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理必修一全套教案(中图版)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_《地球的运动》教学案第2课时
2.结合生活实际,列举昼夜更替产生的自然现象。
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昼夜更替的理解。
提出问题:昼夜更替的周期?
说出答案。
复习上节课的自转周期。
假设:昼夜更替的周期过长,会有什么后果。
小组讨论。
开拓思维。
结合相关示意图,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现象。
展示昼夜现象侧视图,在昼夜半球的同一纬线上分别标出A、B两地,提问:
补充: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教师展示P20图1-3-9,提问物体水平运动的偏转规律。
学生归纳。
锻炼学生的读图,归纳总结能力。为后续大气运动、水体运动等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总结。
反馈练习。
诊断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案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利用相关示意图、教具、动画演示,解释昼夜更替现象。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相关示意图,分析地理经度和地方时的关系。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含义。
3.归纳地球上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偏转规律。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地方时
教学方式
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流程
课标要求
教师活动
1.两地时间是否相同?
两地谁先看到日出?
思考回答,
归纳结论。
从昼夜现象,引入地方时的概念。
提出问题:列举生活中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的实例。
举例说明。
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讲授时区划分标准及区时的含义。
明确时区和区时的含义。
解释易混淆的概念。
解释北京时间。
明确北京时间。
明确北京时间和北京地方时的差别,明确北京时间的使用范围。
学生活动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说课教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些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能力目标①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2.黄赤交角的形成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二、教学方法及手段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
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多媒体动画,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3.运用多媒体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
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中图版地球的运动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中图版地球的运动教案2. 学科领域:地理3. 课时安排:每课时45分钟4. 教学年级:八年级5.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意义。
(2) 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意义。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和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周期、方向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过程、示意图等。
(2) 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过程。
(3) 地图: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讲解地球自转:(1) 地球自转的定义、周期(一天)。
(2)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3. 讲解地球公转:(1) 地球公转的定义、周期(一年)。
(2)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更替、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4. 课堂练习:运用地球仪或地图,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过程,分析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2. 作业布置:(1) 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标注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
(2)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应用。
六、教学拓展与延伸1. 地球自转和公转在其他行星上的表现:介绍其他行星的自转和公转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
中图版地球的运动教案
课题: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课标解读: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标解读:结合相关示意图分析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等。
教材分析:本节是继前两节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后,学习的内容从宇宙转移到地球,并且主要研究地球这颗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
地球的运动,主要讲解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形式及其意义。
地球运动部分是很难学的一部分知识,之所以难学是因为学生难以建立空间概念。
化解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尽量用地球仪演示,或者画立体图,还有就是电脑动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想象地球运动的情况及产生的地理意义。
在学习了两种基本形式以后,继续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对于地球产生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讲述,一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在新教材以及教参中,有大量的图片资料以及活动方式的建议,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本部分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区分恒星日和太阳日,掌握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2)、学生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2.方法和过程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说明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关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2)、学生结合相关示意图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3)、学生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教学方法:本节内容抽象,重难点较多,且无法直观地感知到地球的运动,必须通过一些地理现象和借助其他天体的视运动来分析推理。
2020-2021年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5) 中图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5)中图版必修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
