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从心论治_李宗林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 第四章 肺系病证 第二节 咳嗽

中医内科学 第四章 肺系病证 第二节 咳嗽

咳嗽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3)风燥伤肺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 有血丝,咽喉干痛,口鼻干燥,初起或伴有少许恶寒,身 热头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而干,脉浮数或小数。 证机概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汤。
桑杏贝母豉沙参,栀皮梨皮顿服珍, 清宣温燥润肺咳,外感温燥此方存。
咳嗽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3)风燥伤肺(温燥证) 常用药:桑叶、薄荷、豆豉疏风解表;杏仁、前胡、牛蒡 子肃肺止咳;南沙参、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生津润 燥。 辨证加减:若津伤较甚,舌干红苔少,加麦冬、北沙参; 痰中带血,加白茅根、侧柏叶;痰黏难出,加紫菀、瓜萎 仁;咽痛明显,加玄参、马勃。属温燥伤肺重证,症见身 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心烦口渴,改 投清燥救肺汤。
三拗汤:
麻黄不去根节,杏仁 不去皮尖,甘草不炙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梗荆陈甘, 宣利肺气疏风咳,风邪犯肺姜汤咽。
咳嗽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 常用药:麻黄宣肺散寒;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 金沸草等宣肺利气,化痰止咳。 辨证加减:若咽痒咳嗽较甚,加细辛、五味子;鼻塞声重 较甚,加辛夷、苍耳子;咳痰黏腻、胸闷、苔腻,加法半 夏、厚朴、茯苓;素有寒饮伏肺,兼见风寒表证,治以疏 风散寒,温化寒饮,改投小青龙汤;表寒未解,里有郁热, 热为寒遏,咳嗽音哑,气急似喘,痰黏稠,口渴,心烦, 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以解表清里。
咳嗽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2)风热犯肺 临床表现: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 不爽,痰黏稠或色黄,常伴有鼻流黄涕,口渴,头痛,恶 风,身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桑菊饮。

《中医内科学》咳嗽

《中医内科学》咳嗽

《中医内科学》咳嗽第一节咳嗽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

临床上多为痰声并见,很难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中最为常见的病证之一,发病率甚高,据统计慢性咳嗽的发病率为3%-5%,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可达10%—15%,尤以寒冷地区发病率更高。

中医中药治疗咳嗽有较大优势,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内经》对咳嗽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证候转归及治疗等问题已作了较系统的论述,阐述了气候变化、六气影响及肺可以致咳嗽,如《素问·宣明五气》说:“五气所病……肺为咳。

”《素问·咳论》更是一篇论述咳嗽的专篇,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了肺脏受邪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咳嗽的发生。

对咳嗽的症状按脏腑进行分类,分为肺咳、心咳、胃咳、膀胱咳等,并指出了证候转归和治疗原则。

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仅拟出了不少治疗咳嗽行之有效的方剂,还体现了对咳嗽进行辨证论治的思想。

隋《诸病源候论·咳嗽候》在《内经》脏腑咳的基础上,又论述了风咳、寒咳等不同咳嗽的临床证候。

唐宋时期,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和剂局方》等收集了许多治疗咳嗽的方剂。

明代,《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明医杂著》指出咳嗽“治法须分新久虚实”,至此咳嗽的理论渐趋完善,切合临床实际。

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证,又是肺系多种病证的一个症状。

本节是讨论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证进行辨证论治,其他疾病兼见咳嗽者,可与本病证联系互参。

【病因病机】咳嗽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病因为外感六淫之邪;内伤咳嗽病因为饮食、情志等内伤因素致脏腑功能失调,内生病邪。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均是病邪引起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

治疗顽固性心因性咳嗽一例

治疗顽固性心因性咳嗽一例

治疗顽固性心因性咳嗽一例摘要】病例:患儿,女,11岁主因干咳3周就诊。

患儿3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呈持续性干咳,以白天醒觉状态明显,夜睡后消失,无发热、气促、咳痰、胸闷等不适。

平素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查体:肥胖体态,咽稍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无皮疹,就诊时呈连续性干咳,频率约为40次/分,但无发憋、口唇发绀、呼吸困难等症状,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心腹及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2.11×109/L,N54.8%,L37.1%,M:8.1 % 。

胸片示:右下肺纹理稍重。

初步治疗:根据病史,在不能排除感冒后咳嗽的情况下,予抗炎、抗病毒、止咳对症治疗6天,不见好转,由于患儿咳嗽频繁,不易自控,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为排除呼吸道其他因素所致咳嗽,进一步检查肺炎支原体抗体:(1:40),血沉正常,皮肤过敏原筛查:(-),PPD(-),胸部CT:未见异常,支气管镜:未见异常,肺功能:通气功能基本正常,最大自主通气量正常,通气储量百分比中度不足,弥散功能正常,残总比正常。

试验性治疗:上述治疗6天不见好转后,加用“可待因”、“氯雷他定”口服3天,症状同前。

追问病史,该患儿父母忙于工作,患儿跟外祖父、祖母生活在一起,平素语言不多,很少与老人沟通,近日正逢中考阶段,咳嗽是突发出现的。

在不能除外心因性咳嗽后,停用上述药物,进行了“支持性心理治疗”,嘱患儿放松休息,减少夜间学习时间,多睡眠,口服多种维生素作为“安慰剂”,治疗10天,再次就诊时,似乎咳嗽较前频度减少,但仍存在一声接一声的咳嗽。

该患儿是否存在精神因素所致气道高反应状态?故再予口服“顺尔宁”10mg/日,2周后,干咳频率程度明显缓解,在与患儿电话随访询问时,患儿语音连贯,未出现咳嗽。

1个月、2个月再次门诊复诊时,患儿状况良好,未再出现上述症状。

患儿很有礼貌、表情愉悦的样子。

【关键词】咳嗽;治疗;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心理干预。

浅谈咳嗽从心肝论治_李红华

浅谈咳嗽从心肝论治_李红华

第11卷 第5期 2009 年 5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1No. 5May,2009肺饮组疗效较为明显和持久。

