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棉花黄萎菌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系初步鉴定

合集下载

棉花枯、黄萎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棉花枯、黄萎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用 烟雾 机动力 大 、 耗药量少 、 药液 浓度高 、 烟雾弥
多半 是老 弱病残 , 棉花 中后 期管 理粗放 , 、 、 蕾 花
铃期脱肥 现象严重 , 导致棉 花长势弱 , 抗病性 、 耐
轻发 病 ;三是 土壤 消毒 。结 合灌 溉可 掺人 高锰
酸钾 、 石灰 等药 剂 , 杀灭 病菌 有一 定 的效果 ; 对
病性 能差 , 有利 于枯黄 萎病 和其 它病 害发生 。
的综 合治理 , 为棉花 提供 良好 的生态 环境 , 确保
— —
4 — 4 —
病虫分析
嘲 比 楫 保
21 0 2年第 5期 总第 13期 3
d 提 高耕 作 和栽 培技术 , ) 实行精 耕 细作 , 提 高复种 指数 , 变农 作 物种植 结构 , 改 尽量 种植 经 济价值 高蝗 虫 不喜食 的作 物 ( 如豆科 、 类 等) 薯 ,
22 选 用 抗 病 品 种 .
进 病害 的蔓延 , 温 干旱不 利于发 病 , 势低 的 高 地
丘 洼地 , 以及 黏土 地在 汛期 易积水 , 易感染 病 容
害 。因此气 候 因素是 棉 花枯 黄萎病 发生 蔓延 的
主要 因素 。
15 种 植 密 度 -
选 用经 济性 状好 的抗 病 品种是 防病 夺 高产 的根本 途径 。 目前 , 国生产 上可供选 用 的抗枯 我 萎病 品种较 多 , 常 只有 抗枯萎 病 、 通 耐黄 萎病 的 品种 可供选择 。
生环境 , 蝗虫 的天敌一 蜘蛛 、 对 鸟类 、 蛙类 等要保
护它们在 沟坝 、 土坡 、 高地等 栖息场所 , 使其 能安
全 繁殖 , 殖 天 敌 。 增
b 推 广农户 养鸡 、 ) 养鸭 灭蝗 。 蝗虫 一般 只有 两个月左 右 的生命期 , 蝗虫 出生两周左右 是生 在 物灭 蝗 的最 佳 时期 , 时蝗虫 不会 飞 , 鸭 吃起 这 鸡

棉花黄萎病研究进展

棉花黄萎病研究进展

• 土壤湿度与不同栽培方式也会影响微菌核的数量, 水旱轮作、病田长期淹水、微菌核数量下降较快, 如果重病田与一般旱作物轮作,由于大丽轮枝菌 寄主范围广,对土壤微菌核的密度影响不大。土 壤内的化学农药也会直接影响微菌核的数量,如 土壤处理剂棉隆可减少微菌核的数量,三环唑是 抑制微菌核黑色素的形成:同样土壤内的微生物 分泌的胞外毒素,也可以抑制微菌核的萌发形成, 如棉田青霉菌、黑曲霉菌、黑根霉菌等。
(2)病原轮枝菌变异的研究:
• 轮枝菌系半知菌真菌,菌丝融合产生异核现象和 准性生殖已经被证明(Puhalla 1994),任何阻 碍菌丝间菌丝融合,异核体的形成均会引起遗传 性变异。在自然界,异核体很不稳定容易恢复为 它的同核体,影响异核体现象环境条件也有其重 要作用。黄萎病菌在21-34℃条件下,21℃异核 是稳定的,30℃菌丝不能融合,异核体不能形成, 葡萄糖和矿物质营养有利于异核体的形成,而光 则抑制菌丝融合。
• 病原菌的同工酶分析在真菌遗传变异中的应用已 被广泛应用,这是生化分析病菌变异;近几年普 遍应用根据菌系在温度、光、PH值、矿物营养等 条件下生长情况来确定菌株的生理生化,利用抗 药性作标记,判断是否有异核体产生,利用互补 性营养缺陷型菌株在最低生长培养基上配对培养, 两菌株的生长菌丝在相接处发生菌丝融合,形成 异核体或野生型省长,表明菌株间亲和,反之, 则不亲和。王克荣曾应用此技术开展不同菌株的 亲和性区划的研究。如对13种寄主植物上的57黄 萎病菌菌株进行亲和性测定,结果可区划为3个亲 和群;而分离来自常熟、南通棉株上的落叶型菌 株可与美国T9归一群,而分离来自辣根上的菌株 与南京棉花上的菌株归一群,其余46个分离自茄 子、辣椒、向日葵、芝麻、红麻、黄蜀葵、紫丁 香、翠菊、甜叶菊等上的菌株另归一群,等等。 亲和性强弱则可反映遗传亲缘关系的近,这是应 用生理测定遗传变异。

棉花黄、枯萎病品种(材料)抗病性鉴定

棉花黄、枯萎病品种(材料)抗病性鉴定

落叶型症状主要特点是叶片突然萎垂,几天 后即脱落成光秆,最后植株枯死。其根、茎维管 束均变为褐色,但较枯萎病变色浅。
第二部分 棉花黄、枯萎病病原及症状识别
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症状
Complete defoliation and regrowth from the base of a plant colonized by a defoliating pathotype (USA)

