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合集下载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 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 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胡锦涛指出,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 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 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 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 路。
具体制度必须创新 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 其他方面的体制
基本制度不能改变
公有制 按劳分配 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 它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矛盾有 有何区别?
1、马克思、恩格斯
2、列宁3、Βιβλιοθήκη 大林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 会 发 展 的 根 本 动 力 社 会 形 态 生 产 方 式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3 怎样开放
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关系
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相辅相成。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 础 对外开放是为了增 强独立自主、自力 更生的能力
198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不足120亿美元,2001年扩大到5098亿美元
1 怎样提高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举措
(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 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 源… (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 收和创新提高。…同时,要完善对境外投资的协调机制和风险管理,完 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 (3)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与生态安全等)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 相适应,主要看它是否适应生产力的要 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一些即使是 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如果超越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会 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与生产力的发 展相矛盾。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 放生产力的问题。突破了长期 以来把解放生产力只是同一个 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联 系到一起的认识,为改革开放 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 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经济全球化既给对外开放带来机遇,也 使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安全 等受到挑战。因此在开放过程中,要提 高防范和化解风险、维护国家各种安全 的能力。既加强对全球经济走势和波动 的预测,又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 路,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 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主要是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 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扩大有
对外 贸易 总额 亿元
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 品出口;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 层次和加工深度;发展和提高 服务贸易的层次和水平等。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 然存在着矛盾。毛泽东说, 社会总是充满着矛盾,即使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也 是如此,不过矛盾的性质和 阶级社会有所不同罢了。正 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 社会向前发展。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及其性质和特点。基本矛盾,仍然是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 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的性质是非 对抗性的。特点是“又相适应又相矛 盾”。解决的方法是依靠社会主义自 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 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相互、多边、宽领域
在法律框架下的体制性开放 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
“引进来” “走出去”
第七章 第三节
一 二 三
中国利用外资也取得了突出 的成效,截至2006年底,我国累 计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918亿元, 在吸引外资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 外资结构继续优化。 对外开放推动了国民经济的 快速增长,从经济总量看,外贸 和外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 在2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 要引擎之一;对外开放也推动了 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03
04 05 06 10
德国
中国 英国 法国 印度
28582.34亿美元 8242万
131457 26971.64亿美元 万 23413.71亿美元 6060万 21537.46亿美元 6088万
34679美元
2052 美元 38636美元 35377美元 727美元
109535 7961.43亿美元 万 7328.92亿美元
第七章 第三节
一 二 三
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 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 本国策。 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 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 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第七章 第三节
第七章 第一节
一 二
2、实行改革开放的内容和性质
内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性质: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
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 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因此,改革开放 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 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市场 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 、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 文化、服务业等。

毛邓三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毛邓三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装配
资本
设计
20世纪中后期,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技 术革命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
(二)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专门从我国的发展来说明)
1.社会主义是个开放的社会。 2.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3.对外开放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 条件。 4.对外开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5.社会主义改革需要同对外开放同步进行。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需要
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 优秀成果。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
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 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 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
——江泽民
三、改革开放是“文革”结束后决定当代中
(二)改革是一场革命,但不是抛弃社会 主义基本制度
邓小平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 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 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 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 叫革命性的变革”。(《邓小平文选》 第3卷,135页)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在坚 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 过改革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具体制 度,扫除障碍,解放生产力。
1.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 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需要。 3.是迎接新的科技革命挑战的需要。
二、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中国 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一)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明)
1.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是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的必 然要求(理论依据)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小岗之夜
小岗生产队: 20户人家 副队长:严宏昌 老队长:关庭珠 队长:严俊昌 时间:1978.12 地点:严立华家

新乐园
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 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 天天可以吃水果,各式衣服穿不完。 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总体改革思路:“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 改革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阶段: 1984年10月—1992年9 月

总体改革思路:确认了“有计划的 商品经济”观念

改革重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阶段: 1992年以后

总体改革思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改革方式:由“ 重点突破” 转为“全面 推进”
多 层 次 开 放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经济开发区
沿边、沿江、沿铁路 开放城市
内陆省会开放城市
技术的窗 口、管理 的窗口、 知识的窗 口、对外 政策的窗 口
1988年海南设 省,成为我国 最大的经济特 区。
80年5月
1984年



1985年2月党中央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随后, 又将山东省济南市、广东韶关市、河远市、梅州 市列入经济开发区,在这些地区基本上实行沿海 开放城市的政策。 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上海 浦东新区。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 长江流域,加快上海的建设步伐,使上海成为国 际性的经济、贸易、金融、航运中心。 1992年,出台了沿江、沿边开放和内陆开放的一 系列新举措。
85 1562 1739 20.46
二、坚定不移的推进全面改革

