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教案示例之二

合集下载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教学目标1、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体走向,记住中国和欧洲开始直接交往的时间。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汉委奴金印”的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1、“丝绸之路”。

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

教学难点1、“两汉”的含义。

2、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

教法学法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

2、收集丝绸之路的情况,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们共享。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出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图,由学生来回顾讲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概况。

学生回答后,教师过渡引导:中原和西域本没有路,张骞出使西域后有更多的人踏上了这条路,于是便有了中外文明交往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丝绸之路”。

二、新授(一)“丝绸之路”1、学生阅读书72页第一段,阅读后讲述“丝路”名称来源。

2、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丝路的起点、走向。

在介绍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板书出“丝绸之路”路线。

长安→ 河西走廊→ 进新疆地区→ 葱岭→ 西亚→ 欧洲3、提问:丝绸之路仅仅是把中国的丝绸卖到西方吗?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和图片想一想:有哪些东西是经丝绸之路传的西域的?有哪些东西是由丝绸之路传的中原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如下板书:东方→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冶铁技术、蚕种和养蚕技术丝绸之路友谊之路马匹、瓜果蔬菜、香料、药材、珠宝、音乐、舞蹈、宗教←西方↓作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沟通作用)4、指导学生看“丝绸之路”有关图片(教材72-73页:烽火台遗址、出土的绣花粉袋、马帮在青石上踏出的蹄印),显示汉代对外交流繁荣,政策开放。

5、(老师指出)在汉朝时,“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已初步形成。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3页小字部分内容,找出“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走向。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优质课完美版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优质课完美版

两 汉西 经域 营 秦 汉关 对系 外
西汉 东汉
张骞
班超
西域
西域
朝鲜 日本
1.东汉政府为什么于公元73年又派班超 出使西域? 2.你能介绍一下和班超有关的故事吗?
班超在西域的活动:
①恢复与西域的关系
②派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使者首次访问东汉) 班超是继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 统一多民族国家而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
中文 西化 经交 济流
朝鲜
日本
在当代西部大开发的战 略中,针对当地的自然环境, 怎样充分利用名胜古迹、风 土人情和土特产开发丝绸之 路的旅游资源。
16、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两 汉西 经域 营 秦 汉关 对系 外
西汉 东汉
张骞
西域
班超
西域
朝鲜
日本
西域的地理概念
玉门关
阳关
唐 王 维
西劝 出君 阳更 关尽 无一 故杯 人酒
客 舍 青 青 柳 色 新
渭 城 朝 雨 浥 轻 尘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什么 派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
你认为张骞和班超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 值得你学习? 成功人士应具备的素质
忠于祖国、勇于开拓、不畏艰险
两 汉西 经域 营 秦 汉关 对系 外
西汉 东汉
张骞
班超
西域
西域
朝鲜 日本
2、汉和日本 的友好交往 铸铜、冶铁 技术传到日本
两 汉西 经域 营 秦 汉关 对系 外
西汉 东汉
张骞 班超
西域
西域
中东 国方 文影 化响 对
1.请你设想一下,张骞会遇到什么困难?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未能完成使命, 是劳而无功吗?

高三历史课件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2).ppt

高三历史课件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2).ppt

开辟:张骞凿空
绸陆 之上
路线:河西走廊—阳关玉门关—疏勒—葱岭—中亚—欧洲
路 丝 经文交流:输出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井渠法造纸术;
传入佛教
意义:沟通了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是划时代的大事
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广东沿海——马来半岛—— 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 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 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 交圈之间的联系。
公元100年左右的明
印度 文明
促进了欧亚几大文明的交流和汇集。
汉倭奴国王印
思维拓展: 奢侈品为主
两汉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从外国输入中国的 物品有何特点?这说明什么?
汉朝在对外贸易中不以经济为目的
两汉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 其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请你分 析其形成的原因及条件,并谈谈你对两汉对世界影 响的理解。
使臣往来
甘英出使大秦 大秦王安敦遣使
优越地理条件 从事转手贸易
1,原因与条件 A、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力强盛, 巨大吸引力 B、交通发达,造船与航海技术进步(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C、开明积极的对外交往政策 2,特点
①范围广
②形式多
③地位高.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突破东亚, 远及欧洲、非洲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走向世界的开始
地 国家
内容

