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画》
小学一年级语文《画》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画》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小学一年级语文《画》原文画(高鼎)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1)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2)惊:吃惊,害怕。
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妍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篇二】小学一年级语文《画》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十一个生字,会写四个字。
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分小组读等不同的朗读形式,能够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利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记本课生字。
3、找、读、了解反义词的意思,能够记住古诗中的反义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插图和学习课文,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十一个生字,会写四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想象法、自主识字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想象画面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由地学文识字。
1、通过朗读、看图完成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
2、自主识字,交流识记方法,重点字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以此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四、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1、教师请学生猜字谜:空山之中一亩田。
(谜底是“画”字)2、教师再请学生猜谜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谜底还是“画”)3、导语:刚才我们猜的谜语,就是一位古代诗人以画作为谜底写的一首诗。
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这首诗。
【设计意图】以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自学字词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一年级部编版上册第6课《画》
一年级部编版上册第6课《画》《画》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一首古诗。
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
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
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绘,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目标]1.理解“远、看、近、听、春、还”六个生字。
2.准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致意思,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准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
在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擅长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探究其趣味,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的人本思想,意味着对每个学生学习个性的尊重。
教学中,应让每个孩子自由地读、自由地学、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才会有灵性。
课堂上,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诗句,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书,引导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汲取、学会欣赏,从而产生思维的撞击、情感的交流、知识的共享和心灵的震撼。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唤起他们去探究学习中华古文化的主动性,催化了学生情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应把握“古诗诵读”这个课型教学的尺度,即重点是识字和熟读成诵,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多读,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要把每行诗读通顺,要读好整首古诗直至能熟读成诵。
学生主要通过多读和结合看图,以及教师适当的诗意描绘,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悟诗的意境美。
教师还应恰当创设出诗境,让学生通过多读体会美、欣赏美、评价美,以至于自己表达美、创设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人学的一年级小朋友,自我约束水平差,老师如若引导不当,会使他们产生厌倦情绪。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画》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画》是宋代佚名诗⼈(⼀说唐代王维或南宋川禅师)创作的⼀⾸五⾔绝句。
此诗描写的是⾃然景物,赞叹的却是⼀幅画。
前两句写其⼭⾊分明,流⽔⽆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
四句诗构成了⼀幅完整的⼭⽔花鸟图。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课⽂《画》原⽂、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望帮助到您。
⼩学⼀年级语⽂课⽂《画》原⽂ 画 远看⼭有⾊,近听⽔⽆声。
春去花还在,⼈来鸟不惊。
注释: ⾊:颜⾊,也有景⾊之意。
春去:春天过去。
惊:吃惊,害怕。
这⾥主要是受惊飞起的意思。
译⽂: 在远处可以看见⼭有青翠的颜⾊,在近处却听不到流⽔的声⾳。
春天过去了,但花⼉还是常开不败,⼈⾛近了,枝头上的鸟⼉却没感到害怕。
创作背景: 此诗为诗⼈赞画之作。