牛艳艳等[12]通过测定肺纤维化模型大鼠的肺系数、肺组织过氧化脂质和羟脯氨酸含量,并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认为肺康灵胶囊可显著降低大鼠肺 系数,减轻肺间质成纤维细胞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显著降低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血清过氧化脂质含量及单胺氧化酶活性,提示本药对肺纤维化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戴令娟等[8]对博莱霉素造模大鼠腹腔注射川芎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并设正常组及模型组,各组均于4周后处死,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并用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仪进行肺泡炎和肺间质纤维化定量分析,结果川芎嗪治疗后肺泡炎和肺间质纤维化明显减轻,当归次之。

提示中药川芎嗪、当归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疗效满意,副作用小,为肺纤维化的中药治疗提供了依据。

钟殿胜等[9]观察雷公藤T4单体腹腔注射对肺纤维化模型大鼠肺组织病理及肺羟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雷公藤T4单体可使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有所减轻,并使肺羟脯氨酸含量下降,说明T4单体具有一定的抗肺纤维化的疗效。

3 问题展望西医细胞因子拮抗剂及抗纤维化药物的出现,使我们在沿袭多年的传统的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IPF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虽然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抗体的人源化,药物的副作用等,但毕竟我们在最终征服IPF的道路上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近年来中医对肺间质纤维化病因病机的认识渐趋统一,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疗效肯定,前景令人鼓舞,对个别复方、单味药及其单体的疗效机理已有深入研究,但就总体而言,本病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请各位专家多多交流,研究。

◆参考文献[ 1 ] 陶凯,周晓圆.肺通口服液治疗间质性肺病20例[ J ] .北京中医, 1997,16 ( 2 ):13-15.[ 2 ] 唐玲华,李春生.特发性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13例治疗报告[ J ] . 中医杂志,1997,38 ( 1 ):34-36.[ 3 ] 张纾难,李兰群,张洪春,等.益气润肺化瘀解毒法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研究[ J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 ( 3 ): 57-59.[ 4 ] 仝润芍.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弥漫性间质性肺炎46例[ J ] .河 南中医,1996 ( 16 ):233.[ 5 ] 刘晓滨,姜晓姝,周亚滨,等.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法对实验性 肺纤维化LPO和 SOD的影响[ J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 14 ( 12 ):733-735.[ 6 ] 欧阳修河,韩荣庆,张天嵩,等.补气通肺饮对大鼠肺纤维化 的作用[ J ]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9,10 ( 2 ):93-94.[ 7 ] 牛艳艳,顿颖,武玉鹏,等.肺康灵对实验性大鼠肺纤维化的 作用[ J ]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7,13 ( 4 ):37-38.[ 8 ] 戴令娟,侯杰,蔡后荣,等.川芎嗪当归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 实验研究[ J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6,19 ( 1 ):26-28. [ 9 ] 钟殿胜,朱元珏,郭子建,等.雷公藤T4单体治疗肺纤维化的 实验研究[ J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36 ( 8 ):546-547.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多种病因所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咳嗽的辨证要点和分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要点和分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要点和分证论治咳嗽一、概述1.咳嗽的定义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2.咳嗽的源流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该书对咳嗽的成因、症状、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

对咳嗽病因的认识,《素问,咳论》篇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并依据咳嗽的不同表现,将其分为肺、肝、心、脾、肾、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诸咳,认为五脏之咳,日久不愈,则以脏腑表里关系相传于六腑,从而确立了脏腑分类的方法,为后世医家对咳嗽病证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明·张介宾执简驭繁,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急性支气管炎:根据病史、咳嗽、咳痰等症状,两肺闻及散在干、湿性哕音,结合外血象和胸部x线检查结果,可对本病作出临床诊断。

痰液涂片和培养等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

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病持续三个月,并连续两年以上,排除其他心、肺疾患之后即可作出本病诊断。

二、病因病机1.咳嗽的常见病因(1)外感六淫多因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以致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六淫外邪或从口鼻面人,或从皮毛而受。

由于四时主气的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分别。

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夹有寒、热、燥等邪,张景岳曾倡“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之说,认为以风邪夹寒者居多。

(2)内邪干肺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

它脏及肺的咳嗽,可因情志刺激,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所致;或由饮食不当,嗜烟好酒,熏灼肺胃;过食肥厚辛辣,或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致咳。

肺脏自病者常由肺系多种疾病迁延不愈,肺脏虚弱,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肃降无权,而致气逆为咳。

顽固性咳嗽几个月,咳得根本停不下来,不妨这样用药,亲测有效

顽固性咳嗽几个月,咳得根本停不下来,不妨这样用药,亲测有效

顽固性咳嗽几个月,咳得根本停不下来,不妨这样用药,亲测有效展开全文前段时间,感冒咳嗽甚是流行,一次去朋友家做客,发现他们夫妻俩都咳嗽得很厉害,据悉,他们都咳嗽了几个月,喝了很多中药和西药,效果不甚理想,依然时时咳嗽,而且一咳嗽时会连续咳一阵子,中途根本停不下来,咳得眼冒金花、咳得泪流满面,我见犹怜。

他们便请我给他们开个方剂,拯救一下他们的顽固性咳嗽。

当时给他们俩开了同一个方剂:百部20克,百合12克,紫菀15克,川贝母5克(另包,捣碎),浙贝母15克,法半夏15克(先煎),陈皮10克,茯苓6克,甘草6克,瓜蒌子10克(捣碎),矮地茶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这个配方里,百部、百合、紫菀、川贝母、矮地茶是止咳担当,而浙贝母、半夏、陈皮、茯苓、瓜蒌子则是化痰担当,甘草调和诸药。

