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三十年的经济学思考.ppt共23页文档
国有企业的30 年
国有企业的30 年:市场洗礼下产生的企业革命同有企业30 年来的转型和改制是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一个转折性事件,经过这短短的30 年,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中国从过去封闭的集权经济,开始进入现代市场经济的自由开放的发展阶段。
因此,研究这30 年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现象及隐藏于其后的动因,从理论的高度来总结发展的逻辑和推动发展的力量,从中汲取可能的经验教训,对于未来的进步会具有重要的价值。
同企改革的第一阶段是从1978 年开始,大约至1993 年为止。
由于在改革开放的这个阶段,国有企业的利润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例如1980 年国企利润和税收约占当年财政收入的85%。
因此,围绕着这块收益的争夺,充满了国企与政府的反复博弈,双方各以对方行为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对策,以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1978-1982 年期间,最初政府采取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利润留成制,以增加企业激励,很快取得了积极反馈效果,企业积极性大增,因而利润大增。
然而,由于政府此时仍然承担大量国企的新投资,这些投资大都是一次性支出,而收入则是分期逐步回收,因此政府财政收入相当吃紧,从1982 年开始出现赤字17.65 亿元,1983 年赤字则增长到42. 57 亿元。
1983-1987 年期间,为得到稳定增长的财政收益,政府觉得有必要消除向企业利益倾斜过多的情形,因而利改税在全罔推行。
和j改税是政府对前一阶段扩大自主权政策的部分否定,试图收回一部分企业利润留成的自主权,把利润作为税收来上缴,从而确保财政消除赤字。
同期的1985 年,政府还实行了"拨改贷"的新政策,将原先无偿拨款投资的财政投资体制,改为有偿贷款的银行投资体制,以此来缓减政府财政负担,减少赤字。
结果,实行利改税的1984 年,财政赤字仍旧高达58 亿元;但实行拨改贷的1985年,则导致财政赤字消失,转为正值,当年财政收入为0.57 亿元。
不过好景不辰,到1986 年财政赤字一下上升到82. 9 亿元。
国企改革三十年的经济学思考
• 理论逻辑的不一致反映在国企改革逻辑的 两难选择
• 1.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就必须政企分开,但政企 完全分开,国有制就不再存在。 • 2.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就必须使所有权具有可转 让性,但所有权发生转让,国有制就消亡了。
• 走出困境的途径是国有企业实施分类改革战略 公共产品:国有国营 • 非竞争性企业 自然垄断:国有国控
• 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与企业的共同治理
• 人力资本为什么应分享企业所有权?
– – – – – 产权平等原则 有限责任与资本市场给资本所有者规避
风险创造了条件 人力资本的专用性特点 人力资本只有一定的可抵押性 人力资本只能激励不能压榨
• 德国的经验:共同治理法案 • 我国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如何遵循共 同治理原则? • 分享企业所有权的具体途径:职工代表进 入公司董事会与监事会的途径,员工持股, 对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等。
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造:产权多元化
• 竞争性企业
中小型企业完全放开
• 三、既定的制度制约决定了国有企业改革 必定是一个渐进过程
• 既然市场化的前提是产权明晰化,为什么私有 化改革在中国是不可行的?这与我国特殊制度 变迁方式下的既定制度约束有关
政治上民主化 • 激进式改革 经济上私有化(自由化) (“华盛顿共识”) 战略上:休克疗法
1.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放权让利 2.国有企业改革 利润留成制度 承包制 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
国企改革三十年的经济学思考
• 一、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而 产权制度改革是国企改革的核心
• 市场化改革路径选择的争论
价格改革派 企业(所有制)改革派
• 80年代中科尔奈《短缺经济学》在中国的 流传 • 国企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父子关系 软预算约束 投资饥渴 资源约束下 的总需求膨胀 短缺 短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国营企业制度 • 引入市场机制 价格机制 硬预算约 束的市场主体 企业改革是关键 • 软预算约束条件下放开价格必将导致严重 的通货膨胀
改革开放30年回顾ppt课件
.
19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和经验
▪ 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
▪ 二是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要素市场进一步发 育。
▪ 三是政府职能转变加快,以间接调控为主的经济 调节体系逐步完善。
▪ 四是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逐步 深入。
▪ 五是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全方位、宽领域、 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 六是其他各项改革有序推进。
.