毛概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毛概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单调划一的服装:从颜色到样式,
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 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 瑞士伯尔尼公司一个低水头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2.5万千 瓦,职工只有12人。我国江西省江口水电站,当时装机2.6 万千瓦,职工却有298人,高出20多倍。 法国马赛索尔梅尔钢厂年产350万吨钢只需7000工人,而中 国武钢年产钢230万吨,却需要67000工人,相差14.5倍。 法国戴高乐机场,一分钟起落一架飞机,一小时60架;而北 京首都国际机场半小时起落一架,一小时起落两架,还搞得 手忙脚乱。 ——1978年赴西欧五国(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 西德)考察团 的见闻
全球化的影响
全球化是个进程,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 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 角落的生活。全球化还包括人员的跨国界流动。 人的流动是物质和精神流动最高程度的综合。
按英国学者戴维. 赫尔德的说法:“全球化是 一个体现社会关系和交易的空间组织变革的过程, 此过程可以根据其广度、强度、速度以及影响来 衡量,并产生了跨大陆或区域间的流动与活动、 交往与权力实施的网络。”
巨大的震撼:中外经济科技之间巨大差 距
邓小平乘坐日本新干线的感慨!
1978年邓小平去日 本访问之后,坐在新 干线上,讲了一句话, 说我懂得了什么叫现 代化。
邓小平的感受是: “乘坐新干线,使人 有了追赶时代的感觉。 中国惟有大步前进。”
三、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建立充满 活力和生机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 时代前列; 改革不是放弃社会主义。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 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 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3)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
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
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
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

“ 二十年的经验尤其 是 ‘ 文化大革命 ’ 的 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 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 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 行。‛

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成为一种选择,也是落后国家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人均GDP 日本的1/20 美国的1/30
科技水平
落后于发达国家40年左右
落后于韩国巴西等国20年左右
年产5000万吨褐煤 西德2000工人 中国16万人
每小时起落飞机 法国戴高乐机场60架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2架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入 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二) 改革开放的成就
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 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 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 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 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 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
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 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


——胡锦涛
(1)当时状况
“从一九五七年开始我们的主要错误是‘左’, ‘文化大革命’是极左。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 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 状态。”
“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 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 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

(2)怎么认识这种状况?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 一个伟大创造。 乡镇企业也是中国农民的一大发明 创造。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

A.敌我矛盾B.人民内部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正确答案是】:D2、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阶级斗争B.科学技术的进步C.改革D.对外开放【正确答案是】:C3、我国改革的重点是()。

A.科教体制改革B.经济体制改革C.政治体制改革D.文化体制改革【正确答案是】:B4、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

A.前提B.基础C.目的D.手段【正确答案是】:C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其中,改革是发展和稳定的()。

A.动力B.目的C.前提D.手段【正确答案是】:A6、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经济、科技落后C.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D.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必然结果【正确答案是】:C7、我国已经基本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A.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B.全方位、多形式、宽领域C.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D.全方位、多方向、宽领域【正确答案是】:A8、我们应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

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B.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上C.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上D.吸收、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上【正确答案是】:C9、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是()。

A.对外开放为主、自力更生为辅B.自力更生为主、国外援助为辅C.互不相干、相互排斥D.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正确答案是】:D10.对外开放是()。

A.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需要B.赶超发展中国家的需要C.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D.加快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正确答案是】:C1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

A.长期的基本国策B.一项特殊政策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政策D.一项权宜之计【正确答案是】:A12.实行对外开放的前提是()。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小岗村的故事
2003年后,小岗村开始调整发展思路,加快发展步伐. 第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凤还巢” 和人才工程,利用在外务工经商的80多名“第二代小岗人” 的人才、技术、信息和资金优势,大力推行现代农业。目前, 全村95%以上农户都种植了葡萄,总面积达600亩,人均葡萄 年收入超2000元;2006年,3名大学生被优惠政策吸引到小岗 村,通过从农民手中租地尝试种植大棚双孢菇,当年建35棚, 占地28亩,2007年发展到179棚,占地150亩。在龙头企业带 动下,养殖业迅速发展. 第二步:以“纪念馆”带动旅游业。小岗村“大包干” 纪念馆自2005年6月建成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50000多人, 实现门票收入100多万元。 第三步:着力办好工业园,实现小岗村跨越发展.2004年 初,组建成立小岗村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打开了小岗村 工业经济发展之门。小岗村大学生创业园、外来人员创业园 等均初具规模。近年来,第二代小岗人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办 起了小岗面业、钢构厂、装饰材料厂、节能电器公司等工业 企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近年来,小岗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新农村 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修建多条水泥道路,实施 农村“改水改厕”工程,有112户农户通上自来水, 修建了“大包干”纪念馆、档案馆和信息中心等; 从人均纯收入来看,小岗村2007年人均达到6000 元,比去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56元高出 2400多元,比该村2003年的2300元增加了近2倍, 年均增长近千元。随着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绝大多数家庭都购置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基 本家用电器和小型农用机械,许多农户看上了数 字电视,有4户村民购置了高档轿车,102户翻盖 了新房,28户村民搬进了住宅新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名词解释1基本制度,是指该社会形态的本质所决定、并表现该社会形态本质特征的制度。