政治互派使节互通友 经济贸易往来互通有无 文化交流互

补学习
东 朝鲜 亚
日本
三韩遣使赴汉 汉武通使光武赐印
入:檀弓、果下马、 出:铁器、铜镜
出:铁器、铜器、丝帛
东 越南 南 亚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历史教案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历史教案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经营西域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掌握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分析其特点及原因。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两汉经营西域的过程及影响。

2.秦汉对外关系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难点:1.两汉经营西域的历史意义。

2.秦汉对外关系的复杂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回顾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两汉时期我国对西域的经营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两汉经营西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分析其特点及原因。

三、课堂讲解1.两汉经营西域(2)过程: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汉武帝设立西域都护,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3)影响: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2.秦汉对外关系(1)特点:以和亲、通关、互市为主要形式,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往来。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两汉经营西域对后世有哪些影响?五、课后作业1.结合教材,分析两汉经营西域的历史意义。

2.思考:秦汉对外关系对我国历史发展有哪些启示?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了解了这方面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汲取历史智慧,为我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怀。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今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T(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汉武帝要派张骞出使西域吗?”S(学生):“因为想要开辟丝绸之路,加强和西域的联系。

历史教案-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历史教案-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历史教案-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对西域的经营及其意义。

2.掌握秦汉时期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对外关系。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两汉时期对西域的经营。

2.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教学难点】1.西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对外关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2.学生预习相关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两汉时期和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两汉时期我国对西域的经营吗?秦汉时期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对外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二、两汉经营西域1.教师展示课件,介绍西域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

2.讲解两汉时期对西域的经营过程,包括张骞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等。

3.分析两汉经营西域的意义,如加强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控制、促进民族融合、推动经济发展等。

4.学生讨论:两汉经营西域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三、秦汉对外关系1.教师展示课件,介绍秦汉时期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2.讲解秦汉时期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如白登之围、马邑之围等。

3.分析秦汉时期与朝鲜、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的关系,如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等。

4.学生讨论:秦汉对外关系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自己对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2.思考:秦汉对外关系对我国历史发展有哪些启示?【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的认识。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两汉如何经营西域以及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这两部分内容对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扩张与发展至关重要。

2.两汉经营西域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看看关于西域的地理位置描述。

初中历史教案2020新5篇

初中历史教案2020新5篇

初中历史教案2020新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历史教案2020新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教案2020新1《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堂,学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作用;汉与日本朝鲜交往的史实。

通过观察书中的《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2.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较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锻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张骞、班超的经历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

教育学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秦汉中外交往的史实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我们应该为辉煌的中华文明骄傲自豪。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在本课中反映出的张骞、班固等人的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出对外来物质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并收的气度,反过来,积极的对外交往又促使汉王朝更加强大。

通过西域,世界东方的古老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正是由于与其他文明区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广泛地交流,使中华民族不仅吸收了其他区域文明的许多精华,同时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两汉对西域的长期经营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统一。

辽阔的疆域首先有利于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如第18课中佛教的传播就是经过西域地区;其次有利于地区的开发;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

这为后边教材的北方民族内迁及民族融合--的出现埋下伏笔。

七年级历史《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教案

七年级历史《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教案

七年级历史《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堂,学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作用;汉与日本朝鲜交往的史实。

通过观察书中的《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
2.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较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锻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张骞、班超的经历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

教育学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秦汉中外交往的史实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我们应该为辉煌的中华文明骄傲自豪。

