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代漕:国家治理视角下晚清漕运铁路的修建及论争

合集下载

铁路代漕:国家治理视角下晚清漕运铁路的修建及论争

铁路代漕:国家治理视角下晚清漕运铁路的修建及论争
Keywords:railwayfortransport;graincarriedtothecapitalbysea;LiHongzhang
铁路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其根本效用在于促 进物资流通及经济发展。而中国引进铁路,最早是 应用于国防军事事业。为了能够得到朝廷的支持, 李鸿章向朝廷建议修建漕运铁路以解决漕运问题, 但是其重点在于增强淮军的军事力量。朝中及地方 反对势力,并不能从修建漕运铁路中得到多少利益,
一、铁路代漕之缘:清廷面临新的国家治理问题 漕粮是古代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在中国的历史 很悠久。运河相对于陆路具有运量大、运送快的优 点,隋唐修建运河以输送漕粮,宋、元袭承旧制,并对 河道加以修整,运河成为朝廷的大动脉。但是到了 明清时期,由于黄河频频泛滥成灾,并且黄河多有泥 沙,使得运 河 河 底 不 断 增 高,有 碍 于 漕 船 的 正 常 行 进。海运以其运输成本低、快捷方便,成为时人的选 择。明隆庆、万历年间就曾有以海道代运河运粮的 建议,不过最终在政治斗争中夭折。到了清代,漕运 机构贪污腐败、积弊丛生,“其弊实由于旗丁之索加 帮费”①,一般粮户负担巨大,更为严重的是自然条 件的变化,黄河水灾过于频繁,运河每年的维护成本 巨大。乾隆 年 间 用 洪 泽 湖 水 冲 刷 河 道,使 得 “泄 清 刷淤”,但湖水必须高于河水 “自七八尺至丈 余 不 等”,才能达到“蓄 湖 济 ”的 效 果。 至 嘉 庆 年 间 开 闸泄水时黄水“即行倒灌”,道光年间,经过修整“仅 能免于倒灌,不误漕运,殊能未收刷涤之效”,“江境 御黄坝上下一带,黄河积年淤垫,如该河督等所奏, 以昔证今,已成不可救药之势”②,由此道光年间试 行过两次海运漕粮。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既而又有捻军运 动,运河河 道 被 截 断,江 浙 一 带 漕 粮 改 由 海 运,“敕 江苏四府漕粮暂行海运”③,只有山东漕运由河道运

帝国的生命线——古代漕运的沧桑变迁

帝国的生命线——古代漕运的沧桑变迁

帝国的生命线——古代漕运的沧桑变迁所谓民以食为天。

在现代社会,南来北往,纵横交错的运输系统能够将千里之外的食材送到餐桌之上,让我们总可以为琳琅满目的食物而产生无从下手的幸福烦恼。

然而在古代,如何吃饱饭、吃好饭,在历代帝国统治者眼中,却是一等一的头号大事。

帝国与粮食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大多幅员辽阔,在塑造了强大与昌盛形象的同时,也客观上为各王朝中央进行有效统治造成了不小的障碍。

自古以来,面对边关要塞、首都及城市地区,亦或是天灾人祸之地的粮饷辎重供应,都是帝国后勤工作中必须严正以待的核心问题。

也因为中国自身的河流众多,水网密布,得以让“水路为主,陆路为辅”的内河运输系统成为了纵横在中国的生命大动脉。

那时候的内河水路运输,被称为“漕运”,通过水路运输的粮饷,也被称之为“漕粮”。

莫道米面不足眼,他日无食天地变。

因粮草供应问题而引起的暴动和起义,轻则危害一方,重则改朝换代。

太多血淋淋的教训摆在统治者的面前,也迫使历代王朝不得不重视漕运建设,进而造就了许许多多杰出的水利工程和流芳百世的先进漕运体系。

漕运发展的辉煌期大江奔腾,瞬息千里。

国人将大江大河运用于粮草辎重运输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秦国便通过渭河,黄河,汾河从其首都雍城向当时发生饥荒的晋国输送救命粮草。

地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吴国,也通过开凿邗沟将长江与淮河相连接,不仅有利于沿岸农田灌溉,也极大地便于军队与粮饷的快速调动。

而作为先秦时期这一方面的集大成者,秦国的水利漕运建设堪称典范。

其中灌溉巴蜀地区的都江堰,灌溉关中地区的郑国渠,沟通湘江与西江水系的灵渠。

三座极具代表性的水利工程在不同的阶段都为秦国的强盛及最终一统六国提供了充分保障和强大助力。

以至于有人将此三者称之为秦国定鼎天下的“三大支柱”。

在西汉取代秦国建立大一统王朝后,国家的长治久安,太平昌盛带来的人口膨胀,城市的不断繁荣,都为漕运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中最直接的变化便是运输规模的扩大以及漕粮总量的提高,为供应首都长安及周边城镇的粮食需求,西汉王朝开始为漕运设立专门官职(如:护漕都尉)并逐步制度化。

漕运文化发展历程

漕运文化发展历程

漕运文化发展历程漕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水陆交通运输方式之一,发展了几千年,贡献了巨大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以下是漕运文化发展的历程。

漕运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长沙漕运负责将湖南的农产品运输到京城长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代开始大规模兴修运河,如汉水、淮水、黄河、长江等。

