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史铁生想念地坛课文剖析共30页
高中语文史铁生想念地坛课文解析
(5)第16节作者将人世间生活的种种现象 与地坛作了对比,想要说明什么?
回到零度,也就是回到地坛式的“安静”。 在第16小节,作者将人世间生活的种种现象与地 坛作了对比,人世间,为了名声与浮华而争权夺 利,而地坛则是安静的状态,那是一种“柔弱” 的美德,“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 神命的姿态”。“安静”一“零度”一“柔弱”, 史铁生在这篇文章的不同阶段用了不同的几个关 键词,来说明他对生命的理解,对自然与神灵的 敬畏,对人世间种种现象的批判与忧虑,而统领 这六安一市切长安的小学还是“安静”,其他都是它的不同的表
1、喧嚣 2、栖居 3、颓檐 4、盘桓 5、堆砌 6、滂沱 7、愤懑 8、惶茫 9、磕磕绊绊 10、契合 11、锲而不舍 六安市长安1小2学、眺望
xiāo qī tuí huán qì Pāng tuó mèn huáng Kē kē bàn bàn qì qiè tiào
13、譬如 14、洁癖 15、亘古不变 16、倘若 17、谴责 18、泊 19、诡诈 20、阿谀 21、葳蕤 22、挟持 23、聆听 六安市长安2小4学、更迭
六安市长安小学
(3)第14节写了什么?
第14小节,史铁生列举了写作上的种种“异 化”现象,如排行榜等等,这种状态下的写作就 不再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而是去迎合世俗的趣 味,写作也不再是写作者自身追问生命意义的需 求,而成为其博取荣誉、地位与资本的手段。当 写作成为一种权力争夺的是非之地时,那情形是 可怕的。
六安市长安小学
(4)第15节写了什么?
文章写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发生了转换,由 写作扩大到了生活,扩大到人的生命的全过程, 写作是生命意义的寻求,而人的现实生活也就如 同写作一样需要去建立生命意义,而且,后者更 重要,更具有生命的现实性。当人在生命的旅程 中遭逢疑难时,就必须回到起点,重新出发,也 就是说,人在生活中可能要经常回到零度状态。 “每当你立于生命固有的疑难,立于灵魂一向的 祈盼,你就回到了零度。”因此,进一步说,回 到零度,一方面是为了重新出发,另一方面是对 错误以及可能出现的人生的迷途与错位的放弃。
《想念地坛》课件
系,激发了读者的思考能力。
培养情感
02
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作品培养了读者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能力
,使读者更加关注内心世界。
拓展视野
03
作品展现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文景观,帮助读者拓展视野,
了解多元文化。
对社会的反思
关注弱势群体
《想念地坛》揭示了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困境与苦难,引发人们对 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反思。
作品评价
《想念地坛》被誉为中国当代散文的 经典之作,它以深沉、真挚的情感和 深刻的人生哲理打动了无数读者。
作品在文学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 影响,被选入多种文学教材和读本, 成为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和思想的重要 作品之一。
02
地坛的历史与文化
地坛的起源与变迁
起源
地坛作为古代帝王祭祀土地和谷 神的场所,最早可追溯至周朝。
目的
通过回忆地坛的点滴,表 达对过去的感慨和对未来 的期望。
生命意识
生命的意义
作者在想念地坛的同时,也在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
生命的短暂
地坛的变迁让作者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脆弱,更加珍 惜当下。
生命的价值
通过地坛的回忆,作者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在于经历和 感受,而非外在的成就。
历史思考
地坛的历史
地坛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迹,见证了历史的沧 桑和变迁。
史铁生是一位历经磨难但意志坚定的 作家,他的作品多以个人经历和感悟 为题材,深入探讨生命、存在和意义 等哲学问题。
写作背景
《想念地坛》是史铁生在病重期间创作的一篇散文,主要回忆了他与地坛公园的 深厚渊源,以及他对人生、命运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史铁生在病痛中仍坚持写作,用文字表达对生命和人生的感悟,作品充满了对生 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史铁生《想念地坛》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想念地坛史铁生①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②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都在远处。
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着归来,雨燕盘桓□,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此起彼伏从不间断。
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③有一天大雾迷漫,世界缩小到只剩了园中的一棵老树。
有一天春光浩荡,草地上的野花铺铺展展开得让人心惊。
有一天漫天飞雪,园中堆银砌玉,有如一座晶莹的迷宫。
有一天大雨滂沱,忽而云开太阳轰轰烈烈,满天满地都是它的威光。
数不尽的那些日子里,地坛应该记得,有一个人,摇了轮椅,一次次走来,逃也似地投靠这一处静地。
④一进园门,心便安稳。
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
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
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⑤那安静,如今想来,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
