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主动性理念思考
新课改视野下的高师继续教育改革
即, 推进教师 教育体系创 新 , 现 教师教 育从 独立 封闭 向灵 实 活开放的体系转变 ; 教 师 教育 体制创 新 , 推进 实现 教师 教育 从 教师培养培训相分 离 向教师 培养培训 一体化转变 ; 进教 推 师教 育模 式创新 , 实现教 师教育从定 向培养 向定 向培养 与非 定 向培养相结合转 变 ; 推进 教师 教 育管理 创新 , 现教 师教 实
代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转变; 推进教师教育技术创
新, 实现教师 教 育从传 统 手 段 向广 泛 利用 现代 远 程 教育 转
维普资讯
20 0 6正
赣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a o n a e c e sC l g o r l fGa n n T a h r ol e n e
N 5 o.
第五期
・
O t2 0 c. 0 6
教 育 理论 与 实 践 ・
专业。
关键词 : 继续教 育 ; 基础 教育 ; 新课 程改革 中图分 类号 : 7 0 G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4— 32 2 0 )5— 0 5— 3 10 8 3 ( 0 6 0 0 1 0
19 9 9年《 中共 中央 国务 院关 于深化 教 育改革 , 全面 推
新课 改 视 野 下 的高 师继 续 教 育 改 革崇
辜芝 兰 , 张建敏
( 赣南师 范学 院 继续教育学院 ,江西 赣州 3 10 ) 4 00 摘 要: 基础教 育新课 程 改革对肩 负着中小学教 师在职培训 责任 的高师继 续教 育提 出了更新 的要 求和 严峻 的
挑 战。为满足新课 改 的师 资要 求 , 高师继续教育应依托 高等 师范教 育资 源 , 构建教 师培 养 、 培训 一 体化 ; 整课 程 调 设置, 实现教 学内容职业化 ; 重塑教 学模 式 , 实现教 师培训 专,4 ; & 1 拥有相对 固定的 师资队伍 , 5 建设 自己的品牌 学科
关于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它们的连贯性 , 致使 《 教育学》 《 、 课程与教学论》 与 《 数学教育学》 的课程 内容交叉重叠 , 重复 出现 , 不 利于教 又不便 于学 . 同时也 淡 化 了师 范生 对 教育 理
般 性理论 , 而在 后者课 程 中不再重 复 一般性 理论 , 而
1 加快数学教育类课程的整合步伐
我国高师院校在数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 中设置 了数学教育类课程与公 共类教育理论课程两大类 , 其 中公共类 教育理论课程是各学科教育通 识类课
是让师范生体会到一般理论与特殊理论之间的异 同 之处 , 而且让师范生在具体的数学课堂实例中内化 理 论知识 , 少 课 程 中交 叉 重 叠 的理 论 知 识. 减 比如 “ 启发式教学思想” 的学习, 先在《 教育学》 门课程 这
教学任务不同, 相对是独立的, 但它们理论知识 又是
相互 联 系 , 相互 渗 透 的 , 时教 学 目标 也是 一 致 的 , 同
点放在怎样结合具体数学课例讲述怎样渗透启发式
教学思想 , 如此 的设计能让师范生更深的感受到思
想方 法 的精髓 . 此类课 程进行 优化 整合 之后 , 我们 还
程, 主要涉及《 教育学》 《 、心理学》 《 、课程与教学论》 等课 程, 而数 学教 育类课 程 主要 包 括 《 学教 育 数
中讲述该教学思想 的一般理论 , 而后《 数学教育学》
课程 中无需再重复一次相关 的一般理论 , 而是把重
学》 《 、 中学数学研究》 等课程. 虽然这些课程具体 的
新课程理念下对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堂教学的思考
师范 性 的体 现 与示 范性 的发挥 等 方 面 对新 课 改 背 景下 的高 师数学 教 育专 业 课 堂教 学 改 革做 初 步 探
讨。
一
科知 识 内容 的讲 授 上 。在 这 样 的背 景 下 , 师 数 高
学课 堂教 学 应 在 完 成 传 授 知 识 、 养 技 能 任 务 的 培
的数学 学 习 、 究 及 教 学 的乐 趣 。但 是 , 学 学 习 研 数
可 以是 有趣 的 , 以是 吸引 人 的 , 可 这应 该 是 任 何从 事 数学 学 习的人所 应有 的一种 积极 体验 。 “ 的教 师 不 是 在 教 数 学 而 是 能 激 发 学 生 自 好 己去学 数学 ……数 学 教 师必 须 引 导学 生 自觉 地 学
总第 11 5 期
齐鲁 师范学 院学报
・ 3 9・
而言, 掌握 扎实 的数 学专 业 知 识 , 了解 数学 的发 展
注 重调 动学生 学 习的积极 性 。
进程 与现 代 动 态 是 必 不 可 少 的 , 且 从 可 持 续 发 而 展 角度来 看 , 备 比较 高 的数 学 素 质 的 人 在 职 后 具
、
关 注 学 生 数 学 能 力 的 培 养 与 学 习情 感 体
同时 , 加关 注学 生 能 力 的培 养 及 数 学 学 习 的情 更 感体 验 , 帮助学 生形 成全 面积极 的数 学观 。
验
传统 大学数 学课 堂 教 学 以大 容 量 的 知识 传 授
为 主要特 征 。大学数 学 教 师更 多地 考 虑 知识 的逻 辑性 、 系统 性 , 视 学 生 对 数 学 概 念 、 理 的 理 解 重 原
1 .重视 数 学能 力的培养 数学 教师 专业 化 的发 展 要 求未 来 的 中学 教 师
三新改革教师心得体会范文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参与了我国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深感教育事业的重大变革。
这次改革以“新课程、新教材、新评价”为核心,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三新改革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认识到,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例如,在教授《小石潭记》一课时,我带领学生走进山水之间,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2. 注重实践,提高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在教学中注重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新教材改革新教材改革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等。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识到,要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首先要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
1. 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材核心。
在备课过程中,我认真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把握教材的核心内容。
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2. 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教材。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材,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同时,我还注重拓展教材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三、新评价改革新评价改革强调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为主,注重过程性评价。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识到,要适应新评价改革,首先要转变评价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关注学生个性,实施差异化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我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评价,使评价更具针对性。
2.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在教学中,我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变化,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改进不足。
