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内硬纤维瘤的手术治疗
20例腹部韧带样瘤的临床与CT分析

2 O例临床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分析
崔景 玉
苏 州市吴 中区角直镇人 民医院内科 , 江苏 苏州 252 117
【 摘要】 目的: 分析临 床早期 胃 癌在胃 镜下及,床特点, 提 高 临 以 早期 胃 癌的检出率。方法: 总结我院自 开展电子 胃 镜检查以来的 1 年问。 镜活检及 1 经胃
1 资料和Leabharlann 法 .2 13 浸润深度 。粘膜 内癌 7例 (5 )粘膜 下癌 1 (5 )术 后 .. 3% , 3例 6% , 11 临床资料 : 自 19 我院 99年开展 胃镜 检查 至 今 , 胃镜 下 及术后 病 理 未见 淋巴结转 移。 证 实属早期 胃癌 2 , 中男 1 , 8例 , 龄 2 8 0例 其 2例 女 年 6~ O岁 , 平均 5 8岁 。 22 分 型 : . 同时用 快速尿 素酶试验 检测幽 门螺杆 菌( p ,5例阳性 , H )1 阳性率为 7 % , 5 男 22 1 肉眼 内镜分 型沿用 日本 早期 胃癌 “ 型 ” .. 三 内镜分 类 。隆起 型 ( I 性 1 例 阳性 , 性 4例 阳性。 主要临床表 现黑 便 、 1 女 上腹 隐痛 不 适 , 进食 后上 型 ) , 4例 浅表型 ( Ⅱ型 ) , 疡 型 ( 、 + Ic Ⅲ、/ 5例 溃 Ⅱc Ⅱa I 、 Ie+Ⅲ等 )1例。 1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肿瘤课程讲义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肿瘤课程讲义重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及常见恶性肿瘤的诊治难点:常见体表肿物的鉴别诊断概述要点定义肿瘤是指人体器官组织细胞在某些内在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加上外来致病因素的长期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以细胞异常增殖为主要特点的新生物。
生物行为特点有:①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处于失控状态,即持续性增殖和分化不良现象;②肿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和远处转移;③肿瘤细胞将上述特点传给它的子细胞。
要点西医病理分类良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高,肿瘤呈膨胀性生长,与周围正常组织之间有明显界限。
少数良性肿瘤亦可恶变。
恶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低,生长快,呈浸润性生长。
具有进行性生长和侵犯周围组织的能力,无包膜,分界不清,瘤细胞侵入淋巴及血管向远处转移扩散。
恶性肿瘤在组织上分为两大类:源于上皮组织者称为癌;源于间叶组织者称为肉瘤。
同时有上皮及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痛肉瘤。
临界性肿瘤肿瘤组织属良性,但其发展有恶变倾向,处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过渡类型。
恶性肿瘤的扩散方式1直接蔓延肿瘤由原发部位从组织间隙侵入邻近的组织及器官,也称浸润生长。
2.淋巴道转移癌多由淋巴道转移。
肿痛细胞侵入淋巴管,随淋巴液流到区域淋巴结,最后经胸导管或大淋巴管进入静脉和血循环,随血道转移。
3.血道转移肉瘤多由血道转移。
肿瘤细胞进入静脉血流,随血循环转移至远处器官,常见的是肺、肝、脑等继发恶性肿瘤。
4.接种转移内脏器官肿瘤侵犯浆膜面时,肿瘤细胞脱落,黏附于他处浆膜上发展为种植性癌。
良性与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与区别常见体表肿物:脂肪瘤、纤维瘤、神经纤维瘤、皮脂腺囊肿、血管瘤。
脂肪瘤临床表现单发或多发。
好发于肩、背、臀部。
大小不等,呈圆形、扁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基部较广泛,质软,有假性波动感,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基底部可移动,但活动度不大。
一般无自觉症状,发展缓慢,极少恶变。
西医治疗一般无需处理,较大者可手术切除。
纤维瘤临床表现纤维瘤可分为软、硬两种。
软者又称皮赘,有蒂,大小不等,柔软无弹性,多见于面、颈及胸背部。
手术讲解模板:腹膜后肿瘤切除术

手术资料:腹膜后肿瘤切除术
术前准备: 5.血管准备包括备好血管手术器械和人造 血管,以便在重要血管受累或受损时做修 补或移植用。
手术资料:腹膜后肿瘤切除术
术前准备: 6.术前禁食,放置胃管,并行胃肠减压。
手术资料:腹膜后肿瘤切除术
手术资料:腹膜后肿瘤切除术
适应证: (3)腹膜后肿瘤手术切除后复发,若尚 能移动且无禁忌证,也可争取二次手术切 除。
手术资料:腹膜后肿瘤切除术
手术禁忌: 1.高龄、全身衰弱,不能耐受手术者。
手术资料:腹膜后肿瘤切除术
手术禁忌: 2.有心、肺疾患伴严重功能障碍者。
手术资料:腹膜后肿瘤切除术
手术禁忌: 3.远隔部位确定有肿瘤转移者。
手术资料:腹膜后肿瘤切除术
概述:
因此对肿瘤的定性、确定范围和鉴别诊断 有较大帮助。最后诊断有赖于剖腹探查及 病理检查。外科手术切除是本病的主要治 疗方法。
手术资料:腹膜后肿瘤切除术
概述:
腹膜后肿瘤全切除的概念是瘤块肉眼观的 全部切除。腹膜后肿瘤广泛切除是指在切 除腹膜后肿瘤的同时,将与其紧密粘连无 法分离的器官或组织一并切除。良性肿瘤 应尽量将其完全切除。如瘤块较大,不能 完全切除者,也可考虑做包膜内切除术, 以缓解对胃肠道、泌尿道或血管、神经的 压迫。恶性肿瘤如无远处转移,
术前准备: 7.申请术中冷冻切片检查。
手术资料:腹膜后肿瘤切除术
手术步骤:
1.可采用经腹、经胸腹或经腰部斜切口。 肾区以外的腹膜后肿瘤,可根据肿瘤大小 和部位选择各种类型的腹部切口(图 1.16-1)。
手术资料:腹膜后肿瘤切除术
手术步骤:
上腹部的巨大腹膜后肿瘤,开腹后发现有必要时,可经肋间或切除一段肋 骨改做胸腹联合切口。
腹壁硬纤维瘤10例诊治体会