这些运河的开凿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

如敦煌的壁画中经常有漕运的题材,反映了当时漕运在西部地区的重要性。

隋唐时期,漕运达到了鼎盛时期。

隋炀帝开凿了最长的大运河,将京杭运河与长江相连,形成了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

漕运逐渐向国家经济的中心地区转移,如长安、洛阳、开封等。

同时,漕运也影响了当时的文化,诗人杜甫的《登高》一诗即描绘了运河上的繁忙场景。

宋代时期,漕运仍然是重要的水运方式,但有了一些改变。

宋代加强了对运河的维护和管理,提高了运输效率。

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与漕运相关的文化现象,如《漕夫歌》、《漕诗》等。

这些作品以歌颂漕运的重要性和漕夫的辛勤工作为主题,反映了当时漕运文化的繁荣。

明清时期,漕运继续发展,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明朝时期,运河逐渐淤塞,导致运输效率下降。

清朝初期,由于对海外贸易需求的增加,运河逐渐失去了优势。

随着铁路和公路的发展,漕运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然而,漕运文化仍然留下了许多重要的遗产,如扬州的瓜州漕运遗址、杭州的西湖漕运遗址等。

近现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漕运文化逐渐受到重视和保护。

2009年,中国的大运河成功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古代漕运文化的象征。

同时,还有许多与漕运文化相关的活动和展览,如漕河浩渺2019长沙市青少年书画展等。

漕运文化发展的历程是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缩影。

漕运不仅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漕运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使人们更加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文化的价值。

帝国的生命线——古代漕运的沧桑变迁

帝国的生命线——古代漕运的沧桑变迁

莫 道米 面 不足眼 , 他 日无 食天地 变。囚粮草供应 问题而 引趟 的暴 动 和起 义, 轻 则危 害 一 方, 重则改 朝换 代。太多m淋 淋 的教 训摆 统
冶 者 的而 前 , 也迫 使 J 』 j 代土朝 不得 不重视漕运 建设 , 进 而 造 就 了
漕 运 发 展 的 辉煌 期
十 L J K发 h 现 出 米 的漕 粮 f J 亡 势 也一 直 被 东 议 以 后 的王 朝 所 沿 用 , 其 I { 1 ’ 仃 憔 如 李 唐 王朝 者 , 从 贞观 之 冶 后 , 便开 始 “ 都 在长安 . 王在 浴 吃 ” 多时 候 , 长 安 儿 乎 只保 留 了一套 宫 职 机 构 , 从 文 武 百 官 到 王 越一 一州 于长 安 , 地 处 中原 梭 心 的 洛 阳 更 能 供 养 起 这 一 大 公 ∞族 本 郁 件 存 洛 阳 进 行 朝 廷 办 公及 日常 起 。无 外 乎 就 是 一 个
所 谓 民 以食 为天 。
在现代社 会。 南爿 ∈ 北住, 纵 横 交 错 的运 输 系统 能 够
将 千里 之 外的 食材送 到餐桌 之 上 , 让 找f f 1 总 吖‘ 以为琳
琅 满 目的 食 物 而 产 生 无 从 下 的 章 福 烦 恼 。然 而 在
代, 如 何 吃饱 饭 、 吃 饭 , 在 历代帝 围统 治 者眼 中, 卸
到 ¨ 险
q , 因 都 城 从 长 安 变 更 到 了地 处 中原 核 心 地 带 的洛 阳 , f 东 时 期 的 漕 运 压 力卡 H 比于两汉 时期要减 轻许多。 洛 阳
L l J \ 北. f t - i 传 统 产 粮 区 的漕 粮 运 输 路 程 缩 短 , 也 不再 需要 跨 越 黄

漕运——帝国的输血通道

漕运——帝国的输血通道

漕运——帝国的输血通道在历朝历代,尤其是明清时期,漕运都是国之大事,赋予了特殊的重要使命。

因为漕运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其畅通或淤塞、对京畿地区的国计民生有着严重的影响。

漕运,是指修浚专门的河道,建立专门的船队,征调专业的夫役,设立专职的管理机构,制定单行的规章法令,以将定额的粮食运输到首都,以供应宫廷食用、百官俸禄、军饷支付、百姓需求。

王朝与漕运在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很难摆脱漕运的影响,通过内陆河流和海路将粮食从东南财赋富庶之地运往北方首都,维持国家政治机器能够正常运转。

为何偏偏要依赖这么长距离的远途运输呢?这与我国历史上政治中枢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关。

我国古代王朝的经济中心往往与政治中枢和军事重镇分离,缺少重叠区域的覆盖。

自秦汉建立中央大一统的专制帝国后,中央朝廷均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如秦汉、隋唐之长安(西安)、东汉之洛阳、北宋之汴京(开封)、元明清之北京。

之所以将都城设在北方,乃是因古时对国家稳固最大的威胁往往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在此建都更能有效统率制敌、稳定军心民心,而军事重镇及大量兵力也多部署在北方长城一线。

历史上能够国土广袤、稳固繁华、国祚长久的王朝基本上也都是北方建都的王朝,而在南方建立的政权多是偏安政权、割据政权、短命政权,其军令政令很难有效传达至华北、西北一线,抵御北方入侵也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多是由北而南或从西往东,由南而北则极少有北伐成功、统一全国的。

北方是开发最早的地区,也是兵家争夺最为激烈的地区,也是受塞北游牧民族入侵最为严重的地区,伴随着每一次大规模战乱和杀戮,是我国的经济中心逐渐南移,东南江淮流域在农业、手工业等方面发展水平渐渐追上北方,乃至远远超过北方,自然成为全国财赋的重点地区。

