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采撷先辈智慧23《愚公移山》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典型例题讲解
1.例题一: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答案:愚公家住在太行山、王屋山附近,由于山北道路阻塞,出入非常不便。于是,愚公决定率领儿孙们,将两座大山挖平,一直挖到海边,以便于交通。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经过几年才挖了一点点。邻居智叟嘲笑愚公的做法,愚公却说,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总有一天会把这两座大山挖平的。
5.人文关怀:通过学习愚公移山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并概括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要点。
(2)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如:巍巍、方七百里、惩山北之塞等。
-难点:对愚公移山精神内涵的深入理解。
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通过关键词和句子来概括故事情节和精神内涵。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板书中加入一些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元素,如插图、符号等。例如,在愚公移山的决心部分,可以使用一个坚定的眼神符号来表示愚公的决心;在精神内涵部分,可以使用不同颜色标注不同的品质,如坚定的信念可以用红色表示,勇于挑战可以用蓝色表示,敢于担当可以用绿色表示。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愚公移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愚公移山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愚公移山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愚公移山的基本概念。愚公移山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愚公移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愚公移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三课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读准“仞、惩、塞、迂、荷、厝、孀、龀、匮、亡、箕畚”等字的读音。

2.了解寓言的相关知识。

3.领悟本文对比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一:情境型【设计意图:用提示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

】大家知道,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一堂课,我们就学习《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同学们要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具体了解愚公的精神。

导入二:激趣型【设计意图:用动画引入,激发学生认知课文内容的兴趣。

】播放《愚公移山》的动画。

同学们,动画中主要人物是谁,他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

对,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移山》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流传了上千年,大家想对他了解更多吗?让我们共同走入课文。

课堂实录一、名家说“寓言”。

【设计意图:了解文体常识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教师讲解:关于“寓言”,很多文学大家都有过精彩的论述: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寓言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

今天,我们就来研习一则选自《列子》中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二、文题解读。

⒈教师设疑:阅读文题,猜猜看,“愚公移山”告诉了我们关于本文的哪些信息?明确:本文的主人公是“愚公”;本文会讲述一个关于“移山”的故事;作为一个故事,应该交代“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如何移山的、最后山被移走了吗等等情节。

……⒉初读文章,读准字音。

要求:初读文本,正音正字,尤其注意读准“仞、惩、塞、迂、荷、厝、孀、龀、匮、亡、箕畚”等字的读音。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采撷先辈智慧 23《愚公移山》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采撷先辈智慧 23《愚公移山》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概括愚公移山的精神,概括故事的寓意: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

教学重难点: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则寓言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人物的形象和这则寓言的“灵魂”。

检查复习: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好文言文主要靠积累,知识积累的好方法是自我整理,请说一说你整理了什么知识点。

二、简析课文1、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a、解决以下问题1、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2、愚公当时的状况如何?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目标如何?4、移山的结果是怎么样的?b、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移山这事做起来难吗?难!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板书:难方七百里,高万仞移山———难——五人,人数少工具简陋时间漫长行程远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些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三、分析人物学法指导:表现人物思想情态的基本方法是对话,它不仅能在情节发展中起推动作用,而且不同的问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

1、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对话。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过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他们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认为没有办法处理挖下来的土石学法指导:“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教学目标(一)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二)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三)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自读课文,通过生生、师生的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入新课1课前可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

2这支振奋人心的歌曲,歌名叫《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学就熟知这个故事,有谁愿意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呢?(学生讲好后,教师从鼓励角度进行评价,板书课题,介绍相关知识:《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名寇,又名列御寇,战国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俗话说,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读原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尝出独特的滋味。

(二)自读感知1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同座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听读,根据要求相互评价。

)2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

(自读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打上问号,准备向同学、老师求助。

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的进展情况。

)(三)合作解疑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工具书解决,或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检查自读(可用投影,也可课前打印)1、给加粗的字注音:万仞(rèn)惩山北之塞(chéng)(sè)荷担者(hè)箕畚(jī)(běn)始龀(chèn)无穷匮也(kuì)雍南(yōng)2、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3、辨析多义词:(1)焉且焉置土石(哪里)有子存焉(呢)(2)而而山不加增(可是,表转折)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饰)何苦而不平(表承接)(3)其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其妻献疑曰(他的,指愚公的)惧其不已(他,指愚公)4、翻译下列句子:(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甚矣,汝之不惠(3)其如土石何(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五)小组评价学习小组内,学生相互批改作业,教师巡视,解决学生争执不下的问题。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下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优秀教案(1课时3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下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优秀教案(1课时3页)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全文内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2.有感情朗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教学重、难点:1.愚公与妻子、智叟的对话。

