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高考22题逐题特训5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二现代文阅读Ⅱ__小说阅读精准突破一分析情节结构题
专题二现代文阅读Ⅱ——小说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侧重考查考生审美鉴赏和评价的能力,高考题中承载审美鉴赏和评价能力的现代文是小说和散文,本书重点复习这两种文学体裁。
根据这两种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考情,本书在常规考点方面注重从重点难点突破,从考生易失分处着手;在创新题型(情境类题目)方面注重从正面解读,以特色专题的形式呈现。
叙述是小说创作最基本的表达技巧之一,是指作者用陈述性的语言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说明、介绍和交代的一种方式。
叙述的基本功能在于叙事,小说情节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叙述实现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小说的叙述技巧,即小说的叙事技巧。
小说“作用类”题目主要考查小说情节、环境、人物、标题、叙述方式、结构安排、语词运用、表现手法等的作用,在客观选择题和主观简答题中都有涉及。
精准突破一分析情节结构题一、小说情节叙述手法图解二、情节线索图三、情节安排技巧情节手法导图(一)情节叙述手法1.叙述视角插叙与补叙的区别插叙,是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对中心事件的叙述,插入叙述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事件的叙述方式。
它是小说常用的叙述方式。
补叙的内容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章的关键之处。
补叙一般放在文末,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等进行补充介绍。
4.叙述方式制造情节波澜的技巧铺垫与伏笔的区别①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人物或事件。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提示或暗示,使下文的情节不让读者感到疑惑,以求前后呼应。
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②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者看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
而伏笔,一般来说,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因而,伏笔是“隐性”的。
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2021-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高考22题逐题特训
特训一、(xx·最新考纲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美]欧·亨利在华盛顿广场西边,街道都横七竖八地伸展开去,古怪地拐着弯子。
一个画家发现:要是有收账的来催要颜料、纸张和画布的钱,他会突然发现自己两手空空,原路返回,一文钱的账也没要到!之后不少画家就摸索到这里来,寻求低廉的房租。
然后,这里便成了“艺术区”。
苏和琼西的画室设在一所三层楼砖房的顶楼上。
到了11月,一个冷酷的、肉眼看不见的、医生们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悄悄地游荡,一下子就击倒几十个受害者。
琼西遭到了打击,她躺在一张铁床上,一动也不动,凝望着小小荷兰式玻璃窗外对面砖房的空墙。
一天早晨,那个忙碌的医生把苏叫到走廊上。
“我看,她的病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他一面把体温表里的水银柱甩下去,一面说,“这希望就是她要活下去的念头。
她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呢?”“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够去画那不勒斯的海湾。
”苏说。
“画画?——真是瞎扯!”医生走后,苏走进工作室里,把一条日本餐巾哭成一团湿。
后来她装作精神抖擞的样子走进琼西的屋子,嘴里吹着爵士音乐调子。
琼西躺着,脸朝着窗口,被子底下的身体纹丝不动。
苏以为她睡着了,赶忙停止吹口哨。
她架好画板,开始画插图。
年轻的画家为了铺平通向艺术的道路,不得不给杂志画插图。
苏忽然听到一个重复了几次的低微的声音。
她快步走到床边。
琼西的眼睛睁得很大,望着窗外,数着……倒过来数。
“12,”她数道,歇了一会儿又说,“11,”然后是“10”和“9”……苏关切地看了看窗外。
有什么可数呢?只见空荡阴暗的院子,20英尺外一棵老常春藤,攀在砖墙的半腰上。
寒风把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都吹掉了,几乎是光秃的枝条。
“什么呀,亲爱的?”苏问道。
“6,”琼西几乎用耳语低声说,“它们现在越落越快了。
三天前还有差不多一百片,……等到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就该去了。
难道医生没告诉你?”“哼,我从来没听过这种傻话,”苏不以为然地说,“那些破常春藤叶子和你的病有什么关系?不要说傻话了。
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考 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 1-2 Word版含答案.doc
—————————高效演练—————————一、(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
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
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
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
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
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
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
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
