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师版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1教学目标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教学重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荷塘月色修辞手法教师版培训讲学
《荷塘月色》中比喻句的赏析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本体:叶子。
喻体:亭亭的舞女的裙。
相似点:圆形,舒展,形态相似。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天里的星星。
本体:白花。
喻体: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
相似点: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荷花的清香。
喻体:渺茫的歌声相似点:似有似无,时续时断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本体:月光。
喻体:流水。
相似点:月光照下来和水向下流相似。
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
本体:月光下的叶子和花。
喻体:笼着轻纱的梦。
相似点:朦胧,恬静,柔美。
6.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本体:朗照,淡月。
喻体:酣眠,小睡相似点:透彻朦胧7.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本体:月色,光与影。
喻体:“和谐的旋律”和小提琴的名曲相似点:柔和、和谐、优雅8.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本体:树色。
喻体:一团烟雾。
相似点:迷茫,朦胧。
9.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本体:灯光。
喻体:渴睡人的眼。
相似点:昏暗,没有精神。
《荷塘月色》阅读题1.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
第四段描写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请赏析“袅娜”“羞涩”的妙处。
答:运用拟人手法,把盛开的荷花比作成熟的女子袅娜的身影,把含苞待放的荷花比作害羞的少女的脸庞,形象地表现出月下荷花的楚楚动人,可谓形神兼备。
这两个词实际描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绽放的荷花,另一种是含苞待放的荷花。
2.第五段文字中“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的意思是什么?答:满月朗照是必要的,隔着淡淡的云也别有情趣。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12荷塘月色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含答案
荷塘月色本课话题——给心灵放假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点评:朱自清在不如意的时候,选择到自然中看美景,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
当我们埋头苦干至深夜时,我们也应该给自己的心灵一个自由,去感受月下独步,去领略心灵的轻松。
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吧,走进一片荷塘月色,让疲惫的心灵得以憩息。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王维的心灵栖息地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购置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
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
王维在这里和他的知心好友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这里成了王维名副其实的心灵栖息地。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
——洪自诚《菜根谭》2.放松与娱乐,被认为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亚里士多德3.我们的心智需要松弛,倘若不进行一些娱乐活动,精神就会垮掉。
——莫里哀4.悠闲的生活与懒惰是两回事。
——富兰克林5.娱乐至少与工作有同等的价值,或者说娱乐是工作之一部分。
——冰心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煤屑.( ) 幽僻.( ) 踱.步( ) 霎.时( ) 倩.影( ) 弥.望( ) 鹢.首( ) 羞涩.( ) 敛裾.( ) 梵.婀玲( ) 蓊.蓊郁郁( ) 酣.眠( ) 【答案】 xiè pì duó shà qiàn mí yì sè jū fàn wěnɡ hān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曲⎩⎪⎨⎪⎧ 曲.曲折折 曲.调 (2)纤⎩⎪⎨⎪⎧ 纤.腰 纤.绳(3)颤⎩⎪⎨⎪⎧颤.动 颤.栗 (4)挨⎩⎪⎨⎪⎧ 挨.着 挨.打(5)脉⎩⎪⎨⎪⎧ 脉.脉 血脉. (6)浅⎩⎪⎨⎪⎧ 浅.笑 流水浅.浅【答案】 (1)qū qǔ (2)xiān qiàn (3)chàn zhàn (4)āi ái (5)mò mài(6)qiǎn jiān2.语境辨析法(7)参.( )加这次人参.( )交易会的买家,年龄上有点参.( )差不齐。
《荷塘月色》教案9篇
If you give up too early,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will miss.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荷塘月色》教案9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一、关于《荷塘月色》的感悟:在教学以前,我自己重新精读过这篇课文。
我不认为传统的教材分析可取。
我完全抛弃他人已有的分析,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头脑去钻研,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结果我有了很多独特的想法。
比如我发现朱自清带上门出去前他其实是很想同人交谈,如果有一位知己可以与他共享这份苦闷,我想他就不会如此不平静如此寂寞了。
他的妻子,迷迷糊糊哄着孩子睡觉,他必须寻找一个倾诉的对象。
这时候就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
我认为这篇__一直是作者与荷塘――他心目中艺术的美,或者说简直就是他追求的“艺术的女人”对话。
他本来一直处在一种落寞的心境中,找不到倾诉的对象,找不到心灵相通的人。
他在煤屑路上走,他体验着一个人的自由,他说他喜欢这样,但这看来又似乎是他的自嘲,他还是不甘心寂寞,他还是在寻找对话的客体。
于是他开始了“受用”荷塘月色,其实不是“受用”,而是和这样一个宁静幽美的月下荷塘展开了对话。
既然是对话的客体,当然不是静静美丽着的自然,荷塘在他心中不断幻化成脱俗曼妙的女子,他心目中的“艺术的女人”。
这些女人亭亭玉立,有体态轻盈、随风起舞的,有羞涩如明珠般闪烁的,还有通灵清透的出浴美人。