试论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发挥教师积极性
试论在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数学组朱国民摘要:四川省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据以往经验,在实践中推行课程改革的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和价值观却持抵制的态度,从而成为课程改革的一股阻力。
如何化阻力为动力?涵化是一种重要的途径,经过涵化可以更好的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而,改革体制、持久培训、文化培育、校本教研、“学校本位”的在职进修是化教师的阻力为动力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课程改革涵化动力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这次课程改革的最大区别就是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
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课程改革需要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需要通过全体教师的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课程改革涉及众多方面,如课程内容的编排与选择、课程的具体实施、课程的评价和管理等等。
所有这些都需要倾听来自第一线教师的声音,需要他们出谋划策。
事实上,许多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持着沉默。
“教师的课程适应能力不强,不能有效的适应教学。
最突出的问题是新教材旧教法。
”作为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师,历来都是课程改革的动力,但往往是课程改革的最大的阻力。
只有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好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的课程改革才有可能继续深入地进行下去,学校的素质教育也才有可能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一、教师的惯性成为了课程改革一道阻力实施新的课程,要求教师的课程观、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方式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等都发生相应的变化,因而课程实施会遇到种种阻力,其中最主要的阻力是教师的惰性,教师已习惯、适应了一套课程,通常会对一种“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产生抵抗情绪与反应。
美国学者本尼斯(W.Bennis)把各种变革归入两大类:一类是"自上而下。
第二类是"自下而上"的互动性的变革。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摘要]基础教育新课程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师院校要适应并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须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重视通识教育和通才培养,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环节,革新教学方式手段,并注重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以切实提高师范生的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素质高师院校教学改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
基础教育新课程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基础教育“母机”的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人民教师的摇篮,这是社会赋予它的特殊使命。
然而,长期以来,高师院校的教学存在着“脱离培养目标、脱离高师特点、脱离基础教育实际、脱离三个面向”的弊端,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脱离现实,陈旧老化,缺乏现代性、实用性、多样性。
面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高师院校必须主动适应新课程的理念,更新教学观念,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方法手段,使培养的人才符合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各项要求。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在传统的基础教育中,教师的核心素质是完成知识的转移,强调教师尽可能多地掌握静态的知识。
而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而是不仅要完成传授知识的使命,更要成为教育的促进者,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情意结构。
具体来讲,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核心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先进的教育理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具体包括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
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立足于未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使教育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教师应认识到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健康发展。
新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有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个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尊重和信任学生,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教师的三新改革心得体会
自我国启动“三新”(新课程、新教材、新评价)改革以来,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有幸参与到这场深刻的教育变革之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反思,我对“三新”改革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改革目标“三新”改革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引导者”。
明确改革目标,即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深入研读教材,优化教学设计在“三新”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新教材,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核心素养要求。
