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与传统农村基础教育条件的“碰撞”
新课改背景下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随着新课改脚步的到来,我作为一名普通农村语文教师,有幸参加了我县的语文课改教学。
在这几年来的教学中,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并进行了一些教育改革。
现将自己一些粗浅的体会写出来,以期与语文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掌握基础,增强实践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根据语文新课标,我们以前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教育的要求。
所以,当前的语文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也就是语文的实践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主要的途径就是语文活动,不要刻意追求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应该让他们参加生活实践,把语文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才会更加牢固。
二、建构核心,强化效果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当中,我们可以从“知识建构”为核心的理论中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
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可采用如下模式:布置学习任务——交流、碰撞、明确责任分工——参与、协作、学习过程中互助——情感互补(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筛选信息、合作、交流等。
三、多样课堂,有效体验在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讲授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让学生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使课堂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
“随文成形,随课成形”,我们的教学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
当然要准备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课程文化的内涵。
课改:农村学校面临的挑战
课改:农村学校面临的挑战新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农村学校带来了诸多挑战。
一、教学手段先进性的挑战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
而这些转变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现代化教学硬件做支撑。
但是,目前农村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普遍面临着教学硬件“跟不上”的现象,有许多学校甚至连一台微机也没有,更谈不上互联的运用。
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
教师无法通过络获取知识和信息,影响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更新;学校管理仍然是依靠“本本”管理,无法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学校缺少理化生实验室和必要的实验用品,教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教学,学生无法动手实验研究;教室缺少音像设备,有限的光盘、磁带等只能成为摆设,教师即使有好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也无法在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和落实。
落后的教学手段给农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带来了挑战。
二、教师素质全面性的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目前,从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上来看,呈现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的特点。
部分学校还存在代课教师、非师范类教师,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在以下几方面严重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一是思想观念落后。
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为实施新课程是年轻人的事,与己无关。
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二是教师培训落后。
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基础。
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
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选送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学校领导认识不到位,选送意识不强。
同时,很多学校的教师是包班教学,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基础教育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基础教育论文关键词:农村背景课程学生教师学校知识尝试教育发展由于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限制,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
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是农村新课改的重中之重。
目前,农村中小学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教育经费短缺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角色结构的复杂性。
相对学生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一)层面式的“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角色面对市场经济、网络时代,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越来越高的社会期待,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冲击,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这一层面式的角色问题,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努力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
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之目的。
(二)三维式的“导演、导游、导师”角色在新课程中,角色的转变不仅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指导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这就加大了指导的难度。
树立“导师意识”;首先是相信学生。
相信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靠创造性的劳动获得新知,并有所进步;其次是善于指导,中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强,情绪不够稳定,方法还很欠缺,这就需要农村中小学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再次,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
要以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利于发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为原则。
农村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个 国 家综 合 国 力 的 强弱 关 键 在 科 学 技 术 的 发达 与 否 ,科 学 技 术 处 于 领 先 地 位 根 本在 于 教 育 ,教 育 事 业 的 发 展 是 否适 应 科 学技 术 的 发 展 ,关 键 在 于 课 程 设 置 。 当 今 时代 ,很 多 国 家对 课 程 设 置 都 进 行 了 改 革, 我们 国家也 不 例 外 , 掀起 新 课 改 的高 正 潮 。我 国农 村人 口占全 国总人 口的 8 %, 1 农 村 新课 改成 功 ,全 国 的 新 课 改 才 能 真 正 成 功 。 目前 ,农 村 的教 育 现 状 与 新 课 改 存 在 着 很大 差 距 , 重 阻 碍 了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顺 严 利 进 行 , 分 析如 下 。 现
这 样 学 生 学 不 到 更 多 的 知 识 ,将 来 考 不 上 大 学 ,这 学 就是 白上 了 。 1. .2农村 教 师素 质普 遍 不 高 , 质提 高 面 临 素 挑 战 教 师 是 决 定 课 程 改 革 成 败 的 关 键 。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对 教 师观 念 、 知 识 、能 力 等 多 方 面 都 提 出 了更 高 、 更 新 的 要 求 。要 求 教 师 是 学 习 的 组 织 者 和 引导 者 、反 思 型 实 践 者 、课 程 开 发 者 和 研 究者 。 但 我 国农 村 教 师 素 质 普 遍 不 高 ,很 难 达 到 新 课 改 对 教 师 素 质 的 要 求 。具 体 表 现 在 :一 是 学 历 偏低 ;二是 老 教 师 比例 大 , 年轻 教 师 少 ;三 是 职 称 偏 低 ,由于 农 村 教 师 评 职 称 普 遍 很 难 ,在 一 定 程 度上 影 响 了农 村 教 师 的 工 作 积 极 性 ; 四是 在 知 识 结 构 上 ,大 多 数 农 村 中小 学 教 师 对 教 育 学 、 心 理 学 没 有 系 统 学 习过 ,不 少 教 师 的 知识 只 限 于 本 学 科 或 书 本 知 识 ,部 分 学 校 还 存 在 代 课 教 师 和 非 师 范 学 校 毕 业 教 师 ,而这 部 分 人 整 体素 质 更 低 , 说 , 师 观 念 的 转 变 , 教材 和 课程 按 教 对 标 准 的 把 握 ,更 多 地 要 依 赖 于 教 师 培 训 工 作 。 可 是 ,目前 农 村 学 校 普 遍 存 在 着 培 训 不 支持 ,因为 很 多 学 校 的 教 师 是包 班教 学 , 外 出 学 习 就 要 影 响 校 内教 学 。 另 一 方 面 由 于 继 续 教 育经 费 投 入 严 重 不 足 ,培 训 基地 建设 落 后 , 训 流 于 形 式 ,没 有 针 对性 和 实 培 效 性 ,校 本 培 训 由于 缺 少 课 程 资 源 的 学 科 带头 人 实 效 不大 。此 外 , 由于 地 域 特 点 , 有 些 偏 远 地 区 学 校 课 改 缺 乏 上 级业 务 部 门 经 常 、 有 效 地 指 导 。这 些 都 制 约 了 农 村 新 课 改工作 的顺利进行 。 1. 3教学 设 施落 后 , 响 课程 资 源的 开 发和 影 利 用 新 课 程 理 论 认 为 :教 师 是 课 程 资 源 的 开发 者 和利 用者 , 程资 源 可分 为 校 内课 程 课 资 源 和 校 外 课 程 资 源 。 新课 程 一 方 面 要 求 教 师 充 分 利 用 校 内 资 源 ,激 发 学 生 学 习热 情 ;另 一 方 面 还 要 求 教 师积 极 开 展 课 外 活 动 , 掘 校 外 资 源 ,为 学 生 创 造学 习知 识 、 挖 增长 经 验的 机会 。但 是 ,目前 农村 学 校普 遍 存在 教 学硬 件跟 不上 的现 象 。 近 几年 , 农村 义 务 教育 管 理 体 制 改 为 “ 以县 为 主 ” 在 投 , 入 上 实 行 由县 级 人 民政 府 统 筹 农 村 义 务 教 育 经 费 ,并 负责 教 职 工 工 资 的 发放 。 目前 , 大部 分 农村 地 区老 师 工资 是 有 了保 障 , 多 但 数 农村 学 校 普 遍 反映 , 校 公 用 经 费 不 足 , 学 难 以维 持 日常 办学 的 开支 , 不 要说 去 添置 更 设备 。有些 学 校甚 至 连一 台 微机 也 没 有 , 更 谈 不 上 多 媒 体 和 网络 的 运 用 。 有 些 学 校 或 者缺 少实 验 用 品 , 师无 法 进 行 演 示 实验 , 教 学 生 无 法 动 手 进 行 实 验 研 究 ;或 者 缺 少 音 像设 备 和音 像 资料 , 师上 课还 停 留在 一支 教 粉 笔 , 张 嘴 , 块 黑 板 和 _本 书 的 传 统教 一 一 学 条件 上 ;或 者缺 乏 图书 资 料 , 限 的 资料 有 也不 能 及时 更新 , 师 自学 苦 干没 有 资料 可 教 查 。就 校外 资 源来 说 也很 有 限 , 园周 围没 校 有像 样 的 图书馆 , 有科 技馆 , 没 没有 博物 馆 ,