这些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尽现其娇羞、柔媚的一面,他似乎听到了美人渺茫的歌声,他似乎看到美人心底的那丝颤动。
“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慢慢虚化幻化,她们开始做梦,那是一个朦胧而美好的梦,让人不忍心去触碰,唯恐不小心惊动了梦中静谧、祥和而又柔美的女人。
他无奈,只能把视线移开荷塘,移向四围,像鬼一样黑黢黢的树影中,他终于又发现了新的艺术女人,新的对话客体――丰姿绰约的杨柳。
杨柳的倩影是无论什么烟雾都遮挡不了的,连影布荷叶都显得那么和谐,也只有名曲才可以有如此谐和的演奏。
最新教师招聘考试面试说课稿教师资格试讲稿人教版语文《荷塘月色》
最新教师招聘考试面试说课稿教师资格试讲稿《荷塘月色》试讲稿同学们大家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上节课我们对文章结构进行了梳理,了解了本文按作者的行踪和心情双重展开的圆形结构。
首先请你们回忆一下:作者的行踪怎样?请这位学生回答,嗯,他说得对,全文是遵循了“家——荷塘——回家”的圆形结构。
那么作者的心情又是如何?你们能在文中找到原文吗?这位同学找到了:“颇不宁静——暂时宁静,淡淡喜悦——失去宁静,难以遣怀。
”大家回答得都很好,由此看来,作者的情绪随景物的转化在发生着改变,情景相融,物我为一。
今天再让我们继续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去欣赏淡淡的景,去品味淡淡的情……首先,请大家快速浏览阅读4—6自然段,思考这三段具体描写了哪些内容?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这三段分别写了月下荷塘的景色、荷塘中的月色和荷塘四周的景色。
可见作者描写的荷塘是全方位,多维度的,今天我们重点来欣赏月下荷塘和荷塘中的月色,接着请大家自由朗读4、5自然段,再走近一些,看看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些具体的景,请大家拿起笔来,边读边在文中标示出来。
在读的过程中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选取哪些景物来写荷塘和月色的?我环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大家都找得非常准确。
在第4段中描写了:荷叶、荷花、微风、荷香、流水等景物;在第5段中描写了塘中景物、月光与光影组合。
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形象生动,让人宛在其中,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景技巧呢?请大家从修辞手法、写景角度和语言风格方面进行赏析。
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第4自然段,再请他的同座说说本段中有哪些修辞手法的使用及其效果?这位同学很喜欢这句话“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荷叶比作舞裙。
还有没有同学想分享一下?嗯,这位同学选择了这一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羞涩到打着朵儿的”,你能说说为什么很喜欢这句话吗?不错,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荷花的情态都写活了。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第12课 荷塘月色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第12课荷塘月色第12课荷塘月色(节选)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
1916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22年,他同俞平伯、叶圣陶等创办了《诗》月刊,这是“五四”以来最早的一个诗刊。
1923年,发表第一首长诗《毁灭》。
1926年10月,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
1931年到英国留学,并漫游欧洲数国。
1932年回国主持清华大学文学系。
1947年,他因北平当局任意捕人而发表抗议书,又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宣言上签名。
1948年6月,他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
同年,因病在北京去世。
作品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评价中国散文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
毛泽东评价他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人物轶事朱自清改名自策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
为了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至于改字“佩弦”,则是借用了《韩非子·观行》中“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的典故来警策自己。
晚年的朱自清先生也是爱憎分明,疾恶如仇:闻一多被刺,他义愤填膺,冒险参加追悼会,做演说,写挽诗;又签字于抗议北平当局任意逮捕人民的宣言,签名呼吁和平宣言;与学生一起扭秧歌,否定“中间路线”;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一直保持了改名的初衷。
背景链接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事件,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
高一语文下册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
高一语文下册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高一语文下册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精选篇1)一、说教材:《荷塘月色》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这篇*事实上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抒情散文。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荷塘互相映衬的美丽图景。
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的美文,也是历年来高中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
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这篇*,我紧紧扣住单元学习重点,即“整体感知,揣摩语言”,设计了三课时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是整体感知,理清线索;第二课时是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美;第三课时是走进作者的心灵,体会作者内心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