2.理解愚公移山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欣赏歌曲: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先跟大家分享一首歌曲,想听吗?(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师:谁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师:《愚公移山》就是刚才咱们欣赏这首歌的名字,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生述疑问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生的识字成果师:老师找几名同学来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 指名读课文,指名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因为()愚公决定()结果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1、移什么山?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自然段)师:是啊,王屋、太行两座大山,方圆七万里,高七八千丈,给愚公他们带来了很多困难。

(板书:出行不便)3、师:同学们想想可能带来哪些困难?4、师:面对着艰难的生活,面对着给他们带来困难的两座大山,凭借一身肝胆,愚公做出了一个怎样的决定?(板书:决定移山)5、师:愚公是一个90岁的老人,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90岁的老人应该是怎样的?(生答)6、师:面对这件事,其他人的看法又是怎样呢?拿出笔在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谁支持移山,谁反对移山?生汇报(子孙妻子智叟)品读句子:课件出示“只是妻子不同的看法······”①妻子是反对态度吗?(商量、建议)②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人?师:是的,妻子的话体现了他的细心和周到。

在大家情绪热烈时提醒他们冷静思考,把移山中的困难考虑充分,提前做好准备。

③愚公妻子对丈夫的话该什么语气读?(心平气和)④是向妈妈对爸爸那样,还是老奶奶对老爷爷那样说呢?⑤指名读妻子的话⑥面对妻子的建议,愚公是怎样说的?⑦分角色朗读7、师:虽然可以把土石倒进渤海,但是真正移起山来会容易吗?(不容易)从哪能看出不容易呢?(8.9自然段)在移山的过程中愚公他们家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读8,9自然段。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 愚公移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 愚公移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④ 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⑤ 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⑥ 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四、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愚公移山
教师寄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庄子的生平与哲学思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拓展学生阅读视野,自学庄子作品。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⑷秋水时至(时: )
6、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顺流而东行。
⑵河伯始旋其面目。
⑶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7、学习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附:参考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对东面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
选择性笔记。
了解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
巩固提高
1、《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 ,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作者,名,X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汤问》 寓言 只要有决心和恒习,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列子 御寇 道)
4、愚公一家移山成功了吗?是怎样成功的?
点拨:成功了,是靠大力神的帮助成功移山的。
听,并在文中找相关句子。
培养学生结合注解初步理解文意的能力。
文体知识
抽学生答,然后老师给出正确答案。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其特点是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常用手法有比喻、夸X、象征、拟人等;故事情节一般都是虚构的。
河曲有一个叫智叟的人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必愁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③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 )
④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⑤跳往助之(人称代词,他们)
(4)其①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
②感其诚(代词,他的)
③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5)而①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
②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
③聚室而谋(连词,表顺承)
④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
(6)于①达于汉阴(介词,到)
《愚公移山》
课题
愚公移山
单元
第六单元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愚公移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愚公移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1.诵读法2.辩论法3.品读法4.理读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惩山北之塞A.处罚B.警戒C.苦于出入之迂也A.绕远B.迂腐C.困难指通豫南A.指向B.手指C.一直杂然相许A.允许B.赞成C.答应且焉置土石A.哪里B.乃、才C.语气助词(3)一词多义方七百里年且九十曾不若孀妻弱子方其远出海门且焉置土石曾益其所不能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河曲智叟亡以应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吾义固不杀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帝感其诚其妻献疑以君之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虽我之死。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23.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故事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二)学法引导查阅资料,了解《列子》及其作者。

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细研课文,通过质疑、讨论等,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审美鉴赏别具匠心的对话美这篇寓言故事,虽是以事明理,但作者在人物语言的描写上颇具匠心。

对话,不仅体现了人物各自的鲜明个性,而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如其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句式相同,但内容、语气却有很大的差异。

