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社戏》苏教版知识精讲

合集下载

社戏课文讲解

社戏课文讲解

社戏课文讲解1、概述《社戏》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小说。

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

通过这段看社戏的往事,鲁迅先生展现了自己对农村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整篇小说以“社戏”为线索,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情节发展过程展开。

2、角色形象《社戏》中的角色形象丰满鲜活,具有鲜明的个性。

主人公“我”是一个天真烂漫、好奇心强的孩子,对社戏充满了向往。

农家少年朋友们则代表了劳动人民的质朴、善良和友爱,他们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角色形象使得小说更加生动,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3、写作技巧在写作技巧方面,《社戏》采用了多种手法,如刻画人物形象、描绘自然景色等。

如社戏的演出、孩子们在河边放牛、钓鱼、摘罗汉豆等场景,这些画面富有生活气息,充满了童真和乐趣。

作者通过对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刻画,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同时,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

4、文化内涵此外,《社戏》还涉及到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社戏作为中国农村的一种传统戏曲演出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社戏是中国农村的一种传统戏曲演出形式,通常在庙会、节日或祭祀活动中举行。

通过阅读这篇课文,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农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小说中,孩子们观看社戏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接纳和传承。

这种传承不仅体现在观看社戏上,还体现在孩子们模仿戏曲表演,以及他们为了看社戏而付出的努力。

5、主题思想《社戏》是一部充满诗意、情感和人文化的作品。

它以童年生活为背景,通过对社戏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同时,这篇课文也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通过阅读《社戏》,我们在品味鲁迅先生那独特文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段逝去的童年美好时光。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社戏》课文全解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社戏》课文全解 苏教版

《社戏》课文全解【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大抵d归省xǐng:回家看望父母。

怠dài凫fú水:游泳。

潺潺chán踊yǒng跃yu船篷péng家眷juàn皎jiǎo屹y踱du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7年起发表《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政府所迫害,南下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至广州中山大学任教。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辞去中山大学职务。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列主义理论。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其他革命文艺工作者一起同国民党官方文人及其文学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粉碎了反动当局的文化“围剿”。

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拥护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并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

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

社戏知识点梳理

社戏知识点梳理

社戏知识点梳理社戏,又称社火,是一种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传统戏剧形式。

它以其独特的形式、生动的表演和丰富多彩的剧情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对社戏的历史渊源、剧种分类、表演形式以及艺术特点等知识点进行梳理,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社戏。

一、社戏的历史渊源社戏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人们在祭祀神灵的同时演绎一些舞蹈和戏剧,以迎神贺福、祈求丰收和祥和。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表演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戏剧形式,即社戏。

二、社戏的剧种分类社戏根据不同地域和剧目,可以分为多个剧种。

常见的社戏剧种有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丰富了社戏的艺术形态。

三、社戏的表演形式1. 服饰道具:社戏中的演员常常身穿华丽的戏装,根据角色的不同进行着装。

道具丰富多样,包括各种戏具、器械、旗牌等,以营造出逼真的舞台效果。

2. 唱腔表演:社戏中常常会出现唱腔,即演员通过有节奏的歌唱来表达情感和剧情。

不同的剧种有各自独特的唱腔形式,如京剧的高亢激昂、越剧的婉转柔美等。

3. 武打动作:社戏中的武打动作精彩绝伦,演员通过精心排练的身法和功夫来展示各种招式和战斗场面。

动作的技巧和力度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4. 面具表演:一些社戏剧种,如皮影戏和露脸戏,常常使用面具进行演绎。

演员通过精巧的面具和面部表情的变化,来刻画角色形象和情绪状态。

四、社戏的艺术特点1. 寓教于乐:社戏通常以一种娱乐的形式,通过生动的表演和故事情节传递一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知识,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2. 丰富多彩:社戏的剧目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方面的题材,包括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文学名著等。

观众可以从中享受到多样化的艺术体验。

3. 结合多种艺术形式:社戏通常融合了音乐、舞蹈、戏曲、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舞台艺术风格。

4. 传承与创新:社戏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吸收现代元素,以适应观众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