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学习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知识目标:*构思巧妙。
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
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一大特色,学习*体会*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体会*比喻的妙处所在。
三、说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4-5段赏析,欣赏荷塘月色的幽美,品味*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2)理解作者在动荡的年头彷徨于苦闷中的心境和作者在特殊年代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2.教学难点:(1)作者之所以有“颇不宁静”心情的原因。
(2)作者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四、说教法:*属于散文鉴赏单元,侧重教会学生鉴赏的方法。
所谓鉴赏,马克思曾解释为“按人的方式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
”教师应用恰当的教法挖掘、唤醒、鼓舞学生领悟*的美,引导学生进入*的心中景、意中画,使鉴赏成为一种真正的享受。
*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 第1课 荷塘月色教师用书
(一)单音字
(1)煤屑(xiè)(2)蓊蓊郁郁(wěng)
(3)踱着(duó)(4)弥望(mí)
(5)点缀(zhuì)(6)羞涩(sè)
(7)霎时(shà)(8)酣眠(hān)
(9)梵婀玲(fàn)(10)敛裾(jū)
(11)鹢首徐回(yì)
(二)多音字
1.因词而异
(1)曲 (2)浅
(3)娜 (4)颤
本文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通过描写夜游荷塘所见,绘制出一幅醉人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勇敢而真诚地展现了一名正直的知识分子虽不满现实而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与苦闷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流露出朱自清先生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一、阅读第1~3段,完成后面题目。
(一)梳理行文脉络
―→ ―→ ―→
(二)解读文本精要
散 文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小品文、报告文学等。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
1.第1段,“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提示:(1)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2)这一句是本文的文眼,为全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2.第2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这两个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比喻、拟人的运用
如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
荷塘月色教师教案
荷塘月色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
(2)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了解文章的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与分析。
3. 写作技巧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荷塘月色》。
2. 参考资料:关于荷塘月色的图片、视频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1.2 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做好笔记。
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生字词的意思。
3. 课堂讲解3.1 讲解生字词,确保学生理解。
3.2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如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
3.3 解析文章主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合作探讨4.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语句。
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练习5.1 让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小练笔。
5.2 学生分享练习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6. 总结拓展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6.2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完成练习题。
7. 板书设计荷塘月色朱自清写作技巧: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合作探讨、课堂练习、总结拓展等环节,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欣赏《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指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荷塘月色说课稿
荷塘月色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某实验小学的语文教师,今天我为大家呈现一堂《荷塘月色》的说课稿。
