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政治美学论

合集下载

试论儒家政治文化中的美学价值

试论儒家政治文化中的美学价值

二、 何为 “ 政治美学”
5 . 2政治美学对现代的启迪 儒 家思想 自产生之 日 起 就 颇受瞩 目, 其侧重 社会取 向的价值 观 , 富 政 治美学 , 不是 指政治化 了的美 学, 而是 对 “ 政 治本身所蕴涵 的美 有伦理 特色的政 治观, 追求自 我 完善的道 德观 , 在 中国封建 时代长期 成
我们认 为就 是 仁 的思想 , 所以 , 儒 家的政 治思 想 通常又被 成 为 “ 仁 绪 论 对于政治审美化 的研究 , 是当下学 术界 的一个重要课题 , 正如德 国 政” 。“ 仁政” 作为术语 是由孟子第一 次提 出的, 这是 对孔子 “ 仁” 的思想 学 者 韦尔 施所 说 :“ 美学丧 失了作为一 门特殊 学科 , 专 同艺术结盟 的特 的一次在政治 领域内的推进与提升。 征, 而成为理解 现实的一个更广泛 、 也更普遍 的媒介。 ” 这导致 审美思维 五 政治美学的功能 在 今 天变得举足轻 重起 来 , 美 学这 门学科 的结构 , 随之等待改 变 , 以使 5 . 1政治美学的秩序感 它成为超 越传 统美学 , 将 “ 美学 ” 的方 方面面 全部囊 括进 来 。 美学 对人 正如 中外思想 家所共 同认识 到的, 政 治产生于人 类生 活的缺 陷, 也 类其他 生活领域的关注不仅是现代美 学学 科 自 身发展 的必 然走 向, 也是 可以说 是产生于人性 的缺陷。 在 中西方 的古代著 作广泛论 述 中, 往 往认 为政治产生于 “ 恶” 之 中, 是“ 恶之花 ” 美学实践 品格 得以完满实现 的重要途径 。 本文 通过 文献法 , 分析法 等研 究方法 , 期望 通过 对 “ 政 治美学 概 儒家 政治 与美的任 务就是 给人类 建构 这种 良好 的秩 序。 儒 家 政治 念 的多元化 的阐述 使大众 更加能认 知 “ 政 治美学 ” 这个概 念 ; 期望通 过 与美学 , 就是参 照同一 事物 的不 同角度 , 或者 说描 述相 同事情 的不 同话 对“ 政 治美学 ” 这 种概 念诞生 前的历史 追溯 , 发掘它所存在 的社会基 础 语和 方法 , 由于参 照、 描 述 的角度 和方 法 的不同, 它们所 掌握 的内容 当 与美学价 值 ; 期望 通过 “ 政治美 学 美 学结 构分析 的阐释 , 展示其 历史 然也不 同。 儒家 正是 体现人 的感 性 生存 的一切方 面, 都 与具体 而微 的形 存在 中的价值体系 ; 最 后通过 前面一系列 的阐述 找寻它 存在的美学 功能 形色色的权 力分不开 , 它制约着、 规范着、 熔铸 了人的感 性结 构 , 把 权力 价值 。 达到使人们正视 “ 政 治美 学” , 认识 到其积极 的社 会价值 , 从而促 统治深入 到人的神经末 梢。 进它对现代社会 的发展 和作用, 让 人们认 识到它存在的合理 意义。

儒家美学思想的构成

儒家美学思想的构成

儒家美学思想的构成儒家美学思想的构成孔子的美学思想受其恢复周礼的最终目的的制约,有明显的保守色彩,且过多地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强调美统一于善,但孔子对美善统一的艺术基本原则的阐述以及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美学命题,为儒家美学建构了基本的理论框架,从根本上规定了儒家美学的基本特征的形成。

首先,儒家美学最典型地继承华夏民族古老的礼乐传统,对远古的巫术礼仪进行改造、扬弃,使“诗”、“乐”及各类艺术成为“仁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古代礼乐传统是以氏族血缘传统为根基的。

中国进入奴隶社会之后,原始氏族社会的遗风并没有被消除,反而是长期地保留下来,氏族血缘宗法关系和统治关系紧密结合。

血缘关系的长期留存使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礼乐传统浸染着浓厚的伦理色彩。

不难看出,从孔子开始,历代儒家的美学理论总是和礼义、伦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儒家美学因其基于血缘关系而统一于伦理学。

其次.儒家美学很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一方面,自先秦以来,大多数的儒家代表人物都不否认个人存在的价值,都肯定个体具有独特的情感、性格、知识长处等;另一方面,儒家又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看成比个体的个性发挥更重要。