他们喝药之后,男的喝了一剂药就好了,但是女的只是症状减轻了,但仍然偶尔阵发性剧烈咳嗽。

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这女子在以前的月子期间就出现过咳嗽,而且以后一旦咳嗽发作,寻常药根本控制不住,而且是痰液咳不出来,即便使用氨溴索都无动于衷。

于是再开一方,药用:百合15克,百部20克,川贝母10克(另包,捣碎),紫菀15克,紫苏子10克(另包),法半夏18克(先煎),陈皮15克,茯苓10克,五味子10克,牛蒡子15克(另包),瓜蒌子15克(捣碎),浙贝母15克,桔梗6克,甘草6克,麦门冬12克(抽心),水煎服,每日一剂。

这个配方在上方基础上去掉了矮地茶,加了五味子、牛蒡子、紫苏子、桔梗和麦冬,主要是取桔梗和紫苏子升降气机,牛蒡子增强化痰的能力,麦冬、五味子增强生津的作用。

然而在煎煮中药的时候,又出现了乌龙,因为里面有很多另包、先煎、后下的,在第一剂煎煮的时候,她老公忘记把川贝母放进去了,但是喝了之后咳嗽发作的频率明显降低了,偶有阵发性剧烈咳嗽。

原本上述两剂药足以搞定,但是由于第一剂药忘记了川贝母这个药,所以没在适当的时间及时控制住咳嗽。

于是再用两剂药,方药如下:百合15克,百部20克,蜜紫菀15克,款冬花15克,生地黄10克,川贝母10克,桔梗9克,甘草6克,麦门冬15克(抽心),天门冬12克,紫苏子10克,法半夏15克(另包,先煎),陈皮15克,前胡10克,茯苓10克。

咳嗽中医辨证论治

咳嗽中医辨证论治

咳嗽中医辨证论治(1)风寒袭肺:症状:咳嗽声大,痰稀白,伴有头痛、鼻塞、鼻清、恶寒、发热、无汗、关节酸痛,咳嗽时咽部痒或胸痛,舌苔薄白,脉浮或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主方:杏苏散。

(2)风热犯肺:症状:咳嗽痰浓而黄,咳痰不爽,口干咽痛,伴发热,头痛,鼻黄,多汗,舌苔薄黄,脉浮。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主方:桑菊饮。

(3)燥热伤肺:症状: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痰难粘,咳嗽胸痛,口鼻咽干,或痰中带血。

初期可伴有微寒、体热、鼻塞、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疏散外邪,润肺止咳。

主方:桑杏汤。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4)痰湿蕴肺:症状:咳嗽痰多,痰白色粘稠,易咳出,胸闷,有时恶心;或无精打采,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主方:二陈汤。

(5)痰热壅肺:症状:咳嗽、气短、痰黄黏,或面红、口渴口渴、喘息鼻音激越、便秘、舌红、津液黄少、脉滑。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止咳。

主方:清金化痰汤。

(6)肺气虚损:症状:气短,咳嗽音低,咯痰稀,自汗畏寒,面色晦暗,易感外感,舌淡,脉弱。

治法:补益肺气,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

(7)肺阴亏耗:症状:干咳无痰,痰少而粘,痰中带血,咽部痒,声音嘶哑,手脚发热,或午后潮热,口干颊红,舌红津液少,脉数。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主方:百合固金汤。

想了解更多2020护士资格证考试的精髓,欢迎关注医教网2020护士资格证考试专栏!下面是2020护士资格证考试的政策动态、必备信息和备考技巧!。

中医关于“咳嗽”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咳嗽”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咳嗽”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咳嗽咳嗽是以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为主症的疾病。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临床上多表现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西医学中的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均可参照“咳嗽”辨证论治。

二、关于“咳嗽”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列有咳嗽专论,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和治疗都有详细的论述。

2.《素问·咳论》曰:“皮毛者,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又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说明外邪犯肺和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均可导致咳嗽,咳嗽不只限于肺,也不离乎肺。

根据咳嗽的症状,划分为五脏之咳和六腑之咳,为咳嗽的辨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3.《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嗽论》:“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

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

”4.东汉·张仲景治虚火咳逆的麦门冬汤,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明清时期,咳嗽的辨证论治趋于完善。

5.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咳嗽》指出:“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唯二证,何为二证?一日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执简驭繁地将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并提出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内伤咳嗽宜“甘平养阴”为主的治疗原则、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

至今仍为临床所遵循。

6.王纶《明医杂著·咳嗽》提出咳嗽的治法须分新久虚实。

7.《医宗必读·咳嗽》:“大抵治表者、药不宜静,静则留连不解,变生他病,故忌寒凉收敛。

治内者,药不宜动,动则虚火不宁,燥痒愈甚,故忌辛香燥热。

”8.清·喻嘉言《医门法律》论述了燥的病机及其伤肺为病而致咳嗽的证治,创清燥救肺汤治疗燥咳,论述了温润、凉润等治咳之法,对后世颇多启迪,至今对临床仍有参考价值。

舌尖红.舌质淡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是什么病

舌尖红.舌质淡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是什么病

舌尖红.舌质淡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是什么病止嗽散是清代医家程钟龄所著《医学心悟》一书中的名方,由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陈皮、甘草组成。

对因感冒引起的咳嗽,如能辨证灵活应用此方,则疗效颇佳。

《医学心悟》一书,其多半内容乃成书于狱中。

据民间流传,巡抚之母,因年迈体弱,乃患咳嗽病,经诸医治疗不效,程钟龄乃以他自创之方”止嗽散”治之,使巡抚母亲之病竟然痊愈。

该方也救了程钟龄一条性命。

风寒咳嗽因风寒袭肺,肺气失宣引起咳嗽频频,声重不扬,咳吐稀薄痰液,色清多沫,并伴有恶寒发热,全身疼痛,无汗,流清鼻涕,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浮紧者,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用止嗽散原方加防风、苏叶、羌活各10克,生姜3片,水煎服。