隋唐之后,东南成为中央政权实现稳定统治的经济基础。

隋代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对之后各代漕运攻陷颇大,福泽深远。

通过开凿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永济渠,京杭大运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接成一个庞大的畅通的运河水系网,保障了漕运的通畅供应。

清代漕运必要性研究

清代漕运必要性研究

清代漕运必要性研究清代漕运是指为了解决粮食、矿产等物资的调运而设立的一种官方驿道和运河交通系统。

漕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但在清代漕运进入了高峰期。

漕运在清代的历史上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漕运必要性是非常重要的。

一、漕运的重要性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民是国家的基本生产力,而粮食是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资。

清代漕运在维护国家经济生产和民生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漕运,清代国家在粮食和矿产调运上得以顺利进行,有力地保障了国家和民众的物资需求。

同时,漕运有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作用。

漕运沿线的沿途城镇和村落因为距离漕运贸易高地,商业交易发达;漕运船队的船队管理机构(顺应回)的建立,增加了当地的政治、经济稳定。

漕运还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地方治理,能够对一些不安定的地区进行分流和固定,改善治理局面。

二、漕运的运作机制清代漕运的运作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到地理、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

首先,漕运的运输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夫马驾货车等陆路交通工具,另一种是通过船只和运河进行水路运输。

漕粮由当地的府州县等官署抚养,随后运到官设的从漕厂和闸头进行过河。

在运输过程中,官府需要建设及维修河堤、闸门、码头等,以保证运输的安全性和效率性。

此外,漕民在这一过程中负责实际操纵,管理,运输粮食和矿产,其中漕民生活水平极低,曾广泛开展起义排斥统治阶级。

三、漕运的影响由于其复杂的运作机制和重要的作用,在清代漕运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它是清代统治政府实施“直隶制”以及对地方的统治执政的重要手段。

漕运对于加强统治、划分辖区、增加收入、彰显皇权的作用不可忽视。

其次,漕运还促进了社会不同地区间的交流和经济发展。

清代漕运发展,更是搭建了一个大型的交流平台,为中国各地的经济活动、交流文化领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清代的繁荣和盛世,与漕运的壮大发展是不可分割的。

漕运对清政府的维稳以及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为清代政府提供雄厚的经济物资基础。

漕运 制度 历史 意义

漕运 制度 历史 意义

漕运制度历史意义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漕运的本质在于把经济重心区域的物质财富输送到政治中心,因此漕运线是一条连接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的纽带,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

然而,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黄河中下游的关中、山东一带为农业经济发达之区,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漕运线路也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

宋代以后,南方经济崛起并日益成为王朝依赖的物资供应区,所以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东南、西北方向,并由东南而西北。

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唐代以后,政治中心还有一个逐渐东移的趋势,尤其元明清三代王朝政治中心向东北方向迁移,并从元朝开始确立在更北的区域;而经济重心则越来越明确地确立于南方,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于是,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呈北南分立的格局长期延续。

漕运线路虽一再变动,但始终指向经济发达区域。

学术界曾从多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其实,漕运的空间变动、漕运线路的指向,应该是考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极好视角。

漕运在空间上的不断变化,直接反映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在空间地域关系上的变动,总体趋势是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分立北南,南粮大量北运。

这一变局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意义。

其一,漕运作为实物赋税的运输形式持续存在,始终成为政治中心紧扣、牵绊经济发达之区的绳索。

宋代以后漕运路线虽然仍在变化和调整,但漕粮的征集地区明确地指向以江南为主的南方地区,不难发现,宋代以后的历代王朝对于南方已处于经济上的依赖状态。

其实,唐人杜牧便已称江淮漕运为“国命”(杜牧:《上宰相求杭州启》,《文苑英华》卷660);宋人则称“国家于漕事最重最急”(张方平:《乐全集》卷23《论京师储军事》);元人则认为漕粮为“元京军国之资”(叶子奇:《草木子》卷3《克谨篇》);明清时期的人对漕运的议论甚多,诸如“漕运为国家命脉攸关”,江南为“朝廷之厨”(王宗沐:《条列漕宜四事疏》,《明经世文编》卷343),漕运“为一代之大政”(《清朝续文献通考》卷75《国用考·漕运》),等等。

清朝的内外交通运河与驿站的兴衰

清朝的内外交通运河与驿站的兴衰

清朝的内外交通运河与驿站的兴衰在中国历史上,运河与驿站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清朝这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里。

运河与驿站不仅对于清朝的内外交通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地方的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外交通的变革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运河与驿站逐渐衰落。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内外交通运河与驿站的兴衰。

一、运河的兴盛在清朝初期,运河被广泛建设,特别是大运河的修建对于大规模的水路交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运河全长京杭大运河与涡阳河网,连接了南北的内河与河流,成为国家内河运输的重要通道。

运河的兴盛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还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统一。

其次,运河的建设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运河沿线,农产品和手工业制品的交流与流通得到了加强,商业繁荣,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如扬州、杭州等,成为了集中贸易的繁盛之地。

这些商业城市的兴盛也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的经济与文化的繁荣。

二、运河的衰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运河的兴盛逐渐褪去。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内外交通的变革。