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
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
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
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
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
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
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
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
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他对以科举为轴心的学校教育非常不满,痛斥之为名利争夺场,黄宗羲所理想的学校,是超越功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
在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体现思想解放的创新家园。
黄宗羲断然否认皇权与真理的等价性,强调是非不是任何专断的意志所能独裁,必经理性辨析而后定。
其间隐含了黄宗羲对学校的不迷信、不盲从而唯在求真求是的创新寄意。
黄宗羲曾痛斥科举祸国殃民,而其最大的危害则是“取士而锢士”,扼杀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追求,使“经、训”俨然雷池,士人不敢越之半步。
黄宗羲痛斥科举强化了这种盲从迷信的学术风气,使“数百年亿万人之心思耳目,俱用于揣摩抄袭之中”,士林失去了思想的活力和探索的勇气,从而形成严重的“封己守残”。
有鉴于此,黄宗羲大声疾呼要冲破迷信,要学贵独创,学贵自得:“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
…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黄宗羲反对“以水济水”,正是期待学校教育彻底摈弃科举的“锢士”之弊和“空华臭腐”的精神沉沦,而涵育独抒已见的勇气与冲破成见的创新活力。
黄宗羲曾开宗明义地说过:“学校,所以养士也。
”不过,这里的“养士”,绝非仅仅是培养、造就一般的人才,或者是科场得意,进而能博取功名利禄的人,其寄意所在是为国家培养和准备安邦与治天下的精英与栋梁。
具体说来是像东汉太学生那样,“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是如宋代的太学生那样,“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
可能正是在此安君保国的意义上,黄宗羲又强调学校有着使天下达于大治的重要功能:“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高考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 高考22题逐题特训2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高考22题逐题特训2不分版本高考22题逐题特训(二)高考第1~3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二)一、(XXXX·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题3分)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周飞亚《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
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到达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表达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历经几千年流变,开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
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趋式微。
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
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表达。
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为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似乎还不够。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
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任务限时集训1 现代文阅读Ⅰ(含解析
任务限时集训(一)现代文阅读Ⅰ(限时35分钟)导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战“疫”状态。
在这场阻击战中,我们需要面对的,是新冠病毒这一共同的敌人;我们需要实现的,是战胜肺炎疫情这一共同的目标!在这场浩大的战“疫”中,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其中,一同见证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
生活就是课堂,以疫情素材入题,可以增强我们的爱国意识,激发我们的奉献精神.材料一: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也受自然规律制约。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不仅疫灾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而且疫灾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
从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相对频繁;温暖期气候较稳定,疫灾也相对稀少。
同时,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
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霍乱等。
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 720年间,我国至少有893年为疫灾流行之年,疫灾频度达32。
83%,平均不到3年就有1年发生疫灾。
