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三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论语》主要英译本简述及对比
他 用创造性地诗 歌般的语言翻译 《 论语 》 ,
这 源于他 的诗人身份。 1 9 7 9 年出版的香港中 文 大学教授刘 殿 爵 ( D . c . I J a u 。1 9 1 5 一 ? ) 的 C o n f u c i u s : he T A n a l e e t s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 的译本被看成是新的标准 , 这也是 自辜鸿 铭 之后 。华人的 《 论语 》英译本再次受到国 际汉学界的肯定 和接受 。1 9 8 1年英 国学 者
《 论语》 是儒家经典之作 , 传教 士利 马 窦( Ma u e o R i c c i , 1 5 5 2 — 1 6 1 0 ) 是第一个将《 论 语 >翻译/ i  ̄' b 文 的人 ,他于 1 5 9 4年 出版 了
< 四书 > 的拉丁译本 , 但该译本后来失传 了。
第一部产生广泛影响 的 《 论语》 英译本是 由 英 国著名 汉学 家 理雅 各 ( J a m e s L e g g e , 1 8 1 5 — 1 8 9 7) 完成 的 。此后 ,各种英 译本陆
英译本带 有明显 的诗歌特点 , 庞德几乎不懂
中文 , 但他对 中国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他的
译本还有—个特 色,就是对原文的不忠实。
家都有 了相当多的汉学家 , 《 论语 》在西 方
的主要国家都有了译本 ,其中以英 国著名汉 学家理雅各的译本最为出名。尽管理雅各翻 译《 论语 》等经书的最初 目的是 为了更好 地
十六世纪末 ,以利马窦为首的西方传教
士来到 中国, 将 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译介到 西方 。由此 打开 了西方认识 中国传统思想和
是英语 读者 了解 中国文 化及思 想的重 要 途 径 之一 。据不完 全统计 , 《 论语 》的英译本 已超过 三十多个 。本文试图对 《 论语 》 不 同
《论语》三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间 的比较非常 少见 。本 文希望通过对 这三个经 典译本 的比 较 ,找出三个译本 在翻 译策略上 的具体差异 ,并探讨误译产
生的根源 。
一
学色彩又有现代气 息, 注重英语语言 的流 畅和优 美, 力把 尽
古代汉语转化成地道的现代 英语 ;安乐哲和 罗思文 的译本 ,
19 9 8年 于纽约 出版 ,致 力于 《 论语 》的哲学诠释 。译者 反
策略也 呈现 细微 差异 。三个译本 因各种 因素 的局 限,都存在对原 文的误译。
关键词 :( < 论语》 ;理雅格; 韦利;安乐哲
中图分类 号:H3 5 1.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 -152 1)40 2 ・4 0 99 1(0 1 —0 80 0
A n r s i eS u y o Co t a tv t d n Thr eEn l h Ve so so h a e t e g i r i n fT e s An l cs
Al o g h y ala o t d f r in z t n i h a sai n h e sr tg e e si h l i e e tb c u e o i e e tta sa i n ams t u h t e l d p e o eg i ai n t et n lt ,t ta e i sa l t d f r n e a s fd f r n rn lto i h o r o l g y
《论语》中外英译本研究综述
《论语》中外英译本研究综述《论语》是中国学术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曾被誉为“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典籍”。
它的内容涉及政治、社会、文学、法律、经济、教育、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对中国的文化、思想和传统有着深刻的影响。
由于《论语》具有重要价值和研究价值,历来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外国论语译本的研究。
外国论语译本研究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中期。
在这一时期,一些伟大的学人如洪志贤、冯梦龙、林奇文等,出版了他们的论语译本。
例如,洪志贤的《语英译本》,冯梦龙的《论语洋文译本》林奇文的《论语法语译本》等等。
他们把《论语》从中国文字译成欧洲外国语言,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开创了《论语》以外国语言翻译研究的时代。
二十世纪以来,外国论语译本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20世纪三十年代,香港的沈南林钦起研究《论语》,并发表了《论语》英译本》研究著作。
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傅斯年教授出版了他的《论语》法国译本的研究著作,不仅比洪志贤等原著作者的译文更为完善,而且注释更为系统化。
20世纪七十年代,英国的舍克尔出版了他的《论语》西班牙译本研究。
此外,从20世纪以来,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论语》外国语言译本。
例如,新加坡的江宇达编著了《论语》韩语译本,默多克编著了《论语》日语译本,皮尔斯编著了《论语》葡萄牙语译本,林肯赫拉尔斯编著了《论语》德语译本等。
他们的研究为《论语》的外国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取得了巨大成就。
总之,外国论语译本研究不仅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还深入挖掘了《论语》的学术内涵,大大拓宽了《论语》的研究范围。
今后,外国论语译本研究应继续探索《论语》在外国语言中的文学特色,探究《论语》在文化传播中的现实意义,促进中外国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论语》英译本比较研究