随着铁路和公路的兴起,水运的优势逐渐减弱。

铁路的快速发展使得运输更为便捷,不受河流的限制,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

而公路的建设更加方便灵活,适应了新时代的需要。

与此同时,内外交通的变革也使得运河的维护与管理变得困难,因此许多运河逐渐废弃或者改建成公路。

另外,运河的衰落也与政治、经济因素有关。

清朝后期,政治腐败与国家衰败,使得财政困难,无力维护运河的畅通。

同时,清朝的封闭政策也导致对外贸易的减少,进一步削弱了运河的地位与功能。

经济的发展也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工业革命等因素而改变,对运河的需求减少。

三、驿站的兴衰除了运河以外,驿站在清朝的内外交通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驿站是运输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保障官员和行人车马在长途旅行中的休息、更换坐骑、通讯等服务设施。

随着清朝统治范围的扩大和军事管制的加强,驿站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兴建也相继展开。

秦汉到明清漕运发展的变化

秦汉到明清漕运发展的变化

秦汉到明清漕运发展的变化漕运,又称为河运,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的水运方式。

自秦汉时期起,漕运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明清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

秦汉时期,漕运开始起步并初具规模。

秦朝统一中国后,漕运被用于运输粮食和军需物资。

在这个时期,漕运主要依赖于自然河流的水流,通过修筑河堤、开凿渠道等方式来改善水运条件。

同时,秦始皇还设立了漕仓,用于储存和管理粮食。

随着汉朝的建立,漕运进一步发展,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

同时,汉武帝还设立了漕官,负责管理漕运事务。

这一时期的漕运在技术上取得了一些进步,如修建了大量的渠道和堤防,提高了运输效率。

进入了明清时期,漕运经历了更加深刻的变革。

明朝初期,漕运仍然是国家的重要运输方式,但由于长江流域的发展,使得陆路运输逐渐取代了水运。

同时,明朝开始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如海禁政策和内外贸易的调整,使得漕运的地位逐渐下降。

然而,在明朝中后期,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漕运再次得到重视。

明朝末年,漕运成为粮食运输的主要方式,并且在运输能力和技术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此时,明朝建立了漕运制度,设立了漕运衙门,专门负责漕运的组织和管理。

到了清朝,漕运进一步发展,并且在整个清朝时期都保持了重要的地位。

清朝初年,由于战乱和经济萧条,漕运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然而,康乾盛世时期,漕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重视漕运,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和整治。

康熙时期,漕运的范围扩大到了长江流域,并且修建了一系列的运河和水利设施。

乾隆时期,漕运进一步发展,成为连接各地的重要通道。

同时,清朝还加强了漕运的组织和管理,设立了漕运总督、巡抚等职位,来负责漕运的运作和监督。

总的来说,从秦汉到明清时期,漕运经历了从起步到发展的过程,并且在技术、制度和规模上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秦汉时期的漕运起到了连接南北的重要作用,而明清时期的漕运则在有限的条件下,仍然发挥着重要的运输功能。

漕运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国家的粮食供应和物资运输能力,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地区的交流。

济运护漕与清代的水利治理

济运护漕与清代的水利治理

济运护漕与清代的水利治理有清一代,统治者秉持以漕运为先的理念进行治河,在运河全线及相关水系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实践,其治水方法大致有束水攻沙、蓄清敌黄,减黄助清,借黄济运与引汶济运,挑挖疏浚以及修治闸坝和水运管理等。

清代以漕为先的水利治理是一把双刃剑,各种济运护漕的治理措施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标签:漕运;运河;济运;黄河;清代治水中国古代任何王朝的治水“最初都不是出于人道的考量,而是出于自然和历史的条件,以及出于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①,清代亦是如此。

清代治水不仅因为河工系国家之大政,更重要的是河工关系着漕运能否畅通,正所谓“治河所以利漕,东南数省漕粮,上供天庾,是必运道通畅,方能源源转输”②。

河道若不能畅通,漕粮便不能运抵,最终将会危及京师甚至整个王朝的安定。

职是之故,清朝历代皇帝一直秉持“漕运之事莫先于运道”“理漕与治河尝相表里”③的理念进行治水活动,主要目的在于“为运输,特别是为漕运创造便利条件”④。

基于这一现实,清廷便以是否“利漕”为标准来设计、实施和评价治水工程。

虽然学界关于清代水利治理的讨论较多,但从水利治理整体角度出发,以“护漕济运”为主要议题讨论清代治水活动的研究还未曾发现。

鉴于此,本文从与漕运有关的所有“治水活动”来探讨清代为确保漕运而进行的水利治理活动,分析和梳理清代在运河全线及与运河相关的水系所采取的各种“济运”措施和方法,以表现清代济运护漕的治水原貌。

此外,由于“保漕”使命,清代治水活动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这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没有引起学者们足够的重视,本文在探讨济运护漕的治河措施时也分析了其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

不当之处,尚祈方家批评指正。

一、束水攻沙,蓄清敌黄黄河夺淮入海后,黄、淮、运于苏北之清口交汇,清口便成了治河工程中的关键点,黄水入海、淮水畅出、运河维系等治水重任皆聚集于此,因而清口一带的治河活动艰难繁剧。

黄河经数省东流归海,黄水含泥沙量特别高,“黄水一石,含泥六斗”,有时甚至是“黄河斗水,泥居其七”。

晚清漕粮海运史料考辨三则

晚清漕粮海运史料考辨三则

晚清漕粮海运史料考辨三则关于《晚清漕粮海运史料考辨三则》,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漕粮海运是晚清生活与生活中的重要事件,由于牵涉面极广,头绪繁多,在已有的成果中,难免存在某些偏颇。