教学建议。

【实用文档】两汉对外关系教案

【实用文档】两汉对外关系教案

两汉对外关系教案考点指南1、与朝鲜的关系掌握关系的表现形式和史实:政治交往、文化联系、经济交流2、与日本的关系掌握两汉和日本关系的表现形式和史实:政治交往、经济交流3、与西亚、欧洲的往来掌握汉朝与西亚的经济交往;东汉与大秦的政治交往。

4、丝绸之路掌握陆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开通的条件、路线和意义;掌握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意义。

重点和难点精析1、陆上丝绸之路(1)丝绸之路的内涵: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由此西传而得名。

(2)开通的历史条件:①秦汉的统一,中原王朝实力的积聚。

②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

③西汉丝织业的发展。

④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

(3)开通和维持过程中的重大事件:①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②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

③西汉末年,中原与西域关系一度中断。

④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⑤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4)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它是东西方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和桥梁。

西域的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作物,罗马的玻璃器皿、中亚的服饰、饮食等物产,西域的乐舞、杂技,西亚、中亚的音乐、舞蹈等精神文化产品由此传人中国。

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中国物产和技术的西传更是难以统计的,造纸、印刷、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等等的西传,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海上丝绸之路(1)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a.秦汉时期,一些商人船舶不惧风浪,很早就往来于中国与东南亚之间。

b.西汉中后期,汉朝政府派人远航,直抵东南亚和南亚,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的方向、大致航线与经过地区:a.阅读课本插图《海上丝绸之路》;b.了解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3)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a.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教案 旧人教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教案 旧人教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一、学习目标1、重点(1)两汉与匈奴的关系(2)张骞通西域(3)丝绸之路2、难点(1)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2)中外交流中的相互影响。

二、内容讲解(一)两汉与匈奴的关系(二)张骞出使西域(三)西南夷和百越(四)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与朝鲜和日本的关系。

2、丝绸之路。

3、两汉对外交通发达的原因、特点及意义三、例题解析例1、下列表述,与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无关的是()A.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 B.张骞通西域以夹击匈奴C.西汉设置了西域都护 D.西汉的强盛与经济繁荣四、作业1、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以长城为界分为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B.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C.自然条件的差异 D.统治政策的差异2、关于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正确的认识是()A.兄弟民族内部之争,无需分辨是非B.匈奴是侵略者,反击是正确的,应肯定C.只有打垮匈奴,才能通西域、扩张领土,应肯定D.匈奴贵族南下掠夺,反击之,可使北部边郡安定,维护先进的生产方式,应肯定3、汉武帝时,西汉得以打败匈奴的原因是()①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强盛②解决了王国问题使中央政权巩固③匈奴分裂,势力衰微④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军事天才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西域都护的设置,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表现在()①西汉的疆域得到扩大②促进了西域各族经济的发展③促进了中西贸易的发展④加强了汉族与西域各族的融合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5、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辰韩“其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为徒,有似秦语。

”上述材料表明()A.张骞通西域传播了先进文化 B.辰韩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C.秦朝语言中有些外来词汇 D.辰韩是当时秦朝领土的一部分答案:1、C 2、D 3、A 4、D 5、B。

高一历史教案: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高一历史教案: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精心整理高一历史教案: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一、基础知识目标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越南的关系;丝绸之路。

123文明。

这在中外古代和中世纪,意义尤显重大。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两汉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汉朝与大秦的往来。

教学难点:中外交流中的相互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首先,回忆本章的引言,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秦汉的历史地位与当时世朝。

的范围,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

讲授新课:一、与朝鲜的关系1.两汉与朝鲜的密切往来①朝鲜与中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

②战国纷争与秦汉之交时有许多中国人到朝鲜,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指马韩、辰韩和弁韩)曾多次派人赴汉。

称。

21②汉朝时,日本“分为百余国”。

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

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小字部分,从《汉书·地理志》中初步了解日本的社会生活。

2.两汉与日本的关系①徐福浮海东渡的传说,在中日两国都是从古流传至今;②日本考古发现的一些工具、器皿的制作也有的同中国相似,两者相互印证。

)。

3犀牛、④中越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两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有积极影响。