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频度为20.99%,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自北宋以来,疫灾频度不断上升,且居高不下,是第二个疫灾高峰期。
近3 000年来,中国的疫灾频度总体上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在中国古代,每当疫灾发生,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神灵,请求上天宽宥。
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
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和民间的应对效率,总体而言仍然非常低。
(摘自《疫灾的历史地理学思考》,有删改)材料二:“新冠肺炎”具有强大的人传人特性,从很大程度上说,普通民众的行动决定了这场战“疫”的成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系列——高考26题逐题特训 高考第21_22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1.(2015·绍兴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赏心亭①[北宋]王珪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①赏心亭:建康(今江苏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
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
②玉树:《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1)首联写出了建康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主要的艺术特色。
答: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永遇乐[宋]苏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①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②夜景,为余浩叹。
注①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在宅邸所筑小楼。
②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造。
(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种表现手法。
(2)全词表达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请联系下阕简要赏析。
答: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注]淮上女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
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
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注南宋宁宗嘉定末,金国军队南侵,掳掠了大批淮上良家女北归。
作者即是其中之一,她于泗州客舍题写了此词。
(1)“万顷烟波万顷愁”一句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方法。
(2)请简要分析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答: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第三溪唐彦谦日晏霜浓十二月,林疏石瘦第三溪。
云沙有径萦寒烧[注],松屋无人闻昼鸡。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高考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 高考22题逐题特训3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高考22题逐题特训3不分版本高考22题逐题特训(三)高考第4~6题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一、(XXXX·最新考纲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胡秋原:两岸破冰第一人刘作忠1910年出生于湖北黄陂的胡秋原,15岁时考入国立武昌大学学习理工,后因参加共青团,主编《武汉评论》,反对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屠杀共产党人而遭受白色恐怖的追捕。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回国投身抗战,被任命为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中央日报》副总主笔,以及《东南日报》和《香港时报》总主笔,并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创办《祖国》《民主》《政治文化》及《评论》等刊物,宣传全民族抗战。
1948年,胡秋原中选为国民党政府首届立法委员,1950年去台后仍任立法委员、“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大学教授,独立主办《中华杂志》。
胡秋原一生著作等身,达100余种3000余万字。
他一生都在为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奔波四方。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胡秋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
他曾说,台湾和大陆是一个整体,大陆不能没有台湾,没有台湾便失去屏障;台湾不能离开大陆,离开大陆便成了国际孤儿。
两岸必须统一在一起,否那么两边都要受到损害。
他特别强调:台湾想离开大陆搞独立,不但在政治上不可能,在经济上也做不到,如硬要分裂出去,受苦的还是台湾民众。
1988年4月,胡秋原在台岛发起成立“中华统一联盟〞,并被公推为荣誉主席。
9月12日,他无视台湾当局“三不〞政策,偕夫人敬幼如、长女胡采禾及“统一联盟〞代表,由美国旧金山直飞北京,是为海峡两岸隔绝40年后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高层人士,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
到达北京的当日,胡秋原就得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的亲切接见。