现根据档案等资料,对其中的几个做一辨析,以期获得新的进展。

一张恩骏在编写“轮船招商局大事纪”时[1],称同治十二年(1873),“直督、苏抚奏拨漕米30万石,交由本局承运”。

也就是说,他认为,本年轮船招商局承运漕粮30万石。

此说误。

按:轮船招商局是在李鸿章等人的极力呼吁下,于同治十一年十二月十六日在上海正式成立的[2]。

轮船招商局创办伊始,既缺资金设备,又无管理经验,更为严重的是,它还面临着外国轮船公司的激烈竞争。

当时,美国旗昌轮船公司控制着我国内河的主要航线,招商局一成立,旗昌即与成立不久的英国太古轮船公司停止了互相倾压,共同以降低运价为手段,企图挤垮轮船招商局。

为了扶植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多方努力,试图让其依靠运输江苏和浙江两省的漕粮来获取利润,渡过难关。

因为有和沙船等传统木帆船共同运输的问题,李鸿章经考虑后慎重规定,两者的分配比例为“沙八轮二”[3]。

江苏当局对此表示支持:招商局创办伊始,各口贸易未能即时兴旺,自宜遵照原议,先行试运江浙漕粮。

招商局有轮船三、四号,如每月装运2次,核计正月至五月,共可装海运粮米20万石,江浙两省当按此数“照拨”[4]。

随后,李鸿章旧部署两江总督张树声特意奏称,本年江苏系拨漕10万石交招商局承运[5]。

到十二年二月,轮船招商局之“永清”号轮船,已经将首批漕粮9000石,外加各耗共米1万石,运往天津[6]。

浙江也是照此办理,他们交给轮船招商局承运的漕粮同样为10万石。

在其上奏的浙江海运章程中,则有如下说明:“因商船缺乏,请以轮船试装漕粮,惟到津剥验均宜迅速,以便转运。

”[7]本年浙江的漕粮承运情况如下:放洋日期类别正耗米总计轮运商运正月二十六头批210200 30500 179600二月十八二批140860 30240 110620三月十二三批102640 36800 65830合计453700 97540 356050《军机处录副奏折》同治十二年二月初六日、三月十九日,浙江巡抚杨昌濬折。

清代漕运官员的沿革、职能、权力博弈与漕弊——以漕运总督为视角的历史考察

清代漕运官员的沿革、职能、权力博弈与漕弊——以漕运总督为视角的历史考察

清代漕运官员的沿革、职能、权力博弈与漕弊——以漕运总督为视角的历史考察郑民德【期刊名称】《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29)1【摘要】漕运是清代封建国家之血脉,对于维持中央政府政治、军事、经济的正常运转有着巨大的意义。

作为主管漕粮运输事务的漕运总督,与仓场总督、河道总督等专业技术性大员一样,共同构成了机构健全、管理完善、分工明确的国家漕运系统。

除掌控漕粮收兑、运船修造、漕丁检选、查验回空、催攒漕欠外,漕运总督还担负着部分河道、仓储、盐政、屯田、赈济、军事事务,在封建国家行政体制上的位置异常重要,甚至与清朝国运息息相关。

%Transport is the Qing Dynasty feudal state of blood, for the maintenance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political, military, economic normal operation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As a supervisor of grain transport services governor,With the warehouse field governor, fiver governor and other professional technicalofficers,constitute the body of sound,well-managed,cleat, division of the 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addition to control the grain redemptions, ship repair, personnel pick, check back, urge save Caojing owe, the governor also plays the part of fiver transport,warehousing, salt, Mita, relief, military affairs,in the feudal state administrative system on location is extremely important,even with th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Qing dynasty fate.【总页数】6页(P30-35)【作者】郑民德【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天津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9【相关文献】1.漕运与信仰:清代临清漳神庙的历史考察 [J], 胡梦飞2.清代河政官员的沿革、职能、权力博弈与河弊——以江南河道总督为视角的历史考察 [J], 郑民德3.明代漕运总督与漕运总兵官关系研究 [J], 姜卓4.从《运漕摘要》《运漕便览》看清代江西的漕运 [J], 杨品优5.清代漕运中的官民冲突——以光绪河南洛阳闹漕案为视角的历史考察 [J], 郑民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漕粮海运与清代运输业的变迁

漕粮海运与清代运输业的变迁

漕粮海运与清代运输业的变迁内容提要:漕粮海运是清代后期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由于牵涉到“雇商海运”,使得它直接推动了中国传统木帆船业的发展和壮大,但由于外国轮船势力的入侵,中国木帆船丧失了沿海贸易的主动权;在与西方势力争夺沿海航运权的过程中,李鸿章利用漕粮海运的利润,创办和支撑了洋务运动的最重要的企业轮船招商局,同时也直接催生了中国近代化的轮船运输业;义和团运动之后,铁路运输也加入到漕粮海运事业中来,加速了中国运输业的近代化步伐。

因此,漕粮海运对于清代运输工具的变迁,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意义。

Sea transportation of Tribute Grain and Conveyance in the Qing Dynasty关键词:漕粮、海运、木帆船招商局、社会变迁清承明制,以河运为“正载”,但中叶以后,随着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变化,河运漕粮难以维系下去。