社会的和谐,仁义得到推行,这是第一位的,个体的发展只有得到社会的肯定才有意义,个体个性的充分发展一直被认为是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才有真正的价值。

在儒家看来,艺术(诗、乐等)作为“仁学”的组成部分,其真正意义在于引导、培养个体的健康发展,使个性的发挥朝着有利于群体和谐的方向发展。

孔子强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记》强调“致乐以治心”⑥,注重的都是艺术对于个体与社会统一和谐的意义。

再次,儒家美学把美善统一的境界看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主张艺术与伦理的高度统一性。

儒家美学的一系列命题,如孔子的“文质彬彬”说,孟子的“浩然之气”说,《乐记》的“致乐以治心”论,《毛诗序》的“志”与“情”统一说等,都是把艺术(诗、乐)和伦理(仁、礼)结合起来,体现着美善统一的境界。

战国时期儒家政治思想

战国时期儒家政治思想

战国时期儒家政治思想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各国争霸,乱世纷扰。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儒家政治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政治思想在战国时期的展现,不仅塑造了当时的政治形态,还影响了未来的政治发展方向。

儒家政治思想强调“仁”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家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强调仁爱之心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以仁为本,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应该发扬仁爱之心,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这种思想在战国时期的国家兴起和统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社会风气更加和谐,人心更加安定。

儒家政治思想注重礼制的建立。

儒家思想家提出“礼乐”的重要性,强调礼乐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他们认为,礼乐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准则,它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使得社会更加稳定有序。

儒家政治思想在战国时期提倡建立健全的礼制,规范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儒家政治思想强调君主贤能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家认为,君主应该是一个能够以身作则,仁爱善治,通达经纬的贤能之人。

他们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国,尊重民众,勤政廉政,谨守礼制,以身作则,成为民众的楷模和榜样。

这种思想在战国时期影响了一些国家的政治制度,使得一些国家的君主在治理国家时更加注重贤能之人的选拔和重用,促进了国家的发展繁荣。

儒家政治思想强调天命和民本思想。

儒家思想家认为,君主应当尊重天命,遵循民本,以民为本,才能够得到天道的支持,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们强调君主应当以百姓的利益为重,励精图治,不为私利而行动,秉持天道,谋国家之长远利益。

这种思想在战国时期的一些国家得到了贯彻实施,使得国家的政治制度更加合乎民心,社会更加稳定。

在战国时期,儒家政治思想逐步发展成熟,在统治者和思想家的引导下,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形态。

无论是兴起的统一国家还是权力分散的列强互立,都离不开儒家政治思想的影响。

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

其意义为
(1)为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就是约束自己的作为,使其符合周礼的规范。
(2)“仁”是孔子的人生境界。是孔子的社会理想,也是孔子美学的核心
2、美与成人
孔子十分看重审美和艺术在人们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 的努力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孔子以他的道德价值取向原则,重新选择了美和艺术,“删 诗”“正乐”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使他成为中国 历史上第一位重视审美和艺术,倡导美育的思想家。 孔子视“仁”为君子必备的品质和自觉的实践,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志士仁人,无 求生以重视仁义,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
采用了周“仁”来解释礼的策略,创建了一个以“仁”为主的“仁”“礼”结合 的“仁学”思想体系。
“仁者,爱人。”
“泛爱众而亲仁”
孔子仁学的两个范畴“孝”与“悌”
孔子讲仁注重推己及人,“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强调人的社会性和 亲合关系,强调源于民 族情感的社会伦理合群 体规范对于个体存在的 无限制上行,把个人消 融在欲社会群体的无矛 盾的和谐统一之中。
孔子作为中国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一方面主张道德人格艺术化,另一方面主张审美 情感伦理化,诗要温柔敦厚,乐要广博易良,合于礼,归于人,“仁而不仁,如礼 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乐以忘忧
孔子美学思想主要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孔子仁学的核 心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包括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和追求一种人生境界,这就 是仁的方式和境界,他与物质财富的多寡无关“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 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后来孟子继承发扬孔子“乐道”思想,“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 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礼记·乐记》与儒家政治美学