20
三、凝聚六条宝贵经验
▪ 一是不断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 ▪ 二是坚持发挥群众首创精神,调动各方面参与和
推动改革的积极性。 ▪ 三是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各项改革。 ▪ 四是坚持先行试点,先易后难渐进推进。 ▪ 五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协调好各方面的
利益关系。 ▪ 六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17
▪ “四梁八柱”:
▪ 一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 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
▪ 二是多种层次、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已经形成。
▪ 三是宏观调控体系逐步走向成熟,调控方式发生 深刻变化,国家计划、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 配合的机制初步形成。
▪ 四是以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 容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
.
22
▪ 三是改革已经进入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 制和社会体制“四位一体”的新时期,必须协调 配套推进政治、文化、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 四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到以利益关系 调整为重点的新阶段,多数改革都涉及深层次的 利益格局调整。构建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重构 利益关系格局,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已 成为顺利推进改革的重要前提。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与原因ppt课件
1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成就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成就的
原因
2
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 所取得来自成就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已基本形成 市场价格机制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 产品和要素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主要依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 体系正在形成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体制初步形成
14
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成就的 原因(第四种阐述:中国的特色)
中国中央集权。调动一切资源和调解利益 中国改革是增量改革。不触动原有利益让一
部分人先富起来。
思想多元化。吸纳各国的思想。西方思想广泛吸
收。
一党制。统一思想,减少内耗。 人力资源优势。
15
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耗能,浪费大量资源,劳动密集低附加值, 只得小头。还说我们造成气候变暖。
3
(一)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已基本形成
农村的人民公社已被家庭经营所取代,农 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农村的中小企业(以 前为乡镇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大部分国 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造,有的已建立起现 代企业制度。各种非国有企业和混合所有制 企业发展迅速,其中仅个体私营企业创造产 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就已占到1/3以上。各 种形式的外资企业大量引进,中国已成为跨 国公司云集之地。
4
(二)市场价格机制开始 发挥基础性作用
经过持续不断的价格改革,我们已将原 来计划价格“一统江山”的局面改革为市场 价格起主导作用。目前,除了利率、电价、 油价、水价等金融、能源和城市公用事业领 域的价格仍由国家计划控制外,绝大部分商 品和服务的价格已由市场竞争决定。除了在 通货膨胀严重时政府采取一些临时性价格管 制措施外,大部分时候都由市场供求决定价 格。
专题:国企改革30年
五、3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 3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 主要经验
第一,从改革的目标模式上看: 第二,从改革思路上看: 第三,从所有制结构上看: 第四,从企业制度上看: 第五,从配套改革方面看:
国企改革, 国企改革,事关国家兴衰存亡。当代,根据世界范围 内和我国实践的经验,企业的运行有五条“死亡线” 内和我国实践的经验,企业的运行有五条“死亡线”:一 条是制度落后。制度决定体制,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 效率。落后的制度,企业必死。二条是淘汰率低下。中低 档人员淘汰率在2%以下者,企业必死。发达的资本主义国 档人员淘汰率在2%以下者,企业必死。发达的资本主义国 家淘汰率都在10%以上。三是活工资在工资总额中占据10% 家淘汰率都在10%以上。三是活工资在工资总额中占据10% 以下者,企业必死。四是高素质人才低于企业总人数的 10%。高质量人才少,知识支撑不了企业的技术革新和先 10%。高质量人才少,知识支撑不了企业的技术革新和先 进管理作用,企业必死。五是信用危机。人而无信,不知 其可也。企业也是这样,无信必死。其中,制度落后起决 定作用。
第三阶段是1993—1997年。 第三阶段是1993—1997年。
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
