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学第四章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题_分章_有答案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题_分章_有答案第一章绪论1、解释概念:微生物;微生物学;2、填空:1)微生物分类以其()属性及()属性及()为依据。
2)微生物的命名是采用生物学中的(双名)法,即用两个拉丁字命名一个微生物的种。
这个种的名称是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
4)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构造简单),(进化地位低),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等特殊设备才能微小生物的总称。
5)微生物的分类系统采用:(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基本单位。
6)EcherichiacoliK12(λ)中:K12表示()、λ表示();7)微生物的命名采用(二名)法,即用两个拉丁字命名一个微生物的种,这个种的名称前者为(种名),后者为(属名),均用(斜体字)书写,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
8)LouiPateur的贡献主要在于证明(微生物)活动和否定微生物(自然发生)学说,并创立了(病原)学说。
9)(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结构的微生物。
10)RobertKoch的贡献:建立了(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证实病害的(病原菌)学说。
建立了判断病原物的著名的(柯赫氏)法则。
3、判断()1)从进化程度看,原核微生物比真核微生物进化程度高。
()2)真核微生物和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细胞壁。
()3)大肠埃希氏杆菌的拉丁学名为echerichiacoli。
4、选择题1)RobertKoch的贡献在于:(AD)多选A.建立了微生物学研究基本技术C.观察发现了微生物的活动B.发明了显微镜D.证实病害的病原学说2)下面表述正确的是:大肠埃希氏杆菌Echerichiacoli。
()多选A.Echerichia代表属名C.coli代表种名B.coli代表属名D.Echerichia代表种名3)属于LouiPateur的贡献的有();多选A.证明微生物活动C.提出了判断病原物的原则B.否定微生物自然发生学说D.创立了病原学说4)不属于Leeuwenhock(1632~1723)的贡献的是:()多选A.观察发现了微生物C.建立了微生物培养技术B.创立了病原学说D.发现了生物固氮5、问答题1)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区别2)简述微生物的特点。
(完整版)环境微生物学练习题及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微生物是所有形体微小,用肉眼无法看到,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或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微生物”不是一个分类学上的概念,而是一切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原核微生物原核生物:①细胞核发育不完善,只有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仅有核质,没有定形的细胞核,称为拟核或拟核。
②没有特异的细胞器。
③不进行有丝分裂。
二、选择题1.微生物分类中基本的分类单位是(D )。
A、科B、属C、目D、种2.各种微生物具有一些共同点,下列选项中描述错误的是( C )A.分布广,种类多 B.适应强,易变异C.体积小,表面积小 D.生长速,繁殖旺5.所有微生物的共同特征是( C )。
A、单细胞B、没有真正的细胞核C、个体微小D、细胞结构简单6.在分类系统中,细菌和蓝细菌皆属于( A )。
A、原核生物B、真核生物C、多细胞D、单细胞三、填空题1. 微生物的命名采用双名法,即由一个___属名____和一个___种名____构成;书写排列上,____属___名在前,___种___名在后。
四、简答题1. 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它们各自包括哪些主要类群?原核生物:①细胞核发育不完善,只有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仅有核质,没有定形的细胞核,称为拟核或拟核。
②没有特异的细胞器。
③不进行有丝分裂。
真核生物:①细胞核发育完善,有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核内有核仁和染色质。
②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和叶绿体等。
③能进行有丝分裂。
原核微生物:细菌、古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真核微生物:藻类、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五、论述题3. 结合微生物的特点,分析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治理中的作用:保持生态平衡污染物的降解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污染水体、土壤的生物修复2、研究内容包括: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环境工程中的微生物原理饮用水卫生细菌学自然环境物质循环与转化水体和土壤的自净作用污染水体治理、污染土壤的修复等环境工程净化3、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资源为人类造福。
微生物学第四章
第四章病毒名词解释:毒粒: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也是病毒的感染形式卫星病毒:是寄生于与之无关的辅助病毒的基因产物的病毒。
朊病毒:又称“普利昂”或蛋白侵染子,是一类不含核酸和传染性蛋白质分子,因能引起宿主体内现成的同类蛋白质分子发生与其相似的构象变化,从而使宿主致病。
类病毒: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德分子病原体。
噬菌斑:噬菌斑在菌苔上形成的“负菌落”。
枯斑:植物病毒在植物叶片上形成的枯斑。
空斑:由动物病毒在宿主单层细胞培养物上形成的。
病毒的感染单位:能够引起宿主或细胞一定特异性反应的病毒最小剂量。
病毒的效价:表示每毫升式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又称噬菌斑形成单位数。
半数效应剂量:以实验单元群体中的半数个体出现某一感染反应的病毒剂量来确定病毒样品的效价。
血凝抑制实验:根据特异性的病毒抗体与病毒表面有血凝活性的蛋白质结合,可抑制病毒血细胞凝集反应的实验。
中和抗体:能抑制相应抗原的生物学活性的特异性抗体。
包膜:有些复杂的病毒,其核衣壳外还被一层蛋白质或糖蛋白的类脂双层膜覆盖着,这些膜就是包膜。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增值性感染:这类感染发生在病毒能在其体内完成复制循环的允许细胞内,并以有感染性子代产生为代表。
非增殖性感染:这类感染由于病毒或是细胞的原因,致使病毒的复制在病毒进入敏感细胞后的某一阶段受阻,结果导致病毒感染的不完全循环。