关于这⾸诗的作者,有多种说法。
⼀说是唐代王维所作,但在王维的作品,或在《全唐诗》都没有此诗;⼀说是原为南宋僧⼈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刚经》所作的偈颂诗的⼀部分;⼀说为宋代佚名诗⼈所作,如上海市⼀年级⼩学语⽂等教材中编⼊此诗时,作者⼀栏⾥即是“宋·佚名”。
⼩学⼀年级语⽂课⽂《画》教案 教学⽬的: 1、能对照图画⽤⾃⼰地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懂得为什么说谜底是⼀幅画。
2、学会画、远、近、⽆、声、惊七个⽣字,认识⼟字旁,掌握有——⽆,远——近等反义词。
3、会正确朗读、背诵、默写课⽂。
准备教具: ⽣字卡⽚、挂图、录⾳ 教学过程: 共分两课时 第⼀课时 教学⽬标: 1、同上 2、学会七个⽣字 3、能正确朗读课⽂ 教学过程: ⼀、观察图画导⼊新课 (课件) 1、教师范读诗歌猜谜,出⽰挂图,并揭课题。
a、上课之前,⽼师先让⼩朋友们猜个谜语,听仔细了(范读课⽂) b、学⽣动脑筋猜 c、出⽰挂图(课件):好极了,就是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诗《画》(板书课题)。
2、仔细看这幅画,画上画了些什么? ⼆、初读课⽂,⾃学字词 三、对照图画,再读课⽂ 四、讲读课⽂,理解诗意 (⼀)讲读第⼀、⼆⾏ (⼆)讲读第三、四⾏ 1、想⼀想,春天,许多花都怎么样了?可是课⽂⾥是怎么说的,为什么? 2、要是鸟停在树枝上,⼈来到鸟的⾯前,鸟会怎么样呢? 3、指名扮演诗⼈,⾛近画,做赶鸟的动作。
一年级语文 古诗 画
一年级语文古诗《画》
《画》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绝句。
全诗如下: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画》这首诗是王维的一首写景小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细致的描绘,展现出一种静谧、淡泊的美。
首句“远看山有色”,诗人从远处眺望,观察到山峦叠嶂,青翠秀美,富有生机。
这
里的“色”字用得巧妙,既描绘了山峦的色彩,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次句“近听水无声”,诗人走近溪流,听到水声潺潺,但却没有喧嚣之感。
这里的“无声”并非真的无声,而是指水声柔和、宛转,给人以宁静、淡泊之感。
诗人借此
表达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内心平静、恬淡的追求。
第三句“春去花还在”,诗人看到春去秋来,花朵凋谢,然而花枝依然挺立,表现出
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这里的“花”字象征着美好和希望,诗人借此表达出对生命坚
韧和永恒的赞美。
末句“人来鸟不惊”,诗人观察到人走近鸟群,鸟群并不惊慌失措,表现出了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这里的“鸟”字也象征着自由和安详,诗人借此表达出对和
谐共生的向往和追求。
整体而言,《画》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同时也表
达了诗人对自然、生命、和谐共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它不仅是一首写景小诗,更是
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诗篇。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古诗《画》(课堂PPT)
1.画
一(12)班
1
2Hale Waihona Puke 我会读 huà画yuǎn kàn shān yǒu sè 远 看 山有 色,
jìn tīng shuǐ wú shēng 近听 水 无 声。
chūn qù huā hái zài 春 去花 还在,
rén lái niǎo bù jīng 人 来 鸟不惊。
7
我会说
远——( ) 高——( ) 来——( ) 笑——( ) 白——( ) 晚——( )
8
我会说
远——( 近 ) 高——( 矮 / 低 ) 来——( 去 ) 笑——( 哭 ) 白——( 黑 ) 晚——( 早 )
9
画huà
yuǎn kàn shān yǒu sè
远 看/ 山/ 有 色 ,
jìn tīng shuǐ wú shēng
3
yuǎn sè jìn tīng wú shēng
辶远 色 近辶 听 无 声
chūn hái rén lái jīng
春 还辶 人 来 忄惊
4
我会读
远色近听无 声 春还人来惊
5
春天 声音
远看 高山
近听 不惊 小鸟
还有
无人 流水
6
找反义词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近 听/水/ 无 声 。
chūn qù huā hái zài
春 去 /花/ 还 在 ,
rén lái niǎo bù jīng
人 来 /鸟/ 不 惊 。
10
作业:
• 1、熟读古诗,把谜语讲给爸爸妈妈听。 • 2、搜集谜语诗和小伙伴一起猜一猜。
11
小学一年级语文《画》原文及教案
【导语】《画》是浙教社义务教育课程⼀年级下册的⼀篇课⽂。
课⽂有⼀幅经过装裱的⼭⽔画和⼀⾸五⾔谜语诗。
画上有⼭、⽔、花、鸟,给⼈以⼭⽔相映,鸟语花⾹的美感。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画》原⽂及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学⼀年级语⽂《画》原⽂ 《画》 【作者】王维 【朝代】唐 远看⼭有⾊,近听⽔⽆声。
春去花还在,⼈来鸟不惊。
注释: ⾊:颜⾊,也有景⾊之意。
惊:吃惊,害怕。
译⽂: 远看⾼⼭⾊彩明亮,⾛近⼀听⽔却没有声⾳。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艳,⼈⾛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2.⼩学⼀年级语⽂《画》教案 ⼀、诵读⼉歌,激发兴趣,导⼊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歌,让我们⼀起来背诵其中的⼀⾸:“两棵⼩树⼗个杈,不长叶⼦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活不说话。
”这⾸⼉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起来学习⼀⾸谜语诗,学完课⽂,你们⼀定能猜出谜底。
由学⽣已知的谜语导⼊新课,激发学⽣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同时⼜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画,引导学⽣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乐,范读课⽂,让学⽣很快进⼊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法多样,学习⽣字。
⾸先,学⽣⾃由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朋友帮忙拼⼀拼,多读⼏遍。
在此基础上,⽤同位互读,抽卡⽚读,开⽕车读等多种⽅法巩固读⾳。
最后来⼀个拼字游戏,四⼈⼩组合作,⽤⽣字卡⽚在桌上拼出这⾸诗,⽐⼀⽐,哪个⼩组⼜快⼜好。
既巩固了⽣字的认读,⼜活跃了课堂的⽓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及动作演⽰等⼿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感受画的美,语⾔⽂字的美。