第二部分 棉花黄、枯萎病病原及症状识别
棉花枯萎病——症状 两片子叶时便可表现症状,到现蕾期达到发病高 峰,幼苗期发病往往造成大量死苗。夏季高温后,病 害发生趋势逐渐下降,秋季多雨,气温下降,病害发 生趋势可再度发展。棉株被枯萎病菌侵染后,可引起 叶片变色、皱缩、萎蔫、加厚变脆,直至干枯脱落, 植株矮化,节间缩短,甚至枯死。有的病株呈半边枯 死,半边存活,棉花枯萎病主要症状分为5个类型: 1)黄色网纹型; 2)黄化型; 3)紫红型;
475thousand bales
19.
20.
Kazakhstan
Nigeria
450thousand bales
450thousand bales
Top
Mid
dle
Bot
tom
25,500
4,400
0
G. arboreum (tree cotton )
G. hirsutum(upland cotton)
积达31万亩,损失皮棉200多万担。1993年棉花黄萎 病在内地棉区暴发成灾,重病田面积达到2000万亩 左右,损失皮棉150多万担。
危害损失
棉花枯萎病株,不同的发病级别与健株相比造成的籽棉减 产百分率分别为: Ⅰ级32.0 %; Ⅱ级52.9 %; Ⅲ级68.7 %; Ⅳ级 83.4 %。棉花黄萎病株不同的发病级别与健株相比所造成的 籽棉减产百分率为Ⅰ级30.3 %; Ⅱ级51.9 %; Ⅲ级68.4 %; Ⅳ 级86.7 % (作物学报,2003) 。在产量各因素中,单株结铃 数受病级影响最大,其次是铃重,再次是衣分(棉花学报, 1995)。

棉花黄萎病抗源对不同生理型菌系的抗性分析

棉花黄萎病抗源对不同生理型菌系的抗性分析
的陆地棉 抗黄萎 病新 材料 , 其 主要 原 因在 于 2个 方
1材 料 和 方 法
1 . 1材 料
面: 其一 , 棉 花黄 萎 病 菌 在全 国主 产棉 区存 在 着 大
量不 同 的生 理小 种 ; 其二 , 育 种 材 料 中严 重 缺 乏 广
棉花 黄萎病 抗源 材料 9 4 — 5 6 D、 文 5由中 国农 业 科学 院植 物保护 研究所 提 供 , 黄 萎病 感 病对 照 材 料
中国棉 花 ・ 棉 花 黄 萎 病 抗 源 对 不 同生 理 型 菌 系 的抗 性 分 析 ・ 2 0 1 3 , 4 0 ( 9 ): 2 8  ̄3 0
棉 花 黄 萎病 抗 源 对 不 同生理 型 菌 系的抗 性 分析
吴巧 娟 。 肖 松 华 , 刘剑 光 , 赵 君
( 江苏省 农 业科学 院经济 作物研 究所/ 农 业部长 江下 游棉花 与油菜 重 点实验 室 , 南京 2 1 0 0 1 4 )
同 。本 研究 于 2 0 1 1 —2 0 1 2年分 别 在 2个 棉 花 黄萎
病菌系 B P 2和 V9 9 1人 工 病 圃, 对 9个 棉 花 材 料 ( 系) 进 行黄萎 病抗 性鉴定 , 分 析 同一 抗 源对 不 同 生
直接经 济损 失 1 6亿 ~2 0亿元 , 已经成 为 当前 棉花
An a l y s i s o f Re s i s t a n c e f o r Di f f e r e n t Co t t o n Cu l t i v a r s t o Di f f e r e nt Ve r t i c a l l i u m d a hl i a e S t r a i n s
Ac a l a 9 0 、 D e l c o t 3 4 4 、 S i o k r a V1 5等对 枯斑 、 黄斑 型 黄 萎病具 有一定 的抗 性 , 但 至今 尚未发 现 高抗 落 叶

河北省棉花黄萎病菌致病性与ISSR遗传分化

河北省棉花黄萎病菌致病性与ISSR遗传分化

Cot n Gr wigAr a f t o n e s o b i r vn e o He e o ic P
W ANG o n n ,ZHAO Gu — i g Guiy a ,YUE a — i -u n Xio we ,LI Zh — un,ZHANG Ya ,ZHANG Guiy n ik n — i ,W U Liq a , ANG n f n MA - i g — ing W Xi g-e , Zhiy n
棉 花 学 报 Co o ce c 2 1 2 ( ) 3 8 3 7 l n S in e 0 2,4 4 :4 ~ 5
河北省棉花黄萎病 菌致病性与 IS S R遗传分化
王 国宁 , 贵元 , 晓伟 , 志坤 , 赵 岳 李 张 艳, 张桂寅 , 吴立 强 , 王省 芬 , 马峙英
种 类型( I型 、I 和I 型)分 别 占供 试 菌 系 的 5 . ,1 % 和 2 .%。在 供 试 菌 系 中存 在 比落 叶型 菌 系 致 病 I型 I I , 1 % 2. 9 2 6 9 力还 要 强 的非 落 叶 型 菌 系。基 于 病情 指 数 的聚 类分 析 结 果 表 明, 北 省 棉 花黄 萎 病 菌 系存 在 明 显致 病 力 分化 . 河 但 与地 理 来 源 无 关。 菌 核 型 菌 系和 中 间型 菌 系 多表 现为 强致 病 力 或 中等 致 病 力 . 而菌 丝 型 菌 系 的 致 病 力 变 化 较 大。在 16个 IS 标 记 中 ,0个 属 于 多态 性标 记 , 态 性位 点 百 分 率达 5 . 。 于 IS 的 聚 类分 析 结 果 3 SR 8 多 88 基 % SR
文 章 编 号 :0 2 7 0 ( 0 2 0 .3 8 1 1 0 。8 7 2 1 ) 4 0 4 . 0