本 组病 例 手 术 均 痊 愈 ,无 死 亡 病 例 ,均 经 病
理 学证 实 诊 断 腹 壁 硬 纤 维 瘤 。 随访 时 间 1年 至 5
年 ,首 次就诊 病 例 中 1例 肿 瘤 较 大 者 术 后 3年 原
位 复发 ,经 我 院再 次 手术 1年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复发 。
3 讨论
腹壁硬纤维瘤的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
为多发 。本组有 1 J 例结肠镜证实有 多发性腺瘤
样息 肉 ,鉴 于此 有 人 主 张 F P属 高 危 人 群 ,不 应 A 怀孕 或 F P患 者孕 后 、手 术 后应 给予 化 疗 以预 防 A 硬纤 维瘤 的发 生 l 。 o J 腹 壁 硬 纤 维 瘤 的 诊 断 并 不 困难 ,具 备 以下 6 条 ,或符 合 ( ) 5 两条 ,即可 确 诊 : ( ) 发 2 、( ) 1 病高 峰年 龄为 2 3 5~ 5岁 ,女 性 多见 ,好 发 于 已婚 并有 妊娠 、生 育 史 、腹 部 手 术 史 及 腹 部 外 伤 史 。 ( ) 在腹壁 特 别 是 下腹 壁有 缓 慢 生 长 的定 位 深 无 2 痛性或 轻 微 疼 痛 的 肿块 ,质 硬 ,呈 椭 圆形 或 长 条
1 资料 与方 法
13 82年 Maf 1 e首 先 报 道 了 此 病 。 国 外 报 ca a rn 道 其 发 病 率 约 为 02—05 1 . ./O万人 , 占软 组 织 肿 瘤 的 比例 不 到 3 _ ,约 占硬 纤 维 瘤 总 数 的 2 3 % 2 j /。 本病 发病 原 因 尚不 十分 清 楚 ,可 能 与 下 述 因素 有 关 :① 怀 孕 、腹 部 手 术 等 致 腹 壁 损 伤 引 起 发 病 ; 本组 5例 有 怀 孕 史 ,6例 有 剖 腹 产 或 阑尾 切 除 病 史 ,1例有腹 部外 伤史 。而且有 手术 或外 伤 史者 硬 纤维 瘤几 乎均 发 生 在 手术 癍 痕 区 ;② 多发 生 在 1 8
常见体表肿瘤

指甲下面、阴唇处 迅速增大的肿块,呈黑色或淡蓝色,向四 周和深部浸润,边界不清,可有溃疡、出 血、结痂等,早期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 晚期可转移至肺、肝、骨、脑。
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治疗
恶性度高,预后差。早期广泛根治性
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四肢必要 时截肢术。
术后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
海绵状血管瘤
肿块质软,境界不甚清楚,可有钙化
结节及触痛 按压肿瘤有压缩性、波动感
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血管瘤
术中要注意控制出血和尽可能切除血
管瘤组织 可局部注射血管硬化剂辅助治疗
蔓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的基础上发生,因血管窦与小
动脉相连。 可见蜿蜒的血管,有明显的压缩性和膨胀性 紫红色,有搏动、震颤及血管杂音 可破溃大出血。 病灶累及较多肌群时可影响运动能力 累及青少年病人骨组织时,肢体可增长、增 粗
是一种具有家族遗传倾
向,多见于儿童期开始 发病,进展缓慢,青春 发育期可加重的先天性 疾病。
本病具有以下特点:
①呈多发性,数目不定,几个甚至上千个不等。肿
物大小不一,米粒至拳头大小,多突出于皮肤表面 ,质地或软或硬,有的可下垂或有蒂,大者可达十 多公斤。 ②肿瘤沿神经干走向生长,多呈念珠状,或呈蚯蚓 结节。 ③皮肤出现咖啡斑,大小不定,可为雀斑小点状, 或为大片状,其分布与神经瘤分布无关,是诊断本 病的重要依据。
少恶变。一般无临床症状。
治疗:手术。
脂肪瘤
脂肪瘤
多发脂肪瘤,常见于四肢、胸腹皮下。
圆形或椭圆形结节,质略硬,界清,有
触痛。 较大、有症状者可切除,一般不逐一切 除。
纤维瘤
由纤维结缔组织构
腹壁硬纤维瘤的临床特点与 CT 表现

腹壁硬纤维瘤的临床特点与 CT 表现尹森琴;刘永强;张国正【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腹壁硬纤维瘤临床特点及CT表现,旨在提高CT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搜集本院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腹壁硬纤维瘤13例,分析其临床特点、CT表现与病理表现。
结果本组13例腹壁硬纤维瘤共14个病灶,女11例,男2例,年龄20~58岁,平均(30.5±5.3)岁,9例有手术史。
其中2例男性伴发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均以无痛性缓慢生长腹壁肿块为首发症状。
肿瘤大小2.5cm ×3.0cm~8cm ×9cm ,10个呈梭形,4个呈类圆形,均与腹直肌或腹外斜肌长轴平行;11个病灶边界清楚,3个边界不清,2个病灶累及腹膜。
增强扫描除1例无强化外,其余均为渐进性强化或延迟强化,均未出现出血、坏死及钙化。
结论腹壁硬纤维瘤好发于有剖宫产史的生育期妇女及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的男性患者,CT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结合患者年龄、性别、腹部手术史等临床资料有助于对本病作出正确诊断。
【期刊名称】《浙江实用医学》【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4页(P359-361,386)【关键词】硬纤维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作者】尹森琴;刘永强;张国正【作者单位】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浙江衢州324000;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浙江衢州 324000;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浙江衢州 324000【正文语种】中文腹壁硬纤维瘤是一种起源于筋膜和肌肉腱膜组织的少见软组织肿瘤,年平均发病率为百万分之2~4[1],该肿瘤组织学上表现为良性而生物学行为却呈侵袭性,术后易复发。
作者收集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腹壁硬纤维瘤,对其CT表现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旨在提高CT对该病诊断的准确率。
1.1 一般资料本组13例中,男2例,女11例;年龄20~58岁,平均(30.5±5.3)岁。
【疾病名】腹壁硬纤维瘤 - pmmpcnkinet