1、学⽣⾃由读诗,选择⾃⼰最喜欢的⼀⾏多读⼏遍,并读给同位听,这⾥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学⽣兴趣盎然地读诗。
小学一年级语文《画》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画》是宋代佚名诗⼈创作的⼀⾸五⾔绝句。
此诗描写的是⾃然景物,赞叹的却是⼀幅画。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画》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画》原⽂ 画 (⾼⿍) 远看⼭有⾊,近听⽔⽆声。
春去花还在,⼈来鸟不惊。
注释: (1)⾊:颜⾊,也有景⾊之意。
(2)惊:吃惊,害怕。
译⽂: 远看⾼⼭⾊彩明亮,⾛近⼀听⽔却没有声⾳。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妍⽃艳, ⼈⾛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篇⼆】⼩学⼀年级语⽂《画》教案 ⼀、教学⽬标 知识与能⼒: 1、认识⼗⼀个⽣字,会写四个字。
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背诵课⽂。
过程与⽅法: 1、通过⾃由读、同桌互读、分⼩组读等不同的朗读形式,能够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利⽤学过的识字⽅法识记本课⽣字。
3、找、读、了解反义词的意思,能够记住古诗中的反义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插图和学习课⽂,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机勃勃的景象,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个⽣字,会写四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背诵课⽂。
教学难点: 能⽤⾃⼰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朗读法、想象法、⾃主识字法等教学⽅法。
通过想象画⾯并联系⽣活实际,使学⽣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由地学⽂识字。
1、通过朗读、看图完成学⽣对课⽂内容的感知。
2、⾃主识字,交流识记⽅法,重点字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指导。
3、在课⽂解读中⿎励学⽣展开想象,充分联系⽣活实际,以此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字的优美。
四、教学过程 (⼀)猜谜导⼊ 1、教师请学⽣猜字谜:空⼭之中⼀亩⽥。
(谜底是“画”字) 2、教师再请学⽣猜谜语:远看⼭有⾊,近听⽔⽆声。
春去花还在,⼈来鸟不惊。
精品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画》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画》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导语】《画》是宋代佚名诗人(一说唐代王维或南宋川禅师)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叹的却是一幅画。
前两句写其山色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
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
以下是老师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画》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望帮助到您。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画》原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春去:春天过去。
惊:吃惊,害怕。
这里主要是受惊飞起的意思。
译文: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没感到害怕。
创作背景:此诗为诗人赞画之作。
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有多种说法。
一说是唐代王维所作,但在王维的作品,或在《全唐诗》都没有此诗;一说是原为南宋僧人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的一部分;一说为宋代佚名诗人所作,如上海市一年级小学语文等教材中编入此诗时,作者一栏里即是“宋·佚名”。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画》教案1、能对照图画用自己地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懂得为什么说谜底是一幅画。
2、学会画、远、近、无、声、惊七个生字,认识土字旁,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3、会正确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准备教具:生字卡片、挂图、录音教学过程: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同上2、学会七个生字3、能正确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观察图画导入新课(课件)1、教师范读诗歌猜谜,出示挂图,并揭课题。
a、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小朋友们猜个谜语,听仔细了(范读课文)b、学生动脑筋猜c、出示挂图(课件):好极了,就是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画》(板书课题)。
2、仔细看这幅画,画上画了些什么?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三、对照图画,再读课文四、讲读课文,理解诗意(一)讲读第一、二行(二)讲读第三、四行1、想一想,春天,许多花都怎么样了?可是课文里是怎么说的,为什么?2、要是鸟停在树枝上,人来到鸟的面前,鸟会怎么样呢?3、指名扮演诗人,走近画,做赶鸟的动作。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古诗《画》课件
小组合作探究环节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探究古诗 中的一个主题或意象。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 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交流,分享彼此 的看法和感受。
创意绘画展示环节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画》 的理解,进行创意绘画。
学生可以绘制诗中的景物、人物 或表达诗意的图案等。
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 互相欣赏、评价,增强学生的自
