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第三章

合集下载

2023修正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全文)

2023修正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全文)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社会保障基金- 第三章基本养老保险- 第四章基本医疗保险- 第五章失业保险- 第六章工伤保险- 第七章生育保险- 第八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第九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第十章社会保险待遇- 第十一章社会统筹与服务- 第十二章法律责任- 第十三章附则第一章总则本法为保障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险权益,规定社会保险的制度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保障工作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社会保障基金第一节建立和使用第一条为满足公民社会保险待遇支付的需要,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基金。

第二条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社保费的缴纳- 国家财政补助- 社会捐助及其他合法来源第三条社会保障基金用于支付社会保险待遇、保障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运行费用、开展社会保险事业以及其他用途。

第二节收入与支出管理第四条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使用应当公开透明,经济合理,依法使用。

第五条国家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和支出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确保收支平衡。

第三章基本养老保险第一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六条建立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化、个人化、市场化的养老保险制度。

第七条养老保险制度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等。

第二节养老金待遇第十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享受基本养老金待遇。

第十一条基本养老金待遇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标准确定,并根据参保人员的缴费年限、工资水平、退休年龄等因素进行计算。

第四章基本医疗保险第一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第十二条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个人缴费、政府补助的医疗保险制度。

第十三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等不同人群。

第二节医疗保险待遇第十六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第十七条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包括医疗费用的报销和给付、门诊费用的报销和给付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全文)(此文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全文的摘要)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基本养老保险第三章失业保险第四章工伤保险第五章医疗保险第六章生育保险第七章社会救助第八章社会福利第九章社会保险经办第十章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全民社会保障水平,保障人民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社会保障,是指根据国家的规定,为满足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制度规定的风险发生时所需要的基本生活和社会保障服务提供经济和其他支持。

第三条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以及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

第四条工人、职员、农民、个体工商户、城市居民和其他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制度规定的范围内享有社会保障权益。

第五条国家应当维护和发展公共社会保障事业,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参加社会保障事业。

第六条国家采取措施保障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向全覆盖、多层次、可持续方向发展。

第七条具有社会保障待遇资格的人员享有权利,但必须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

第二章基本养老保险第八条国家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行全民参保。

第九条凡在国家规定的年龄、工龄和其他条件的,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可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第十条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按照国家的统一标准和办法确定,并随经济和物价变动相应调整。

第十一条社会保险费由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

第十二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保险基金的发展,推行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

第三章失业保险第十三条国家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给予一定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和其他帮助。

第十四条失业人员按规定在规定期限内,在失业服务机构登记,参加职业介绍和求职培训,按时申请并参加失业保险待遇审查。

第十五条失业保险金按照国家的统一标准和办法确定。

第十六条失业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

西北大学,唐丽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第3章劳动合同法律制度

西北大学,唐丽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第3章劳动合同法律制度

西北大学,唐丽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第3章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在实践中,由于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不规范而导致职工与用人单位产生纠纷时有发生。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我国《劳动法》第十七条规定:“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劳动部制定了相关配套规章和文件来贯彻执行。

其中包括:《企业职工奖惩条例》(1984年)、《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1993年)以及《禁止使用童工规定》(1988年)、《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88年)、《工资支付暂行规定》(1994年)、《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1995年)、《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1997年)、《建设领域农民工权益保护办法》(2005年)等多个配套规章。

上述各种规章从宏观到微观对订立劳动合同作出了详细规定,并且要求所有用人单位必须认真学习并严格遵守,切实保障每一名劳动者都能够按照劳动合同的内容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无论是企业还是非公有制组织(如私营企业、外资企业)都应该按照《劳动法》的规定,自觉主动地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因此,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劳动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

可见,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已成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经济运行秩序,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订立劳动合同不仅仅是一项法律活动,它还涉及到许多具体事务。

如何去做?怎样才算做得好呢?鉴于目前法院受理的案件情况比较复杂,也考虑到广大读者的水平层次不齐的实际状况,我们编写了这本小册子。

希望这本小册子能给你带来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基本养老保险第三章基本医疗保险第四章工伤保险第五章失业保险第六章生育保险第七章社会保险费征缴第八章社会保险基金第九章社会保险经办第十章社会保险监督第十一章法律责任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社会保险关系,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第三条社会保险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有权查询缴费记录、个人权益记录,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咨询等相关服务。