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新”改革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四、加强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新”改革强调评价改革,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在实际教学中,我努力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如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提升自身素质,适应改革需求“三新”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
为此,我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适应改革需求。
总之,“三新”改革为我国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下是我在“三新”改革背景下的具体心得体会:1.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关于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一点思考
正在发生 的事件 、 正在进 行的变革 很少关注 。特别是对基 础教 育 重点和难点的农村教育研究 不够, 反映基础教 育新课程 改革 的理论 和实践不 够 , 使课程的科学性与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
育学不能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 与学生现实 的需求相 差甚
远, 学生未能了解教育学对他们未来职业 的重要作用 。再加上
学生学习提不起 兴趣 , 严重影响教育学 的教学质量 。要 提高教 育学 课程 在学生 心 目中的地位 , 调动学 生学 习该课程 的主动
性, 发挥该课 程在整个师 范教育课程体 系中应有 的作 用 , 就必
公共课教育学兼有理论 与应 用的两重性, 它既是一 门专 业
基础课, 又是一门专业实践课 。因此, 教育学必须体 现理论联 系
实际 的原 则, 既能解 释教育现象 , 说 明教育是什 么, 又能指导 教
育实践 , 说明如何进行教育 。课程开设 旨在培 养学 生热爱教育
事业 、 树 立正 确的教育 观和从事教育教学 的基本技能 。 然而, 在
落后 、 教 学 内容 组 织缺 乏 针 对 性 的 问题 。 要 改 变这 种 现 状 , 需 进
后 的问题 。很多教师都是采用满堂灌 的形式 , 这样的教学方法
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 还会对高 师学 生在 未来教育教学工作 中教法 的采用产生潜移默化 的影响 。
3 . 教 学 内容 组 织缺 乏 针 对 性
运用 于实践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教育学知识分 析 、 解决 问题的
能力 。比如 , 针对现阶段 中国教育 的热点 问题—— 择校问题设 计这样 的案例 : 学军 小学是杭州 的百年名校 , 为了让孩 子能上
高师院校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战略思考
上 , 于 强调 基 础 知识 的 掌 握 , 视 了教 师 综 合 素 过 忽
质 的培 养 , 其是 忽视 了 创新 精 神 和 实践 能 力 的 培 尤 养 。其 次 是 在教 育 功 能 定 位 上 , 务 面 狭 窄 , 乏 服 缺
把 教 学 看 作 是 体 现 自己生 命 价 值 的工 作 . 而不 单 是
为 接受 教 育 的 主体 。二 是 树 立 人 人 都 能 成 才 的 人
代 精 神厦 较 强 的 教 学 能 力 和 研 究 能 力 。概 括 地 说
就 是 厚 基础 、 口径 、 能力 高 素 质 和广 适 应 。 宽 强 二 、 课 程 给高 师 教 育 带来 的 困 难和 挑 战 新 目前 , 国 高师 教 育的改 革 明 显 滞后 于基 础教 我 育 的改 革 . 其是 课 程 设 置 的 功 能 定 位 不 明 确 , 尤 课 程体 系 的结 构 不 尽 合 理 , 程 内 容与 科 技 前 沿 、 课 与 基 础 教育 的实 际 均 有 脱 节 面 对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的 改 革 , 师 教 育面临 严 峻 的 困 难 与挑 战 。 高 基础 教 育 课程 改 革 对 师 范教 育 提 出 了最 直 接 、
维普资讯
宁 敷 育研 究 ・ [ 2N2年 第 3期
高 师 院 校 主 动 适 应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的 战 略 思 考
李 秀 云
( 平 师 范 学院 四 关键 词 : 师 院檀 高 基础教育 四平 16 0 ) 3 0 1
课 程 改革 战略 思考
为本 的 价值 观 。要 克 服 以教 师 为 中心 的 传统 观 念 ,
树立 以学 生为 本 的新 观念 。 一切 为 了学生 。 切服 一 务 于学 生 , 尊重 学 生 的 主 动 学 习 精 神 , 挥 学 生 的 发
高校教师三新心得体会
一、新理念引领教学创新“三新”理念即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
这一理念强调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要求教师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紧跟国家教育政策,积极适应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要求,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我们要关注新课程。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等,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其次,我们要关注新教材。
新教材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实践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我们要深入研究新教材,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我们要关注新高考。
新高考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们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高考中发挥出最佳水平。
二、新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在学习“三新”理念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要提升教学效果,必须创新教学方法。
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新方法:1. 课堂翻转。
通过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后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项目式学习。
以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情境教学。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三、新评价促进教师成长“三新”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下是我对“三新”理念下教师评价的一些思考:1. 教师评价要多元化。
既要关注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能力,又要关注教师的教育理念、师德修养。
2. 教师评价要注重过程。
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促进教师不断成长。
对高师教育学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教育学成为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教育学课程的教学
1.高师教育专业课现状迫切需要加强教育学课程建设 1.1 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基拙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为高师 教育提 出新要求