流产感染:是一类普遍发生的非增殖性感染,有①依赖于细胞的流产感染:病毒感染的细胞是病毒在其内不能复制的非允许细胞②依赖于病毒的流产感染:由基因组不完整的缺损病毒引起的。
限制性感染:因细胞的瞬时允许性产生的,其结果或是病毒持续存在于受染细胞内不能复制,直到细胞成为允许细胞,病毒才能繁殖,或是一个细胞群体中仅有少数细胞产生病毒子代。
潜伏感染:是受染细胞内有病毒基因组持续存在,但无感染性病毒颗粒产生,而且受染细胞不会被破坏。
微生物学(周德庆版)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49
50
2.鉴别性培养基(differential medium) 培养基中加能与某一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
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用肉眼就能使 该菌菌落与外形相似的它种菌落相区分的 培养基,就称鉴别性培养基。
丙酮酸+P-HPr
HPr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结合在 细胞膜上,具有高能磷酸载体的作用。
27
2、糖被磷酸化后运入膜内
膜外环境中的糖先与外膜表面的酶2结合,再
被转运到内膜表面。这时,糖被P-HPr上的
磷酸激活,并通过酶2的作用将糖-磷酸释放
到细胞内。
酶2
P-HPr+糖 糖-P +HPr
28
29
以纤代糖 以国代进
42
二、4 种方法
生态模拟 参阅文献 精心设计 试验比较
43
二、培养基的种类
培养基种类繁多,根据其成分、物理状态和用
途可将培养分成多种类型。
一类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体或其提取物制
(
成的培养基,是一类营养成分复杂,难以说
一 )
天然培养基
出其确切成分的培养基。
按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麦芽汁培养基
(NH4)2SO4, NH4NO3等 KNO3等 空气
7
按氮源的不同生物可分为: 氨基酸自养型生物:能利用尿素、铵盐、硝酸盐甚至氮 气的生物 氨基酸异养型生物:现成氨基酸
8
3.能源 能源:能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源营养 物或辐射能,称为能源。
无机物:化能自养菌的能源:NH4+、NO2-、S、H、H2S、Fe2+等。 单功能营养物、双功能营养物、三功能营养物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在自然界,完全的生物降解可能是由于混合种群的 作用而非单一菌种的活性。必须注意,在实验室条 件下可降解的化合物,在自然环境中未必能降解, 反之亦然。
生物降解过程可能产生顽固的中间体,在环境中长 期滞留,有的可能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威 胁人体健康,尽管这种情况是例外而不是规律。
Bacteria have evolved over millions of years to be able to get energy and nutrients from chemicals, in a process called biodegradation.
Bacteria grow by breaking down chemicals into smaller compounds, nutrients and water.
卤代作用能抗生物降解,卤素取代基愈多,抗性 愈强。
官能团的位置也影响化合物的降解性,如两个取 代基的苯化物,间位异构体往住最能抵抗微生物 的攻击,降解最慢。
(三)、温度
温度支配着酶反应动力学、微生物生长速度以及化 合物的溶解度等,因而对控制污染物的降解转化起 着关键作用。
在自然环境中地理和季节的变化能对微生物降解转 化污染物的速度和程度起支配作用。
It is nature's way of getting rid of wastes by breaking down organic matter into nutrients that can be used by other organisms.
As a result, the ability of a chemical to biodegrade is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any risk posed by that chemical on the environment.
2024版周凤霞、白京生版环境微生物课件第四章真核微生物
第四章真核微生物01第四章真核微生物概述Chapter定义:真核微生物是一类具有真正细胞核的微生物,包括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
具有真正的细胞核,遗传物质被核膜繁殖方式多样,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细胞质内含有多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等。
分类命名真核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作用作为生产者参与能量流动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排泄物和各种有机废弃物,将其转化为无机物质,促进自然界的分布作为病原体引起疾病类和动植物的疾病,如脚气病、稻瘟病和疟疾等。
作为共生者促进生物进化02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Chapter物质交换维持细胞形状细胞壁上的孔隙和通道允许水分、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等物质的进出,实现细胞内外环境的物质交换。
细胞识别细胞屏障物质运输信号传导030201细胞器分布细胞质是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分布场所,为细胞器的正常运作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物质代谢细胞质中含有大量的酶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参与细胞的物质代谢过程,包括糖酵解、脂肪代谢和蛋白质合成等。
遗传信息表达细胞质中的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能够将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转录成mRNA,并进一步翻译成蛋白质。
遗传信息复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中的DNA 进行复制,确保新生成的子细胞获得完整的遗传信息。
遗传信息储存细胞核是真核微生物遗传信息的储存场所,DNA 以染色质的形式存在于细胞核中,携带细胞的遗传信息。
遗传信息表达调控细胞核中的染色质结构和组蛋白修饰等机制能够调控基因的表达,影响细胞的生理活动和性状表现。
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03真核微生物的代谢与生长Chapter01020304如藻类,利用光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光能自养型如某些原生动物,利用光能将有机物进行不完全氧化,获取能量。
光能异养型如硝化细菌,利用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化能自养型大多数真核微生物属于此类型,利用有机碳作为碳源和能源。
化能异养型真核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与代谢途径真核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与生长规律微生物适应新环境,为细胞分裂做准备。
