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向善是德育的价值预设的教学成果.doc
阙失与复归:高校德育目的何以诠释人性向善
是
从 当前高 校德 育 目的 的表述 中可见 ,高 校德 育 凸显 了社 会 主义现 代化 建设 的重要 性 ,德育 目的也
表现 出 了重视 社会 、忽视 个人 的价 值取 向。这 种价
值 取 向过 分强 调 以社会 为 中心 ,主张德 育 的 出发点 和归 宿应 完 全从 属 于 国 家 和 社会 的政 治 经 济 需 要 , 以至忽视 人 的发 展 。这就 意 味着 ,一 方面 ,德 育相
味着 社会 需 求 是 行 动 指 南 ,个 人 要 忠 实地 受 其 指 挥 、领 导 。因此 ,教 育 对象 在德 育 中所 表 现 出来 的
发生 了转义 :从其 本 义使 人善 良,转义 为个 人完 善
发展 ,后 又 转 义 至 使 个 人 成 为 完 善 发 展 的 社 会
人②。正 是这 种 “ 向善 ” 的 转义 使 得 人 性 与整 个 教 育发 生 了关联 :人性奠 定 了教育 的人学理 路 ,指 明
是 其受 动性 的 一面 ,更 时刻 面临 着个体 自然 属性 受
到威胁 的危 险 ,最终 失 去本 我 的体验 。这种 德育 培 养 下 的人俨 然 已经 成 为 教 育 者依 据 既 定 的工 具性 、 功利 性 标准 而进 行加 工 的对象 。这 样教 育对 象在 德 育 的教 育者模 塑教育 对象 的实 施过 程 中可 能将逐 渐 丧 失其 能动 性 。 如 果高 校德 育仅 止步 于此 发展 ,那 么它 就将仅
[ 键 词 ] 高校 德 育 目的 人 性 关
人 性 假 向善 性
40 1 ) 0 7 5
[ 图分 类 号 ]G 4 [ 献 标 识 码 ]A [ 章 编 号 ] 10 - 5 4 ( 0 1 4 0 1 4 中 61 文 文 0 5 8 3 2 1 )0 ~0 0 ~0
孟子的“性善论”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孟子的“性善论”对高校德育的启示孟子的“性善论”在德育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高校德育教育应当充分理解与运用这一理论,积极作为,大力推进高校德育事业的发展。
性善,是孟子对人性本性的认知。
孟子认为,人性最初是“善”的,人类的道德行为是人类自然发展的结果。
因此,万物生长的根本特征即是本能的善,只不过在各种矛盾斗争中,善性被压抑、削弱、掩盖,人性缺少启迪与教化就会失去善性。
如何让人性的善性得到发扬和发挥,就是德育教育的根本问题。
高校作为社会重要的思想基地,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多重任务的主要场所之一,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承载着重要使命。
因此,高校德育教育不仅要突出实用性,更应注重发扬本性善良的本能特质。
首先,高校德育教育应该重新认识到人的善性是天生的事实,因此,教育也应该从人的天性入手,挖掘和引导每个人天生的内在能力、潜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智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公益事业,同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极互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理解。
其次,高校德育教育应该突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类。
人的善性是一个综合的文化气质,要通过情感智能、创造力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发展全面的人的内在品质和人格,形成健康、自信、从容和正直的内心世界。
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帮助他们了解艺术、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实践教育和社会体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公民意识,让学生参与社会建设和公益事业,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和智慧。
第三,高校德育教育应该注重合理的教育方式。
要尊重学生的天性,利用学习机会、社会实践和课堂交流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自主学习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角,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和个人潜能。
此外,还应多采用启发引导和互动交流的方式,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借助社交和互动学习方式,加强学生的差别性学习,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多元化和发展性。
“向善文化”引领德育课程建设
“向善文化”引领德育课程建设作者:李美凤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6年第10期课程是学校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
学校以向善文化为引领,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先后建立了《玉林小学向善德育目标体系》,开发了《向善德育活动校本课程》。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引领师生朝着向善之路全方位、多角度落实学校文化,促进师生健康成长。
“向善”是德育课程建设的方向“向善德育目标体系”是立体的、多维度的,是引领师生前进的方向与动力。
“向善德育目标体系”共有六个目标:1.善待自己——做最好的自己;2.善待家人——做孝敬父母的好儿女;3.善待师长——做让人喜爱的我;4.善待同伴——做最受欢迎的我;5.善待集体——做尽责的我;6.善待环境——做环保践行者。
六个目标之下,又分为多个具体可操作的子目标。
学校以向善德育目标体系为依据开发了《向善德育活动校本课程》,通过构建服务向善目标的课程,做好顶层设计,落实向善德育目标。
以“向善德育目标体系”的六个板块为主题,构建以安全自护、健康快乐、孝敬感恩、尊师尽责、礼仪交往、环境保护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
依据六个板块,结合低、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了不同的、具体可操作的向善教育三级发展目标。
三级指标的确立让不同年级的学生明确自己应该怎么做,且目标是可测的。
如低年级“善待自己”的二级向善目标是“学会保护自己,做平安的我”,具体可操作的三级指标是“牢记家人电话和住址,学会打求助电话(如110、119、120等)寻求帮助”。
围绕低年级三级发展目标,学校开设“急救电话会拨打”向善活动课。
中年级“善待自己”的第三级可操作性指标是“强健体魄,积极参加学校的体育活动;不吃“三无”食品,注意营养均衡,合理膳食”。
围绕中年级三级发展目标,学校开发“健康运动平衡膳食”活动课。
高年级“善待自己”的第三级可操作性指标是“能在学习、生活中解决困难并体验成功感与满足感,有积极的应试心态,学习压力处理和情绪调节的基本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孟子“性善论”影响下的现代德育反思
孟子“性善论”影响下的现代德育反思【摘要】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一思想对现代德育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现代德育需要借鉴孟子“性善论”的基本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和价值观。
将性善与教育相结合,可以有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品德修养。
通过以德育为重的教育理念,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律能力,倡导以德育为主导的教育工作。
推进现代德育工作,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和价值观,引导他们走向社会的光明和正义。