新课改下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E C R C iU 歌 E e W U 嚣I Il ES A箍 鞭
新课改下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张 叶翠 ,冯 海 英
( 西华 师范 大学 教育学 院 ,四川 南 充 6 7 0 ) 3 0 2
摘 要 :推进 新课程 改革 ,课 堂教 学是 重点 。农 村 中小 学课 堂教 学却依 然存 在着一 些 问题 ,难 以适应社 会 的 要 求 。文章 在新课 改的视 角下 ,通过探 讨分析 农村 中小学课 堂教 学方面存在的 不足 ,提 出 了改进现 状的一
念 .是 对 我 国 “ 一 轮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 的 简 称 ,有 时 新 也 被 指 认 为 “ 国 以来 的 第 八 次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 建 ,其 根 本 目标 是 构 建 符 合 素 质 教 育 所 要 求 的 “ 的 基 础 教 育 课 新
位 上 ,新 课 改 的 根 本 理 念 是 为 了一 切 学 生 的发 展 。这 体 现 在 倡 导 全人 教 育 的思 想 及 促 使 学 生 个 性 发 展 上 。 即 既 要 强 调 促 进 学 生 身 心 健 康 发 展 ,培 养 良好 的 思 想 道 德 水 平 和 学 习 能 力 ,实 现 知 识 与 技 能 、过 程 与 方 法 、情 感 态 度 价 值 观
程体 系” ( 往往被 简称 为 “ 课程 ”。此 次新课 改是 建 国 新 ) 以来 范 围最 广 、层 次最 高 、规模 最 大 的一 次教 育 革新 运
动 。 “ 课 改 是 以 全新 的理 念 为 统 率 , 以特 定 的 社 会 经 济 新 文 化 为 背 景 ,顺 应 时 代 发 展 的 要 求 ,体 现 现 代 教 育 的 精 神” 。但 随 新 课 改 的 不 断 深 入 和 全 面 推 进 , 一 些 问 题 也 逐 渐 显 现 ,尤 其 是 农 村 地 区 中小 学 课 堂 教 学 。 新 课 改 的 最 终 落 脚 点 是 教 学 ,其 最 新 理 念 也 通 过 教 学 来 体 现 。但 大 多 数
农村新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84现代教育现代企业教育M OD ER N EN TERPR I SE ED U C ATI O N究让物理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改变过去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素质培养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等传统教学方式因此优化物理教学过程已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一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的意义我们所指的教学过程是指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制定教学目的编拟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组合教学手段等优化物理教学是指教师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用动态的观点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如知识水平身体素质心理特征等和教材内容运用现代化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去制定教学目标编拟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组合教学手段等优化物理教学就是要脚踏实地的在教学实践中既重视知识传播又重视方法指导能力培养和心理调整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我们承认掌握知识和积累知识固然重要但在吸取知识过程形成的思想观念方法及精神品质和意志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知识是无止境的因此我们的物理教学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心渔必要时还要与之同渔要尽可能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乐学好学善学二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的内容1优化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其不同的教学目标要依据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和社会需要既要确定基础素质的素体培养又要有能力培养使学生所收获的不仅是物理知识本身而更重的是学习物理的方法例如磁现象的电本质一节不仅让学生理解磁现象的电本质是磁铁磁场和电流磁场一样都是由电荷运动形成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科学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基础和指导思想使学生了解假说是科学发展的形式假说是否正确要看其能否解释实验现象导出的结论能否跟实验相符合在物理教学中逐渐向学生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发展的道路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好处2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现行教材内容的编排体系只有利于教师教而不利于学生学造成了教学的强制性学生学习了不少书本知识却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硬塞给学生而是要具备现代化教材观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注意学习的个体差异把握教材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内容现代化例如原子核能一部分内容抽象平淡无味若适当介绍世界各国和地区在核能发电上取得的进展介绍我国正在建设中的EAS T 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指明发展核电是解决现代能源危机的重要手段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我国对核电建设采取的政策和措施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授课效果3优化教学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要让学生会学知识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正确处理知识方法能力三者的关系要设计引人入胜轻松和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和科学文化氛围的教学情景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完美结合充分做到信任学生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析是非让学生辨异同让学生比好坏让学生评最大限度恰到好处地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自我调控的机会让他们能看见的东西用视觉能听到的东西用听觉等让知识方法能力如泉水般地流入学生心田滋润学生成长如感应电流方向一楞次定律一节每三人一组每组备有原副线圈各一外面有明显的绕向标志导线若干灵敏电流表电源电键滑动变阴器然后教师发下实验用的讲义教师重点指出以下几点a )什么是原电流原电流方向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方向b)原电流与原电流磁场的方向由学生自己控制c )每次实验时应明确其磁通量的变化情况d)感应电流方向由灵敏电流表指针的偏向测出教师应重点指出电流从哪一端流入指针就偏向哪一端e )在测出感应电流方向后画出副线圈中的感应电流磁场f )根据作图结合实验中的具体条件找出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电流磁场方向间的规律g)在实验小组内相互讨论总结出规律先用自己的语言写文字结论然后再与课本对照并找出楞次定律中的关键字句采用这种方法比传统的讲授法课堂效果要生动的多4优化教学方法教定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如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一节让学生用已有的=U +U I =U /R 知识自己推导出I =/R+r 这样记忆深刻理解透彻因此要在汲取各种教学方法精化的基础上大胆构建适合本校本班教学实际能真正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多种教学模式并进行优化组合绝不拘于某一种教学方法更不要机械地照搬某种最佳教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具特色但每种教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在知识的传授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不尽相同的作用只有多法结合配合使用才能形成合力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要及时了解教学方法的新变化熟悉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明确其效能及时充实到教学过程中去5优化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完全不同我认为现代化的课堂教学要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幻灯投影实物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大课堂密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当然物理学习离不开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化但本文只就课堂教学提出一些看法总之优化物理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随着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的实现必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我国农村学校的比例占全国基础教育的80%,农村学校的学生占全国中小学的70%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新课改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将会影响基础教育顺利发展一农村新课改中的问题1新课改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群众受学而优则仕思想影响应试教育观念严重把升学率分数作为衡量教育工作的标准认为农村新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赵鹏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510631摘要新课改中农村中小学存在诸多问题如课改经费不足教师素质不高课改配套改革滞后及课改内容与农村实际相脱离等应设立课改专项基金,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管理建立和完善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关键词新课改中小学问题对策852006年第10期下学术理论现代企业教育M