再如在情节的发展上,其妻的“献疑”、智叟的“笑而止之”等处对话,都对情节的发展起了恰当自然的推动作用。

(四)重点难点突破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析]这两问,一是检查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从文中概括、提取信息的能力;一是对本文中心的理解、把握。

[参考答案] 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有:(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的道理是: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与反思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与反思新人教版

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探究文章的内涵,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很高兴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列子的《愚公移山》,首先请大家看这个题目,其实就其中的“大”和“小”而言,这样四个字的排列似乎不是很合理,合理的应该是这样一种排列。

愚公,移,山。

因为山实在是太大了。

愚公何许人,他竟敢移山,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进文本共同见识这个千百年来让炎黄子孙为之“感叹”的愚公。

二、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学生齐背课文,思考这样四个问题:第一,山是怎么样的?第二, 愚公是怎么样的?第三,“移山”,“移”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第四,最后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师:现在用恰当的词语填写幻灯片右侧的空格。

其实这样的山,这样的人,这样的过程,这样的结局,是否觉得似曾相识呢?三、合作探究再次齐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1、愚公是一个怎么样的人?(1)不怕困难,有恒心,有毅力的人。

(2)有远大抱负,乐于奉献的人。

(3)目光长远,信心坚定的人。

(4)深受人民爱护,拥护的人。

2、本文以神话结尾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3、、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师:愚公移山的成功让我们知道了,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此刻让我们拓展思维,调动积累,你们还知道哪些与“愚公移山”相类似的成语或故事。

四、拓展思维1、你能说出几个与“愚公移山”寓意类似的成语或故事吗?师:“愚公移山宁不智,精卫填海未必痴。

”愚公是大智若愚,他站得高看得远,有远大的抱负,在困难面前,有恒心,有毅力。

那么愚公精神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2、你认为愚公精神应该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师:在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需要发扬这种精神,结合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实际来谈,要有理有据。

3、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五、小结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3 愚公移山《列子》教学目标:1、读熟课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熟读课文,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我们初中学过哪些寓言?寓言这种体裁有什么特点?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愚公移山》这则寓言很有名气,毛泽东主席曾经引用过这则寓言。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闭幕词时,用了这个典故。

他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

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

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工作。

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

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

”“愚公移山”从此成为表现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不懈奋斗精神的典型用语和口号。

解放之后,它又发展成“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成为鼓舞全国人民改变中国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动员口号。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熟读课文,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两人一组,一人先听同桌读,纠正字音,再自己读让同桌给自己纠正字音。

掌握下列实词: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

2、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

两人一组,由一人翻译,另一人听。

有不同意见的地方作上记号。

掌握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概括寓意。

只要坚持不懈去做一件事,就可能取得成功。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愚公移山》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可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篇脍炙人口的寓言。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创意、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

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

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三、教学创意:创意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

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

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概括愚公移山的精神,概括故事的寓意: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

教学重难点: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则寓言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人物的形象和这则寓言的“灵魂”。

检查复习: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好文言文主要靠积累,知识积累的好方法是自我整理,请说一说你整理了什么知识点。

二、简析课文1、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a、解决以下问题1、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2、愚公当时的状况如何?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目标如何?4、移山的结果是怎么样的?b、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移山这事做起来难吗?难!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板书:难方七百里,高万仞移山———难——五人,人数少工具简陋时间漫长行程远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些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三、分析人物学法指导:表现人物思想情态的基本方法是对话,它不仅能在情节发展中起推动作用,而且不同的问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

1、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对话。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过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他们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认为没有办法处理挖下来的土石学法指导:“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从目的、语气和称谓的角度思考两段话的区别。

区别:a、“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式的运用,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且焉置土石?”愚公的妻子有这个疑问,说明她考虑到丈夫面临的困难,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

b、愚公的妻子:合乎情理“献疑”智叟: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c、从称谓看,还有什么不同?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

“轻视、看不起2、愚公之妻关切、担心愚公,智叟讥笑、责难愚公,你觉得他们说话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明确: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委婉。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

学生试读3、分析智叟的形象愚公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智叟“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由此可以看出,面对困难时,智叟是怎样的态度?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畏难而止自作聪明板书3、分析愚公的形象a、智叟自作聪明地反对愚公移山,愚公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反对和嘲笑我们一起读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学生找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齐读启发: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移山很有信心,使人感受到移山的可能性。