孟子“性善论”对现代德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倡导学校和家庭教育以德育为重,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现代德育,启示,借鉴,教育,积极向上,品德,价值观,社会,推进,重要性,教育理念,全面发展.1. 引言1.1 孟子“性善论”影响下的现代德育反思“性善”是孟子的重要思想之一,他认为人性本善,天生具有道德原则。
这种观点对于现代德育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教育问题,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道德素质的提升。
孟子的“性善论”给予了我们在德育工作中更多的启示和借鉴方法。
孟子认为,因是性善,所以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和发展人的天性,使其达到内在和外在的完善。
现代德育也应该秉持这一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以及价值观念的塑造。
只有通过德育,才能使学生在道德方面有所提升,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在现代社会,如何推进德育工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应该结合孟子的思想,倡导以德育为重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德和价值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对现代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通过教育引导,才能使人们真正实现自我完善,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要以德育为中心,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2. 正文2.1 孟子“性善论”的基本思想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是他的重要思想之一。
他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仁爱的本性,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导致堕落。
孟子“人性论”及当代德育启示
孟子“人性论”及当代德育启示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人性论”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善的倾向。
这一观点对于当代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告诉我们,每个人内在都有一种良善的天性。
这意味着无论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和困难,他们的内心都有着修养和美德的种子。
这对于德育工作者来说,意味着应该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内在品质和潜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和道德修养。
不要轻易给人贴上“坏人”的标签,而是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改变的可能性。
孟子的“人性本善”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来发展自己的善良品性。
孟子提出了“教化”、“熏染”等教育方法,强调通过正确的方式引导人们,使其善良的天性得以发挥出来。
在当代的德育工作中,也需要重视引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才能让每个人的优秀品性得以发展,最终造福他人和社会。
孟子的“人性本善”观点提醒我们,即使每个人天生善良,但也需要受到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道德规范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道德风尚的塑造和社会文化的引导至关重要。
学校、家庭、社会等都应该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和行为规范,让每个人都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正面的熏陶和影响。
只有这样,每个人的善良天性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社会风气才会更加和谐美好。
除了以上的启示,孟子的“人性本善”观点还给当代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些行动方向和方法。
德育工作者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领者。
只有自身品德高尚,才能对学生的道德有所教化和影响。
德育工作者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能,通过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的内在天性得到充分发展。
德育工作者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道德品格的培养。
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取得成效,让学生成为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社会栋梁之才。
阙失与复归-高校德育目的何以诠释人性向善
阙失与复归:高校德育目的何以诠释人性向善人性具有向善的可能。
不论是内心的善良还是外在的完善,高校德育都应该起到引导作用。
然而高校德育目的偏重其工具性价值取向,偏离了其促使人性向善的本体性价值。
本文试图从道德本质层面对之进行归因分析,并探寻出人何以成其是。
以此从善待自然属性、人是目的、走向类主体来引导高校德育复归人性向善的轨迹。
[标签]高校德育目的人性人性假向善性古至今来,诸家论争,众说纷纭。
有学者认为,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属性、精神属性。
也有学者强调,人性不是实证科学能够回答的一个问题,因为这本是个价值问题。
因此,需借助人性假设加以价值判定。
而关于人性假设,素有性善论、性恶论之争。
如孟子、苏格拉底的性本善。
而荀子、康德认为人性的本质一定是恶的。
试想如果人性本善,又奈何寻求并实现善呢?人性本恶,但人性却有着向善的潜质。
因此可以说,人性虽本恶,却又具有向善性。
正是秉赋了向善性,德育方具有了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遂向善亦成为德育的应有之义,而这种“向善”更是经历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碰撞后发生了转义:从其本义使人善良,转义为个人完善发展,后又转义至使个人成为完善发展的社会人。
正是这种“向善”的转义使得人性与整个教育发生了关联:人性奠定了教育的人学理路,指明了教育的终极关怀;同时,理想的教育亦能照亮人性,促其趋于完善并得以全面发展。
一、阙失的人性:高校德育目的工具性价值取向的审视德育目的不同于高校德育目标可以分学制阶段加以表述的,因为高校德育目标是高校德育目的对高校德育不同阶段所提要求的层次化与具体化。
若要探讨高校德育目的,需结合当前我国的教育目的,因为德育作为狭义“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是教育目的在德育方面的具体体现。
因此,我国当前高校德育目的可理解为,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为基础,培养受教育者具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高级专门人才所必备的道德品质。
然而正是这种德育目的却塑造了类型各异的人:(一)失去本我体验的“机器人”高校德育要培养的是具有为社会所需求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高级专门人才。
走进善良——向善主题德育项目活动案例