社戏知识点归纳总结

社戏知识点归纳总结

社戏知识点归纳总结社戏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最初是在农忙季节的村庄集市上演。

社戏的内容主要围绕着百姓们的生活故事,描绘了农民的艰辛劳作、家族之间的矛盾纠纷,以及对抗外敌的斗争等。

在表演形式上,社戏主要由三大类组成:踩高跷、蹬花树、拉二胡、顿锣鼓等表演方式。

这种粗犷豪放的表演风格和淳朴的唱腔,深受农民和广大观众喜爱。

在表演服饰上,社戏的服饰相对简单朴素,主要以农民日常穿着为主,并以一些特定的标志性装饰来区分不同角色。

古朴的服饰和粗犷的表演方式,使社戏具有独特的魅力。

同时,社戏也以其风格独特、剧情曲折、节奏快、激烈的情节表现,使得它成为古代中国社会中最受欢迎的戏曲剧种之一。

在唱腔方面,社戏以浑厚豪迈、情感真挚、朴实自然而著称。

其唱腔多采用田野调,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

而社戏的音乐伴奏也多采用简单的器具,如锣、鼓、二胡等,以及鼓乐和歌唱相结合的方式,充满了浓厚的民间风情。

在剧情设置上,社戏多以农村生产、生活为主题,内容涉及土地分配、春耕秋谷、灾害抢救等,生动全面地反映了江南农村的风俗生活和社会矛盾。

同时,社戏还将一些历史传说、神话传说等内容加入剧情中,丰富了戏剧的内涵。

在表演形式上,社戏尤以其豪放、奔放、粗犷的表演风格而著称。

演员们在台上常常大笑大闹,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情感,既有男女老少,又有吟情唱和的唱功,使得社戏在表演上更具有传神力,使人情感得以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时,社戏还注重身段、舞蹈和武打,使得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在继承发展上,社戏经过了数百年的历史积淀,在南方地区得以完整保留。

而在北方地区,社戏则与多种地方戏曲有机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戏曲文化体系。

在现代社会中,社戏已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并受到了一些文化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虽然现今社戏在一些地方的影响力不如以往,但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一部分,社戏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因此,加强对社戏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不仅有助于丰富中国戏曲文化,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社戏》重点知识点总结

《社戏》重点知识点总结

《社戏》重点知识点总结
一、资料背景
1. 时间背景:小说故事主要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

2. 地点背景:小说的背景主要设定在一个虚构的城市,这个城市在小说中成为了人们争夺的焦点。

3. 社会背景:小说描绘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这个社会环境中存在着巨大的阶级矛盾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二、主要人物
1. 主人公:小说中有几个主要人物,他们是故事的关键角色。

2. 配角:除了主要人物之外,小说中还有一些次要人物,他们的存在对故事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重要性。

三、情节发展
1. 故事开篇:小说的开篇部分主要是对主人公和背景的介绍。

2. 情节发展:随着故事的发展,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逐渐被揭露,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背后的利益纠葛也逐渐浮出水面。

3. 高潮和结局:小说的高潮和结局通常会体现出主人公的成长和命运的转折。

四、文学特点
1. 语言风格:小说的语言丰富多彩,充满生活气息,具有很强的现实感。

2. 哲学内涵: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往往能够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学的深入思考。

综上所述,《社戏》是一部以特殊时期的历史背景为背景,主要描绘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背后的利益冲突的小说。

通过对主要人物和情节发展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小说的内涵和价值。

《社戏》精讲及知识梳理

《社戏》精讲及知识梳理

《社戏》精讲及知识梳理请暂停视频!1.请打开课文,先自己默读一遍,在阅读的过程中,请用笔标注一下自然段,用笔画出不知道读音及不知道含义的字词。

2.把书下注释看一遍,解决一部分你刚才画出的字词的读音及含义。

3.慢慢地深入阅读一次,阅读过程中请试着理解每个自然段内容,了解文章一共讲了几件事。

阅读之后,让我们一起开始畅游之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归省( ) 行家( )惮( ) 絮叨( )怠慢( ) 撺掇( )凫水( ) 潺( )歌吹( ) 蕴藻( )家眷( ) 皎洁( )漂渺( ) 纠葛( )文章结构:一.(1-4) 简单介绍了平桥村、伙伴、趣事和心愿。