环境微生物学第四章
第四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环境为什么微生物生长曲线图中虚线微端没有下降而实线下降了?1.为什么稳定期细胞总数不再增加?①营养物质被消耗不能满足生长需要②代谢废物或有害物质积累到抑制生长水平③pH、氧化还原势等物化条件越来越不适应2.分批培养,就是指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的培养基中,经过培养生长,最后一次收获的培养方式。
3.连续培养,基本上说来就是在一个恒定容积的流动系统中培养微生物,一方面以一定速率不断地加入新的培养基,另一方面又以相同的速率流出培养物(菌体和代谢产物),以使培养系统中的细胞数量和营养状态保持恒定,即处于稳态。
4.同步生长:就是指在培养物中所有微生物细胞都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都能同时分裂的生长方式。
同步培养法:就是能使培养物中所有微生物细胞都处于相同的生长阶段的培养方法。
同步培养的方法通常分为诱导法和选择法两种。
诱导法:是采用物理、化学因子使微生物细胞生长进行到某个阶段而停下来,使先期到达该阶段的微生物细胞不能进入下一生长阶段,待全部群体细胞都到达该生长阶段后,再除去该因子,使全部群体细胞同时进入下一个生长阶段,以达到诱导微生物细胞同步生长的目的。
选择法PPT截屏5.多重环境因子影响微生物生长的规律1、Liebig 最低浓度定律:即微生物总生物量由环境中满足于微生物生长所需营养物质的最低浓度所决定。
当环境中某种营养物质被消耗饴尽或至一定浓度以下时,可使微生物的生长停止,即使此时培养基中没有任何毒性物质存在,而且其他营养物质仍很丰富,当添加少量这种营养物质时则微生物的生长可以重新开始。
2、Shelford 耐受定律:当环境因子低于或高于某一个微生物不能生存或生长的阈值时,就成为生长限制因子,而与营养物质的供给无关。
上述规律也适用于人工条件下的微生物生长。
6.微生物群体感应作用就是细菌能够通过感应信号分子的水平监测自身的群体密度,该信号分子浓度随着细菌群体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直到达到某个阈值,就将群体密度已达到某个临界水平或数量的信息传递给细菌,引起细菌表达一系列密度感应-依赖的基因,控制群体数量的增加。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题
1.原核微生物:包括细菌、古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 体、螺旋体。 2.真核微生物:包括藻类、真菌(酵母菌、霉菌、伞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 动物。 3.微生物的特点:1)微生物个体极小 2)种类繁多、分布广 4)繁殖快 5)易变 异。
第一章 病毒 1.病毒定义: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的超微小生物。 它们只具有简单的独特结构,可通过细菌过滤器。 2.病毒特点:1)形体极其微小,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2)没有合成蛋 白质的机构——核糖体;3)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必备的酶系统,不具备独 立代谢能力;4)必须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5)依靠宿主细胞细胞合 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 3.病毒的化学组成:有核酸和蛋白质,个体大的病毒除含蛋白质和核酸外,还含 类脂质和多糖。 4.病毒的结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却有其自身独特的结构。整个病毒分两部分: 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内芯,两者构成核衣壳。完整的具有感染力的病毒叫病毒粒子。 病毒粒子有两种:一种是不具被膜(亦称囊膜)的裸露病毒粒子;另一种是在核 衣壳外面有被膜所构成的病毒粒子。 5.毒性噬菌体:指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6.温和噬菌体:指侵入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和宿主细胞 的核酸同步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继续生长,这种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 体称作温和噬菌体。 7.溶原细胞:指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的宿主细胞。 8.原噬菌体:指在溶原细胞内的温和噬菌体核酸,又称为前噬菌体。 9.溶原性细菌:指在核染色体上整合有原噬菌体的细菌。可进行正常生长繁殖, 而不被裂解。 10.病毒的测定:1)病毒颗粒计数法;2)间接计数法;3)病毒感染效价测定法。
等电点高,细菌的游离氨基电力受抑制,游离羧基电离,细菌则带负电荷;否则 ,游离氨基电离,游离羧基电离受抑制,细菌则带正电。已知细菌的等电点的pH 为2~~5,pH为6、pH为7和pH为7.5的溶液属于偏碱性、中性和偏酸性,都高于细 菌的等电点。所以细菌表面总是带负电荷。而在pH=1.5的溶液中细菌则带正电。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微生物对于污染物质的降解与转化,从而修复并改善环境的作用规律;微生物对于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从而引起环境质量下降的作用规律,了解环境微生物学— 1 —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包括废水、废渣的微生物治理与综合利用的方法,微生物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等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科学分析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环境微生物学知识去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素质目标: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为以后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环境中主要的微生物类群、其生理生态特性,环境微生物的检测和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技术,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等。
(二)理解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及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转化规律。
(三)掌握环境工程中的污(废)水、废气及有机固体废弃物的生物处理和水体、土壤及大气污染与自净过程中涉及到的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水处理基本工程技能,为以后从事专业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微生物的发展及主要奠基人0.5学时知识点:微生物学发展史的几个关键阶段;各阶段的奠基人及其主要贡献。