风热咳嗽因风热犯肺,肺气宣降失调而引发剧烈咳嗽,痰稠色黄,咳吐不爽,伴有发热头痛,恶风汗出,鼻塞浊涕,口干咽痛,舌质红苔黄,脉浮数者,宜疏散风热,清肺止咳。

用止嗽散加桑叶、菊花、薄荷、川贝母、连翘、芦根各10克,水煎服。

风燥咳嗽因风燥伤肺,肺失宣肃而致咳嗽声嘶,干咳无痰或少痰,难以咯出,或痰中带血,鼻咽干燥,咳引胸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数者,宜清燥润肺,宣肺止咳,用止嗽散加桑叶、麦冬、知母、玉竹、枇杷叶、川贝母、栝楼皮、黄芩各10克,沙参、茅草根各15克,水煎服。

痰热咳嗽因痰热犯肺,肺失肃降而致咳嗽频作,痰黄黏稠,呛咳气逆,咳剧呕吐,或伴有发热不适,口干咽痛,舌质红苔白腻,脉滑数者,宜解表宣肺,化痰止咳。

用止嗽散加桑白皮、地骨皮、麦冬、前胡、黄芩、川贝母、竹茹各10克,鱼腥草15克,水煎服。

在临床应用止嗽散时,需根据患者性别、年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辨清寒热虚实,灵活运用,掌握好药味加减和剂量,方能起到祛病的效果。

[止嗽散在临床上的运用“止嗽散”是清代程钟龄所著《医学心悟》一书中治疗咳嗽证的一个方剂,其药物组成:桔梗、荆芥、紫菀、蒸百部、白前各两斤,甘草十二两,陈皮一斤,上七味药共研细末,每服9克,食后或临卧温开水或姜汤送下。

《黄帝内经》之咳论

《黄帝内经》之咳论
题解
本篇专论咳嗽的病因、病机、 分型、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故 名篇。
内容提要
1.“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和“聚于胃,关于肺” 的咳证病机.
2.五脏咳和六腑咳的病机和病候. 3.咳证的治疗大法.
2 咳嗽的病因病机
外被风寒等邪气 所伤 “皮毛先受邪气”
内外合邪
寒饮停聚 “寒饮食入 胃”,其寒邪 “从肺脉上至 于肺”
* 肝咳: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 满.
* 脾咳:咳则右胁下痛,阴阴痛引肩背,甚则不可以 动,动则咳剧.
* 肾咳: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1.五脏咳的病候
• * 肺咳: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 心咳: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 肝咳: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 满. * 脾咳:咳则右胁下痛,阴阴痛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 动则咳剧. * 肾咳: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2.六腑咳的病机和病候
* 病机: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五脏咳不愈, 病情发展,累及六腑.(脏病及腑,腑脏同病,病情 加重,与脏病出腑——由里出表不同)
* 病候: 胃咳: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胆咳:咳呕胆汁. 大肠咳:咳而遗矢(屎) 小肠咳: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膀胱咳:咳嗽而遗溺(尿) 三焦咳:(久咳不已),咳而腹满,不欲食
4.咳嗽的治疗大法
* 五脏咳:针治其俞(俞为气血所注,治 其注入之邪)
* 六腑咳:针治其合(合为气血所入,治 其注入之邪) 基本精神:辨证论治.
* 咳而浮肿:针治其经(经为气血所行, 疏通经气, 调畅气机)
基本精神:辨证论治.


胡某,女,60岁,85.7.8就诊。咳嗽20余天, 服止咳糖浆、甘草片等药物无效。咳而少痰, 两胁胀痛,口干苦心烦、嗳气多,胃脘不舒, 二便尚调,脉弦滑,舌苔微黄。

李宗智辨治感染后咳嗽临床经验探析

李宗智辨治感染后咳嗽临床经验探析

李宗智辨治感染后咳嗽临床经验探析周洵【摘要】李宗智教授是全国第四、第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中医专家,善治感染后咳嗽,屡见奇效.李老认为,感染后咳嗽常因滥用各种抗生素、未予重视,或未及时施治,从而导致病程迁延缠绵难愈.临证之时主张采取解表宣透之法,透邪于外,使闭郁之寒邪速去,必免其传经入里;善用炙麻绒开泄腠理驱郁邪于外又不至过耗气阴;强调感染后咳嗽多伴有阴伤津亏,宣肺解表的同时宜多顾护阴津.【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年(卷),期】2015(034)001【总页数】2页(P39-40)【关键词】李宗智;感染后咳嗽;宣;温;润【作者】周洵【作者单位】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贵州贵阳 5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2感染后咳嗽(post infectious cough,PIC)是指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在急性期症状消失后迁延不愈,病程超过3周的咳嗽。

因以感冒引起的咳嗽最为常见,故又称为“感冒后咳嗽”[1]。

患者多表现为干咳、无痰或咯少量白色泡沫粘痰,体查:肺部体征多为阴性,辅助检查无明显异常。

现代医学认为炎症因素、气道上皮损伤、气道高反应性、神经因素等是感染后咳嗽的发病机制[2-3]。

西医多以对症治疗为主,首选抗组胺类药物,或予中枢性镇咳药物、祛痰剂、抗炎药物治疗,但临床反馈疗效皆不佳,且可能出现恶心、食欲减退等药物副作用。

李宗智教授是全国第四、第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中医专家,从事临床工作50余年,熟谙传统中医理论,对疑难杂症的病因病机有独到的见解,随师侍诊左右,发现老师治疗感染后咳嗽,用药精当,遣方精简,往往屡见奇效,其见效之快,深得广大患者信任。

现将李老辨治感染后咳嗽经验简介如下。

《医学三字经·咳论》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受外邪侵袭,肃降失调,肺气不畅,致肺气上逆,冲激声门而发为咳嗽。