练习题难度要适中,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
教师需及时批改学生的练习题,并针对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
家长评价反馈
家长可对孩子的背诵、默写和练习题完成情况进行评 价,并向教师反馈。
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古诗学习,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 和表现。
教师需认真听取家长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效果。
信心和创造力。
06 课后作业布置及 评价方式
背诵并默写古诗《画》
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古 诗《画》,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
感。
教师可通过课堂抽查、小组互查 等方式检查学生的背诵和默写情
况。
对于背诵和默写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可提供额外的辅导和帮助。
完成相关练习题
根据古诗《画》的内容,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判断等, 巩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创作地点
不详
诗歌特点
以画入诗,诗中有画。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 动的意象,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自然画卷,使读 者仿佛置身于诗中的世界。
时代背景
唐代文化繁荣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诗歌、绘画、音 乐等艺术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王维的诗歌创作正是这一 时代背景的产物。
山水田园诗派的兴起
一年级语文《画》教案15篇
一年级语文《画》教案15篇一年级语文《画》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两个部首“竖弯勾”、“横折弯勾”理解文中的反义词。
会认读11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观察图画和学习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感受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识字。
写字和朗读2.难点:了解诗意。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挂图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型:新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联系实际导入同学们,老师带来一幅挂图(出示挂图),看看这幅画上画了些什么?(板书:山、水、花、鸟)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天)从哪些地方看出是春天?1、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看见过“山、水、花、鸟的情景吗?那老师问你几个问题,请想好后回答(1) 如果从从远处看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模模糊糊、没有颜色、看不清)(2) 如果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3) 各种花过了开花季节就会怎样?(看不到花)(4) 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鸟会飞走)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山、水、花、鸟是这样的,那么画上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呢?请跟老师学习课文板书:1。
画二、分散识字1、试读课文A 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B 找出生字并圈出来,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C 谁愿意把课文读给老师听一听(指名读)D 愿意读的站起来一起读。
2. 问题引路,学文识字A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最后排看画中的“山”有没有颜色?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告诉同学。
(板书:远看有色)B请一位同学来到画的前面听一下“水”有没有声音?要求把听到的告诉同学。
(板书:近听无声)为什么人走近了听,还是听不到水声?C请一名同学说说,图上面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什么时候开的?(春天)为什么春天已经过去,花还没谢?(板书:春去还在)D请一同学到画前面来模仿一下平时赶鸟的情景,让别的同学看看鸟怕不怕?它会不会飞走?(板书:人来不惊)E把课文再读一遍,圈出的生字同桌读一读,互相当小老师。
一年级语文《画》原文及教案一等奖3篇
1、一年级语文《画》原文及教案一等奖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人教版语文《画》原文及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年级人教版语文《画》原文画(高鼎)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1)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2)惊:吃惊,害怕。
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妍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一年级人教版语文《画》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远、看、近、听、春、还”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致意思,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
在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探究其趣味,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的人本思想,意味着对每个学生学习个性的尊重。
教学中,应让每个孩子自由地读、自由地学、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才会有灵性。