《论语》英译本比较研究《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几种不同英译本的比较研究,探讨《论语》在英文翻译中的表现和影响。
我们来介绍各个英译本的特点。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语》英译本主要包括了《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Roger T. Ames译)、《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D.C. Lau译)、《Analects: With Selections from Traditional Commentaries》(Edward Slingerland译)等等。
这些不同的译本除了封面和版式之外,还体现在对文字、词汇和理解的不同处理。
Roger T. Ames的译本强调了哲学上的翻译,保留了原著文字中的哲学内涵和深意;D.C. Lau译本则更注重了对古文的传译,力求忠实还原原著的古典之美;而Edward Slingerland的译本则结合了原著和传统注释的内容,多角度地解读了《论语》的内涵。
在理解上,这三本译本围绕着《论语》不同的层面和侧重点来加以阐释和诠释。
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以上几本译本的比较研究。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在翻译上强调哲学内涵,以当代哲学观念和逻辑来阐释《论语》中的思想,译文深刻,语言通顺,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含义。
相比较而言,《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D.C. Lau译)的优势在于对古文原意的忠实还原和美学的追求;而《Analects: With Selections from Traditional Commentaries》(Edward Slingerland 译)则更加注重于对传统注释和注解的融入,确保了《论语》译本在译文复原性和理解性的双重兼顾。
《论语》英译对比
许译保留了原文句式结构,但个人认为Master 不如Confucius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辜译:Confucius remarked, ‚The Book of Ballads,Songs and Psalms contains three hundred pieces. The moral of them all may be summed up in one sentence‘Have no evil thought’" 许译:There are three hundred poems in the Book of Poetry, said the Master. In a word, there is nothing improper.
总结
辜鸿铭译本
翻译策略:以读者为中心,诸多细化。意译归化为主,异化为辅 优点:语言优美流畅,好读易懂 缺点:过分意译,添枝加叶。 用词不当,不能传达中国古典文化
许渊冲译本
采用了异化加意译的翻译手法,并不强调字词间的对应, 而注重孔子思想核心的呈现。 许的翻译既注重孔子思想的呈现,又注重形式与文采方面 的美,所以他的译文有两大特点:一是并未严格遵循原文 句式,译句行文流畅、文笔优美;二是不拘泥于细节,以 意译的形式展现核心。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是知也。"
辜译:Confucius said to a disciple,‚Shall I teach you what is understanding?To know what it is that you do not know,――that is understanding." 许译:Shall I teach you what knowledge is? said the Master to Zi Lu, to admit what you know and what you do not know, that is knowledge. 辜译的outstanding更贴近原文
《论语》英译对比
辜译加注较多,许译的思无邪理解有误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辜译:Confucius remarked, ‚If a man will constantly go over what he has acquired and keep continually adding to it new acquirements, he may become a teacher of men." 许译:One who can learn something new while reviewing what he has learned, said the Master,is fit to be a teacher. 辜译意思清楚,许译简洁
2005年翻译《论语》
许渊冲
1921年生于江西南昌,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58年开始把毛泽东诗词译成 英法文,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1983年起在北京大学任教。 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 奖 ,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辜译:Confucius remarked,‚Study without thinking is labour lost. Thinking without study is perilous." 许译:To learn without thinking, said the master, risks to be blind, while to think without learning risks to be impractical. 辜译没有贴近原文,许译更接近原文
《论语》三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get truth:he is not anxious lest poverty should come upon it.