辨证论治内伤咳嗽

辨证论治内伤咳嗽

辨证论治
外感咳嗽 —— 风热犯肺
症状: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嗄哑,喉燥咽痛, 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咳时汗出, 鼻流黄涕,口渴,头痛,恶风身热,舌苔薄 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 疏风清热 宣肺化痰。 方药: 桑菊饮加减。
辨证论治
外感咳嗽 —— 风燥伤肺
症状: 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 燥,无痰或痰少,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 丝,口干,鼻塞、头痛微寒、身热,舌苔薄 白或薄黄,质红干而少津,脉浮数或小数。 治法: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 桑杏汤加减。
谢 谢
咳嗽 喘证
中医教研室 李宗信
咳 嗽
概述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 要证候 有声无痰为咳 有痰无声为嗽 痰声并见 咳嗽并称
历史沿革
《内经》“五气所病……肺为 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诸病源候论· 咳嗽候》有十咳 之称,五脏咳、风咳、寒咳、 久咳、胆咳、厥阴咳。 《景岳全书· 咳嗽》“咳嗽之要, 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二日外 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辨证论治
实喘——气郁伤肺
症状:情志刺激而诱发、呼吸短促,咽中不 适、气憋、胸闷胸痛,失眠、心悸、苔 薄、脉弦。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方药:五磨饮子。
辨证论治
虚喘 —— 肺虚
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咳声低弱,痰吐 稀薄,自汗畏风,烦热口干,面潮红, 舌质淡红或舌红苔剥,脉软弱或细数。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治疗原则
• 外感咳嗽:多实证,应祛邪利肺 按病邪性质分寒、热、燥论治 •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 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 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
辨证论治
外感咳嗽 —— 风寒袭肺
症状: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 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 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止嗽散加减

老中医诊治久咳的经验

老中医诊治久咳的经验

老中医诊治久咳的经验咳嗽是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症状之一,西医治疗咳嗽只能是治疗原发病或止咳,且止咳药应用非常有限。

而中医治疗咳嗽辨证论治,分外感、内伤,又根据不同证型,治则不同。

即便同一证型在不同阶段也可随证遣方用药。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咳嗽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其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标本兼顾,通过个体化的辨证,精心调治,多能得到满意的疗效。

1.风寒袭肺证证候: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病机: 风寒外束,内袭于肺,肺气失宣。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 三拗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合止嗽散 (《医学心悟》) 加减。

处方: 麻黄6g,苦杏仁9g,荆芥6g,桔梗9g,紫菀9g,百部9g,白前9g,陈皮9g,甘草6g。

2.风热犯肺证证候: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咽喉燥痛,咯痰不爽,痰黏黄稠,鼻流黄涕,口渴,头痛,恶风,身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病机: 风热犯表,卫表不和,肺失清肃,肺热伤津。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 桑菊饮 (《温病条辨》) 加减。

处方: 桑叶9g,菊花9g,苦杏仁9g,连翘9g,薄荷6g (后下),桔梗9g,芦根15g,甘草6g。

3.燥邪伤肺证证候: 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咳甚胸痛,或痰黏不易咯出,初起可有恶寒,身热头痛,舌尖红、苔薄黄,脉小而数。

病机: 燥邪伤肺,耗津灼液,肺失清肃。

治法: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 桑杏汤 (《温病条辨》) 加减。

处方: 桑叶9g,苦杏仁9g,北沙参9g,浙贝母9g,淡豆豉9g,栀子6g,梨皮9g,桔梗6g,连翘6g。

4.风盛挛急证证候: 咳嗽,干咳无痰或少痰,咽干咽痒,痒即咳嗽,或呛咳阵作,气急,遇外界寒热变化、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多见夜卧晨起咳剧,呈反复性发作,舌苔薄白,脉弦。

病机: 风邪犯肺,邪客肺络,气道挛急,肺气失宣。

咽痛咳嗽自我治疗的经历

咽痛咳嗽自我治疗的经历

咽痛咳嗽自我治疗的经历11月13日,在忙完培训前准备工作后,终于能够短暂的休息一下了!14日早起床后,感觉嗓子干疼,说话声音都不对了,出声有点困难,但是又没有痰,很难受。

早上是培训班开班仪式,把这摊子事忙完后,感觉嗓子越来越不舒服,到下午时又疼又干,发音困难,我想可能是感冒了,但是又没有流涕,鼻子也通气,身体不发冷,就只是嗓子的问题,我想,多喝点水,第二天可能就好了吧。

晚上熬了点红糖、梨、葱胡子、党参、黄芪和生姜水,想着第二天能够好一点。

15日,感觉没有好转,因为之前自己一直对中医感兴趣,也自己开方治好过小感冒,中午时,我决定开始了自我治疗。

到药店买了法半夏50克,甘草50克,炙甘草50克,桔梗50克,因为在酒店里没有熬药的条件,于是抓了点甘草、桔梗和法半夏,放在喝水杯子里泡着喝。

晚上,想到伤寒论里有苦酒汤好像是治咽喉疼,不出声的,赶忙查看,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赶紧准备鸡子白、半夏(法)和醋(不是白醋和米醋),按书中方法用铁丝折了个圈,把半夏研碎和醋一起倒入蛋壳中搅拌,然后把蛋壳放在铁丝圈里,架在煤气灶上烧,烧一会就溢出了,连溢三次,关火,起蛋,倒出,温度不高,可直接入口,于是慢慢把药汁喝下,心中期待一剂见效。

16日,苦酒汤效果不大,嗓子还是出声困难,声音嘶哑,开始有点咳嗽了,也没有太注意,想着还有泡着喝的药,抗一下应该就好了。

晚上还泡了两颗胖大海喝,吃蜂蜜泡的酸石榴,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了,继续期待中。