寻找身边的真实——走进善良——向善主题德育项目活动案例一、活动设计背景刚刚步入职高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新认知会和自身原有认知产生碰撞,学生在对不同价值取向不断的取舍的过程中逐步开始定型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最终形成内化的人生准则。
因此,面对职高学生开展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教育活动,非常必要。
在学生迷茫的时候,我们能指指路,推一把,可能会让他们受益一生。
由初中转入职业类学校(技工院校)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生涯中往往并非充满阳光,更多的情况可能是不同程度的感受到了来自家庭、老师、同学的不认可甚至嘲讽,这无疑会在原本单纯的孩子的内心留存不友善的因子。
而来到新学校,学生面对新环境,无论在情绪上,认知上都可能会产生诸多不适应,不协调,会出现迷茫和困惑。
此时,如果没有深入学生内心做正确的引导,很多学生可能会在人生观的形成中对善良开始质疑,甚至抗拒善良,疏离善良。
为此我们开展《寻找身边的真实----走进善良》的主题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自发的思考善良的真正内涵,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去观察生活,体味世间冷暖,从而明白善良是人类文明的共同选择,是这个世界最明媚的阳光。
考虑到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强,质疑思维较多,逆反心理较重的特点,本次活动以学生搜集资料为核心,以教师案例激趣,设疑引导为辅的形式开展。
二、活动达成目标1、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善良人性之美。
2、通过小组活动,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信息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自信、勇敢的展示自我。
3、通过收集生活中鲜活的与善良有关的材料,充分认识善良。
让学生在审视自身言行以及身边的人与事的过程中走出善良的误区,对善良产生积极的人生观认同,坦然坚定的以善良的方式面对人生。
4、启发学生对善良进行全面,深刻的思考。
5、引导学生坦然坚定的以善良的方式面对人生。
三、活动准备让同学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去搜集资料(一)、知识储备:细读王蒙的《善良》一文,结合自身体会思考善良的内涵,总结作者关于善良的界定,以及狼蛇推理。
“向善”德育教学设计
“向善”德育教学设计一、活动目的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明五礼知五耻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引导他们从文明礼貌开始、从礼节规范入手,自觉实践礼仪知识、养成文明习惯,让青少年学生成为倡导、传播文明礼仪的使者。
在公众交往中乐于助人,在危急时刻见义勇为,在职业活动中诚实守信,在现实工作中爱岗敬业,在家庭生活中敬老爱幼。
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活动准备:关于高中生礼仪的图片三、活动过程:(一)导入(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一个友好的眼神,一个舒心的微笑,一个得体的举止,我们并没有因此失去什么,却在内心洋溢起一种美的享受。
在待人接物中注意遵循礼仪,会使我们变得优雅可亲,会使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更容易被人接纳,也有利于办成事情。
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二)借助图文领会(1)观看文明礼仪图片,说说感想。
(2)我们对人有礼貌,主要表现在语言、态度和行为等方面。
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是与人友好交往必备的素质。
(三)畅谈具体实践1、家庭文明礼仪。
2、校园文明礼仪3、社会文明礼仪四、就“明礼知耻崇德向善”,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800字的演讲稿。
要求:1.演讲内容必须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为主题;2.演讲内容必须以激发全体师生向雷锋学习、向道德模范学习、向身边好人学习的热情:3.演讲内容必须以引导全体师生自觉践行五礼五耻精神目的。
(五礼,即:仁、义、诚、敬、孝。
)五、演讲比赛技巧点拨1.演讲时的姿势决窍之一是张开双脚与肩同宽,挺稳整个身躯。
2.演讲时的视线在大众面前说话,亦即表示必须忍受众目睽睽的注视。
克服这股视线压力的秘决,就是一面进行演讲:一面从听众当中找寻对于自己投以善意而温柔眼光的人。
并且无视于那些冷淡的眼光。
此外,把自己的视线投向强烈“点头”以示首肯的人,对巩固信心来进行演说也具有效果。
向善教育视角下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
向善教育视角下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向善教育是一种重点注重培养学生向善人格与价值观的教育模式。
该教育模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善良的品格,使他们从根本上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信念,以便他们今后在社会中具有更大的贡献。
对于中学班主任而言,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运用向善教育的视角进行德育工作的开展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
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意义班主任是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
班主任作为联系学生和家长的纽带,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不仅体现了学生的道德自觉和法制意识,更是对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班主任应当严格遵守德育工作的纪律,注重以身作则。
在课堂上,他们应该注重用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
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应该在尽可能多的方面与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在良好的互动氛围中感受到教育的温度。
这些互动交流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班主任的爱与关怀,还能够引导学生达到健康、积极、自信、向善等多个方面的目标。
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施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施应该始于设立明确的目标。
班主任需要知道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德育计划。
这个计划应该是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出速成可行方案。
在这个计划中,班主任需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自主性创造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并且发掘自己的潜能。
德育工作的框架需要有朝向现代的、多样化的特点。
这个框架应该是一个立体式的德育工作方案,在具体实施方面,班主任需要灵活应变、因人而异。
对于特别恶劣的某个学生,班主任也需要针对性的做出调整,让这个学生能够从新的角度去认识自己。
在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过程中,应该注重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班主任需要注意体现自己的思想品质,让学生在感受到班主任品质的同时,能够在自己的行为中体现出来。