胡秋原充满激情地说:“20世纪中华民族多灾多难,民族分裂的状况至今依然存在,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尽快地结束这个不幸。
新高考高三年级考前冲刺试卷(新高考Ⅱ)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届高三年级考前冲刺试卷(新高考Ⅱ)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算法推荐时代的“过滤气泡”①“后真相”的释义为:诉诸情感和个人的信念要比客观事实对形塑公众舆论的作用更大。
很多学者把它与社交媒体和个性化推荐技术联系起来,认为社交媒体使用者不经查证分享来路不明的内容,推动了假新闻的泛滥;同时社交媒体所使用的算法技术,导致了“过滤气泡”效应,使公众更不易接触到与自己想法相左的信息,加剧了群体偏见。
②“过滤气泡”概念最早由互联网活动家帕里泽提出。
他发现两个人使用谷歌检索同一词语,得到的结果页面可能完全不同;不同政治立场的人浏览同一个新闻事件,看到的新闻倾向也可能完全不同。
比如2010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帕里泽委托两位住在北部并且受教育程度相似的朋友在谷歌上搜索有关的消息。
一位获得了其深水地平线漏油事件的信息;另一位获得的却是关于该公司的投资信息。
由此可见,在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可以精准掌握用户偏好,为用户过滤掉异质信息,打造个性化的信息世界。
但与之同时,信息和观念的“隔离墙”也会筑起,令用户身处在一个“网络泡泡”的环境中,阻碍多元化观点的交流。
帕里泽将此称为“过滤气泡”。
③尽管“过滤气泡”受到高度关注,但事实上仍属于“新瓶装旧酒”。
早在十多年前,有关“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协同过滤”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
传播学家桑斯坦认为,信息的协同过滤会造成信息窄化,使群体成员倾向于加强与本群体的联系,忽略同外部世界或者其他群体进行信息交流,导致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现象,促使“信息茧房”的产生。
处于“信息茧房”之中的公众有如“把自己封闭在自我设计的回音室里,每个人听到的只是自己的回音,相同的意见会不断被重复,异质的观点会被过滤掉,这无异是一个作茧自缚的过程。
2020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 含答案
二轮复习专题测试题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生命就像一缸米郭文斌(1)越来越深切地感到时间是物质的,具体的,就像手上的粉笔,只要你写,它就会短下去;又像阳光下的雪,即使你不动它,它也会薄下去。
总之,现在在我心里的时间它是量化的。
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它有一个总量。
就像一缸米,只要你用,它总会完。
(2)那么拿这有限的时间来做什么,就成了关键。
假如今天我盯了一天股市能够赚十万元,自己是赚了还是赔了?通常看来,肯定是赚了。
但在我看来,肯定是赔了,因为你时间之缸内的一碗米没了。
也许有人说,那你不去股市,这一碗米也没了啊。
对,但对还有更高超越性追求的人,他就会把这一碗米用在终极目标上,哪怕进项不多。
(3)因此看来,目标成为关键中的关键。
精神富翁也许不反对财富,但财富应该是朝着精神高地行走时产生的副产品,比如你讲完一堂课,临行对方给你一个红包,那就是你精神劳动的副产品,它也许没有你守在股市上挣得多,但它的价值非常大,因为你点亮的是无数心灯。
(4)同样,文字是能够看得见的时间。
比如现在,我在电脑上写下一行字,看上去是写下一行字,其实是写下一行时间。
再打个比方,比如今天你写了一万字,为一个你并不看重的征文,你可以挣十万元奖金;对于真正懂得财富的人来说,他也不会为那十万元去写那一万字,他宁可拿用来挣这十万的时间写一千跟终极目标有关的文字,这虽是一千字,虽然可能只挣一百元,但它是朝着目标前进的,是正值;而那十万元奖金则是负值,因为你向终极相反的方面消耗了时间,你退步了。
(5)时间从嘴巴里也溜走了不少,一句话就是一粒米,两句话就是两粒米,有谁算过,或者有谁留心过,每天从我们嘴巴里溜走了多少米?大半碗吧?那么,我们时间之缸内的米就少了大半碗。
如果我们把时间看成是缸里的米,把每天从我们嘴里说出去的话看成是缸里的米,我们就会被吓一跳。
(6)人们之所以挥霍时间,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时间之于生命,是一个量,是一个限量。
(7)时间从我们眼睛里溜走得更多。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综合复习卷
2022届高三二轮综合卷语文(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研究魏晋玄言诗,不可忽略当时盛行的两个思辨:一是诗歌所要表达的深刻内容与语言文字自身的客观制约的矛盾冲突,即言意之辨;二是轻视品德修养而高扬才情的个性追求,即才性之辨。
中国古人说“言为心声”,相信人的心思是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的。
就诗歌创作而言,有“诗言志”之说,把言作为表意的基本方式和功能。
因此,“辞达而已”的观点比较深入人心。
但《老子》《庄子》却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等“言不尽意”的观点,使语言的表达功能受到质疑。
尤其是魏晋时期,文人普遍倾向于认同老庄之学,因而“言不尽意”的观点一时占了上风。
但魏晋文人明白,诗歌总是要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语言的不尽意性既可以让人们完全不在乎语言的使用状况,也可以使人们更加注重选择能表情达意的词语。
前者干脆把《老子》《庄子》等文中的概念、词语直接引入诗歌,出现了充斥着理论词汇、刻板言理的诗作,如孙放的《咏庄子》和支遁的佛理诗。
后者一方面热衷于玄谈活动,通过玄谈来锻炼语言能力;另一方面用客观意象,如山水等来表情达意,这就是陶渊明的一些田园诗、谢灵运的一些山水诗被人们视为玄言诗的根本原因。
魏晋玄言诗虽然没有什么脍炙人口的作品,但它却是创作主体第一次思考诗歌表现的本体意义,寻求语言表达功能的本质突破,尽管这一切都是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展开的,但对诗歌创作行为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新高考高考语文二轮综合复习卷
(新高考)2022届高三二轮综合卷语文(二)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音乐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
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