17日,嗓子有点好了,但是咳嗽比昨天历害了,舌苔厚白腻,脉摸起来好像没有以前大,有力,感觉有点滑,因为不会脉诊,所以只是相对来说。

想起以前治咳嗽用过苓甘五味姜辛汤,家里有甘草和生姜,于是买了茯苓50克,五味子50克,细辛30克。

晚上按茯苓12克、甘草9克、五味9克、生姜2片、细辛6克的剂量煎熬服下。

继续吃蜂蜜泡的酸石榴。

18日,继续服用苓甘五味姜辛汤,但是把生姜换成了干姜,效果不大,听老婆说,晚上睡觉后,我咳嗽得都坐起来好几次,但是我也不记得了,估计是睡糊涂了吧!看来效果不行。

《医学心悟》咳嗽

《医学心悟》咳嗽

《医学心悟》咳嗽咳嗽症,虚劳门已言之。

而未详及外感诸病因,故再言之。

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爆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

医者不去其鸣钟之具,而日磨锉其钟,将钟损声嘶而鸣之者如故也。

钟其能保乎?吾愿治咳者,作如是观。

大法,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而咳嗽者,用止嗽散,加荆芥、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

既散而咳不止,专用本方,调和肺气,或兼用人参胡桃汤,以润之;若汗多食少此脾虚也,用五味异功散加桔梗,补脾土以生肺金。

若中寒入里而咳者,但温其中而咳自止。

若暑气伤肺,口渴烦心溺赤者,其症最重,用止嗽散,加黄连、黄芩、花粉以直折其火。

若湿气生痰,痰涎稠粘者,用止嗽散,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生姜、大枣以祛其湿。

若燥火焚金,干咳无痰者,用止嗽散加栝蒌、贝母、知母、柏子仁以润燥。

此外感之治法也》十二经见证而加减如法,则治无不痊。

经云∶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者,属肺脏,此即风寒咳血也,止嗽散加荆芥、紫苏、赤芍、丹参。

咳而两胁痛,不能转侧,属肝脏,前方加柴胡、枳壳、赤芍。

咳而喉中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属心脏,前方倍桔梗,加蒡子。

咳而右胁痛,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属脾脏,前方加葛根、秦艽、郁金。

咳而腰背痛,甚则咳涎者,属肾脏,前方加附子。

咳而呕苦水者,属胆腑,前方加黄芩、半夏、生姜。

咳而失气者,属小肠腑,前方加芍药。

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属胃腑,前方去甘草,加乌梅、川椒、干姜、有热佐之以黄连。

咳而遗屎,属大肠腑,前方加白术、赤石脂。

咳而遗溺,属膀胱腑,前方加茯苓、半夏。

久咳不止,三焦受之,其证腹满不食,令人多涕唾,面目浮肿,气逆,以止嗽散,合五味异功散并用。

投之对症,其效如神。

又以内伤论前症,若七情气结,郁火上冲者,用止嗽散,加香附、贝母、柴胡、黑山栀若肾经阴虚,水衰不能制火,内热,脉细数者,宜朝用地黄丸滋肾水,午用止嗽散,去荆芥,加知母、贝母以开火郁,仍佐以葳蕤胡桃汤。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五脏六腑咳是《素问·咳论》对咳证的五脏六腑分类方法,是一种掌握特征的方法。

它为咳嗽的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虽然经文所述症状尚不全面,但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咳证的分类、名称、辨治等有了发展。

如从致病因素上看,多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名称上多不直接叫某脏咳、某腑咳,而是称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痰湿咳嗽、痰热咳嗽,在辨证治疗上,也不局限于肺,而注意到治脾胃、治肾的整体疗法。

•中文名五脏六腑咳•类别中医基础术语•出处《黄帝内经》概念《素问·咳论篇》就咳嗽的成因、分类、症状、病理传变及针治大法等分别进行了讨论。

并着重指出咳虽属肺,而五脏六腑之病,又皆能令人作咳,说明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咳论篇》中还列举了五脏六腑致咳的不同症状。

解读咳不离乎肺,邪犯于肺则令人咳。

因肺脏本身病变所致者,属直接关系,五脏六腑任何一个脏腑受邪,影响及肺而令人作咳者,是间接关系。

反之,肺咳久延不愈也有可能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

如肺痨之咳可影响脾胃及肾。

古人认为咳嗽的兼证多与脏腑功能及脏腑的经脉循行路线有关,总结出咳嗽以五脏六腑辨证分类的方法。

但不能误解为除肺咳之外,其他脏腑(心、肝、脾、肾等)会直接出现咳嗽。

1、肺咳“肺之令人咳”,是因为外邪先侵入皮毛,皮毛乃肺所主。

因此,邪合于肺,影响肺脏主气、司呼吸之功能,肺气不畅,呼吸不利,发为咳嗽。

后世医家对此论述亦较精辟。

如喻嘉言云:“咳者,肺之本病也。

”汪昂亦言:“肺主气,又属金,主声,故咳必由于肺也。

”其根本机制都是肺脏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影响了肺的宣发与肃降的生理功能而引起。

故张景岳云:“咳嗽虽多,无非肺病。

”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咳嗽第四》中云:“咳嗽不止于肺,而不离乎肺也。

”2、五脏咳五脏咳,《内经》云:“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这是从天人相应的观点出发来讲的。

五脏各有其主时,如春季是肝脏的主时,夏季是心脏的主时。

咳嗽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咳嗽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咳嗽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发布时间:2021-06-01T07:14:07.289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4期作者:刘莉莉[导读] 通常情况下,咳嗽是感冒后的常见症状,也是很多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症状。

根据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在这方面中医十分灵活。

咳嗽如果进行细分有很大的区别,咳与嗽有本质上的差别,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在临床上,咳往往有痰,所以咳嗽并称。

刘莉莉宁南县人民医院四川凉山 615000通常情况下,咳嗽是感冒后的常见症状,也是很多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症状。