三、丝绸之路1.丝绸之路的开通①西汉以前,中国的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地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等地。

②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

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着称于23.西南陆上丝绸之路①秦汉时期,西南有一条从四川出发,经云南,过缅甸,最后到达印度的丝绸之路。

②西南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加强了中原和西南地区的联系,而且为中缅、中印的友好往来,创造了条件。

4.海上丝绸之路①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ab.ab斯里兰卡。

③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a.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

b.从海路沟通了东、西方外交联系,拓展了中国、亚洲濒海地区、欧洲一些国家的外交活动范围。

5.评价:①两汉时期,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通也日益发达,古代世界的东方与1获其利。

历史教案-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历史教案-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历史教案-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教案名称: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教案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汉朝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的重要性;2.掌握两汉时期汉朝经营西域的具体措施和成果;3.了解秦汉对外关系的变化和特点。

教学重点:1.两汉时期汉朝经营西域的重要性;2.两汉时期汉朝经营西域的具体措施和成果;3.秦汉对外关系的变化和特点。

教学难点:1.两汉时期汉朝经营西域的具体措施和成果;2.秦汉对外关系的变化和特点。

教学准备:1.教科书、课件等教学材料;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简要介绍汉朝的疆域,引导学生思考两汉时期汉朝经营西域的重要性。

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2.1.讲解两汉时期汉朝经营西域的背景和重要性;2.2.介绍两汉时期汉朝经营西域的主要措施,如修筑丝绸之路、设立安抚西域各国的都护等;2.3.说明两汉时期汉朝经营西域的成果,如推动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Step 3:案例分析(20分钟)3.1.以张骞为例,详细介绍他的西域使者身份和西域探险经历;3.2.启发学生观察、分析张骞的这一案例在两汉时期汉朝经营西域中的重要作用。

Step 4:小组讨论(15分钟)4.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秦汉对外关系的变化和特点;4.2.引导学生关注秦汉对外关系的重要性、政策和手段的变化等问题。

Step 5:展示和总结(10分钟)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总结归纳。

Step 6: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课堂作业,让学生写一篇文章,总结两汉时期汉朝经营西域的重要性及措施,以及秦汉对外关系的变化和特点。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博物馆,加深对两汉时期汉朝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的了解;2.分析西域经济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七年级历史教案)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2

(七年级历史教案)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2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2 七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堂,学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作用;汉与日本朝鲜交往的史实。

通过观察书中的《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
2.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较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锻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张骞、班超的经历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

教育学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秦汉中外交往的史实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历史悠久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
(1) 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 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

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技术传到朝鲜,朝鲜。

初中初一历史教案: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初中初一历史教案: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初中初一历史教案: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一、教学目标1.了解两汉经营西域的背景和重要性;2.掌握两汉对西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3.理解秦汉时期对外关系的变化和相应的原因;4.通过学习历史,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珍爱。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两汉时期的西域和当时的疆域情况;2.掌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便于深入了解两汉时期的历史;3.理解秦汉时期对外关系的变化和原因。

三、教学难点1.理解两汉时期对西域的影响;2.掌握秦汉时期对外关系的变化和原因。

四、教学内容及教法1. 两汉经营西域的背景和重要性内容1.西域在两汉时期的地理范围;2.西域地区的自然条件;3.两汉统治者对西域的重视。

教法1.通过地图分析两汉时期的疆域情况和西域的地理位置;2.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当时西域地区的自然环境,让学生对当时的生产、生活等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3.通过探究两汉统治者对西域的重视,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对“边疆”的重视是为了什么,有什么目的。

2. 两汉对西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内容1.两汉对西域的贸易和商业活动;2.两汉对西域的政治管辖;3.两汉对西域文化的传播。

教法1.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与西域的贸易和商业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贸易活动对两地经济的影响;2.通过文字和图表,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对西域的政治管辖措施,并思考管辖措施对两地政治的影响;3.通过讲解、文字和图片等,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文化在西域传播的重要性和影响。