2具体制度,则是由基本制度所决定和派生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的体系。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是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

这种基本制度,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都必须坚持。

4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则是指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和科研体制等等。

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具体包含三层含义:①这里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指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不是指作为其实现形式和运行手段的体制和机制。

我们干四个现代化,人们都说好,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

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

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

这就忘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②对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通过改革使其完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③对社会主义体制,特别是经济体制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

这种革命性变革,对于整个社会主义制度来说,也是一种完善。

改革的对象:我国现行的一些具体体制改革的目的: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改革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的方法:有秩序、有领导地进行;相互协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6邓小平多次强调,改革“实质上是一场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把改革与革命,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联系起来,赋予“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以更加深刻、完整的内涵。

7我国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前者是对抗性的矛盾,后者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8稳定问题的四个不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不变,两个开放不变,进行改革的方针不变。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改革
• • • • 改革的对象:我国现行的一些具体体制 改革的目的: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改革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改革的方法:有秩序、有领导地进行;相 互协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 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2、改革的内容:
• 经济体制的改革 • 政治体制的改革 •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制的改革 •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1、改革的历史进程
• 第一阶段:理论创新和局部试验阶段 (1978—1984年) • 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的改革探索阶段 (1984年至1988年) •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时期 (1988年至1992年) • 第四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 (1992年初至今)
• 1、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的三个阶段 • 1)1848年—1920年前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的主要任务是建党、夺权; • 2)1921年前后—1949年前后,主要任务是在 孤立的苏联一国建设社会主义; • 3)1950年—今,在此期间出现苏东剧变,世 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而中国的社会 主义改革却取得了辉煌成就。
•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时期 (1988年至1992年)
• 这一时期,从实践上看,是治理经济环境、整 顿经济秩序、调整完善政策、为更健康地推进 改革开放事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从理论上说,是总结十年改革经验,以便确立 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使中国的改 革者事业更健康、更稳妥、更顺利地向前推进。
3、社会主义改革不同结果
1)两种结果:15个国家,10个失败,5个成功。
2)两种改革观:
A、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态度:全盘私有化—以公 有制为主体。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三、毫不动摇地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对外开放的格局 (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当代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 世界更加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资产阶级,由于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本章知识结构
一、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和发展 二、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三、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 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衡量改革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我们的社会主义还是不完全够格的社会主义,
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经济体制、管理体制、
民主法制和思想道德等方面与我们的目标还有相当的
差距。在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生活水平等方面与 西方发达国家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社会主义基 本矛盾说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邓小平对这一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判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适应,要从实际出发,
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
生产力的发展; • 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 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统一起来,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是以经济建
相互配套、相互补充
全面改革

【福建师大】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福建师大】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992年1月,邓小平视察珠海生化制药厂
1992年2月,邓小平考察上海杨浦东工地
1984年1月邓小平视察深圳蛇口工业区
陆家嘴 张家浜旧貌
今日陆家嘴 高楼林立
2、经济特区的作用 第一,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建立起开放型经济,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发挥了四个“窗口”的作用。成为吸收外资和引进先 进技术的窗口,引进和传播先进管理经验的窗口,获得知 识和传递信息的窗口,使世界了解我国坚决实行改革开放 等政策的窗口。 第三,对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示范 、辐射和带动作用。 第四,经济特区进行的市场取向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和探 索,推动了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讨论:当前如何才能抓好稳定这 一前提?