《礼记·乐记》与儒家政治美学
为儒家集 中论述音乐美学 的一 部经典 , 所表达 和传
也 , 以教 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 ( 乐记》 可 将 ”《 )
以这么认为 , 分析儒家的音乐美 学 以及儒 家心 目中
递的既是音乐理论 , 是儒家 的一套 以艺术服 务政 更 治的学说 。其中所凸现的倾向 , 既有政治的审美化 , 也有审美 的政治化 。在《 乐记》 里所 谈到 的“ ” 乐 无 论从“ 的创 制 、 乐” 表征还 是从功 能角 度来 看 , 达 表 的更多都是政治生活而非纯粹 的审美活动 , 着将 有
惟有君子能够实现 , 也就 是君子能够领悟 “ 所蕴 乐”
节不是艺 术灵感 的 萌发 , 是在 天下 大 定后 , 而 需要 “ ” 乐 的出场 时才可 能“ 正六 律 , 和五声 , 弦歌诗 颂 ,
此之谓德音 , 谓之乐 。 ( 乐记》 这也 就是《 德音 ”《 ) 乐
记》 里所强 调的“ 王者功成作乐 ” 。关 于这一点 , 礼 《
含的政治 和道德价值 。又说 : 君子乐得其道 , “ 小人
乐得其欲。以道制欲 , 乐而不乱 ; 则 以欲忘 道 , 则惑 而不乐。 ( 乐记》 在“ ” ”《 ) 乐 的问题 上 , 同样存在 “ 天
道 ” 人欲” 和“ 的分野 , 小人之 “ ” 乐 充斥着 人欲 的成 分, 而君子之 “ ” 与儒家政治美学
《 礼记 ・ 乐记》 与儒家政治美学
◎ 朱 承
《 ̄- ・ ; Z 乐记》 乐” L 对“ 的认识 , 中体现 了政 治与审美互相 渗透 的儒家政治美 学, 集 其用 意在
内容提要
于实现优美和崇高 的一致。在儒 家看 来 , 作为 一种政教之具 的艺术 , 乐” “ 的制作 应该 由政 治领袖来 承担 ;

中国儒学思想的美学观

中国儒学思想的美学观

中国儒学思想的美学观中国儒学思想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涉及道德、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同时也涉及到了美学思想。

儒家美学的核心理念是通过纪律和道德规范来增强美感的表现与感受能力,并且将美感与人的品德联系在一起。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究中国儒学思想的美学观,分别是审美观念、审美标准以及美学实践。

一、审美观念儒家美学的审美观念通过对美的本质的理解来体现。

儒家认为美并非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是与人类的真善美三个基本价值观的相互联系和契合密不可分。

美包含了真、善、美三个方面,其中美是真和善的自然结合。

美必须符合真和善的标准,当做到真、善、美三者兼备的时候,才能成为完美的美。

二、审美标准儒家美学的审美标准是以人为本,以个体价值为出发点,并强调了审美与道德的密切联系。

儒家美学强调要以“大雅之堂”为标准,也就是说,要以高雅、崇高、纯粹的形式来表达美感,这种形式应该是受到社会公认和普遍认可的。

儒家还提出了颜渊的“行化”的观点,即通过个人的修养和孝道,来展示个人独特的风范和美感。

三、美学实践儒家美学的实践,主要是通过相关的艺术形式给人们带来美感的体验和感受。

在文学艺术方面,儒家美学主张运用古典文学作品,因为古典文学作品透露了深刻的人道观和人的价值观。

在音乐和舞蹈方面,儒家美学强调要求唱歌、跳舞时要有情感、美感,并且这种美感应该是与《诗经》、《楚辞》等古典文学作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建筑和园林方面,儒家美学提倡的是“以人为本”的美学理念,建筑物和园林应该是符合人的体验感和情感感受的。

总之,中国儒学思想的美学观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儒家美学的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和美学实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珍视传统文化,同时也要探究传统文化的创新保鲜之道,从中发掘出更多文化价值,并用它来贡献于现代社会的美学建设。

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关系

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关系

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差异性儒家主张入世,所以其美学思想是和现实、人世、社会紧密相连的;道家主张出世,所以其美学思想是远离尘世,追求自然、自由的。

它们的根本差别在于,儒家美学是伦理学美学,儒家注重探讨人格美,提出美与善的关系,完善人格美的概念;道家美学是哲学美学,它所提出的“道”的概念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它所提倡的“自然无为”的自然美是超越功利的审美观。

具体来说,儒道思想的主要区别和特征表现在:(一)在对什么是美的看法上,儒家认为善是美的根本,将美与善高度统一。

《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这句话里的美与善同义,是“好”的意思,都属于道德思想范畴。

《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里的善就是美德,孔子强调美与善不能分离,美中有善,善中有美,二者有质的规定性和统一性。

可见儒家的美是与伦理道德相联系的,而道家则以自然无为为美,即以人的精神、情感的纯任自然的自由表现为美。

它所提倡的美是超越尘世超越功利的。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是“道”的法则,是宇宙的普遍规律,也就是说只有按自身发展规律发展,才是自由的,才是美的。