Waley:The master said,A gentleman,in his plans,thinks of the way:he does not think how he is going to make a living.Even farming sometimes entails times of
Waley:The master said,A gentleman is ashamed to let his words outrun his deeds.
Roger:Confucius said,“A gentleman feels ashamed of talking much but doing little.’’“耻”is a typical Chinese character difficult to translate.In Legge’S version,he
shortage;and even learning may incidentally lead tO hi曲pay.But a
gentleman’S anxiety concems the progress of the way;he has no anxieties
concerning poverty.
ashamed to’’and‘‘feel neglected this word while Waley and Roger translated it into‘‘is
《论语》英译对比
2005年翻译《论语》
许渊冲
1921年生于江西南昌,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58年开始把毛起在北京大学任教。 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 奖 ,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
总结
辜鸿铭译本
翻译策略:以读者为中心,诸多细化。意译归化为主,异化为辅 优点:语言优美流畅,好读易懂 缺点:过分意译,添枝加叶。 用词不当,不能传达中国古典文化
许渊冲译本
采用了异化加意译的翻译手法,并不强调字词间的对应, 而注重孔子思想核心的呈现。 许的翻译既注重孔子思想的呈现,又注重形式与文采方面 的美,所以他的译文有两大特点:一是并未严格遵循原文 句式,译句行文流畅、文笔优美;二是不拘泥于细节,以 意译的形式展现核心。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是知也。"
辜译:Confucius said to a disciple,“Shall I teach you what is understanding?To know what it is that you do not know,――that is understanding." 许译:Shall I teach you what knowledge is? said the Master to Zi Lu, to admit what you know and what you do not know, that is knowledge. 辜译的outstanding更贴近原文
《论语》英译本对比
一、译者介绍 二、译文对比 三、总结
论语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论语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也是世界上影响最广的文化之一。
因其重要性,已经有许多不同的英译本出版,为读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阅读选择。
比较研究不同的《论语》英译本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不同翻译者的译文风格、翻译策略以及对原文的理解。
以下是可能进行的比较研究方面:
1. 译文流畅度:不同的翻译者可能在译文的流畅度上有所差异。
比较不同译本的读者可以判断哪种版本更易读、更具有文学感。
2. 忠实度:翻译者对于原文的忠实程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比较方面。
一些译本可能更加忠实地追随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意思,而另一些译本可能更加自由地进行了意译和调整。
3. 解释和注释:不同的译本可能对《论语》中的古文进行不同程度的解释和注释。
比较不同的版本可以帮助读者找到自己需要的层次和深度的解释。
4. 文化转译:《论语》是一部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其中包含了许多特定的文化概念和价值观。
翻译者可能采取不同的策略来转译这些文化元素,比较不同版本的翻译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这些文化元素在不同译本中的表现和解读。
在进行比较研究时,读者可以选择多个版本的《论语》英译本,对比阅读不同的译文和注释,通过综合比较来获取更全面的理
解。
同时,读者还可以参考专门针对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或评论,以了解学术界对于不同版本的评价和观点。
对《论语》不同英译本的翻译要点解析
t e u e o c rm n e ” 。这 里 译 的较 为 全面 准 确 。 “ ” 既 h r l s f e e o i s 信
《 论语》不 同于其他古籍 ,全书共 1 2万字 ,其 中 “ ”字 出 . 仁 现 了 19次, “ 0 礼”7 , “ 4次 君子 ”1 7次,这些基本概念贯穿于 0
全 书 ,统 领 全 书 。所 以要 理 解 《 语 》 中渗 透 的 儒 家 思 想 就 必 须 从 论 这 些 基 本 概 念 入 手 。 而 是 否对 同 一个 概 念 的译 法 尽 量 采 取 了 同样 的
时考虑两种 语言和文化 的差异 ,才能在语言的 内容上忠实地翻译 原 文。对于读者来 说,保持核心词 的统一性 ,有利于体现儒学思想的
Hale Waihona Puke 与原文 中的 “ ”的意义有 些偏离。所 以,此处用 “ it e 仁 v r u ”更为
给其 留下系统 的、整体 的印象 。对于译者来说,是否能够 妥 当。儒家思想认为社会秩序是贵贱 、尊卑 、长幼、亲疏有别,要 连 贯性 , 求人们的生活 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 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 正 确 理解 这 些基 本 概 念 所 传 递 的儒 家 思 想 便 会 直 接 影 响 到 译 文 的质
一
、
基本概念词的翻译比较