3. 秦汉时期对外关系的变化和原因内容1.秦朝时期对外横扫六合,统一天下;2.与西域各国保持了长期稳定的关系;3.汉朝时期出现了南征北战,对外关系大变。

教法1.通过地图和文字,讲解秦朝时期对外关系的形成和维持;2.通过图片、文本等,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变化和原因,特别是汉朝时期的南征北战,引导学生思考对外战争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

五、教学评估1.课堂测试:用于检测学生对两汉对西域的经营和影响的掌握程度;2.作业: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两汉时期的历史,以及秦汉时期对外关系的变化和原因;3.语文或生活课堂上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不同课程学习,思考历史对现在和未来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珍爱和责任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教案示例之二
教案示例之二
第18课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
教材分析
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统治者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两汉农业出现了不少新成就,如水利的兴修、农耕技术的提高和农具的改进等。

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冶铁业水排的发明和使用、冶铜业的精湛技术、提花机的使用等。

农业手工业的兴盛,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出现了繁华的大都市。

西汉后期到东汉,豪强地主势力急剧膨胀起来,豪强地主建立的田庄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西域的地理概念;张骞两次通使西域、班超出使西域的年代及其历史意义;西域都护设置的年代;“丝绸之路”的含义。

2.思想政治教育:①张骞通使西域和班超经营西域,沟通了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文化交流和人民之间友谊的桥梁。

②张骞和班超为报效祖国,不怕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并永远为后人所纪念。

③西域都护的设置,是新疆地区正式归附中央政权的开始。

3.能力培养:思考“张骞对我国历史作出了什么贡献?”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17课我们讲了两汉与匈奴的和战,那时匈奴人控制的一个重要地区是西域。

两汉时,西域和内地的联系开始沟通并空前地密切了,谁知道通使和经营西域的两个人是谁?(答:张骞和班超。

)我们这节课就重点介绍这两个大家爱戴的人物和他们在历史上的贡献。

西域指的是哪儿?汉初西域的情况怎样?
一、汉初的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悬挂自制教学挂图《西域形势和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一些地方,称为西域。

2.汉武帝以前的西域形势
西域的小国林立,这些国家人口不多,最大的乌孙国有63万,小国才有几百人。

西域各族多数从事农业生产,少数以畜牧为主,汉初匈奴贵族征服了西域,匈奴贵族对西域人民十分残暴,如俘虏了大月氏国王后,取下他的头颅做酒器,大月氏人忍受不了这种欺辱和压迫只得西迁。

匈奴贵族还向西域各族人民征收重税,甚至抢夺财物,引起了各族人民的憎恨。

匈奴贵族还不断发动对西汉的进攻。

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汉武帝募人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来夹击匈奴,胸怀大志、具有探险精神的张骞毅然应募。

二、张骞出使西域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
(出示自制投影片《张骞西行图》)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100多人从长安出发,骑马走在最前面的是张骞,与他一起前进的是张骞的重要助手堂邑父。

他们经过玉门关向西,这一地区当时被匈奴控制。

张骞及同行的100多人被匈奴扣留了,匈奴贵族强迫他娶当地女子为妻,但张骞始终没有动摇完成任务的决心。

11年后,他乘匈奴防范不严逃出了匈奴控制的地区继续前进。

无边的沙漠和砾石、恶劣多变的气候,他们全然不顾,甚至路上找不到东西吃,只好猎取鸟兽充饥,一路倍受艰辛,越过冰冻雪封的葱岭来到了大宛,再经康居,行程一万多里,终于来到了大月氏。

大月氏王盛情款待张骞一行,但大月氏已经过定居生活,不想再攻打匈奴了,张骞在大月氏活动了一年多决定回国,在归国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时13年之久,出发时100多人回来时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个人了。

张骞这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是了解了西域各国的地理、物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张骞是沟通汉朝和西域的第一个友好使者。