(二)美可以划分为人格美、艺术美和自然美。

儒家的美学思想都有所涉及。

儒家将美与道德紧密联系,在对美的探讨中,它最先关注的是人格美。

孔子在《论语·尧曰》中提出了“五美”的人格标准,即:“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所谓“惠而不费”就是给别人好处、利益,对自己又没有牺牲损害;“劳而不怨”就是做事任劳任怨;“欲而不贪”就是可以有欲望,但是不可以过分贪求;“泰而不骄”就是心胸要宽大,不骄傲;“威而不猛”是指个人的修养要有威德,而并不是使人恐惧。

孔子对人格提出的“五美”,是针对统治者的,在孔子看来,“仁”是人格美的最高境界,是人格美的最高标准,他所提出的“五美”无不和“仁”相联系。

试论儒家政治文化中的美学价值

试论儒家政治文化中的美学价值

试论儒家政治文化中的美学价值作者:叶通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4年第07期[摘要]政治本身是审美的一种特殊表现,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具有重大影响的儒家文化,在政治意识形态、历史追溯、构建结构、政治家的形象中,都表现出政治美学的特点。

政治美学的奥秘在于使心灵形态化为意识形态,道德是内容,美学是形式。

同时也对现代人类的道德教化和秩序感体现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关键词]政治美学,儒家,秩序,儒表法里一、绪论对于政治审美化的研究,是当下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课题,正如德国学者韦尔施所说:“美学丧失了作为一门特殊学科,专同艺术结盟的特征,而成为理解现实的一个更广泛、也更普遍的媒介。

”这导致审美思维在今天变得举足轻重起来,美学这门学科的结构,随之等待改变,以使它成为超越传统美学,将“美学”的方方面面全部囊括进来。

美学对人类其他生活领域的关注不仅是现代美学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走向,也是美学实践品格得以完满实现的重要途径。

本文通过文献法,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期望通过对“政治美学”概念的多元化的阐述使大众更加能认知“政治美学”这个概念;期望通过对“政治美学”这种概念诞生前的历史追溯,发掘它所存在的社会基础与美学价值;期望通过“政治美学”美学结构分析的阐释,展示其历史存在中的价值体系;最后通过前面一系列的阐述找寻它存在的美学功能价值。

达到使人们正视“政治美学”,认识到其积极的社会价值,从而促进它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作用,让人们认识到它存在的合理意义。

二、何为“政治美学”政治美学,不是指政治化了的美学,而是对“政治本身所蕴涵的美学方面进行研究,探究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政治权力运作、政治变迁等方面所包含的美学奥秘”。

1政治美学概念的提出并非心血来潮,政治与美学的联姻自古而然。

政治本身就是审美的一种特殊表现,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权力运作、政治家的风格,所有都表现出美学的精神和其美学价值。

意识形态对于现实与未来构建了种种“想象的共同体”,把特殊群体、阶级、集团的利益、情感与意志、观念净化与升华为人类的普遍理想与共通情感。

儒家美学欣赏

儒家美学欣赏

儒家美学欣赏儒家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己的和谐。

儒家美学的核心观点是“道德美”,即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人的美丽。

儒家美学不仅具有理论性的思考,还有实践性的指导,通过对美的追求和欣赏,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修养,改善社会环境,实现美好生活。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儒家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

在儒家的美学观念中,自然被视为宇宙的大美,人应该去欣赏、感受自然之美,并通过自己的修养来与自然融合。

例如,儒家经典《大学》中有“日月所照,风雨所至,咸曰至善”之说,意味着人应该像太阳月亮那样辐射光明,像风雨那样无私奉献。

这种对自然的赞美和崇敬,体现了儒家美学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二、人与人的和谐儒家美学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儒家认为,人应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感受,与他人和谐相处。

在儒家的美学观念中,人与人之间的美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说,意味着人应该对他人怀有同情心和善意,不做对别人有伤害的事情。

这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体现了儒家美学中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念。

三、人与自己的和谐儒家美学强调人与自己的和谐相处。

儒家认为,人应该修身养性,做到心身合一,达到内外统一的境界。

在儒家的美学观念中,人的内在修养是实现人的美丽的关键。

儒家经典《中庸》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意味着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品德,然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国家和世界。

这种对自我修养的重视,体现了儒家美学中人与自己和谐相处的理念。

儒家美学的欣赏不仅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美的实践。

通过欣赏儒家的经典著作,人们可以学到很多美的道理,懂得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例如,欣赏《论语》可以学到如何处事办事,欣赏《大学》可以学到如何修养自己,欣赏《中庸》可以学到如何达到内外统一。