棉花黄萎病

棉花黄萎病
棉花 黄萎病
中文学名 :棉花黄萎病 病原中文名 :大丽花轮枝孢和黑白轮枝菌
病原拉丁学名: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
病原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危害部位:茎秆、枝条、叶柄
戳我 啊!
一、病害症状
二、病原特征 三、病害循环
四、发病条件
五、防治方法
一、病害症状
三、病害循环
四、发 病条件
1.气候 发病最适温度为25-28摄氏度,低于25摄氏 度或高于30摄氏度发病缓慢。夏季多雨水,而温 度略低时,有利于发病。 2.耕作栽培 棉田连作时间越长,发生越重。棉 田积水,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田间湿度大, 有利于发病。 3.棉花的种与品种 未发现有免疫的品种和品系, 海岛棉抗、耐病能力较强,陆地棉次之,中棉偏 向感病。偏施氮肥或施用带菌粪肥杂肥,加重发 病。 4.棉花生育期 棉株现蕾期前抗病、现蕾后感病。
2.种植抗病品种 如陕401,陕416, 中棉12号,1155, 2037,69-21,78088,86-6等。
棉花黄萎病初期叶
棉花黄萎病中期病叶
棉花黄萎病病株
二、病原特征
中国棉区该病害病原主要为大丽 花轮枝孢(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 .)。半知菌亚门轮枝孢属 1.大丽轮枝菌培养基上形成大 量黑色微菌核。微菌核近球形。 分生孢子梗轮状分枝。分生孢子 无色,单孢,长卵圆形(如左 图)。 2.棉花黄萎病菌存在生理分化 现象,不同地区的菌种致病力有 显著差异。 3.棉花黄萎病菌的寄主范围很 广,寄主植物达250种以上。
1.保护无病区 加强 植物检疫,做好产 地检疫,保护无病 区,禁止从病区引 种或调种,建立无 兵良种繁殖基地。
Hale Waihona Puke 五、防 治方法3.生物防治 芽胞杆菌 属(Bacillus)和假单胞 属(Pseudomonas)细 菌的某些种能有效地抑 制大丽轮枝菌生长。木 霉(Trichoderma spp.)菌 肥,有防病增产作用。

关于棉花枯、黄萎病防治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棉花枯、黄萎病防治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棉花枯、黄萎病防治研究的文献综述棉花黄萎病、枯萎病是棉花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近几年黄萎病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已成为制约运城棉花生产的主要因素。

棉花枯,黄萎病自1983年第一次普查以来,发病范围和危害程度逐年加重。

根据11年的病田档案分析,枯萎病田在260公顷左右,黄萎病田在600公顷左右。

11年累计损失皮棉46.83万-70.21万公斤,经济损失231.13万-346.65万元。

因此了解棉花黄枯死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正文:1.症状:棉花黄萎病苗期发病很少,从现蕾至结铃期形成发生高峰,开始植株下层叶片边缘和主脉间发生不规则淡黄色病斑,逐渐扩大转白,但主脉仍保持绿色,所以群众称“西瓜叶”。

有时叶缘稍卷,叶片不平,最后成为褐色掌状斑驳脱落。

轻病株落叶少,重病株叶片除主脉附近叶肉保持绿色外,其余都是黄色或褐色枯斑,最后脱落成光杆,或仅留1~2 片顶叶,有时在主茎基部抽生细小新枝。

枯、黄萎病的根、茎、叶柄的木质部,剖开后均变成黑褐色。

棉花枯萎病的侵染和为害,受气候条件、棉花生育阶段和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1)气候条件棉花苗期土温达到20oC,染病棉株开始表现症状,25~30oC,进入发病高峰,30oC以上病情受抑制。

因此,黄河流域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发病高峰。

土壤湿度大使地温降低,发病较重。

(2)棉花生育阶段据试验,棉花无论哪个时期播种,都是蕾期发病最重。

(3)栽培管理无病土营养钵育苗移栽有利于减少苗期病害;前期中耕可以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可减轻病害;棉田大水漫灌,增加土壤湿度,降低地温,利于发病;单施氮肥发病较重,氮、磷、钾混施有利于减轻病害;连作病害重,轮作病害轻,但不能杜绝菌源;据研究,棉田许多杂草是枯萎病的不显症寄主,虽不显症状,但带有病菌,是传病的中间介体,所以杂草多的棉田易发病;施用芽前除草剂不当,根系受损伤,病害重;喷施缩节胺和腐殖酸等生长调节剂有减轻病害的作用2.棉花枯、黄萎病防治研究:(1)中国棉花抗枯、黄萎病品种的抗性与DNA指纹图谱研究本研究以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展抗病育种研究以来培育的143份品种和14份国外品种为材料,在河北农业大学田间病圃进行枯、黄萎病抗性鉴定,分析抗枯、黄萎病品种的病情指数变化规律。

棉花黄萎病菌

棉花黄萎病菌

棉花黄萎病菌摘要:棉花黄萎病菌是由境外引入的一种植物病菌,尤其是对棉花的影响较大,而且对产量的影响正在逐年加重。

国内已经对该菌作出了大量研究,而且不同地区的该病菌有其不同的特性及致病性。

棉花中还未发现有较强抗病能力的品种,但可通过生物防治等方法来处理。

关键字:大丽轮枝菌菌丝菌核致病木霉菌生物防治温度培养防治中文名:棉花黄萎病菌拉丁文名: 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 et Berth门:真菌门亚门:半知菌亚门纲:丝孢纲目: 丛梗孢目科:丛梗孢科属:轮枝孢属原产地:美国弗吉尼亚州入侵地:80年代末,发病遍及18个省(市、自治区)的478个县(市),93年发病面积达270余万hm2寄主:棉花黄萎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寄主植物达250种以上。

形态特征:大丽轮枝菌培养基上形成大量黑色微菌核。

微菌核近球形。

分生孢子梗轮状分枝。

分生孢子无色,单孢,长卵圆形菌落类型根据培养基中菌落的特点,棉花黄萎病菌可分为3种培养类型,即菌核型,菌丝型,中间型。

菌核型:在菌落上产生菌丝和大量微菌核,菌落中间产生白色气生菌丝团,基质内布满黑色微菌核。

菌丝型:菌落上气生菌丝发达,呈绒毛状,培养两周后仍未有黑色微菌核出现。

中间型:菌落上气生菌丝少,有黑色微菌核。

菌落类型和致病性强弱有一定的相关性。

一般的菌丝型致病性较弱或属于中等致病性,而菌核型和中间型有强的致病性。

江苏省对采集样本的分析的黄萎病菌丝型菌株占45.5%.早期分离鉴定出的落叶型菌株Vi51和VDs属于菌丝型,用于棉花品种抗病性病圃鉴定的菌株BP2属于中间型菌株.液体培养时,菌丝型菌株培养液的颜色呈淡黄色或黄绿色.苗期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菌丝型菌株与中间型菌株BP2相比,表现出发病早的特点.症状类型黄萎病一般在现蕾后开始发生,开花结铃期达到高峰。