自1992年起,我国开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 1992年起,我国开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 业改革沿市场化方向深入推进。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 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 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现代企业制度 的基本特征是“ 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 科学” 1993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科学”。1993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颁布 出台。 1994年 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1994年7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改革三十年国有经济布局演变分析
程 , 并 分 析 了 我 国 国有 经 济 布 局 调 整 取 得 的 进 展 以 及 国有 经 济 布 局 存 在 的
济 ,通 过 存 量 资 产 的 流动 和重 组 ,对 国有
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 。1 9 年 9月党的十 97 五 大明确指 出:“ 要从 战略上调 整经济布
局 。对 关 系 国 民 经 济 命脉 的重 要行 业 和 关
型企业则通过转 让、破产 、关 闭等途径进 行退 出;再 次 ,投资主体 的多元化 , 使得 民营资本 、外资 更多地进 入国有企 业 , 形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地 区 结 构 调 整 和 所 有 制 结 构 调 整 。 王 忠 明 ( 0 7)认 为 , 国 有 20
《中共 中央关于完 善社会主 义市 场经济体 制若干问题 的决定 》中指 出,坚持 公有 制 的主体地位 ,发展 国有 经济 的主 导作用。 完善 国有 资本 有进 有退 ,合 理流 动 的机 制 ,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 国家安全 和国民经济命脉 的重要行业和关
必要 的财力 、物力和技术力量 建设一批重
点 工程 ,并 首 次 将 邮 电 通信 的发 展 放 到 优 先 的地 位 。 1 8 — 9 1 :经 济 发展 进 入 紧缩 和 9 8 19 年 调 整 时期 ,国家 对 处于 能源 、 电力 、石 油 、
钢铁、化肥和汽车等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 、
业 ;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 的推进 ;国有
企 业 自主 创 新 成 为提 升 我 国竞 争 力 的 主 要 载体 ( 陆军 荣 ,2 0 。 0 8)
国企改革的30多年
国企改革30多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这是新时期指导和推进国企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从总体要求到分类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管理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提出国企改革目标和举措。
法媒日前报道称,经过长时间内部讨论后,中国政府决定对国有企业进行大幅改革,将以盈利为目的竞争性商业企业和安全领域的企业分开管理。
前一类企业在大幅整顿后上市,后一类企业则由国家进一步加强控制。
一场关乎中央和地方逾15万家国有企业、100多万亿元资产和3000多万职工利益的深化改革,即将开始新的进程。
如此大规模的改革必将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导致6万家企业关闭、3千万国企员工下岗。
我国国有企业由来新中国建立之初,为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以前苏联模式为蓝本,初步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赶超战略,并制定了一套自上而下的国家工业化路线。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实行高度的国有化、计划化,有助于迅速实现资源的集中利用,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也有助于构建国民经济体系,加速工业化进程。
国有企业在恢复生产、振兴经济的过程中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我国仅用了较短时间便成功跨越了经济发展的追赶期,国有经济不断壮大,国家总体实力显著增强。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愈加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其高度垄断、效率低下、创新不足、产权不清、政企不分等弊端日益凸显,最终陷入了经营不善、严重亏损的困境,国企改革势在必行。
国企改革30多年都改革了些什么?1978-1984年从国有国营到放权让利改革开放后,为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打破高度集权的国有国营体制,赋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
为此,以放权让利为重点,开始调整国家和企业的责权利关系,解决政企不分、以政代企问题。
国家还以两步利改税政策对国家与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进行了调整。
关于国企改革PPT课件
• 5、在我国经济快速与国际接轨情况下,为 防止外国资本控制我国民族经济,垄断某 些行业,可组建一批有强大竞争力的国有 企业或自家投资的企业集团。
6
• 6、为营造市场竞争环境,防止出现有害于 社会利益的私人垄断而组建一些国有企业。
7
二、国企改革的目标
我国的国有企业具有利润目标和多重非利 润目标。国有企业本质上还是企业,需要 在市场上进行竞争性行为,获取经济利益, 实现自身的经济目标;但同时它承担了更 多的社会责任,不仅要盈利,还要维护社 会的稳定,解决社会就业。
18
谢谢!