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
⑥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
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想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的。
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⑦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
这五个字吸引了我,合了我的心意。
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以及生命自古而今对意义不息的询问。
譬如那两片无花果叶的遮蔽,以及人类以爱情的名义、自古而今的相互寻找。
譬如上帝对亚当和夏娃的惩罚,以及万千心魂自古而今所祈盼着的团圆。
⑧倘若,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
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
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
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第一篇: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他双腿残废;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时刻,他至爱的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
作家史铁生的人生何其痛苦!然而人生的苦难经史铁生咀嚼,竟焕发出神奇、瑰丽的光彩,痛苦让它如此美丽;第一次读《我与地坛》,我不禁惊异于它的美丽。
一、浑融的结构与深邃的主题文章以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结构,深刻地展示了作者走出残疾阴影的心路历程。
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以景物描写为主,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采用追忆回想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两部分内容看似不相关,其实贯穿着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我”与地坛的缘分;暗线———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在第一部分中,“我”去地坛是为了逃避现实;“我”思考了三个问题:①关于死。
②为什么出生。
③怎样活。
在第二部分中“我”去地坛则是为了感受亲情,追念母亲,因为这里处处都有关于母亲的回忆。
在这里“我”也思考了两个问题:①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
②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最终作者找到了答案,两部分于是在不同的层次上突出了相同的中心:对照地坛荒芜而不衰败的景象,作者感悟到“我残疾但不能颓废”,应该像地坛那样,让生命张扬出活力;而对照母亲苦难坚强的一生,作者明白了自己应该像母亲那样,勇敢坚强地面对人生的不幸,让“坎坷”灿烂。
不仅如此,作者在结尾处还用这样的语句将文章两部分结构融成一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因而这篇文章尽管篇幅长、容量大,行文奔放洒脱,却不失严谨,充分显示了作者结构行文的功力。
二、细节化的景物与传神的虚写文中的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生动、新奇、细腻。
作者或捕捉静态的景物写“古殿檐头剥蚀的琉璃”“门壁上淡褪的朱红”,用以表现地坛沧桑的历史;或描摹动态的景物,写“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来表现渺小生命生存、思索、奋斗的快乐;写“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表明即使短暂平凡的小生命也能创造出生命的辉煌。
高中语文 7我与地坛文题解读 课文剖析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文题解读所选部分涉及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作者在突遭不幸,双腿瘫痪后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一个问题是作者悔恨在母亲过早去世后才理解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作者作品史铁生,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
1951年生于北京市,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还有散文集《爱情问题》《学习对话》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背景纵览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字词梳理1.字音剥.蚀(bō) 柏.树(bǎi) 恍惚..(huǎnɡ hū) 隽.永(juàn)猝.然(cù) 坍.圮(tān pǐ) 恪.守(kè) 隽.秀( jùn)宿.命(sù) 捋.着胡须(lǚ) 熨.帖(yù) 亘.古不变(ɡèn)窸窸窣窣....(xī xī sū sū)2.辨音3.辨义熨帖——舒服熨帖:①指用字、词等妥当、合适;②心中没有波澜,平静;③方言中也可指事情完全办妥。
《我与地坛》赏析
《我与地坛》赏析《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我与地坛》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我与地坛》赏析对于一篇文章,要有一个好的切入点来进行清晰的分析。
在讲解《我与地坛》第一节时,我首先从标题入手。
既然标题为“我与地坛”,那地坛是什么呀,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段,用文段词语进行简单的概括。
