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有机统一
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有机统一在21世纪初的世界东方有一道亮丽的风景,有一面风展如画的旗帜,有一种与众不同且令人惊艳的发展模式,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万花纷谢一时稀”的大背景下,社会主义的中国不仅占尽风情,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取得了骄人的发展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而且对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对世界上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某种可资借鉴的经验。
那么,“中国道路”“中国奇迹”的成功奥秘是什么?其最鲜明的特色是什么?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坚持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思维方式,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和政策取向,把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秘诀,也是它的特色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进程,是一个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观点、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奋勇开拓的历史进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列宁曾经说过:“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
”社会主义不在书斋里,不是某种先验的、一成不变的固有模式。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在亿万人民群众创造自己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实践中。
它是鲜活的,日益更新的。
不妨回顾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发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命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正是因为有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有了冲破“两个凡是”的坚冰,有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复归和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找到了哲学上的理论支点,找到了现实的逻辑起点。
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摸着石头过河。
“望河兴叹”是不可能到达胜利的彼岸的。
他反复强调,要大胆试、大胆闯,没有一股干呀、冒呀的劲头,改革开放就迈不开步。
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力量,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
在这里,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和作用。
首先,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和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评价和检验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实践创新是指在实际工作和生产中,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和解决,形成新的经验和理论,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提高工作效率。
实践创新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质量和效益,并向理论创新提供更多的思考和课题。
其次,理论创新是指在对实践的总结和归纳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和认识观点。
理论创新能够指导和推动实践创新,给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指导。
理论创新是对已有理论的扬弃和超越,是对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突破和革新。
理论创新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提高社会整体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只有不断深化理论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制度创新是针对社会发展和变革中出现的制度性问题,通过对制度进行和创新,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制度创新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关键,能够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合力推动社会变革。
制度创新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民的利益,同时也要与国际接轨,使制度与时俱进,保持良好的竞争优势。
制度创新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主动应对挑战,不断改善制度,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和发展条件。
综上所述,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重要力量,它们共同构建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
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和检验标准,理论创新能够指导和推动实践创新,而制度创新则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关键,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要注重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结合,不断完善和提升创新能力,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是
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是“相互依存,共同进步!”,理论为实践指明方向,实践又可以反过来验证理论。
(1)创新,从认识论上概括,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2) 理论创新就是理论认识上的新飞跃,依据新的实践和事实探索新的规律,提出新发现,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创新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检验标准,理论创新要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实践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理论创新也是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过程。
人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回到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的过程,理论创新也是一个不断科学总结新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3) 实践创新指实践领域的新的突破、变革和飞跃,如制度和体制创新、技术革命技术革新等皆属于此。
正如江泽民所说:"科技创新是生产力的重要变革,经济体制创新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变革。
"同理,政治体制创新则是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变革。
(4) 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又指导和推动实践创新,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是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
"(江泽民语)。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品格。
党的建设的创新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党赢得先进性、保持先进性、发展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实践中,以改革的精神和扎实的作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在实践上有许多新创造,在理论上有许多新发展。
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几个理论视角
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几个理论视角作者:张志刚袁与平王涛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2年第01期党的十七大在关于党的建设的部署中,曾明确提出开展两项活动,一是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二是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创先争优活动与创新活动紧密联系,是一对孪生姐妹,创先争优必然要求创新,创新是创先争优的关键途径,下面仅就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理论视角谈几点个人认识。
一、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必须解放思想、创新思维1、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前提条件。
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实践第一的观点贯彻在人的思想认识之中,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名、不唯利、不唯己、只唯实。
这个问题不解决,创新就无从谈起。
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
创新思维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对传统思想认识、思维方式进行反思,要有否定和变革性认识,如果事事唯唯诺诺,那么创新就无从谈起。
2、解放思想、创新思维要走出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
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经验和惯例固然重要,但创新是时代的呼唤。
3、解放思想、创新思维要跳出“非此即彼”的怪圈。
也就是霍布斯选择效应。
从前,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在牧场贩卖自己的马匹时,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些马。
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的“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如果谁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我们说生活中这种现象很普遍,有时领导定调、个人拍板、指定划圈就会造成“霍布森选择效应”。