质教育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也没有得到及时 的总结和吸纳。 在中小学教育中大力提倡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 习的学习方式, 在教育学教材中很少得到体现。 中小学大力提 倡交往互动, 但现行教材仍是居高临下以教训人的姿态搞单 向传输。中小学新课程热火朝天, 师范院校冷冷清清。 1.2.3 远离学生生活实际、 忽视学生情感体验 教材只顾及理论体系, 不管学生喜欢不喜欢, 忽视学生学 习生活中的丰富体验。追求理论体系完整的教材结构忽视学 生已有经验和心理体验, 使学生对教育学“ 视如陌路” 师范生 。 就生活在教育之中, 而且是比较专业的教育之中, 他们心中的
喜怒哀乐, 他们身边的是是非非, 都是教育理论的鲜活素材, 把教育理论教材写得干枯瘪瘦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悲哀。
2.教育学课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2. 1 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1.1.1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 特别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以来, 我国中小学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 教育目 标从“ 两基” 三维”教学方式由“ 到“ , 传授” 互动” 到“ , 教育评价由“ 甄别分等” 促进发展” 到“ , 课程结构由“ 封闭”“ 、 过分 强调学科” 开放”“ 到“ 、 学科与综合结合”这些变化说明了人类进 。 人知识经济社会之后, 教育观念已经从“ 学会知识” 学会学 向“ 习” 转变。 教育理论应该及时吸纳教育实践的丰富经验并为实践 提供指导。高师教育学课亦应敏感地做出自 己的应变。 1.1.2 基础教育改பைடு நூலகம்为高师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高师院校 毕业生要接受新课程的考验和接纳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 自 2001年进行实验之后 , 到2005年, 全国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已经全部进入新课程。 新课 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 学生观、 教学观、 评价观, 要求教师转 变 自身角色和教学行为。这些都为师范毕业生人职提高了门 槛。高师教育专业课程对毕业生的适职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 责任, 应帮助他们拥有开启就业大门的“ 敲门砖” 。 1.1.3 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 加大高师教育专业 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也是高师院校教育专业课教师实现专
新疆高等师范院校通识教育理念的思考——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背景
以基础教 育新课程 改革 为背景
孙 玉 荣 买 买提 祖 农 ・ , 阿布 都 克 尤木 胡 辉 李双龙 , ,
( 喀什 师 范 学 院 1教 务 处 ,. 文 系 , 疆 喀 什 84 0 ) . 2人 新 4 0 8
摘
要: 高等师范院校是基础教育师 资的主要来源 , 目前基础教育 新课 程改革更加 注重 人文素质 培养 的背景 在
第 3 卷第 3期 2
2 1 年 5月 01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J u a fK s g rT a h r C l g o r lo a h a e c es ol e n e
V0 . 2 No. 13 3 Ma y201 1
新疆高等 师范院校通 识教育理念的思考
2 新课程改革背景 下加 强新疆高师 院校通
识教 育 的迫 切 性
教育, 最重 要 的是 心 灵 和 品性 的培 养 . 礼 记 《
・
大学 》 篇开 宗 明 义 : 大学 之 道 , 明 明德 、 亲 “ 在 在
民、 在止 于至善 ” 这 里 的 “ 学 ” 然 与 我们 今 天 . 大 虽
1 “ 识教 育” 内涵 通 的
“ 通识教 育 ” 国际人 文 素质 教育 的惯 例 性称 是 谓, 西方人称 之为 G n rl d ct n或 Lb r d — e ea E u a o i iea E u l ct n 也 译为博 雅教育 , ao , i 在其 提 出者 英 国教育 家纽 曼那 里 又称 为 “自由教 育 ” , 也有 人 直 译 为 “ 自 由人 教育 ” , 在对 大 学生 人 格 层 面 的 品 行 熏 重 陶. 国通常 谓之 “ 文教育 ” “ 我 人 或 素质教 育 ” 在纽 .
新课程改革理念与指向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理念与指向的思考一、引言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变革,旨在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指向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二、新课程改革理念1.以人为本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是以人为本。
这意味着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2.因材施教另一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因材施教。
这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需要根据其特点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多元评价传统教育评价方式主要依赖考试成绩,而新课程改革强调多元评价。
这意味着评价应该包括学科知识、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4.教育创新新课程改革鼓励教育创新。
这意味着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
三、新课程改革指向1.培养综合素质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向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这些素质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2.强化实践环节传统教育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环节。
而新课程改革则强调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并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促进思维发展传统教育注重记忆和模仿,而忽视思维训练。
而新课程改革则促进思维发展。
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并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4.注重情感教育新课程改革强调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这意味着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
四、新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1.教师素质问题新课程改革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来实施,但目前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
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高师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10 论 基础 教育新 课 程 改革对 高师 教 育的挑 战与对 策 谭 辉 旭 2
中图分 类号 :G 4 . 62 0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6 2— 6 4 2 0 )2— 1 0— 7 1 7 9 8 (0 6 0 0 2 0
于基 础 教 育课 程 改 革 和 高 师 教 育 自身发 展 都 具有 现 实 意 叉 。
关键词 : 基础教育 ; 改; 课 高师 ; 育 教
REFoRM oF NEW Co URS oN ES BASI C EDU CATI N GI o VES A CH AL.