在此情况下,道光六年(1826年)和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清政府实行了最初的两次漕粮海运;咸丰朝以后,尽管也曾试办过河运,但仅属“偶一行之”,且数量有限(10万石左右),海运成为漕粮运输的主要形式。

这种漕粮海运,既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又反过来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就从漕粮海运与清代社会变迁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运输业的变迁,作一简单探讨,以期对漕粮海运在近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更多的了解。

漕粮海运与清代木帆船业的兴衰漕粮由河运改海运,在改变漕运的运输路线的同时,也导致了漕粮运输工具的重大变化,即由适合于内河航行的漕船,变为适合于海洋航行的木帆船;由受限于季风等天候条件的木帆船,变为适合于远洋航行的轮船;由原始动力推�n的剥船和推车,变成为机器动力牵引的火车运输,这些变化,对中国交通运输工具的近代化,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推动作用。

漕粮海运后,既导致传统官解官运的河运漕粮体制的崩溃,也导致河运漕船业的衰落,加之太平军对河用漕船的征用和战争的破坏,使得江浙的漕船大部分被毁,以致于后来,当清政府想要部分恢复河运时,竟然找不到可以利用的船只,只得全部雇用民船。

概括中国历史上漕运发展的特点

概括中国历史上漕运发展的特点

概括中国历史上漕运发展的特点漕运制度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

它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

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

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

唐宋以来,随着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漕运愈发显得重要,明清时期漕运更是成为封建王朝重要的生命线,运河作为漕运的载体,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京杭运河的历史要追溯到2400多年以前,也就是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进攻齐国需要运兵运粮,于是征调大批民夫,在现在的扬州附近,开凿一条连通长江与淮河的运河——邗沟,这成为后来京杭大运河江苏境内极为重要的一段。

隋统一中国后,基于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和巡游的目的,隋炀帝征发了数百万民工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500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当时运河上“商船往返,船乘不绝”,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制,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此后,唐、宋、元各代均极为重视漕运,在整治运河河道的同时,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

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漕运的兴盛京杭大运河的辉煌是在明清时期。

明代每年经运河北上的漕粮有400万石,漕军12万人。

明代承元之制,明太祖朱元璋设漕运使。

为了加强漕运管理,又以武职重臣执掌漕运及相关事务。

在中央,初置京畿都漕运司,以漕运使主之。

后废漕运使,置漕运府总兵官。

景泰二年(1451年)始设漕运总督,与总兵官同理漕政。

漕府领卫军十二总共12.76万人,运船1.17万只,另遮洋总7000人,海船350只,专职漕粮运输,称为运军。

在地方,以府佐、院道和科道官吏及县总书等掌管本地漕事。

中央户部和漕府派出专门官员主持各地军、民粮船的监兑和押运事宜。

州县以下由粮长负责征收和解运。

粮长下设解户和运夫,专供运役。

清代漕运行程中重大问题:漕限、江程、土宜

清代漕运行程中重大问题:漕限、江程、土宜

清代漕运行程中重大问题:漕限、江程、土宜
吴琦
【期刊名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52)005
【摘要】漕运行程是整个漕事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朝廷着力最大、耗时最长、费资最多的环节,而清代漕运行程中的漕限、水程、土宜诸问题集中地反映清代漕运中的重大问题,即秩序、成本以及漕运与社会的交涉.清廷对于漕运各个环节的期限都做了十分具体的规定,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规制,漕限不仅维持漕船的有序行进与漕粮抵京,更重要的是保证每年周而复始的漕运秩序,秩序之于王朝的意义在漕运事务中体现无遗;清代漕运无论是江程抑或河程,“险隘处所”在在皆有,由此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漕运的高成本,集权政治具有强大的资源调配效能,但是其所造成的社会性消耗也是巨大的;而漕船附载“土宜”意在解决漕运人员的生计问题,但客观上引发了漕运人员沿途的商业贸易活动,并将漕运活动推入长江中下游尤其是运河一线的商业链条中,成为沟通南北物质交流的重要渠道.在社会变迁中,国家事务必然与社会发生深度的交涉与互动.
【总页数】8页(P117-124)
【作者】吴琦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清代清水江木行制度的变迁——以“当江”制度变迁为例 [J], 管志鹏
2.清代漕运盛衰与漕船水手纤夫 [J], 戴鞍钢
3.清代漕运官员的沿革、职能、权力博弈与漕弊——以漕运总督为视角的历史考察[J], 郑民德
4.从《运漕摘要》《运漕便览》看清代江西的漕运 [J], 杨品优
5.清代漕运中的官民冲突——以光绪河南洛阳闹漕案为视角的历史考察 [J], 郑民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代史中的高铁运河篇文三晋清泉一个国家的政权需要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支撑,军队要依靠大量...

中国古代史中的高铁运河篇文三晋清泉一个国家的政权需要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支撑,军队要依靠大量...