OD ER N EN TERPR I SE ED U C ATI O N 现代企业教育孩子上学就是为了考上大学提倡素质教育的新课程给予学生更多自由让学生根据爱好发展这使农村家长深存疑虑认为这是浪费时间会使学生学不到知识将来考不上大学学就白上了农村家长自身素质较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及人文社会环境的淡泊使学校与农村社会缺乏有效沟通2新课改经费不足新课改要求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管理者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这需要现代教学设备支持也需要教师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由于教育经费不足,许多中小学不具备新课改的物质条件教学设备设施陈旧落后,实验室语音室缺乏必要设备图书馆图书短缺资料陈旧废弃缺少新课改需要的书报杂志这都不利于教师学习先进地区的优秀范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素养3教师整体素质达不到新课改要求1教师学历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很多中小学主要由低层次的中师毕业生和教龄很长的民转公教师组成专科以上教师少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任教很多优秀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许多学校只好聘请达不到要求的代课教师致使一些学科的教师匮乏师生比例失调很多教师要超大班教学甚至包班上课教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改中2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不适应新课改要求一些老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习惯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充分领会新课程理念缺乏把握新教材的能力对新课改采取旧瓶装新酒的态度缺乏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有的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无法面对新课程中多学科的整合在课程教学中不能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3教师培训机制不畅通农村中小学资金困难缺少教师培训的费用培训的机会又少教师培训有时转化为教师个人负担引起教师的反感有的培训质量不高一些教研员在培训过程中不能准确传达新课改的理念和内容而且缺乏针对性使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无所适从摸不着门路也有的校长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支持力度不够4新课改配套改革滞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教学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农村学校受动于上级机关缺乏办学自主性团队意识薄弱教师个人主义和小农意识倾向明显有的中小学校长对课改重视不够理解不到位没有对新课改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调查分析部分校长业务管理素质低没有接受系统的新课改理论培训缺乏对实践的充分把握不能充分发挥领导作用使教师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阻碍了新课改的顺利进行目前的教学评价制度也是制约新课改深入发展的瓶颈农村地区还是把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不仅存在于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师的评价中还存在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中这种评价制度束缚了教师的行为使教师在新课改中畏首畏尾不利于课改对学生来说中高考仍是决定命运的关卡他们在学校里要参与新课程的学习回到家里还要补课应付升学考试学习负担加重同时新课改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而且由于缺乏资金激励措施难以兑现束缚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5新课改存在城市化倾向与农村实际脱离新课程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部分内容脱离了农村实际新课改试验区多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只有15.79%的试验区设置在农村这样试验的结果只能代表城市地区情况无法为农村课改提供有效经验新课改的一些理念诸如探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等这些实施新课程所需的条件农村中小学很难满足新课程教材编写的专家主要是大学教师及城市的优秀中学教师对农村教育现实了解不多其内容脱离农村孩子的实际生活经验具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二农村新课改出现问题的对策1加大新课程的宣传进一步转变观念新课改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配合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学校走向开放加大宣传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使群众明确新课程的意义分析应试教育的弊端改变农民群众旧思想引导家长理解关心和支持课改为新课改营造良好氛围教师校长和管理者应抛弃不合乎教育实践不符合教育规律和时代要求的观念加深认识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变革教育行为2设立专项基金加大农村支教力度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在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设立专项基金采取措施保证课改经费划拨渠道畅通杜绝挪用教育经费现象改善办学条件配置新课改课程资源实行对口支援鼓励课改专家到农村中去研究农村课改的重点难点提供有效对策为校长和教师培训提供优惠和支持3抓好教师队伍建设1调整教师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集中经费投入进行学校布局和学科结构调整整合优质教师资源提高教师资源利用率聘请非师范学校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鼓励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实行城乡教师流动机制及保障制度激励教师立足农村2进行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能力引进课改的实例使教师领会新课程的要求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使教师和科研人员互动在实践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到新课程实施较好的学校学习3改进教师教学方法改变旧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动手调动学生积极性针对学生个性差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改变部分学生陪读的状况4加强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利用具有乡土特色的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提高教师对课程资源识别运用和开发能力重视生本课程在师生互动中产生课程资源4加强教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科研制度围绕新课改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农村教师业务素质实际情况开展教研活动建立县级乡镇学校各级教研网络发挥中心学校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使之成为融学习工作研究于一体的教研制度聘请师范院校的课改专家作为顾问与农村教师共同研究使教师在反思与创新中不断学习和提高5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课改积极性1新课改成在管理实行民主决策和科学论证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加强督导检查建立质量监督体系杜绝形式主义引导教师自主管理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创建民主自由和谐的管理氛围克服教师小农意识和个人主义的倾向提倡教师间的沟通与合作2组织校长参加培训使其增强课改意识树立课改信心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发挥骨干教师带动作用全力以赴组织课改3建立与课改相适应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抛弃旧有的评价方式提倡学生自评教师自评学生互评教师互评师生互评家长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全面科学公平的评价参考文献[1]王真东刘方.推进新课改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北京中国教育学刊20041[2]罗祖兵新课改中农村教育边缘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中国教育学刊200410[3]赵北志.中国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国教育学会第17次学术年会综述[J]北京中国教育学刊200411[4]杨艳玲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0411[5]李荣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教师的困境与对策[J ].长沙当代教育论坛20044[6]田小红.农村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问题与困难分析[J ].太原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7]王玉兵.农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障碍与对策[J].广州教育导刊200410。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优化策略探析
、
更 新 教 育 观念 ,转 变 教 师 角 色
在新课程改革 中,教师是新课程的实 农村教师 的学历层次和专业化水平.
农 村 中小学 教 师 的 角 色也 必 须转 变 . 以 , 教 师 要 走 出办 公 室 ,走 下 讲 台 ,融 入 学 生 施 ,就要优化课堂教学.长期以来 ,我国 所 农 村 中小 学 教 师 只有 转 变 好 自身 角 色 和教 之 中 ,努 力创造与学生 心灵沟通 的条件 , 农村 中小学教育一直实行以知识传递为主 育 观 念 ,才 能适 应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发 展 .