LENGE To ADVANCED TEACHERS EDUCATI oN AND oUR CoUNTER.
b sc e c t n a d t e d v lp n fa v n e e c r d a in is l. a i du a i n h e e o me to d a c d t a he s e uc to tef o
Ke r s h eo m fn w c u s so a i e u ai n ; e e o me to d a c d ta h r e u a in y wo d :t e r f r o e o re n b sc d c t o d v lp n fa v n e e c e s d c t o
论 基 础 教 育 新 课 程 改 革 对 高师教 育 的挑 战与对 策
谭 辉 旭
( 南大 学 , 庆 北碚 西 重 40 1 ) 0 7 5
摘
要: 高师教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支持 系统。消除高师教育与基础教 育 的脱 节现 象 , 以教师专业化 为取 向改革教 师 角
高师院校教育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析。教育理论本身就有陈旧、 抽象的倾向, 只用单一的讲授 就学生的 感受来说, 学生认为 教育学专业的教学存在的 方法, 学生只能 记住只言片语或理论框架, 对实质的内容不 问题一是抽象概念多, 实用性知识少。教育学专业侧重对教 能有深刻的理解。当前, ̄, q/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如火如荼, l 育 应然问题的 思辨, 关注具体的教育现象和问 较少 题。我们 “ 参与、 合作、 开放、 体验、 究、 主” 探 自 等教育理念已经深人人 课题组通过问 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 心, 而我们高师院 校的教育学专业还在用“ 枯燥无味的讲课 在校学生和 1 5 9 年以来的 9 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研究。 根 据我们的调查, %以上的学生认为, 内容陈旧、 5 0 授课 老化, 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的学生认为所学理论与教育实践 62 2 脱节严重, 空洞的理论难以深入实践指导问题的解决。二是
教育谈教育难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四是教师独角
戏多, 师生交流的少。教师授完课便走几乎是大学教育的普
遍现 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机会很少, 象, 尤其是专业知识的交 教育 学专业的 不是培养高等院 教学 校教育学的教授, 而是 流 更少, 布置的作业交上去也很少有反馈, 调查中7. 为基 68 %的 础教育 懂教 善研 会管 培养 学、 究、 理的新型 专职教 研人 育科 同 学反映 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太少, 不仅是专业交流少, 员, 教 对学 即 学研究者、 教研引领者、 学指导者、 息服 教 信 务者、 外 内 生发展的引导也不够。
协调 为 教育 业的 必须了 者。 此, 学专 学生 解教育的 历史演 又 进,
・ 本文系徐继存教授 主持 的 20 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重点项 目“ 05 教师教育 改革 背景下教育学 专业 课程与教学方法 改革研究 ”
变“被动”为“主动”:高师院校实施开放实验教学的思考
式实验教学是改革传统实验教学 的有效途径 ,其 目的在 于
让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 的同时 ,获得较高 的创新意 识和创新 能力 , 培养创 新性人才 。
p p r i u s s h in f a c f p ne p r n an n n a e s s e esg i c n e o e x ei d c t i o me t r i i g a d t p o ie r ci a d p t a r u t r vd s ap a t l c ma ma c ry o ti o . Ke r s o e x e me t r i i gl b r tr ;in v t n y wo d p n e p r n a n n ; o a oy n o ai i t a o
Hu x a g Z o ii g Z a g S c o g a i n , h u Hayn , h n ih n Ab t a t Ch n ’ h g d c t n h s e t r d a n w e a a e sr c i aS ih e u a i a n e e e r f r o t i e r fr fr a d d v l p n . w t k t e p r t y a so eo m n e eo me t Ho o ma ei x e m— s s i e t r i i g c t h u t h s t n a e o i lis e n an n a c p wi t i r d h s b c me a v t su t h e a
变“ 被动’ 主动" 高师 ’ 为“ : 院校实施开放实验教学的思考
高师师资培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思考——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视角
结构, 这样的 培训必然是低效的, 课程“ 理解” 着课程实 指引 践, 课程观念主 导着课程实施; 教育教学改革的 最高境界是提 升理念。
在 新课程师资培训教学工作中, 所有存在的问题归根结 底是教 学理 念的问 没有在教学中 题, 真正贯彻实施创新教育
的理念, 产生了教学内容滞后、 所以 教学模式老套等一系列问 题。而 创新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方法上, 为开展研 即
先更新培训理念, 通过优化培训 内容 , 活化教学手段 , 推动 自我审视 、 定位 教师 角色、 学培 训评价等 一 系列的师资培训教 科
学改革措施 , 增强师资培训 工作 的实效性 , 高培训 学员的教 育教 学水平 , 提 为基础教 育事业 的新发展提供 强有 力的师资保
障。
关键词 : 师资培训 ; 究性教学 ; 研 创新 能力; 基础教 育课程 改革
究 性教 这是培养学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 转变学员的学 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 2教学改革的措施不系统。笔者发现对师资培训教学改 . 革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的讨论较多 , 但所提出的问题大 多数建立在微观的层面上, 形成一系列离散状态的点 , 缺乏对 彼此之间的联系的探讨。虽然对教育创新有一定的认识 , 但 是没有从教师教育发展趋势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分析 人手, 没有做深层次剖析 , 解决问题的对策也是就事论事, 停 留于表层 , 缺乏系统性, 缺乏理论依据 , 更缺乏对改革措施的 继续追踪。 3新课程师资培训 目 . 标不明确。已有的研究文献虽然提 出了一些师资培训教学改革的措施, 但没有结合基础教育改 革分析教师专业知识特性和专业思维方式, 没有明确新课程 合格教师的标准, 没有明确培训 目标。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边互动过程, 目前的针对研究性教 学的大多数理论是从学生学的角度展开的, 对师范教育尤其 是师资培训研究性教学进行讨论的文献较少。