2.使学生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及由其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并能正确画图表示。
教学重点1.公转的运动规律。
2.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教学难点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教学媒体投影仪、投影片、小地球仪(描出回归线)每组学生四个,教师两个,黄道面及支架每组一个,灯泡和试管架各一个、黄赤交角模型。
教学过程【复习】(1)学生演示自转,同时说出自转周期。
(2)自转的地理意义。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地球运动的形式——自转,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种运动形式——公转。
【演示】教师利用一个小地球仪演示公转,学生观察地球运动的方向、地轴的方向是否变化。
学生观察、讨论。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学生看书中第31页图,讨论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
【讲述】地球位于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时间和运动速度的规律。
【板书】【演示讲解】利用黄赤交角模型讲解黄赤交角的概念。
指导学生计算黄赤交角的度数。
【板书】【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热的变化也与接收到的太阳光热密切联系。
地球比太阳小得多,因此我们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成是一组平行光。
【投影片】平行光照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提问】地球表面有几个直射点,在示意图上如何表示?学生观察回答。
【小结】球面上只有一个直射点。
在图上表示的这条直射光线恰好可以把圆心和直射点相连。
【演示】演示步骤:(1)一个小地球仪在灯泡照射下,高光(最亮)点就是直射点;(2)在小地球仪相对位置摆放另一个地球仪,利用指图杆连接两个小地球仪的直射点,指图杆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位置,三点一条直线;(3)旋转指图杆一周,说明所有直射光线都在一个平面上。
【展示圆盘】说明圆盘含义。
圆盘表示黄道面,圆盘与地球仪的每一个接触点都是某一天太阳的直射点位置。
盘面上的四个红箭头代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直射光线。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地球的运动》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地球的运动》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昼夜长短的变化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读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原因,并能演示其运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并能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5.学会光照图的判读。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演示、绘图等手段,提高学生的空间立体几何感,识图、读图和绘图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2.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学以致用,学会运用学到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
3.通过观察、比较、演示,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地理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的地理现象都通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学情分析】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已有了解,这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高,对于未知的宇宙、地球运动的特点、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昼夜长短是如何变化的等内容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地理基础,知识面较广,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但空间感、动态感以及归纳概括能力还较弱,,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从生活入手,设计合理教学活动环节,层层递进,并借助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和教具,让学生发现原因、探究规律,并学会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和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征。
2.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和国际日界线两侧日期的变更方法。
3.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季节的关系。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1中图版 必修1
地球的运动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分为二十四段,每段约隔半个月,分别在12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节气”,在月中的叫“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这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用来划分一年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季节转折点,“四立”表示季节的开始。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示一年中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
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气温下降的过程与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降雪时期的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季节和农作物的生长现象。
二十四节气对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十四节气的传统含意立春:春季开始雨水:降雨开始惊蛰:开始响雷,冬眠动物复苏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谷雨: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立夏:夏季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逐渐饱满芒种:芒种忙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夏天到,此时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小暑:正当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立秋:秋季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白露:因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汽往往凝成露水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寒露:气温明显降低,夜间露水很凉霜降:开始降霜立冬:冬季开始小雪:开始降雪大雪:降雪较大冬至:进入“数九”寒天,白天短,夜晚长小寒:气候已比较寒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年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二一,下半年来八、二三。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地球绕着太阳转,转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中图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及纬度变化,了解四季划分,了解五带的划分、分布。
