态出现在中国的政治舞台,而是融入到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中以及封建帝王的个人修养中不断地影响着中国法律进程。

道家法律学说尽管并未被道家学派单独提及,但是学术界通常都同意道家法律思想包含以下主要内容:“‘以道为核心’、‘因任自然’、‘无为而治’、‘崇尚自然法’”[3]。

也就是说,道家的论述表面上杂乱无章,事实上却统一于道家学派的最高纲领——“道”,“法自然”的思想实际上就是道的化身,因为在道家的观念中“道”与“自然”往往进行同义转换,而且“道法自然”的含义并非就是说“道”要效法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界,“道法自然”的含义应当是“自己如尔,道更无所取法,道之法就是自己如此”[4]。

(完整版)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完整版)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有人说,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老庄。

当我们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不断进取时,也不能忘却对自己内心平静的一种追求,毕竟我们去努力了,并不一定都是有结果的。

在政治上可能儒家法家更能一展所长,发展到今天,道家更倾向于内心的诉求,一种心理的平衡。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

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汉初的黄老之学,魏晋的玄学都是对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道家学派代表人物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

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

传说中的老子具有一些神秘的色彩,有个传说讲的是孔子见老子。

孔子向老子问道。

老子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只是张开嘴向孔子伸了伸舌头。

孔子十分不解,再次问道。

老子长时间不发话,孔子继续洗耳恭听。

老子拗不过孔子,最后又张开了嘴,让孔子看他已经脱落不在的牙齿。

这个时候孔子顿悟。

老子即闭目养神,孔子便悄悄离去。

圣人碰面,没有高谈,也无阔论,寥寥几句,来无影、去无终,可谓“大道无形,道在口中”。

这个故事想表达的是柔弱胜刚强,刚强的牙齿已经掉了,但柔软的舌头依然存在。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

“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理论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理论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理论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理论源远流长,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这些思想和理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继承至今。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理论。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道德修养和仁爱之道。

儒家思想强调君子的美德和行为规范,以治理国家为核心。

在儒家政治思想中,君臣关系被看作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石。

君主应具备仁德和德才兼备的理想,通过行为榜样来引导臣民。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则注重追求自然的方式和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认为人与自然应该保持和谐,政治的过度干预会破坏这种和谐。

因此,道家主张少政府,尊重个人自由,并强调遵循自然的规律。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家思想逐渐与儒家思想结合,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

三、法家思想法家思想重视法治和秩序维护,主张严明的法律制度和权力集中。

法家思想认为政府应该依法治理,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则和惩罚来维持社会秩序。

法家强调权威与统一性,认为政治权力应该集中于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以上三种思想虽然各有侧重,但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与理论的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以其强调的道德修养和仁爱之道,对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成为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基础。

道家思想则在强调自然和谐、追求无为而治上,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政治哲学和社会伦理方面。

法家思想则强调法治和秩序维护,塑造了中国古代吏治和行政治理的重要思想基础。

总结而言,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理论在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多元的政治观念并相互交融。

这些政治思想与理论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四章 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第四章 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 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七十五章) •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 盗夸。非道也哉。‛ (五十三章)
•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智慧出,有大伪‛、‚民多利器,国家昏乱

2、为无为

—— 《 史 记 老 子 韩 非 列 传 》 ·
适 己 , 故 自 王 公 大 人 不 能 器 之 。
宿 学 不 能 自 解 免 也 。 其 言 洸 洋 自 恣 以
, 指 事 类 情 , 用 剽 剥 儒 、 墨 , 虽 当 世
之 属 , 皆 空 语 无 事 实 。 然 善 属 书 离 辞
徒 , 以 明 老 子 之 术 。来自畏 累 虚 、 亢 桑 子小国寡民:最理想的社会和政治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 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 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 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八十章》)
陶渊明:《桃花源记》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 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 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老子· 二十一章》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 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 名曰大。‛(《二十五章》)