作用:为下文交待了故事背景。

二.(5-30) 详细写了看社戏的整个过程。

三.(31-39) 六一公公夸奖“我”,并且送“我”母亲罗汉豆。

四.(40) “我”称赞那天晚上的好豆和好戏。

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归纳:“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不满三十家”以“种田、打鱼”为业,“只有一个杂货店”暗示:江南水乡,村小,演不起戏安桥头村鲁迅的外婆家在安桥头村,他少年时经常随母到外婆家,并与安桥头的农民孩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先生的《社戏》一文就是以这段生活为素材写就的。

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这样一个偏僻不大眼的小村庄,作者说“在我是乐土”,其中“乐土”既写了平桥村在“我”心中的地位,又写出“我”对平桥村的情感。

戏前波折“我”看不成戏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④多角度描写“我”的见闻感受:视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

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社戏》公开课 精品课件(苏教版)

《社戏》公开课 精品课件(苏教版)
社 戏
掌握“归省、撺掇”等词语,进一步 认识鲁迅先生,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理清文章的思路,划分文章层次结构,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意。 感受文中表现出的盎然情趣,讲述自 己印象深刻的片段或细节。
学科网
解 题

“社”,“礻”旁加“土”, 是个会意字。“礻”表示祭祀,“土” 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 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 的习俗,每到插种或收获的季节,农 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 神。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 的形式祭社,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 “社戏”。
分析人物形象。 赏析景物描写。 理解文章主旨。
1.平桥村“但在我是乐土”,乐在哪里?【提示: 从这里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和“我”在这里的 活动等方面考虑。】
2.细读最后一段,想一想:那夜的豆真的好吃? 那夜的戏真的好看?豆好吃、戏好看源于什么? 【提示:循着看戏前后的经历,联系自己的生活 体验来理解。】
1.豆好吃、戏好看源于平桥村的村民 和伙伴。试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表达方式】:
众多的伙伴与村民中,我印象最深 的是 。 他 看到他 的话语(行动)让我 的特点。
Zx.xk
2.豆好吃、戏好看源于月夜行船的景美。细读并 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表达方式】:
那夜行船中, 我看到了 。(视觉) 我闻到了 。(嗅觉) 我听到了 。(听觉) 我仿佛触摸到了 。(触觉) 在这诗情画意般的描写中,我最喜欢( ) 这个(些)词语(这个句子)的运用,因为 它表现出了 。
⑺六一公公送豆。
现在,请合上课本,回想一 下你读出的情趣,讲述自己印 象深刻的片段或细节。
Zx.xk
1.字音:惮 蹿 踱
弥漫 行辈 家眷 转 撺掇 絮叨 2.释义:归省 絮叨 委实 依稀 弥散 宽慰 怠慢 3.回想一下你读出的情趣,讲述自己印象 深刻的片段或细节。

初一语文下册《社戏》知识讲解

初一语文下册《社戏》知识讲解

《社戏》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编著了《中国小说史略》等。

《社戏》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知识积累1.消夏: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

2.归省.(xǐng):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3.乐土:安乐的地方。

4.行.(háng)辈:排行和辈分。

5.太公:对曾祖父一辈人的称呼。

6.犯上: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7.惮.(dàn):怕,畏惧。

8.春赛:春天举行的赛会。

旧时民俗,在节日或者神的生日,准备仪仗、锣鼓、杂戏等迎神像出庙,周游街巷或村庄,叫做“赛会”。

9.航船:指航行在城镇或乡村间有一定班次的搭客的木船。

10.絮.(xù)叨:翻来覆去地说。

11.伊.(yī):第三人称代词,五四时期的文章里常用来指女性。

12.怠.(dài)慢:冷淡,表示招待不周。

13.礼数:礼节。

14.撺掇..(cuān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15.写包票:也成打包票,表示对某件事情有绝对把握。

“包票”是保证书一类的东西。

16.委实:实在。

17.凫.(fú)水:游泳。

18.弄潮的好手:懂得水性,善于游水使船的人。

弄潮,在潮头搏浪嬉戏。

19.橹.(lǔ):在船艄拨水使船前进的工具,比桨大。

七年级下册社戏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社戏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社戏知识点社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一种融合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形式的综合性艺术。