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必须勇于实践1、实践是创新的目的,创新必须结合实践大家也许都听说过纸上谈兵的故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创新。
一、理论创新1.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系列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其核心内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共产主义理论等。
近年来,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人们对其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中,人们提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理论,对于解释社会历史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2.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解决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的有力武器。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对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实践创新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应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实践充分证明了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这一切都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中国的实践应用,特别是在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领域的成功经验。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实现共同富裕和人民幸福的目标,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这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相互促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构成了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化理解和在实践中的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和运用这一理论,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辩证关系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辩证关系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
实践创新依赖于理论创新提供的创新思想,理论创新也依赖于实践创新为其提供实践上的依据。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可以说是生命力和神奇药剂,都是创新发展源进步。
理论创新是通过对现有理论、方法、技术等进行分析、思考和推理,从而激发出新的知识和思想,从而使工作变得更有成效的过程。
天才的思想创新往往能够在一个新的领域里激发出超常的能量,并为新的技术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实践创新是在实践中提出、实现新的、更有成效的方法、技术、工艺、管理模式等,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过程。
一般而言,实践是理论的表现形式,而理论则是实践的根据。
实践活动是做理论的“实验室”,而实践的经验也是理论的依据。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辩证关系,使得创新发展变成可能。
理论创新是创新发展的灵魂,它能够联系理论与实践,使理论变得更实用;实践创新是创新发展的基础,它能够使实用接受理论,从而给出最终关系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统一。
用理论创新驱动实践创新,使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深化人类的知识体系,从而使社会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推动。
综上所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之间是紧密而有机联系的辩证关系,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变革的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理论范畴,凝聚并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以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注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处于特定的历史阶段,因此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同时结合中国特色,积极寻求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这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其次,中国马克思主义注重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深入研究。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和挑战。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注重对这些问题和挑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第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强调全球视野和对外交流。
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性问题也日益突出。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不再局限于国内问题,而是更加注重全球视野,积极与世界其他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各国的先进经验和理论成果,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马克思主义积极推动经济建设。
马克思主义始终将经济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和产业升级,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中国马克思主义注重构建和谐社会。
在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背景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并通过改革创新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全面幸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在长期奋斗基础上,通过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力探索,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伟大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主题就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用独创性的思想观点,创造性地回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基本问题,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伟大实践创新。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社会主义作为一项世界性事业,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在实践中寻找最合适的实现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实践主题就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的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实践问题,开拓了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产物,是改革开放实践的根本总结,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充满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历史进程,不断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一、理论创新1. 马克思主义的创新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等在19世纪发表的著作中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这些理论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不断通过实践来修正和完善自身,例如列宁对帝国主义的研究、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等。
2. 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保障。
不同国家在社会主义探索和实践中,根据各自的国情和历史条件,进行了制度创新。
例如,中国的农村包产到户、全面深化改革,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等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体制机制。
3. 理论体系的创新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
除了马克思主义外,社会主义理论还吸收借鉴了其他学说和经验。
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充分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特色、中国实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实践创新1.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创新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
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创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
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实践创新的重要里程碑,通过与市场经济的接轨和外部开放,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
2. 社会主义实践的国际创新社会主义实践不仅局限于一个国家,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进行了积极的交流与合作。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借鉴,也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实践经验。
例如,中国和古巴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领域的合作,相互借鉴对方经验,促进了各自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