根据其症状可分为两种类型:普通型和落叶型.但两者其根,茎维管束均变为褐色。

棉花种质资源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

棉花种质资源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

棉花种质资源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一、引言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是黄萎病对棉花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提高棉花品种的抗病性,进行黄萎病抗性的剖秆鉴定是至关重要的。

剖秆鉴定是通过观察和测量剖开的植株的茎杆部分,来评估植株的抗性程度。

本文将对棉花种质资源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二、材料和方法1.材料选取不同的棉花品种或者杂交种作为研究对象,确保其来源真实可靠,并且能够代表不同的抗病类型。

2.方法(1)黄萎病接种:选取健康的黄萎病菌悬浮液,采用叶盘法或者土壤培养法进行接种,使得植株受到一定程度的感染。

(2)剖秆观察:在植株受到一定程度的黄萎病感染后,选择代表性的植株进行剖秆观察,观察植株的茎杆部分的黄萎病症状和程度。

(3)数据统计:对观察到的黄萎病症状和程度进行数据记录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品种或者杂交种的抗病性差异。

三、结果对不同棉花品种或者杂交种进行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后,得到了以下的结果:1.观察到的黄萎病症状主要有茎基处弯曲、叶片枯黄、生长迟缓等,严重感染的植株甚至出现死亡。

2.不同品种或者杂交种表现出了明显的抗病性差异,有些品种受到轻微感染后,症状较轻并且恢复迅速;而有些品种则表现出了较强的感染和抗性较差的特点。

3.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存在着不同品种或者杂交种在抗病性上的显著差异,可以鉴定出一些具有较强抗性的棉花材料。

四、讨论1.黄萎病对棉花生长和产量具有较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棉花的种质资源利用和品种改良。

2.通过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可以鉴定出一些具有较强抗病性的棉花种质资源,为后续的品种改良和育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棉花种质资源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可以有效地评估棉花品种的抗病性,为棉花生产和科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指导,有助于推动棉花育种和生产的发展。

棉花抗黄萎病生理生化机制研究进展

棉花抗黄萎病生理生化机制研究进展

!"!#$%"&!'()*,-犘犾犪狀狋犘狉狅狋犲犮狋犻狅狀收稿日期: 20230301 修订日期: 20230427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27021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D1400300) 通信作者E mail:李冉liran01@caas.cn;戴小枫daixiaofeng_caas@126.com棉花抗黄萎病生理生化机制研究进展张烨婧1, 陈捷胤1,2, 李 冉1,2 , 戴小枫1,2 (1.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2.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昌吉 831100)摘要 棉花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是影响世界大宗农产品及下游纺织品贸易格局的战略性产业。

由大丽轮枝菌犞犲狉狋犻犮犻犾犾犻狌犿犱犪犺犾犻犪犲引起的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的头号病害,严重影响棉花产量与质量。

黄萎病菌侵染过程中会激发棉花植株产生一系列防御反应,如组织结构抗性变化、植物激素信号通路响应及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等。

