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汇总一、中国古代文明1.华夏文明起源- 夏朝的建立及其特点- 甲骨文的产生和意义2.周朝的兴起- 周朝的建立及其特点- 分封制度的作用3.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 春秋时期的主要事件和特点- 战国时期的分裂和统一- 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思想和影响二、中国古代政治1.秦朝的建立- 秦始皇的发展和变革- 统一帝国的措施2.汉朝的兴起- 刘邦的治理和政策- 南北朝时期的变革和衰落三、世界古代文明1.古代埃及文明- 尼罗河文明的起源和特点- 埃及神话和信仰- 金字塔和木乃伊的制作和意义2.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希腊神话和奥林匹克精神3.罗马帝国的兴起- 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恺撒和尤利乌斯·凯撒等人的治理四、历史人物1.孔子- 孔子的生平和思想- 孔子的弟子和影响2.秦始皇- 秦始皇的治理和政策- 统一帝国的措施3.刘邦- 刘邦的治理和政策- 汉朝的兴起五、历史事件1.三皇五帝和夏朝的建立- 三皇五帝的产生和统治- 夏朝的兴起和特点2.战国时期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和发展- 秦朝的崛起和统一3.罗马帝国的兴起- 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建立- 帝国的政治制度和统治者本文总结了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中所学的各个知识点。
文章从中国古代文明、中国古代政治、世界古代文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五个方面进行了分类和总结。
在中国古代文明方面,本文介绍了华夏文明起源、周朝的兴起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
这些知识点让学生了解到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并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政治方面,本文介绍了秦朝和汉朝两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措施。
这些内容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事件和政治家的思想和贡献。
在世界古代文明方面,本文介绍了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和罗马帝国的兴起。
这些知识点让学生了解到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以及各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全册)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全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1 夏商西周的更迭- 夏朝(约2070-160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禹传位给其子启,实行世袭制。
- 商朝(约1600-1046年):因水患和政治动荡,商朝曾多次迁都,最著名的是盘庚迁都至殷。
- 西周(约1046-771年):实行分封制,建立较为完善的行政体系。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法- 春秋时期(770-476年):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 战国时期(475-221年):七雄并立,各国进行社会改革,最著名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1.3 甲骨文与青铜器- 甲骨文:商朝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 青铜器:商周时期的重要工艺品,用于祭祀和礼仪。
第二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2.1 秦朝的统一- 秦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2 秦朝的暴政与农民起义- 秦朝实行严酷的法律,加强对人民的压迫。
- 陈胜、吴广起义,标志着秦朝统治的开始动摇。
2.3 汉朝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 文景之治: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发展。
第三单元:汉武帝推进大一统3.1 汉武帝的改革-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设立郡国,并推行推恩令。
- 实行盐铁官营,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
3.2 开通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3.3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汉武帝时期,卫青和霍去病指挥汉军大破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
第四单元:两汉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4.1 科学技术的进步- 发明了纸张,改进了印刷术。
- 张衡发明了地动仪,能检测地震的方向。
4.2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仁”的学说。
-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3 道教的兴起与佛教的传入- 道教在民间兴起,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求得长生不老。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必背知识点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必背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史
1.诸子百家: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夏、商、周三代的交替:三代的起始、结束时间;三代的统治者及其特点。
3.春秋战国时期:战国七雄的起始、结束时间;六国争霸、秦国统一的过程。
4.秦朝:___统一六国、统一文字汉字的政策;秦朝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5.西汉:西汉初年的地理国土、统治与建设;___的政治、军事与文化成就。
二、世界古代史
1.古埃及:尼罗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埃及的社会制度和宗教。
2.古希腊:希腊城邦的特点和发展;雅典的民主制度和文化成就。
3.古罗马:罗马的城市建设和行政制度;帝国的兴衰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4.印度和___:印度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制度;___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5.犹太古代文明:犹太民族的起源和发展;___的创立和特点。
三、中国古代文化
1.诗经:诗经的起源、作者和内容特点;诗经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2.古代科技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发明及其
对社会的影响。
3.中国古代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起源和庆祝活动。
4.传统戏曲艺术:京剧、评剧、豫剧等戏曲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5.长城:长城的起源、建设和作用;长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以上是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必背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到您。
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上册

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上册第一章古代人类社会1.人类起源人类起源于非洲,经过长期演化发展成为现代人类。
2.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时期,人们利用石器作为生产、生活的工具。
这个时期大约持续了200万年。
3.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较晚的时期,人们利用石器、陶器、铜器等,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个时期大约持续了6000年。
第二章中国古代文明1.黄河文明黄河文明是指在中国黄河流域的繁荣文明。
它主要出现在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1600年之间的商朝时期和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之间的周朝时期。
2.夏、商、周三代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夏朝的后继朝代,周朝是商朝的后继朝代。