道家的法律思想

道家的法律思想

浅谈道家“无为而治”的法律思想摘要:道家法律思想主要是从“道”出发而引申的“惟道是从,无为而治”,老庄以及后来的黄老学说都在不同的角度上阐明并涉及到这一点,以这一思想为核心的法律观造就了辉煌的“文景之治”,也对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今天的条件下也依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法律思想;法治在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既非孔孟的原始儒家,也非商鞅、韩非的法家,而是融合了这两种文化,讲究“隆礼重法”的荀子之学。

后经不断改造,逐渐形成了“外儒内法”为核心的治国理论体系。

其中“儒”强调的是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可僭越的君权;而“法”则倡导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所以从根本上讲还是属于人治,并非真正的法治。

唯独道家主张“清净无为”的“自然法”,即按照人类社会的自身规律办事,不要横加干涉,因此主张“无为而治”。

这与当今法律思想所提倡的理念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所以要了解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不应当忽视道家。

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学术派别,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

而这正是由奴隶主贵族统治向封建地主阶级专政过渡的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伴随着礼乐制度的瓦解,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及连绵不断的战争,越来越多的下级贵族以至中、上级贵族陆续丧失世袭数百年之久的贵族地位和身份,沦落为庶人或成为隐士。

这些人身着布衣,为了生活不得不从事那些曾经不屑一顾的职业,却固执地以评论时政的方式维护自己内心的尊严。

他们是不满的,因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当年引以为傲的奢华生活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难以接受的从天堂来到地狱的衰落。

在这个过程中,曾经至高无上,被严格遵从的周礼没能挽救他们的命运,而那些出身卑微的暴发户却一步一步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面对这一切,他们既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

于是,基于身份转变所带来的对社会的全新认知,他们崇尚“道法自然”的自然法,实行“无为”之治,从而奠定了道家法律思想的基础。

道家的法律思想

道家的法律思想

道家的法律思想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学派之一,其法律思想深受其哲学理念的影响。

道家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对治理、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独特观点和原则上。

本文将从政治哲学、社会伦理和个体自由等角度分析道家的法律思想,并探讨其对当代法律体系的启示与价值。

首先,道家的法律思想与其政治哲学密不可分。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认为政治与社会管理应以自然的方式进行,强调无为而道。

他们主张政府应当以柔性的方式治理社会,遵循大道自然的原则,允许事物自然发展,而非以强制手段干预。

道家认为政府过度干预容易破坏社会的自由与平衡,倡导“无为而治”的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道家的法律思想与社会伦理有着密切关系。

道家注重个体的修身养性,追求自我完善与内心的和谐。

在道家看来,人应当遵循道德法则,以修身为本,从而达到社会法律所追求的秩序与和谐。

道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倡导情感的理性运用和礼仪的重视。

在社会伦理方面,道家强调“礼乐无为”,即强调适度行为、内外有别、顺应自然等原则。

这些原则为社会行为、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的制定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

再次,道家的法律思想对个体自由的关注也是其独特之处。

道家主张“随天而明,堪与乎上帝”,倡导人们遵循内在的道德准则而非被外力束缚。

他们主张个体的自由和自主选择,反对过度约束和强制,主张尊重个体独立性与自由意志,强调道德自律与自生成长。

这种关注个体自由的观点,在现代法律中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现代法律体系也强调个体权利和自由,强调个体的自主选择和尊重,让个体在法律框架下充分发展、实现自己的价值。

从政治哲学、社会伦理和个体自由等角度来看,道家的法律思想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道家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与其他法律思想不同的思考方式,为我们理解和构建法律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尊重个体自由、注重和谐与平衡的法律体系越来越受到重视,与道家的法律思想不谋而合。

因此,我们有必要充分理解并吸收道家的法律思想,使之成为现代法律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道家政治思想

道家政治思想

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道家的自我意识与儒家、墨家有着明显的不同。

儒家、墨家有宗师,有旗帜,有师承,甚至还有一定的组织,如墨家。

道家在这方面是欠缺的。

道家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他们有树立旗帜和宗师的倾向。

他们的旗帜和宗师就是黄帝和老子。

第二,思维方式和使用的范畴、概念基本一致。

第三,有一定的师承关系。

综上所述,道家在先秦尽管无派别的名称,而且相互之间还有激烈的争吵,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仍然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派别。