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
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
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
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
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历史中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
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
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
【2024高考二轮复习考点精准突破】2024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II文学类文本之小说阅读探究标题、主旨意蕴精准突破考点1探究小说标题作用一、小说标题常见的五种作用1.点明小说的中心。
2.高度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3.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4.交代主要人物。
5.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二、探究小说标题题的常见设题方式1.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2.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还是“×××”?为什么?3.小说以“×××”为题,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4.小说以“×××”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探究小说标题题五个答题角度1.标题与情节的关系。
看标题是不是小说的线索,能不能组织全文;是否设置了悬念,能不能吸引读者;是否对情节进行了概括。
如果标题中有对物象、情感等的表述,考生应注意从情节角度进行思考;如果与标题相关联的内容在文章中屡次出现,考生应从情节角度思考作答。
2.标题与形象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是否暗示了人物命运,是否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了概括。
3.标题与环境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是否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气氛;是否有深层次的社会性含义。
标题中如果有表明时间(或时代)、处所、状态(社会状态、自然状态)的字眼,考生在答题时必须从环境角度思考。
4.标题与主旨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运用双关、比喻、反语象征等手法,寄托情感,深化主旨;是否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是否对主旨的阐发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5.标题与读者的关系。
看标题能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带来深度思考。
四、物象意蕴(含义)1.找出文中描写该物象的所有句子物象一般散见于文中各处,应该找到文中描写物象的所有句子,以形成对物象的整体把握。
同时,物象一般具有多层含义,如果漏找一处,很可能就遗漏了一层含义。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高考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专项增分练二 现代文阅读(二)
专题专项增分练(二) 现代文阅读(二)(时间:40分钟满分:1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管仲的经济思想中,最为奇特的一项是鼓励消费,他甚至倡导奢侈,这在古往今来的治国者中可谓仅见,在《管子》一书中就有一篇奇文《侈靡篇》。
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这显然是长期短缺经济的必然产物。
然而管仲却提出“俭则伤事”的观点,在他看来,大家都不消费,就会造成商品流通的减少,从而妨碍生产营利的活动,故曰“伤事”。
(见《管子·乘马》:“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
”)要如何才能推动消费?他的答案是,多多消费,甚至无比奢侈地去消费。
(见《管子·侈靡》:“问曰: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
”)管仲的这一论述曾经迷惑了此后数千年的中国学者,很多他的信奉者言及于此,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百般替管仲声辩。
直到近世,历史学家郭沫若才给予了合理的解释。
郭氏认为:“他是肯定享乐而反对节约的,他是重视流通而反对轻视商业的,他是主张全面就业而反对消极赈济的,为了能够全面就业,他主张大量消费,甚至主张厚葬。
他的重点是放在大量消费可以促进大量生产这一面。
因而在生产方面该如何进行,如何改进技术之类的话,他就说得很少,几乎可以说没有。
”(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
)管仲倡导奢侈的理由是,“丹砂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
富者靡之,贫者为之”。
就是说,只要不人为地堵塞利源,商贾就会日夜不息地从事营运而不知休息,而富裕的人只有不断地消费,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可做。
为了强化自己的观点,管仲甚至做过极端的比喻,他建议在煮蛋之前应先加雕绘,在烧柴之前要先加雕刻——“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
”管仲本人就是一个富足的享乐主义者。
孔子说他的奢侈堪比国君——“其侈逼上”,《史记》说他“富拟于公室”。
据《韩非子》和《论语》等书记载,齐桓公把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管仲。
语 文202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2卷
202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土星5号火箭升空了!它一点一点上升,庞大的身躯稳健有力。