三、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相互作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创新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这种渴求也在不断地推动着人们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探索。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都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探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创新,并分析它们对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一、理论创新理论创新,顾名思义是指对某一学科或领域中的理论进行重构,从而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通常理论创新不仅要求具备深厚的学科理论背景知识,而且需要具备开拓思维,富有想象力,以及可创新、大胆的思维特质。
理论创新的成功对于知识界领域往往是非常具有挑战性和有效率的,因为它可以为社会提出新的思维框架,拓展思维视野,有利于促进知识的发展。
在实践中,许多学科和领域都涌现了许多极具影响力的理论创新,比如生物知识理论,心理学理论,经济学理论以及物理学理论等。
除此之外,还有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都存在着不同的理论创新。
无论是哪一领域的理论创新,都能够对知识的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实践创新实践创新是指在某个领域中,通过进行探索和实践,寻找新的方法和策略,从而获得更好的解决方案。
实践创新通常涉及大量的经验和试错,它需要对实际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以及勇气、毅力与创业精神。
实践创新地址了领域实际问题,且切实可行、应用价值高。
在实践中,许多领域都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实践创新,比如,在教育领域中,教师们通过教学实践,积极尝试不同的授课方式和策略,从而打造了一批高素质的学生,丰富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在工业生产中,实践创新也能够带来重大的创新,比如,在自动化生产系统的设计和构建中,通过不断地实践创新,设计出了更为优秀的系统,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因此,实践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人们深度认识问题本质,切实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逐步提升技术水平。
三、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联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从不同的角度为渴望创新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机会。
在实际情况中,它们之间通常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
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
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探讨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三个维度,深入剖析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发展脉络、主要成就和未来展望。
在理论创新方面,本文将梳理和总结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阐述这些理论在指导社会治理实践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同时,还将分析这些理论如何与时俱进,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提供科学指导。
在制度创新方面,本文将重点关注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的制度创新成果。
包括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法治建设、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这些制度创新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保障人民群众权益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实践创新方面,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展示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在实践中的创新举措和成效。
包括社区治理、网格化管理、智慧化治理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以及这些实践如何有效应对社会治理中的难点和问题。
本文将对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进行总结和展望。
在总结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未来社会治理创新的方向和路径。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
二、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
这一理论创新,既是对传统社会治理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新时代社会治理实践的深刻总结和提炼。
新时代社会治理理论创新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
这一理念强调,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它要求在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中,都要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作文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作文
哎呀,说到理论创新,我得提提那个谁,他真是个天才!他敢
于挑战旧观念,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把大家都震惊了。
就像咱
们平时聊天,突然有个人说了个从没听过的观点,是不是觉得挺刺激?这就是理论创新,总能给人带来新鲜感和启发。
而实践创新呢,就像我那次尝试做新菜一样。
理论上看似简单,但真正动手做起来,才发现有好多细节要注意。
不过,通过不断尝
试和调整,最后终于做出了那道美味的菜。
实践创新就是这样,得
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才能看到效果。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它们俩就像好朋友一样,互相支持、互
相促进。
理论创新给实践创新提供指导,实践创新则给理论创新提
供验证。
就像咱俩聊天,我说个想法,你提个建议,咱俩一起完善,最后得出个更好的结论。
这就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合,能带
来更好的结果。
创新这东西,真不是说来就来的。
有时候得冒点险,有时候得
吃点苦。
但你想想,如果不创新,生活得多无聊啊!所以,咱们要
敢于尝试,敢于挑战,不怕失败。
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和惊喜。
论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关系
摘要:邓小平坚持发展观点,主张在思想理论上、社会体制上、工作方法上不断创新。
他的创新思想和实践主要体现在:反对思想僵化,强调必须解放思想; 主张对马列主义既坚持又发展:反对因循传统观念和照抄照搬外国模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勇于指导和促进我国的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重视研究新情况和采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 创新主要包括5个方面,即是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只有通过这几个方面相辅相成才能创造出新的局面。
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有机统一才是如今的发展之道Deng small flat to establish the development view, the main zhang on the thought and theory, social system, the labor party and not broken and the new method. He wanted to and practice innovation thought mainly reflects in: against the rigid, stressed that must liberate thought thought。
Master zhang marxism-leninism to insist and development: the Lord against the fettered by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read and copy copy foreign model, put forward the building of new socialist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Yong to guide and promote our country's system reform and the system and the new;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 of research new and used a new way to solve new problems。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关系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关系
管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互相作用,形成良性互动之势,是今日管理学发展趋
势之一,充分体现了追求多元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管理理论创新方面,以形成系统思维来实施管理,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以及
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来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管理体系的多元协同,达到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实践创新方面,通过实践者的探索与实践,以及多方案的比较,总结规律,不断更新经验,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关系,其本质在于理论与实践联系更加紧密、
相辅相成,以达到完美融合管理理论与实践,实现双重发展。
在理论创新中,需要以实践发现的经验来反馈理论,这又要求实践者必须善于发现及总结实践中的观察与经验,来持续加以更新和完善管理理论。
而实践创新也不可独立于理论,只有对理论的深入了解和理解,才能有效的运用理论,将其化为实践创新的可能性。
紧密结合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以有效提升经营运作效率,取得巨大商业价值,形成良性互动之势,是当今管理理论发展的趋势。
如今,许多企业制订管理战略,融入先进理论,加强现有管理实践,多渠道、多领域实施管理改革,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经济运行的良性有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典范。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作文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作文
理论创新,打破常规的智慧火花。
嘿,你知道吗?理论创新真的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星,总能指
引我们走出迷雾。
它可不会拘泥于老一套,敢于挑战那些看似不可
动摇的权威。