本次授课内容为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意的写景散文,以荷塘为中心,描绘了荷塘四周的月色、花香、虫鸣,并将荷塘与月色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意境。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是一篇适合学生品词析句的好文章。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查阅工具书,学生能够会认“茍”等 9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段落大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阅读形式结合学生的探究、讨论,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荷塘月色的美丽,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识字写字通过查阅工具书,学生能够会认“茍”等 9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段落大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阅读理解通过多种阅读形式结合学生的探究、讨论,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感受荷塘月色的美丽,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3. 语言表达通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并通过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感受荷塘月色的美丽。
2.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阅读形式结合学生的探究、讨论,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感受荷塘月色的美丽,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教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探究相结合的方法2. 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卡片辅助教学等五、教学准备1.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荷塘图片等通过以上分析,本次授课主题为“荷塘月色”主要围绕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行,以读为主线,通过多种阅读形式结合学生的探究、讨论,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感受荷塘月色的美丽,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篇一《荷塘月色》教学课例【教学思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我多次公开执教这篇课文,我很清楚这篇经典之经典的课文的分量。
以往几次的教学都是把景物描写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手法和技巧,进而学会能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我在课堂上,重点讲解4、5、6三小节,之后也引领学生探讨相关的情景交融的问题,但总觉得学生与文本、教者、作者之间存在隔膜,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作者心理状态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到位。
因而此次教学中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将文本教学与专题教学相结合,针对写景散文的特点,明确《荷塘月色》的学习目标为:(一)体味作者独有的内心情怀,理解感情是散文的灵魂;(二)欣赏荷塘月色的唯美画面,掌握写景的方法和技巧;(三)揣摩朴素典雅的诗味语言,感悟文字拥有的无限魅力。
三个目标计划在两课时内解决,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重点学习前三小节,落实目标(一)的学习,穿插感悟目标(三)中“朴素”的语言风格;第二课时重在落实目标(二),并将目标(三)的学习与目标(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此案例是一课时。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思考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寻求将文本教学与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及能力培养完美结合。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明确学习目标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必修二专题四的标题与前三个专题的标题在分类标准上有所不同?(学生讨论)师:专题一“珍爱生命”,专题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三“历史的回声”,这三个专题均有一个统一的话题,一个明确的中心,每个专题下分设的若干模块则是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专题的内涵,而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则是侧重于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思考分类。
师:在本专题里我们将要“欣赏”的课文有哪些呢?一起来了解一下专题四的文章(引领学生翻阅目录以及课文)。
我们将要欣赏的文体有散文和小说,散文有《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小说有《祝福》《边城》(节选)、《林黛玉进贾府》。
《荷塘月色》教案3篇
《荷塘月色》教案3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1、背景音乐:(《月光》)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五、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段的阅读鉴赏。
通过揣摩“景语”,弄清__的写景特点。
一、导语荷花[清]曹寅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
该诗通过对荷花开放的季节和荷花的香味的描写,给我们描绘了荷塘晚香的美好感受。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这篇散文也是关于荷花的,名字叫“荷塘月色”。
二、解题、初步感知1、问:大家觉得题目“荷塘月色”是偏正短语还是并列短语?为什么?明确:并列短语,因为第四段是写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是写荷塘上的月色。
2、朗读、播放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体会__的感情基调)三、理清__思路第一部分(1—3段):写夜赏的缘由,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情)第1段: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及缘由。
第2段:去荷塘的路上。
第3段:抒发月下独处时的感受。
第二部分(4—6段):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的四周。
(景) 第4段:写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的四周。
第三部分(7—8段):写由眼前之景所发生的联想,回到现实,思乡回家。
(情)第7段:联想江南采莲的旧俗和采莲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作者回家。