在中小学的课程中,社戏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表演形式被广泛地传承和开展。

本文将针对七年级下册的社戏学习进行介绍和讲解。

一. 社戏的定义和历史社戏是指各地方在民间自发演出的各种戏曲剧种。

社戏因地域不同,形式和剧种各异。

如陕西的“秦腔”,山东的“沂蒙山歌”等。

社戏的历史相当悠久,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的农村社会紧密相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 社戏的表演形式社戏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包括戏曲表演、曲艺、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元素。

在表演上,社戏注重舞台艺术和人物形象的表现力,注重语言、音乐、动作和台词的和谐配合,传承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三. 七年级下册社戏的学习内容在七年级下册的社戏学习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社戏的基本知识和历史背景。

学习社戏的定义和起源,了解不同地域的社戏类型和代表作品。

2. 社戏的表演技巧。

学习舞蹈和动作的基本技巧,掌握声乐和表演语言的基本要求,提高自我表演技能。

3. 运用社戏表演表现情感。

学习通过社戏表演来表现人物情感,如生气、悲伤、欢乐等。

4. 制作社戏道具和服饰。

学习如何手工制作社戏道具和服饰,增强对社戏艺术形式的认识和理解。

四. 社戏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社戏作为中国传统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学习社戏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益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审美观和表演能力。

同时,社戏学习也可以促进学生们的情感交流和社交能力的提升。

五. 社戏学习的实践意义在学习中,通过参与社戏表演、制作道具服装等实际操作环节,学生们可以深刻理解社戏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的魅力和意义。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六. 总结社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流传和历史意义。

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学习社戏不仅有益于人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们审美能力和表演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社戏》课文知识点

《社戏》课文知识点

《社戏》课文知识点一、社戏简介绍兴旧时农村,为了祈求平安而在社庙戏台上演的戏,又叫“平安戏”。

当时乡村分为一个一个的“社”,每个社设有社庙,大都面河而筑,前面留出大片空地,对面临河筑一个永久性的戏台,台柱是用石头的,不会烂。

台半个在岸上,半个在河上。

演社戏带有祭天地、敬鬼神的性质,目的是祈求全社太平、富足,所以是全社的人家捐款公演的。

戏班是出钱请来的,大家都演绍剧,如“龙虎斗”(其中有一句唱词,就是阿Q常常哼的“我手执钢鞭将你打”)、“无常”等等。

演社戏的日期不固定。

一般在丰收以后的农闲季节,一演就是好几天,至少一天一夜。

各村的人往往今天在甲地看,明天到乙地看,过几天又到丙地看,亲朋好友互相邀请招待,非常热闹。

看时可以在岸上用门板搭着台坐看,也可以在河中的船上看。

戏台四近歇满了各种各样的饮食担。

稍远一点,则有算命看相之类的测字摊。

一些闲汉便临时凑桌赌博,输光了钱便去看戏。

二、罗汉豆解释即蚕豆,又称胡头、佛豆、倭豆,绍兴人叫罗汉豆。

在绍兴也有“蚕豆”的名称,但那是指豆荚比罗汉豆小得多的豌豆。

罗汉豆,在绍兴农村冬季作物中占极大比重,除小麦、油菜外,最多的就是罗汉豆,整亩整亩的种,也有同其他作物套种的。

因为种的普遍,所以收获和吃食罗汉豆,在绍兴农家生活中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

农历立夏前后,过冬的罗汉豆成熟结实,这时带露摘下,剥开豆荚,取出绿宝石一般的豆粒,和水落锅,煮熟后略洒盐花,食之甘美无比,这叫吃鲜罗汉豆。

因为鲜罗汉豆甘美异常,所以农家常用以赠送给居在城里的亲戚。

罗汉豆若是在枝上养老再摘下,便叫老罗汉豆。

老罗汉豆去荚晒燥,可以盛罐贮藏,随时取用。

一直吃到第二年鲜罗汉豆上市。

老罗汉豆在乡间常炒成“炒罗汉豆”食用。

在城里特别是咸亨酒店一类的小酒店里,则常用以制成“菜豆”、“茴香豆”、“兰花豆”等等,作为常年预备的“过酒坯”(下酒物)。

三、什么叫“弄潮的好手”?在潮头搏浪嬉戏,叫弄潮。

绍兴濒临钱塘江及其支流,涨潮时海水灌入,常在沿途激起堤坎一般的白花花的“潮头”。

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重点现代文精讲《社戏》

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重点现代文精讲《社戏》

第四单元:重点现代文精讲《社戏》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短篇小说《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背景简介《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知识拓展“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社戏(1)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2)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3)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