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被巨大的推力紧紧摁在座位上。
火箭在他们身下持续上升,各级火箭按照预定程序点火,第一级火箭、逃逸塔、第二级火箭一一分离。
绕地球轨道飞行一周后,宇航员检查了火箭和飞船状况。
第三级火箭再次点火,把飞船推向更远的高空。
当地球被甩到身后,就是船箭分离的时候:第三级火箭前端打开,哥伦比亚号从顶端弹出。
鹰号(登月舱)在火箭顶端继续待命,这艘小飞船外形奇特,像一只蜷缩着的蜘蛛。
哥伦比亚号的驾驶员柯林斯,让飞船慢慢转身。
“哥伦比亚”与“鹰”对接成功。
宇航员告别土星5号的最后一级火箭,乘坐合成一体的两艘小飞船继续飞行。
终于抵达月球上空。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鹰号离开,向着月球越飞越近。
柯林斯驾驶着哥伦比亚号孤独地环绕月球飞行。
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时刻关注着、期待着……预定着陆区在哪儿?宇航员们全力搜寻。
但是意外忽然发生:当他们发现着陆区,鹰号已经飞过了头!数英里一闪而过,舷窗外的月球变得崎岖不平。
家园远在万里之外,更无法奢望什么援手。
此时此刻,他们能做的,只有保持镇定,平稳驾驶,继续飞行。
看到了,就在不远处,那里平整而干净!鹰号慢慢减速、缓缓下降,登月舱越来越低、越来越低……直到平稳落地!此时此刻,在遥远的地球,人们鸦雀无声、屏息聆听。
一个声音从遥远的太空传来,那是阿姆斯特朗从月球发出的声音:“这里是静海基地,‘鹰’着陆成功。
”他异常平静,地球上的人们却爆发出欢呼的声音。
随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沿着舷梯爬下登月舱。
陌生、寂静、壮丽的月球从此有了生命。
(摘编自布莱恩·弗洛卡《登月》,袁玮译)材料二:今年6月,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举行会议,中国科学家介绍了“嫦娥四号”探月任务,表示将于2018年底前将中继卫星发射至月球背面上空一个引力稳定的位置,即地—月L2点,这颗中继卫星将执行为期三年的任务、新华社的报道没有透露“嫦娥四号”发射的具体时间,只是说将在2020年之前发射。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高考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 高考22题逐题特训5
高考22题逐题特训(五)高考第7~9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一)一、(2017·最新考纲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小区鸡鸣李忠元张三一忍再忍,可一连十几个“凌晨两点”他都被这可恶的鸡叫声吵醒,张三坐卧不宁,甚至怀疑自己患上了顽固的失眠症。
自打买了新楼房,张三就痛快地搬了进去。
还是新房子好啊,躺在软绵绵的床上,真舒服,张三的脸上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喜悦,不知不觉睡着了。
可这醉人的安适却是一会儿的事。
睡着睡着,张三突然觉得有声音,就扑棱爬起来,侧耳细听,声音却是传自楼外。
张三披衣下地,来到阳台细心查看,这回终于听清楚了,是一声声沙哑的鸡鸣由远而近,很是吵人。
张三顿时睡意全无,张三想不通,是谁这么嚣张?竟在这时尚小区里堂而皇之地养上了公鸡!这天,实在忍无可忍的张三天还没亮就起了床,悄无声息地下了楼,循声找去,却见对面一楼的一户人家窗前架着一个铁丝笼子,一红一黑两只大公鸡正比赛似的扯脖子欢叫呢!张三这个气啊,可恶的畜生,看你把老子折磨的!张三捡起脚下的一块石子,想惩罚一下这两个可恶的东西。
没想到石头还没出手呢,就听耳边嗷地一嗓子,把张三吓了一大跳。
张三一抬头,只见一个白发老头正对他怒目而视,张三一时像个做错事的孩子,羞红了脸,挺着脖子却不知说什么好。
你干啥,想杀生?老爷子精神矍铄,说话挺霸气。
看样子你也是农村出来的,怎么这么不爱惜生灵呢?张三低下头,打量了一下自己。
农村人?我哪里像农村人?从买楼那天起俺就成了正儿八经的城里人了!张三不服气。
死老头子,看我不告你,两只破公鸡还动不得了,宝贝似的,俺找说理的地方去!张三气嘟嘟地,一溜烟似的跑到了物业办。
室内乌烟瘴气,满地垃圾,两个自动麻将机边坐满了打麻将的,吆五喝六,战得正欢,根本没人理睬张三。
看这场面,张三怯怯的,心中的怒火顷刻间被浇熄了一大半儿。
张三悻悻地出了屋子,但张三还是满怀希望的,毕竟这半夜鸡叫是人人愤慨的事,难道他物业的人就不嫌吵闹吗?张三在小区里也撺掇邻居一起去告公鸡扰民,可他话一出口,别人都无奈地摇摇头,走掉了,谁也不理睬他。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最新试题精选训练(精析版):现代文阅读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最新试题精选训练精析版现代文阅读母亲的《锁麟囊》王虹莲读完了博士,又从国外镀了金,她却没有很好的前程,在公司里受到排挤。
她整夜失眠,甚至,与这个世界说再见,一直是她心里的念头。
如果不是念着母亲,她真的就去了。
母亲抚养她实在是不容易——母亲那时没有工作,一个人糊火柴盒供她上学;她读到博士,是母亲一分钱一分钱供出来的,她想给母亲一个最好的回报,但是……母亲文化不高,喜欢听单田芳的评书,粗重沙哑的声音几乎天天响起。
那却是她不喜欢的,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的东西,她宁愿一个人沉默地呆着。
一天黄昏,她还是一个人发呆,看着外面的天空,暮色沉沉,好象要下雨了。
她突然又听到了单田芳的评书,在这寂静的黄昏里,那评书显得更沙哑吵闹。
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声音马上就没有了,以后几天的黄昏也是沉静的,死一样的沉静。
她反而又觉得太安静了。
她想,真的太没有意思了。
又是一个黄昏。
她听到外面有人唱京剧。
是一个女人的声音,很婉转婀娜的调子,那戏词更吸引了她: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味尽, 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
我只道铁富贵一生享定,又谁知祸福事顷刻分明。
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 到今朝只落得旧衣破裙。
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 他叫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她呆住,这么有禅意的戏词,真是美丽得不像样子,她随便对母亲说了一句:“这京剧唱得可真好。
”但她知道,母亲并不能懂得。
第二天,那个女人的声音又响起来,她伸出头去,看到一个快四十岁的女人,微胖,在那里认真的唱着,而且还穿着戏衣,甩着水袖,还是那段。
她站在楼上,看呆了。
母亲过来说:“是《锁麟囊》,传统的程派戏,程砚秋先生的,是知识分子的流派,周总理也喜欢呢。
”她惊讶地回过头去看着母亲。
程派的调子,倒蛮符合她的心境。
那天晚上,她睡得很好。