人 的行为 的 “道”,是指个 人和社 会理想 生活 的途径 ,包括 所有 的道德 ,如诚、敬、仁、礼等 。有时是指 中庸之道 ,是一种行为处 事的方法。对 “ 道”字的翻译应 根据上 下文 中对 “ ”字的不同解 道
国内外《论语》英译研究比较
国内外《论语》英译研究比较《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作品。
本文将对国内外《论语》的英译研究进行比较,探讨不同翻译版本在表达、理解和传达文化内涵方面的异同。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论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诠释,从而深化对这一经典的理解。
首先,国内《论语》的英译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的学者和翻译家之间。
在这方面,王先谦、鲁迅等中国知名学者都有过对《论语》的英译贡献。
这些翻译作品往往受到当时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反映了翻译者对于经典文化的理解和态度。
相比之下,国外学者对《论语》的英译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早在19世纪,西方学者就开始尝试将《论语》翻译成英文。
不同于中国学者的译文,西方学者更注重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著的文化内涵,同时使其更贴近西方读者的理解。
因此,国内外的翻译版本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其次,不同的英译版本在语言表达和文化传达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一方面,一些翻译注重保留原文的古文风格,以使读者感受到《论语》的古代氛围。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翻译采用现代化的语言表达,力图使经典更加贴近现代读者。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词汇的选择上,还表现在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上。
此外,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版本还可能存在一些文化差异。
由于《论语》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不同文化对于儒家价值观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有所不同,这也会在翻译过程中产生一些差异。
一些国外学者可能通过比较《论语》中的儒家思想与其本土文化的相似之处,以更好地传达其内涵。
总体而言,国内外《论语》的英译研究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同的翻译版本在语言表达、文化传达和思想理解上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翻译者和学者对于这一经典作品的独特解读。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论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价值和影响,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国内外《论语》英译研究比较
国内外《论语》英译研究比较《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和世界文化的瑰宝。
它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其中英文翻译是最为广泛的一种。
本文将从国内外的角度出发,对《论语》英译研究进行比较。
一、国内《论语》英译研究中国在翻译《论语》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20世纪初,中国的翻译家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对《论语》进行了翻译。
他的翻译具有文学性和美感,但却不够准确。
之后,钱穆先生和蒋廷黻先生等翻译家也对《论语》进行了翻译,但这些翻译都存在一些问题,如语言过于古板、翻译不准确等。
近年来,中国的《论语》英译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宗华先生在《论语》英译中注释的翻译方法上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翻译应该以句子为单位,注释应该以字为单位,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论语》的思想内涵。
此外,中国的翻译家们也开始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语言的流畅性。
如张道真先生的《论语》英译就将准确性和流畅性融为一体,使得翻译既符合英文的语言规范,又不失《论语》的原汁原味。
二、国外《论语》英译研究国外对《论语》的翻译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的翻译是由英国传教士詹姆斯·莱格的翻译,但他的翻译存在很多问题,如语言过于古板、翻译不准确等。
20世纪初,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国外的翻译家们开始对《论语》进行翻译。
美国的翻译家詹姆斯·莫里森在翻译《论语》时,注重对汉语的准确理解,同时又力求将汉语的思想表达为英文的思想表达。
他的翻译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英国的翻译家亨利·布里奇斯在翻译《论语》时,注重对汉语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同时又力求将文化内涵表达为英文的文化内涵。
他的翻译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可读性。
近年来,国外的翻译家们也在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的同时,更注重对《论语》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
如美国的翻译家罗杰·阿姆斯特朗在翻译《论语》时,注重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同时又力求将文化内涵表达为英文的文化内涵。