第三 ,教师要 做学 生平等 的合作 者.
度.目前 ,我 国农村 中小学分 布比较零 散 师.因此 ,相关教育 主管部 门在建 好农村 教师在与学生合作 的过程 中,才能对学生 并且规模小 、条件差以及教育经费短缺等 学校 互 联 网 的 同时 ,还要 加 强 “ 网” 的 在 交 流 过 程 中 出 现 的 问 题 及 时 地 进 行 点 人
生 提 出要 探 究 的 问 题 , 培 养 学 生 创 新 思 生的主体: ,发展学生 的主动精 神.在 中小学 学生 平 时都非 常熟 悉这 些课程 资 意识 维 , 主要 体 现 在 以 下几 个 部 分 : 新 课 程 背 景 下 ,教 师 必 须 把 课 堂 还 给 学 源 ,因为这些资源都是他们平 时生活 的一 其 一 ,学 生 独 立 探 究 . 先 教 师 为 学 生 ,把 创 造 机 会 留 给 学 生 , 以 促 进 学 生 部 分 ,如果作为一 门课程出现在他们面前 首
新课程改革中农村小学教育改善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中农村小学教育改善的思考【摘要】深入研究现在农村小学管理工作的封闭性、课程设置的缺陷、师资的不足与不均、教学方法的传统性等问题。
在新课程背景下,以新思想的转变为契机,让学校的管理向以人为本,创新、开放、合作及发展的新模式转变,从而为农村小学的教学提供新的发展。
对新课程的背景下,农村小学教育现状中,管理工作、师资问题、设施设备和教育模式的问题进行探讨。
从学校教学管理实际出发,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从师资队伍建设、合作交流机制、教与学的改善等方面对农村小学教育管理进行改善。
最终使教育工作更趋完善,以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课程改革;农村小学;学校管理1深入思考新课程改革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
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改的主要内容是:转变课程功能。
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革课程结构。
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革课程内容。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针对以上新课改的要点,我们农村的教育工作者,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师都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人”。
新课改传统教学怎样更好衔接论文
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如何更好衔接【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43-01目前,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逐步展开,这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其中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开设新的语文课程成为关键。
新课程的改革理念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还要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着眼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和现代语文能力的提高,理解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集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汉语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这就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好的中学语文教师除了要热爱语文、有事业心、有责任感外,还必须要具备以下几点:第一,要有现代化的语文教育理念。
中学语文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新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语文老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不仅仅在课堂宣读教参中的参考答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师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要共同参与,平等对待,加强合作。
第二,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
语文教师既要通晓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也要了解相关学科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
同时,语文老师还须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更加注重教法的研究,要求教师由凭经验转变为凭借科学,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要有创新意识。
农村中小学新课改中的问题与对策
是干部 教师 的认 识不到位 : 落实 新的课程 改革 精 对
策 略方法 , 经过 一段 时 间的调 查研 究, 我们提 出以 下几个
方任 感 , 有积 极性 主动性 , 度不端 正 , 没 态 少 探索、 少研 究 , 织 实施无 力度 , 组 抱着 顺 其 自然 、 任 自流 放 的态 度 。
求学生“ 自主、 合作、 探究” 不会合理的设计教学方法 、 , 创
设学 生“ 自主 、 合作 、 究 ” 探 的途 径和 氛围 、 引导 学生通 过过 程 掌握方 法 : 部分 教师 干脆 老观 念 、 方法 、 老课 、 老 讲 无新 意, 省得 费劲 ; 分教 师在 操作 上有 新意 , 方法 不对 路 , 部 但 设 计一些 不 必要 的教 学情 节 , 实现不 了教 学 目的 , 又 结果 成 了花架 子 ; 甚至 少数教 师新 的未掌握 , 旧的全 革除 , 连传 统 课堂 教学 中优 秀 的东西 也丢 了 。 四是研究 不到位 : 常规教研 、 集体备 课 ( 联片 教研 )教 、 科 研等研 究 形式 一大 堆 , 不知道 研什 么 、 么研 ?各种 但 怎 研 究形 式找 不 到结合 点 , 又缺 乏 必要 的协调 , 以有机 结 难
它。
.
新理 念 的 目标 : 全面 实施 素质 教育 , 是 培养 全面 发展
的人 , 养 终身 发展 的人 。 培 新理 念 的实质 : 教育 改革 的深 入 , 高一层 次 的教 是 是
育改 革 , 是教 育 主体工 程 的改革 , 它要解 决 的是用 什 么样
合, 从而 形成 研 究 的优势 ; 各种研 究形式 都存 在 , 在 “ 都 深
课 改、 造“ 营 三新” 在课 堂上 要解 决什么 问题 , 从何 处入手 ; 教 师普遍把 结论性 方法 当成过 程性 方法来对 待 , 味地要 一
结合本校实际浅谈新课改在农村学校实施的障碍和对策
。教学研究 0
S INC CE E&T C O OG F MA I N E HN L YI OR TO N
Hale Waihona Puke 20 0 9年第 l 3期
结 本 实 浅 新 改 农 学 实 的 碍 对 合 校 际 谈 课 在 村 校 施 障 和 策
季 顺玲 ( 卅 第 三中学 山东 青 州 2 2 1 ) 青 I 6 5 9