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件:第10课《社戏》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件:第10课《社戏》

好强。
⑷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 浑厚、好客、热诚。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浑厚 、好客、热诚的老人。
阿发 双喜 六一公公 桂生
宽厚、浑厚、好客、热诚 浑厚、无私 聪明、能干、善解人意、有 组没有 吃到那夜似的好 豆,——也不再看 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视觉:
豆麦“碧绿”、远山“淡 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 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嗅觉: 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听觉:
"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 嚷声,远处的"歌吹"。
感觉: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
沉寂,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
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
里。
思考:从上述几种感觉描写里,估计“我”月下坐 船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理?
第二部分
看社戏
1.默读课文,思考:第二部分是写 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主要写了哪几 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一层(4—9段):看社戏前的波折; 二层(10—13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 闻感受; 三层(14—21段):在赵庄看社戏; 四层(22—30段):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2.“文似看山不喜平”。作 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 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 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 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 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 这样写的好处。
(1)看戏前 (1—3段)
(2)看戏中 (4—30段)
(3)看戏后 (3l一40段)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平桥乐事)
(1—3) 略

去赵庄看社戏的全
戏 过程(4—30)详
戏前波折(4—9) 月夜行船(10—13) 船头看戏(14—21) 归航偷豆(22—30)

七年级语文下册社戏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社戏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社戏》知识点整理一、重点字词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归省xǐng惮dàn欺侮ǔ撺uān掇du凫fú水篙gā橹lǔ撮uō棹zhà楫í行háng辈点拨:注意多音字“省”“行”等字的读音。

2说明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

这十多个青年,委实没有一个可不能凫水的。

委实:实在。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依稀:隐约约约。

那声音可能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但是又自失起来,感觉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自失:忘了自己。

3用适当的词语填空。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警惕”的时候,咱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点拨:所填词语是表现开船的一系列动作的动词。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恍如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三、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社戏》选自《呐喊》,文体是短篇小说。

词语积存:P111注释1;P112注释3、6;P114注释二、4、;P11注释一、6;P118注释2;P119注释2-4;P120注释3-41重点段:P11第10-13段环境描述:具体描述的景物描述角度:听觉、嗅觉、触觉、视觉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恍如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但我确还以为船慢。

①比喻、拟人;②写出了划船之快和“我”看戏心情的急切。

“我”的心理转变:轻松-急切-陶醉2人物性格:双喜、六一公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社戏》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社戏》二. 重点、难点:1. 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 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3. 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学习过程】一. 背景介绍:(一)作者介绍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qiān)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在上海迁移并重建了鲁迅墓。

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

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二)关于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关于课文有关内容本文的删节部分,是写看社戏之前,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

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

“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

如果作些引申,似乎还可以认为: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

(摘自安永兴《中学鲁迅作品讲解》)本文体裁是小说,所以作品中的“我”,虽有作者童年生活的影子,但绝不是作者。

另外,小说里因为要用船,所以虚构了去赵庄五里水路的情节。

事实上是,平桥村原名安桥头,赵庄则分外赵和里赵两个小村。

位置在平桥村的东首并排着。

有一年曾往里赵去看戏,沿着河的北岸走去,不过一里路就是,河道很窄,又是个不通行的水路,船根本用不着,大家只是站在稻地上看罢了。

(摘自周遐寿《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二.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 初读课文,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及中心。

小说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作者就是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的。

写月下行船的景色,表现“我”在看社戏的途中的愉快心情;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特别是课文的最后一段,含蓄地表明了怀念社戏的原因,对表现课文的中心意思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 感知交流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情节;(想想你最感兴趣的情节)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想想你最喜欢的人物)3. 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途中夜航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全文结构(一)(1——3)随母归省平桥村。

1. 是我的乐土2. 优厚的待遇3. 有趣的生活(二)(4——30)看社戏的情景。

1. 看社戏前的波折2.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3. 赵庄看社戏4.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三)(31——40)看戏后的情景。