道家的理论特点。

道家在理论上的特点主要有如下两点:一是讲道,二是讲因道或法自然。

道家之所以被称为道家,最主要的根据就是他们都讲道。

道是他们整个理论中的核心范畴,也是整个理论体系赖以存在的基础。

抽去了道,道家就失去了脊梁。

道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它的内容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它所具有的方法论的意义。

道家的道除了表达一定的内容外,它在方法论上的意义似乎更为重要。

道教导人们去分析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以及人们怎样对待这些关系和规律。

依照道的观点,任何具体的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切在变;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处于复杂的关系网中。

这种方法论给人们的启迪显然比具体论述更有意义。

道家中不同的政治派别,道家政治思想的共同点是无为而治。

庄子及其后学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纯自然性,这种自然性与人们的社会性是根本对立的。

在他们看来,一切社会性,特别是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仁、义、法、治等,都是对人的自然性的破坏。

常人所说的圣贤,如尧舜之辈,恰恰是破坏人性的罪魁祸首。

他们认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牢笼,因此不是改造它,只有抛弃它才能解脱枷锁。

回到大自然中去,是他们的基本主张和思想。

道家的政治倾向。

道家一方面为统治者提供了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同时又为统治者提供了精神麻醉剂。

道家丰富的政治哲学是统治者必需的,但是对统治者尖锐的批评又是统治者不喜欢的。

这种状况决定了多数统治者对它不即不离的态度:既需要它,但又不能把它置于尊位。

道家的法律思想

道家的法律思想

道家的法律思想一、学派及其代表人物•1、学派简介:•道家是先秦时期以老子和庄周为主要代表的一个学派,因其以“无为而无不为”的“道”作为万物的本源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而得名。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称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始称为“道家”,列九流之一。

•道家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因为没落贵族隐居“山林”形成“的隐士”阶层,出于对现实强烈不满,进行揭露和批判。

同时又悲观失望,颓废消极。

认为自然社会有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在支配一切,人是无法抗拒的,只能顺应自然、回避矛盾。

•道家学说的核心在于道,认为道是宇宙世界的本体,也是宇宙世界的根本规律或曰主宰者。

因而道家主张个人要遵从道而生活,顺其自然;国家政治生活也要按照道的要求实行无为而治。

•先秦时期的道家更多地以批判者的身份出现,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儒家、法家等显学进行批判,形成明显的对立。

•战国后期,有人将道家的基本理论与刑名之学结合起来,形成“黄老之学”,在汉初的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汉武帝后,道家学术对中国古代政治实践的影响日渐衰微,但是在社会心理意识层面,道家学说一直发挥着堪与儒家相媲美的重要影响,尤以魏晋、李唐和两宋等时期为盛。

•总体而言,道家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品格以及民族心理意识(抽象思维能力、世界观)的培养,起到了深刻和巨大的作用。

2、代表人物简介•老子老子,一般认为姓李,名耳,字聃。

约前580~500年,春秋末期楚国人。

被奉为道家的始祖。

•据传曾做过周王室的藏书吏。

•庄子姓庄,名周,约前369~286年,战国中期宋国人,道家第二大宗师。

据说曾做过蒙地的漆园小吏。

在思想体系上,与老子一脉相通,并有很多发展,但比老子更加消极。

•老子构建了道家学术的基本理论体系、观点和基本范畴,如道、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等等。

庄子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同时,还表现出更为消极的一面,有着相对主义、宿命论、无政府主义和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的特征。