改 需 要 好 的苗 子 , 的 教师 , 则 教 育 信 誉 日益 滑 坡 。 新 课 改 的 契 机 好 否 在 下, 我 优 化 自身 办 学 条 件 、 理 措 施 . 跟 新 课 改 的 步 伐 , 管 紧 狠下 决 心 提 高 教 学 质 量 , 住 学 生 , 住 师 心 。 对 学 生 的 管 理 上制 订 了一 系 列 留 稳 在 行 之 有 效 的 措 施 . 长 还定 期 给 学 生 开 动 员 大 会 。 校 22针 对 教 师在 新 课 改 中存 在 的 问 题 , 校采 取 以下 措 施 。 . 学 221树 立 新 观 念 是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重 要 前 提 ,我 校 领 导 充分 认 识 .. 校 1我 市农 村 中学 新 课 程 改革 存 在 不 容 忽 视 的 困难 和 问 题 到 用 新 课 程 理念 指 导 教 育 教 学 是 一 项 长 期 而艰 巨 的 任 务 。 为 此 , 长 . 调 建 11 源 不 足 , 生 底 子 薄 , 改难 度 加 大 近 几 年 来 , 国农 村 实 行 民主 管 理 , 动 教 师参 与 课 改 的积 极 性 , 立 适 合 本 校 实 际 的 培 .生 学 课 我 教 改 深入 课 堂 , 近 教 师 与 学 生 , 与 走 参 人 口结构 发生 了很 大 变 化 , 着 计 生 政 策 深入 持 久 , 龄 儿 童 高 峰期 训 、 研 制度 。 革 教 师 的 评价 机 制 。 随 学 以 已 过 ,加 上 外 出 务 工 人 员 带 出 了一 批 孩 子 。上 中 小 学 的学 生 大 量 减 或 主 持 实 验课 题 的研 究 , 促 进 新课 程 的有 效 实施 。 校 长还 确立 了科 将 为 少 。, 反 城 区学 校 生 源 足 , 力 大 , 模 大 , 相 财 规 根据 2 0 0 2年 的 统 计 , 城市 研 兴 校 的 办 学 理 念 , 主要 精 力 用 于 教 学 研 究 和 教 学 管 理 , 教 师 参 普 通 中学 增 长 了 06个 百 分 点 , . 县镇 中 学增 长 了 64个 百 分 点 , 农 村 加 教 研 和 培 训 提 供 条 件 支 持 。 . 而 222教 师 成 长 的最 好 基 地 是 学 校 . 好 的 过程 是教 学 。在 课 程 实 .. 最 普 通 中学 则 下 降 了 7个 百 分 点 。 经 济实 力 的家 长 都 愿 意 把孩 子 送 到 有 示 城 里 . 量 优 秀 的 学 生 涌 向 城里 。 镇 学 校 的生 源跟 城 区 学 校 相 比差 验 过 程 中 ,学 校 通 过 开展 校 内 和校 际 间 教 学 观 摩 与 交 流 研 讨 活 动 . 大 乡 距很大。 范 课 、 究 课 , 力 为 教 师个 人实 践 和 反 思 、 师 之 间 的合 作 和 交 流 以 研 努 教 建 农 村 中 学 生 源 普 遍 较 差 , 制 约 中 学 教 育 发 展 的 重 要 因 素 , 也 及 获 得 多 种 专 业 支 持 创造 条 件 . 设 有 利 于 引 导 教 师 创 造 性 实 施 课 程 是 这 使 加 大 了新 课 改 的难 度 。 新 课程 倡 导 “自主 、 作 、 究 ” 学 习 方 式 , 合 探 的 这 的环 境 , 课 程 实 施过 程 成 为 教 师 专 业 成 长 的 过程 。 不 仅 对 传 统 上 承 担 “ 道 、 业 、 惑 ” 责 的 教 师 构 成 了一 个 巨 大 的 传 授 解 职 223促进 农 村 教 育 信 息 化 , 现 教 育资 源共 享 。在 原 有 学 科 教 研 ._ 实 建 拓展 教 师 之 间 互 动 的 空 间 。 挑 战 , 对 学 生 的 学 习 能 力 提 出 了更 高 的 要 求 。 在 交 通 闭塞 、 息 落 组 织 的 基 础 上 , 立 了 区域 内学 科 教 研 网 , 也 信 在 发 共 后 、 统 观念 制 约 中 成 长起 来 的农 村 孩 子 如 何 跟 得 上 为 城 市 孩 子 量 身 让 农 村 教 师走 出封 闭 的圈 子 , 多 途 径 的互 动 中 , 挥 集 体 智 慧 . 谋 传 解 决 问 题 的策 略 , 现 教 师 的 专 业成 长 。 实 定 做 的新 教 材 的 步 伐 。 224学 校 成 立 了学 校 课 程 实 施 研 究 小 组 、 校 学术 委 员 会 . 立 .. 学 建 1 . 分 农 村教 师 不 适 应 新 课 程 , 师 素 质 参 差 不 齐 。 2部 教 备 由备 课 组 长 负 责 . 联系 高 一 】 . 育观 念 是 制 约 新 课 程 实施 和发 展 的 障 碍 。农 村 教 师 , _ 1教 2 长期 了 以 教研 组 、 课 组 为 核 心 的 研究 型 组 织 。 以来 已习 惯 于 “ 以教 师 为 中心 ” 教 学模 式 . 学 生 看 做 消 极 的知 识 容 高二 同学 科 实 验 教 师 , 过 开 展认 真 的备 课 、 课 和 积 极 的评 课 、 后 的 把 通 上 课 增 提 器 。 课 改 强 调 学生 的全 面 发 展 , 新 原来 的教 学 模 式 受 到 挑 战 , 必然 使 一 反思 等 研 讨 活 动 . 强课 改实 验 意 识 , 高 教 学 效 率 。 225课 堂 教 学 是 课 改 的主 阵 地 ,课 堂 教 学 改 革 的关 键 是 教 师 教 .. 部 分 人 不 愿 接 受 新 的教 育 理 念 , 新 课 改 产 生 抵 触 情 绪 , 学 中 很 自 对 教 学 方 式 和 学 生 学 习 方式 的改 善 。经 过 几 年 的 实 验 . 校 教 师 在 教 学 中 我 然 地 还走 传 统教 育 的老 路 , 响新 课 改 的实 施 。 影 学 1. .2新课 程 对 农 村 教 师 的专 业 知 识 提 出 了更 高 的要 求 使 部 分 比较 多 地 出 现 了 师 生 平等 互 动 的生 动 场 面 : 生 的 学 习 方 式 也 发 生 了 2 学 更 更 教 师 也难 以适 应 课 程 改 革 的 形势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教 材 . 以前 的教 材 较 大 的 变 化 , 生 变得 更 大 胆 , 乐 于 探 究 , 乐 于 实 践 。 教 师 在 培养 和 三 相 比, 内容 简 单 了 , 度 降 低 了 . 知识 的 覆 盖 面 广 了 , 教 师 的 要 求 学 生 合 作 与 交 流能 力 的 同时 ,努 力 按 照 市 教 育 局 提 出 的 “ 大理 念 ” 难 但 对 四个 提 倡 ” “ 个 反 对 ” 调 动 每 一 个 学 生 的积 极 性 . 堂 面貌 焕 然 和 五 , 课 提 高 了 , 教 师 的 综 合 素 质 提 出 了更 高 的要 求 , 教 师 的知 识 的 全 面 “ 对 对 新。 性 、 专业 性 以 及 学科 之 间 的知 识 整 合 等 方 面 都 提 出 了 很 高 的 要求 , 很 23 对 硬 件 设 施 相 对 匮 乏 的 问题 。 两 年 来 学 校 设 置 了 电脑 室 、 _针 近 多 教 师对 教 材 不 能 理 解作 者 的编 写 意 图 , 能应 付 而 已 。 只 实 教 还在 学 生 教 室 安 装 了 电视 。 为实 施 1 , 课 程 实 施 以 来 ,农 村 乡镇 学 校 的 领 导 和 教 师 在 理 论 层 面 阅览 室 、 验 室 、 师 教 研 活 动 室 , . 3新 2 实施 高 中新 课 程 必 须 抓 好师 资 队伍 建 上 的观 念 是 更 新 了 , 在 实 践 层 面 上 的操 作 还 跟 不 上 。 的 理 念 不 能 新 课 改提 供 了较 为 有 利 的条 件 。 但 新 为 学 采 有 效 地 转 变 为 具体 的教 学 行 为 。 部分 农 村 乡 镇 学 校 教 师 的 素质 尚不 能 设 。 了培 养 一 支 合 格 的 教师 队伍 , 校 非 常 重 视 教 师 的培 训 工 作 , 取 岗前 培训 与 校本 培 训 、 本 教 研 相 结 合 的 办 法 , 持 对 实 验 教 师 进 校 坚 完 全 适 应 新 课 程 的要 求 . 科 素 养 、 学 教学 能 力 还 有 欠 缺 目前为止 , 除了在暑假期 间教师参加集体培训外 , 学校还多次 13教 育经 费 不 足 不 仅 直接 影 响 着 教 学 设 备 对 课 改 的支 撑 ,农 村 行培训 。 . 学 校 经 费 紧 缺 , 施 新 课 程 的教 师 参 加 省 、 、 ( ) 培 训 的 机 会 派 出 有 关 领 导 和 教师 外 出参 加 各 级 培 训 , 校 还 充 分 利 用 多 元 的 培训 实 市 县 区 级 学 少。 资源 , 积极 进 行 以校 为 本 的教 学 研 究 。 1 . 农 民收 入 低 , .1 3 国家 拨 款 少 , 村 学 校 的 课 改 经 费 自然 是 捉 襟 农 实施 新 课 程 是 一 项 系 统 工 程 , 校 在 高度 重 视 的基 础上 勇 敢 面对 学 并创 造 性 地 实 施 新 课 程 实 验 , 许 多农 村 高 中一 样 . 然 经 过 学 和 虽 见肘 , 费紧张必然导致学校设备贫 乏 , 经 在农 村 除 了 一 些 乡镇 中 心 校 挑 战 , 但 电教 设 备 、 媒 体 设备 相 对 好 一 些 . 多 学 校 只有 一 台 电 脑 , 的 学 校 校 的努 力 取 得 了一 定 成 效 , 是 还 远远 达 不 到 新 课 改 的要 求 。所 以学 多 许 有 结 结 只有 幻 灯 机 .而更 多 的乡 村 学 校 连 教 育��
农村高中实施新课改的困境-原因及对策
农村高中实施新课改的困境\原因及对策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科学竞争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如今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