第二节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0.5学时知识点: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分别是什么?第三节微生物的类群及基本特征 1 学时知识点:微生物的五大基本特征及各自的表现。
本章小结重点:微生物及其类群、特点、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难点: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思考题:微生物是如何分类、如何命名的?— 2 —作业:(1)写出大肠埃希氏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拉丁文全称。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专业课程的基础,所以只有在理论上掌握微生物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更充分理解和学好《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二)课程基本理念《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需要生物化学的知识为基础,可以作为污水处理、大气处理及固体废弃物处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环境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个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环境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生理、生态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转化规律,深刻理解传统及新兴的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中所涉及的微生物学原理,逐步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技术,了解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及相关的实验技术,为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形态、类型,掌握微生物的结构、生理特性、生长规律、遗传与变异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利用微生物为治理环境服务。
2、具体目标1、理论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主要介绍病毒、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等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微生物的生态、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注重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微生物的构造特点,与环境治理相结合,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结合科技的发展,着重介绍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将微生物学诱变与工程菌筛选、优化相衔接。
为将来从事环境科学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工作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4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四章微生物的生理1、酶是什么?它有哪些组成?各有什么生理功能?答:酶是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生物体内合成的,催化生物化学反应的,并传递电子、源自和化学基团的生物催化剂。
组成有两类:1、单组分酶,只含蛋白质。
2、全酶,有蛋白质和不含氮的小分子有机物组成,或有蛋白质和不含氮的小分子有机物加上金属离子组成。
酶的各组分的功能:酶蛋白起加速生物化学反应的作用;酶基和辅酶起传递电子、原子、化学基团的作用;金属离子除传递电子之外,还起激活剂的作用。
2、什么是辅基?什么是辅酶?有哪些物质可作辅基或辅酶?答:p101-1043、简述酶蛋白的结构及酶的活性中心.答:组成酶的20种氨基酸按一定的排列顺序有肽腱连接成多肽链,两条多肽链之间或一条多肽链卷曲后相邻的基团之间以氢键、盐键、脂键、疏水键、范德华力及金属键等相连接而成。
分一、二、三级结构,少数酶具有四级结构。
酶的活性中心是指酶蛋白分子中与底物结合,并起催化最用的小部分氨基酸微区。
构成活性中心的微区或处在同一条台联的不同部位,或处在不同肽链上;在多肽链盘曲成一定空间构型时,它们按一定位置靠近在一起,形成特定的酶活性中心。
4、按酶所在细胞的不同部位,酶可分为哪几种?按催化反应类型可分为哪几类?这两种划分如何联系和统一?答:按酶在细胞的不同部位可把酶分为胞外酶、胞内酶和表面酶。
按催化反应类型可分为水解酶类、氧化还原酶类、异构酶类、转移酶类、裂解酶类和合成酶类。
【按酶作用底物的不同可分为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核糖核酸酶】上述三种分类和命名方法可右击低联系和统一起来。
如: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均催化水解反应,属于水解酶类;而他们均位于细胞外,属胞外酶。
除此之外的大多数酶类,如氧化还原酶、异构酶、转移酶、裂解酶和合成酶等,均位于细胞内,属胞内酶。
5、酶的催化作用有哪些特征?答:1、酶积极参与生物化学反应,加速化学速度,速度按反应到达平衡的时间,但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第4章 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
(1)稳定期出现原因 营养的消耗,特别是生长限定因子的耗尽; 营养物比例失调 有害代谢产物积累 pH值、EH值等理化条件不适
Cncnc-micro
(2)稳定期特点
①新繁殖的细菌数与衰老细胞数几乎相等,生长 速度趋向于零,总的活菌数达到最高水平 。
②细菌代谢物积累达到最高峰。
③芽孢杆菌这时开始形成芽孢。 ④这是生产收获时期。
第四章 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
内容提要
测定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微生物的群体生长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Cncnc-micro
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下,不断地吸收营
养物质并按自身的代谢方式,进行新陈代谢,如同化作用大于异 化作用,其结果是原生质的总量(包括重量、体积大小)不断地 增加称为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的繁殖:生物个体生长到一定阶段,通过特定方式产生新
③ 合成代谢旺盛,核糖体、酶类和ATP合成加速,易
产生各种诱导酶;
④ 对外界不良条件如pH、NaCl溶液浓度、温度和抗
生素等理化因素反应敏感。
细胞处于活跃生长中,只是分裂迟缓。 在此阶段后期,少数细胞开始分裂,曲线略有上升。
Cncnc-micro
(3)缩短延滞期的方法
接种对数生长期的菌种,采用最适菌龄 加大接种量 用与培养菌种相同组成分的培养基 通过遗传学方法改变种的遗传特性使迟缓 期缩短