高师生教育理念培养现状及适应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探索
Vo. o 8 1 N . 9
Au .2 0 g 01
高 师 生 教 育 理 念 培 养 现 状
及 适 应 中小 学 新 课 程 改 革 探 索
张 安 华
( 阳师 范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河 南 南 阳 4 3 6 ) 南 70 1
摘 要 : 对 当前 高师 教 育 对 比基 础 教 育新 课 程 改 革 的 相 对 滞 后 . 针 高等 师 范 院校 学 生 教 育 理 念 较 为 落后 的现 象 , 章 认 为 高 师 教 育 应 首 先 转 变教 师 观 念 , 后 带 领 学 生转 变教 育观 念 , 整 课 程 结 构 , 文 然 调 完善 人 才培 养 目标 , 长 实 习时 间 , 充 分发 挥 实 习基 地 校 的 作 用 , 法 教 师 要 积 极 进 行 教 研 、 改 等 。 延 并 教 教
“ 研究 性 学 习” 教 学方 式 沦为 纸上 谈 兵 等 在这 样 的
的教学 方法 仍 以传 统 的传 授法 为 主 . 传统 教 学 理念
和 教学模 式 根 深蒂 固 . 成 了一种 难 以扭 转 的巨 大 形 惯 性 业课 和教 育类 课 程 的教学 往 往 沦为 教 师 的 专 空洞 说教 , 少教师 的教 学还停 留在 生硬灌 输 、 不 死记 硬背 、 机械训 练 的层 面 。 只要 深入 教学 现场我 们 就会
发现 . 当前 中小 学 正 在如 火如 荼 开展 的教 学手 段 与
情 况下 . 学生 的学 习 而 对 于教 法课 则从 学 校 到学 生都
缺乏 必有 的重视 。 这就需 要 以更新 观念为 立足 点 . 不 仅要 把 更新 学 生 的观 念放 在 突 出 的位置 . 要 首先 更 更新 专业 课 各位 教 师 的教 学 理念 . 教 学理 论 与实 把
论新课程改革与高师学生教学能力培养
教育转变 ; 以传授知识为 主向以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 从 心, 知识、 能力 、 素质协调发展 的质 量观转变 ; 向作用 的、 从单
静态 的教学活动 观向师生 互动 、 动态发 展 的观念转变 , 并使 这些思想观念 的转 变真正 落实 到具 体 的教 学工作 中去 。因 此, 学校有必要 以实施新课程改革专题论述作 为学校教学计
识 , 握课 程改革动态 , 立起 现代 教 育理念 。二 是深入 开 掌 树 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理论 的学 习 与研究 。学校可 以组织校 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方面的专家 、 学者到学校给学生作有
不高, 一般水平的教师即可胜任。另外 , 由于教育管理体制
收稿 日期 :0 9— 3— 9 2 0 0 2 作者简 介 : 梁建华 (9 5一) 男 , 17 , 河南商丘人 , 教师 , 从事 教育基本 理论研究 。
20 0 9年 7月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u a o e og agC l g f dct n or l f in jn o eeo uai n H l i l E o
J12 o u. 0 9
V0 . 8 N . 12 o 7
第 2 卷第 7期 8
论新课 程改革 与高师学生教学 能力培养
二、 更新教育理念 。 厘定培 养 目标
在传统的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 的教学观影 响下 , 们普 人 遍认为 中小学学习的不过是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 , 含量 学术
堂 中通过学 习、 研讨等方 式 , 同学们对 《 使 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
纲要》 初 中、 、 高中新课程标准等 有关 文件的精神有一定 的认
一
对基础教育诸如教育 思想 、 程体 系 、 课 教学 内容 、 教学手 段 、 教学评估等 问题 的理论研 究 , 能很 好地指导基 础教育教师 不 适应改革和发展 。高 等师范 教育要 帮 助高师 学生理解 新课 程改革所 倡导 的基 本理 念 , 握先 进 的教 育理 论 和教育 观 掌 念, 以便其毕业后 能够 适应 课程 改革 要求 , 时推 进新课 程 同 改革 的发展 , 应从根本 上转 变传 统的教 育教 学观 念, 树立 全 新 的人才观 、 质量 观、 教学 活动 观—— 从培 养学科 专 门教 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师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主动性理念思考吉林北华大学理学院刘君摘要:针对现有高师教育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的局部滞后现象,本文提出了若干主动性理念。
包括高师教育应主动带领学生转变教育观念,重视新课程培训,以“新”“精”“用”为培训学生的重点,充分开发利用学生自身资源等一系列新的观念。
同时还提出了有价值的实践思路。
关键词:高师教育;新课程改革;思考;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改革是提高民主素质、振兴教育的前提,我国也正是通过基础教育改革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这项改革也可以称作是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
高师教育是向基础教育输送师资力量的动力源,这里培养的人才将直接活跃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中。
对于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从根源上应从高师教育起步,如何能使高师教育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积极推动,主动引领,是一个事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基础教育改革成果的重要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关注新课程改革的目光从现有的基础教育本身延伸至高等教育中来,使得高师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更趋主动。
一、高师教育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的现状及问题(一)教育理念更新不到位,对教法教学缺乏必有的重视受长久以来高师教育传统理念影响,高师学校的教育理念仍停留在重视专业理论和技能,忽视教育理论和技能,尤其是忽视教法课的状态。