目前,已从棉花中挖掘出大量响应黄萎病菌的基因,阐明了这些抗性相关基因通过调控生理生化反应而发挥抗病功能的机制。

本文从活性氧、防御酶、次生代谢产物和植物激素4个方面综述了棉花抗性相关生理生化作用机制,总结了棉花抗性相关生理生化反应的调控网络,为深入了解棉花抗黄萎病机制、选育抗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 抗病机制; 生理生化反应中图分类号: S435.621 文献标识码: A 犇犗犐: 10.16688/j.zwbh.2023097犚犲犮犲狀狋犪犱狏犪狀犮犲狊犻狀狆犺狔狊犻狅犾狅犵犻犮犪犾犪狀犱犫犻狅犮犺犲犿犻犮犪犾犿犲犮犺犪狀犻狊犿狊狅犳犮狅狋狋狅狀狉犲狊犻狊狋犪狀犮犲狋狅犞犲狉狋犻犮犻犾犾犻狌犿狑犻犾狋犣犎犃犖犌犢犲犼犻狀犵1, 犆犎犈犖犑犻犲狔犻狀1,2, 犔犐犚犪狀1,2 , 犇犃犐犡犻犪狅犳犲狀犵1,2 (1.犐狀狊狋犻狋狌狋犲狅犳犘犾犪狀狋犘狉狅狋犲犮狋犻狅狀,犆犺犻狀犲狊犲犃犮犪犱犲犿狔狅犳犃犵狉犻犮狌犾狋狌狉犪犾犛犮犻犲狀犮犲狊,犛狋犪狋犲犓犲狔犔犪犫狅狉犪狋狅狉狔犳狅狉犅犻狅犾狅犵狔狅犳犘犾犪狀狋犇犻狊犲犪狊犲狊犪狀犱犐狀狊犲犮狋犘犲狊狋狊,犅犲犻犼犻狀犵 100193,犆犺犻狀犪;2.犠犲狊狋犲狉狀犃犵狉犻犮狌犾狋狌狉犪犾犚犲狊犲犪狉犮犺犆犲狀狋犲狉,犆犺犻狀犲狊犲犃犮犪犱犲犿狔狅犳犃犵狉犻犮狌犾狋狌狉犪犾犛犮犻犲狀犮犲狊,犆犺犪狀犵犼犻 831100,犆犺犻狀犪)犃犫狊狋狉犪犮狋 犆狅狋狋狅狀犻狊狋犺犲犿狅狊狋犻犿狆狅狉狋犪狀狋犮犪狊犺犮狉狅狆犻狀犆犺犻狀犪,狆犾犪狔犻狀犵犪狏犻狋犪犾狉狅犾犲狀狅狋狅狀犾狔犻狀狀犪狋犻狅狀犪犾狉犲狏犲狀狌犲犪狀犱狆犲狅狆犾犲’狊犻狀犮狅犿犲犫狌狋犪犾狊狅犻狀狋犺犲犺犲犪犾狋犺狔犱犲狏犲犾狅狆犿犲狀狋狅犳狋犺犲狀犪狋犻狅狀犪犾狋犲狓狋犻犾犲犻狀犱狌狊狋狉狔犪狀犱狋犲狓狋犻犾犲犲狓狆狅狉狋狊.犞犲狉狋犻犮犻犾犾犻狌犿狑犻犾狋犮犪狌狊犲犱犫狔犞犲狉狋犻犮犻犾犾犻狌犿犱犪犺犾犻犪犲犻狊狋犺犲犿狅狊狋狀狅狋狅狉犻狅狌狊犱犻狊犲犪狊犲犻狀犮狅狋狋狅狀狆狉狅犱狌犮狋犻狅狀,狑犺犻犮犺狊犻犵狀犻犳犻犮犪狀狋犾狔狉犲犱狌犮犲狊狋犺犲狔犻犲犾犱犪狀犱狇狌犪犾犻狋狔狅犳犮狅狋狋狅狀.犐狋犻狊狑犻犱犲犾狔犪犮犽狀狅狑犾犲犱犵犲犱狋犺犪狋犞.犱犪犺犾犻犪犲犻狀犳犲犮狋犻狅狀狊犮狅狌犾犱犪犮狋犻狏犪狋犲犪狊犲狉犻犲狊狅犳犱犲犳犲狀狊犲狉犲狊狆狅狀狊犲狊犻狀犮狅狋狋狅狀狆犾犪狀狋,犻狀犮犾狌犱犻狀犵狊狋狉狌犮狋狌狉犪犾狉犲狊犻狊狋犪狀犮犲犪犾狋犲狉犪狋犻狅狀狊,狆犾犪狀狋犺狅狉犿狅狀犲狊犻犵狀犪犾狋狉犪狀狊犱狌犮狋犻狅狀,犪狀犱狋犺犲犻狀犱狌犮狋犻狅狀狅犳犱犲犳犲狀狊犲 狉犲犾犪狋犲犱犵犲狀犲狊.犆狌狉狉犲狀狋犾狔,犿犪狀狔犵犲狀犲狊犻狀狏狅犾狏犲犱犻狀狋犺犲犮狅狋狋狅狀犞犲狉狋犻犮犻犾犾犻狌犿狑犻犾狋狉犲狊犻狊狋犪狀犮犲犺犪狏犲犫犲犲狀犻犱犲狀狋犻犳犻犲犱,犪狀犱狋犺犲犻狉犻狀犱犻狏犻犱狌犪犾犿犲犮犺犪狀犻狊犿狊狅犳狆犺狔狊犻狅犾狅犵犻犮犪犾犪狀犱犫犻狅犮犺犲犿犻犮犪犾狉犲犵狌犾犪狋犻狅狀犺犪狏犲犫犲犲狀犱犲犿狅狀狊狋狉犪狋犲犱.犐狀狋犺犻狊狉犲狏犻犲狑,狑犲狊狌犿犿犪狉犻狕犲犱狋犺犲犮犺犪狉犪犮狋犲狉犻狊狋犻犮狊犪狀犱犿犲犮犺犪狀犻狊犿狊狅犳狆犺狔狊犻狅犾狅犵犻犮犪犾犪狀犱犫犻狅犮犺犲犿犻犮犪犾狉犲狊犻狊狋犪狀犮犲狋狅犮狅狋狋狅狀犞犲狉狋犻犮犻犾犾犻狌犿狑犻犾狋,犻狀犮犾狌犱犻狀犵狉犲犪犮狋犻狏犲狅狓狔犵犲狀狊狆犲犮犻犲狊,犱犲犳犲狀狊犲犲狀狕狔犿犲狊,狊犲犮狅狀犱犪狉狔犿犲狋犪犫狅犾犻狋犲狊,犪狀犱狆犾犪狀狋犺狅狉犿狅狀犲狊.犉狌狉狋犺犲狉犿狅狉犲,狑犲犮狅狀犮犲狆狋狌犪犾犻狕犲犱狋犺犲狉犲犵狌犾犪狋狅狉狔狀犲狋狑狅狉犽犵狅狏犲狉狀犻狀犵狆犺狔狊犻狅犾狅犵犻犮犪犾犪狀犱犫犻狅犮犺犲犿犻犮犪犾狉犲狊犻狊狋犪狀犮犲狋狅犮狅狋狋狅狀犞犲狉狋犻犮犻犾犾犻狌犿狑犻犾狋,狑犺犻犮犺狑犻犾犾狆狉狅狏犻犱犲犪狋犺犲狅狉犲狋犻犮犪犾犫犪狊犻狊犳狅狉犳狌狉狋犺犲狉狌狀犱犲狉狊狋犪狀犱犻狀犵狋犺犲犿犲犮犺犪狀犻狊犿狊狅犳犞犲狉狋犻犮犻犾犾犻狌犿狑犻犾狋狉犲狊犻狊狋犪狀犮犲犪狀犱犳狅狉犻犿狆狉狅狏犻狀犵狉犲狊犻狊狋犪狀犮犲犫狉犲犲犱犻狀犵犻狀犮狅狋狋狅狀.犓犲狔狑狅狉犱狊 犮狅狋狋狅狀; 犞犲狉狋犻犮犻犾犾犻狌犿狑犻犾狋; 狉犲狊犻狊狋犪狀犮犲犿犲犮犺犪狀犻狊犿; 狆犺狔狊犻狅犾狅犵犻犮犪犾犪狀犱犫犻狅犮犺犲犿犻犮犪犾狉犲狊狆狅狀狊犲 棉花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影响世界大宗农产品及下游纺织品贸易格局的战略性产业。