【疾病名】腹壁硬纤维瘤【英文名】desmoid of abdominal wall【缩写】【别名】腹壁成纤维瘤;腹壁带状瘤;腹壁复发性纤维样瘤;腹壁侵袭性纤维瘤病;腹壁韧带样纤维瘤;腹壁纤维瘤病;腹壁纤维组织瘤样增生【ICD号】D20【概述】腹壁硬纤维瘤(desmoid of abdominal wall)是好发于腹壁肌层和筋膜鞘的纤维瘤,故又称腹壁韧带样纤维瘤、带状瘤、纤维瘤病。
因该瘤生长具有侵袭性、易复发性和局部破坏性,亦称侵袭性纤维瘤病、纤维组织瘤样增生、腹壁复发性纤维样瘤和腹壁成纤维瘤等。
该瘤在组织形态学上没有恶性征象,无淋巴和血液转移现象,但具有侵袭性、易复发性和局部破坏性,与良性和恶性肿瘤存在一定的区别,故Wills(1950)将其界定为交界性肿瘤,并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可。
WHO(1994)将其界定为分化的成纤维细胞肿瘤,其生物特征介于良性成纤维细胞瘤与纤维肉瘤间,可以局部复发而不发生转移。
【流行病学】据文献报道,腹壁硬纤维瘤的发病率为2/100万~5/100万,但在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8%~38%。
占软组织肿瘤的0.03%~3%,占纤维组织肿瘤的1.19%。
此病在年龄分布上有4个高峰年龄期:即青少年期、育龄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青少年期以女性为主,多见于腹壁外的其他部位(如臂部、小腿、上臂、头部、颈部等);育龄期多发生于腹壁;中年期仍以腹壁为好发部位,无明显性别差异;老年期则无部位和性别的差别。
腹壁韧带样纤维瘤多在第2胎以后再次妊娠的后期出现,推测其原因可能与类固醇性激素的调节有关。
局部创伤或手术切口的瘢痕也可能与肿瘤的发生有关。
【病因】本病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明了,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1.腹壁损伤 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腹壁损伤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笔者统计近年来国内5组175例腹壁硬纤维瘤,其中有妊娠、分娩史者152例(86.9%),有手术和伤史者35例(24.8%)。
中国家族遗传性肿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年版)—家族遗传性结直肠癌

中国家族遗传性肿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年版)—家族遗传性结直肠癌一、L ynch 综合征Lynch 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肿瘤综合征,约占所有肠癌的2%~4%,其病因是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变异导致患者结直肠癌及其他多种Lynch 综合征相关肿瘤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1. 风险评估及基因检测(1)风险评估及适检人群:Lynch 综合征的诊断早期通过各种临床遗传标准(如阿姆斯特丹标准Ⅰ、Ⅱ 及各国的修正标准);后期则以分子指标检测为主。
由于阿姆斯特丹标准过于严格,若单纯按照该标准诊断有68% 的Lynch 综合征患者会被漏诊。
针对此缺点,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提出了Bethesda 准,在临床参数初筛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微卫星不稳定状态(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进行复筛。
此策略有针对性地扩大筛查人群,显著降低漏诊率,富集了最终需要测序的人群,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成本效益。
随后,研究者提出对新发肠癌患者进行MMR 蛋白或MSI 状态检测作为Lynch 综合征的非选择性(系统性)筛查策略。
尽管研究数据显示非选择性筛查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诊断率,但也显著增加了经济成本。
另一个策略是根据年龄,灵活采用非选择性与选择性筛查结合,即对<70 岁的结直肠癌患者采用非选择性筛查,而≥70 岁则仅对符合Bethesda 标准的患者行进一步筛查。
该策略的敏感性为95.1%,特异性为95.5%;虽然会漏诊4.9% 的Lynch 综合征患者,但是能使接受MMR 蛋白或MSI 状态检测的患者减少35%,接受胚系变异检测的患者同样减少29%,兼顾了筛查的敏感性和经济成本。
(2)检测基因Lynch 综合征的致病原因是4 个MMR 基因(MLH1、MSH2、MSH6 和PMS2)之一发生胚系变异。
此外,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adhesion molecule,EPCAM)基因的大片段缺失通过使MSH2 启动子甲基化导致基因沉默,也可致病。
真皮纤维瘤是什么疾病

真皮纤维瘤是什么疾病
真皮纤维瘤对于人们的伤害是比较大的,该疾病一般是由于纤维细胞增生引起的一种良性肿瘤,一般是无需手术的,只要日常的生活中做好相关的调理工作,对于疾病的治愈是有很大的帮助的,那么真皮纤维瘤是什么疾病呢?针对真皮纤维瘤我们来详细的了解下吧。
皮肤纤维瘤,是成纤维细胞或组织细胞灶性增生引致的一种真皮内的良性肿瘤。
一般不需治疗,损害数年内可消退,必要时手术切除亦可皮损内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纤维瘤多见于皮下,生长缓慢,一般较孝边缘清楚、表面光滑、质地较硬、可以推动。
若混有其他成分,则成为纤维肌瘤、纤维腺瘤、纤维脂肪瘤等。
纤维瘤、尤其是腹壁肌肉内的硬纤维瘤可恶变,应尽早手术完整切除。
纤维瘤多属良性肿瘤,切除完整,一般无复发。
临床上为了与其他疾病鉴别,一般主张手术切除,且作组织病理学检查。
颈后中线皮下的纤维瘤,在仰头时可触知,低头时不能触知(因颈
后筋膜紧张掩盖)。
多见于老年人,一般无需手术。
此外,有的肌肉病变,如小儿斜颈的胸锁乳突肌硬结,妇女的腹直肌硬纤维病,硬化性肌炎等,也可在皮下触知肿块。
但并非来自皮下结缔组织,此类肿块与纤维瘤主要鉴别点是肿块常与肌肉相连接(触诊可以辨别)
对于真皮纤维瘤的介绍,希望帮到患者,日常的生活中如果出现了这种疾病的话,要尽早的治疗疾病,该疾病一般多发于老年人,可以无需手术就治愈疾病的,但是如果出现腹壁肌肉内的硬纤维瘤可恶变的话,就要引起重视,应尽早手术切除。
硬纤维瘤的治疗进展