四、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景语”描写)㈠问:__是如何描写荷塘月色的?主要集中在哪几段?明确:主要集中在4、5、6三段,集中笔力对荷塘月色进行了描写。
教师资格试讲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案:《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了解课文作者朱自清及其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关键词句理解文章主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及作者写作背景。
难点:(1)体会作者通过关键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欣赏课文描绘的荷塘月色,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营造荷塘月色的氛围,激发学生想象力。
2. 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语言美。
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播放轻音乐,营造氛围。
(3)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写作背景。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模仿。
(3)分组朗读,互相评价。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字词讲解,引导学生运用。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内容,概括主旨。
(2)教师引导分析课文结构,提炼主题。
5. 欣赏与感悟:(1)学生讨论:你最喜欢的荷塘月色景象是怎样的?(2)教师总结,引导珍惜美好时光。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荷塘月色》。
2. 运用本课学到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短文。
3. 调查身边同学对荷塘月色的看法,总结大家喜欢的理由。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朗读、讨论等方面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背诵、短文写作和调查总结等方面。
荷塘月色教师教案
荷塘月色教师教案一、教学背景荷塘月色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它描绘了秋夜荷塘中的景象,气氛浪漫,意境深远。
中考诗歌题材中,这种优美的诗歌相对较少,所以我们需要认真对待这首诗歌,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歌的内涵。
本次教学以初中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五单元为例,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学生理解和背诵荷塘月色的目的。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荷塘月色的意境;2.理解荷塘月色的诗意;3.背诵荷塘月色。
三、教学过程1.教师讲解–分享荷塘月色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并谈一谈荷塘月色的意境和所表达的情感。
–阅读全诗,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并注释生僻词汇。
–讲解全诗的结构,以及作者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2.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进行独立阅读,结合课外阅读完成诗歌数据卡片的填写。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共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可以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进行展示。
–学生背诵全诗,并在背诵后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知识检测–开展小测验,查看学生在诗歌知识上的掌握程度。
–利用小组或全班形式进行学生展示和点评,提高学生在表达能力方面的培养。
四、教学评估本教学利用讲解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从多个角度让学生理解和领会荷塘月色诗歌内容,让学生能像诗人一样,欣赏、领会诗歌内涵,从而达到背诵诗歌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进行了测评和展示等环节,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随时注意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适应度。
五、教学总结本次荷塘月色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和背诵诗歌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交流和表达。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科中快速进步和得到充分的锻炼。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更多地探索和实践,同时也要注意将教学方式运用在其他学科中,促进不同学科的共同发展。
实用的《荷塘月色》教案四篇
实用的《荷塘月色》教案四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设计说明:许多读者都认为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主要描绘了他眼中的月下荷塘,笔者以为言其眼中的莫若道其耳中的《荷塘月色》全篇一共1407字,涉及声音的近400字而且对声音的描写多与体现情思的句子共生,可以说是__的主线。
《荷塘月色》若无声音,其境界全无乐音隐喻着和谐,噪音隐喻着自由和谐与自由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家园,荷塘夜游可以说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还乡之旅。
中国文人常常喜欢静观万物,特殊的时候避世静听万籁,甚或闭目塞听,以保持心灵的宁静本课意在引导学生品味以声写静的特色,在品味语文味的同时,感受中国文人“幽”雅的情趣并探究其复杂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学设计不能以法害意,解读的思路应尽量天然,循着__自然的脉络,发现天成的妙处荷塘“听”月便是尊重文本的方法。
课堂情境构想:1、潜意识与感觉。
教师先引导学生确立荷塘“听”月的潜在意图,这一点可以通过预习作业或“导入新课”来实现,明确告知学生读此文可另辟蹊径。
学生默读全篇,通过直面文本,建立真实、真切的感觉。
2、倾情的朗读与感知。
教师或朗诵家朗读(不配乐)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与他人在__理解上的异同,因之存疑或确认对__的初步理解。
3、问题交流教师通过预设或相机生成的问题引领学生建立感知。