生长曲线(growth curve)
Ⅰ.延滞期 Ⅱ.对数期 Ⅲ.稳定期 Ⅳ.衰亡期
细 菌 数 目 ( 个 /ml ) 对 数 Ⅰ Ⅱ
Ⅲ
总菌数 活菌数
Ⅳ
培养时间
1、延滞期(lag phase)
又称迟缓期、调整期和适应期。 指少量单细胞微生物接种到新鲜培养基 后,在开始培养的一段时间内细胞数目 不立即增加,或增加很少,生长速度接
第四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周群英)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周群英第四版)目录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绪论 (2)1、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2)2、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2)3、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 (2)6、写出大肠埃希氏杆菌和桔草芽孢杆菌的拉丁文全称。
(2)7、微生物有哪些特点? (2)第一章病毒 (2)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7)1、细菌有哪几种形态?各举一种细菌为代表。
(7)2、细菌有哪些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它们各有哪些生理功能? (7)3、荚膜、粘液层、菌胶团和衣鞘 (7)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12)第四章微生物的生理 (15)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 (20)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28)第七章微生物的生态 (35)第八章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40)第九章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 (44)第十章有机固体废物与废弃的微生物处理及微生物群落 (48)第十一章有机固体废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54)1,何谓堆肥法,堆肥化和堆肥? (54)2,叙述好氧堆肥的机理。
参与堆肥发酵的微生物有哪些? (54)3,好氧堆肥的运行条件有哪些? (55)4,好氧堆肥法有几种工艺?简述各个工艺的过程。
(55)第十二章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60)1. 酶制剂剂型有几种? (60)2. 何谓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 (60)3. 酶和酶菌体固定化方法有哪几种?各用什么载体? (60)4.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有什么优点?存在什么问题? (60)5. 生物膜是固定化微生物吗?为什么? (60)6. 何谓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有哪几类? (60)7. 絮凝剂有几类?微生物絮凝剂在污水生物处理中起什么作用? (60)8. 叙述污水处理中微生物絮凝剂的作用原理? (60)9. 微生物制剂有哪些用途? (60)10. 有几种产氢微生物?它们是如何产氢的? (61)11. 请叙述微生物产氢电池的工作原理。
第04章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件
6.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有些物质可减弱、抑制、破坏酶活性,称为抑制剂。 有些物质可减弱、抑制、破坏酶活性,称为抑制剂。 重金属离子( )、CO CO、 如:重金属离子(Ag+、Hg2+)、CO、H2S等。 抑制剂作用机理: 抑制剂作用机理: a.竞争性抑制 a.竞争性抑制 b.非竞争性抑制 b.非竞争性抑制
k 3 [ E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S ] v= K m + [S ]
从米-门公式可知,酶促反应速度与[E]和[S]有关。 从米-门公式可知,酶促反应速度与[E]和[S]有关。实 [E] 有关 际上,也要受到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的影响。 际上,也要受到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的影响。 1.[E]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1.[E]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理论: 理论:当底物分子浓度足够时 酶促反应速度与[E]成正比, [E]成正比 ,酶促反应速度与[E]成正比, 即当[S]足够大时,[E]越大 [S]足够大时 越大, 即当[S]足够大时,[E]越大, 酶促反应速度越快。 酶促反应速度越快。 实际: [E]达到一定浓度时, 实际:当[E]达到一定浓度时, 达到一定浓度时 酶促反应速度就趋于平缓。 酶促反应速度就趋于平缓。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
营养:微生物获得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 营养 微生物获得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 微生物获得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 营养物质:能够满足机体生长、 营养物质 能够满足机体生长、繁殖和完成各种生理 能够满足机体生长 活动所需要的物质。 活动所需要的物质。 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生存的物质基础, 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生存的物质基础,而营养是微生物 维持和延续其生命形式的一种生理过程。 维持和延续其生命形式的一种生理过程。 微生物不断获得营养物质,将其变成细胞组分, 微生物不断获得营养物质,将其变成细胞组分,并将 废弃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废弃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环境微生物学:第四章 真核(微)生物
方式多样: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大多数通 过无性或有性孢子进行繁殖。
菌丝片断
孢囊孢子
霉菌的繁 殖方式
无性孢子
分生孢子 节孢子 厚垣孢子
卵孢子
有性孢子 接合孢子 子囊孢子
担孢子 19
孢子与芽孢的比较
项目 功能 细胞核 大小 数量 形态 形成部位 耐热性 产生微生物
孢子(真菌)
繁殖
真核 大 多个 形态多样 细胞外、细胞内 不 强 ( 60-70 度 下 易杀死) 大多数能产生
第四章 真核(微)生物
第一节 真核微生物概述 第二节 酵母菌 第三节 霉菌 第四节 藻类 第五节 原生与微型后生动物 第六节 底栖动物
1
第一节 真核微生物概述
一、真核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比较 二、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三、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