愈 。目前留有足够切缘 的外科 手术仍 是治愈 D T并 避免复发 的一线治疗措施 , 但放疗 和药物 治疗等 辅助 手段的适 应症 也 在不 断扩展 , 其治疗效果也在逐渐提高 。
1 外 科 治 疗
反应是“ 缓慢但却 有效 的” 。最近有 很多研究 也都 表 明, 单纯 放疗和手术后辅助放疗都有确定 的治疗 作用。佛罗里达 大学 医学院 6 例 D 5 T放疗患者都达到 了很好 的治疗效 果 , 附加 而
一
般都要加行放疗。该 中心 4 O例切缘 阳性 的患者 都做 了术
后放疗 , 其术后 1 O年无瘤生存率 为 5 。 。Nu t n 等0 的 4 yt s e
研 究 也表 明 , 论 切缘 阴性 或 是 阳 性 , 用 手术 加 放 疗 的综 合 无 使
治疗措施都能使治愈率 大大提 高。在切缘 隆性 病人 中, 单纯
疗 效 果 没 有 明 显 不 同0 ”, 放疗 剂 量 超 过 6 而 OOy时其 副 作用 就 会 明显 增 加 , 尤其 是 进 行 了骨 膜 剔 除 、 骨 刮 除 或 是 其 他 影 病 响 淋 巴 回流 的 手 术 患 者 尤 甚 。其 副 作 用 有 组 织 生 长 缓 慢 、 纤 维 化 、 肿 、 肤 溃 疡 、 窝 织 炎 、 理 性 骨 折 、 发 性 肿 瘤 以 水 皮 蜂 病 继
手 术所 能 达 到 的 治 愈 率 为 7 , 术 加 放 疗 为 9 ( 2 手 4 P一
及神经系统病变包括麻痹和感觉异常 。
3 药 物 治 疗
00 4 ) . 0 8 。有些学者建议 以更 加保 守 的外 科手 术加术后 放 疗 或单纯放疗代替那些致残率高的扩大清扫手术 。 自从 2 0 0 0年 Nu t n 等∞强 调术后 放疗 的研 究文章 发 yt s e 表以来 , 很少有其副 面报道 。Grn h 等 0 报 道 了 2 3 D oci 0例 T 患者行大范围的整块组织 切除 。但其 中的 4 O例也 接受 了术
腹壁肿瘤切除术后遗留腹壁巨大缺损39例修复与重建

7例 , 胃癌 腹壁 转移 5例 , 壁 硬 纤 维 瘤 l 腹 0例 , 维 纤
・
3 ・ 中华疝 和腹壁外科 杂志 ( 6 电子 版)o 1 2月 第 5卷 第 1 Ci Hri A dmnl lSr( c n Mt n ,eray2 1 ,o 5 N . 2l 年 期 h J e a bo i l ugHet il i )Fbu r 0 lV l o n n a Wa m c ̄ i o
肉瘤 3例 , 脂肪 肉瘤 3例 , 突性皮 肤纤维 肉瘤2例 , 隆 皮肤 溃疡性基 底 细胞癌 2例 , 皮肤 鳞 状细 胞癌 1例 ,
囊癌行腹 腔镜 胆 囊 切 除术 后 穿 刺 孔 肿 瘤种 植 2例 ,
应保 持补 片平 整并 且没 有张力 。手 术创 面 要仔 细止 血, 反复 冲洗 干净 。补 片表面 常规 放置 负 压引 流 , 缝
遗留腹壁 巨大缺损 的方法 和效果 。方法 收治 的 3 腹壁 巨大肿 瘤患 者均采 取 了手术切 除治 疗。 9例
采 用直接缝合腹膜关 闭腹腔 , 并在腹膜外用 P P补片修复缺损 6例 , 采用带蒂大 网膜加 P P补片修复缺
损 1例 , 9 采用复合补片修补腹壁缺损 1 。结果 4例 3 9例中因术后 发生急性 心肌梗塞死 亡 1例 。术 后肺部感染 1 , 例 经抗感染治疗治愈 。术后 出现皮下积液 5例 , 经穿刺抽吸 , 理疗和 引流 等措施治愈 。 随访 3 4例 , 随访 时间 1~ 5年。在访的 4例结肠 癌患 者和 4例 胃癌患者术后 1 2 2— 7个 月均 因肿 瘤腹 腔 内复发及肝脏广泛转移死亡 , 术后肿瘤局部 复发 1 , 例 随访的全部患者未发生腹壁切 口疝和肠梗 阻 等并发症。结论
( 赵继革 ) 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普外科 ( ; 罗超英 ) 通讯作者: 段绍斌 , — ald asabn iacr E m i unho i@s . o : n n
纤维瘤介绍

纤维瘤介绍提要:纤维瘤由分化良好的皮下结缔组织构成,多发于40-50岁成人,瘤体生长缓慢,当肿瘤发展至一定程度后一般不再增长。
其中纤维瘤、尤其是腹壁肌肉内的硬纤维瘤(desmoid)可恶变,应尽早手术完整切除。
本文就从纤维瘤的类型、症状、治疗等方面详细介绍。
一、纤维瘤基本概述纤维瘤(fibroma)多见于皮下,生长缓慢,一般较小、边缘清楚、表面光滑、质地较硬、可以推动。
若混有其他成分,则成为纤维肌瘤、纤维腺瘤、纤维脂肪瘤等。
纤维瘤由分化良好的皮下结缔组织构成,多发于40-50岁成人,瘤体生长缓慢,当肿瘤发展至一定程度后一般不再增长。
其中纤维瘤、尤其是腹壁肌肉内的硬纤维瘤(desmoid)可恶变,应尽早手术完整切除。
二、纤维瘤主要类型纤维瘤有以下几种类型:a.黄色纤维瘤:好发于躯干、上臂近端的真皮层或皮下,常起自外伤或搔痒后的小丘疹,肿块硬,边缘不清,因伴有内出血,含铁血黄素,呈深咖啡色,瘤灶若超过1cm、生长较快,应疑为纤维肉瘤变,手术切除须彻底。
b.隆突性皮纤维肉瘤:位于真皮层,突出体表,表面皮肤光滑,形似疤痕疙瘩,好发于躯干,低度恶性,具假包膜,切除后易复发,多次复发恶性度增高,可血行转移,应尽早切除含足够多正常皮肤和深部相邻筋膜的瘤灶。
c.带状纤维瘤:腹壁肌肉因外伤或产伤后修复性增生所成,无明显包膜,宜手术切除。
三、纤维瘤症状肿瘤位于深部组织,无明显自觉症状或稍有不适感。
生长缓慢。
形状不规则或呈椭圆形,其长径与受累肌纤维方向一致。
肿瘤的大小与病程长短有关,直径从数厘米到十几厘米。
肿瘤周界不清,表面光滑,无压痛,质坚韧如橡皮。
与侵犯肌肉的纵向较固定,而横向稍能移动,与皮肤无粘连。
巨大肿瘤可影响活动和压迫神经。
四、纤维瘤诊断要点1.可见于全身各部,大、小不等,表面光滑,或呈现头状,可自由推观。
2.亦可见有带蒂者,增大可至数公斤,多松弛悬挂,触之柔软,有色素沉着。
3.据其组织成分与性质,又有软、硬两种特殊类型:软纤维瘤又名皮赘,多见于面、颈及胸背部,有蒂、大小不等、柔软九弹性;硬纤维瘤多发于20—40岁女性,以腹壁多见。
治愈软纤维瘤那种方法好