②明白得这些地理意义是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综合作用的结果。
③明白得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④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
2、能力目标:①能依照“二分二至日太阳照耀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②能准确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耀地球示意图”(测视图),并能举一反三,明白得二分二至日太阳照耀地球极视图。
③运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说明一些地理现象。
3、德育目标:①学生能正确认识并说明许多自然现象和规律,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明白得事物之间是联系的,是进展变化的。
②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究自然隐秘的精神和学习地理的爱好。
教学过程:第一步:设疑。
通过复习地球公转的概况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铺垫知识框架,创设问题情境,产生疑问:地球公转会产生哪些地理意义呢?第二步:探究。
教师通过各种媒体不断设疑,并向学生提供各种信息;学生通过听讲、读书自学、讨论切磋、分析综合等方式,参与各种多边活动。
在教师总体调控下,学生探究正确结论。
第三步:尝试。
教师提供动手动脑的检测内容,并适时点拨;学生不断运用所学知识反复尝试,解决各种问题。
第四步:小结。
师生通过评议、引申,寻求知识内涵、总结求知方法。
在此过程中,学生进展原有知识和能力框架,并产生学习新目标。
(具体过程如下)㈠昼夜长短的变化第一步:设疑。
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切入,“长到夏至短到冬”是什么意思?什么缘故会如此呢?第二步:探究。
1、教师利用投影图片《昼夜半球示意图》讲解:在平面测视光照图上,晨昏线所在平面过地心,且永久与阳光垂直。
晨昏线把它所通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昼弧越长,白天越长,黑夜越短;夜弧越长,黑夜越长,白天越短。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公转运动》教案
地理必修一(中图版)教案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运动(二)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一、教材分析该部分内容是地球运动的第二部分,前后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地球运动的完整形式,同时和自转运动一起构成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学习好该部分内容,有助于对气候、自然带、地理环境的分异等知识的学习,是学习自然地理的基础。
该部分内容是在自转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自转的知识必须扎实。
二、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黄赤交角,理解黄赤交角造成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二分二至点的位置。
(2)认识正午太阳高度角、晨昏线、昼弧、夜弧及其季节变化(3)认识季节的涵义及其划分2、方法与过程(1) 用自备软件显示二分二至位置及光照情况,弥补教材19页公转示意图的不足。
(2)小组利用地球仪、激光教鞭等合作讨论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影响。
(3)教师用world 3D map 软件显示不同季节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
(4)修改20页活动2,便于学生更快完成。
组织学生完成21页读图思考,要求其列表展示结果。
(5)从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昼夜长短、太阳辐射强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6)比较天文四季与气候四季的区别,划分方法。
(7)练习:在黄道上标出24节气的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关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太阳出没方位变化,一天日太阳辐射强度变化等,探究其变化据依据教学课标规律及原因。
(2)能解释四季变化的天文原因,能认识到这是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共同结果。
三、制定目标的依和教材确定了知识和能力目标,依据班级学生地理学习水平高低不一的现状,照顾中等学生,难度适中,使用教具和软件帮助学生克服空间想象力不强的难处,确定了方法和过程,从应用的角度确定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学以致用,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
教学重难点: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四、教学准备1、地球仪(学生一组一个),激光教鞭(一组一个),world 3D map软件。
中图版地球的运动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中图版地球的运动教案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概念及计算。
2.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角速度和线速度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提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这种运动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Step 2:讲解地球自转(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 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演示地球自转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
Step 3:讲解地球公转(10分钟)1. 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 解释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3. 演示地球公转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公转。
Step 4:练习与讨论(5分钟)1. 让学生运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
2. 提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是否相同?它们的速度是否一样?3.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Step 5:总结与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布置作业: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个地球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评价1. 学生是否能准确地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doc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昼夜长短的产生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2、学会在“二分二至日照图”上,说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3、总结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4、增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2、南北半球极昼极夜现象和正午太阳高度发展变化的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中,我们知道,由于地球的自传和公转导致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因时因地而变化。