小声朗读,品味(讨论)、想象、联想,构建作者笔下、自己(读者)心中的“荷塘”。
这三步可构建自然、真实、开阔并且情感指向明确的课堂情境。
教学目标:1、体味借声传情的手法。
2、感受中国文人“幽”雅的情趣并探究其复杂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借声传情的手法。
2、难点:培养学生远离尘嚣、观照自我心灵的幽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默读、朗读,情思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色是要饱览的,但有才情的文人会有另类的佳作,比如辛弃疾的《听月诗》:“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还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传统的解读并非侧重于“听”,但我们可以试着从“听”的角度赏读,请同学们试一试。
《荷塘月色》教师版
日积月累《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作家、背景、散文的相关知识。
2、朗读课文,学习本文的画面美。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掌握作家、背景、散文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理清本文两条线索教学手段设计:课文音频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课前预习学案一、作者作品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卒于1948年。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二、写作背景《荷塘月色》是中国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抒情散文。
文章虽然在主体部分集中笔墨写景,但这些景都是为抒发感情服务的,是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
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但作者在《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中,通过描绘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景传达出了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交织的复杂心情。
三、知识链接:1、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2、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
形散:散文的选材比较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教师资格试讲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案:《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荷塘月色的景象,领会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述的荷塘月色的景象的理解和描绘。
(2)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理解和应用。
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荷塘月色的美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荷塘月色的美丽之处。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荷塘月色》。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让学生合作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和讲解。
4. 教师讲解与示范:(1)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示范。
(2)重点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并进行示例分析。
5. 练习与巩固:(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练习。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和背诵课文《荷塘月色》。
2. 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应用。
3. 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描写文章,进行欣赏和分析,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高二语文学考复习荷塘月色教师版
《荷塘月色》复习1.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
2.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
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
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
《荷塘月色》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整体感知1.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
第二部分,(2—6 自然段)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第三部分,(7-10自然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紧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
2.找出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找出作者的行踪以及心情变化)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呈圆形结构。
从感情上看,作者心里颇不宁静,出门寻求宁静,获得片刻宁静,最后走出宁静,同样呈圆形结构。
两个圆形结构既是本文的线索,作者的行踪是明线,内心的情感变化是暗线。
明暗线交织,情与景融为一体。
3.提问:这一部分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的?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的。
按照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展现荷塘月夜的美丽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情。
小路(第 2 段)——荷塘(第 4 段)——月色(第 5 段)——荷塘周围的树(第 6 段)漫步——思索(线索)4.文章先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参考】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3. 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主题和意境。