道家的政治思想

道家的政治思想

什么是真人? 什么是真人? 真人是对生死都很悠然的人, 真人是对生死都很悠然的人,是根本不考虑 利与害的人,是不怕水火风雷禽兽侵害的人, 利与害的人,是不怕水火风雷禽兽侵害的人, 仙人。 是超凡入圣的 仙人。
(二)庄子的政治理想:至德之世(无何 庄子的政治理想:至德之世( 有之乡)。 有之乡)。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 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 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 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 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 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 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 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 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 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 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一)道论——老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道论 老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1.道的含义: 道的含义: 道的含义 一是精神性的宇宙主体,是世界的本源, 一是精神性的宇宙主体,是世界的本源,先于物质 世界而存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世界而存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生一, 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生一,一
3.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的评价 3.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的评价: 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的评价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他反对战争,反对横征暴敛,关怀下层民众的疾苦。 但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本质上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 为专制国家的统治者着想的。在他看来, 为专制国家的统治者着想的。在他看来,无为仅仅 是手段,而无不为才是真正的目的。 是手段,而无不为才是真正的目的。“常使民无知 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也就是说,通过统治者的无为,使民众变得无知无 也就是说,通过统治者的无为, 而无知无欲的民众最有利于专制国家的统治。 欲,而无知无欲的民众最有利于专制国家的统治。 无为而治实际上是一种比较高明的统治术:一方面, 无为而治实际上是一种比较高明的统治术:一方面, 统治者要清静无为,另一方面, 统治者要清静无为,另一方面,被统治者也要无知 无欲,安于自己的被统治地位。 无欲,安于自己的被统治地位。

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道家思想的核⼼价值观 道教是我国的本⼟宗教,其思想具有独任清虚、超迈脱俗、绝礼去仁、追求返璞归真的独特⽓质。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道家思想的核⼼价值观”欢迎阅读仅供参考,更多内容请关注店铺()。

⼀、道家的⼈⽣观⼀、道家的⼈⽣观 ⒈⾃然⽆为 道家的⼈⽣哲学是道家哲学的核⼼内容,就实质来讲,⼈⽣哲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意义和⼈⽣价值问题。

与儒家不同,道家主要是通过揭⽰⼈与物即⾃然的统⼀与联系来彰显⼈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

“⾃然”这⼀概念⾸见《⽼⼦》第⼆⼗五章:“⼈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所说的“⾃然”是⾃然⽽然,是事物天然的、⾮⼈为的⼀种状态,如⼗七章所谓的“百姓皆谓‘我⾃然’”也是这种意义:百姓在圣⼈之治下安居乐业,他们只知有圣⼈在,但没有圣⼈的作为,因此认为⾃⼰的⽣活本来就是如此。

所以我们说,⾃然便是道,不⽤再去寻找道了,总之,“⾃然”是“不⽤借助别⼈的⼒量,靠⾃⾝内在的作⽤,成为如此或者就是如此”。

②⽼⼦的“⾃然”开创了道家乃⾄后世思想家思索天⼈关系的⼀个独特视⾓,维护“⾃然”,崇尚⽆为,反对⼈为,顺应⾃然⽽为便是⽆为。

“⾃然是⽆为的最好表征,⽆为是⾃然的必定要求”,③⽆为是道家在处理⼈与⾃然、⼈与社会、⼈与⾃⾝关系时所采⽤的态度与⽅式。

清静⽆为是道家的重要⾏为法则,⼈们如今也越来越意识到道家的⽆为显然不是⽆所作为,⽽是蕴藏⼤为的⽆为,因为⽼⼦之道讲究⽆为⾃化,清静⾃正,⽆为就是不违反本性,不违背内在规律,顺势⽽趋,形似⽆为,实则达到⽆不为之良效。

⒉贵柔主静 《⽼⼦》第五⼗⼆章提出“守柔⽈强”的观点,⽼⼦认为能守柔才是真正的强者,⽽“强梁者不得其死”(《⽼⼦》第四⼗⼆章)的“强”并不是真正的强,是没有⽣命⼒的、不能持续发展的刚强。

所以道家崇尚“⽔”,因为⽔本性柔弱,但却能推动巨⽯,是所谓“天下之⾄柔,驰骋天下之⾄坚”(《⽼⼦》第四⼗三章)。

在道家看来,刚强只是⼀时的,⽽柔强才是最后的胜者,是养晦,以静制动,这对我们现今处在⼀个如此快节奏的、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要怎样⾯对⼈、处理事同样有着很深的启⽰。

道家的政治思想

道家的政治思想

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一、道家概述“道家”并非是后人想象中的一个如同“儒家”“墨家”“法家”那样的一个学术和思想流派,先秦没有“道家”之称。

“道家”之称是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开始的:“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其实,司马谈在这里所说的“道家”,更象是汉初的黄老之术,或汉初的道教。