课堂上,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诗句,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书,引导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汲取、学会欣赏,从而产生思维的撞击、情感的交流、知识的共享和心灵的震撼。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唤起他们去探究学习中华古文化的主动性,催化了学生情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应把握“古诗诵读”这一课型教学的尺度,即重点是识字和熟读成诵,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多读,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要把每行诗读通顺,要读好整首古诗直至能熟读成诵。
学生主要通过多读和结合看图,以及教师适当的诗意描述,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悟诗的意境美。
教师还应恰当创设出诗境,让学生通过多读体会美、欣赏美、评价美,以至于自己表达美、创设美。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画》课件
诗的主题思想是赞美大自然的美丽和和谐,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之情。
时代背景与诗歌风格特点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 期之一,唐朝的开放与包容、繁荣与 强大,造就了唐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王维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善 于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 情,形成了独特的“诗中有画”的艺 术特色。
03
简答题
要求学生简要回答与古诗相关的问题,如“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解释与运用举例
通过图片、实物等辅助手段,帮助学 生理解字义,并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这 些字词进行简单的组词、造句。
句子结构分析和修辞手法探讨
句子结构分析
引导学生观察诗句的排列特点,理解诗句的前后关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修辞手法探讨
简要介绍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引导学生尝试在朗读中 表现出这些修辞手法的韵味。
03 意境营造与审美体验
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场景
青山绿水
课件中可以展示一幅青山绿水的 美丽画卷,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
的清新与宁静。
鸟语花香
通过音效和图像的结合,课件呈现 出一幅鸟语花香的生动场景,带领 学生进入春天的世界。
人物活动
课件中可以设计一些人物活动的场 景,如儿童嬉戏、渔夫垂钓等,让 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诗歌中的人物 形象和动态。
抒发作者情感,体现诗意内涵
01
02
03
悠然自得
通过课件中的图像和文字 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作者 在面对自然景色时的悠然 自得之情。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古诗《画》翻译及赏析
画【唐】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赏析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
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
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
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
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
全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
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
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
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
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
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
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
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
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
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
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画》课件
yuǎn 远
sè 色
jìn 近
tīng 听
wú 无
qù 去
yǒu 有
shēng 声
hái 还
lái来
入口
01.
有
01.
近
01.
还
01.
声
01.
色
01.
远
01.
出口
01.
迷宫
01.
来
01.
听
01.
无
01.
去
01.
声音
听见
没有
jìn tīng shuǐ wú shēng
chūn qù huā hái zài
rén lái niǎo bù jīng
画
huà 画 yuǎn kàn shān yǒu sè 远 看 山 有 色 , jìn tīng shuǐ wú shēng 近 听 水 无 声 。 chūn qù huā hái zài 春 去 花 还 在 , rén lái niǎo bù jīng 人 来 鸟 不 惊 。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搜集谜语诗和小伙伴一起猜一猜。
远——( ) 高——( ) 来——( ) 笑——( ) 白——( ) 晚——( )
找出反义词
近
低
去
哭
黑
早
来-去 多-少 上-下
有-无 里-外 前-后
进-出 粗-细 开快-慢
大-小 好-坏 亮-暗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远看( )
01
PEPORT ON WORK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近听( )
02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一年级《画》知识点
一年级《画》知识点一年级《画》原文画【作者】王维【朝代】唐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重要词语解释:【远】走路走得长。
【高】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来】由远到近。
与“去”、“往”相对。
【笑】因喜悦开颜或出声。