班主任的影响力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扩大,例如在家长会上为家长提供更具有科学性的建议,或通过其他方式向班级中的其他成员介绍新思想、新理念。
和善德育 教学成果
和善德育教学成果和善德育是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教学成果在和善德育方面可以通过多个角度来评价。
首先,可以从学生的行为举止和态度变化来评价和善德育的教学成果。
如果学生在课堂和校园中展现出尊重他人、守规矩、乐于助人等良好品质,这就是和善德育的一种成功体现。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与学生的交流等方式来评价这一方面的教学成果。
其次,可以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变化来评价和善德育的教学成果。
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是否对友爱、诚实、守信等美德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体现这些价值观,都可以作为和善德育教学成果的评价标准。
此外,还可以从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参与情况来评价和善德育的教学成果。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心他人、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等,都是和善德育教学成果的一种体现。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来促进学生的和善德育教学成果的达成,并通过学生参与的情况来评价教学成果。
最后,可以从学生成绩和学业发展情况来评价和善德育的教学成果。
虽然和善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但这也会对学生的学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分析学生成绩、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可以间接评价和善德育教学成果。
综上所述,和善德育的教学成果可以从学生的行为举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变化、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参与情况,以及学生成绩和学业发展情况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价。
这些评价标准可以全面地反映出学校和教师在和善德育方面的教学成果,从而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孟子“人性论”及当代德育启示
孟子“人性论”及当代德育启示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人性论"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的德育启示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孟子的人性论中,他认为人性本善,这种理念对于当代的德育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孟子的人性论可以看出,他认为人之始性善。
在《孟子》中有这样的一句名言:“吾善未失,民之善也。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才会变得不善。
这种观点为现代德育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要相信每个人的善良天性,尊重和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才。
孟子的人性论提出了“教化”观念,即通过教育来引导人的天性。
孟子认为,人们可以通过教育来修复自己的善性,使自己达到更高境界。
这和现代德育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即要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修养和素质,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孟子还提出了"爱人"的观点,他认为,爱人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关系,也是修养性情的根本。
他说:“爱人者,人恒爱之。
故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善人者,人恒善之;信人者,人恒信之。
”这种观点对当代德育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即要教育学生珍爱他人,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互助精神,使他们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
孟子的人性论对于当代的德育教育具有很高的启示价值。
通过对孟子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挖掘,可以为当代德育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和借鉴孟子的思想,将其融入到现代德育教育中,指导我们更好地教育下一代,培养出更多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德育课程设计中的人性关怀与道德价值观培养研究
德育课程设计中的人性关怀与道德价值观培养研究德育课程设计中的人性关怀与道德价值观培养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人们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逐渐增加。
德育课程设计作为培养学生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德育课程设计中所需的人性关怀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首先,德育课程设计中必须包含人性关怀。
人性关怀是指对他人的关心、尊重和照顾,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互动。
在德育课程中,人性关怀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助来体现。
通过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志愿者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了解到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激发他们关心他人的意识,并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
此外,德育课程中也可以通过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言的机会,鼓励他们倾听他人、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能力。
其次,德育课程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道德价值观是指对于善恶、对错的认知和判断。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对于他们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德育课程设计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面对社会现实中的道德问题,并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既给学生提供正确的道德观点,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和影响,从而引导他们自觉遵循道德准则。