组员:苏广敬、夏敏、 黄余铭、
罗国文、林晓蝶、 何宝琼、毛小聪、
黄科、 温晓珊、李燕玲 组长:温晓珊 演讲:毛小聪
19
• 补充说明:当然随着市场发育的成熟,通 过政府直接建立国有企业集中资源的规模 会逐渐减小。
3
• 3、利用国有企业形式能取得更佳规模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行业如一些自然垄断性 行业,非国有经济无力或不愿进入的行业 领域如高风险行业和无利可图的行业等, 国有经济必须进入。
4
• 4、实现地区平衡发展、解决就业问题、遏 制通货膨胀等政治和社会目标需要一部分 国有企业。
15
根据统计,有4万多网民参加的网上调查中, 认为郎的文章“一针见血,分析精辟”的 超过了90%。而对郎的观点提出疑问和批 评的几位国内学者,此后则毫无例外地遭 到了责难。
16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冲突可能给中国的国 有资产改革带来负面的影响和压力,谁都 有个人言可畏问题。这场冲突会影响形形 色色的产权重组界定和交易,当然也影响 效率。在现在的约束条件下,在中国清楚 界定产权比产权定价重要得多。定价是市 场交易的结果,市场比许多自称为“替弱 势群体讲话”的经济学家们高明得多。
国企改革PPT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第25页/共25页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和确定调控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基本制度 体系,是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管理过程中产权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国家所有 制的具体实现形式。
美国式道路:美国式道路就是土地国有化,废除土地私有制,将全部土地转轨国家所有,就是要完全摆脱 农村中的农奴制度 。列宁再三论证的美国式道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土地国有化 。
第6页/共25页
03 改革背景(为什么)
第7页/共25页
历史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近代经济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我们所称的"市 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过程。当今西方的发达国家,在早期工业革命的推动下, 由中世纪的封建经济制度逐步过渡到近现代的市场经济制度。在这个过程中, 尽管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呈现出过渡的差异。例如,由于国家介入程 度的差别而有所谓的"美国式道路"和"德国式道路"的区分,但在总体上,自由 企业制度和主张自由竞争、抵制国家过多干预的意识形态占主流地位,向市场 经济的过渡具有"自然发育"的特点。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二战以后相继走上社 会主义道路的一批国家,在其初期则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其中的一些国家, 如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此前资本主义经济曾经获得过一定程度的发展,另一些 国家如中国,整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只是在局部地区有所 发展,更大范围内则处在萌芽状态。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初期和中期,这些国家 曾有过工业和经济的高度增长,但体制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最终促使这些国 家以不同的方式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 2、产权不清晰:国有企业在经营上一直绕不开一个问题——产权。到底谁对企业负责?之所以国企总 是给人低效之感,原因就在于他们和政府太像了。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30年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30年第一节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本章对30年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脉络梳理与经验总结。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可划分为改革的初步探索、制度创新以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
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但国有企改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通过进一步改革来解决。
今后的国企改革将主要集中于调整战略布局、深化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国企领导方式等几个方向。
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来看,改革的脉络呈现出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推进特征。
本章通过透视改革进程,揭示推动每一阶段改革的基本因素和根本动力,对我国国企改革的推动模式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以便我们能够在今后的改革中把握规律,掌握主动,尽快实现国企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第一节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一、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国企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企改革开始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让利的改革试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1979年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
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打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约束机制难以规范,出现了企业为扩大自销比例而压低计划指标、不完成调拨任务和财政上缴任务等问题,结果是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出现了“工资侵蚀利润”和行为短期化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成就、问题与趋势
收稿 日期 :20 0 2 08— 7— 9 作者简介 :黄速建 (9 5一 ) 15 ,男 ,中国社会科学 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国有企业改革直接推进 了微观经济制度的变迁 , 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微观经济制度的 建立和完善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微观基础和运行基础 ,国有企业改革 自 然成为社会主义 市 场经 济体 制建 立 和完善 过程 中的关 键 环节 。19 9 3年 党 的十 四届 三 中全 会 通 过 了 《 中共 中央关 于 建立 社
会 的长期 稳定 和社会 主 义制 度巩 固发 展 的大局 。认 真总结 国有 企业 三 十年来 的改革 历 程 ,明确 国有企 业进
~
步深化改革的思路和方向,对于坚定国有企业改革 的决心和信心、提高国有企 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增 业
强 国有企 业改 革措 施 的协调 性 、推动 经济社 会 又好 又快发 展 ,具有 十分 重要 的意 义 。
体的 “ 强制性制度变迁” 。由此 ,国有企业成为政府干预和调控经济体制改革 、解决 巨大制度变迁成本 问
题 的工具 与手段 ,而国有企 业 改革很 大程 度上 增 强 了政 府矫 正这 一转 轨 国家特 有 市场失 灵 的效果 。在 实践 中 ,这 一效 果 主要体 现在 国有 企业 改革 有效 推进 了社会 主义市 场经 济体 制 的建立 和完 善 。
产 管理体 制 的改革 。
关键 词 :国有企 业改 革 ;三十 年 ;成就 ;问题 ;趋势
中图分 类号 :F 7 文献 标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0 2 0 (0 8 6— 0 5—1 21 0 8— 7 0 2 0 )0 0 0 8
“国企”经营者激励机制30年改革的梳理与思考
( 海 上
2 02 ) 0 00
这 里所说 的 “ 国企 ” ,实质 是指 国资主体 型 企业 。它 包 括 国有 独 资企 业 、国有控 股 公 司 和 国 资 为 主的有 限责任公 司等 。使用 “ 国企”仅是 为 了叙述 上 的方便 。对 国企经 营者 的激励 ,是 国企 改革 的重要 内容之 一 。用辩证 唯物论 的观点 ,对 它作一 番 回顾 与梳理 ,不仅 有利 于提 高对 激励机
3
1 7
价 值 利 益 ( 自 己价 值 能 否 实 现 ) 指
总票 8 6份
8
资 料 来 源 :笔 者 20 06年 9月 主 持 的 问卷 调 查
国企经 营者 曾 以奉 献精 神 而闻名 ,而 现在竟 毫 不掩饰 地谈 物质 激励 ,这 是为何 ? 原 因有 三 :
一
是 受市场 经济 物质 利益 的驱动 。市 场经济 因何 能调 动 人 们生 产 经 营 、工作 劳动 的积极 性 ,
中图分 类号 : 06 3 ; 24 2 文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275 3 (0 8 1.0 8 F4 . 1 F4 . A 0 5.83 20 )00 4 .