这种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板书新课题)。
[学习新课]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昼夜长短的变化(板书)(一)昼夜长短的产生(板书)我们知道,昼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见“图片材料”二、北半球夏至日光照黑板示意图,简称黑板图,图中的ABC半圆弧为晨线,与之正相对的半圆弧是昏线。
晨昏线组成的大圆圈将纬线分割为昼、夜两段:1、昼长(板书)处在白昼半球的纬线所跨经度,叫昼长。
例如黑板图中A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360度,昼长24小时,B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180度,昼长12小时,C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0度,昼长0小时,E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210度,昼长14小时。
2、夜长(板书)处在黑夜半球的纬线所跨经度,叫夜长。
例如黑板图中A点夜长0小时,B点夜长12小时,F点夜长10小时,C点夜长24小时。
昼、夜的长短就由昼、夜半球纬线所跨经度数的大小所决定。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并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在地球表面自东向西移动。
因此晨昏线与纬线、经线的关系就不断地发生变化。
昼夜长短就不断发生变化。
(二)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板书)多媒体课件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
设问:昼夜长短随纬度(空间)变化有什么规律?师生共同总结如下:1、昼夜长短随纬度(空间)的变化规律(板书)(1)、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①、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1
地球的运动[教学目的]: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以及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形状。
2、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学生回答略。
地球的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自转与公转。
一、地球的自转:1、概念: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
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方向:(用课件或者地球仪演示)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从地球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3、周期: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23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
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24小时,即1个太阳日。
为什么太阳日比恒星日长一点?(难点)用课件演示,加上讲解最终让学生明白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真运动周期),而太阳日只是一种视运动的周期。
题:今天晚上九点,望远镜的中心出现一颗恒星,望远镜不动,明天什么时间这颗恒星又会到望远镜的中心?(恒星日的长度,故:8:56:4)4、速度(用多媒体演示):a.角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
根据自转周期,可知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即15°/小时。
b.线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千米/小时)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地球的公转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公转轨道是一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2、方向:从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绕日公转。
3、周期:相对于认为无限远处的一恒星来说,地球绕日转过了360°,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即一恒星年。
相对于太阳公转一周,即太阳直射点的一个回归运动,时间为365天5时48分46秒,叫做1回归年。
速度:a.角速度:近日点(1月初)较快远日点(7月初)较慢b.线速度:近日点(1月初)较大远日点(7月初)较小平均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地球运动是这两种成分的叠加。
地球的运动-中图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的运动-中图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与地球形态的关系;2.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及其影响;3.能够用课程知识解释日食和月食的原因;4.了解和分析传统太阳历和公历的缺点,并有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与地球形态的关系;2.日食和月食的原因;三、教学难点1.传统太阳历和公历的缺点;2.学生接受新概念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模型和实验的方式,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2.讲解法: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日食和月食的原因;3.讨论法:与学生一起讨论传统太阳历和公历的缺点。
五、教学内容及流程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1.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及具体内容。
2.分别用模型演示自转和公转运动,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3.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形态的影响。
2. 日食和月食的原因1.介绍日食和月食的概念及基本情况。
2.用模型演示日食和月食的具体原因,让学生理解这两种现象的形成。
3.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综合课程知识来解释日食和月食。
3. 传统太阳历和公历的缺点1.介绍传统太阳历和公历的历史和演变。
2.分析太阳历和公历的缺点,与学生一起探讨并提出改进的方案。
3.让学生就传统太阳历和公历的问题撰写一份个人观点,发表并分享。
六、教学评估1.课堂小测验:对学生已学知识进行考查;2.学生观点表述:对学生改进太阳历和公历的方案进行评价;3.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程的反馈,用以改进今后的教学。
七、教学资料1.地球自转公转模型;2.日食月食演示模型;3.制作好的学生答案范本;4.本章教材配套教学资料。
八、教学反思1.此次课程注重实践操作,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了地球运动,还对太阳历和公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表个人观点,应该提前进行相关训练,让他们更加熟悉语言表达;3.整堂课程进行的略显紧凑,下次课前需要调整节奏。
地球的运动教案地理必修一全套教案中图版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第四节地球的运动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
2.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会运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向”规律。
教学重点1.自转的运动规律。
2.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1.经度时差。