2
第一节 真核微生物概述
一、真核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比较
项目
有性繁殖: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
酵母的芽殖过程
酵母假菌丝的形成过程
13
第二节 酵母菌
四、酵母菌的群体特征
• 酵母菌一般是单细胞微生物,且细胞粗短,在细胞间充满 着毛细管水,故其菌落也与细菌相似:湿润、较光滑、有 一定的透明度、容易挑起、菌落质地均匀、正反面和边缘、 中央部位的颜色均一等。
• 与细菌菌落的不同点:较大、较厚、外观较稠和较不透明。 颜色较单调(多为乳白色或矿烛色,少数红色,个别黑 色)。一般还会散发出“酒香味”。
有性、无性(方式多样) 二等分裂(多数)
3
第一节 真核微生物概述
二、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酵母菌 真菌 霉菌
真核微生物
藻类 原生动物
肉足类 鞭毛类 纤毛类
《环境微生物》课后答案完整版
《环境微⽣物》课后答案完整版第⼀篇微⽣物学基础第⼀章⾮细胞结构的超微⽣物——病毒1 病毒是⼀类什么样的微⽣物?它有什么特点?答:病毒没有合成蛋⽩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的代谢能⼒,必须专性寄宿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
其特点是:病毒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是具有⽣命的超微⽣物,然⽽,在宿主体外却呈现不具⽣命特征的⼤分⼦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能⼒,⼀旦重新进⼊活的宿主细胞内⼜具有⽣命特征,重新感染新宿主。
2病毒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类病毒?答:依据是: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病毒粒⼦的⼤⼩、病毒的结构、有或⽆被膜等进⾏分类的。
根据转性宿主分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
按核酸分类:有DNA病毒和RNA病毒。
3病毒具有什么样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答:病毒的化学组成有蛋⽩质和核酸。
还含有脂质和多糖。
整个病毒体分两部分:蛋⽩质⾐壳和核酸内芯,两者构成核⾐壳。
蛋⽩质⾐壳是由⼀定数量的⾐壳粒按⼀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
核酸内芯有两种: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4叙述⼤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答:⼤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繁殖过程有:吸附、侵⼊、复制、聚集与释放。
⾸先,⼤肠杆菌T系噬菌体以它的尾部末端吸附到敏感细胞表⾯上某⼀特定的化学成分,或是细胞壁,或是鞭⽑,或是纤⽑。
噬菌体侵⼊宿主细胞后,⽴即引起宿主的代谢改变,宿主细胞内的核酸不能按⾃⾝的遗传特性复制和合成蛋⽩质,⽽由噬菌体核酸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所控制,借⽤宿主细胞的合成机构复制核酸,进⽽合成噬菌体蛋⽩质,核酸和蛋⽩质聚集合成新的噬菌体,这个过程叫装配。
⼤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装配过程如下:先合成含DNA的头部,然后合成尾部的尾鞘、尾髓和尾丝,并逐个加上去就装配成⼀个完整的新的⼤肠杆菌T系噬菌体。
微生物学: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
根据碳源、能源及电子供体性质的不同,可将微生物分为: 光能无机自养型(photolithoautotrphy) 光能有机异养型(photoorganoheterotrphy) 化能无机自养型(chemolithoautotrphy) 化能有机自养型(chemoorganoheterotrophy)
慢
溶质运送方向 由浓至稀
平衡时内外浓度内外相等
运送分子 无特异性
能量消耗
不需要
运送前后溶质分子不变
载体饱和效应
无
与溶质类似物 无竞争性
运送抑制剂
无
运送对象举例 水、O2
2020/4/4
促进扩散 主动运输 基团移位
有
有
有
快
快
快
由浓至稀 由稀至浓 由稀至浓
内外相等 内部高 内部高
特异性
特异性 特异性
需要
2020/4/4
水是唯一可以通过扩散自由通过原生质膜的分子, 脂肪酸、乙醇、甘油、一些气体(O2、CO2)及某些 氨基酸在一定程度上也可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2020/4/4
2.协助扩散
①不消耗能量
②参与运输的物质本身的分子结构不发生变化
特
点
③不能进行逆浓度运输
④运输速率与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
H3C
2
CHOH + CO2
H3C
光能 光合色素
2 CH3C0CH3 +[ CH2O] + H2O
2020/4/4
3.化能无机自养型(化能自养型)
生长所需要的能量来自无机物氧化过程中放出的化学能;
以CO2或碳酸盐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进行生长时,利用 H2、H2S、Fe2+、NH3或NO2-等作为电子供体使CO2还原 成细胞物质。
环境微生物学教案
环境微生物学教案第一章:环境微生物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 掌握环境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3. 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教学内容:1. 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 环境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3. 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教学活动:1. 引入环境微生物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2. 通过PPT或视频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3. 讲解环境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4. 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5.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环境微生物学的理解和认识。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环境微生物学概述的短文;2.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将被评估。
第二章:环境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方法;2. 掌握环境微生物的常见分类和鉴定技术;3. 能够对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类和鉴定。
教学内容:1. 环境微生物的分类方法;2. 环境微生物的鉴定技术;3. 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方法。