此问题很简单,学生极易得出结论:地坛是一座古园,它荒芜、冷落(比喻),无人问及。
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第三段,地坛到底荒芜成什么样了。
“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此处的分析很重要,要细细梳理。
在四百年前,地坛是什么样的呢?明确对象:琉璃、门壁、墙、台阶、栏杆。
琉璃是浮夸的,华美夸张;门壁是炫耀的朱红之色,夺目耀眼;墙是高耸的;台阶是玉石般光滑,栏杆是精雕细刻的。
而四百年后的今天呢,琉璃剥蚀(剥落侵蚀)了;门壁的朱红淡褪(暗淡褪色)了;高墙坍圮(倒塌零碎)了;玉砌雕栏散落一地了。
此处描写一个很重要的手法就是运用了动词“剥蚀”“淡褪”“坍圮”“散落”,暗含了对比,写出了在四百年的时光流逝中,地坛前后的巨大变化。
标题既为“我与地坛”,那我呢?“在20岁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
“20岁之前是“最狂妄的”,朝气蓬勃,胆大包天,世界尽在脚下。
而之后呢,“双腿残废”,“失魂落魄”“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我与地坛的'命运是何其相似,于是作者才说跟地坛是“缘分”“有宿命的味道”,于是乎地坛成了作者“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作者在地坛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找到了自己的同类,寻求慰藉,于是“最初几年就一天到晚耗在园子里”。
在那做什么呢?“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
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总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篇1地坛,一座废弃的园子,在史铁生的生命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他残疾之后,正如其本人所说,与地坛是缘分使然,地坛在他出生四百多年的时间里他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他的祖母年轻时带着他父亲来到北京,它就一直住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的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
常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待史铁生,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史铁生对于地坛的情感是深刻的。
一个频临绝望的年轻人与一个荒芜冷落的院子相遇了,一个在人生的青壮年时期失去了双腿与一个曾经玻璃珠瓦、玉砌雕栏、如今却朱红剥落、断壁残桓横陈,有过同样喧嚣的过去有着同样失落失意的现在,弥漫在我与地坛之间的是同样同病相怜,同样生生相惜的现在。
不同的是,虽然有着同样的遭遇,但是有着同样不同内蕴的气质,一个烦躁,一个沉静,一个逃避,一个从容。
由此注定这是一次最为倾心的相遇。
如同步履艰辛、艰难疲惫的浪子,邂逅了优雅大度铅华殆尽的女性,心仪与欣赏紧跟着相遇的脚步不动声色的融入心中,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来到园中作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我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候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泽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且看到自己的影子。
从此以轮椅为伴,与一个废弃的院子相依相伴。
地坛让他思考生命、思考命运,思考人生,回忆母亲,回忆母亲的情感,思考四季,思考上帝,一座废弃的古园,长年在此写作,思考,与史铁生就有了生生相息的情感,古园也似乎有了生命,一片落叶,一声鸟鸣,都是大自然中生命的召唤,如果说,作者的散文写的真实,写的感人,写的生动,如果说他的散文的写作秘诀则是因为地坛,这座废弃的古园给作者带来灵感和情感是深刻而又真实的。
想念地坛阅读答案
想念地坛阅读答案思念地坛阅读答案1思念地坛史铁生(1)思念地坛,主要是思念它的清静。
(2)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
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 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
地坛的清静并非无声。
(3)一进园门,心便平稳。
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纯洁之气扑来,悠远、浑厚。
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惊慌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晰,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全部的心绪都看看明白。
因此地坛的清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4)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认真看他,看他到底有什么倒霉的的特点,或还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最终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突然我有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逝,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善。
我听见了那恒久而宽阔的清静。
(5)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了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