在实际教学中,高师教育对日新月异的基础教育还在内容、方式等多方面存在滞后现象。
把这些理念传递给学生,就形成了学生认识中的“成绩高就等于好老师”的观念,认为只有在大学里面得多少次奖学金或专业课学得如何好才能胜任中学的教学,也就是把主要精力甚至全部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
而对于教法课则从学校到学生都缺乏必有的重视,导致实践教学中的行知脱节。
这就需要以更新观念为立足点,把教学理论与实践融进专业教学中,并能与其他院校彼此借鉴。
(二)教法教师知识更新滞后,结构欠优教法教师是教学实践的引领者,但现在很多高师院校的教法教师结构不一,参差有别。
进行教法教学时还有人固守陈规,脱离新教材,仅仅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上。
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的进程在教法课上转化率不高,这势必对学生不能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
(三)大学生知识老化,惰于实践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所造成的实践缺乏使得他们在校期间对《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新课程标准》认识肤浅,根本不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情况,知识老化,经验匮乏,毕业后也就无法迅速上岗。
二、新课程改革中高师教育的主动性理念(一)由点到面,带领学生转变教育观念“新课程挑战”首先是指其蕴含的新思想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为新旧观念的斗争。
有了新观念才能接受新事物,如果观念没转变新课程、新教材都只能是空谈,当遇到困难时便又会回到老路上去。
一些大学生由于在自己求学的道路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都是在应试教育下形成的,与新课程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因此在新课程培训中首先要抓学生教育观念的转变。
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新课程及其实施决不能简单视为换一个大纲、一套教材、调整一些课程内容。
它是一场教育观念的变革,人才模式的变革,是由新课程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必须从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重新认识教育、认识教师,重新认识教与学,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
所以,在观念上,要由过去的知识是第一位,转向新课程确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要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而高校中的教育者,要更加明确由过去的学生接受学习、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转向新课程确立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制。
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培训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当然转变教育观念指的是转变那些陈旧的、过时的观念,而非全部。
改革不是改变。
我国两千多年的教育实践所积累下来的许多符合教育规律的做法和思想还应大力继承和发扬。
(二)重视新课程培训,由师到生,切实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教师自身的观念改变和对《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和《新课程标准》的深刻领会是新课程培训的前提。
既要理解和掌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新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功能、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课程评价与管理资源开发;又要了解我国课程改革的背景,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的动态和趋势;还要了解我们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基本框架和特点。
要在培训过程中使学生切实领会其精神,达到对新课程的认同。
同时能够研究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各种版本的新教材,引领学生分析新版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并注重比较与旧教材的区别。
(三)培训学生要突出“新”“精”“用”在设计培训内容方面,目前存在两种缺陷:一是对课程改革深层次的东西触及太少;二是灌输许多系统的学科知识,对于实施新课程最急需、最实用的东西考虑较少。
前者缺乏挑战性和发展性,后者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所以,新课程培训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实质,实出“新”“精”“用”。
新:指教学观念新、信息新;有新课程实验推广中的新鲜经验;在学科专业培训方面揽括学科前沿、最新成果和最新发展;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更新;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精:指课程内容是基础性、发展性的、最有价值的;方案设计突出重点,通过培训、学科专业培训和技能培训使结构优化;课堂讲授理论少而精,给学生留有充分理解的时间和空间。
用:指培训内容应有较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实用性、挑战性和激励性。
学以致用,讲究实效。
要达到上述目标,应吃透课改精神,把握教育规律,熟悉基础教育,了解课程改革实验情况,多到中学去听课、研讨,了解改革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四)充分发挥实习基地校的作用每个高师院校都有若干个实习基地校,部分实习基地校是新课程实验区。
那里有鲜活的实践经验,有实践中的挫折和教训,有可供学习、借鉴的第一手资料。
因此充分发挥实习基地校的作用,把它们作为实施新课程的第二课堂。
我们可以展示、交流实习基地校的教改成果,增强学生教改的信心;可以搞观摩教学,学习基地校教师教学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可以聘请基地校领导,优秀教师介绍课改的步骤,运作经验、挫折以及反思,使学生思考在今后的课改中应采取的对策。