教学活动:1. 引入环境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2. 讲解环境微生物的分类方法,如形态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3. 介绍环境微生物的鉴定技术,如显微镜观察、生化试验和PCR技术;4. 进行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手操作分类和鉴定技术;5.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环境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理解和认识。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室实践报告;2.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将被评估。
第三章:环境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代谢途径;2. 掌握环境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代谢特性;3. 能够分析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情况。
教学内容:1. 环境微生物的生长条件;2. 环境微生物的代谢途径;3. 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代谢特性。
微生物第四章
第四章微生物的代谢代谢(metabolism):也称新陈代谢,指生物体内进行的全部化学反应的总和。
(一)分解代谢:细胞将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并在此过程中产生能量的过程。
不同营养类型的微生物进行分解代谢所利用的物质不同,异氧微生物利用的是有机物,自养微生物利用的是无机物。
(二)合成代谢:细胞利用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合成复杂的大分子物质,并在此过程中贮藏能量的过程。
(三)物质代谢:物质在体内进行转化的过程。
(四)能量代谢:伴随物质转化而发生的能量形式相互转化的过程。
(五)初级代谢:能使营养物转化为结构物质、具生理活性物质或提供生长能量的一类代谢。
产物有小分子前体物、单体、多聚体等生命必需物质。
(六)次级代谢:某些微生物进行的非细胞结构物质和维持其正常生命活动的非必须物质的代谢。
产物有抗生素、酶抑制剂、毒素、甾体化合物等,与生命活动无关,不参与细胞结构,也不是酶活性必需,但对人类有用。
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关系1.分解代谢为合成代谢提供能量和原料,保证正常合成代谢的进行,合成代谢又为分解代谢创造更好的条件。
2.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都是由一系列连续的酶促反应构成的,前一步反映的产物是后续反应的底物。
微生物代谢的特点1.代谢旺盛(代谢强度高、转化能力强)2.代谢类型多样化(导致营养类型的多样化)3.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除产生其生命活动必须的初级代谢产物和能量外,还会产生一些次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与人类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是微生物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4.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得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微生物的能量代谢第二节微生物的物质代谢第三节微生物代谢的调节第四节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第一节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微生物能量代谢是指微生物把环境提供的能源或本身储存的能源转变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源的过程。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是指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连续的氧化还原反应,逐步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又称生物氧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按照酶在生物体内存在的状况划分
可分成固有酶和诱导酶:
固有酶,也称为组成酶(constitutive enzyme),
无论培养基中有无它们的底物,这种酶都能形成。
诱导酶,也称为适应酶(adaptive emzyme),只有
在培养基中存在其底物时才能形成。如在E.coli中的利用 乳糖的酶就是适应酶。
竞争性抑制
(competitive inhibition) (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 (uncompetitive inhibition)
非竞争性抑制 反竞争性抑制
(一)
不可逆性抑制作用
* 概念
抑制剂通常以共价键与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 团相结合,使酶失活。
* 举例
4) pH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最适pH随酶的纯 度、种类、底物的 种类、性质而改变。
pH pH可影响必需基团和催化基团的解离程度, 也可影响底物和辅酶的解离程度,从而影响酶与 底物的结合。
不同酶的最适pH不同
酶 的 活 性 胃蛋白酶 淀粉酶
胆碱酯酶
0
2
4
6
8
10 pH
温度和pH稳定性
温度稳定性——不同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 后,对酶活性的影响。 pH稳定性——不同pH缓冲液的条件下保温 一段时间后,对酶活性的影响。
酶的命名
1.习惯命名法
习惯命名比较简单,直观,但缺乏系统性,由于应用历史较长,现在还被继
续使用。
2.国际系统命名法
国际系统命名法的原则是以酶所催化的整体反应为基础的,规定每种酶的名 称应当明确表明酶的底物及催化反应的性质。
例如习惯名称为醇脱氢酶的系统名称为:
醇:NAD+氧化还原酶。
五、酶的催化特性
A.酰基供体
B.酰基受体
专性厌氧菌特有的辅酶:辅酶M、F420(辅酶420)、F430(辅酶430)等。
二、酶蛋白的结构
1.氨基酸
与所有的蛋白质一样,酶蛋白也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在生物体中的蛋白 质,由20种氨基酸组成: Ala(丙氨酸) Asp(天冬氨酸) Glu(谷氨酸) Arg(精氨酸) Asn(天冬酰胺)
Cys(半胱氨酸 ) Gln(谷氨酰胺) Gly(甘氨酸) His(组氨酸)
Ile(异亮氨酸*) Leu(亮氨酸* )
Met(甲硫氨酸*) Ser(丝氨酸*)
Lys(赖氨酸* )
Phe(苯丙氨酸*) Pro(脯氨酸) Thr(苏氨酸) Trp(色氨酸* )
Tyr(酪氨酸)
Val(缬氨酸)
*为必需氨基酸;组氨酸为半必需氨基酸;其余为非必需氨基酸。
A
B
与ATP偶联,催化两分子底物合成一分子化合物
A+B+ATP
AB+ADP+Pi
( 二 ) 存 在 部 位
胞内酶:在细胞内部起作用,催化细胞的合成 和呼吸 胞外酶 :能透过细胞,作用于细胞外的物质 (大分子)