那日何日?但我始终记得那份忽临的轻松和快慰,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出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
写,真是个方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6)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
这五个字吸引了我,契合了我的心愿。
在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动身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最终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远眺。
(7)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荣耀,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讽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
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竞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责备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备课手册:06想念地坛 含解析
想念地坛本课话题——善待生命朗读——课文中的名段零度,这个词真用得好,我愿意它不期然地还有着如下两种意思:一是说生命本无意义,零嘛,本来什么都没有;二是说,可平白无故地生命他来了,是何用意?虚位以待,来向你要求意义。
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
荒诞感,正就是这样的要求。
所以要看重荒诞,要善待它。
不信等着瞧,无论何时何地,必都是荒诞领你回到最初的眺望,逼迫你去看那生命固有的疑难。
点评:境界,让人生充满韵味;自然,使生命归于纯净。
当生命被生活推向极致,往往展现出一份从容之美。
处放舟而不躁,喜迎阴晴圆缺,笑傲风霜雨雪,生命才会焕发别样光彩。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应该笑着去面对人生,不管一切如何。
——伏契克2.生命的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
——裴多菲3.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巴金4.当你做成功一件事,千万不要等待着享受荣誉,应该再做那些需要的事。
——巴斯德5.世间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劳动而能够得到的。
——爱迪生[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颓.檐(tu í) 滂.沱(p ān ɡ) 愤懑.(m èn) 惶.茫(hu án ɡ) 盎.然(àn ɡ) 葳蕤..(w ēi)(ru í) 二、多音字累⎩⎪⎨⎪⎧ (l ěi )成年累月(l éi )果实累累 倒⎩⎪⎨⎪⎧ (d ǎo )倒霉(d ào )倒春寒乘⎩⎪⎨⎪⎧ (ch én ɡ)乘机(sh èn ɡ)千乘之国 擂⎩⎪⎨⎪⎧ (l éi )擂鼓(l èi )擂台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xu ān (喧)嚣xu àn (渲)染 ⎩⎪⎨⎪⎧ b àn b àn 磕磕(绊)(绊)b àn (拌)嘴⎩⎪⎨⎪⎧ y ú阿(谀)y ú须(臾) ⎩⎪⎨⎪⎧ h én ɡ(恒)久hu án 盘(桓)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1)醒悟·省悟两者均为动词,都有“觉悟过来”之意。
高二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课件想念地坛
《想念地坛》主题与意义
主题
《想念地坛》以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为线索,通过描写地坛的四季景色和人物活动,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义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篇充满哲理的人生感悟。它告诉我们,生命是短暂的,但我们应该珍惜 每一个时刻,追求真正的自我和内心的平静。同时,文章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引导读者思考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提高现代散文阅读能力和水平
增加阅读量
多读一些优秀的现代散文作品 ,积累阅读经验和语感。
拓展阅读范围
除了课本上的选文,还可以选 择一些课外的现代散文作品进 行阅读,拓宽视野。
加强思考和感悟
在阅读过程中多思考、多感悟 ,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审美 能力。
学习鉴赏方法
学习和掌握一些现代散文的鉴 赏方法,如主题分析、情感体 会、语言品味等,提高自己的
现代散文选读策略探讨
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根据个人阅读习惯和兴趣选择阅读方式,如 默读、朗读、浏览等。
注重阅读质量
不仅要读完文章,更要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 感,品味文章的语言和艺术魅力。
制定阅读计划
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进度安排阅读计划,合理 分配时间和精力。
做好读书笔记
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有助于加深 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
“想念地坛,就像想念一位久别的亲人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地坛深厚的感 情,将地坛比作亲人,凸显了地坛在作
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那些古老的殿堂,那些静谧的院落, 那些历史的痕迹,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 里。”:通过对地坛具体景象的描述, 表达了作者对地坛文化历史内涵的敬仰