六一公公送豆三. 掌握本课字词《社戏》鲁迅1. 消夏:过夏天。

2. 倘tǎng:倘若,如果。

3. 大抵:大都,大概。

4. 归省xǐng:回家看望父母。

5. 乐土:快乐自由的地方。

6. 行háng辈:排行和辈分。

7. 偶而:现在写作“偶尔”8. 犯上:在封建社会里,触犯长辈或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叫做“犯上”。

9. 惮dàn:怕,畏惧。

10. 航船:指航行在城镇和乡村间有一定班次的搭客的木船。

11. 央求:求人,央,恳求12. 絮叨xùdao:翻来覆去说。

13. 礼数:礼节。

14. 宽慰:宽解安慰。

15. 怠dài慢:招待不周到的意思。

16. 大悟:豁然醒悟,彻底明白。

17. 诚然:实在,确实。

18. 委实:实在。

19. 撺掇cuān duo:劝诱,这里是鼓励别人去做的意思。

20. 写包票:这里是保证不出事的意思。

21. 委实:实在。

22. 弄潮的好手:懂得水性,善于游水使船的人。

弄潮,在潮头搏浪嬉戏。

23. 依稀:隐隐约约。

24. 潺潺:拟声词,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25. 朦胧:月光不明。

“朦胧”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

26. 依稀:模模糊糊。

27. 渔火:夜间捕鱼点的灯火。

28. 宛转wǎn zhuǎn:也作“婉转”悠扬动听。

29. 悠扬:这里是形容笛声的曲折飘荡,优美动听。

30. 惹rě眼:显眼,引人注意。

31.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32. 弥mí散:弥漫消散。

33. 蕴藻yùnzào:水草。

34. 神棚:演戏时候搭的供神的棚。

35. 乌篷的船:指专用的船。

36. 筋jīn斗:跟头。

37. 白地:空地。

38. 一折:一出。

39. 交椅:这里指比较大的靠背椅子。

40. 漂渺piāo miǎo:通常写作“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41. 夜渔:夜间捕鱼。

42. 罗汉豆:蚕豆。

43. 旺相;茂盛。

44. 撮cuō: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45. 渴睡:很想睡觉。

46. 向xiàng午:将近中午。

47. 棹zhào着小船:摇着小船。

48. 好歹:好坏。

49. 楫jí:桨。

50. 倘tǎng若:如若,如果。

51. 极口:在言谈中极力(称道、赞扬或抨击、抗辩)。

52. 见识:见闻,知识。

辨字辨音1. 辨字形蓬péng:蓬蒿,蓬勃,蓬头垢面篷péng:白篷的航船,竹篷,篷车(棚车)博bó:博士,博学搏bó:搏斗,搏击膊bo:胳膊gēbo船楫jí:打着楫子,樯倾楫摧编辑jí:逻辑作揖yī:揖让2. 多音字哄hōng:哄动哄hǒng:哄骗哄hòng:一哄而散更gēng:更换更gèng:更加喝hē:喝水喝hè:喝彩吓xià:吓人,吓唬恐吓hè:恐吓,恫吓四. 课文赏析:1. 探讨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

“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小伙伴们对“我”体贴照顾的无微不至,在“看社戏”一节中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

更加重要的是,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城镇宅院中那种苍白无味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

因此,“我”对这样的“乐土”、这样的童年往事,“一直到现在”,也念念不忘2. 《社戏》中写到了童年的伙伴,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文中提到的乡亲对“我”又是怎样?《社戏》原文有前后两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

作者描写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

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

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

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友爱热情。

“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

这些都是他们无私品质的突出表现。

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象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表现得也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头,“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他敢于负责,当老生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双喜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又表现了他善于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

不单是热情的伙伴带给“我”真挚的友谊,淳朴的乡亲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文章还刻画了以六一公公为代表的淳朴乡民的形象。

六一公公对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地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

“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3. 本文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有何作用?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

作者采用写意的手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漆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诸方面都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

作者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

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间接写船的迅疾,“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文章的景物描写让小说笼罩在江南水乡迷人的夜色之中,让读者沉浸在如此优美的氛围里,自然也会觉得“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五. 探究·练习1. 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那夜看到的戏是平生最好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感觉”吗?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地骂”,那夜吃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