个人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有权监督本单位为其缴费情况。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社会保险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家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资金。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事业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社会保险事业。

第六条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监管。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保障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有效运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

第七条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

第八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服务,负责社会保险登记、个人权益记录、社会保险待遇支付等工作。

第九条工会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权参与社会保险重大事项的研究,参加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对与职工社会保险权益有关的事项进行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第一章公民的基本权利第一节公民、劳动和社会保障公民对国家的第一需要是基本生活的安全保障,公民应有的最基本权利是劳动权和基本生活保障权。

劳动权和保障权属于社会法范畴。

一、公民与劳动(一)公民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二)劳动劳动产生劳动力,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

它具有如下明显特征并引起相应的社会问题:(1)劳动力与劳动者不可分割。

(2)劳动力是生产要素。

具有商品属性;劳动力是特殊商品。

(三)劳动者1.劳动者的定义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指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公民。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国家的相应义务,具体内容包括:(1)国家的义务和责任。

国家负有保障公民劳动权的义务和责任,其具体内容包括: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2)公民的劳动义务和责任。

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公民的光荣职责,劳动者都应当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劳动,国家提倡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

(四)劳动权1.公民劳动权的定义劳动权是公民权利的基石。

公民劳动权即公民劳动义务和劳动权利的统一。

具体内容如下:就业权,即获得职、业培训、工作岗位、劳动报酬和社会福利的权利;结社权,即建立、加入和退出劳动者组织的权利;参与权,即参与企业管理和分享企业利润的权利。

2.公民劳动权的意义劳动权是公民权利的基石。

公民劳动权及公民劳动义务和劳动权利的统一。

具体内容如下:1.就业权2.结社权3.参与权.学习和研究公民劳动权的现实意义在于,将就业问题提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样一个全局性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劳动法制建设,净化法制环境,明确国家、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做到在任何时期和任何条件下都能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1-4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1-4章

1:公民: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2:公民和国家的关系:中国人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在享受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3:劳动:劳动产生劳动力,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

特征如下①与劳动者不可分割②是生产要素具有商品属性,是特殊商品。

4:劳动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且年满16周岁的公民。

5:劳动者的权利义务:①国家负有保障公民劳动权的义务和责任: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 报酬和福利待遇,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②公民的劳动义务和责任:劳动是公2:法律:基于统治阶级意志制定和认可的,依特殊程序直盯盯,依托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3:法律特征:①统治阶级意志反映②规定人对物的所有权及相应权利义务③法律主体间权利义务相互依托上的公平性④科学性在于假定处理制裁的逻辑⑤国家强制实施4:法律的内容和体系:行政法,民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法,国际法。

劳动法和保障法属于社会法范畴。

1:法律科学价值:①让人透过现象看本质②用公平合理的原则规范人的意图和行为,告诉人们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③用严谨的法律规范来预测人们的行为,法官的判决, 以及追究责任,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超前性。

2:三元法律机构:一元即公法上的权利渗透到一切领域,如刑法体系。

二元即公法与私法,如民法与刑法分离。

三元在公法和私法之间存在,社会法就是三元法律结构。

3:社会法:调整发生在公法和私法领域之间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特征:①调整对象是群体或者集体之间的社会关系②法律宗旨是维护社会群体利益协调群体之间 利益③基本原则是维护公平和谐社会关系,消除歧视,创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④运行机制包括合同协议进行的结社自治对话合作。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自测题库第三章复习课程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自测题库第三章复习课程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自测题库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题目1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

选择一项:A. 劳动合同B. 劳务合同C. 雇佣合同D. 培训合同反馈你的回答不正确正确答案是:劳动合同题目2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下列关于劳动合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选择一项:A. 劳动合同具有从属性B. 劳动合同是实践性合同C. 劳动合同是双务合同D. 劳动合同往往涉及第三人的物质利益关系反馈你的回答不正确正确答案是:劳动合同是实践性合同题目3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我国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的订立,()选择一项:A. 必须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同时使用B. 可以采取书面形式C. 应当采取书面形式D. 采取口头形式反馈你的回答不正确正确答案是:应当采取书面形式题目4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用人单位向劳动者付赔偿金的标准是()。