【白】白颜色。
【晚】傍晚、黄昏。
重要词语造句:【远】1、南京离北京很远,坐火车要十几个小时。
2、我们要远离毒品。
【画】1、这是画家齐白石的一幅国画。
2、他画了一只毛茸茸的小鸡。
3、“春”字有九画。
【色】1、颜色越鲜艳的毒蛙,毒性越强。
2、他正在给这幅画上色。
【听】1、奶奶年纪大了,听不清我们讲话。
2、课后,我喜欢听音乐、画画。
【无】1、秋高气爽,碧空无云,一群大雁正在往南飞。
2、科学家们到西藏无人区考察。
【惊】1、一群受惊的鸟在树丛中乱飞。
2、“这里有蛇!”孩子们惊叫着跑开了。
一年级《画》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8个汉字,能找出字与画的关系。
2.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认识图标“小话筒”。
4.练习口头组词,丰富学生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学认8个汉字,知道字与画的关系。
【教具准备】图卡、字卡【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在很早以前还没有汉字的时候。
有兄妹俩,哥哥负责打柴,妹妹管洗衣做饭。
有一天早晨,哥哥很早起来要到他家后面的一座山上去砍柴,可是怎样告诉还在熟睡的妹妹呢?他想了一个好办法,拿起树枝照着远处山的样子在地上画了一座山(贴图),旁边放上一根柴。
哥哥走后妹妹醒来,看到地上的图知道了哥哥的去向。
中午,妹妹要去河边洗衣,她也向哥哥学在地上画图,她照着小河的样子画了几道弯曲的水流(贴图),旁边放上一件衣服。
哥哥回来看到图后到河边去果然找到了妹妹,兄妹俩可高兴了。
从此以后,他们就用山、水图来表示字,慢慢地变成现在的字。
汉字多有意思呀!古人多聪明啊!二、比较字与图,找关系请同学们把字与画对照起来看,说一说图中哪一部分与汉字的哪一笔相似,小组合作。
《画》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
在远处看可以清山有颜色。在近处听却不到流水的声音。
远看:在远处看。
近听:在近处听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春天过去了,可花仍然开着。人来了,可鸟一点也不害怕。
鸟不惊:鸟儿一点儿也不害怕。
还在:依然在开放。
春去:春天过去了。
1.会认“远、有、色、近、听、无、声、去、还、来”等10 个生字,会写“水、去、来、不”等4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难点)
远看 有色 近听无声 来去 还在
2.谜语诗谜底:
鹅
3. 拓展古诗
《画》是一首谜语诗,诗中有苍翠的山,流动的水,绽放的花,可爱的鸟,一派鲜活的景象。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朗读指导:注意读出古诗的韵律。背诵指导:先理解诗意,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习题源于《点拨》“课后练习单”的“基础知识练”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huà画yuǎn kàn shān yǒu sè 远 看 山 有 色 ,jìn tīng shuǐ wú shēng 近 听 水 无 声 。chūn qù huā hái zài 春 去 花 还 在 ,rén lái niǎo bù jīng 人 来 鸟 不 惊 。
部首:厶
组词:去路 去处
造句:一条小河挡住了我的去路。
音序:Q
结构:上下
来
lái
书写指导:上横短,下横长,撇、捺要舒展。
部首:一
组词:来回 来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再读古诗,读通诗句
1.生字读得这么好,相信大家再读古诗时一定能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自己在下面读一读。
2.同座互读、评,指名全班读、评。
3.全班齐读。
四、品读词句,领悟诗境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座听。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3.四行诗都读好了吗?现在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练读,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
4.让学生猜出谜底:画。(板书课题,齐读)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五、积累诗句,熟读成诵
1.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
2.学生在学习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这首诗吧!
(小组合作多种形式练读)
浏阳市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
科目
语文
年级
一
班级
授课时间
201年月日
课题
画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远、看、近、听、春、还”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致意思,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材分析(含重点、难点、关键点)
“远看山有色”,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Βιβλιοθήκη 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请大家翻开书92页,自由读诗,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出示小黑板)这六个字你们会认吗?先自己在下面读一读吧!
3.谁想读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自主选择读宇,重点指导读好前鼻音“近”、后鼻音“听”)
4.读得很好,去掉拼音朋友也能读这么好吗?咱们开火车比赛来读一读吧1
5.猜字游戏:老师藏一张字卡在身后,让学生猜是哪个字宝宝这么调皮,在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的读音)
学习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法提示
直观教学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
动态修改
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猜过谜语吗?谁来出个谜语给大家猜?
(学生兴趣盎然地玩猜谜语的游戏)同学们真聪明,老师也请你们猜个谜语(出示古诗),它是一首谜语诗(板书:古诗诵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完古诗,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3.小组学习成果展示。
4.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六、课外延伸,再现情境
1.师:(充满激情地)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扩展背诗,激发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