棉花黄萎病

棉花黄萎病

棉花黄萎病Cotton Verticillium Wilt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也是全国农业植物检疫对象之一。

从1891年美国首次发现到如今,已遍布世界各主要产棉区。

我国于1935年在由美国引进斯字棉时传入,后随棉种调运不断扩大。

1973年普查,全国枯、黄萎病发生面积36.98万hm2,占统计棉田的10%;1977年发展为57.24万hm2,占统计棉田的12.12%;1979年增至71.17万hm2 ,占统计棉田的18.2%;1982年扩展到148.2万hm2,占当年植棉面积的31.26%;其中纯黄萎病田面积13万hm2,占病田面积的8.7%;截止20世纪80年代末,棉花黄萎病已遍及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478个县(市)。

进入90年代,黄萎病扩展速度更快,尤其1993、1995和1996年连续3年在全国范围内连续大发生,有些重病田病株率高达80%~90%,并出现成片病株落叶成光秆的棉田,损失相当严重。

据估计,我国棉花黄萎病的发生面积每年大约为266.7万hm2,占全国植棉面积的一半,重病田133.3万hm2,每年损失皮棉约为200万担。

黄萎病为害棉花造成的损失程度因症状类型、发病早晚及受害程度而不同,现蕾开花期发病损失率可达70.9%~88.8%;盛花期发病损失率为41.6%~48.6%,落叶型和急性萎蔫型黄萎病株易死亡,损失更重;棉花黄萎病已成为我国棉花持续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

症状黄萎病一般在现蕾后才开始发生,开花结铃期达高峰。

其症状主要分为如下类型。

普通型:病株症状自下而上扩展。

发病初期在叶缘和叶脉间出现不规则形淡黄色斑块,病斑逐渐扩大,从病斑边缘至中心的颜色逐渐加深,而靠近主脉处仍保持绿色,呈“褐色掌状斑驳”,随后变色部位的叶缘和斑驳组织逐渐枯焦,呈现“花西瓜皮”症状;重病株到后期叶片由下向上逐渐脱落、蕾铃稀少,后期常在茎基部或落叶的叶腋处长出细小新枝。

开花结铃期,有时在灌水或中量以上降雨之后在病株叶片主脉间产生水浸状退绿斑块,较快变成黄褐色枯斑或青枯,出现急性失水萎蔫型症状,但植株上枯死叶、蕾多悬挂并不很快脱落。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与ISSR遗传变异分析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与ISSR遗传变异分析
r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p a t h o g e n i c i t y, p a t h o g e n i c i t y t y p e s a n d I S S R g e ne t i c v a r i a t i o n o f if f t e e n i s o l a t e s we r e r e s e a r c h e d. Th e s t u d y o f c u l t u r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n PDA me di u m s h o we d t h a t t h e e x a mi n e d s t r a i n s c o u l d b e d i v i de d i n t o f i l a — me n t o u s t y p e, s c l e r o t i a t y p e a n d i nt e r me di a t e t y pe, wh i c h a c c o u n t e d f o r 60% , 26. 7% , 1 3. 3% ,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h e p a t h o g e n i c i t y t e s t o f a l l s t r a i n s O i l t wo c o t t o n v a r i e t i e s b a s e d o n a r t i f i c i a l i n o c u l a t i n g i n c ha mb e r i n d i c a t e d t h a t i f f t e e n i s o l a t e s h a d o bv i o u s pa t h o g e n i c i t y d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Th e t e s t e d i s o l a t e s c o u l d b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s t r o n g p a t h o g e ni c t y p e, mi d d l e p a t h o g e n i c t y pe a nd we a k p a t h o g e ni c t y p e ba s e d o n a v e r a g e d i s e a s e i n d e x o f t wo c o t t o n v a r i e t i e s . No s t r a i n s we r e we a k p a t h o g e n i c i t y. wh i l e t he s t r o ng p a t h o g e n i c s t r a i n s a n d mi d d l e p a t h o g e n i c s t r a i ns o c c u p i e d f o r 7 3.3 % .

棉花病害一棉花枯萎病

棉花病害一棉花枯萎病

棉花病害一棉花枯萎病
第9页
4.寄主范围
* 棉花枯萎病菌寄主范围较广,除能危害棉花、 秋葵和决明外,人工接种时尚能感染玉米、高 梁、大麦、元麦、小麦、番茄、辣椒、牛角椒、 茄子、黄瓜、笋瓜、向日葵、甘薯、花生、豇 豆、赤豆、扁豆、豌豆、大豆,烟草、红麻、 怪麻、芝麻和蕻菜等40余种植物及香附、野茄、 刺蓟和苍曝等棉田杂草,现症或无症带菌。
棉花病害一棉花枯萎病
第19页
棉花病害一棉花枯萎病
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第20页
2.生理分化
* 棉花黄萎病菌存在生理分化现象,不一样地域菌 种致病力差异显著。美国曾报道有2个生理小种: T—9菌系(致病力强、落叶型)和ss—4菌系(致病力 弱、非落叶型)。前苏联报道有3个生理小种,我国 分为3个生理型;
棉花病害一棉花枯萎病
第6页
1. 大型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 小型分生孢子 3. 大型分生孢子梗 4. 大型分生孢子 5. 厚垣孢子
棉花病害一棉花枯萎病
第7页
2.生理
* 病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或马铃薯蔗糖琼脂培 养基上生长时,菌丝呈绒毛状,菌落平贴伸展或 成束状。在不一样基质上培养性状及色泽对镰孢 菌判别有主要意义。该菌在上述两种培养基及大 米培养基上分别呈玫瑰色、淡紫色、白或紫或红 色。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l0~33℃,最适温度为 27~30℃。该菌在pH2.5~9.0下均可生长,但以 pH3.5~5.3为最适。
棉花病害一棉花枯萎病
第16页
棉花黄萎病
病株
棉花病害一棉花枯萎病
病叶早期症状
病叶中后期症状
第17页
棉枯、黄萎病症状比较
棉花病害一棉花枯萎病
第18页
二、病原
* 病 原 物 为 大 丽 轮 枝 孢 (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和黑白轮枝孢(V.albo-atrum Reinke et.