治愈软纤维瘤那种方法好治愈软纤维瘤那种方法好?纤维瘤多见于皮下,生长缓慢,一般较小、边缘清楚、表面光滑,是良性肿瘤。
若混有其他成分,则成为纤维肌瘤、纤维腺瘤、纤维脂肪瘤等。
纤维瘤、尤其是腹壁肌肉内的硬纤维瘤可恶变。
软纤维瘤的症状:1、皮损:在临床上有诊断价值,皮内丘疹或结节,隆起,坚硬,基底可推动,但与表皮相连。
表面的皮肤色泽深浅不一,可为正常肤色,亦可为黄褐色。
2、通常无自觉症状,偶或有轻度疼痛感。
有些患者可发展为多发性皮肤纤维瘤。
3、一般为单发,或2~5个,偶或多发。
结节表面平滑或粗糙呈疣状,常为单个。
纤维瘤是来源于纤维结缔组织的良性肿瘤,因纤维瘤内含成分不同,可以有纤维肌瘤,纤维腺瘤,纤维脂肪瘤等。
因纤维结缔组织在人体内分布极广,构成各器官的间隙,所以纤维瘤可以发生于体内任何部位。
皮肤纤维瘤内有大量较不成熟的肥大细胞与成纤维细胞紧密接触,成纤维细胞内可见发达并扩张成囊状的粗面内质网,说明功能活跃,肥大细胞增多可能是引起纤维瘤的原因。
遗传、环境、饮食等因素也是导致纤维瘤起病的原因,目前尚未明确这些因素与纤维瘤发病的具体原因。
治愈软纤维瘤那种方法好?(一)治疗1.非手术治疗(1)化学烧灼:可用酚或三氯醋酸局部涂擦,腐蚀瘤体。
(2)液氮冷冻、电凝或激光等方法进行治疗。
(3)中医外治疗法:选用五妙水仙膏、水晶膏或除痣膏点涂患处,直至脱落。
(4)较大皮损局麻下可用电干燥治疗。
2.手术切除对较大有蒂损害可在其根部行手术切除。
大多不需麻醉,在基底部剪掉,如出血可用氯化铝外用止血。
中药离子体外导入,迅速缩小瘤体。
以往的临床案例证实,内服药对遏制癌症的发展作用非常有限,这是由实际进入到病灶区的药量极少造成的。
可利用直流电将中药分子分化成离子,从而提升药物的渗透能力,再经皮肤或黏膜直接引入到肿瘤病灶部位,保证有效药量足够,让治疗更具针对性,见效也更快,同时避免了肠胃、静脉、肌肉等途径给药带来的药物毒副作用和抗药性的困扰。
腹膜病变的CT表现

肠系膜纤维瘤病
CT特征
• 肠系膜较大软组织肿块.包裹肠管.可穿透肠管,致肿块内积气 • 边界较清晰,可局部浸润生长 • 平扫密度均匀,可因与肠管穿通出现坏死,原发囊变少 • 增强扫描轻或中度强化,内散在明显强化区 • 侵犯肠管穿孔,合并感染时,呈复杂囊实性改变,边界模糊,囊壁明
显强化
精品课件
• 部位:右侧多见(隔下负压及右结肠旁沟)
• 增厚处可见强化,与正常腹膜强化不同
• 可伴腹腔淋巴结肿大
精品课件
腹膜转移瘤
胃低分化腺癌腹腔转移
精品课件
腹膜转移瘤
转移性腹水(卵巢癌)
精品课件
腹膜转移瘤
腹膜转移(腹水,网膜饼)
腹膜转移(孤立腹膜结节)
精品课件
腹膜转移瘤
腹膜转移性粘液腺癌
精品课件
50
精品课件
30
二、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
• 发生于胃肠道外网膜、系膜韧带等处 • 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表型相同 • 好发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无大差异 • 多以腹痛、腹胀包块就诊
精品课件
胃肠道外间质瘤
CT表现 • 类似于恶性GIST • EGIST体积常较大,易坏死 • 以圆形或卵圆形为主 • 强化明显,多呈不均,边界清晰,瘤内无气-液平面 • 转移和播散
等引起 • 系膜任何部位、以小肠系膜多见 • 病理学分为:浆液性;乳糜性;良性间皮性;被覆其他成分
精品课件
肠系膜间皮囊肿
肠系膜间皮囊肿
精品课件
肠重复畸形
• 病因不明,与胚胎期肠管发育异常有关 • 临床分为4型:
✓ 肠壁囊肿型 ✓ 肠外囊肿型 ✓ 肠外管状型 ✓ 憩室型
精品课件
80
肠重复畸形
侵蚀性纤维瘤的表现症状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侵蚀性纤维瘤的表现症状是什么
导语:侵蚀性纤维瘤是一种生长迅速的钎维瘤,这样的症状发生在了各个年龄段,但是年轻人居多,是一种常见的病症,有的是可以手术切除了,并不影响
侵蚀性纤维瘤是一种生长迅速的钎维瘤,这样的症状发生在了各个年龄段,但是年轻人居多,是一种常见的病症,有的是可以手术切除了,并不影响以后的生活,很多的也是发生在了腹壁上面,要尽早的去医院检查身体,早发现,早治疗。
侵蚀性纤维瘤( aggressive fibromatosis,AF)名称较多,习惯称韧带样瘤。
发生于腹壁叫腹壁韧带样瘤,发生于其它部位叫腹壁外韧带样瘤,还有其它名称如硬纤维样瘤,复发性纤维样瘤,韧带成纤维样瘤等名称,是一种来源于纤维组织的罕见肿瘤,占纤维组织肿瘤的 1.19 %。
该病在病理上为良性表现,临床上却具有侵袭性生长和极易复发的特性,但不发生转移。
目前,手术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放疗和激素治疗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均不理想,因此,有必要对这类病变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估。
硬纤维瘤表现为一生长缓慢的肿瘤,其症状与肿瘤所在部位有关,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中,约80%~90%的肿瘤位于小肠系膜和腹壁,年龄多在25~30岁。
硬纤维瘤有时伴有疼痛和局部肿胀感,尤其侵及临近神经血管和关节时。
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细针穿刺活检由于取材少,缺乏细胞学全貌,对诊断的帮助不大,MRI 有参考价值。
肉眼所见:肿瘤大小不等,无包膜,边缘不规则,切面质地韧如橡皮,切面呈灰白色,纤维束呈编织状排列,常侵犯周围组织,如肌肉、脂肪内。
镜下所见:肿瘤由分化良好的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构成,成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硬纤维瘤9例诊断与治疗心得