《论语》中外英译本研究综述
高一要不要学文科知识点高中是学生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高一是进入高中的开始,学生们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有潜力的学科进行深入学习。
在选择学科时,很多学生会面临一个问题:高一到底要不要学文科知识点?本文将就这个问题展开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看学习文科知识点的好处。
学习文科可以帮助学生们拓宽知识面,了解社会和人文科学的发展状况。
文科知识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多个学科,通过学习这些学科,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文化传统。
同时,学习文科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对历史事件、地理环境、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学习文科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问题。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逐渐步入社会,需要面对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学习文科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和关键因素,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和解决问题。
比如,学习政治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政治体制和政府运作机制,学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对社会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此外,学习文科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
文科知识涉及人类的历史、文化、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文科,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观点和价值体系,从而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宽容和理解能力。
同时,学习文科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促使他们对文化传承、文明进步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然而,同样需要认识到的是,高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学科选择。
文科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广泛,学习起来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如果学生在高一时选择了文科知识点学习,那么需要在其他学科上作出相应的取舍,合理分配学习时间,以免其他学科的学习受到不必要的影响。
此外,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发展规划,权衡所学学科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做出明智的选择。
综上所述,高一学生是否要学习文科知识点需要根据个人情况来决定。
《论语》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以辜鸿铭和理雅各英译本为例
…
为止 ,已经 出版 了多种 语 言 的译 本近 5 0个 。在 众 多 的 《 论语 》 英 译本 中 ,辜 鸿铭 和 理雅 各 的译 本 无 疑是 一 种 值 得关 注 的翻 译 现 象 。 辜鸿铭 的 《 论语 》译 本 于 1 8 9 8年 由上 海 别 发 洋 行 出 版 。当 时 的 中 国 ,在东 西方政 治 和经济 的交 锋 中完全 处 于 弱势 ,从 而 在 文化 上 也 失 去 了信心 。在 西方 的表述 中 ,中 国文 化 是 一 种 “ 停滞的” 、不 发
要 的概 念词做 了详 细 的对 比 ,突 出两位 译 者在翻 译 时采取 了不 同的翻 译 策略 , 由此 引 出 了第 四部 分 翻译 风 格 的对 比。 而最 后 的结
论 是对 全文 的概括 和 总结 。
关键 词 :《 论语 》 辜 鸿铭 ;理雅各 ;对 比研 究 中图分 类号 :H 3 1 5 .9 文献 标志 码 :A
架 。同样 “ 学 而篇 ” 之 首篇为 例 ,其句 子结 构 的展 开 明显 与 源语 有
别 :C o n f u c i u s r e ma r k e d: “ I t i s i n d e e d a p l e a s u r e t o a c q u i r e k n o wl e d g e
这 种汉语 句 子 的铺 排似 流水 似 的运 动 ,无任 何 衔 接标 识 。 因为 在 汉 文化 的传 统影 响下 ,重 意念 和领 悟 ,而 略 于形 式 。只要 在 语 义 上搭 配 ,事理 上 明白 ,就可 以粘连 在一 起 ,而不 受形 态 的影 响 。理雅 各 的翻译亦 遵循 这 一 理 念 ,译 成 有 三 句 独 立 句 子 的 语段 :T h e M a s t e r
《论语》三个英译本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探索
【专题名称】语言文字学【专题号】H1【复印期号】2009年06期【原文出处】《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2009年2期第49~52页【英文标题】A Functional Linguist Analysis of Thre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Lun Yu【作者简介】陈旸,佛山科技学院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功能语篇分析,翻译实践,应用语言学(广东佛山528000)。
【内容提要】语境和纯理功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概念。