儒家美学的欣赏是一种修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美感,改善自己的品质,从而实现美好的人生。

浅析《论语》中的儒家美学思想

浅析《论语》中的儒家美学思想

浅析《论语》中的儒家美学思想
《论语》是儒家美学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学理念。

在《论语》中,儒家美学思想主要体现
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礼德为根本,以和而不同为原则。

《论语》讲述的,根本上是
以“礼仪”为基础的一套仪式,这就是礼德。

礼德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
心思想之一。

它强调以礼节待人,坚持和谐、安静,强调以“君子”的
心态去处理一切事物,避免冲突和争论,言行需要有礼义、尊重他人、示爱心,以和而不同为最大原则。

第二,注重自然主义,重视审美与智慧的结合。

《论语》强调君子要
谙熟自然之道,以此来理智审美。

只有观察自然之中形成的美,用理
性去审视准确把握,才能发现真实的美,任何外在的表象也都不能取
代理性的审视,而且要将自然界的理性与智慧结合起来,来衡量人们
对美的认知。

最后,岁月淡化,节制始终。

《论语》强调,君子明礼的根本就是有
节制,而要实现节制,又要淡化岁月的狂放,让物欲不胜其意,以达
到审美苛刻的境界。

这里,“节制”,应该是以儒家高尚、美德、伦理
素养衡量美的标准,而不是过份地苛刻要求,因为审美对君子来说,
还必须以合乎客观实际的处境来权衡。

总之,儒家美学思想注重礼德、强调自然主义、审美与智慧的结合以
及节制追求岁月淡化。

《论语》中的美学思想仍然是我们习惯的文化核心的核心思想,也是我们通往文化优秀中实现文明的道路。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并不是铁板一块,在初期便有很多流派比如思梦学派与荀子学派等。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以下几位: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以好学著称,并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孔子一生的言行论著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三大类: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和美学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

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但是对于当时的社会秩序和制度来讲,体现其秩序的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荀子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思想虽然与孔子、孟子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筹,但有其独特见解,自成一说。

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荀子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孔子、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

孔子竭力强调“克己”、“修身"”、“为仁由己”等。

而孟子则以“性善”为根据,认为只要不断扩充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复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实现“仁政”理想。

董仲舒董仲舒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

儒道释美学思想传统研究和分析的艺术论文

儒道释美学思想传统研究和分析的艺术论文

儒道释美学思想传统研究和分析的艺术论文关于儒道释美学思想传统研究和分析的艺术论文一、儒家美学思想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儒家,是由孔子开创的。

儒家推崇伦理化的自然,通过自然的人化,把宇宙纳入人心,使自然物象得以人格化、情感化、伦理化,并强调个体内在伦理道德的充实性,从而达到精神的无限扩张和升华,由此确立美。

而儒家的美学思想则是由“道”来实现的,此处的道体现为人道。

孔子强调遵从“天命”,从而引申出儒家的“人道”。

中国古代哲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道、人道以及天道人道的相应、相和、相融、相统一的天人合一之“道”。

“天人合一”的思想决定了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精神就是在宇宙中、自然界、社会中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道”在儒家思想中通过人际关系的转化,就体现为“人道”,而“人道”在儒家学说中则表现为礼、表现为仁。

“仁”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要求把遵循等级制度的“礼”作为世人的内心自觉要求,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

“仁”突出表现了个体内心的精神力量,突出了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里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仁”在上述中表现为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而仁学衍生到美学中则表现为个人崇尚的内在美和精神美。

仁或不仁,由个人的主观愿望和主观修养决定。

孟子在孔子哲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他的仁学思想体系,孟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之意,即仁者爱人。

孟子认为仁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仁,即是人心也”。

人要想提高自身修养应从内心“诚信”做起,自觉扩展爱心,达到“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的境界。

因此儒家美学提倡美与善的统一,提倡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儒家学说强调艺术作品要体现礼义之道,这一点在孔子对艺术的社会功用的论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儒家美学思想的总结及启示

儒家美学思想的总结及启示

儒家美学思想的总结及启示儒家美学是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一部分,与儒家的政治和道德思想相辅相成。

它强调了美的价值和意义,提倡修养自身以追求内在的美,并倡导通过审美活动来培养人的情操和品味。

儒家美学的总结及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儒家美学注重以内在为美。

传统的中国美学将美分为内在的道德美和外在的艺术美,而儒家美学更加强调内在的美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通过修身养性,内心的道德品质会逐渐转化为外在的美,具有较长久的影响力。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即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而不仅仅看重外在的物质表象。