再次,德育课程设计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指培养学生正确情感态度和情感管理能力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情感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德育课程设计中的情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情感教育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通过开展一些情感沟通的训练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表达和理解能力。
同时,德育课程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包容心,让他们能够关爱他人,理解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
这可以通过讲授优秀人物的故事、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等方式来实现。
最后,德育课程设计中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向善教育视角下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
向善教育视角下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向善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理念。
中学班主任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应以向善教育的视角来开展德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了解学生需求,做好个性化的德育工作作为班主任,要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他们的性格、兴趣和优点也不尽相同。
班主任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观察,了解他们的需求,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班主任可以开展个性化的德育计划。
比如,对于内向的学生,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来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对于自卑的学生,可以给予他们足够的鼓励和认可,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通过个性化的德育工作,班主任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应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人格培养。
学生的品德是他们的灵魂,而人格是他们的气质。
班主任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塑造他们的人格。
在品德教育方面,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讲座和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让他们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意义。
可以开展道德教育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诚信、友爱和公平的重要性。
在人格培养方面,班主任可以通过个人辅导和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指导他们如何塑造自己的人格。
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和竞赛,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和适应能力。
三、加强师生互动,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在向善教育的视角下,班主任应加强与学生的师生互动,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只有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德育工作的引导和教育。
班主任可以通过定期的班会和个别谈话,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他们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
孟子人性向善论及其对当代德育启示
孟子的人性向善论及其对当代德育的启示摘要:台湾学者傅佩荣将孟子的性善论解读为人性向善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及人性向善论的内涵。
孟子的人性向善论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哲学思想,对当前的道德教育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可以从自我教育的实施,学校教师的外在引导,良好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营造几方面来激发出人性内在的向善之力量,形成道德教育的合力,使道德的影响作用发挥最大的效力。
关键词:孟子;人性向善论;德育中图分类号:b2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137-02一、孟子人性向善论的内涵——心之四端孟子认为,人和禽兽的区别只有一点点,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有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并非行仁义也。
”仁作为四德之一,是心之四端之一——恻隐之心的扩充。
人具有潜在的向善的可能性,他把这种可能性称为“端”,人心有四端,这是善的萌芽。
一个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也在于人有这心之四端,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傅佩荣认为,人有这四种心,并不代表人性本善。
“本”可以理解为本质,是静态的。
但实际人并不是从一出生就有善的想法表现为善的行为。
比如刚出生的婴儿都会找奶吃,这是一种先天性的条件反射,但是婴儿每隔三四个小时就要吃奶,母亲照看婴儿会非常累。
这个时候如果婴儿有孝心应该为母亲着想,不要总是哭着要吃奶,但是婴儿的意识并没有发展到这个程度,并且婴儿如果这么做了自己也会饿坏。
所以人之初,性非本善,而是人听善话,做善事,心里面自然觉得喜欢,内心的力量就会像江河决了口一样没有什么东西能真正挡住,这就叫做人性向善。
正如孟子所说:“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让向善德育落地生根
让向善德育落地生根向善德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鼓励学生成为有担当、有爱心、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人。
向善德育不仅是学生个人成长的关键,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在实施向善德育的过程中,关键在于让其落地生根,让学生真正接受到德育教育的启示和带动。
具体而言,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方法和策略:一、设立有效的德育教育规划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年龄层的学生,制定适于他们的德育教育规划。
规划要具备科学性和系统性,包含了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评价等方面。
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学校和教师的不断调整和改进,以适应当下和未来的教育需求。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推进向善德育的重要支撑,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德育情操、过硬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德育经验。