如果说,儒、墨两家在战国初期都已成显学的话,那么道家在当时却未必是一个传承脉络明确的流派,甚至思想也不那么一致和清晰。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儒者以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墨者以严密的组织关系,两者均可以在历史上理出他们思想传承延续的轨迹,而道家则很难确立其起源和传续的痕迹,只能说当时有一批知识人有一种大体一致的思想倾向,成为了一种思潮。

例如,孔子的生卒及传承都有详细的记载,而老子则不同,其生活的年代及传承,很早就搞不清楚了。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最早记载了老子,其中提到的“老子”“李耳”“老聃”“老莱子”“太史儋”,是不是一个人,司马迁也搞不清楚,还说老子活了160岁或200余岁,但很慎重,没有说肯定。

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只能大体说,老子与孔子大体同时,他有感于礼教对人性的桎梏(gu),决意弃世,西出函谷关,西出函谷关后,不知到那里去了。

《老子》的成书年代也成问题,现在认为是老子后学根据老子言论记述而成,约在战国初期。

道家的自我意识与儒家和墨家有明显的不同。

儒家有宗师、有师承,墨家有组织,道家在这方面是欠缺的。

但道家也有自己微弱的自我意识,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道家有树立旗帜和宗师的倾向。

道家的旗帜和宗师就是老子和黄帝。

后人成道家为“黄老之言”或“黄老之术”,就是树黄帝和老子为宗师。

在先秦道家著作中,《庄子》对黄帝有褒有贬,一派是贬斥黄帝,认为在黄帝之前,人类生活在自然之中,天性自然,悠然自得,但这种自然的生活被黄帝搅乱了,他发明了仁义,搅得人心不安,人类失去了自然状态,离道越来越远,每况愈下,如《至乐》《缮性》《天运》《秋水》《在宥》《天地》《盗跖》篇;另一派是褒扬黄帝,认为黄帝是道的体现,是大彻大悟的“至人”,如《大宗师》《齐物论》《天道》《知北游》《天道》《山木》《徐无鬼》篇。

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道家思想及其影响

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道家思想及其影响

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道家思想及其影响中国哲学历史悠久,有众多的流派,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其中,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强调自然、无为而治、谦让等观念,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就道家思想及其影响作一阐述。

一、道家思想的基本概念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

道之为物,万物归一,无形无质,同时包容着一切物质形态和存在状态。

道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来,而道则表现为无形无物的神秘力量。

只有理解这种力量,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不拘泥于形式、自然而然的境界。

道家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点。

他们认为,人们无须刻意去干预或改变自然,而是应该像自然一样顺其自然。

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认为人工干预自然只会带来后果的负面影响。

因此,道家一直主张保持自然的直觉,认真地观察、体验和感知自然世界。

道家更提倡谦让和自我审查。

他们认为,人的自我完善是最高境界。

谦虚、谦让则为可贵的道德价值观,自我审查和自我反省则为修身养性不可或缺的需要。

二、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的影响贯穿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推动着中国哲学思想进一步整理和发展。

此外,道家思想更影响了中国建设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等诸多方面的遍地。

1.影响中国哲学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一组,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研究的深入推动难以忽略。

同样以哲理思想为核心,儒家和道家二家却在分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思想方式上存在较大的不同。

道家思想更注重内在体验、思考及宇宙规律的感悟。

2.影响中国文化道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传承。

在中国文化史上,耐德与马蒂巴德作品中记载,道家思想的影响延续至语言、文化以及习俗等方面。

例如,中国古人形容自然美好尊为大道,人们遵从大道自然、顺应时的变化对中国整个社会提供了肯定意义。

3.影响中国社会道家思想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生活、风俗和风气。

自然、平和的境界与社会之间关系良好,既不悖自然也不逆和谐。

政治学原理各章练习与参考答案

政治学原理各章练习与参考答案

政治学原理各章练习与参考答案导论、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一、填空题1、中国__________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______________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韩非指出,政治就是____________,“先王所期者利也,所用者力也”。

4、直到___________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5、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______________。