棉花黄萎病菌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及致病相关基因DVK1的克隆与鉴定

棉花黄萎病菌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及致病相关基因DVK1的克隆与鉴定

2Deat n o Pa t a ooy C ia giut a nvr t B in 09 , hn) . pr me tf l P t l , h A r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rl ie i , e i 1 13 C /a n h g n c u U sy jg 0
Ab t c : i su y wec rid o t — sr t n t s t d , a r u DNA s r o a t g n sst d n i tn s whc r fe t e i ah g n ct . a I h e T i et n l n i mu a e e i ie t y mua t, ih ae e fc v p t o e ii o f i n y Th i hy v r ln , eo it g s an wa tt d tr u h Ag o a t i m u f c e sme itd t n f r t n n 0 0 e hg l i e t d f l i t i s mu ae h o g r b ce u t mea in - d a e r so ma i ,a d 5 0 u an r r a o
GAO n P Fe g , ENG ha P g n , ENG a .i g , i, o n Xi o 1n LI Hu LI Gu 一 g
(. h Ke aoao f rvni d o t lo O s rpD sae S iei nvr t S ieiX n ag82 0 , hn; 1T e yL brtyo Pee tna nr fr ai Co i s, h z iesy hhz, i i r o nC o s e h U i, j n 30 3 C i a
3 3 p的 DVK1全 长 c 2 7b DNA 序 列 , 编码 1 7 0 9个 氨 基酸 的蛋 白。基 于 DNA 序列 比对 发 现 , K1基 因含 有 2 DV

棉花枯、黄萎病研究进展

棉花枯、黄萎病研究进展
的量没有直接的关系。仇元等u人 为枯萎菌不 同菌
株 培养 滤液 的致 萎力 存 在一定 差 异 ; 王纯 利等 王 、
枯症 ”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 ( 黄色网纹型 。 1 子叶或真叶的叶 肉保持绿色 , 叶脉变成 黄色 。( 2 ) 黄化型。在黄色 网纹的基础上 , 叶肉失去绿色 , 子
贺祥等 研究认为镰刀菌酸是枯萎病菌产生的一种
非寄主特异性致病毒素, 其产量极不稳定, 且与致病
力强弱无关。国内外学者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毒素
化 学 成分 进 行 了深 入 研究 。总 之, 棉 花 发生 萎 导致
叶和真叶的局部或全部呈鲜黄色。( 紫红型。温 3 )
度偏低时, 叶或真叶呈现紫红色。(青枯型。在 子 4 )
石 河予科技
第5 期
21年 l 0 0 0月
棉 花枯 、 黄萎病研 究进展
( 新疆 兵 团农 八 师 18团农 业技 术推 广站 , 索湾 ,308 李吉琴 4 莫 824 )
摘要
棉 花枯萎
( s i w l、 萎: (e il m F au u rm i 黄  ̄ V rcl w 是危 害棉花 维管组织的 两种真 菌类病 O tiu i
全显性 , 性受一 对基 因控制 。 抗 5 棉花抗 病育 种存在 问题 及解 决策 略
般认 为, 对枯 萎 病 的抗性 是 由于物 理 阻 棉花
碍 和 化 学 抑 菌 作 用 所 致 。但 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抑 菌 起 主 导 作
用。有关资料研究表 明, 棉花枯萎病菌对陆地棉抗
棉花抗病育种存在问题。 目 , 前 棉花抗病育种 工作 已取得 了巨大进步 , 但在抗病新 品种的培育和 利用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 : ) (棉花的 1

棉花枯萎病PPT课件

棉花枯萎病PPT课件
大丽轮枝菌在10~30℃均可生长,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20~25℃,33℃绝大多数菌株不生长,但有些菌株耐高温的能 力较强,在33℃下仍能缓慢生长。
微菌核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能耐80℃高温和-30℃ 低温。微菌核萌发适温为25~30℃,在察氏培养基上培养18h 后,微菌核的萌发率接近90%。土壤含水量为20%,有利微 菌核形成;40%以上则不利其形成。
我国于1935年在由美国引进斯字棉时传入,截止20世纪80 年代末,棉花黄萎病已遍及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478个 县(市)。
90年代以后,黄萎病扩展速度更快,尤其1993、1995和 1996年连续3年在全国范围内连续大发生,损失相当严重。据 估计,我国棉花黄萎病的发生面积每年大约为266.7万hm2, 占全国植棉面积的一半,重病田133.3万hm2,每年损失皮棉约 为200万担。
棉花枯黄萎病症状的不同点
比较指标
棉花枯萎病
棉花黄萎病
植株高度
病株出现矮化多
不表现矮化
发病期
苗期开始发病,现 蕾期到达发病高峰
现蕾期开始发病,
维管束变色
维管束变色深
维管束变色前ຫໍສະໝຸດ 病株的发展方向 有无病征由下向上或由上向 下发展,形成顶枯
病茎表面常有粉红 色霉层
由下向上发展,不 形成顶枯。
个别情况下看到白 色霉层
棉花病害
棉花苗期病害:立枯病、疫病和炭疽病。 成株期病害:黄萎病、枯萎病、细菌性角斑病。 棉铃病害:疫病、红粉病、红腐病和炭疽病。
棉花枯萎病Cotton Fusarium Wilt
症状: 黄色网纹型:叶片呈黄色网纹状 黄化型: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局部或全部褪绿变黄。 紫红型:叶片变紫红色或呈紫红色斑块。 凋萎型:叶片突然失水褪色,植株叶片全部或先从一边自