2. 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荷塘月色》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与荷塘相关的诗词,如《江南》、《荷花》等。
(2)提问:同学们对荷塘有什么印象?今晚我们将学习一篇与荷塘有关的课文——《荷塘月色》。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并理解其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同学们认为课文中的荷塘月色是怎样的?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总结。
4. 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
(2)让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优美句子,体会作者对荷塘月色的赞美之情。
5. 欣赏与拓展(1)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画出自己心中的荷塘月色。
(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分享创作心得。
6. 总结与反馈(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谈收获,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7. 作业布置(1)正确书写和记忆生字词。
(2)背诵课文。
(3)写一篇以“荷塘月色”为主题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1)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高中语文苏教课标版必修二《荷塘月色》马焌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
风韵之美(对美好事物之向往和希冀) 幽静之美(因暂时了无牵挂而恬淡和宁静) 和谐之美(因偷得片刻自由而淡淡之喜悦) 素雅之美(清白高洁之情操) 朦胧之美(暂得解脱终无法超脱之哀愁)
PPT课赋件 中采莲诗意美,一宵梦醒如水寒
理想中心灵栖息的诗意之境: 美丽清新、浪漫惬意、和谐欢快、热闹自由
池塘到采莲,顺理可成章。 精神王国的幻化,现实自己的憧憬。 打破传统,提升格调。
PPT课件
嬉戏风光,现实难觅。 为避世而心幻美好,“梦”醒后知“风光” 不再。 “梦”之美衬现实之愁,无福消受实则不满 现实。 为排忧而来,忧终挥不去。
愁 绪 绵
绵 长
心 香 朵
朵 开
有 梦 在
江 南
月 色 一 荷 塘
比赛优秀课件”
PPT课件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语文组 马焌
一个低水平的教师, 只是向学生奉献真理, 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让学生自 去发现真理”
PPTபைடு நூலகம்件
园中风光无限好,独取荷塘为忘忧
幽僻之地独处,可超然物外,可自得其美; 一池荷花偏爱,可彰显其志,可寄寓情思。
PPT课件月下荷塘别样美,人入画来心暂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昔阳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必修二学案《荷塘月色》导学案主备人焦晓青【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4.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法,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意。
2.运用多媒体手段,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画面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点】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1.通感手法的运用。
2.对本文语言技巧的鉴赏。
【教学时数】3课时【知识链接】一.简介作者写作背景见导学案二.散文文体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
通论理等方式表达。
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
【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识记字词1.正音煤屑( ) 霎时( ) 弥望( ) 袅娜()蓊蓊郁郁( ) 酣眠( ) 踱着()敛裾( ) 梵婀玲( ) 鹢首徐回( )2.词语释义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迁延顾步:形容走走停停,不住地回视自己动作的样子没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打不起劲头。
妖童媛女:艳丽的少男和美丽的少女。
兼羽传杯:双方互递着酒杯。
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1.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明确:题目“荷塘月色”可理解为:荷塘和月色;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
这就巧妙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点出了重要内容的写作顺序,即先写下:“月色下的荷”,后写“荷塘上的月色”,可见作者的艺术匠心。
2.本文哪些段落写了荷塘?明确:本文第四、五、六自然段写荷塘。
3. 在此前后写了什么?学生快速浏览相关段落,画出所提及或描写的事物明确:作者依次描写的对象是:(离)家—煤屑路(荷塘周围)—(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江南采莲—(回)家结论:本文写的是作者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闻所想。
总结:分析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全文结构。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全文层次结构(游踪):想荷塘去荷塘赏荷塘离荷塘4.作者描写了荷塘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尝试在文中找出来。
一.速读课文,分析本文行文线索暗线——情感明线——游踪二.细读课文,探究细节1. 文本是单纯展示作者一段观赏荷塘的经历吗?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有何用意?明确:从文章结构的角度来讲,这句话是组织文章材料的一条线索,这条线索相对于作者的游踪是一条暗线,它是从感情的角度串穿全文的。
从思想内容表达的角度来说,它具有以下作用:①.为全文确定感情基调。
所谓的“不宁静”是说心中有愁闷,无法排解。
这自然就为全文笼罩了一层愁得色彩,但这种愁似乎无以言说,故而调子显得有些低沉。
②.造成一种悬念,引出下文。
疑问的产生自然会引起阅读的兴趣。
同时,它也是下文作者漫步荷塘边的小路,欣赏荷塘月色的起因。