选择一项:A. 按应付金额的10%以下B. 按应付金额100%至150%以下C. 按应付金额20%以下D. 按应付金额50%以上至100%以下反馈你的回答不正确正确答案是:按应付金额50%以上至100%以下题目5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劳动合同中当事人双方约定的具体的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

选择一项:A. 由当事人自由约定B. 可以低于集体合同的规定C. 由劳动行政部门规定D. 不能低于集体合同的规定反馈你的回答不正确正确答案是:不能低于集体合同的规定题目6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依据《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超过()。

选择一项:A. 6个月B. 12个月C. 1个月D. 2个月反馈你的回答不正确正确答案是:6个月题目7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根据《劳动合同法》第19条的规定,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

选择一项:A. 2个月B. 6个月C. 12个月D. 1个月反馈你的回答不正确正确答案是:1个月题目8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件)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件)
· (四) 司法实践中劳动法早已被确认为一个 独立的法律部门
· (五) 劳动法与民法 、经济法及行政法的区 别
· 二 、劳动法的渊源: 即劳动法律规范的具体表现 形式
1 、宪法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有关劳动问题的基本
法 3 、国务院制定的劳动行政法规 4 、 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劳动规章 5 、地方性劳动法规
· 第三 , 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 性。
· 第四 , 劳动关系具有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的二重 性。
· 第五 , 劳动关系以劳动的给付为主要内容。
思考与讨论
· 1 、 P6案例 · 2 、 P7思考
(二) 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某些关系也是劳 动法的调整对象
· 1 、劳动力管理方面的关系 · 2 、劳动力配置服务方面的关系 · 3 、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
劳动主体1
(社会组织)
劳动关系
劳动主体2
(劳动者)
劳动主体3
(劳动者)
劳动主体4
(用人单位)
劳动法上的劳动关系
· 3 、劳动关系的特征P6-8
· 第一 ,劳动关系的主体 ,一方是劳动者 ,另一方 是用人单位 。即劳动者的劳动力与用人单位提供 的生产资料相结合 , 是一种他我结合。
· 第二 , 劳动关系必须产生于劳动过程中。
)
A. 国家机关通过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建立的劳动关系
B. 国有企业中的劳动关系
C.农村承包经营户之间的相互帮工所形成的所形成的关系
D.合伙企业中的劳动关系 3、下列属于劳动法调整范围的是( )
A.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中的非合同劳动关系
B.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机关工作人员与其所在单位 之间的劳动关系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案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案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案第一章:劳动法的概念与特征1.1 劳动法的定义1.2 劳动法的特征1.3 劳动法的性质和作用1.4 劳动法与劳动合同的关系第二章: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2.1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2.2 劳动者的基本义务2.3 特殊劳动者的权益保护2.4 劳动者权益的实现与保障第三章:劳动合同的签订与管理3.1 劳动合同的概念与特征3.2 劳动合同的签订3.3 劳动合同的履行与管理3.4 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第四章:劳动争议的处理4.1 劳动争议的定义与分类4.2 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4.3 劳动仲裁的概念与特征4.4 劳动仲裁的程序与法律效力第五章: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与制度5.1 社会保障法的定义与特征5.2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5.3 我国社会保障法的体系结构5.4 社会保障法的实施与监管第六章:社会保险法律制度6.1 社会保险的概念与类型6.2 养老保险法律制度6.3 医疗保险法律制度6.4 失业保险与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第七章:社会福利法律制度7.1 社会福利的概念与内容7.2 我国社会福利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7.3 公共福利与特殊群体福利7.4 社会福利的发放与管理第八章:劳动保护与职业卫生法律制度8.1 劳动保护的概念与内容8.2 职业卫生的基本要求8.3 劳动保护与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8.4 劳动保护与职业卫生的监管与实施第九章:劳动就业法律制度9.1 劳动就业的概念与原则9.2 就业促进政策与措施9.3 失业保险法律制度9.4 特殊群体的就业保障第十章:劳动法律责任与争议处理10.1 劳动法律责任的种类与承担10.2 劳动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10.3 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10.4 劳动法律责任的执行与监督第十一章: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与exceptions 11.1 劳动法的适用对象11.2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11.3 不适用劳动法的情况11.4 例外情况下的劳动关系处理第十二章:劳动法的修订与更新12.1 劳动法的修订背景12.2 劳动法的修订过程12.3 劳动法的最新变化12.4 劳动法的未来发展趋势第十三章: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国际比较13.1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国际现状13.2 不同国家的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比较13.3 国际劳工组织与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13.4 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发展第十四章: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实施与监督14.1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实施机制14.2 政府部门在实施与监督中的作用14.3 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参与14.4 违法行为的查处与惩罚第十五章: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教育与培训15.1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育的重要性15.2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育的目标15.3 教育与培训的方法和手段15.4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育与培训的实施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劳动法的定义与特征:理解劳动法的基本概念,把握劳动法的特征,如劳动法的社会性、强制性、综合性等。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自测题库第三章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自测题库第三章