不 良反 应 报 告 。 4 讨 论
虽 然通 过前 额眉 上切 口或 冠状 瓣切 口可 以矫 正 眉下垂 ,
[ 1 】 刘加 宁,等. 美容 整 形外科 学.
硬 纤维瘤 9例诊 断与治疗心得
刘纪豪 承德市双滦区医院 ( 河北 承德 0 6 7 1 0 1 )
相似 的方 式结 扎 ,随时 调整 ,以确 使眉 弓弧度美 观 。缝 线 不 宜 扎得 太紧 。一 旦眉 提高 完成 ,可 接着 再做 睑成 形术 。 2 . 7 如无 明显 的 眶脂肪 膨 出 ,又要 求手术 后 比较 自然 , 在 切 除 皮肤后 即可做 连续 或 间断缝 合 ,关 闭皮 肤切 口 ,缝 合 时可
合适 患者 ,就能 达到 一个 切 口进 行两 种手 术 的 目的 ,对改 善 面上 三分 之一 的衰 老 ,有着 重要 作用 。
参考 文献
2 . 8 切 口处涂 抗 生素 眼膏 ,敷纱 布 ,加 压包 扎 2 4 h 。
3 结 果
本 组 8名患 者 ,通过 应用 睑成 形术 切 口同 时眉 提高术 ,
带 或不 带深 层组 织 。
术大 多少 ,所 以副损 伤较 小 ,但此 方法 仅适 合于 轻度 或 中度 的眉下 垂 及额部 皮肤 皱纹 较不 明显 、皮 肤弹 性 尚可 的患者 。 否则 ,强行 提眉 将引 起眉 上方 皮肤 的折 叠 、皱褶 。此 法 的优 点在 于术 后不 留下可 见 的瘢痕 ,并可 以避 免毛 发丧 失 、发 际 改变 、感 觉 减退 等 。因此 我们 认 为只要 遵循 手术 适应 症选 择
术病 理证 实 的硬纤 维瘤 9例 。男 4例 ,女 5例 ,年 龄 2 0~6 5 岁 ,平均 3 9岁 。1例 患者 2年前 有 生育 巨大 胎儿 史 。3例 2 年前 有 剖宫 产手术 史 ,1例 2 O个 月前 行肝 癌切 除 。6例 临床 表现 为腹 壁进 行性 增大 肿块 ( 右下腹 4例 ,腹直 肌部 2例 ), 触诊 肿块 质 韧 。1例 体检 发 现左下 腹 肿块 ,1例表 现 为右 腰 背部 肿块 ,压 痛 。肿块 大小 3~1 0 c m。1例左 大腿 根部 。实 验室 检查 无特 殊 。 1 . 2 方 法 ①详 细追 问有 外伤 手术 及分 娩史 等腹 壁损 伤 。 ② 查体 见 相 应 部 位 出现无 痛 质 韧 沿 肌 肉长 轴生 长 与 肌 长 轴 固
硬纤维瘤的影像诊断

手术所见: 术中见右腹直肌水平有一约4*7cm大小肿块,
质硬,边界尚清,与前鞘部分粘连,与后鞘无粘 连,予以完整切除肿块。
术后病理随访(病理号2011-0982): 腹壁韧带样纤维瘤。
谢谢大家!
4、由于此肿瘤有浸润性生长并侵及腹腔肠管 或膀胱产生相应的症状,如不完全肠梗阻或尿 频、尿急等症状。
5、出现Gardner综合征, 除考虑家族性多发性 结肠息肉病、多发性骨瘤、多发性表皮样囊肿 外, 就应考虑伴有腹壁硬纤维瘤。
腹壁良性肿瘤以硬纤维瘤、神经纤维瘤和脂肪瘤 常见; 恶性以淋巴瘤软组织肉瘤及转移瘤。 常见脂肪瘤CT表现典型不需鉴别; 而借助MRI可区分硬纤维瘤和神经纤维瘤。 尽管硬纤维瘤具有局部侵袭性,但大部分在CT上 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与典型的呈浸润生 长的恶性肿瘤不同结合临床表现可加以区分。
初步诊断:右腹壁硬纤维瘤 诊断依据:(本病诊断并不困难,注意以下几点) 1、发病高峰年龄为25~35 岁。
2、本病好发于已婚并有妊娠、生育史、腹部手 术史及腹部外伤史的。
3、在腹壁, 特别是下腹壁有缓慢生长的定位深无 痛性或轻微疼痛肿块,质硬, 呈椭圆形或长条形, 边 界不清楚, 多无压痛, 无活动度。
B超表现为形态相对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呈低 回声或等回声的肿块,有变性坏死时回声增生。 瘤体一般无血流。此检查能确定肿瘤在腹壁组织 内的位置和浸润范围,有助于排除腹内肿块。
CT上大部分呈边界清晰、密度均匀肿块,增强 扫描中度强化。病灶大时,一组肌肉已被肿瘤 “蚕食”,周围有皮下脂肪相衬,多显示边界比 较清晰。
MR上信号因病灶内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组织比例 的不同而使信号发生改变。
以细胞为主而胶原成分少的病灶.在T1WI上与肌 肉相比可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 以胶原成分为主而细胞成分少的病灶,在T1WI 和T2WI均呈略低信号。 在同一病例中,由于病灶周边常以胶原成分为主,
手术分级目录一年级类