本文的目的是把这两个概念运用于《论语》英译研究之中。
本文首先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和纯理功能思想用于《论语》英译研究的可行性和适用性,然后对取自阿瑟·威利、潘富恩和温少霞、赖波和夏玉和的三个《论语》英译本中的个别翻译范例进行功能语篇分析,旨在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参数对译文的效果给予客观的评价。
我们的分析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理论可为我们客观评估译本提供一定的依据。
Working within the Systemic Functional framework,this paper attempts to evaluate the translation of a fewquotations from Confucius's Lun Yu. To be specific,the translated quotations are taken from threedifferent versions (i. e. ,by Arthur Waley,Pan Fuen & Wen Shaoxia, and Lai Bo & Xia Yuhe) and the focusis on Transitivity analysis. The discussion not only indicates that a 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 helpsus to evaluate the translation product in a systemic and systematic way but also shows the feasibilityand applicability of 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纯理功能/《论语》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context/metafunctions/Lun Yu《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最权威的文献典籍。
《论语》英译本比较研究以理雅各、威利、刘殿爵三种英译本为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1届硕士研究生富苏苏的学位论文《论辜鸿铭<论语>英译本中译者创造性叛逆的表现》由范志慧教授指导。
该文在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视野下,借助创造性叛逆中译者创造性叛逆理论分析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结合当时社会背景、辜鸿铭个人的性格特点及翻译动机和策略运用列举法和分析阐释法对译本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分别进行表述。
浙江师范大学2010届硕士毕业生章莉的学位论文《后殖民视域下辜鸿铭的儒经英译》由顾建新教授指导。
该文以后殖民翻译理论为基础,梳理了辜鸿铭翻译儒经的前因后果及其采用的翻译策略,拟在探讨辜鸿铭的儒经英译特点。
广西大学2009届硕士毕业生毛莽的学位论文《目的论视角下的辜鸿铭<论语>英译研究》由吴小罄教授指导。
该文旨在结合具体的翻译实践,对目的论进行深入、客观的论证,对辜鸿铭在翻译《论语》时的目的,以及在该目的指引下如何处理孔子思想的传达,如何通过采用省略、类比、加注、一般化等翻译策略来处理目的法则、语内连接、语际连接以及与原文作者的忠减等方面进行了描述性的分析。
合肥工业大学2009届硕士毕业生王萍的学位论文{:从意识形态角度看辜鸿铭的<论语>译本》由韩江洪教授指导。
该文认为辜的翻译行为主要是受其意识形态(文化保守主义)的影响,因此对其文化保守主义形态进行了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2009届硕士毕业生梁维纳的学位论文《从译者主体性角度看辜鸿铭英译<论语>》由黄振定教授指导。
该文以译者主体性为理论基础对辜鸿铭英译《论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详细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辜译本中的体现,同时说明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所受的主客观限制。
首都师范大学2008届硕士毕业生胡欣欣的学位论文《辜鸿铭文化保守主义思想下对<论语>的译介与诠释》由李冰梅教授指导。
该文以辜鸿铭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在比较文学方向的指导下所作的翻译批评方面的研究。
中南大学2008届硕士毕业生王海燕的学位论文《从图里的翻译规范论看辜鸿铭<论语>的英译》由张映先教授指导。
《论语》的三个英译本的翻译偏离现象研究开题报告
《论语》的三个英译本的翻译偏离现象研究开题报
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先秦儒家经典,自问世以来,流传广泛,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
展和全球化的趋势,对《论语》的研究在国际范围内也逐渐兴起。
然而,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翻译给《论语》的诠释和传播带来了一定的
挑战。
特别是在三个英译本中,研究发现存在一些偏离原文的现象,对
于在海外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和普通读者来说,这些偏离可能会
导致他们对中国思想文化的理解产生误差,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偏离进行
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期提高《论语》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可
信度。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三个英译本与原文之间的差异,探讨其中
存在的翻译偏离现象,并从语言、文化、译者等不同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以期深入了解这些偏离产生的原因和对传播过程的影响。
其中,将采用