学校应加强针对教师的培训和专业顾问支持,鼓励教师跨科目、跨领域互相学习和交流,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的水平。
三、紧密结合学科,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德育教育要与各个学科紧密结合,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加深学生对德育概念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四、通过学校文化、风气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校园文化和学生文化意识的建设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日常管理和服务中,学校应该用一种阳光、积极、关爱的方式去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人人皆是德育学生”的校园环境,提升教育质量,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五、注重家校合作建设,在家庭中落实向善德育活动通过家长和学校之间有效的互动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共同的教育目标,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覆盖到家庭教育中去,真正地将德育活动落实在学生日常的生活中。
在实施向善德育的过程中,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学生视德育为“儒家形而上学”,或者在知识和实践层面上的束缚,但总的来说,向善德育的价值和作用已经在多方面得到充分的证明。
向善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实效
向善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实效东营市胜利第四中学任光升内容提要:和谐社会的建设呼唤人性“向善”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进更需要“向善”的学校文化引领,在学校德育需要探求创新之路的今天,学校向善文化的建设是促进德育工作的增长点,是德育焕发生命活力的必然建构,是建立德育工作长效机制的着力点。
关键词:善,向善文化,学校德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①]。
“止于至善”一直是我们两千多年来的理想育人目标和教育的完美追求。
就当今社会而言,我们正在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而作为社会文化传承阵地之一的学校教育更应该有“止于至善”的理想与追求。
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作为学校更应该培育具有自身特点的向善文化。
孟子把人性归于善,教育就是扬善抑恶;荀子把人性归于恶,教育就是弃恶从善;也就是说,不管是“人性善”还是“人性恶”,教育的责任就是要教人抑恶扬善、引人和谐向善。
教育传递文化,用文化陶冶人,用制度塑造人,教育中贯穿着文化,文化本身就是教育,而“向善”是文化的重要功能,所以培育“向善文化”是体现教育文化功能的一种。
和谐社会的建设呼唤人性“向善”的主流文化环境,素质教育的推进更需要“向善”的学校文化引领,因此,通过建设学校内部的“向善”文化来促进学校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和谐发展的基础,更是建立学校德育工作长效机制的着力点和增强学校德育实效的突破口。
一、向善文化的含义在《辞海》中,关于“善”的解释首先是“善良;美好”的意思,并且把“善”定义为“伦理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中心范畴。
用于对人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
凡是符合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就是善;反之就是恶。
”[②]可见,“向善”即朝着善的方面做;朝着善良美好的方面发展;朝着符合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方向培养人。
“向善文化”即营造一种引导人们朝着善良美好的方面发展的文化,朝着符合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方面发展的文化。
它包括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包括以“爱人、爱家、爱国”为主要内容的“为人之理”,以“修养品行、立志自强、注重人格、崇尚气节、诚信笃实、知行合体”为主要内容的“省己之道”;更包括当今我们倡导的“合作互助、和谐共生”的发展文化,以及“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等。
“向善”德育实践研究
注重学生体质健康。
学校从激活体育课堂入手,加强教学研究,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让同学们更加喜欢体育课,确保开足课时,决不占用;落实“两操一活动”,利用三峡大学资源,为学生新编两套韵律操;坚持开展学生体质检测,并纳入考核;开放体育场馆,提倡每天下午放学后在校运动一小时;长年开展五人制足球、三人制篮球班级联赛,天天有球赛,让学生充分享受运动的快乐;指导学生回家继续开展体育锻炼;隆重举办“强国有我,梦想启航”主题运动会和体艺节,让学生充分展示特长和禀赋。
教材、师资,实施过程监管;坚持每周召开主题班、团会,形成健康教育系列主题活动;针对特异学生进行双线排查(网上心理测试与老师研判上报),建档立册,结对帮扶;聘请“阳禾” “鸿雁”“慈航”“米阳,,等专业团队进校开展检测、访谈、疏导、团辅、干预; 特邀宜昌市三医院心理健康专家为全校教师做专题讲座;持续开展家访工作,深入学生家里谈进步、送温暖、作指导,把“向善之举”延伸至家庭。
开办“营养健康食堂”。
学校对“中央厨房+微厨”实行“互联网+,,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以丰富的菜品种类、可口的饭菜质量、温馨的就餐环境、合理的餐饮价格赢得师生及家长高度认可,为有效落实“双减”课后晚托服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营养健康食堂”自开办以来,被媒体相继报道。
后期,学校将致力于师生就餐文化、午休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将“善”文化发展内涵融入其中,促使学生养成文明就餐习惯;对食堂进行精细化管理,打造阳光、健注重学生体质健康。
学校从激活体育课堂入手,加强教学研究,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让同学们更加喜欢体育课,确保开足课时,决不占用;落实“两操一活动”,利用三峡大学资源,为学生新编两套韵律操;坚持开展学生体质检测,并纳入考核;开放体育场馆,提倡每天下午放学后在校运动一小时;长年开展五人制足球、三人制篮球班级联赛,天天有球赛,让学生充分享受运动的快乐;指导学生回家继续开展体育锻炼;隆重举办“强国有我,梦想启航”主题运动会和体艺节,让学生充分展示特长和禀赋。
让向善德育落地生根
让向善德育落地生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德育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愈发重要。
身处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和品德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让向善德育落地生根,成为了当代社会教育的重要议题。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中,人们需要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这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
只有全社会都积极参与德育教育,才能让向善的力量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推动整个社会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德育教育需要从小抓起。