手术分级目录2011年版
征求意见稿
第一部分外科
第二部分妇产科
第四部分眼科
第五部分耳鼻咽喉科
第六部分口腔科
第七部分介入诊疗技术
二、小儿介入诊疗技术
注:
1、本目录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九次修订版ICD9及手术操作分类ICD9CM3,结合目前医疗技术发展和临床工作实际制定;
2、所有手术原则上按其主要归属的诊疗科目归并,但并非只限该专科可开展此类手术,在临床工作中,其他相关专科如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水平,也可开展同样的手术,其中部分专科已在“备注”栏中标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多因素分析,肿瘤位置、组织学类型、TNM 分期以及确立诊断的时间均影响根治性切除术后的生存率。
小结 在瑞典地区近期胃癌的肠型比率不变,但弥漫型增多和混合型减少,近胃端上2 3部胃癌增多, 期胃癌减少。
这些因素改善了近期根治性切除的预后,但除外胃底癌和残胃癌。
(钱明富摘 编辑组校)312 洗必泰腹膜灌洗治疗实验性腹腔内感染(英) Bonder VM …∥A rch Su rg .22000,135.2309~314腹腔内感染(I A I )病情严重,据报道的死亡率在17%~38%之间。
目前治疗I A I 的方法大致有三种:(1)感染源的外科控制;(2)支持措施;(3)腹腔内细菌的机械性削减。
前二者是治疗的主要方式,第三种仍存有争议。
腹腔灌洗用来降低腹腔内细菌负荷,便于腹腔防御机制清除细菌。
应用含或不含抗生素的生理性溶液,术中腹膜灌洗和闭式术后腹膜灌洗(CPPL )得到实验和临床一直广泛的研究。
但少有前瞻性临床试验来评价这一方法,仅其中之一得出了可喜的结果。
腹膜灌洗治疗I A I 的方法很多,如在灌洗液中加入抗生素、酒精、羟甲基甲硫脲、聚烯砒酮、碘、甲双二嗪。
然而由于所加药物效果不好抑或不可接受的高毒性,治疗结果不乐观。
洗必泰作为一个抗生素,具有许多特征,其抗菌谱广泛,包含阳性和阴性细菌及真菌,显效达5~6小时,在血液或脓存在的场所仍保留药效。
洗必泰葡萄糖酸酯治疗浓度为0.05%时,腹膜炎的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均证明其毒性低。
作者使用盲肠结扎和穿刺法(CL P ),建立小鼠的I A I 动物模型。
取前腹正中切口长,游离盲肠,远端结扎至回盲瓣,于对系膜缘穿刺两次,轻揉挤压盲肠见粪便从穿刺孔排出,以确信穿刺孔未封闭,关腹。
16~18小时后,所有动物再剖腹取腹膜液体和活检标本。
从眶后静脉丛取血作血培养,同时于右下腹安置硅导管。
经导管进行灌洗,灌洗为2m l ,每8小时一次,持续24小时。
每8小时记录死亡情况,对所有死亡小鼠尸检。
尸检时取腹膜液体、活检标本及腹膜细胞标本。
动物被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不灌洗,0.05%洗必泰葡萄糖酸酯CPPL 组,0.4%头霉噻吩CPPL 组和乳酸林格溶液CPPL 组。
探讨配合洗必泰的CPPL 在减少腹腔内细菌数量、改善I A I 治疗效果方面的功效。
含有抗菌素的腹膜灌洗,不是单纯对腹膜腔的机械性冲洗,其治疗作用主要来自于抗生素的抗菌特性。
不同浓度的洗必泰葡萄糖酸脂被广泛用作外科擦手,皮肤清洗、漱口、阴道冲洗、膀胱冲洗等多种途径。
本实验使用的I A I 2CL P 模型,便于调节腹内污染的程度,模拟临床过程。
既往有实验于细菌接种入腹膜腔后立即进行洗必泰腹膜内灌洗,其作用主要是预防而不是治疗I A I ,临床适用性小。
本研究显示,洗必泰灌洗组鼠的死亡率减少近半(对照组71%,洗必泰灌洗组38%,P =0.003),腹膜细菌数目也明显于对照组和L R 组(P <0.05),实验未观察到头霉噻吩和L R 两灌洗组之间小鼠存活上的差别。
L R 组与对照组比较,细菌数目也未见下降。
因此,存活延长和细菌数目的减少归结于洗必泰的抗菌特性,并非腹膜的机械性冲洗。
白细胞计数和流式细胞检查证明,洗必泰对腹膜多形核白细胞并无毒性。
所以,用0.05%洗必泰葡萄糖酸脂的闭式术后腹膜灌洗有益于I A I 的治疗。
(骆成玉摘 李世拥校)313 腹腔内硬纤维瘤的手术治疗(英) Sm ith A J …∥B r J Su rg .22000,87(5).2608~613腹腔内硬纤维瘤(I AD )常呈散发,或伴随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 P ),在某些文献也称之为肠系膜纤维瘤病,属良性肿瘤,不转移,但具局部浸润行为,易复发。
作者复习纽约M emo rial Sloan 2Kettering 癌肿中心于1982~1998年间收治的70例I AD 病人,重点分析其中手术治疗的24例病人。
在同期还收治了189例肢体和躯干浅部硬纤维瘤。
在24例中,16例肿瘤完全切除,仅作活检4例和肠转流4例。
中位值年龄39岁(18~73岁),男女各半,肿瘤中位值14c m (4~25c m )。
手术指征为腹块或腹部隐痛18例、肠梗阻或肠瘘6例。
12例仅作手术切除,另12例加用了镇痛消炎药舒林酸、三苯氧胺、化疗和放疗。
14例仅行1次手术,余10例共施行了27次手术,再次手术主要处理并发症和复发病灶。
24例的10年生存率为73%,其中肿瘤完全切除和非切除者的总生存率无明显差异。
11例肿瘤完全切除后随访中位值6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包括多数切缘阳性的病例在内。
8例肿瘤未切除病人中,5例已生存近60个月。
在5例伴有FA P 的病人中,均已行全结肠切除,并均伴腹壁硬纤维瘤。
2例伴发FA P 者行I AD 切除后终因肿瘤复发而死亡,另3例已生存56个月。
5例因症状进展而需再次手术,其中3例的肿瘤得以完全切除,计1例无复发,2例肿瘤复发,分别存活9年或术后短期内死亡。
在全组16例肿瘤完全切除的病例中,6例在26个月复发,其中3例在再次手术中再予切除。