2.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向。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投影片、投影仪、吹塑圆片一个(圆片上系一红绳)、地球仪、彩色墨水、滴管、椭球仪、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纸模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学生回答略。
【讲述】地球运动的种类【板书】第四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方向【提问】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
【提问】描述自转的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略。
【板书】I士而广左(北极逆时针自西向东除顺时针【提问】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学生回答略。
【演示】地球仪自转。
【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学生回答略。
【引出太阳日和恒星日】【演示和讲解】用吹塑片演示(课本第27页)“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
(1)在黑板上框按一图钉代表太阳S,将一个吹塑片上的红绳固定,让该吹塑片如课本插图中的E状态,在吹塑片和绳的交点上作记号P,在黑板上描出红绳和地球的位置;(2)让该吹塑片以P为参考点自转并绕日公转到E位置,作图。
在黑板上用虚线连接太阳和E,P点未在此线上,说明以太阳为参考点时,地球还未自转一周。
在黑板上做E到P的延长线,此线的上方为遥远的宇宙中的一颗恒星H,该线与SPE线平行,以该恒星为参考点,则说明地球自转了一周。
1(3)要保证以太阳为参考点的自转一周,地球必须继续向前公转到E 点,使S 、P 、E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 3 3 三点一线。
中图版地球的运动教案
中图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地球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方向和周期。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作业,评估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3. 结合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地球仪:用于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及地理现象。
3. 练习题:用于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材料:提供学生进行讨论的相关资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方向和周期。
2. 第二课时: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第三课时: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4. 第四课时:总结提升,布置课后作业。
中图版地球的运动教案
中图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2)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3)了解地球运动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分析地球运动对地球表面现象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感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2)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特点;(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3)地球运动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及方向;(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地球仪、模型、图片、PPT等;2. 教学资源:教材、参考书、网络资源等;3. 教室环境:座位排列便于观察地球仪和演示实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提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地球自转和公转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2)填空: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________,公转是指地球绕着________运动。
3. 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2)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和公转;(3)举例说明地球运动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如航海、航空、农业等。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 练习巩固:(1)完成课后练习题;(2)教师点评答案,解答学生疑问。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标注出方向和周期;2.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运动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3. 调查了解我国地理位置特点,分析地球运动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图版教案-表格式(pdf版)
必修一地理中图版使用教师新课岩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
科体系:人种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同学们总结地理学科的特点没有地理学”掌握使用学会,经常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鲜活生动的地理知识和敏感具体的地理问题,我们要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也是同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或通过调查访问、实地考察等,获识与技能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掌握太阳大气层的组成及勤钻研、爱科学的习惯教学难点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概况太阳黑子活动水量变化的关系度带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太阳的能量是怎样产生的?.读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图,你能获取哪些信息?[来源:学|科|网]X|k |B| 1 . c |O |m5.读课本P12“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示意图”:(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2)推测一下,除了纬度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太阳辐射的分布?(3)举例说明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对自然景观纬度变化的影响。
6.请举出5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②③:Z_xC(4)如何将太阳活动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8.案例研究: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材料见课本-(1)试着总结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
(2)研究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有什么意义?9.活动:请围绕两位同学的话题,收集有关资料,并与同学们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下面是两位同学的对话。
甲: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都是有利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都是②提供你思你的不足。
仔细聆听同学们的发言,看哪些说法更有道理。