后来,她几乎每天都能听到这个女人在楼下唱戏,总是程派,幽咽婉转,婀娜悠扬,非常让人喜欢。
是那种禅意的喜欢。
“她活得多好啊!”她对母亲说。
高考语文(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综合提升练2Word版含解析
综合提升练(二)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悲剧美的音乐诠释①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
它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音乐中的悲剧美是整个艺术悲剧美的重要的、极有光彩的组成部分。
它把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加以集中、浓缩,以音乐所特有的表情效果使人们在苍凉悲愤或慷慨激昂的感受中,获得音乐美的体验。
②悲剧美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用语“悲剧”,也不同于戏剧体裁中的悲剧,而是作为美的一种存在形态,即具有悲剧因素的客体对象,所以它既与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戏剧体裁中的悲剧有着内在联系,又具有本质区别。
美学悲剧包括了人类历史上、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不幸和苦难的事件,包括了一切艺术对这种苦难现象的表现。
悲剧性的审美意义“是具有正面素质或英雄性格的人物,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剧烈冲突中,遭到不应有的、但又是有必然性的失败、死亡或痛苦,从而引起人的悲痛、同情、奋发的一种审美特性。
”悲剧本质上与崇高相通或类似,必须能使人兴奋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悦。
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人们通常都承认悲剧是崇高的最高、最深的一种。
”这表明悲剧是一种富于哲理性、崇高的艺术。
不过,并非所有的崇高都是悲剧,也不是所有的悲剧都属于崇高,那些表现英雄牺牲的悲剧性,具有震撼力,本身就与崇高相通。
但具有正面素质的“小人物”的悲剧则是在社会生活中遭到不应有的痛苦而引起人们同情、沉思。
这类悲剧性与崇高相去甚远。
然而悲剧的效果就在于通过描写人类类似的苦难,来引起人民的恐惧与怜悯,从而净化和陶冶情操。
③大多数美学家认为,悲剧除了痛感之外还能给人一种深层次的快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22题逐题特训(五)高考第7~9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一)一、(2017·最新考纲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小区鸡鸣李忠元张三一忍再忍,可一连十几个“凌晨两点”他都被这可恶的鸡叫声吵醒,张三坐卧不宁,甚至怀疑自己患上了顽固的失眠症。
自打买了新楼房,张三就痛快地搬了进去。
还是新房子好啊,躺在软绵绵的床上,真舒服,张三的脸上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喜悦,不知不觉睡着了。
可这醉人的安适却是一会儿的事。
睡着睡着,张三突然觉得有声音,就扑棱爬起来,侧耳细听,声音却是传自楼外。
张三披衣下地,来到阳台细心查看,这回终于听清楚了,是一声声沙哑的鸡鸣由远而近,很是吵人。
张三顿时睡意全无,张三想不通,是谁这么嚣张?竟在这时尚小区里堂而皇之地养上了公鸡!这天,实在忍无可忍的张三天还没亮就起了床,悄无声息地下了楼,循声找去,却见对面一楼的一户人家窗前架着一个铁丝笼子,一红一黑两只大公鸡正比赛似的扯脖子欢叫呢!张三这个气啊,可恶的畜生,看你把老子折磨的!张三捡起脚下的一块石子,想惩罚一下这两个可恶的东西。
没想到石头还没出手呢,就听耳边嗷地一嗓子,把张三吓了一大跳。
张三一抬头,只见一个白发老头正对他怒目而视,张三一时像个做错事的孩子,羞红了脸,挺着脖子却不知说什么好。
你干啥,想杀生?老爷子精神矍铄,说话挺霸气。
看样子你也是农村出来的,怎么这么不爱惜生灵呢?张三低下头,打量了一下自己。
农村人?我哪里像农村人?从买楼那天起俺就成了正儿八经的城里人了!张三不服气。
死老头子,看我不告你,两只破公鸡还动不得了,宝贝似的,俺找说理的地方去!张三气嘟嘟地,一溜烟似的跑到了物业办。
室内乌烟瘴气,满地垃圾,两个自动麻将机边坐满了打麻将的,吆五喝六,战得正欢,根本没人理睬张三。
看这场面,张三怯怯的,心中的怒火顷刻间被浇熄了一大半儿。
张三悻悻地出了屋子,但张三还是满怀希望的,毕竟这半夜鸡叫是人人愤慨的事,难道他物业的人就不嫌吵闹吗?张三在小区里也撺掇邻居一起去告公鸡扰民,可他话一出口,别人都无奈地摇摇头,走掉了,谁也不理睬他。
回楼后,张三越想越窝火,现在的城里人真是太麻烦了!张三盼着物业早日解决,就一忍再忍,希望事情尽早出现转机。
这天晚上,张三早早地躺下来,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后半夜,睡得迷迷糊糊的张三又被鸡叫声惊醒了。
那可恶的鸡叫很有穿透力,由远及近,划破长长的夜空,一遍又一遍,让张三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张三睁着惺忪的睡眼,看天还没亮,就无奈地拿起一本杂志看起来,可这恼人的鸡叫竟没完没了,让张三难以静下心神,看书也是心不在焉,一目十行。
第二天一大早,张三下楼时竟意外地发现难得一见的开发商刘金正在给那两只公鸡喂食吃。
这一发现令张三吃惊非小,他更来气了。
一打听,张三才知道,那个养鸡老头竟是刘金的父亲!我说这事儿怎么迟迟得不到处理呢!没有犹豫,张三又单枪匹马杀到物业办,去兴师问罪了。
正好刘金坐班,张三就像个开了火的机关枪,一通嗒嗒,把心里的怨气竹筒倒豆子一样倒给了刘金。
张三,这楼里住着千百户,人家都不吱声,你凭什么来此叫嚷啊?张三听刘金这么质问他,腾地火了。
他不吱声,我也不吱声,大家都漠然置之,难道任凭这两只公鸡搅得一辈子不得安宁,还要我们忍气吞声吗?本来,张三是来干仗的,没想到自己唇枪舌剑,却换来了刘金“扑哧”一笑,张三立时蒙了。
张三还没回过神来,刘金又是一拍桌子,张三吓一跳,以为刘金要动手呢!没想到,刘金不慌不忙,从夹包里掏出一盒大中华,衔在嘴里一支,随后“啪”一声用打火机点上了,吞起云吐起雾来。
张三,你不是一直没工作吗?今天,我正式通知你,你现在就是这个小区的物业办主任了,这里的一切事务由你全权负责!张三一时愣住了,什么、什么……张三,我忙于北京的楼市开发,这里根本无暇顾及,管理一团糟,为寻找一位认真负责的人来管理小区,管好小区,我家老爷子,就特地从农村买来两只爱打鸣的大公鸡,没想到激怒的是你!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作品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最后两段内容的安排就颇具匠心: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B.张三羞于自己是个农村人,当刘老爷子说他是农村人时,他很不服气,于是决定告刘老爷子小区养鸡。