其次,儒家美学强调和谐与平衡。

儒家认为,美是一种有机的整体,它强调各种要素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在视觉艺术中,儒家追求构图的谐美,色彩的和谐,形式的平衡等等。

此外,儒家还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即我们应该追求环境的和谐与协调,积极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第三,儒家美学强调情感与审美的结合。

儒家认为,美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更贯穿于人们的情感和生活中。

儒家注重通过情感的交流和审美的体验来培养人们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在一个冷漠的社会环境中,这一观念提醒我们要关注他人的情感需求,用爱和关怀温暖他人的心灵,并通过审美活动提升自身的情感和审美水平。

第四,儒家美学强调和弘扬传统文化。

儒家美学重视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认为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美的价值。

通过研究传统文化,人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并在现代社会中创造出新的美。

这一思想提醒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要有创新的精神来发展和拓展传统文化,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最后,儒家美学强调品味与修养。

儒家认为,通过审美活动和品味良好的艺术作品,可以培养人们的情操和提高道德修养。

儒家美学强调审美体验的内在价值,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这一思想提醒我们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味,通过品味艺术和文化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儒家的政治思想

儒家的政治思想

儒家的政治思想儒家的政治思想一、儒家概述1、儒与儒家儒是从事教育的人,《周礼》有:“儒,有六艺以教民者”。

所以儒和师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六艺”:礼、乐、御、射、书、数。

儒者是否按“六艺”从事教育活动,目前尚无其他佐证。

孔子是以“六经”为教本,“六经”大约是孔子对自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进行整理后选编的教本。

“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经中没有《乐》,所以又称“五经”。

儒是先于孔子而存在的。

儒除从事于教育外,还从事于相礼的活动。

周人特别讲究礼,人们的一行一动都有一定的礼仪规定。

一般人有时弄不清楚礼的仪式和程序,于是有专门的人来掌礼,儒便是专门从事掌礼的人。

孔子在成名之后仍从事相礼的活动,墨子曾挖苦儒者:“富人有丧,乃大说,喜曰:‘此衣食之端也。

’”(《墨子·非儒》)由此可知儒者掌相礼之事。

在春秋中叶以前,儒大概是官吏中的一种成员,后来逐渐流散在社会上,以教育和相礼为业。

孔子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孔子以儒为业,但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因循者,他在儒这个职业上作了特殊的表演,概括言之,主要有如下三点:第一,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弟子。

学在官府这种局面到春秋时逐渐走向衰败,应运而起的是私人招收生徒。

孔子是私人办学的猛将,他把眼光转向整个社会,不拘一格广招弟子。

孔子收纳弟子的原则有两条,一是“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另一条是“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孔子招收的学生很多,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有的很富,有的很穷,有犯过罪的,有做过强盗的,还有流浪汉等等,多达三千人,这是一个奇迹。

孔子招收的学生虽然又多又杂,但他的教育教学活动都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孔子面向整个社会招收弟子,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二,孔子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整理。

孔子对殷周以来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儒家美学研究

孔子儒家美学研究

孔子儒家美学研究
孔子儒家美学研究
孔子儒家是一种曾经广泛流传于中国的主要思想和文化体系,它的思想依据是
先秦五家和佛教。

儒家哲学以“仁义礼智信”为重点,重视“人道”,以道德教育和政治调节为中心。

其美学也侧重对天人致敬的“德性”,更加强调增强“人性”的尊严,以审美价值观和实践价值观来促进“仁义道德”的开展。

孔子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位宝贵的美学思想家。

依据他洞见和判断,“礼乐”传统被视为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用来把握和表达自然和人文对于美的某种结构——“德行”。

与此同时,孔子也提出了十分详尽的“择善而从”的理念,以及以“中庸”为圆满理论实践,用以赋予人们美的动机和智慧。

孔子儒家美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以高度价值取向的审美价值观为基础,侧
重于源自古代“礼乐”传统中对于人文技艺、文学精神、社会风俗和乡土文化的综合性研究。

在孔子美学思想实践中,特别强调“德性”的发挥,忠实地体现和传播古典的艺术风格,表达自然和道德美的独特灵魂。

此外,还有以审美视野为出发点,创新现代美学语言的探索。

综上所述,孔子儒家的美学思想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其研究同时充满宽广思
路和创新思想,为研究学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以便就多元性和实践性方面深入探索和推理,历史证明,孔子儒家美学思想经由一千多年的发展壮大,仍在给当今时期的专业艺术家提供有用的借鉴和启迪。

儒家美学思想总结

儒家美学思想总结

儒家美学思想总结儒家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相处,追求道德品质的完美统一。

其核心理念是“和谐”与“美”,在儒家美学思想中,美不仅体现在形式美上,更重要的是内涵美与价值美。

下面将从道德美、自然美和礼仪美三个方面对儒家美学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道德美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