理论创新,就是咱们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让我们对这
个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
就像突然冒出来的灵感,一下子就把科学
的边界给拓宽了。
实践创新,把想法变成现实的魔法。
说起来,理论创新是思想的飞翔,但实践创新才是真正的魔法。
它可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把那些想法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
实践
创新,就是把知识变成生产力的神奇过程。
你得有勇气去尝试,哪
怕失败了也没关系,因为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
在这条
路上,每一步都充满了汗水和智慧,每一次成功都让人眼前一亮。
理论+实践,双剑合璧的创新大战。
哈哈,这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啊,简直就是音乐中的旋律和节
奏,配合得天衣无缝。
理论创新给实践创新指明了方向,而实践创
新又反过来验证了理论创新的正确性。
它们俩就像是一对好搭档,
一起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在这场创新大战中,我们听到了智慧
的呐喊,感受到了探索未知的激情,也看到了创新带来的美好未来。
创新之路,永远在路上的冒险。
创新这条路啊,真的就像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冒险。
你永远不知
道下一个转角会遇到什么,但正是这种未知和挑战,才让人充满了
期待和激情。
在这条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
只要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不断前进,发现更多未知的宝藏。
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
(三)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辨证关系1、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发展动力。
理论创新的来源:产生于实践创新活动的需要。
人类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环境所提供的现成的生存条件而生活,而是人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列宁语)使之符合自己的需要。
实践创新不断生成人的新需要,开阔人改造世界的范围,改进人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手段和条件,这些都是理论创新的素①任平,交往实践与主体际〔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P329。
②李铁映主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1999)!Cl,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Pl “。
的哲学探析二、创新的存在机制材,没有实践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理论的重大突破,因为理论创新作为一项创造性、突破性的思维活动,它是根据实践所提供的新的经验材料来认识新事物、发现新关系、揭示新本质、创造新概念和新学说,建立新体系。
实践创新推动着理论创新。
首先,实践创新的客观进行不断提出一些以前没有提出过的,因而理论也没有得到反映和研究的新问题。
江泽民同志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获取理论创新的深厚源泉和强大动力,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理论创新的实质,是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或趋势及其实现形式。
”即实践创新促成理论创新必要性的生成和为理论创新提出了任务。
其次,实践创新所遇到和产生的新问题,不仅提出了理论创新的新要求,而且还同时提供了理论创新的条件,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材料和经验,还为理论创新的进一步进行确定了方向和新的内容,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①,“日益发展的工业使一切传统的关系革命化,而这种革命又促使头脑革命化,②。
2、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的指导和提升作用理论创新虽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但理论创新不是完全盲目地从属于实践创新,相反,它具有指导作用,这种作用是在实践创新的基础和水平上产生的。
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
(三)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辨证关系1、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发展动力。
理论创新的来源:产生于实践创新活动的需要。
人类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环境所提供的现成的生存条件而生活,而是人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列宁语)使之符合自己的需要。
实践创新不断生成人的新需要,开阔人改造世界的范围,改进人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手段和条件,这些都是理论创新的素①任平,交往实践与主体际〔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P329。
②李铁映主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1999)!Cl,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Pl “。
的哲学探析二、创新的存在机制材,没有实践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理论的重大突破,因为理论创新作为一项创造性、突破性的思维活动,它是根据实践所提供的新的经验材料来认识新事物、发现新关系、揭示新本质、创造新概念和新学说,建立新体系。
实践创新推动着理论创新。
首先,实践创新的客观进行不断提出一些以前没有提出过的,因而理论也没有得到反映和研究的新问题。
江泽民同志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获取理论创新的深厚源泉和强大动力,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理论创新的实质,是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或趋势及其实现形式。
”即实践创新促成理论创新必要性的生成和为理论创新提出了任务。
其次,实践创新所遇到和产生的新问题,不仅提出了理论创新的新要求,而且还同时提供了理论创新的条件,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材料和经验,还为理论创新的进一步进行确定了方向和新的内容,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①,“日益发展的工业使一切传统的关系革命化,而这种革命又促使头脑革命化,②。
2、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的指导和提升作用理论创新虽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但理论创新不是完全盲目地从属于实践创新,相反,它具有指导作用,这种作用是在实践创新的基础和水平上产生的。
国家教学成果奖-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成果总结报告2009年3月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关于大学生就业与社会评价的广泛调研表明,我国当代文科高等教育突出地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基础文科与应用文科分裂。
文史哲类专业基本不开设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类的课程,政、经、法、管类专业的课程方案中人文科学类课程非常薄弱,由此导致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虽有一定人文底蕴,但缺乏接触社会实际、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而应用文科专业毕业的学生又有基础学养薄弱、人文底蕴不足的缺陷。
二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分裂。
大学生学习基本局限于学校之内,接触社会有限,对国情、民情十分隔膜。
三是缺乏有效的能力培养。
大学生往往适应社会能力不足,应变能力不足,从而在走向就业市场时缺乏优势。
近年来各高校开始注重人文素质培养,普遍开设文化素质课,但并未有效解决如上问题,在大多情况下,这些文化素质课只不过是在原来传统课程体系外增加的“营养课”,未能将创新改革的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体过程之中。
还需指出的是,近二十年来的高等教育,其主流是教育大众化,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
相对而言,对于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则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中国要完成构建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不仅需要广大的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才,而且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这正是党的十六大作出“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决策的战略意义。
而培养这样的人才,必须解放思想,打破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胆改革创新。
2002年9月,湖北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省级重点教改项目“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并开设“湖北大学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
本课题是国内较早对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全方位探索的教改项目之一,由我校郭莹教授和周积明教授主持。
该教改项目针对当前文科人才培养的缺陷,着眼于21世纪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借鉴海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确定了培养面向世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文科人才的教改目标,把基础文科和应用文科、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的“两分裂”变成“两结合、两渗透”,建立起以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为中心,以基础文科、应用文科、专业教育为不同学习阶段重心的“三阶段”培养模式,为学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社会需要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一个包含着创新的发展过程。
创新就是破除与客观事物进程不相符合的旧观念、旧理论、旧模式、旧做法,在继承历史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和运用事物的新联系、新属性、新规律,更有效地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
人类的创新活动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包含着知识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归结起来讲,主要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基本方面,它们集中体现了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创新活动。