C.开发商刘金让张三当物业办主任,目的是用工作贿赂张三,让他不要再管自己父亲小区养鸡的事了。
D.作品在刻画人物形象上采用了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艺术手法,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E.本篇小说通过张三的所作所为以及最后他被认命为“小区的物业办主任”这一事件,表现了“凡事都需认真负责”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B.说法有误,张三状告刘老爷子养鸡,是他的本意,并不是因为说他是农村人,才决定告状;C.表述有误,从文章最后一段话可看出,刘金是为了找到一位认真负责的物业管理人员,才出此下策的,并不是为了贿赂张三才给他工作。
[答案]BC 2.请简要分析“室内乌烟瘴气,满地垃圾……心中的怒火顷刻间被浇熄了一大半儿。
”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首先要从内容、结构、主旨三个方面入手来分析,本段话在小说的中间,那么必有推动情节发展,起到铺垫和伏笔的作用。
(意思对即可) [答案]从内容上看,说明小区管理混乱,物业办人员素质不高,为后文开发商任用张三做了铺垫;结构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张三与开发商相遇后的情节表现及情节变化埋下伏笔。
3.有人说,文章题目“小区鸡鸣”并不能反映小说内容,改成“张三”更切题一些。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所反映主题的能力。
这是一道探究题,所以在写答案时,一定要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是赞成观点一或赞成观点二),然后结合人物、情节、主旨等方面进行分析,只要言之成理,能够为自己的观点服务即可。
[答案]示例一:“小区鸡鸣”好,“小区鸡鸣”是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引出了主要人物张三,张三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小区鸡鸣”进行的;用“小区鸡鸣”作题,显得含蓄,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暗示了主题。
示例二:用“张三”为题好,张三是文章的主要人物,全文内容都是围绕他的活动来写的,以“张三”为题显得简单明白;而且作者的目的也想通过张三的所作所为来反映一种社会现象:有些小区硬件设施符合社会的发展,而物业管理水平滞后,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呼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共同创造和谐社会。
(意思对即可)二、(2017·最新考纲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4分)老娘土江岸钟海强舰长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甲板上,目不转睛地瞭望着一望无际的海域。
近处,白色的浪花在蓝色的海面上翻滚,仿佛蓝色的布匹上点缀着细碎的白花;远处,海天一色,分不清楚哪是天哪是海,海的蓝把天的蓝彻底消融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再过一个月,他就要告别心爱的舰艇,告别祖国的南海疆域,解甲归田。
也许,这一次出航,就是他的最后一次。
作为一名守卫南海二十多年的老兵,他当然忘不了他在海军的第一个岗位:某礁盘的守卫战士。
今天,他带领他的舰艇出航,恰好路过那个礁盘,他计划在那里停泊一下,故地重游。
近了,近了,礁盘就在眼前。
他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其实,钟海强是土生土长的大别山人,参军之前是个旱鸭子,见过的最大的水域就是他家门前的那条洗脂河——淮河上游的一条支流。
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那批兵来到了南海。
经过三个月的新兵训练,他们下连队了。
他进驻了一个岛屿。
后来才知道,他驻扎的地方根本算不了岛屿,只是一个礁盘——358号。
礁盘只有篮球场大小,四周比海平面高不了多少,稍有风浪,礁盘就被海水淹没。
他们班其实是驻扎在礁盘中央高高的钢筋架上。
这种凌空高阁上的生活,让他头晕目眩,呕吐不已。
班里只有三个人:班长、副班长和副班长口中的“新兵蛋子”钟海强。
钟海强水土不服,没完没了的呕吐几乎使他虚脱了。
班长急得直搓手,一迭声地问:“怎么办?怎么办?”副班长斜睨着钟海强,轻蔑地说:“新兵蛋子,熊样儿!”钟海强从床上挣扎起半个身子,对班长说:“用老娘土,煎水,给我喝。
”班长根本没听清楚钟海强说的是什么,只听见一个“土”字。
“土?这里哪儿有土?要土干什么?”他狐疑地问。
“土,老娘土,在我包里。
”钟海强说。
班长打开钟海强的包,仔细翻了翻,没找到老娘土。
班长看看钟海强,钟海强看看班长,稍顷,他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来,看看副班长。
副班长恼火地说:“你说的是那一包黑不溜秋的泥巴块儿吧?昨天整理内务,我给扔了。
”钟海强突然像中了邪一样,凶狠地瞪一眼副班长,翻身下床。
班长想拦他,没拦住。
转眼间,他跌跌撞撞地冲出房门,石磙一样滚下了高高的台阶。
幸亏大海还没有涨潮,他的那包老娘土还在礁盘上,安然无恙。
身体恢复以后,钟海强对班长说:“在我们老家,父母都会为远行的孩子准备一包这样的土。
它是从土灶里敲下的经过天长日久烘烤的锅心土,因为大都由老母亲亲手敲下,包好,送给儿女,所以我们当地人把它叫作‘老娘土’。
人在他乡,水土不服,用老娘土煎水喝了,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班长“哦”了一声。
副班长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
不久,副班长病了。
钟海强拿出他的老娘土,准备给副班长煎水喝。
班长不同意,他说:“副班长是新疆人,你是河南人,你的老娘土对他有用吗?再说,你刚来,水土不服,副班长来这里一年多了,又不是水土不服,怎么能用老娘土?”钟海强说:“班长,不管是新疆还是河南,我们都来自陆地,对于海洋来说,陆地上所有的土,都是我们的老娘土。
试一试,不行吗?”谁知道,一碗浑浊的老娘土汤喝下去,副班长病情减轻;喝了第二次,明显见好;喝了第三次,已经生龙活虎了。
从此,副班长改变了对钟海强的看法,更改变了对老娘土的偏见。
他寄信到新疆老家,让父母寄一包同样的老娘土来。
后来,钟海强当了班长,他要求每一个战士探亲返回时,都要带包老娘土……“报告舰长,358号礁盘已到,是否停泊?”值班员走过来,“啪”地举手敬了一个礼。
钟海强从回忆中清醒过来,声音低沉地说:“停靠十分钟,我下去看看。
”358号礁盘上,仍然是三个兵:班长、副班长、一个新战士。
他们正列队向钟海强敬礼!钟海强走上礁盘,环顾四周,礁盘已经今非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