v1.0 可编辑可修改一、单项选择题题目1未回答满分标记题目题干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

选择一项:A. 劳动合同B. 劳务合同C. 雇佣合同D. 培训合同反馈你的回答不正确正确答案是:劳动合同题目2未回答满分标记题目题干下列关于劳动合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选择一项:A. 劳动合同具有从属性B. 劳动合同是实践性合同C. 劳动合同是双务合同D. 劳动合同往往涉及第三人的物质利益关系反馈你的回答不正确正确答案是:劳动合同是实践性合同题目3未回答满分标记题目题干我国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的订立,()选择一项:A. 必须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同时使用B. 可以采取书面形式C. 应当采取书面形式D. 采取口头形式反馈你的回答不正确正确答案是:应当采取书面形式题目4未回答满分标记题目题干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用人单位向劳动者付赔偿金的标准是()。

选择一项:A. 按应付金额的10%以下B. 按应付金额100%至150%以下C. 按应付金额20%以下D. 按应付金额50%以上至100%以下反馈你的回答不正确正确答案是:按应付金额50%以上至100%以下题目5未回答满分标记题目题干劳动合同中当事人双方约定的具体的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

选择一项:A. 由当事人自由约定B. 可以低于集体合同的规定C. 由劳动行政部门规定D. 不能低于集体合同的规定反馈你的回答不正确正确答案是:不能低于集体合同的规定题目6未回答满分标记题目题干依据《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超过()。

选择一项:A. 6个月B. 12个月C. 1个月D. 2个月反馈你的回答不正确正确答案是:6个月题目7未回答满分标记题目题干根据《劳动合同法》第19条的规定,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

选择一项:A. 2个月B. 6个月C. 12个月D. 1个月反馈你的回答不正确正确答案是:1个月题目8未回答满分标记题目题干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

社保法第三章第九条解读

社保法第三章第九条解读

社保法第三章第九条解读
社保法第三章第九条的全文内容如下:
工会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权参与社会保险重大事项的研究,参加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对与职工社会保险权益有关的事项进行监督。

释义和理解:
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

凡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或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承认工会章程,都可以加入工会。

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参与社会保险重大事项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机关在组织起草或者修改直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有关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规章时,应当听取工会意见。

(2)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涉及职工利益的有关社会保险的重大问题,应当听取同级工会的意见。

(3)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社会保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时,应当吸收同级工会参加研究,听取工会意见。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召开会议或者采取适当方式,向同级工会通报政府的有关社会保险的重要工作部署和与工会工作有关的行政措施,研究解决工会反映的职工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第三章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第三章