掌借助三球仪或计算机模拟动画,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利用图片或绘图,说掌握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昼二: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和周期感性认识黄赤交角的形成角的形成以及直接引起的现———————时读台风云图以及图转规律,南左北右偏,赤道不偏一定的原因存在的习,间相差一小时界线、中央经发生偏转分布规律春分日太阳照射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正午太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两地纬度不同结论:北半球,同理应用:太阳高度角比较之间的昼夜长短的变化价:授的内容的理解程度,对于要求学生切实能够动手操作的一些知识,可以要求一部学生到黑板前进行实际画图,教师指出应该注意的问题。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教案
地球运动的根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根本地理知识和看图表达能力,缺乏系统性的整理和学习。
本节课教学力求表达新课改的思想。
通过讲授、看图、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教师通过地球运动图片资料的展示,让学生学会系统性学习,学会总结整理信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掌握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能力目标:1.通过对地图的判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表述总结的能力。
2.通过读图、画图、分析问题等活动,学习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并初步树立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通过让学生参与多样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观察、思考和积极发表个人见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本节内容重点讲述地球运动的根本特征,是地球科学重要的理论根底,并为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奠定了根底。
教学中通过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或让学生参与演示活动,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将有利于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展示法板书设计一:地球自转1、地球自转的概念2、地轴3、自转方向4、自转周期5、自转速度二:地球公转1、公转概念2、公转轨道3、公转速度4、公转方向5、公转周期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在地球家园我看过了日升日落,见证了草长莺飞,经历的四季变换...............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这一切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地球的运动,那么地球究竟在如何运动?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地球运动的根本特征。
【讲述】确定地球自转方向时要注意:地球在太空中的运动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它有自己的旋转轴,这个轴和地表的两个交点我们定义其为南极和北极〔实际上把哪一个定义为北极点,哪一个为南极点并不重要〕。
地球南、北方向是由南、北两极的位置来决定的,是绝对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第四节地球的运动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
2.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会运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向”规律。
教学重点1.自转的运动规律。
2.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1.经度时差。
2.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向。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投影片、投影仪、吹塑圆片一个(圆片上系一红绳)、地球仪、彩色墨水、滴管、椭球仪、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纸模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学生回答略。
【讲述】地球运动的种类【板书】第四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方向【提问】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
【提问】描述自转的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略。
【板书】【提问】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学生回答略。
【演示】地球仪自转。
【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学生回答略。
【引出太阳日和恒星日】【演示和讲解】用吹塑片演示(课本第27页)“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
(1)在黑板上框按一图钉代表太阳S,将一个吹塑片上的红绳固定,让该吹塑片如课本插图中的E1状态,在吹塑片和绳的交点上作记号P,在黑板上描出红绳和地球的位置;(2)让该吹塑片以P为参考点自转并绕日公转到E2位置,作图。
在黑板上用虚线连接太阳和E2,P点未在此线上,说明以太阳为参考点时,地球还未自转一周。
在黑板上做E2到P的延长线,此线的上方为遥远的宇宙中的一颗恒星H,该线与SPE1线平行,以该恒星为参考点,则说明地球自转了一周。
(3)要保证以太阳为参考点的自转一周,地球必须继续向前公转到E3点,使S、P、E3三点一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多转出一个角度SE3H。
(4)由于地球每天公转东进59分,即图中的角E1SE3的度数。
课本中的示意图实际是夸大了该角度。
若按照严格的度数画图,就会发现,E1PS线和E2P线距离很近,该恒星距地球十分遥远,这种误差可以忽略,所以图中的三颗恒星是一颗恒星。
角E1SE3和角SE3H是内错角,因此一个太阳日,地球实际自转了360度59分,多出的59分,在时间上要用3分56秒。
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板书】请学生看书中第28页图。
【展示模型】展示与之对应的立体纸制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含义。
【讨论】不同纬度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大小的特点。
学生回答略。
【小结板书】 3.速度【转入自转的地理意义】【提问】举例说出哪些自然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
学生回答略。
【小结板书】 4.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板图】晨昏线的画法(图2)A【学生练习】在上图中的B图和C图上绘出晨昏线。
【提问】(1)地球自转一周是360度,计算每小时转过多少度?(2)甲在乙的东部,甲乙两地经度相差45度,时间差几小时?学生转动地球仪,思考回答。
【板书】(2)地方时【演示】椭球仪。
学生观察、回答,由于自转会使圆形变成椭圆形【板书】(3)使地球形成旋转椭球体【演示】利用地球仪、红墨水和滴管演示自转对地表水平运动的方向的影响。
学生观察、回答【讲解】该现象对河流两岸冲刷的影响。
【板书】(4)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
2.使学生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及由其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并能正确画图表示。
教学重点1.公转的运动规律。
2.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教学难点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教学媒体投影仪、投影片、小地球仪(描出回归线)每组学生四个,教师两个,黄道面及支架每组一个,灯泡和试管架各一个、黄赤交角模型。
教学过程【复习】(1)学生演示自转,同时说出自转周期。