由于新课改是以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为借鉴进而全面推广,在农村推行新课改的过程中,给农村高中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农村高中的新课改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将分析新课改中农村高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推动新课改的深入开展。
一、新课改中农村高中面临的困境(一)传统办学理念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不仅注重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然而在农村的高中,由于传统办学理念的根深蒂固,教学以高考为指挥枪,以大学升学率为追求目标,在这样的办学理念下,教师往往仍然以应试教育为导向,于是有些农村的高中”新瓶装旧酒”,一方面高喊”新课改”的口号,另外一方面又仍遵循传统的应试教育老路,使得新课改在农村高中流于形式。
(二)农村高中办学条件简陋,教学资源缺乏新课改的实施要求高中具备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设施,然而农村高中办学条件的简陋、教学资源的缺乏。
许多农村高中的课堂仍然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打天下,信息化网络教育对于缺乏多媒体设备的学校是空中楼阁。
新课改要求学校三分之一教室开设选修课,然而许多农村高中教室资源十分紧张。
由于没有良好的实验室,理化生等实验课程也只能凭着老师以纯理论、高度抽象的方式去讲解,没有琴房、体育馆、画室,更不用谈开设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
(三)农村高中教师难以应对挑战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课程实施的成败将最终导致课程本身的成败。
新课改过程中许多农村教师感到了很大的压力,据统计感到压力很大和较大的老师占总人数的70.2%之多。
农村高中教师在观念上难以更新,不了解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仍然沿袭原有的教学经验和课程理念,对新课改的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
农村怎样有效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学
农村怎样有效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学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虽然在实施之前,我们每位教师几乎都经过了培训,然后才逐步走入新课程的。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在农村,由于教师的不足,教学设备的简陋,学生视野的狭窄等原因,使广大教师依然处于成绩论英雄之地,摆脱不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管理者,是简单的教书匠的束缚。
我对自己身在农村教育中就新课程教学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反思和审视,认为农村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学应遵循以下几点:一、转变思想转换角度九年义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因此,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更新观念主要应是在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
教师角色的变化主要是在师生关系上,教师作为权威应逐渐由外部的权威转变为内生的权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我国教育论专家胡克英指出“教育本质上是引导学生两个‘转化’的工作,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
引导转化的作用,就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
”一语中的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把人类已经知道的科学真理转化为学生的真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将他们培养成为各种各样的人才,引导他们从今天的‘我’走向理想的‘我’。
但是,作为农村的大部分教师中,因种种原因在新课程实施中依然“穿新鞋,走老路”。
这是为何?这是总体思想没有转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忽视了思想教育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要求还被不适当的拔高,讲授时的“满堂灌”,作业训练中的“题海战术”,使本来一些有趣实用的东西变成了负担过重的过程。
可见,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首先要转换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同时转变观念,真正符合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确立“主人、主体、主角”的人格本位学生观。
新课改中农村基础教育边缘化问题探讨
但没能改善这一局面 , 而使农村 基础 教育 陷入 了新 的边 反 缘 区, 新课改 表现出严 重的“ 城市取 向” 。
( ) 程 设 计 理 念 “ 市化 倾 向 ” 一 课 城
此 次新课 改是 在全 球信 息 化 、 技 化背 景下 进行 的。 科 提高学生 的信息素养 , 培养 创新人 才 自然成 为新 课改 的重 要 目标 。信息素养的提 高必须依 赖多 样的信 息资 源 , 但在 广大的农村地 区无论是硬件资源还 是软件资 源都 远远未能 满足最基本 的教学需 要 , 不用说 多样 的信 息资 源。落后 更
教育 的边缘 区, 每一位学生 的发展 ” 口号的新课 改 不 以“ 为
此次新课改一方面是一 个全 面较 为系统 的改革 , 涉及 到小学 、 中、 中三个 阶段的 教育改革 , 初 高 波及 到高 中后教 育 。另一方面 , 它也是一个较为彻底 的改革 , 不是在之前基 础上 的修修补补 , 丽是对整个 基础教 育体系 的一个 彻底 的 完整 的更新 。因此 , 为使新课 改效果 更好 、 效率 更高 , 国家
制定 了《 础教育课 程改革纲要》 试行 ) 基 ( 和各科课 程标准 ,
并在全 国试行 “ 先立后破 , 先试 验后 推广 ” 的办法 以检验 和 完善课改标准 , 这对于一次全 面彻底 的改革 是元可 厚非 的 也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正是在这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 的城市倾 向。全 国首批国家级 3 课改实 验 区中, 8个 只有 6
新 课 改 中农 村 基 础 教 育边 缘 化 问题 探 讨
彭玲 艺
( 湖南第 一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 湖南 长沙 400 ) 102
新课改传统农村基础教育条件“碰撞”论文
新课改与传统农村基础教育条件的“碰撞”【摘要】新课改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在信息技术背景下诞生的新生事物,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存在的弊端而设计的。
因此,与传统的教育观念相比,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它的实施是农村小学教育条件面临的重大挑战,真要在农村小学广泛推广和实施,仍然任重道远。
【关键词】新课改传统的教育碰撞新课改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在信息技术背景下诞生的新生事物,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存在的弊端而设计的。
因此,与传统的教育观念相比,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然而,在农村和城市实行一视同仁的课改政策,能够得到一样的效果吗?实际上,在农村进行新课改的条件还不成熟,比如农村小学远离现代化城市,教学设施不完善,现代化教学手段匮乏,师资配备不齐等等;另外,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城市的学生相差甚远也成为一大主要因素。