2.用人单位的义务 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
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 报酬,以及劳动者希望了解的其他与订立和 履行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情况,支付劳动报 酬,提供约定的劳动条件,提供符合法定标 准的安全卫生条件,安排劳动者休息休假, 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机会,依法交纳社会保 险费用等。
劳动行政主体
(1)专门行使劳动行政职权的国家劳动行政机关, 即劳动行政主管机关。我国《劳动法》第9条规定: “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主管全国劳动工作。县级以 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 劳动工作。”
(2)兼有劳动行政管理职能的其他行政机关,如卫生 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行业主管行政 机关等。
劳动者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 条件
①达到法定年龄。我国劳动法将就业年龄规 定为16周岁,禁止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 人;某些特殊职业如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 单位确需招用未满16周岁的人(如演员、运动 员)时,须报县以上劳动行政部门批准。
②具有劳动能力。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属于自 身生理因素,而不是由法律规定的。根据自 然人的生理状况,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一般表 现为三种情况,即有完全劳动能力、有部分 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
(二)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1.概念和分类
劳动服务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服务主体与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服务过程中 依据相关的劳动法律规范和民事法律规范而 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根据服务的内容不同,劳动服务法律关系可 以分为就业服务法律关系、职业培训服务法 律关系等;
根据劳动服务是否具有营利性,可以将劳动 服务法律关系分为有偿性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与无偿性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素划分 按照劳动者的人数划分 按照劳动者的户籍类型不同划分 按劳动者是否兼职划分

2014年自考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第三章资料

2014年自考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第三章资料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第三章工伤保险的作用1.工伤保险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一种组成部分,是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是国家对劳动者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劳动者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

工伤保险的实施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达的标志。

2.实行了工伤保险,保障了工伤职工医疗以及基本生活。

伤残抚恤和遗属抚恤,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职工和家属的后顾之忧。

工伤保险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职工的尊重,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3.建立工伤保险有利于促进安全生产,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工伤保险与生产单位的改善劳动条件.防病防伤.安全教育.医疗康复.社会服务等工作紧密相联,对提高企业和职工的安全生产,防止或减少工伤.职业病,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4.工伤保险保障了受伤害职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妥善处理事故和恢复生产,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维护社会安定。

工伤保险的原则工伤保险制度是世界各国立法较为普遍.发展最为完善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工伤保险制度遵循的普遍原则有:1.责任补偿原则又称为无过失补偿原则。

它包含两层意义:一是无论职业伤害责任主要属于雇主或者第三者或自已个人,受伤害者应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二是,雇主不承担直接补偿责任,由工伤社会保险机构统一组织工伤补偿,而一般不需要通过法律程序和法院裁决。

这样做,既可以及时.公正地保障工伤待遇,又简化了法律程序,提高效率。

使雇主解脱了工伤赔偿事务,有利于集中精力搞经营。

按照这一原则建立工伤保险基本消除了雇主责任制的弊端。

2.风险分担.互助互济原则这是社会保险制度中的基本原则,首先是通过法律,强制征收保险费,建立工伤保险金,采取互助互济的办法,分担风险。

其次是在待遇分配上,国家责成社会保险机构对费用实行再分配。

这种基金的分配使用,包括人员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调剂。

它可以更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3.个人不缴费的原则工伤保险由单位缴纳,职工个人不缴纳任何费用,这是工伤保险与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的区别之处。