和怀念。
“我在这里找到了岁月的痕迹,也找到 了自己的影子。”:此句寓意深刻,既 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展示 了作者在思考中找到了自我与历史的联
现代散文选读《想念地坛》课例赏鉴
《想念地坛》课例赏鉴【教学目标】1.分析理解“安静”与“写作零度”的深刻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走进史铁生丰沛的精神世界,理解他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结合史铁生的人生经历理解他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
【教学方法】诵读涵泳、点拨质疑、合作探究。
【课例实录】一、导入师:2010 年的最后一天———12 月31 日,一颗坚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安详的,静静的。
他的离开,让人们沉浸在悲痛之中,更沉浸在充满敬意的怀念之中。
他,就是史铁生,他用残缺的身体道出了最为丰满健全的思想,彰显了人生价值。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想念地坛》,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去想念史铁生。
(播放视频,展示史铁生的生平、作品,渲染氛围。
)二、分析“地坛的安静”师:同学们学过了《我与地坛》,知道地坛曾在史铁生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即使离开那儿,他还会时时地想念,他想念地坛的什么?众生:想念地坛的安静。
师:文中哪些部分写到了安静?众生:1—9 段。
师:地坛有着怎样的安静?我想请一位同学读一读1—9 段,我们一边听一边思考这个问题。
(生1 朗读。
)师:非常好,读得既有感情又有情境。
大家说说看,地坛有着怎样的安静?生2:这种安静是一股清纯之气,悠远、浑厚。
生3:地坛的安静不是与世隔离,恒久而辽阔。
生4: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师(追问):安静不就是没有声音吗?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生4 思索,疑惑。
)众生(小声):不矛盾。
师:有一部分同学读出了史铁生这样写并不矛盾,你们的理由是什么?生5:地坛游人很少,所以安静,但是这里不是与世隔绝的,有着人世间的故事,有着春夏秋冬的变化,有着自然界的虫鸣声、风声、雨声,充满生机,所以并非无声。
师:当史铁生沉浸在地坛的安静中,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6:一开始他是逃到了地坛,失魂落魄,后来心便安稳了。
生7:开始时,他很无措,暗自祈求、哀怨,来到地坛后,他仿佛听到了恒久而辽阔的安静,仿佛走到了生命的起点。
《秋天的怀念》解析
《秋天的怀念》解析一、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二、创作背景三、文章结构与内容解析1. 第一部分(1 - 2段):双腿瘫痪后的暴怒无常- 文章开篇直接描写“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这里通过描写“我”对生活中平常事物的过激反应,生动地表现出“我”在遭受巨大打击后的痛苦、绝望和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 母亲对“我”的包容和担忧。
母亲总是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听着“我”的动静。
等“我”情绪稍微平稳后,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这一细节描写体现出母亲的小心翼翼,她既想让“我”发泄情绪,又时刻担心着“我”,她的爱深沉而细腻。
2. 第二部分(3 - 6段):母亲对“我”的关心与爱- 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这一情节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母亲对“我”的良苦用心。
她希望通过看花来唤起“我”对生活的热爱,让“我”从消沉的状态中走出来。
然而“我”却总是拒绝母亲,态度很不耐烦。
- 母亲的病情。
在照顾“我”的同时,母亲自己的病情却在不断加重。
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但她依然强忍着病痛,精心照顾“我”,没有在“我”面前表现出丝毫的痛苦。
这更加凸显了母亲的坚强和对“我”无私的爱。
- 母亲对“我”的临终嘱托。
当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还是关于“我”和妹妹的:“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这表明母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心中牵挂的还是自己的子女,体现出母爱的伟大与永恒。
《想念地坛》课堂案例及教学评析
《想念地坛》课堂案例及教学评析作者:汤小燕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5年第16期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6-047-01教学目标:1.体会语言的深刻内涵,理解史铁生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2.领略感性的描述与理性的思维所传达的美与力量。
教学重难点:理解“安静”“写作的零度”的内涵、关系以及蕴含的生命感悟。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讨、圈画、诵读一、导语师:同学们,在中国当代作家里,史铁生是很特殊的一位,21岁的时候他瘫痪了双腿,29岁的时候双肾开始衰竭,47岁的时候患上尿毒症,59岁的时候突发脑溢血而去世,用他生前的话来讲,他的一生“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这么评价他“他坐在轮椅上那么多年,却比很多能够站立的人更高,他那么多年不能走太远的路,却比很多能够游走四方的人有更辽阔的心。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在史铁生52岁,已经患上尿毒症以后所写的一篇议论性散文《想念地坛》,共同感悟他所坚持的文学信仰和他对生命的态度。