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实证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旨在通过综合
利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技巧,达到更加客观、全面的研究目的。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
通过本研究,我们预期能够深入掌握三个英译本中存在的偏离现象
及其对传播过程的影响,进而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
解读。
同时,我们将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目标读者对《论语》的
翻译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加强的方面,以期为后续的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
参考和借鉴。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更
好地实现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在国际传播中的准确性和适应性,从而推进
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信达雅标准下的三个英文《论语》译本之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信达雅标准下的三个英文《论语》译本之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论文题目:信达雅标准下的三种英文《论语》译本之比较研究研究背景及意义:《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然而,由于其古代汉字文化的特殊性,如何翻译成为其他国家的读者所能理解的文字成为了一个挑战。
因此,翻译《论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三个英文翻译版本中,信达雅翻译社出版的英文版《论语》是目前最为成熟的版本之一。
它的翻译水平有着较高的权威性,也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可。
然而,其他的英语版本如詹姆士史壮等版本的出版却使得该研究领域仍有着探讨和发展的必要性。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三种英文版《论语》的比较分析,探索各个版本的翻译特点、优劣与出版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基础。
研究内容:本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选取三个英文版《论语》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a. 信达雅翻译社出版的英文版《论语》;b. 詹姆士史壮所著的英文版《论语》;c. 张宇钦所著的英文版《论语》。
2. 对选定的三个版本进行比较分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a. 翻译风格、文化背景、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差异。
b. 出版历史、编辑过程、翻译原则等方面的介绍。
c. 鼓励读者去实践直接通向经典的学习方式等。
3. 将比较分析的结果,提炼其中的研究价值、实际应用潜力、经验教训等,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读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预期研究成果及意义:本研究的预期成果是,在比较分析三个英文版本的《论语》之后,系统总结出这三个版本在翻译风格、文化背景、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异同点和优劣。
这有助于翻译界和中外文化交流领域的研究者以及读者更好地了解《论语》及其他经典著作,从而提高翻译质量和跨文化交互能力。
哲学诠释学视角下三个《论语》英译本的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哲学诠释学视角下三个《论语》英译本的对比研究的开题
报告
题目:哲学诠释学视角下三个《论语》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研究背景:
《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被誉为“百家之言,故事之经”。
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传播和应用。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化,对《论语》的英译本的研究日益重要。
目前,已有多个《论语》的英译本问世,但各译本之间存在差异。
本研究旨在比较三个《论语》英译本,探讨它们的异同、优缺点以及相互影响与吸收的特征,以期为深入理解《论语》提供较为全面的视角。
研究问题:
1. 三个《论语》英译本的翻译理念和方法有何不同?
2. 三个《论语》英译本在语言表达上有何异同?
3. 三个《论语》英译本在文化适应和传达上有何互补和差异?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哲学诠释学视角,对三个《论语》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具体方法包括:
1. 文本分析:对三个《论语》英译本进行逐字逐句的比较和分析,探究它们在翻译理念和方法、语言表达、文化适应等方面的异同。
2. 翻译思维分析:考察三个《论语》英译本背后的翻译思维,包括翻译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价值观念等因素对翻译产生的影响。
3. 探究文化差异:通过比较三个《论语》英译本的文化适应方式,探究中西文化差异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预期贡献:
本研究旨在对三个《论语》英译本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旨在提出更为全面、深入、合理的对《论语》的解读方式。