3.封建社会的特征中国的封建社会出现在公元前771年,这个时期的特征是:封建等级制度、农业经济、文字语言、礼仪制度、宗教信仰等。
4.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华文化是指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历经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它包括诗歌、词曲、绘画、书法等方面,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大瑰宝。
第三章古代希腊罗马文明1.希腊文明希腊文明约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间诞生,是古代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赫拉克利特斯改革,公元前508年根据改革原则制定了《民主宪法》。
雅典民主政治被认为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3.罗马帝国罗马帝国是指公元前753年成立的古罗马城邦逐渐发展成为古时期最伟大的帝国之一。
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各地的罗马人依法自治。
罗马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贡献。
第四章中国古代科技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但正式的科技发展自商周开始,包括农业、纺织、铁器、指南车、精制炼铁技术等领域。
2.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这些发明对世界的进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造福了人类。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1. 河姆渡原始农耕(时间、地区、代表人物、主要成就)2. 半坡原始农耕(时间、地区、代表人物、主要成就)3. 炎帝和黄帝(活动地区、炎帝和黄帝的部落联盟)二、夏商西周1. 夏朝(建立者、地点、特点)2.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概况、历史意义)3. 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4. 西周的分封制(内容、目的、作用)三、春秋战国(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1. 春秋五霸(概况)2. 战国七雄(战国七雄的形势图)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 秦灭六国和统一的意义2.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丞相制度、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区划及名称)3.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文字、货币、度量衡)五、汉武帝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1.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目的、内容)2. 西汉王朝国力强盛的原因(汉武帝的内外政策;秦汉时期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 秦汉时期的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演变;匈奴的兴起和西汉对匈奴的斗争;西汉对西南、西北边疆的经营;乌孙和亲与昭君出塞;南方越人和“南下”移民;鲜卑的兴起和西晋的统一。
2. 各民族在长期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基础上形成发展。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维护祖国安全,抵御外来侵略,边疆各族人民的英勇保卫,是祖国统一多民族发展历史中的重要篇章。
民族融合是历史的主流。
要反对大民族主义,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巩固民族团结。
要正确认识祖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大势。
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统一和繁荣富强的建设者,都为祖国的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要树立民族平等观念,反对民族歧视。
要树立民族团结观念,反对民族分裂,反对挑拨民族关系。
要树立祖国统一观念,反对民族分裂,反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
要学习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了解祖国丰富多彩的人文地理知识。
要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历史学全册知识点:七年级上册

历史学全册知识点: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类的形成与早期文明1.1 人类的形成-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 人类文明的曙光1.2 古代埃及- 尼罗河流域的农业文明- 埃及金字塔与法老- 古代埃及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1.3 古代巴比伦- 两河流域的文明发展- 汉摩拉比法典- 巴比伦宗教和社会制度1.4 古印度- 印度河流域的文明起源- 印度的种姓制度- 佛教的兴起与发展1.5 古中国- 黄河、长江流域的文明发展- 夏、商、西周的更迭-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第二单元:古代世界的扩张与变革2.1 古代世界的扩张- 亚历山大的东征- 罗马帝国的兴起与扩张- 丝绸之路的开通2.2 古代世界的政治制度- 雅典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的发展- 中国的封建制度2.3 宗教与思想文化- 犹太教、基督教的传播- 佛教的传播与影响- 古代世界的科学技术2.4 古代世界的社会生活- 希腊罗马的社会制度- 印度的农村社会- 中国的封建社会生活第三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3.1 欧洲的封建社会-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欧洲的骑士阶层- 基督教会在中古欧洲的影响3.2 亚洲的封建国家- 中国的唐朝与宋朝- 阿拉伯帝国的兴起与扩张- 印度的笈多王朝与莫卧儿帝国3.3 非洲与美洲的古代文明- 非洲的古代文明- 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3.4 中古时期的科技文化- 阿拉伯的数学与天文学- 欧洲的文艺复兴- 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四单元:近代世界的形成与发展4.1 近代欧洲的变革- 宗教改革与新教传播- 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 工业革命的起源与发展4.2 美国的独立与扩张- 美国的独立战争- 美国的南北战争- 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4.3 亚洲与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 中国的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非洲的独立运动4.4 近代世界的科技文化-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发展第五单元:现代世界的挑战与变革5.1 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 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5.2 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的起源与演变-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政治- 冷战对世界的影响5.3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量子力学与原子能技术- 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 现代世界的文学艺术5.4 全球化与当代世界- 经济全球化的起源与发展- 当代世界的政治格局- 全球化对世界的影响以上是对七年级上册历史学全册知识点的简要概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历史全书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全书知识点第一单元:人类的形成和古代文明1.1 人类的形成-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早期人类的生活- 史前人类的文化1.2 古代文明- 古代埃及文明-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古代印度文明- 古代中国文明- 古希腊文明第二单元: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2.1 封建社会的形成- 罗马帝国的分裂- 封建制度的建立- 封建领主的权力与义务2.2 封建社会的发展- 欧洲中世纪的社会制度- 亚洲封建社会的特点-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第三单元:近代化的探索3.1 近代化的起源- 文艺复兴运动- 宗教改革- 科学革命3.2 