讨论要点: 1、深化改革开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防范“和平演变”和国家分裂。 3、坚决打击各类犯罪,维护社会安全。
第二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 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 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 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 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 管理方法。‛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 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因此,要以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 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 的相互协调和相 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 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 关9年卖给国家粮食12497公斤,超过政府计划 的7倍;卖给国家油料12466 公斤,超过国家规定任务 的80倍。还有钱,小岗农副产品收入47000元,平均每 人400多 元。在当时,对这群“叫花子”来说,这无 疑像一座光芒四射的金山。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 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 坚阶段。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 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 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课堂讨论:
苏东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区别在哪里?
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然 性和必要性)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 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不过,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是做了最一般 的概括,对当时关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矛盾方面的分析,主 要强调的还是没有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部分与生产力发展之间 存在矛盾,还没有提出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也可 能存在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下还有一个解放生 产力的问题。后来由于“左”的错误的发展,又把社会主义同 资本主义的矛盾作为主要矛盾。理论上的局限使社会主义建设 遭到了严重挫折。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需要明 确:“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是判断姓 “资”姓“社”的标准,而是判断改革和 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一是在改革开放的性质问题上,不能不 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 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二是在对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措施上, 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 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 闯。
二经 战济 后生 国 活特 际 国点 分际 工化 和新
生产国际化 资本国际化
金融国际化
交通、信息国际化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A、阿波罗计划

投资300亿美元 涉及42万科研人员 2万家公司 120家大学 6000台计算机
“阿波罗”计划中漫步月球的美国宇 航员尤金· 塞尔南(资料照片)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 第七章: 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 键选择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改革的必要性 (1)国内背景: (2)国际背景: 2.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 (1)是对原有不合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2)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发表 (1)提出背景: (2)内容:A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是充满矛盾的。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 充满各种矛盾。但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 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的发展。B 解决矛盾的方法。毛泽东指出,社 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不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对抗性 的,要采取革命的手段才能解决,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 过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本身的改革来解决。C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社会主义 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是对抗性 的,要通过专政的办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要通过“团结—— 批评——团结”的办法来解决。D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 —— D 生活的主题。具体来讲,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在科学文化领域要贯彻“白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民族关系上,要实行民 族平等、民族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经济工作中要实行对城乡各阶层 的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 (3)意义: (4)偏离:
第三节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一、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现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实行对外开放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需 要
郑 和 下 西 洋
邓小平与越南领导人胡志明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
13
(五)如何处理和改革相关的重大问题?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
(1)稳定是前提
邓小平反复强调,稳定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国的最高 利益。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 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 失掉。 不能稳定,也就无法改革和发展。
14
(2)改革是动力 三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是我国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3)发展是目的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 自己的发展。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 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 种种矛盾和问题。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 保持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
本章主要内容: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二、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2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为什么改革
——改革的依据
(二)改革什么 ——改革的内容 (三)改革的重要性 ——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四)评价和判断改革的成败的标准
——是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五)如何处理和改革相关的重大问题?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5
2、当前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应遵循的 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 促进。做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 进社会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 统一起来。在改革和发展中,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 受能力,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各项举措。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 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 靠群众”,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成果。把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作 16 为工作的重点。

第七章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对外开放1

第七章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对外开放1

2、对外开放是深刻总结中国长期停滞 落后的历史教训的结果
邓小平指出:“总结 历史经验,中国长期 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 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 关自守。” “长期闭关自守,把 中国搞得贫穷落后, 愚昧无知。”

在对外开放历程上,中国曾经经历了:
主动开放(明中叶以前,公元15世纪以前) 主动封闭(明中叶-1840年) 被动开放(1840年─1949年) 被动封闭(1949年─1971年) 主动开放(1971年以后)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 要条件
第一、实行对外开放为我们解决现代化建设
中资金严重短缺和资源相对不足的困难提供了 必要条件。(大量游资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有利 可图的投资场所;借贷、独资、合资、合作经 营,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第二、实行对外开放为我们引进国外先进技 术和先进设备提供了条件。(德、日经验;后 发制人;交流、合作、封锁、突破 以色列 预警机)
全面铺开阶段(1992年以后):
由沿海向内地扩展,沿江、沿边、内陆开放。至 1995年12月形成包括1194个市县、222个开放口岸, 50多万平方公里的多层次、多形式和多方位的对外 开放格局。
3、对外开放是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就是向世界市场开放,由于世界市场是一个宽领
域、多渠道的市场体系,所以我国的对外开放也是一种宽领 域、多渠道的开放格局。其中包括:通过对外贸易,对世界 商品市场开放;通过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对世界资本市场 开放;通过对外劳务输出、承包工程和向外招标工程等,对 世界劳务市场开放;通过国际技术交流和转让,对世界技术 市场开放。 开放的领域包括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 开放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利用外国贷款;补偿贸易;来料 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吸 收外商直接投资,建立三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 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合作开发:如海上和陆 上的石油勘探和开发;国际租赁:有经营性租赁和融资性租 赁;境外发行债券和股票;对外投资建厂;项目融资;跨国 经营;国际旅游经营等等。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相辅相成的关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基础 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 力
二、对外开放的特点
(一)特点
a、全方位:社会性质、发达与否、物质、精神、 开放市场、开放思想 b、多层次:特区、开放城市、开放地带、沿边、 沿江、内陆;沿线(交道干线);中西部地区 (外贸);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 c、宽领域:商品、资本、技术、劳务、能源、交 通、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
2、判断改革和一切各种是非得失的标 准是“三个有利于”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 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卫生 ——改革大潮 “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 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一)三者的关系: 紧密联系,相辅相承,缺一不可。 1、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目的。 2、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二)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原则 1、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 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 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三者关系 的重要结合点。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它从一个边陲小镇 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都市,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珠海
(二)形成过程: 点—线—面—体 a、试点(1978.12—1984.10)
80.5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1984.4 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 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 广州、湛江、北海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前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改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变革。