二、感受地坛的安静师:史铁生在双腿瘫痪以后很多年都是在地坛里度过的,我们曾经学过在他40岁的时候所写的一篇散文《我与地坛》,在那时地坛就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现在他又写《想念地坛》,他主要想念地坛的什么呢?生(齐):想念地坛的安静。
师:那么地坛有着怎样的安静呢?请结合文中描写安静的中心句或关键词回答。
生1: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绝。
生2:恒久而辽阔。
师:同学们找得很全面很准确,其中第二小节说,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安静不就是没有声音,作者怎么又说安静又说不是没有声音呢,你如何理解?生1:作者说它安静是指远离世俗的喧嚣,说它不是没有声音是指它充满自然的各种声音。
生2:安静不是没有声音,更不是死寂,它与喧嚣的世俗格格不入,却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讲解ppt
第三段感悟: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 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 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 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 的时候,让“我”看到夕阳,让“我”在满 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
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 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 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 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 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 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 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 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 并看到自己的身影。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 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 去;
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压弯了草叶轰然 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何特点?有何区别?
雕栏玉砌不复在 四壁朱颜改
残阳 废园
苍松翠 柏树幽 野草荒藤乐悠悠 正红 沉静 蜂飞 蚁动 瓢虫升空 金蝉脱壳 露珠滚动 满园草木竞相荣
地坛
母亲
精自
亲精
神然 我 情神
家
支
园
柱
小结
史铁生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 灵,在地坛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 园,使躁动的心走向宁静;在一次 一次地寻求中,终于体悟到母亲的 苦难与伟大,自己的车辙与母亲的 足迹在这个荒芜而又充满生机的园 子中融为一体,成为永恒。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 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 是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 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 感受幸福。
落日的灿烂 雨燕高歌
孩子的脚印 苍黑的古柏 草木泥土的气味 落叶的味道
《我与地坛》教材全解通
我与地坛每个人都有低迷的时刻,你能否坚强地去面对这样或那样的困境呢?史铁生就是在他生命最灿烂的季节里,遭受了最沉重的打击——双腿残废了。
如果没有地坛,没有地坛里的一草一木带给他的启迪和思考,也许他永远也走不出这生命的泥潭,永远沉迷在他自哀自怨的心境里了。
对生命的追问和思考,也就是对地坛里的一切生命的追问和思考,让史铁生再次扬起了生命的风帆。
《我与地坛》就是他在地坛这里浸泡、思考后的结晶。
让我们一起走入文章,来体会史铁生是如何对生命进行思考。
Œ感悟课程新理念文题背景感悟【走近作者】【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
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
小说记述他在初残后工作于街道小厂时的经历。
有人称誉它:“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
”《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获得《作家报》1996年十佳小说奖。
1997年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
【创作心语】我从双腿残疾的那天,开始想到写作。
孰料这残疾死心塌地一辈子都不想离开我,这样,它便每时每刻都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活着?——这可能就是我的写作动机。
就是说,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的理由。
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路上来了。
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这个史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我并没有特意地追求伤感与沉重,但由上述写作动机看,大约难免。
我的意思是:随它去吧。
说“这与我的读书和思考有关”,不如简单地说这与我的处境有关,读书和思考也是我的处境之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