近代化的实践- 英国的工业革命- 法国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日本的明治维新第四单元:现代社会的发展4.1 现代社会的形成-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4.2 现代社会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第五单元:当代世界的新发展5.1 当代世界的政治格局- 两极格局的瓦解- 冷战后的国际关系-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5.2 当代世界的经济全球化- 跨国公司的兴起- 世界贸易组织-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5.3 当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互联网的发展- 生物技术的突破- 文化交流与碰撞第六单元:历史的学习与研究6.1 历史研究的方法- 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历史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历史学的分支学科6.2 历史的价值与应用- 历史的教育作用- 历史的借鉴作用-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七年级历史上册必背知识点(精华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必背知识点(精华版)一、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4.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时间:距今约七千年;2.生活地区:长江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2.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2.生活地区:黄河流域大汶口原始居民3.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2.地区:黄河流域三、华夏之祖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原因:四发明)尧舜禹的“禅让”夏朝建立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
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四、夏、商、西周的兴亡夏朝的兴衰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
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
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五、灿烂的青铜文明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六、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争霸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国文明起源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西楚)、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根据都城的所在地,先西后东、先北后南)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1、元谋人:距今一百七十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1929年发现,使用石块敲打的粗糙石器,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群居生活。
3、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距今三万年使用磨光和钻孔的打制石器,掌握人工取火,制造骨针。
形成血缘关系的氏族。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1、河姆渡文化(长江中下游、浙江)①距今7千年,②使用磨制石器,③用耒耜耕地,④培育了水稻。
⑤居住干栏式房子(地上打桩,然后盖房)。
⑥制作陶制的蒸煮器2、半坡文化(黄河流域、西安)①距今5、6千年的农耕部落,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③培育了粟(小米),④居住半地穴式房子,⑤制作彩陶3、大汶口(黄河流域、山东)①距今4、5千年,②制作黑陶、白陶,③从墓葬的预期和日常器物陪葬多少可以看出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出现。
④出现了殉人现象。
4、红山(辽河流域、内蒙古)三、华夏之祖1、炎黄战蚩尤黄帝和炎帝通过涿鹿一战打败蚩尤,2、黄帝——人文初祖黄帝造船、车、造房、织布(黄帝名轩辕氏,说明它是一个造车或者驾车的高手)嫘祖:养蚕、缫丝仓颉:造字3、尧舜禹“禅让”:禅让是部落联盟首领征询其他首领的意见,选出继承人,让出联盟首领地位的方法。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四、夏、商、西周的兴亡1、夏朝的兴衰夏:公元前2070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父位,废除禅让制,建立世袭制。
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建立商朝。
因为水患,商朝几次迁都。
公元前1046牧野之战,纣王失败,自焚而死。
夏桀、商纣都是因为暴政、修宫殿大量征发百姓劳役而亡国。
3、西周分封制①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努力,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②诸侯服从周天子命令,缴纳贡品,镇守疆土,战时随从天子作战。
③通过分封诸侯,开发边疆,加强统治,成为强盛国家。
五、灿烂的青铜文明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青铜器大量用于祭祀。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青铜立人像夏、商、周陶瓷业发达,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玉器制造、雕刻水平高2、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农业发达,已经形成了“五谷”的农作物,掌握了选种、施肥和止害虫的技能,使用青铜农具。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3、奴隶的悲惨命运奴隶们带着枷锁从事各种劳动,被随意买卖和转让。
祭祀的时候被屠杀做贡品。
奴隶主死了,还要奴隶殉葬。
成语典故:一笑千金、烽火戏诸侯六、春秋战国的纷争(逐鹿中原(成语):周天子住在洛阳(中原),周天子的鹿从他的鹿苑里面跑了出来,诸侯们都出来抓他的鹿,抓到了也不还给他,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周天子已经没有什么实际的控制能力了。
)1、春秋争霸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
齐桓公任用管仲,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城濮之战晋国打败了楚国,成为霸主。
(退避三舍)成语典故:老马识途、退避三舍、五十步笑百步、唇亡齿寒2、战国七雄晋国分成:韩、魏、赵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长平之战(纸上谈兵)成语典故:鸡鸣狗盗、毛遂自荐、围魏救赵、邯郸学步、七、大变革的时代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
牛更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2、都江堰秦国李冰在岷江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3、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启用商鞅变法。
法令规定: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可免除徭役。
③根据军功授予爵位、田宅,废除旧贵族特权。
④建立县制,国君派官吏治理,⑤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军力增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的封建国家。
战国后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八、中华文化的勃兴1、文字演变:顺序:甲骨文(商朝)、金文(商周)、大篆、小篆(秦朝)、隶书(汉朝)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也称“铭文”2、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夏朝开始有历法,所以农历,有叫夏历扁鹊总结的望(看)、闻(听)、问(问询)、切(切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沿用。
3、屈原和“钟鼓之乐”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代表作《离骚》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编钟、鼓和编磬等)。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钟乐器,其中编钟最为珍贵九、中华文化的勃兴(2)1、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孔子春秋晚期,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为政者要“为政以德”,《论语》是其弟子整理的记载孔子言论的书,“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2、思想家老子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老子主张以柔克刚。