革新历史背景:国内:“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开的重挫折和损失。

放伟国际: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是大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行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决变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定革时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当内容:对内的社会主义改革,对外全面开放。

代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中毛泽东:1、社会主义仍存在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这社会向前发展。

国基2、阐明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命3、提出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运4、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的本关邓小平: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主键矛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的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抉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择盾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4、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全面改革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容“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

原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锁国。

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教学目的:(1)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要有新突破。

(2)全面把握对外开放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客观依据,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原则和格局,明确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义。

教学重点:(1)改革开放理论的主要内容、特色。

(2)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改革开放的重大贡献。

教学难点:(1)改革要有新突破。

(2)对外开放要有新局面。

教学时数:5学时第一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马恩关于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种交互作用,形成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系统。

这个矛盾体系的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诸因素中,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最,它制约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革,要求它们必须与自己相适应。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生产力又是最活跃的因素,它具有易变性和向上性的特点,总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却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相对稳定性。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造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必然使矛盾走向尖锐化,导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生相应的变革。

矛盾的解决,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建立,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在新的基础上又会产生新的矛盾。

这样循环往复,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可见,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基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过程。

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地解决这个矛盾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是怎样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又是什么呢?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社会主义这方面的实践,当然不可能对这一问题作出直接而明确的回答。

恩格斯只是科学地预见到,“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深深感到,“今后在发展生产力和文化方面,我们每前进和提高一步,都必定同时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制度。

”但由于列宁过早去世,这一思想未能付诸实践。

斯大林一直未能搞清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

斯大林在很长一个时期里,不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状况,道义上和政治上的一致是苏联社会发展的动力。

似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一经建立就自然而然地能保证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这种“完全适合”和“一致”的无矛盾论,违反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寻找到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动力。

这使苏共不能自觉主动地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导致各项制度凝固化,使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是由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解决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和根本手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什么?这个问题是由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解决的。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科学揭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集中体现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论十大关系》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上的新事物,加之建立的时间很短,所以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可能一建立就达到十分成熟的地步,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环节,同生产力发展以及经济基础的状况相矛盾。

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15页)但由于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由此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具有“又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无产阶级专政(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人民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和国家的主人,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被消灭、从而就使基本矛盾失去了旧有的对抗性,变成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就其状况而言,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相适应是主要的、基本的。

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基本适应的。

说它基本适应,是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状况的,存在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潜力,具有旧社会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不相适应是次要的、非根本的。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毛泽东是在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解决途径的对比中阐明这一观点的。

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不需要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采取剧烈的阶级斗争的方式,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毛泽东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重大贡献。

它从理论上回答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

但是毛泽东只是提出了问题,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没有具体深入地分析和准确地把握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因而也就不能真正找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手段。

同时,由于在主要矛盾和基本国情的把握上出现了严重失误。

所以,尽管毛泽东首次正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但在后来的实践中并没有有效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相反,矛盾越积越多,越积越尖锐,以致发生了严重的经济政治震荡,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上述毛泽东同志所没有解决的问题,是由邓小平同志解决的。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进行了深入具体的分析,提出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把这一原理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就要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检验我们的一切工作、判断一切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但是,建国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左”的失误,离开了发展生产力去搞阶级斗争和上层建筑领域的所谓革命,凡事不问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先问姓“社”还是姓“资”,这就使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发生了扭曲。

邓小平总结了以往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教训,明确提出了生产力标准。

他认为,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能离开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的政治领导,归根结底要表现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

因此,“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9页。

)。

针对那些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观点,邓小平进一步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

)这三条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

按照生产力标准,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和要求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

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要采取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所以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是因为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完善。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之所以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正因为二者都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而一切“左”的或右的错误,都是违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规律的,归根到底是违背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的。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邓小平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解放生产力只是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联系到一起的认识,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了深刻的分析,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虽然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它已不是主要矛盾,果断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