0 8
作 者 简 介 : 陶 友 之 , 上 海 社 会 科 学 院部 门 经 济 研 究 所 研 究 员
,
其根本 原 因在于 物质 利益 的驱 动 。在 市场 经济条 件 下 ,人 人都 会受 它 的影响 和驱使 ,国企经 营者
当然 也不例 外 。
二是 受周边 环境 的影 响。在 传统计 划 经济 下 ,公 有经 济 一 统 天下 ,国有 经 济 又是 领 导力 量 。 作为 国企 的经营者 ,享 受 的是 国家行政 级别 的待 遇 。工薪 虽 然 不 高 ,但 比集 体企 业 经 营 者要 高 , 而且 还有政 治待 遇 。在这样 的环 境下 ,当然感 到满 足和 自豪 。因而 可 以做到 只谈奉 献 、不谈 个人 报酬 。现今 在市 场经 济条件 下 ,周 围环境 的情况 完 全变 了 :不 仅有 私 营企业 、外 资企业 ,还 有跨 国公 司和 上市公 司 ……私 营企业 的老 总 收入 以十万元 、百 万元 … …计算 ,外 资企业 的老总 、跨 国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30年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30年第一节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本章对30年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脉络梳理与经验总结。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可划分为改革的初步探索、制度创新以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
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但国有企改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通过进一步改革来解决。
今后的国企改革将主要集中于调整战略布局、深化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国企领导方式等几个方向。
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来看,改革的脉络呈现出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推进特征。
本章通过透视改革进程,揭示推动每一阶段改革的基本因素和根本动力,对我国国企改革的推动模式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以便我们能够在今后的改革中把握规律,掌握主动,尽快实现国企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第一节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一、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国企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企改革开始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让利的改革试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1979年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
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打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约束机制难以规范,出现了企业为扩大自销比例而压低计划指标、不完成调拨任务和财政上缴任务等问题,结果是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出现了“工资侵蚀利润”和行为短期化问题。
国企改革30年历程回顾
基本内容
展望未来,国企改革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 术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需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为此,政府 和企业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完善治理结构,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 作。还需要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等新模式,推动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 和发展。
基本内容
在展望国企改革的未来时,我们也可以从成功案例中汲取经验教训。例如,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国企改革中的一个典型成功案例。通过推行多元化股权 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措施,中石化集团实现了从传统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 的成功转型。这为其他国企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基本内容
总之,国企改革四十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未来,我 们应该继续推进国企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减少政府干预,加强对国企的监 督和管理。我们也应该从成功案例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国企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提 供借鉴和启示。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国企改革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展望
3、税制改革的挑战和机遇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税制改革面临着许 多挑战和机遇。其中,挑战主要包括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地区间财力差距扩大、 部分企业负担较重等。同时,全球税收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为税 制改革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中国政府需要积极探索新 的税收增长点,加强财政监管和稽查,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和创新,以确保中国的 税收制度更加公平、规范和透明。
总结
总结
中国税制改革30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奠定了 重要的基础。通过简化、规范和透明的改革措施,减轻了企业和个人的负担促进 了市场公平竞争。未来中国税制改革将继续以减轻企业和个人的负担、促进经济 增长和社会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机遇。中国政府需 要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推动财税体制改革的创新和发展实现税收制度的现代 化建设更好的服务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