③.与下文写环境的幽静形成对照,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借助环境之静来求得内心平静的愿望。
2. 作者从家里出来,心情发生了那些变化?请画出揭示情绪变化的词语,看看作者的情绪经过了一条怎样的变化轨迹。
明确:煤屑路幽僻、寂寞、阴森森、怕人(苦闷)今晚却很好(自由的人,独处的妙处)(喜悦)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承上启下)(喜悦)(月下)荷塘(喜悦)(荷塘)月色(荷塘)四面——(灯光)没精打采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苦闷)(江南)采莲—热闹风流有趣可惜无福消受(向往、遗憾)(回)家——什么声息也没有(更加寂寞苦闷)在分析作者心里变化是,重点讨论下列问题:(1)、第三自然段表达了什么心情?“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此时的“我”与平常的“我”有何不同?如何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一句的作用?明确:这段月下内心独白抒发了暂离现实的逍遥之乐和获得短暂的人生的自由和宁静之后的淡淡愉悦。
“另一个世界”是一个宁静超然,没有纷争没有压制的自由世界。
此时的作者超然物外,没有世俗的烦恼,没有痛苦和不快,心情平和安宁,是一个摆脱了现实困扰的“自由的人”。
这一段独白揭示了作者喜爱荷塘月色的真正原因。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一句,一方面变现了作者获得暂时宁静的淡淡的喜悦之情,另一方面又很自然地收束感情,转入对景物的描写,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四、五自然段极少见到直抒胸臆的语句,为何能感受到作者的“淡淡的喜悦”?明确:文学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有景象都在作者的情感观照之下,无不打下作者情感的印记。
作者笔下,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显得那样宁静而有诗意之美,让读者和作者一样倾心迷恋,这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微妙展示。
追问补充:A:关于通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
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
通感就是移觉。
例:①她笑得很甜。
(视觉转为味觉)②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嗅觉转为听觉)④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视觉转为听觉)B:第5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C: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3)为什么想起了“江南采莲”?明确:离开荷塘后,作者重新回到寂寞。
此时他想起了“江南采莲”,一方面他生于江苏,江南是他的故乡,更重要的是,采莲是一种“热闹”、“浪漫”、“有趣”的景象。
作者在现实中无法摆脱苦闷,转而借助想象,沉醉于想象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那种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愿望无法满足的遗憾。
(4)当作者返回家中,他的心境如何?“不宁静”最终得到解脱了吗?明确:回到家中,“什么声息都没有”,与开头的环境相比,此时更加死寂。
作者的忧愁不仅没有缓解,反而陷入更深的寂寞与痛苦。
一方面在结构上与开头形成呼应,另一方面又强化了内心的“不宁静”。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作者因内心的痛苦烦恼而去观赏荷塘月色,当他面对荷塘时也感受到了淡淡的喜悦,但这种喜悦随着他离开荷塘而很快消失。
他想通过观赏美景来摆脱现实烦恼的企图不仅没有实现,反而使他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
本文反映了作者对当时严酷的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5)第六段最后说“这时候最热闹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来说有两方面:一是结构上的作用,二是表达情感或表现文章主旨方面的作用。
这句话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写作者沉浸在自然美景之中流露出淡淡的喜悦,暂时超脱,又回到现实,复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从表达情感的角度看,这句话写蝉、蛙的热闹意在反衬自己苦闷、哀愁、求解脱而不得的心情。
三.品读课文,赏析语言1. 朗读四、五两小节,发挥想象,思考:这两个小节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明确:第四自然段:荷叶、荷花、花香第五自然段:月光、月影、月色 2. 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可能涉及的句子和手法有:A比喻句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比喻贴切,形象地描绘了叶子、花在月下的独特情态和韵味,月光的明亮皎洁。
)B比拟句例: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这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不仅准确写出了荷花在月下的形态,而且将花和叶拟人化生命化了,令人想象到他们仪态万千的娇羞风姿。
)C通感句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光”、“影”是暗淡的,是难以用笔触加以形容的。
作者把影像幽暗静谧的特点,借助梵婀玲的优美进行展示,巧到极处,毫无做作之一,却有意在笔先的美感。
)D叠词的运用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如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来表明它的厚度,用“曲曲折折”来表示荷塘的广度。
)教师小结:这两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荷塘月色图。
第四自然段重点写荷塘,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没有写月,却处处有月,作者描绘的是他们在月下的各种情态。
第五自然段重点写月色,先写“月光”,后写“月影”,描绘的荷塘上的月光、月影。
作者从各种角度、用各种手段描绘了眼前景色的美,将我们带入一个亦真亦幻的迷人境界。
正是在这种境界中,作者的苦闷得到片刻的排解,我们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淡淡的喜悦。
总结:语言特色①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②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③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
四.思想内容①不满现实向往光明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