中国古代史中的高铁运河篇文三晋清泉一个国家的政权需要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支撑,军队要依靠大量...文/三晋清泉一个国家的政权需要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支撑,军队要依靠大量的粮食来维持,粮食的供应要依靠漕运来运输,而漕运又要依靠河道来连通,这是历代王朝都不可忽视的现实。

那么,为什么一定选择水运呢,陆运不是更快吗?陆地上的运输虽不用受河道的限制,可以随意往之。

但除平地之外,山陵丘壑,处处都存在着运输上的困难。

而且从运输量上讲,车辆和船舶的差距也很大,一艘船一次几百吨,相当于几百辆马车,运力悬殊,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虽说关中平原曾经也号称”关中天府“。

但作为都城的长安,人口众多,关中物资供应不足,北方的土地可以产出的财富已不足以供养一个庞大的人口和朝廷,而江南的经济发达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使得加强整个南北之间的水路运输已经成为一件非常迫切的事情。

因此,运河成为了整个王朝的经济命脉。

“半天下之财富,悉由此路而进”。

淮河以北青颜色为改道后现在的运河大隋帝国的危机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广大区域里,有着众多的河流,但由于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缘由,这些主要的河流大都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

所以,在中国几乎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贯通南北的天然河道,这就使得南方和北方缺少有效的沟通,分成了两个无论从地理、经济、文化上都截然不同的区域。

杨广曾经在南方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他深刻的认识到,江南陈朝故地与北方的中原,在文化上还远没有实现真正的融合。

在中国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主要在北方,对南方的统治极为薄弱。

在隋朝建立之前,是分裂了将近400年的南北朝,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迫使大量的汉人迁徙到了南方,南北朝之间各自为政,长期对立。

隋朝的建立,从地域上统一了中国,但这种统一并不牢固。

南北朝时期,无数血淋淋的事实早已证明,只要几个世家大族联合起来,就可以改朝换代。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大运河应运而生。

同时也拉开了隋炀帝波澜壮阔而又毁誉不一的人生。

山东省青岛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含答案 (2)

山东省青岛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含答案 (2)

青岛市2023年高三年级第一次适应性检测历史试题2023.03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孔子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

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韩非子说:“今轻刑罚,民必易之。

犯而不诛,是驱国而弃之也;犯而诛之,是为民设阳也……则可谓伤民矣!”这表明两者A.重视民众的治理B.轻罪巫刑的策略C.外僪内法的思想D.以刑辅德的理念2.西汉立国之初,听民私铸钱币,递有将铅、铁等掺入铜钱内铸作“伪金”者。

公元前144年,汉景帝颁行《铸钱伪黄金弃市律》,禁止民间私铸货币,只准郡国铸币。

这一转变A.反映国家指导思想发生转变B.导致地方割据势力迅速膨胀C.推动经济政策发生根本改变D.有利于铸币权逐步收归中央3.据唐玄宗天宝年间全国户口统计,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户数占54.5%,其中河南、河北两道户数占全国37.1%。

这表明A.经济繁荣促进人口增长B.全国经济重心仍在北方C.安史之乱加剧人口迁徙D.赋税改革放松人身控制4.下表是历史上载有中国瓷器的部分沉船信息。

据此可知唐朝至明朝期间A.瓷器是中外贸易的大宗商品B.南方瓷器的生产越来越发达C.瓷器商品常见于中外间贸易D.中国经济正心自北向南转移5.1880年,清朝再次出现关于修建铁路的争论。

李鸿章认为:铁路之妙用在调兵运炮,铁路之命脉在商贾贸迁。

张家骧认为:铁路有资敌、扰民、夺民生计三大弊端。

他们争论的焦点是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国强民富C.实行重商主义D.学习西方技术6.1911年11月,山东巡抚孙宝琦上奏朝廷请旨革命,清廷回复“李旨允许”,最终山东于13日宣布独立,但24日又取消独立。

(5)交通与社会变迁 专题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大单元一轮复习

(5)交通与社会变迁 专题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大单元一轮复习

(5)交通与社会变迁1.下图是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该图反映元朝()A.南北经济差距扩大B.海陆交通通畅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对外贸易繁荣2.1865年,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试修了一条观赏铁路,并试行了火车。

但是,由于“京人诧为妖物,旋经步军统领饬令拆卸,群疑始息”,该铁路被迫废止。

这反映出()A.观念落后制约近代交通发展B.铁路修筑危害清政府统治C.国人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D.当时中国路权开始遭到破坏3.1898年,英国著名城市学者和规划师E霍华德提出了花园城市理论,“卫星城”一词首次跃入公众视野。

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卫星一样,故被称为“卫星城”。

二战后,英、法、美、日等国新建大量远离主城区的卫星城,吸引了大量市民居住。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卫星城环境优美且污染少 B.政府政策促进卫星城发展C.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D.城市中心区人口严重不足4.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

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5.下图为墨西哥画家里维拉创作于20世纪初的壁画《城市的鬼节》。

这幅画描绘的是热闹的墨西哥鬼节,画面中戴着墨西哥农夫宽檐帽的骷髅乐手在弹着吉他,许许多多的人在城市的街头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仪式,画面由以黑、白、蓝、褐为主调的传统色彩搭配。