2.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
汉武帝时,西汉对匈奴的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请问这次战争发生在哪一年?(答:公元前119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为了加强同西域的联系,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这次张骞率300多人,带上了上万头牲畜和金帛货物,他们先后访问了乌孙、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

公元前115年,张骞返回长安,西域各国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

从此,汉朝与西域往来十分频繁。

谁知道这对双方有什么好处?(答:促进了西域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此后,西域的良马和地毯等传入内地,西域很多蔬菜、水果也传入内地,谁能举几个例子?(学生答后老师再加以补充)西域的葡萄、石榴、苜宿、核桃、芝麻、胡萝卜、蚕豆、大蒜等陆续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

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3.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行政、军事管理,并保护商旅往来,西域各国表示愿意臣属于西汉朝廷,这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三、丝绸之路
(出示自制投影片《丝绸之路路线图》)
汉朝和西域沟通以后,中国同西方贸易发展起来,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播的还有养蚕、缫丝技术等。

近几十年来,在丝绸之路不少地方出土了汉代的丝织品和中外钱币。

中国的丝织品在当时享有国际盛誉,特别是欧洲的大秦把中国的丝织品视为珍品,称中国为“丝国”。

巩固提问:张骞在我国历史上作出了哪些贡献?(学生问答后)归纳: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情况,沟通了西域各国与汉朝的联系,为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打通了一条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交通线棗丝绸之路。

东汉初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分,谁记得南匈奴和东汉关系怎样?(答: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并向汉朝提出和亲请求,汉元帝把宫女昭君嫁给了他。

)北匈奴控制了西域,为了打击匈奴、恢复中原与西域的交往,重建西域都护,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

四、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公元73年)
(出示自制投影片《班超画像》)
班超从小就有远大志向,当他听到匈奴人连年进攻东汉边境时,毅然“投笔从戎”。

班超投到大将军窦固门下,由于他作战勇敢,经窦固推荐,班超承担起再通西域的任务。

班超一行36人长途跋涉到达鄯善,鄯善王对这些汉朝使者的态度由恭敬变为冷淡,班超估计是北匈奴的使者到了鄯善,他召集随从决定和匈奴使者以死相拼。

半夜,班超率领36人闯进匈奴营,顺风放火,乘乱斩杀了匈奴使者,提着人头去见鄯善王,鄯善王这才下决心和匈奴
决裂,一心同汉和好。

汉明帝听说班超那样足智多谋、胆大心细,下令奖励班超,命令他继续完成通西域的重大任务,班超先后出使西域诸国,结成友好的关系,班超还发动这些国家兵马,利用巧妙战术,取得打击匈奴的一次次胜利,使得西域50多个政权全部归附汉政权,班超被东汉政府任命为西域都护,负责监视匈奴、保护西域诸国。

这样,西汉末年被阻塞了几十年的东西交通大道,又重新畅通了。

2.东汉和大秦的交往
公元97年,班超部下甘英出使大秦。

甘英到了波斯湾,他没能继续前进,但他熟悉了沿途的情况,为以后中西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公元166的,大秦国安敦王首次派使臣来到东汉,把象牙、犀角等礼物送给汉桓帝,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我国同周围的邻邦早就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尤其是同东部近邻朝鲜和日本,很早就进行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五、汉朝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早在3000年前,中朝人民就有密切往来,东汉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各国,同我国关系密切,文化交流加强,汉朝的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物产也传到中国。

从很早的时候起,中日两国人民就驾小舟飘洋过海,互相往来。

两汉时,日本的100多个小国有30多个和汉朝有往来。

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给一枚“汉倭奴国金印”。

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也在这时传到日本,日本还发现了两汉时期的铜镜。

(提示学生课后看课本130页图)
【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张骞两次通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请回答下列问题。

(出示小黑板:《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简表》)
布置作业:张骞对中国历史作出了什么贡献?
(提示学生课下阅读课文小字部分)
(北京市114中学薛华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