(2)自转的地理意义。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地球运动的形式——自转,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种运动形式——公转。
【演示】教师利用一个小地球仪演示公转,学生观察地球运动的方向、地轴的方向是否变化。
学生观察、讨论。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学生看书中第31页图,讨论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
【讲述】地球位于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时间和运动速度的规律。
【板书】【演示讲解】利用黄赤交角模型讲解黄赤交角的概念。
指导学生计算黄赤交角的度数。
【板书】【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热的变化也与接收到的太阳光热密切联系。
地球比太阳小得多,因此我们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成是一组平行光。
【投影片】平行光照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提问】地球表面有几个直射点,在示意图上如何表示?学生观察回答。
【小结】球面上只有一个直射点。
在图上表示的这条直射光线恰好可以把圆心和直射点相连。
【演示】演示步骤:(1)一个小地球仪在灯泡照射下,高光(最亮)点就是直射点;(2)在小地球仪相对位置摆放另一个地球仪,利用指图杆连接两个小地球仪的直射点,指图杆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位置,三点一条直线;(3)旋转指图杆一周,说明所有直射光线都在一个平面上。
【展示圆盘】说明圆盘含义。
圆盘表示黄道面,圆盘与地球仪的每一个接触点都是某一天太阳的直射点位置。
盘面上的四个红箭头代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直射光线。
学生四人一组演示实验。
学生操作步骤:(1)用一个地球仪从A位置开始演示公转,注意观察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怎样变化的,变化范围是什么?(2)分别用四个地球仪摆在A、B、C、D四个位置;(3)学生将观察结果用“*”号填入表1直射点移动一栏中。
【教师指导】【板图】教师用箭头表示直射点移动过程。
表1 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关系12月22日 3月21日 6月22日 9月23日次年12月22日(冬至)(春分)(夏至)(秋分)A B CD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教师指导】【讲解】回归线的意义。
【提问】哪些地区一年可以有两次直射的机会?什么地区一年只有一次直射机会?什么地区终年没有直射机会?学生讨论、回答。
【练习】在下图中画出A、B、C、D四个位置地球的晨昏线、用斜线表示夜半球,注明日期和节气,标出自转和公转方向。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并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教学重点和难点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媒体大地球仪1个、投影仪、投影片、带小孔的纸板。
教学过程【复习】地球公转的特点、方向、周期。
请每个学生利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旋转投影片】直射点移动和极昼极夜现象的关系图。
【提问】直射点位置和相应时间、节气名称。
【导入新课】学生通过观察投影片的旋转,说出直射点位置和极昼极夜的关系。
【提问】由于直射点的移动,会引起某地昼夜长短的变化。
举例说明北京地区一年中是否也有类似的变化?除此以外还有哪些随季节变化的现象?同学讨论、回答。
【讲述】树叶凋零,人们衣着的变化都是随着气候的冷热变化而变化的。
四季最主要的区别也体现在冷热的差异上,如春暖、夏热、冬寒。
大家还知道一天之内也有冷热的变化,早晚凉,中午热。
大家都知道这种变化与太阳的日出、日落密切相关。
可是,一年中同样是中午,夏季和冬季的温度明显不一样。
这又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解决的内容。
【板书】 3.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旋转投影片】 12月22日的日照图。
【讲解】观察某个纬度的昼夜长短变化的方法。
【演示旋转投影片】分别演示从12月到次年6月之间和6月到12月的昼夜长短变化。
【提问】北半球上半年昼和夜的长短是如何变化的?北半球下半年昼和夜的长短是如何变化的?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夏半年。
夏半年,昼和夜哪个长?什么时候白天最长?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冬半年。
冬半年,昼和夜哪个长?什么时候白天最短?学生回答并在上节课的表1中昼夜长短变化一栏用箭头表示。
【板书】时间变化【旋转投影片】表示12月22日的日照图。
【提问】从赤道到高纬度白天长短如何变化?【旋转投影片】表示6月22日的日照图。
【提问】从赤道到高纬度白天长短如何变化?【旋转投影片】表示3月21日的日照图。
【提问】从赤道到高纬度白天长短如何变化?【板书】【转入正午太阳高度】如果细心的同学还可以发现一年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也不同。
【板书】(2)正午太阳高度【讲解】(1)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2)如何画正午太阳高度。
【复合片投影片】北京地区直射点位置和正午太阳高度关系图。
学生观察回答。
(1)一年中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是如何变化的?(2)为什么正午太阳高度会变化?与什么有关?(3)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是否满足这一规律?学生在上节课的表1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一栏用箭头表示规律。
【板书】【旋转投影片】分别展示春秋分、冬至、夏至的日照图。
学生观察回答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总结】读上节课的表1会发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变化与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是一致的。
【转入四季的形成】昼夜长短的年变化使得一年中同一地区获得的日照时间不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会产生什么直接的影响?【实验】太阳高度与日照强度关系实验(暗室)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入射角度产生的光斑的面积和亮度的不同理解太阳高度与日照强度的关系。
器材准备:投影仪、带小孔的纸板、地球仪。
学生观察回答。
【小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会直接影响太阳的辐射强度。
由此可见,昼夜长短年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都会影响一年内地球接收太阳热量的多少,由此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投影片】四季成因的结构关系图。
【板书】 4.四季更替(1)成因(2)四季的划分:略板书设计第四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方向2.周期3.速度4.地理意义二、地球的公转3.公转的地理意义(殷培红)人类认识的宇宙①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宇宙的概念和宇宙的特点,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了解天体系统的结构,以及地球所在的天体系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其形成原因。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教材使学生初步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知识重点、找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等自学能力,通过读图、画图、思考问题等活动,使学生具有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了解科学家探索宇宙的事例。
激发学生对科学热爱及探求的精神。
教学方法导学式:启学→自学→检学→评学→补学(五环节),问题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述法等。
教学过程【导入提问】宇宙一词并不陌生,同学们能用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宇宙吗?学生讨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