该作品()A.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B.表达了对工业文明的反思C.体现了印象画派的特征D.反映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6.据《1921年浙江社会经济调查》记载,在浙江与上海的内河运输中,“小轮船除运载旅客外,还拖带货船,但运输的货物以上海过来的为多,从湖州到上海的极少,有时往往空船返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且朝中大多数人未意识到铁路对于国家政权的作 用,囿于传统国家治理理念,对于铁路的修建大加抨 击。学术界对于晚清铁路的修建多有研究,多围绕 洋务派和顽固派对于修建铁路的争论,但对漕运铁 路阐述得不够全面,也缺少铁路修建与政争问题的 探讨。不仅如此,漕运铁路修建的争议,更能够反映
收稿日期:2018-08-30 作者简介:王占西(1985—),男,河南扶沟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第 21卷 第 1期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Vol.21 No.1
JOURNALOFHUANGHES&TCOLLEGE
201Ja9n.年20119月
铁路代漕:国家治理视角下晚清漕运铁路的修建及论争
王占西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 要:漕运在传统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维系着庞大帝国的正常运转。19世纪 80年代,朝廷面临传统漕运不能正常运转的危机,即要有新的国家治理方式以资应对。李鸿章等 人以便利漕运为由,主张修筑漕运铁路,也能够加强淮军的军事力量。但此议遭到了朝中反对派的 抵制,朝廷也忌讳李鸿章淮系尾大不掉,以致漕运铁路的修建几经争议而不得不罢议修筑。面对铁 路这一新兴事物的出现,中国朝野上下缺乏相对应的现代治理理念,同时也掺杂了政治派系之间斗 争及朝廷与地方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424(2019)01002510 DOI:10.19576/j.issn.1008-5424.2019.01.005
RailwaytoReplacetheWaterTransport:ArgumentonBuildingRailwayfor TransportinLateQingDynasty
一、铁路代漕之缘:清廷面临新的国家治理问题 漕粮是古代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在中国的历史 很悠久。运河相对于陆路具有运量大、运送快的优 点,隋唐修建运河以输送漕粮,宋、元袭承旧制,并对 河道加以修整,运河成为朝廷的大动脉。但是到了 明清时期,由于黄河频频泛滥成灾,并且黄河多有泥 沙,使得运 河 河 底 不 断 增 高,有 碍 于 漕 船 的 正 常 行 进。海运以其运输成本低、快捷方便,成为时人的选 择。明隆庆、万历年间就曾有以海道代运河运粮的 建议,不过最终在政治斗争中夭折。到了清代,漕运 机构贪污腐败、积弊丛生,“其弊实由于旗丁之索加 帮费”①,一般粮户负担巨大,更为严重的是自然条 件的变化,黄河水灾过于频繁,运河每年的维护成本 巨大。乾隆 年 间 用 洪 泽 湖 水 冲 刷 河 道,使 得 “泄 清 刷淤”,但湖水必须高于河水 “自七八尺至丈 余 不 等”,才能达到“蓄 湖 济 ”的 效 果。 至 嘉 庆 年 间 开 闸泄水时黄水“即行倒灌”,道光年间,经过修整“仅 能免于倒灌,不误漕运,殊能未收刷涤之效”,“江境 御黄坝上下一带,黄河积年淤垫,如该河督等所奏, 以昔证今,已成不可救药之势”②,由此道光年间试 行过两次海运漕粮。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既而又有捻军运 动,运河河 道 被 截 断,江 浙 一 带 漕 粮 改 由 海 运,“敕 江苏四府漕粮暂行海运”③,只有山东漕运由河道运
———intheView ofNationalGovernance
WangZhanxi
(HistoryandCultureCollege,HenanUniversity,KaifengCity,HenanProvince,475001)
Abstract:InthetraditionalChinesepoliticallife,watertransportwasusedtocarrygraintothecapital,and playedaveryimportantroleforitmaintainedthenormalcirculationofthelargekingdom.In1980s,theroyalcourt facedthecrisisthattraditionalwatertransportwasinsufficientfortheneedtocarrymaterials,andnewmethod,as thecountry’sgovernance,wasrequiredtodealwiththesituation.LiHongzhangandsomeofhisfollowers,taking thisasareason,proposedtobuildrailwayfortransportinstead,whichmayalsostrengthenthemilitarystrengthof Huaiarmyatthattime.Butthissuggestionwasresistedbytheoppositionintheroyalcourt,andthemainleaders ofthecourtalsowereconcernedthatLiHongzhang’sstrengthmaybetoomuchorbeyondcontrol.Thereforeal thoughthebuildingofrailwayfortransportwasarguedforseveraltimes,thissuggestionhadtobeputdowninthe end.Theemergenceofrailwaywassomethingnew,butatthattimeinChina,moderngovernanceidealswere lackednomatterinthecourtaboveorinthemassesbelow.Moreover,thereexistedthestruggleamongpolitical parties,andthepoliticalgamebetweentheroyalcourtandlocalgovernors.
Keywords:railwayfortransport;graincarriedtothecapitalbysea;LiHongzhang
铁路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其根本效用在于促 进物资流通及经济发展。而中国引进铁路,最早是 应用于国防军事事业。为了能够得到朝廷的支持, 李鸿章向朝廷建议修建漕运铁路以解决漕运问题, 但是其重点在于增强淮军的军事力量。朝中及地方 反对势力,并不能从修建漕运铁路中得到多少利益,
26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出晚清国家治理的滞后与国人铁路认知理念的落 后。对于漕 运 铁 路 研 究,朱 从 兵 教 授 在 著 作 《中 国 近代铁路史 新 探 》中 多 有 论 述,从 运 煤 和 漕 运 两 个 角度糅合说明当时修建铁路的状况,而从漕运铁路 一个角度就足以说明铁路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所 遇到的困难。本文结合档案、报刊等资料,以修建漕 运铁路为题,探讨国家治理视角下的漕运铁路修建 问题。把铁路和漕运相结合,既可补充铁路的一段 发展历史,也可说明漕运在近代的转型问题。而铁 路修建更深层次的内涵,在于朝廷内部政治力量的 较量,以及国家与地方在控制地方政治军事力量上 的博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