根据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在这方面中医十分灵活。

咳嗽如果进行细分有很大的区别,咳与嗽有本质上的差别,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在临床上,咳往往有痰,所以咳嗽并称。

大多数情况下,人体的咳嗽咳痰是感染后的一种保护反应。

人体的白细胞要清楚病毒而产生炎症,这时血管很可能会渗透出一些液体,这些液体将会杀死病毒。

咳嗽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其中中医治疗最为常见,有助于患者恢复健康。

一、解表化痰法如果一个屋内有多个出口,最后只剩下一个出口会有哪种危害?堵塞是危害之一。

这种情况与我们日常肌肤受凉有相同的情况。

肺部与我们的肌肤有密切的关系,每一个肌肤上的汗孔都是肺的出口,但是一旦遇到寒冷汗孔就会自动的关闭。

液体无法从肌肤表层出来,所以只能从气道这一个出口宣发,所以就会出现肌肤受凉、打喷嚏、咳嗽等现象。

中医当中把这种状态称之为表症。

是指外邪还没有进入到患者的身体内部,处于表层状态,感冒或者是支气管炎、肺炎等急性发作初期,患者会有这种情况。

此时治咳痰,要解除肌肤毛孔的闭合状态,叫解表或宣表,才能有效治咳痰。

药物如麻黄、苏叶、杏仁等解表药配合化痰药。

中成药通宣理肺丸主要即是针对此。

二、清化热痰法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热痰,热痰的主要表现为痰黄,这种是属于咳嗽情况严重,有炎症。

如果选择西医进行治疗,只会选择抗生素,虽说对患者的病情有帮助,但是会有一些副作用,选择中医才是最明智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并有“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痛……”的论述,说明咳嗽虽然为肺脏之本病,但心脏等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皆可使其诱发。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其生理病理与肺脏密切相关。

临床上,心系病变引发咳嗽者并不少见,故笔者从咳嗽的发病机理出发,结合心、肺二脏的生理病理联系,阐述心咳的发病机理,并将心系病变引发的咳嗽分证论述,以为咳嗽的辨证施治提供新的思考途径。

1 心咳的发病机理1.1 肺主咳 心咳不离乎肺《素问·咳论》曰:“肺之令人咳”,说明咳嗽为肺脏之本病,其发病多于肺脏功能失调相关。

各种资料表明,不论何种原因引发的咳嗽,其最基本的发病机理都是肺系受病,肺之宣降失常,气机不畅,呼吸不利而发为咳嗽。

故有“咳嗽不离乎肺”的说法,心咳亦不离乎肺。

1.2 心脏之病传之于肺 心咳心病为本 肺病为标咳虽为肺病,但五脏六腑皆能致咳,其纲领不过内伤、外感。

外感先病肺,以肺为主;内伤则先病它脏而后传肺,故肺为标[1-2]。

肺为华盖,受五脏六腑之百脉朝会,故五脏六腑发生病变皆可波及于肺,导致肺气上逆而发为咳嗽。

心主火,肺属金,火金相克;肺主气,心主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肺朝百脉,宗气贯心脉而司呼吸。

若心火亢盛、上炎灼肺,或心气虚弱、心阳不足,或营阴暗耗、心血亏虚,或心脉不畅、瘀浊阻滞,皆可病及于肺,导致肺失宣降,心肺气逆,呼吸不畅,出现以咳嗽、心痛、咳吐黄痰或白色泡沫痰,甚则血痰,咳逆倚息不得卧等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其病本在心,病标在肺,故谓之心咳。

2 心咳的辨证论治2.1 心火上炎犯肺证心主火,为阳中之阳。

外感火热之邪,或五志化火,皆可引动心火,导致心火亢盛,上炎肺金,煎蒸津血,肺失清肃之令,肺气上逆而咳。

临床以咳嗽,口舌生疮,心烦失眠,痰色黄腻,小便短赤,舌边尖红,苔黄,脉数等为主要表现。

其基本证机为心火炽烈亢盛,上炎肺金;当以清心泻火、润肺止咳为治则;代表方药为导赤散合泻白散加减。

2.2 心肺阳气不足证心主血,肺主气、朝百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液循环有赖心气心阳之推动。

当心气不足,或心阳虚衰时,心气心阳无力推动血液循环,致使肺朝百脉功能受损,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失常而发为咳嗽。

临床以咳嗽痰多,心痛胸闷,心悸怔忡,痰色白黏或呈泡沫样,喜温怕冷,恶风易汗,稍劳即喘,舌淡苔白腻,脉沉迟等为主要表现。

其基本证机为心肺阳气不足,心肺失养;当以温通心阳,补益心肺为治则;代表方药为苓桂术甘汤合人参桔梗散加减。

2.3 心肺阴血亏虚证思虑劳心过度,阴血暗耗,或其他原因所致心血营阴亏虚,皆可导致阴虚火旺,灼伤肺络,使得肺气宣发肃降失常而出现咳嗽。

临床以久咳不止,夜晚咳甚,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丝,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形体消瘦,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等为主要表现。

其基本证机为心肺阴血亏虚,心肺失养;当以滋阴养血,补益心肺为治则;代表方药为天王补心丹合麦门冬汤加减。

2.4 心肺瘀浊阻滞证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当心气衰弱无力推动心血运行或其他原因导致心主血脉功能低下时,则心血运行不畅而发生瘀滞;肺助心主治节,调节血液循环,外邪闭肺,或痰郁肺阻皆可致肺失宣降,不能助心主治节而形成瘀血[3]。