儒家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是美的根本源泉,同时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在儒家看来,只有拥有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行为准则,才能达到真正的美。

因此,在儒家美学思想中,道德美被视为唯一真正具有永恒魅力的美。

其次,自然美是儒家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视自然为美的源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儒家认为,自然之美可以给人以启迪和滋养,可以让人心灵得到舒展和灵感。

儒家强调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主张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相互依存。

儒家追求的自然美是一种纯粹、朴素和自由的美,人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最后,礼仪美是儒家美学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

儒家认为,礼仪之美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儒家注重礼仪的规范与遵循,强调人的言行举止应该符合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

儒家认为,只有遵循礼仪规范,人们的交往才能秩序井然、和谐有序,才能形成美好的人际关系。

因此,在儒家美学思想中,礼仪美被视为人际关系美的重要表现形式。

综上所述,儒家美学思想强调道德美、自然美和礼仪美的统一,倡导人的修养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道德品质与美的完美统一。

儒家美学思想强调人的道德品质对美的重要性,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人际交往中的礼仪规范。

这些思想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荀子的美学思想

荀子的美学思想

荀子的美学思想荀子(约公元前313-约公元前238)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他被认为是中国儒家学派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

荀子的思想涵盖许多领域,包括政治、伦理学、宇宙论以及美学思想。

荀子的美学思想主要探讨了美的概念和价值,以及人类认识和表现美的方式。

一、美的概念和价值荀子还谈到了“内美”和“外美”的区别。

内美指的是人类内在的品格美德,例如仁爱、真诚、勇气和正义等等。

这些品格美德是美的基础,人们应该以这些为基石来追求外表上的美。

荀子认为,如果没有内美,外美就毫无用处。

二、人类认识和表现美的方式荀子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来理解和表现美:仿效和超越。

1. 仿效仿效指的是通过模仿他人的美来追求美。

人们可以通过欣赏他人的美来了解美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美的理念。

荀子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仔细观察自然和生活中的事物来寻找美的特征,并通过仿效这些特征来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2. 超越荀子认为,通过超越自己的能力和常规来创造美也是一种表达美的方式。

他在他的作品《齐物论》中提到了一位名叫“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工匠。

这个工匠通过超越自己的技能和经验来创造了一些美丽的艺术品。

荀子认为,这种勇敢地挑战自己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激励人们超越自我,从而创造出更美好的东西。

三、结语荀子的美学思想为中国的美学和哲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强调了美的内在价值和利益,以及人们通过追求美来提高自己的品质和精神境界。

同时,他也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表达美:仿效和超越。

这些思想对我们寻找美的意义和目的,以及在现代社会中追求美的价值与价值观具有深刻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 治 美学 , 不是 指 政 治 化 了 的美 学 , 是 对 “ 而 政 治 本身 所蕴 涵 的美 学方 面进 行 研 究 , 究 政 治 意 识 探 形 态 、 治制 度 、 治权 力运 作 、 治 变迁 等 方 面 所 政 政 政 包 含 的美学 奥 秘 ”1。政 治 美 学 概 念 的 提 出并 非 心 _ l ] 血 来潮 , 政治 与 美 学 的联 姻 自古 而 然 。人们 常常 把 政 治描 写成 残酷 的权 利 游戏 , 实 际 上在 政 治 活 动 但 中, 美学 原则 得 到 了充 分 的利 用 。马克 斯 ・ 伯 认 韦 为 , 治所 以存 在 , 是 因为认 识 到人类 生 活 中无法 政 就
第 3 7卷 第 5期
Vo . 7 No 5 13 .
河 南师 范 大 学 学报 ( 学社 会 科 学版 ) 哲
JoURNAL 0F ENA N H NoRM AL UNI VERSI TY
儒 家 政 治 关 学论
陆 庆 祥
( 江大学 哲学 系, 江 杭州 302) 浙 浙 1 08
作者简介 : 陆庆 祥 ( 9 3 ) 男 , 1 8 一 , 山东 临 沂 人 , 江 大 学 哲 学 系 美 学 博 士 研 究 生 , 要 研 究 方 向为 中 国 古 代 审美 哲 浙 主
学。


儒 家政治 思 想 的美学 指 向
确定 上 。然 而 对 中西 政 治 美 学 资 源 展 开 实证 的 研
消 灭 罪 恶 _ 。 因 此 , 治 的 目的 是 要 拨 乱 反 正 , 立 2 ] 政 建