在12例中,切除了小肠,其中近似全小肠切除3例。
在24例中・173・2000年第27卷第6期共死亡7例,计肿瘤未切除2例,肿瘤切除4例,均因疾病进展而致肠梗阻和脓毒症所致,肿瘤累及肠系膜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相关。
分析提示手术切除I AD 可以治愈疾病,但伴有一定的死亡率和并发症。
有些病例,尤其伴有FA P 者,切除肿瘤后仍有很高的复发率。
由于I AD 是一发展缓慢的肿瘤,症状较少,可以等待一段时间,先试用毒性较小的化疗药物、舒林酸和三苯氧胺等。
如出现并发症,再考虑手术缓解,绝不作广泛小肠切除的手术。
(张延龄摘)314 妊娠改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腹内纤维性肿瘤的病程(英) Chu rch JM …∥D is Co lon R ectum .22000,43(4).2445~450纤维性肿瘤是由于纤维筋膜组织的非转移性生长所致,在正常人群中很少见,但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 ilial adenom atou s po lypo sis ,FA P )患者的发病率是12%。
FA P 患者的纤维性肿瘤大多数位于腹内,来源于小肠系膜并在其中浸润引起邻近小肠的纤维组织形成反应。
少数生长迅速并可致命,大多数相对无症状,部分由于邻近器官的梗阻而出现症状。
纤维性肿瘤可能是雌激素依赖性的,因此雌激素阻断剂类药物成为这类肿瘤常规治疗的一部分。
现有的文献普遍认为有纤维性肿瘤形成危险的FA P 患者应避免妊娠和口服避孕药。
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妊娠对FA P 并发腹腔内纤维性肿瘤病程的影响。
方法 FA P 并发腹内纤维性肿瘤的患者来源于Jagel m an D G 遗传性结直肠癌数据库治疗和随访的女性患者。
稳定无症状的患者每年行体检和CT 扫描随访,进行性生长和有症状者至少每6个月随访一次。
47例女性患者分为两个组:22例无妊娠史,25例有妊娠史。
其中7例有1个小孩,10例有2个小孩,3例有3个小孩,5例有3个以上小孩。
2例在诊断为纤维性肿瘤后妊娠,1例在妊娠期间诊断为纤维性肿瘤,另21例在诊断为纤维性肿瘤前平均13.9±10.8年有妊娠史。
肿瘤的大小以体检或CT 扫描的肿块直径进行分类:>20c m ,10~20c m ,<10c m 。
肿瘤最大直径的变化>50%被认为大小有改变。
稳定型指在研究期间肿块直径大小无明显变化。
肿块生长方向的明显改变或稳定持续生长定义为变化性生长。
快速生长则定义为在3个月内肿块直径增加2倍。
体检或CT 扫描不能检出肿块归为肿块消失。
妊娠和非妊娠女性进行比较研究,11对患者根据诊断为纤维性肿瘤的年龄进行配对研究。
结果 在FA P 结肠外症状的发生率、纤维性肿瘤家族史、因FA P 行手术治疗的次数或方式、随访时间、从手术至诊断为纤维性肿瘤的时间5个方面妊娠组与非妊娠组之间无显著差别。
但是妊娠组纤维性肿瘤的病程较非妊娠组明显表现为良性,稳定型18例,变化性生长2例,快速生长1例,肿块消失4例。
非妊娠组分别为6例、10例、5例和1例。
在妊娠组肿瘤较小,引起需要手术治疗的有症状的肿瘤较少的趋势较明显。
结论 妊娠似乎显著改善了FA P 患者纤维性肿瘤的病程,这个发现对这类肿瘤的内分泌治疗提出了疑问。
或许可用黄体酮或催乳激素单独或和雌激素联合治疗FA P 患者的纤维性肿瘤。
如果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一发现,那么有纤维性肿瘤家族史的女性将不再被告诫应避免妊娠。
(崔 龙摘 喻德洪校)315 晚期右侧结肠癌行胰腺或 和十二指肠切除是否合适(英) Koea JB …∥D is Co lon R ectum .22000,43(4).2460~465局部晚期右侧结肠癌向邻近内脏侵犯很少见,但有胰腺和 或十二指肠侵犯的晚期右侧结肠癌治疗很困难。
由于缺少大量针对伴有胰腺或 和十二指肠侵润右侧结肠癌的临床资料,无法提供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的详细资料以指导临床医生正确处理。
本文回顾Sloan 2Kettering 纪念肿瘤中心和其他中心对有胰腺和十二指肠侵润的局部晚期右侧结肠癌行扩大切除的经验,为外科医生面对这种情况提供理想的治疗方案。
方法 对1986~1998年在Sloan 2Kettering 纪念肿瘤中心行手术治疗的8例局部侵润右侧结肠癌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其中4例侵润至十二指肠行十二指肠整块切除,4例侵润至胰头行胰十二指肠整块切除。
病理分期根据国际抗癌联盟的TNM 系统进行分析。
结果 伴有贫血6例,上腹痛1例,腹部肿块1例,无肿瘤引起的穿孔或梗阻。
所有病人术前均行CT 扫描并怀疑有十二指肠和胰腺侵犯。
手术时间平均270m in (180~450m in ),平均失血量800m l (400~1600m l )。
2例出现深静脉血栓和浅部切口感染并发症,但均在住院期间治愈。
平均住院时间14天(6~59天)。
十二指肠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术后30天死亡率是零。
病理检查均为低分化腺癌,切缘均无肿瘤残留。
病理切片证实所有病例有十二指肠或胰腺侵润。
所有病例的肿瘤分期均是T 4期,5例有淋巴结转移。
在平均26个月的随访期间,1例术后30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尸检无肿瘤复发。
2例出现腹膜后肿瘤复发并分别死于术后12和24个月。
6例患者无瘤生存,其中1・273・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