瘀血浊邪阻滞心肺,则肺气宣降失常而致咳嗽。

临床以咳嗽痰多,甚则咳吐粉红色泡沫痰,呼吸不利,心悸胸闷,心胸痹痛,口唇青紫,舌紫黯苔腻,脉细涩或结代为主要表现。

其基本证机为心肺瘀浊阻滞,肺气失宣;当以通脉化瘀,宣肺止咳为治则;代表方药为血府逐瘀汤合止嗽散加减。

3 病案举例3.1 心火上炎犯肺之咳嗽田某,男,27岁。

2006年8月5日就诊。

患者口舌反复溃烂伴咳嗽半月,曾用西药治疗,未见明显咳嗽从心论治李宗林,张茂平,敖素华,龚宇杰(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摘 要:咳嗽为临床上的常见病症,其发病多与肺脏病变相关,故咳嗽往往从肺论治。

《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说明肺脏本身病变和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咳嗽。

临床上,心系病变殃及肺脏而致咳嗽者并不少见,故阐述心咳的发病机理并将其分证论述,为咳嗽的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心咳;发病机理;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25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 12- 0060- 03收稿日期:2009-06-11作者简介:李宗林(1985-),男,四川绵阳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呼吸内科疾病。

通讯作者:张茂平(1956-),女,四川泸州人,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肾脏内科疾病。

60好转。

近2天来,咳嗽频繁,发热面赤,咽痛气促,口渴欲饮,小便短赤,舌尖及上下唇内有扁豆大溃疡数个,舌红苔黄,脉数。

中医诊断为心咳,辨为心火上炎犯肺证;治宜清心泻火,润肺止咳;方用导赤散合泻白散加减;药用:生地20g,粳米20g,竹叶15g,木通15g,黄芩15g,黄连15g,贝母15g,杏仁15g,甘草6g。

3剂后复诊发热已退,咳嗽症状明显缓解,口腔溃疡疼痛减轻;原方去黄芩、黄连,加麦冬、沙参各15g,继服3剂后,口腔溃疡愈合,咳嗽诸症消失。

按 心肺同居上焦,故心火易犯肺金。

本例患者心火亢盛,上炎肺金而致使肺失清肃之令,故而咳嗽不止;心火泛滥,热邪灼津,则见口舌糜烂,口渴欲饮,小便短赤等症状。

治疗用导赤散合泻白散加减,诸药合用则清热泻火与养阴润肺并进,使得心火降而肺津复,咳嗽诸证止而收事半功倍之效,此为从心治咳。

3.2 心肺瘀浊阻滞之咳嗽赵某,女,42岁。

2004年12月17日就诊。

主诉:劳累后心悸,气促5年,咳嗽,痰中带血1个月。

患者于2000年开始每于劳累时则有心悸,气短,咳嗽,休息后缓解。

近1个月来,因劳累过度而出现咳嗽,呈阵发性呛咳,夜间加剧,咯痰中带血丝,心悸胸闷,心胸痹痛,舌质青紫,脉结代。

中医诊断为心咳,辨为心肺瘀浊阻滞证;治宜通脉化瘀,宣肺止咳;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当归20g,枳壳20g,赤芍12g,牛膝12g,陈皮15g,川芎12g,桃仁12g,柴胡12g,桔梗12g,贝母12g,杏仁12g,红花8g,甘草6g。

治疗1个月,咳嗽诸症皆平,可从事轻度体力劳动。

按 心主血,肺主气、司呼吸,心病日久,可致心脉瘀阻,进而瘀浊闭肺,气机不畅,肺气宣肃无权而发为心咳。

本例属心肺瘀浊阻滞之咳嗽,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诸药配伍合用,通脉活血化瘀而宣肺止咳,此亦为从心治咳。

4 讨 论心咳是一组与祖国医学的咳嗽、哮证、喘证、真心痛、胸痹、肺胀、水肿等病证相关的疾病,涉及到现代医学的肺心病、冠心病、心肌病、心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某一阶段或某一侧面,其病本在心,病标在肺,心肺同病。

故临床对于心咳的治疗应心肺并重,标本兼治,才能有效提高心咳的临床治疗效果。

值得提出的是,因为心脏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五脏六腑生理病理密切联系,所以,除外心脏本身病变殃及肺脏可引发心咳外,他脏之病传之于心肺或他脏与心肺同病也可引发心咳,如肝火亢盛传心犯肺之咳嗽、肾虚水寒凌心射肺之咳嗽等,故临床上对于心咳的治疗不可拘泥于心肺二脏,应当临证灵活辨证施治。

◆参考文献[ 1 ] 许筱颖,郭霞珍,刘晓燕.五脏六腑皆令人咳浅析[ J ]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 ( 5 ):536.[ 2 ] 史红斐.对《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认识[ J ]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 ( 4 ):37.[ 3 ] 陈雪梅,王儒平.浅析《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J ]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 ( 12 ):2964.活血化瘀与冠心病血管新生的治疗杨永菊,指导:杨关林(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摘 要:冠心病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

目前对冠心病心肌缺血,西药治疗有限,而介入治疗的再狭窄问题还未得到解决。

鉴于治疗方法的局限性,促进缺血心肌区域侧支循环的建立就更重要。

实验证明活血化瘀之中药有促进缺血心肌血管生长因子的增加,从而促进缺血心肌区域侧支循环的建立,这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

关键词:活血化瘀;冠心病;血管新生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 12- 0061- 03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by Promoting Blood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 and AngiogenesisYANG Yong-ju,Advisor: YANG Guan-lin(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032, Liaoning, China)Abstract: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has been one of the severe diseases threatening human health. Western medicine is limited to myocardial ischemia in CHD, and restenosis is still not being resolved by interventional therapy,and therefore,it is more important to establish compensatory circulation in ischemic myocardium. Experiments show that angiogenesis factor in ischemic myocardium can be increas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s of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thus,compensatory circulation in ischemic myocardium can be established,which will bring new hope for the treatment of CH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s: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Coronary Heart Disease;Angiogenesis收稿日期:2009-06-14作者简介:杨永菊(1982-),女(满族),辽宁岫岩人,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