究, 意义应 更 为 重大 。古 代 中 国社 会 有 着 两 千多 年
超稳 定 的系统 结 构 , 去 其 中 的社 会 学 、 济 学 、 除 经 历
史学 等 因素 ( 具体 可参 看金 观涛《 兴盛 与危 机 》 书 , 一
中国历代 社会政 治 的共 同特 征“ 外儒 阴法 ” 怎样 的 作 评 价 , 家与法 家政 治 理念 的截 然不 同却是 显 而 易 儒
见 的 。儒 家 的 政 治 伦 理 是 一 种 由 夫 妇 到 父 母 , 君 到 臣 , 而 参 赞 乎 天 地 宇 宙 的 政 治 文 化 设 想 。 在 以 血 继
儒 家哲学 中“ 内圣外 王” 的理 论 指 向 , 使其 成 了
具有 伦理 色彩 的政 治哲 学 。从政 即意味着 “ ” 自 士 将
种秩 序 。而 美 从 根 本 上 说 即 体 现 为 秩 序 的 “ 和
谐 ” 可 以说 , 治在 其 建 立 的那 一 天 开 始 就 已经 与 , 政 美 学联 姻 了 。事实上 , 治一 直试 图用 美 学改造 、 政 装 饰 自己 。政 治美 学 的研 究 并 非 去美 化 政 治 , 而是 在 对 政治 的美 学 审视 中 , 求 政 治 表 达 的 艺术 手 段 与 寻 政 治 的美学 目的 。 政 治 美 学 在 中 国 的研 究 还 刚 刚起 步 , 限 的几 有 篇文 章仍停 留在对政 治 美学 合法 性 以及相 关概 念 的
摘 要 : 家 在 其 政 治 意 识 形 态 、 力 阶层 、 力 运 作 以及 政 治 批评 标 准 上 都 体 现 为 一 种 政 治 美 学 。 在 这 种 美政 当 儒 权 权
中 , 德 教 化 是 内容 , 是 形 式 。 儒 家 试 图用 礼 乐 等 审 美 的 形 式 , 越 道 德 理 性 对 人 的 压 迫 与 限制 , 道 德 理 性 对 道 美 超 把
于此 诸 因素分 析甚 为精 到 ) 以外 , 美学 之 因素也 应 当 引起 学者 的关 注 , 惜乎 至今 并未 见相关 论 文 出现 。 中国古代 政治 结构 与意 识形 态结 构受 儒家思 想 影 响甚深 , 儒家政 治 思想 人手 , 从 应该 是研 究古代 政
治思 想史 之首 选 。
人 的压 抑 , 化 为 主 体 自在 的 心理 诉 求 , 通过 审 美 化 了的 道 德 教 化 , 后 达 到 一 种 美 善 相 乐 之 境 。 这 就 是 儒 家 美 转 并 最
政 的 真 实 内涵 。在 这 种 政 治 美 学 架 构 更 多地 沦 为 一 种 理 想 时 , 它对 现代 人 类 的道 德 教 化 与 生 活 审 美 依 然 有 着 独 特 的魅 力 与 价 值 。 关键词 : 治美学 ; ; 子 ; 乐 ; 政 仁 君 礼 中庸 中图 分 类 号 : 2 2 B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0 2 5 ( 0 0 0 —0 10 1 0 — 3 9 2 1 ) 50 2 — 5
基础 的儒家政 治哲 学难道 也 只是 些道 德说教 吗?如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 1
律规 范相 比 , 儒家则 要柔 和得多 。( 胡适 在《 说儒 》 中
将 儒 的语 源 考 定 为 “ ” 发 人 深 省 的 。 不 管 我 们 对 柔 是 )
迫 与约束 , 再好 的 道德 宣 教 也会 令 人 乏味 。作 为对
古 代 中 国政 治 影 响 最 大 的 哲 学 思 想 , “ ” 理 论 以 仁 为
收 稿 日期 : 0 0 0 — 1 2 1 — 61
己所 学 到 的伦 理 道德 规 范 运 用 到 政 治 领域 , 化 一 教 方 百姓 。举凡 研 究古 代 政 治 思 想 史 的 著作 或 论 文 , 在论 及儒 家政 治 思 想 时 , 大都 以“ 治 ” 之 。因 也 德 视 此儒 家政 治思 想 被 归 为 伦 理政 治 学 。然 而 , 如果 仅 仅局 限于这种 “ 理 政 治 ” 伦 的思 维 范 式 , 家政 治 思 儒 想 的研究 便很 难 有 新 的突 破 。众 所 周 知 , 国 家 的 在 治 理与 政治 运作 上 , 与名 家 、 家过 于硬性的制度、 法 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