细菌无摄食器官,遇到的是简单的溶解物质, (三)按作用底物不同分 通过胞内酶的作用;若遇到的是复杂的固体物质, 可把酶分为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 利用胞外酶将吸附在细胞周围的大分子物质水解为 纤维素酶、核糖核苷酶等(属于习惯性的 简单的小分子物质。 分类法)。
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共同点
在反应前后没有质和量的变化; 只能催化热力学允许的化学反应;
只能加速可逆反应的进程,而不改变反
应的平衡点。
绝对专一性 一种酶作用于一种底物。如淀粉酶只能作用于 淀粉,而不作用于纤维素。 相对专一性
酶 催 化 作 用 的 专 一 性
催化具有相同化学键或基团的底物进行某种类型 O 的反应。如脂酶催化脂键,而对R基团没有严格 要求。 R C OR' 立体异构专一性 对底物的构象有特殊要求,往往只能催化 底物的一种立体化学结构。
k2 k3 Km k1
1)Km为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 而与酶的浓度无关。 2)Km可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 Km越小, 酶与底物的亲和力越大。 同一种酶有几种底物就 有几个Km,其中Km最小的底物一般称为该酶的 天然底物或最适底物。
如:己糖激酶对葡萄糖的Km 1.5mmol/L 对果糖的Km 28mmol/L 所以葡萄糖为最适底物
能 量 非催化反应活化能 一般催化剂催 化反应的活化能 底物 反应总能量改变 产物 反 应 过 程 酶促反应 活化能
酶促反应活化能的改变
对环境敏感 容易发生变性、失活 。 反应条件温和 在常温、常压、接近中性的pH条件下发挥作用。
催化活性受调节控制
酶的活力在体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调控。 机体通过调节酶的活性和酶量,控制代谢 速度,以满足生命的各种需要和适应环境 的变化。
E+P
终产物
不稳定极易分解 酶的作用在于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而 中间产物ES的形成,使底物的活化能大大降低,从 而使反应加速。
2. 酶促反应动力学 并归纳为一个数学式:
V =Vmax[S]/([S]+Km) 这一公式表示了底物浓度与反应速度的关系, 称为米氏方程,当底物浓度增加时,酶促反应速度 V趋近Vmax 。 Km被称为米氏常数,当V=1/2Vmax时,Km=[S], 因 而Km是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有机磷化合物 羟基酶 巯基酶
解毒 -- -- -- 解磷定(PAM)
重金属离子及砷化合物
解毒 -- -- -- 二巯基丙醇(BAL)
(二) 可逆性抑制作用
* 概念
抑制剂通常以非共价键与酶或酶-底物复合 物可逆性结合,使酶的活性降低或丧失;抑制 剂可用透析、超滤等方法除去。
活性中心内的必需基团
结合基团 (binding group) 与底物相结合 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 位于活性中心以外,维持酶活性中心应有 的空间构象所必需。 催化基团 (catalytic group) 催化底物转变成产物
四、酶的分类和命名
(一)按照酶所催化的的化学反应,分为六大类: 1.水解酶:淀粉酶、蛋白酶、核酸酶及脂酶等
结构元件构建成的总三维结构。蛋白质特定的空间构象是由氢键、 离子键、偶极与偶极间的相互作用、疏水作用等作用力维持的,疏 水作用是主要的作用力。有些蛋白质还涉及二硫键。
RNase结构
胰岛素的三级结构
磷酸丙糖异构酶
丙酮酸激酶
溶菌酶分子的三级结构
磷酸丙糖异构酶和丙酮酸激酶的三 级结构
四级结构(quaternary structure)
亚基是由一条或几条多肽链在三级结构基础上形成的小单位。 四级结构是指在亚基和亚基之间通过疏水作用等次级键结合成为 有序排列的特定的空间结构。四级结构不是所有的蛋白质都具有。
血红蛋白
三、酶的活性中心
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遥远,但在空间结构 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与 酶催化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活性部位包括:结合基团、催化基团
酶 被底 物饱 和
3) 温度
双重影响
温度升高,酶促反应速度 升高;温度升高10oC, 反应速 度增加一倍 由于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温度升高,可引起酶的变性, 从而反应速度降低 。
酶 活 性
温度
最适温度
最适反应温度:能形成 最大反应速度的温度.
低温的作用 : 贮存生物制品、菌种等 低温时由于活化分子数目减少,反应速度降低, 但温度升高后,酶活性又可恢复。
5)激活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凡是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都称为酶的激活剂。 其中大多为金属离子,如Mg2+、K+、Mn2+ ,少数 为阴离子如Cl- ,也有的为有机化合物,如维生素。 必需激活剂:对酶促反应不可缺少,与酶、 底物结合参加反应。 非必需激活剂: 有些激活剂不存在时,酶仍 有一定的催化活性。
高效性 催化效率比普通催化剂高出107~1013倍,如 1克结晶的α—淀粉酶,在65℃时,15分钟可使2 吨淀粉水解为糊精。 酶和一般催化剂加速反应的机理都是降低 反应的活化能(activation energy)。酶比一般催 化剂更有效地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活化能:底物分子从初态转变到活化态所需的能量。
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
二级结构是指多肽链借助于氢键沿一维方向排列成具有周期性的结构的构象, 是多肽链局部的空间结构(构象),主要有α -螺旋、β -折叠、β -转角等几 种形式,它们是构成蛋白质高级结构的基本要素。
三级结构(tertiary structure)
三级结构主要针对球状蛋白质而言的,是指整条多肽链由二级
6)抑制剂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凡能使酶的催化活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但 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物质称为酶的抑制剂。 区别于酶的变性 • 抑制剂对酶有一定选择性 • 引起变性的因素对酶没有选择性
抑制作用的类型
不可逆性抑制(irreversible inhibition) 可逆性抑制 (reversible inhibition):
酶活性专一性的假说
锁-钥学说——刚性模式
酶的构型与底物刚好相吻合,底物分子刚好嵌 入酶的活性中心,与酶的构象互补,就和锁、钥一 样。酶、底物是刚性的,其形状不会改变,它不能 解释一种酶催化两个反应的现象。
诱导契合学说——柔性学说 酶的构型与底物并不吻合,当底物和酶接触时, 刚 柔 性 性 诱导酶分子的构象变化,使活性部位上的有关基团正 结 结 确排列和定向,进而使酶和底物契合而结合成中间产 合 合 物,引起底物发生反应。
六、影响酶反应速率的因素
概念 研究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并加以定 量的阐述。 影响因素包括有 酶浓度、底物浓度、pH、温度、 抑制剂、激活剂等。
1、酶促反应模式--中间产物学说: 1913年前后 Michaelis和Menten提出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基 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