因此,我认为新课改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国农村现状,它的实施是农村小学教育条件面临的重大挑战,真要在农村小学广泛推广和实施,仍然任重道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农村的办学条件往往成为阻碍农村推进课改的客观不利因素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在编排上不仅十分注重情境教学,更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和训练,这就需要大量现代化的学具和教具。
同时,在新课改中非常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这无疑是想对以前学生被动学习应试学习进行纠正,出发点是好的。
学生主动的进行探究,这需要学生通过现有手段或途径获得所探究问题的相关信息,通过自己或是群体的努力加工整合信息从而得出结论。
所以探究必须以丰富的信息来源为依托。
这就要求必须有相应的硬件设施,比如图书馆、博物院、少年宫、互联网等等。
还需要有先进的生产环境和人文环境。
而中国的广大衣村现阶段则没有能力或还没有实现这些资源条件和环境:农村小学由于地方财政教育投入不足,经费紧张使许多课程改革配套的设备、设施、图书、音像、教具不能到位。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教育的困惑与发展
第25卷 第2期Vol.25 No.2平 原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PIN GYUAN U NIV ERS IT Y2008年04月 Apr.2008新课改背景下农村教育的困惑与发展3李长江(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中国在推行新课改的过程中,农村教育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与阻力。
从理论基础、教育资源与评价机制等方面解读困惑与原因,以期对农村教育迎接挑战、走出困惑提供指导。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教育;困惑;发展中图分类号:G 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44(2008)02-0106-03 一、我国课程改革的背景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进入后现代时期,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向我们走来,在一些西方国家,知识已经成为生产力得以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要素。
在美国,科技进步、知识创新对经济的贡献率高达80%,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率和成果转让率分别为65%和20%,而我国则只有20%和6%。
因此,我国在知识经济对国家发展的支撑力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只有发展教育,才能迎头赶上,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教育就必须与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相适应,进行课程改革。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瑞士等都进行了新的课程改革。
2001年6月8日中国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从而掀起了新一轮课程改革。
这次改革是在钟启泉教授的带领下,从城市到农村、自上而下的一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这次新课改以人的发展为价值目标,同时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到现在为止,课改已经走到第七个年头了,在这期间,新课改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然而,在农村中小学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不足。
二、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困惑11新课改的理论未深入人心,使农村教师无所适从。
中国的新课改受西方的课程理论影响比较大,特别是美国的后现代课程理论,这种课程理论是在批判从拉莫斯到泰勒400多年的现代范式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反对牛顿的硬性的、重力的技术理性,反对笛卡尔的方法论,提倡以自组织、生成性、混沌为特点的后现代课程理论,其中美国的多尔建设性后现代课程理论最引人注目。
如何在农村学校深入落实新课改理念的几点探索
如何在农村学校深入落实新课改理念的几点探索新课改实验一晃就很多年了,在我县“三主五步”的推广教学模式中也近十年,在这样的秋天,本应是金色满园的时节,是丰收的季节。
但在有关课改的交流中,常听到声声叹息,似乎课改是城区中学顶上添花的玩意儿,农村中学不免有多此一举之嫌。
或者有的干脆认为:在农村中学,课改举步维艰,难以真正实施。
是这样吗?我个人以为也不尽然。
这三年中,我一直处于教学一线,对此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愿与各位共同探讨:一、在传统教学与课改教学中,如何抓准组织学生活动的平衡点。
在很多教师眼中,新课程改革的很多理念与传统教学大相径庭,如“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与传统教学的“以教师为主导”是反其道而行之,在主观意识上把课改与传统教学对立起来,从而在实施中更觉得难上加难。
这是观念上的误解,是没有真正理解好新课改的理念。
在我看来,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在很多方面是一脉相承的。
即使我们的国家在这个时候没有倡导新课改,作为一名有独立思想、有创新精神、热爱本职工作的教师,他也必然会在自己的课堂上贯彻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质量。
这不就是已经在课改吗?又何必一定戴上课程改革这项帽子呢?何况在人们组织学生活动时,传统教学中的阅读、讨论、启发、演示等方法依然大有用武之地。
其实课改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而是批判的继承,并继续探索新形式下的新方法。
在组织学生方面,课程改革极力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在传统教学中也曾露出“蛛丝马迹”,只不过新理念更注重于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大部分学生似乎更喜欢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更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更可以锻炼他们的多种能力。
我认为关键是教师要多了解学情,明白学生的能力层次,然而在课堂上形成“百花争鸣”的局面。
比如在上课时,如果学生基础较好,能力较强,就可以把课堂问题加以引申,与国家大事、全球形势相链结,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如果学生知识相对薄弱,能力也较次的话,就可以把问题与他们的个人体验、班级事件、校园事件、或周围发生的一些事相联系,学生同样能各抒己见,议论纷纷,体验到成就感,同样达到了提高能力的目的。
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困与思——掣肘农村课改的几大现实因素
,
给
。
农村 孩 子 们 带来 了
影 响 农村 地 区课 程 改 革的 进
步深 化
,
。
育带来 了 勃 勃 生机
新 课 程 改 革是 战 略 考量 是 世 界 潮 流 是 大 势剧
,
但 农 村 中小 学在课 改 中面 临 的 困难也 逐 渐 显 露 出
尽 管 前 进 中有 许 多 困 难
,
一
定 会 更 美好 !
众说 纷 纭
1
.
传 统 的教 育 教 学 理 念 和 参 差 不 齐 的教 师 素 同
一
新课程体现 了
,
,
种 崭新 的教育 教 学 理 念
.
。
它立
实 放 眼 世 界 面 向 未 来 提 倡 自主 合 作 探 究 的 学
、
、
式 关 注 学 生 的个 体差 异 注 重 张扬 学 生 的个性 努
,
师 的观 点若有 学 生 质 疑
,
.