儿童时期是个人品德塑造的关键时期,是建立健全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
学校和家庭需要共同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推行德育课程,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家庭则需要倡导亲子沟通,注重家风家教,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温暖港湾。
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合作,才能让向善德育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德育教育还需要注重实践于行动。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是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道德准则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活动组织,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和践行道德规范,从而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社会也可以通过举办志愿活动、组织公益活动等方式,让公民们实践道德和善行,从而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在让向善德育落地生根的过程中,学校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作为学生学习的场所,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学校可以通过加强德育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类德育实践活动,包括志愿活动、社区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让德育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学校还可以通过师生关系的建设和学风学习氛围的打造,增强学校的德育教育效果,让向善的力量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家庭也是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家庭是孩子品德塑造的第一课堂,是孩子道德养成的最重要环境。
向善文化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结合
向善文化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结合发布时间:2023-02-16T09:01:18.458Z 来源:《素质教育》2022年10月总第429期作者:叶文彬[导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是我们的理想育人目标和教育的完美追求。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实验小学517300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是我们的理想育人目标和教育的完美追求。
新时代,我们正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学校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应有止于至善的理想和追求,我校就将向善文化确立为学校的特色文化。
在德育实践中,我校积极把向善文化的建设与德育工作有效结合,将向善文化建设作为促进德育工作的增长点,作为建立德育工作长效机制的着力点。
现结合我所在学校十多年的实践,谈谈将向善文化与德育工作有效结合的看法:第一,积淀、梳理、反思,形成具有本校特点的向善文化理念和制度,引领学校不断向前发展。
如通过梳理八十多年学校的历史,面向未来探索形成了“打好扎实基础,养成良好习惯”为核心的朴素的向善文化理念。
这提示每一个学生,从小就要打基础、抓习惯,我们引入的传统书籍《弟子规》,让学生熟读并逐渐理解,要明白“人之初,性本善”的含义,懂得要“首孝悌,次谨信”,明白自己从哪里来,要懂得感恩,要相信自己能打好基础,不断向善向好。
同时,这还告诫我们每一个施教者(教师、家长),首先,要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学好,只要我们对每个孩子有信心,才能不断地赏识他们、激励他们。
其次,提示我们不同的孩子“能学好”的标准不同、途径不同、表现形式也会不同,因此,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具有不同个性的、不同智能的孩子,同时我们还应该教给孩子们不同的“能学好”的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最后,就是如果孩子们没学好,作为教师、家长都应该先反思自己的教育和教学方法那里不对头,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孩子;同时也须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反思,找寻没学好的原因而后改之。
宋欧阳修说“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恶;恶者勤而教之,则可使至于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向善是德育的价值预设的教学成果
人性向善是一种价值预设,一种有待实践的理想。
基于“人性向善”的价值预设,初中生的德育教育才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通过激活、发掘和弘扬初中学生潜能中积极、美好、善良的因素,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选择有道德、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首先,要对学生始终抱有积极的期待,引领学生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报有良好的期待时,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期待时,就会更加尊敬老师,更加努力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仿效老师的优良品德和模范行为。
育人需要有对教育对象的信心,以乐观的期待给学生以人生的方向、目标和追求,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递智慧的、向上的、克服困难的力量,让学生在一种被鼓舞和信任的氛围中,自觉努力,求真向善,健康成长。
其次,以宽容的心态和智慧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要善于发现并及时肯定学生的善良,并把学生善良的本性引导出来,触及孩子的心灵,让学生及时醒悟,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产生了一种自责的心理和追求向上的力量,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对学生的行为不能轻易定性为“错误”,德育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
惩罚需要智慧,批评中也需蕴藏艺术,即使是严厉的批评,也应充满期待。
一、要尊重和信任学生,让学生拥有尊严。
教育需要尊重和理解,需要教师和学生平等沟通和探讨,一起在教育教学中提升人的内在品质。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底子不清,对学生的教育缺乏人性化,体罚
与变相体罚的现象经常出现,因此,一些学生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
教师试图以严格的管制让学生养成好习惯,这种以人性本恶为前提的做法只能使人一味顺从,人格萎缩。
真正的教育不是建立在轻蔑与傲慢之上的,不是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的。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有尊严的活着。