6、政治学的心理研究兼顾人的政治心理的_________和有意识两个方面。

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__________,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8、政治学在研究政治的本质即________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也对于政治的价值形态、行为形态、组织形态、文化形态、规则和制度形态及其这些形态的发展等分别展开研究。

9、政治行为研究属于_______政治研究。

10、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________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二、选择题1、“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社会时期。

A 封建B 奴隶C 资本主义D 原始2、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

A 亚里士多德B 柏拉图C苏哥拉底D 西塞罗3、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

A 法家B 杂家C 兵家D 儒家4、下列思想家中权力政治观的代表人物的是()。

A孔子 B 韩非C庄子D 荀子5、中国古代的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A法 B势C术D 变6、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根据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行为的互动关系,形成特定的分析模式有(),用来分析和解释政治现象。

A联盟理论模式 B 博弈对策模式 C 制度变迁模式 D 理性选择模式7、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道家的核心思想

道家的核心思想

道家的核心思想展开全文道家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宗教,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道家第一原則:“道法自然”。

順應自然,不要過於刻意,“去甚,去奢,去泰”。

人要以自然的態度(三個層面)對待自然,對待他人,對待自我。

所以會有“自然——釋然——當然——怡然”。

2、道家第二原則:“為而不爭”。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厚德載物,上善若水”。

四種情況:方而不割-有棱角而不傷人;直而不肆-率直而沒有放肆;光而不耀-有光芒而不炫耀;廉而不剮。

體現處世的態度:平和、寬容、自然。

3、道家第三原則:“清靜為天下正”。

清靜之道,自然之道。

“處無為之事,行無言之道“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時無聲勝有聲。

“治大國若烹小鮮,不可煩,不可撓;烹小鮮者不可撓,治大國者不可煩,煩則人勞,撓則魚爛”。

嚴子陵:“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4、道家第四原則:虛其心。

道就是虛,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樂;即讓心虛著,沒有心事,才能體驗生命的樂趣。

虛心:可以學習新知識(更新知識);可以更加包容一切(無成見)。

只有虛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

虛心的意義: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斷提升自己;虛心是一種美德,——心量特別大,能包容各色各樣的人,特別是一些有個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對人的成見、意見、不愉快、抱怨、不滿意等等忘卻才能達到)。

經營智慧:忘卻屢屢經驗(使自己成功的方法、經驗,學習更新的、更好的東西)才能有更適合發展的東西。

5、道家第五原則:“正言若反”。

自然是陰陽對立統一的。

“反動”-事物的發展一定是朝相反的方向運動。

“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智者一定有所不智的地方,該智則智,不該智則不智——有所智有所不智)。

“相輔相成“——太極管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對立面的統一)。

美國的張緒道(新道家)主張:從相反的角度考慮同一個問題;考慮正反的轉化。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第三章道家第一节《老子》法自然的无为政治思想老子即东周后期的老聃,又名李耳,为东周的守藏史。

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东周的太史詹。

还有的认为是楚国的李耳。

另外又有人认为上述三人本为一人,流传中分为三。

一、道与法自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恒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

”——老子认为,“道”的法则及运动形式是宇宙间最理想、最完善的存在模式。

这个法则就是“自然”。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二、无为政治“智慧出有大伪”“咎莫大于欲得”“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绝巧去利,盗贼无有。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竽。

”一是劝统治者减少活动,二是使民失去有为的条件。

“治大国若烹小鲜”。

“绝圣去智”。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三、弱用之术(1)静观。

(2)守弱用柔。

“坚强者死之徒(借为“途”),柔弱者生之徒。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

”(3)知盈处虚。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多藏必厚亡”。

(4)居上谦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5)不争之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抱怨以德”“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6)知微、治于未乱。