教 师会认 为是很 没 面 子 自
“ 。
。
笔者认 为 以下 几 方
,
要 么 恼 羞 成 怒 当 堂 呵 斥 学 生 ;要 么 回 避 以 课 后 甲
面 成 为 农 村 中小 学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现 实 掣 肘
。
忽悠 学 生 不 肯正 视学 生 的不 同见解
编 者 的话
基础 教 育
出的 重 大 决 策
村 学校 的 课 程
思 想 教 育方 式 方 法
、
等都 产 生 了积 极 的 变化 重 视 学生 创
,
新 精神 与 实践 能 力 的 培
养正 逐
渐 成 为 教 师 的 自觉 行 为
农村学校应如何适应新课标教材
农村学校如何适合新课标教材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
2011版新修订的课标教材,使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实现了逐步融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教材的开放性、综合性与灵活性令人耳目一新。
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育观点、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农村学校在教学设施匮乏、教育观点落后的前提下要适合这种融合与转变,就必须要有独到的理念和措施。
我有幸加入到这个批课改实验之路,这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通过几年的教学,我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表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为目的,和以往教材相比难道加深了很多。
我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时,始终把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以课堂为主阵地,注重课堂实效,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水平。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让数学更贴近生活。
1、教学中举一些生活当中的实际例子,让数学生活化、形象化。
比如我在教学大数的比较大小时,我会把三位数和两位数竖着写。
个位在下,高位在上。
我会让学生以高矮来辨别大小。
位数相同的,我还是竖着写,让学生以胖瘦来辨别大小。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的时候,让学生把小数当作他们耳熟能详的母鸡,小数末尾的0视为母鸡下的蛋。
小数的化简就是把“鸡蛋”捡了,在捡的时候能够把“母鸡”肚子里的“鸡蛋”捡了吗?学生思考后明白了小数中间的0是不能够去掉的,只能去掉末尾的0。
添0的情况也一样,只能够把“鸡蛋”放在“母鸡”的后面,没有人能够把“鸡蛋”放到“母鸡”肚子里吧。
2、本着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这个规律,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引入课题。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数学,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思维水平。
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做一做、画一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与传统农村基础教育条件的“碰撞”
作者:魏月凤
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65期
【摘要】新课改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在信息技术背景下诞生的新生事物,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存在的弊端而设计的。
因此,与传统的教育观念相比,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它的实施是农村小学教育条件面临的重大挑战,真要在农村小学广泛推广和实施,仍然任重道远。
【关键词】新课改传统的教育碰撞
新课改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在信息技术背景下诞生的新生事物,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存在的弊端而设计的。
因此,与传统的教育观念相比,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然而,在农村和城市实行一视同仁的课改政策,能够得到一样的效果吗?实际上,在农村进行新课改的条件还不成熟,比如农村小学远离现代化城市,教学设施不完善,现代化教学手段匮乏,师资配备不齐等等;另外,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城市的学生相差甚远也成为一大主要因素。
因此,我认为新课改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国农村现状,它的实施是农村小学教育条件面临的重大挑战,真要在农村小学广泛推广和实施,仍然任重道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的办学条件往往成为阻碍农村推进课改的客观不利因素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在编排上不仅十分注重情境教学,更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和训练,这就需要大量现代化的学具和教具。
同时,在新课改中非常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这无疑是想对以前学生被动学习应试学习进行纠正,出发点是好的。
学生主动的进行探究,这需要学生通过现有手段或途径获得所探究问题的相关信息,通过自己或是群体的努力加工整合信息从而得出结论。
所以探究必须以丰富的信息来源为依托。
这就要求必须有相应的硬件设施,比如图书馆、博物院、少年宫、互联网等等。
还需要有先进的生产环境和人文环境。
而中国的广大衣村现阶段则没有能力或还没有实现这些资源条件和环境:农村小学由于地方财政教育投入不足,经费紧张使许多课程改革配套的设备、设施、图书、音像、教具不能到位。
至于电教设备更不用说了,一个城市学校的多媒体也就是一两套,几十个班如何争抢这一现代化教学资源?而广大农村学校连一台电脑都没有,如何上出电教特色课来?如何使新颖的教学活动顺利地进行。
所以,如果没有必要的物质条件的支撑,新课程改革实施肯定是纸上谈兵,达不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没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
方式就难以实现根本性的转变。
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农村学校只能望洋兴叹了,而平常课如何上出课改味来。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学生的素质条件也是影响农村推进课改的因素之一
新教材、新课程的很多标准对于一般孩子来说都是拔高的。
因此,实施新教材的同时要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地区的差异。
城市与农村的孩子相比,本来见识面就比较窄,而如今却要使用相同的教材,这是不公平也不合理的。
就拿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中的《我家也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来说,我班上只有一个学生家里有电脑且有条件上网,不过他也只是会简单地用QQ聊天,玩玩网络游戏,其他的知识也一概不知,更不用说是其他的学生了,在这种条件下,他们连电脑都没有接触过,对于网络方面的知识只有用“一头雾水”来形容了,所以上这一课是相当吃力的,只能让他们当作知识去接受,当作文章去阅读欣赏。
当然,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文章,读懂文章的方法;而非进行串讲式的课文讲解,因为这样是没用的。
所以教材当然并不是最主要的,它不过是一个工具而已。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使用适合在农村生活的孩子的教材,通俗易懂,却要使用跨越农村孩子所能及的范围的教材让学生去掌握鉴赏文章的基本能力。
如果教材编辑的用意是为了拓展孩子的视野,大可让此类并入《自然》或者《科学》、《社会》等知识学科中,又何苦让农村的学生活受罪呢?这样与城市学生同迈步的阶梯相对而言确实大了点。
所以,没有考虑到地区的差异,实行城市农村教材的一致,只能符合城市学生的生活,却脱离了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无法满足农村学生的需求,更无形中添加了负担。
(三)应试教育成为束缚新课改实行的绳索
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改变把学生当作机器进行一体化的加工程序;遵循学生的个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弘扬个性,培养创新能力;还学生一个绚丽多彩的童年;学会交际,学会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等等。
但这和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是格格不入的,然而,应试教育本身虽然弊端很多,但是它在中国的现实教育中仍在进行,这也显示了其独特的生命力。
首先,应试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主要依赖书本和实验室实验,对于我国的国情来说即使是农村也是容易办到的。
其次,分数仍然是评价学生和教师的主要尺码。
学生要高分,教师要优秀的教学成绩,所以新课改在分数的挤压下有可能做出很大的让步。
(四)新课改实际上还存在着许多与现实条件不相容的地方,比如从教材的编写角度看,注重编排的科学性是很好的,但看中科学性的同时,若能再切合教学的具体实际,就更好些。
特别是应当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勿武断盲从。
总而言之,目前新课改在农村学校的实行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我们在努力学习并落实新课改精神的同时只有在学校设施、教学设备、教学手段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才能达到教师、学生素质和水平的整体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