3、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产生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等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儒家: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地反对战争。
主张对自然资源持续利用。
(后人称儒家学派为孔孟之道)道家: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后人称道家学说老庄之道)法家: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他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春秋晚期的孙武《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春秋战国的兵家:孙武、孙膑、司马穰苴、吴起、鬼谷子)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十、“秦王扫六合”1、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公元前230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到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为了适应形势,加强统治,其高创立了一套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①全国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乱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②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36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2、巩固统一的措施①统一货币,统一实行圆形方空钱(后人称之为孔方兄)②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③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规范文字。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发布焚书令,对政府外的其他书都要烧掉。
对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死刑,将其活埋,历史上称为“焚书坑儒”。
3、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为了安定,维护统一,秦始皇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城防的万里长城。
秦始皇统一了东南、岭南地区,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和两广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秦朝东至东海,西到龙西,北至长城,南达南海,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十一、“伐无道,诛爆秦”1、秦的暴政①繁重的徭役,修长城、驰道和骊山陵墓,农民脱离了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②繁重的赋税,农民要将收获三分之二上缴国家③残酷的刑法和连座制度。
2、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领导农民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并打到咸阳附近,由于秦军强大,起义失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鼓舞了后世千百万老动人民起义反抗残暴的统治。
3、农民起义推翻秦朝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以少胜多打败秦军。
刘邦直逼咸阳,秦统治者投降,秦朝灭亡。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成语典故:楚河汉界、四面楚歌、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鸿门宴、约法三章、指鹿为马十二、大统一的汉朝1、文景之治文帝、景帝①吸取秦朝的教训②减轻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③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文景之治”2、汉武帝的大统一汉武帝采用主父偃建议建议,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地分给子弟,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入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太学是我国古代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
3、东汉的统治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为了安定社会,他下令①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②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史称“光武中兴”十三、两汉经济的发展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汉武帝亲历黄河之治理现场2、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由于提花机、染色技术的提高中原地区的丝绸受到人们的喜爱。
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机冶铁,节约人力,提高了质量,而且还发明了钢材的制作方法。
铁制兵器逐步取代了青铜兵器,3、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加强集权经济措施:①将地方的铸币权收归中央,同意朱造五铢钱②盐铁经营权归中央,③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④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实现经济上的大统一。
十四、匈奴的兴起及汉朝的和战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冒顿单于在秦汉之际,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跟汉族的交往中,匈奴人学会了农耕,2、卫青、霍去病破匈奴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组织强大的骑兵部队,对匈奴反击,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将匈奴赶到漠北,夺回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匈奴人受到沉重的打击,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3、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请求和亲,王昭君自请前往,汉元帝把她嫁给呼韩邪单于,为汉匈友好相处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十五、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1、张骞通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2、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欧洲,又把西域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增加了两地间的文化、经济交流。
3、班超经营西域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排不下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十六、昌盛的秦汉文化(一)1、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早期的纸是用麻做的,东汉时候宦官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作原料造纸,改造造纸术。
特点①原料容易找②便宜③质量提高,逐渐普遍使用,将这种纸叫“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2、《九章算术》和地动仪这部书总结了春酋长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科学家张衡制造了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地震仪器。
3、华佗和张仲景华佗:东汉三国时期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还发明模仿虎、鹿、熊、猿、鸟动作医学体操“五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