精编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第三章资料

精编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第三章资料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
五、用人单位团体
• 用人单位团体,又称用人单位组织、雇主团 体、企业代表组织等,是由用人单位依法组 成的,旨在代表、维护和增进各用人单位 (雇主)在劳动关系中的共同利益而与工会 抗衡和交涉的团体。
• 在我国劳动法主体结构用人单位团体的缺位 给我国劳动法制建设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关系的参加者之间 依据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一种权利和义务 关系。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
• (二)劳动法律关系与相邻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 1、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 • 联系: • (1)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形成的客观依据。 • (2)劳动法律关系对劳动关系具有一定的“反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材
普通高等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
二、个别劳动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 (一)以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不同内涵为划 分标准
• 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 劳动者承担的义务。 • (二)以双方当事人义务的性质为划分标准 • 1、受雇人的义务; • 2 雇佣人的义务。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
(二)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 与劳动行为能力与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 为能力的区分:
• 1、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同时产生,统 一而不可分割。
• 2、只有年满法定最低就业年龄的公民才可以取 得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人单位的劳动行为能力,是指用人单位依法能够 以自己的行为实际行使用人权利和履行用人义务的 资格。表现为为职工提供劳动条件和劳动待遇的能 力。
(3)用人单位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 特点
用人单位的劳动权利能力、劳动行为能力与 其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相比较,受 国家的干预较严格。
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之间 已形成的劳动法律关系,由于一定的客观情况的出 现而引起法律关系中某些要素的变化。
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之间 原先设立的劳动法律关系依法解除或终止的情况。 亦即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的消灭。
二、劳动法律事实
(一)概念
联系
(1)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 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形 式。
(2) 现实的劳动关系唯有取得劳动法律关系的 形式,其运行过程才有法律保障。
区别: (1) 所属范畴不同。 (2) 前提不同。 (3) 内容不同。 (4)范围不同。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第三章
劳动法上的法律关系
劳动法中的法律关系是由劳动法律关系与劳 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等附随 法律关系构成的法律关系体系。
劳动法律关系是基础法律关系,也称第一性 法律关系,居于核心层次;
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等附 随法律关系处于辅助层次,也称第二性法律 关系 .
第一节 劳动法律关系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 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在我国,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 行为。
第三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一、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概念
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 依法确立劳动法律关系,从而在双方之间产生相互 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2.劳动者的义务
有完成劳动任务、提高劳动技能、执行劳动 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以 及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等
(二)用人单位的权利与义务
1.用人单位的权利
用人单位有通过与就业者的双向选择自主招 录的权利,有了解劳动者与订立和履行劳动 合同直接相关的年龄、身体状况、工作经历、 知识技能以及就业现状等情况的权利,有保 护自己的商业秘密的权利等。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
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 义务关系。 它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是劳动关系 为劳动法调整的结果。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联系和区别
劳动者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 条件
①达到法定年龄。我国劳动法将就业年龄规 定为16周岁,禁止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 人;某些特殊职业如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 单位确需招用未满16周岁的人(如演员、运动 员)时,须报县以上劳动行政部门批准。
②具有劳动能力。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属于自 身生理因素,而不是由法律规定的。根据自 然人的生理状况,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一般表 现为三种情况,即有完全劳动能力、有部分 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
第一,它的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
第二,它具有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 的特性。
第三,它具有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特性。
第四,劳动法律关系是围绕劳动者的保护与劳动力 的使用而展开的。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
按照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同划分 按照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是否具有涉外因
2.用人单位的义务 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
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 报酬,以及劳动者希望了解的其他与订立和 履行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情况,支付劳动报 酬,提供约定的劳动条件,提供符合法定标 准的安全卫生条件,安排劳动者休息休假, 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机会,依法交纳社会保 险费用等。
用人单位,是指依法招用和管理劳动者,并 按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向劳动者提供劳动条 件、劳动保护和支付劳动报酬的单位。
(一)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 为能力
劳动权利能力,是指劳动者依法享受劳动权 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它是劳动者参与 劳动法律关系成为主体的前提条件。
劳动行为能力是指劳动者能以自己的行为参 与劳动法律关系,实际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 的能力。
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权利是两个不 同的概念。
劳动权利能力不是劳动权利本身,它只是享 有劳动权利的前提。
劳动权利是具体权利,主观上的权利 .
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特征:
第一,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 力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第二,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必须由 劳动者本人实现。
第三,某些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 为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用人单位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用人单位的劳动权利能力,是指用人单位依法享有 用人权利和承担用人义务的法律资格。
用人单位不同,其劳动权利能力的范围也不同。
制约因素表现为国家允许用人单位使用劳动力的限 度和要求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条件和劳动待遇的限度。
素划分 按照劳动者的人数划分 按照劳动者的户籍类型不同划分 按劳动者是否兼职划分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来自的要素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 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取收入为主要生活来 源的自然人。包括我国公民、外国人、无国 籍人。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依照劳动法规定,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享有的劳动权利和承 担的劳动义务。
(一)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1.劳动者的权利.
劳动就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权、休假权、 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社会保险和福利权、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权、结社权与集体协商权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