道德的学习是一种情感的学习,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引导的过程,教育者自身的素质是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打铁先要本身硬”,教育者如果对学生做到爱心、关心、耐心、细心、热心,报着心平气和、内心和谐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用爱与美引导稚嫩的生命,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实和善良,什么是好的习惯和素养,激励学生内心光明的一面,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尊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要以正面的鼓励和引导为主
让自信成为学生成长的力量。
在普遍缺乏自信心的初中学生中,道德是生命的自觉,是人性的呼唤。
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省自悟,做出自己的选择。
在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的过程中,鼓励和表扬的力量远远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在初中学生中多组织丰富多彩,有意义的活动,通过活动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学生受到表扬和赞赏,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和成长的快乐,就会把自己的优点放大,表现出强烈的自信,一些不良的品行会在不知不觉中戒除。
对教师来说,表扬是最易使用、最自然、最有效的方法。
但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我们总是希望学生在每一方面都非常优秀,并按照这样美好的愿望去评价和要求学生,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必过分求全责备。
我们总是习惯于问学生“你这怎么又错了”?“你错在哪儿”?很少说:“你做得很好”!虽然大多数教师惩戒学生的初衷是善意的,但这种把学生的缺点无限放大的教育方式是失败的。
那些经常受
到批评和处分的学生,在一次次的批评、挖苦和苛责声中,很可能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和自卑,放弃本身一些固有的良好品质,处于一种消极的防备状态,形成退缩性人格或暴躁的性格。
德育教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问题学生的教育,需要我们多了解其学习和成长中的困难,帮助他们寻找自己的优点,增强积极向上的内在力量,使他们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和满足,协助其战胜困难,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责任感,培养他们的愿望和自信心,让他们在舒展个性中获得求知欲和创造力。
三、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引导
初中生正处在前青年期,心理尚不成熟,适应能力差。
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能体会到刻苦学习其乐无穷,一些学生则体会不深,少数学生面对学习发愁,甚至感到苦恼。
学生中的这种不良心理障碍,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正常学习和身心健康。
因此,需要教师用导心的教育艺术,从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化解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从而达到心理沟通,情理相融,人之相交,贵在交心之目的。
在教学活动中,当学生学习目的模糊时,示以明确;学习动机不纯时,给以端正;纪律松弛时,予以指正;学习方法欠缺时,给以指导;学习信心不足时,给以鞭策;苦闷、烦恼时,给以开导……总之,教师用自己的心灵的教育机智去撞击学生美好的心灵,点燃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心灵之火,扬起学生追求人生真谛的风帆,这些都是导心的重要表现。
四、要在德育途径上求创新
德育不是简单的说教,也不是举行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任务达到目的的。
它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
为此,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突显出来。
学科渗透德育应在德育教育中起
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校的大多时间是在课堂学习,与各学科教师打交道,那么,课堂上教师的言行、所授学科德育内容的挖掘,对学生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育工作者应在以下方面发挥德育渗透作用:一是教育者要注意为人师表。
教师的人格品行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在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
古今中外的优秀教育家都倡导教师为人师表,以自己的模范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者,为人师表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可以说,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状况是影响德育效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教师职业是道德含量高的特殊职业,培养的是特殊精神产品。
“学为人师,行为规范。
”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
如果教师没有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不能教育出具有良好品德的学生。
学生希望他们的老师不仅是教师、学者、还是长辈、朋友;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及不断进行的创新精神。
一个好老师,不仅对学生有学习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人格上的感召力。
师德高尚,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学生受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刻的、终生受益的。
因此,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学科渗透的关键。
五、注意搞好德育评价。
德育评价的正确导向功能,使德育工作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但是过去简单的表扬方法已不适合现代德育的评价要求。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自信心、自我价值的实现都在不断提高,教育者的适时评价起到鼓励进步的作用。
评价要注意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评价要研究个体心理,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当众表扬的,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生个性的差异,学生接受评价的方法也多有不同,教育者要去研究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去对每个人做出准确的评价,这样评价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另外,评价的形式也要创新,可以通过张榜表彰式、当众表扬式、谈话式、电话沟通式、书信式、上网聊天式等形式进行,评价还要讲究策略,对于优点可以直言,对于缺点就要讲究语言艺术和方式方法,现在的学生非常讲自尊自爱,在对其提缺点时尽量用希望的语言说出来,这样更有利于受教育者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