(7)创造条件使对方失败。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知盈处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弱者道之用
(4)居上谦下 •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百谷即百川,王即归往)者,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六十六章) • “善用人者为下。”(六十八章) •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十章) •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三十九章) (5)不争 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 ②争众人之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八章) ③迂回曲线之争,“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
《老子》、《管子》中的道家, 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
积极地参与政治为统治者出谋划 策
较多地论述了政治哲学问题,广 泛的适应性
反对一切政治,不合作主义
杨朱和《庄子》
既反对一切政治,又宣传不合作主 义,还对当时所有的统治者进行了 猛烈的抨击,对劳动人民投以同情
从总体上看,它不是教人去抗争, 去争取生存的权利,而是引导人追 求精神的满足和超脱。
不自矜,故长。”(二十二章) ④设法使对方不争,满足对方的要求 ,“报怨以德”(六十三章)
2、弱者道之用
(6)知微、治弱(防微杜渐) •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 •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
《管子》中以《 内心》《白心》 《心术》为代表
的道家派
1、天和人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因此既要顺天,又要从人 2、“静因”之术 3、社会上通行的义、礼、法与道是统一的 4、道、儒、法三家合流的倾向,积极主治的一派
马王堆《老子》
道家中最热心于政治的一个流派
乙本卷前古佚书
(三)道家的政治倾向
积极参与政治,出谋划策
《 史 记 》
。谥姓楚 曰李苦 聃氏县 。,厉 周名乡
老 子 其 人
治 之最 思 中难
守耳曲
想 ,考 史 老证
藏,仁
》 子者
为殆
2、老子其事
• 孔子问礼 • 老子出关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出关
• 鲁迅:《故事新编》
• 写完的时候, 老子是这么 想的:“为了出关,我看 这也敷衍得过去了。” 关尹喜则给了老子一包 盐、一包胡麻和十五个 饽饽作稿费。关尹喜还 特地申明说,“这是因为 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 优待。”
第四章 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主要内容
一、道家概述 二、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三、庄子的自然主义政治思想
一、道家概述
(一)道家的理论特点 1、内容:道 2、方法论:因道或法自然 《老子》 “法自然” 《庄子》 “与天合一”,“与天地为一” 《管子》 “随天”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 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 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2、弱者道之用
(1)静观:“静为躁君”(二十六章) (2)守弱用柔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 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 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七十六章)
• “物壮则老。”(三十章) • “强梁者不得其死。”(四十二章)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二章)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
“道”教导人们去分析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
以及人们怎样对待这些关系和规律。
(三)反与弱
1、反者道之动 (1)一些相对立的事物和概念,都是互相依赖的关系。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2)对立的一面,如果它的特点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表现出对立的另一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老子·二十一章》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
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 名曰大。”(《二十五章》)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 •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五十五章》)
2、作为社会人生观的“道”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七十七章》)
•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四十一章》) •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
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三十八章》)
“道”的方法论意义
二、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一)老子与道家 • 老子其人 • 老子其事 • 老子其书 • 老子与道家
1.

—— • • •
——
隐 太 老 室字里老
君 史 莱 之伯人子
尤无 甚过 。老先
子秦 萧 与思 公 庄想 权 生大 《 ,家 中 而事 国 二迹 政 者之
子 儋 子 史阳也者
说 说 说 也,。,
面的特点。 •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41章

• “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45章 )
(3)对立的双方是会互相转化。 •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58章) • “将欲歙(xi)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
3、老子其书
《道德经》
马王堆帛书
荆门楚简
敦煌本
通行本
甲本 乙本
大体上讲,书中的思想大约是老聃提出来的,成书于 战国前期,《老子》一书应是老子一派的共同创作。
• 马王堆帛书
残页
4、老子与道家
• 老子与庄子 • 老子在各个时期的学术地位 • 老子与道教 • 道教中的老子
(二)天道与道
1、作为宇宙自然观的“道”
必作于细。”(六十三章) (7)创造条件使对方失败 •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
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三十六章) (8)以曲求全:“曲则全,枉则直”(二十二章) (9)深藏不露:“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0)精神满足:“知足者富”;“知足常足矣”;“知足不辱”
——《史记·太史公自序》
(二)道家中的不同的政治派别
《老子》
杨朱
《庄子》 庄子及其后学
1 、最早提出了“无为政治”的模式和框架 2、 对阴、柔、弱在政治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1、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主 2、牧童放羊的政治理想
自然主义的政治主张发展到了极端:人是大自然一部分,自然性与社 会性根本对立,回到大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