追问:“而山不加增”,这个“而”字的作用是什么?体会“而”字的转折作用;“加增”就是“更增高”。

子子孙孙无穷尽,然而山不会更增高了,挖去一点就少一点,这样一算,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山)何苦而不平?”b、面对那么大的困难,愚公对智叟说的这段话表现了愚公什么样的性格?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知难而进大智若愚板书c、愚公“年且九十”,只剩“残年余力”,却要带领老老小小五个人,移走两座“高万仞” 的大山,这到底是“愚”还是“不愚”?请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看法。

学生自由分析讨论后明确:愚公移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他移山的目的明确。

有数移山之利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

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

另外,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看,愚公不仅不笨,而且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

这叫做“大智若愚”。

d、既然还有其他的方法解决“出入之迂”的问题,文章为什么还要安排愚公去移山?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我们不需要以今天的眼光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

关键是掌握这个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理解寓意1、读到这里,你觉得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思路:①敢于迎接挑战;②持之以恒,坚持就是胜利;③志当存高远;④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躬⑤团结就是力量;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交流2、补充资料:◆夸父逐日: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

当他到达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他喝干黄河和渭河的水后,他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

◆精卫填海:精卫她本来的名字叫女娃,炎帝的女儿,后来在游泳的时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一只精卫鸟,经常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大海给填平。

阅读以上材料,比较他们与愚公移山之间的异同?共同点:都经过不懈的努力,试图完成自己的梦想。

表现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

不同:(人数、外援、结局)过渡:文章告诉我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有坚强毅力的老者形象。

五、拓展延伸1、文章为什么用神话结尾,这是不是影响了愚公坚持不懈的形象?(书p175一)a、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山神的儿子背走大山,衬托了愚公的精神b、作者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所有的神话和寓言,在“科学”的手术刀下,都经不起解剖。

当代著名作家迟子建去香港某大学座谈时,直言自己的文学、世界观与神话是分不开的,然而一位女生咄咄逼人地提问:“来自东北的女作家,你讲得太夸张了吧,狐狸怎么能开口说话呢?再说了,现在是一个科学的时代,这些神话都是糊弄人的,有什么意义呢?”与同桌讨论:你认为,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寓言和神话吗?学生自由回答六、总结升华也许,故事不足为信,但我们要传承故事中所包含的精神。

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只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小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到国家的建设,我们都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富强。

七、布置作业1、背诵第三段2、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愚公移山《列子》愚公知而进大智若愚难智叟畏而止自作聪明参考资料:任何时代都需要神话的存在,人不可能总处在积极地、向上的,努力奋斗这种工作亢奋状态的。

人需要放松,需要减压,相信神话的存在就是一种最好的精神寄托,人类因为对万事万物有悲悯的情怀,所以才一路走到今天,我想如果有一天神话绝迹了,人类也就到了消亡的边缘。

神话是人类开始对世界和自己的来源问题感到疑惑并做出各种不同的解答,古代的劳动人民都坚信这就是宇宙、人类、自然万物的起源。

神话反映了古人对宇宙、人类本身的思考及解释,也包含了古人的美好愿望。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马克思教学反思1、设法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体验,引导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底层” ,去感悟文本的文化,激活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得到精神的享受。

首先把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上《愚公移山》故事情节简单,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优秀寓言的魅力所在。

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我注意引导学生从寓言文体特征的角度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

关键是掌握这个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其次,注意创新意识的激发与批判思维的启迪。

学生如果只是积累、继承与保存文化传统,那么语文课程将永远不能与时俱进,也不能引领文化的创造与发展。

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情节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

在文中对愚公的移山壮举早有争论,最反对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一件极为愚蠢的行为。

文中的智叟是以自作聪明、目光短浅的艺术形象出现的,而愚公却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也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愚公的行为到底愚不愚蠢,教学中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细读文本,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对话中的同和不同去理解人物的不同形象,如我引导学生从目的、语气、和称谓的角度去辨析智叟、愚公之妻对愚公移山的不同态度,从中就可以看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另外,我更注重指导学生,细读课文,读出文章中人物的语气,从而更好地体会人物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