另外还可以与基地校教师交流、对话、谈认识体会,进行新旧课程、新旧教材、新旧方法比较,明确新课改对老师们的要求。
(五)充分开发、利用学生自身资源省属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均来自省内不同市县。
各地教育存在着差异,每年放假前夕给学生布置社会调查作业,课改专题,让大学生对母校课改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新课程实施情况,倾听老师、学生、家长的呼声,写出调查报告及感想,得到不同的反馈信息。
(六)在微格教学中实施教学改革,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指导思想微格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电教媒体、系统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方法,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在我国一些高师院校所采用,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实践表明,微格教学的实施必须和专业教学技能培训相结合,建立学科微格教育理论,并形成相应专业的学科教学技能培训体系,可以使师范生从实际出发强化教学技能训练效果,提高训练质量。
微格教学本质特征是对教学技能“微格”化。
以往实施时,我们将课堂教学分为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板书板画技能、演示技能、组织技能、变化技能、结束技能,在教学大纲的指引下,我们通常创造一个模拟课堂,把导入技能、提问技能和讲解技能、板书技能分别和并进行微格训练,组织学生进行教材分析、书写教案、多次试讲、录像、反馈等。
对于演示技能、组织技能、变化技能、结束技能等关心的较少,对师范生的评价等级也仅仅局限于语言表达清晰、准确、板书工整、知识讲述准确等较传统的基本的评价方式上。
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调整了微格教学的训练方式,对课堂教学的八大技能均进行考核。
微格课堂不再是老师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一个具体的授课内容,而是师生互动的共同体,探究性、研究性以及热点、疑点问题被拿到了我们的微格课堂,充分展示了教者的演示技能、组织技能、变化技能等综合创新能力。
我们的评价方式更加多样化,注重师范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并且能保持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评价注重开放性,突出发展、变化。
上述评价方法正是新课程的主旋律。
我想经过几年的微格训练,微格教学理论一定能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加深新课程的理念,更好地实施新课程。
(七)教法教师要教研、教改相结合,学习、研究相结合新课改实施过程,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新课程不断修正、完善、发展的过程。
因此在教师培训学生时应坚持教研、教改相结合,使学生坚持学习、研究相结合,强化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方法及研究能力的训练。
具体做法如下。
1.在授课方式、内容上体现研究性、探讨性。
2.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研策略与方法。
如:学会选题、搜集、筛选、分析、整理资料、信息检索、课题讨论、制定研究方案等。
3.列出教改中若干难点、热点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让学生分组研究或合作科研、共同选题、深化课程,接触学科前沿发展动态,获得最新信息,确立用科研的态度实施教学,培养大学生树立新型教学观,教师自身也向学者型、研究型转变。
(八)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技能现代技术的发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现代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师工作中那些简单的机械性劳动将更多地由计算机取代,而教师作为信息源等外围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将为各种技术手段所代替。
教师的工作将越来越切入教学过程的内核──引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的活动将不在像以前那样,仅仅停留在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上,而是将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包括计算机、录音、录像、幻灯等技术含量将大大提高。
因此高师教育在培养方案中,应有效地开设计算机方面的课程。
如《计算机应用基础》(DOS平台或WINDOWS平台)、《程序语言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让计算机能够真正地解决学科问题,而不是摆花架子。
现代技术进入课堂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在科教兴国、素质先行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让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仍旧采用古老的方法学习传统的或是现代的知识。
与其被动的改变,不如主动地迎接。
因此我们大声呼吁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技能,从我们师范生抓起。
三、高师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思路高师院校可以开展诸如观摩课、研究课、交叉听课、说课大赛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可以组织教法教师开展课改专题研究;可以聘请专家来校举办讲座,巡回指导,讲座新课程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还应该为新课程教师学习、研究、实践交流和外出进修提供制度、时间和物质保障。
教法教研室应积极组织教法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新课程实验,推广调研,及时总结经验,发现不足;要收集优秀案例予以交流、研讨;还可以针对教法中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合作研究,提供国内外、区内外课改信息及教改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