相信这一研究可以开拓翻译学和文化学领域的研究视角,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翻译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同时,这一研究也可以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和推广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论语》三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作者:何欣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9期
[摘要]在中国,有很多的思想家、作家,而孔子是受到评论最多的,也是受到西方思想家和作家所研究最多的。
在孔子的著作里,《论语》是最能体现和集中孔子思想的。
这样,《论语》就成为了国内外翻译与诠释最多的典籍之一。
对于《论语》的各种英语译本就达到了二十种以上。
我们所能够看到的资料基本上是海外译本和国内译本的比较。
本文是对三个译本在翻译上的具体的差异的比较,并探讨对于译本所产生的误译和误读。
[关键词]《论语》理雅各韦利安乐哲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053-01
就本文选取的《论语》的三个译本,分别是英籍传教士理雅格的译本,汉学家亚瑟·韦利的译本,哲学家安乐哲和罗思文的译本。
译者尽量避免用西方哲学的超越的概念,二元论和中国基督教化与西方的翻译方法及其目的论来代替中国哲学。
时代的跨越,让我们认识到了《论语》的英语译本所发展的轨迹,这三个译本是海外影响很大的经典之作。
一、译本异化策略对比分析
三个译本的共同点都是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共同点中也存在着不同。
传教士的身份,让理雅格在翻译《论语》时主要的目的很直接,把中国的哲学思想传给西方读者,并且在《论语》的翻译过程中保留了孔子的中心思想。
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尽量保持作者的原文,保持语言的流畅性。
韦利译本的出现要在理雅格几十年后,在这段时间,西方读者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更加的深入,加上英语本身的发展,韦利通过用现代英语将《论语》再次展现在西方人的面前,他的译本既能够表达中心思想,又不失掉语言的流畅。
安乐哲对于《论语》的英译,主要是对其中哲学部分的诠释,他主要提出了《论语》当中哲学思想的异化。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及语言文化之间转化的多样化,包括译者对原文、原语语法以及对作品当中的文学性的理解,所以译本中不能避免出现误读误译。
理雅格、韦利、安乐哲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对《论语》都有着自己不同的阐释,这当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对原著的误读。
(一)文化预设的引发
文化预设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明显的。
文化预设的出现是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产生的。
如不同的背景受到不同的文化熏染,这都是译者很感兴趣的。
(二)文化预设的复杂性
因为受到的文化熏染不同,文化的多样,使其容易在交际中缺乏互相理解,产生文化交流的障碍。
文化预设的复杂性的分析,有利于在译者翻译的过程中针对不同方面的文化预设,有更充分的文化交流和对原文的误译。
二、译本误译的原因探析
在中国,传统的理念和思想教会我们实践经验和整体思考的重要性,并且借助直觉与知觉在认识对方的过程当中从模糊到直接。
让我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对方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能够直接快速地把握整体的感觉。
《论语》则是靠直观的自然知识证明道德规范。
语言是文化,翻译是文化意义的传递。
文化预设作为潜在的观念选择,影响着译者对于翻译文本的解读。
文化预设的不可避免、复杂性和历史性,导致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译读。
在翻译《论语》的过程中,相对复杂的是语言的转换,这种复杂性是导致几乎任何一个译本都会出现误读和误译。
处于不同时代、不同背景,译者不能避免地会出现这些错误。
(一)理雅格译本
1861年,香港出版了理雅格对《论语》的译本,传教士的动机和偏见导致了理雅格出现误读,误译,但他还是试图努力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达到客观和公正。
理雅格对《论语》的翻译大多采用直译的方法,几乎是每个字每句话的英译,努力把握《论语》的中心思想,对于思维形式和句法的结构他都尽量和原文一致。
(二)韦利译本
韦利译本,1938年在伦敦开始发行初版,1956年发行的新版。
他的译文当中并没有附带中文原有的文章,而是注明了解释和序言。
韦利是一个翻译家,也是汉学家和文学家,他希望通过翻译《论语》能够超越理雅格对于汉宋注疏的依赖,并且他希望传达《论语》表达的中心思想。
韦利翻译的文章充满了文学的色彩和现代的气息,有着英语的语言流畅和语言的优美,能够做到把古代的汉语转换到现代的英语。
(三)安哲乐
本着对《论语》哲学的诠释精神,安乐哲和罗思文也翻译了《论语》,并且做到了精准、精确,他们翻译的《论语》对于《论语》本身的文本哲学有着巨大的影响,并且能够反映出对于早期中国思想有了很深的解读,包括语言的、动态和关联上的解读。
这表现了中西方之间的差异、不同。
三、结语
综上所诉,文化预设使翻译当中的差异凸显出来,并以文化预设的沟通互换结束。
但是,在翻译中,最敏感的话题就是以什么样的文化为主体,翻译当中的目的和译者本身主体所存在的差异是受到不同时代和不同背景的影响,并且具有异化策略的特点。
理雅格译本出现的误解,是因为他受到中西方的互相的交流不深入;韦利对于汉语的特殊句式和语法结构的曲解;安乐哲译本相对的错误减少,基本的根源是中西方的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
【参考文献】
[1]理雅格.汉英四书[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2]Waley,Arthur.The Analect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安乐哲,罗斯文.《论语》的哲学诠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