习近平提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这一论述从理论上深刻揭示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内在联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创新发展的规律性。
(一)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相互关系中,实践创新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理论创新应建立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之上。
理论创新不是空穴来风,不是主观任意,而是实践创新对理论的发展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
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是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进行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
因此,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始于问题,因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实践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新矛盾。
从理论发展史来看,世界上伟大的理论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
可以说,“问题倒逼”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助推器。
历史也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理论大发展的时代。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
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给理论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和理论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实践对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理论又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的理论能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科学的理论由于能够不断地随着新的实践的发展而丰富和发展自身,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能够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到科学的指导作用。
条件化的、僵硬的理论不可能对实践起到积极的作用。
2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在二者关系中,客观规律是第一性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
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能动性,只会导致实践中的失败。
另一方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客观实际、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人们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发现和掌握客观规律,积极进行变革实物、改造世界的活动。
总之,在我们的实践中,应当将积极的工作热情和冷静的科学态度统一起来,既尊重客观规律,又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努力奋斗。
3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的回答世界观问题。
4世界观: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5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6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理论。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的回答世界观问题。
这种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理论内涵及其实际意义
1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问题:第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第一的问题。
此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根本依据。
凡是主张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即是唯物主义哲学;相反,认为精神,思维是世界的本质,意识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的哲学,即是唯心主义哲学。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精神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应物质世界的问题。
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论”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依据。
2哲学的基本问题同实际工作关系极为密切:哲学的基本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
它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认为世界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具体表现为: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
形而上学用独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
1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既矛盾的共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矛盾存在于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无处不在;二是在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都存在着矛盾,即无时不有。
矛盾特殊性则是指不同事物中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内部的双方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告诉我们,不同事物中的矛盾各不相同,因而我们应当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待和处理不同的矛盾,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也就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二者之间是绝对与相对、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或者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二,这一原理向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正确道路,就是从特殊到普遍再到新的特殊。
第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是我们正确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
7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特定领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共同本质和规律,以及人与外部世界的共同本质关系和共同规律,是站在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的总结研究。
所以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一方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发展及其新成果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
另一方面,哲学又给具体科学活动提供指导。
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1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称为事物发展的内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称为事物发展的外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这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同时也承认外部矛盾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作用。
2两者关系:1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2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意义: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1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和支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情况。
四、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
第一,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
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就是矛盾双方中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二是矛盾双方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正确理解矛盾的斗争性,需要注意三点:第一,不要把哲学上讲的“斗争”仅仅归结为社会领域的斗争,甚至只看成敌我之间的对抗和冲突。
第二,有矛盾就有斗争。
第三,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一个从差异、对立到矛盾解决的过程。
差异就是矛盾,就包含着斗争。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对立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只讲斗争性不讲同一性,都不符合事物矛盾的本性。
我们必须善于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做好矛盾转化工作。
五、改革的目标和内容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种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建立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为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及建立现代基业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宏观经济调控,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4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主要有: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