海豚叶型设计的初步尝试

海豚叶型设计的初步尝试

海豚叶型设计的初步尝试
杜连庆;王松涛
【期刊名称】《汽轮机技术》
【年(卷),期】2006(048)002
【摘要】为了探索在超跨音速下具有优良启动特性的叶型,以某跨音速叶型为例,初步尝试设计海豚叶型,并对其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以评估这种叶型是否适合于超跨音速流动.
【总页数】2页(P112-113)
【作者】杜连庆;王松涛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150001;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150046;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K263
【相关文献】
1.河北省棉花黄萎菌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系初步鉴定 [J], 王彦;鹿秀云;郭庆港;李宝庆;张乃瑾;李社增;马平;董金皋
2.棉花黄萎病菌非落叶型与落叶型菌系初步研究 [J],
3.设计教研型教案的初步尝试——初中物理“电流表”的教学设计 [J], 洋仁聪;
4.瓶鼻海豚和糙齿海豚血清转铁蛋白的初步研究 [J], 冉春丽;龙华;杨健
5.多级压气机中可控扩散叶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第一部分可控扩散叶型的设计与发展 [J], 钟兢军;王会社;王仲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棉花种质资源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

棉花种质资源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

棉花种质资源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筛选和培育出抗黄萎病的优良棉花品种,常对棉花种质资源进行抗性剖秆鉴定。

抗性剖秆鉴定是通过剖析棉花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器官结构和内部组织的病症反应,评估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程度。

该鉴定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到病原菌侵染的细胞反应,从而判断棉花的抗性。

选取严格遵守黄萎病传染经济标准的种子,用干净的水洗涤一遍,然后放入70%乙醇中浸泡5分钟,再用干净的水洗涤3次,以去除病原菌。

然后将种子撒在含有黄萎病病原菌的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密封在皿中,放置在黑暗环境下培养一周。

培养结束后,将幼苗挖出,用软刷或棉签将根部的污泥和细菌沉淀清除干净,然后用水冲洗净,用消毒酒精进行消毒,放置15秒后迅速取出,并用干净的水冲洗。

待根系干燥后,用酒精灯烧烤接种部位,确保无细菌残留。

之后,将处理好的幼苗根部剖开。

通过显微镜观察根系中黄萎病病原菌在细胞间隙的生长情况,以及细胞内是否有寄主对黄萎病病原菌的抵抗反应。

还要观察细胞壁的厚度、导管的变化、组织的炭化情况等。

根据观察结果,可以初步判断该棉花种质对黄萎病的抵抗力。

如果细胞间隙中有丰富的黄萎病菌丝,细胞内没有抵抗反应,并且细胞壁变薄,导管充满病原菌等,则说明该棉花品种对黄萎病较为敏感,抗性较弱。

相反,如果细胞间隙中黄萎病菌丝稀疏,细胞内有明显的寄主抵抗反应,并且细胞壁较厚,导管中无病原菌等,则说明该棉花品种对黄萎病较为抗性强。

需要指出的是,抗性剖秆鉴定只是一个初步的评估方法,抗性结果可能会受到环境因素、病原菌种类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抗性评估结果,还需要结合其他鉴定方法和田间抗病观察相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ab. 1 The information of tested V. dahalie strains and type strains
采集地点 Sampling site
菌株株数 Strains quantity
采集地点 Sampling site
菌株株数 Strains quantity
采集地点 Sampling site
为了明确棉花黄萎菌落叶型菌系在河北省出现 代表不同采样地 块 ) ,2 株 棉 花 黄 萎 菌 标 准 菌 株 ( 落
的几率和分布,本研究利用国际公认的 V. dahliae 特 叶型标准菌株 T9 和非落叶型标准菌株 V97) 由河北
异性引物、落叶型特 异 性 引 物 和 非 落 叶 型 特 异 性 引 农业大学农学 院 作 物 遗 传 育 种 实 验 室 惠 赠。 另 外,
用灭菌刀刮取菌丝( 约 0. 3 g) 至 1. 5 mL 离心管中
( 内置 0. 1 mL 灭菌石英砂和 1 粒直径 3 mm 的玻璃 珠) ,置于 4 ℃ 冰箱中保存备用。 1. 2. 2 棉花黄萎菌总 DNA 的提取 棉花黄萎菌总 DNA 的提取参照 Fast DNA 提取试剂盒所用的方法
类型和分布,将 为 棉 花 黄 萎 病 的 预 测 预 报、植 物 检 疫 、抗 病 育 种 及 品 种 的 合 理 布 局 提 供 理 论 依 据 ,以 控
或引起轻微 落 叶 的 现 象,将 其 分 为 落 叶 型 ( Defolia- 制落叶型菌株的危害与蔓延,降低棉花的损失。
ting) 和 非 落 叶 型 ( Non-defoliating) 菌 系。 以 往 报 道 1 材料和方法
华 北 农 学 报 · 2 0 1 0 ,2 5 ( 4 ) : 1 9 6 -2 0 0
河北省棉花黄萎菌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系初步鉴定
王 彦1,2 ,鹿秀云2 ,郭庆港2 ,李宝庆2 ,张乃瑾3 ,李社增2 ,马 平2 ,董金皋1
( 1 . 河北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 2.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北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0 ;
叶型黄 萎 病 菌[2]。 通 过 对 山 西 省 棉 花 黄 萎 病 菌 致 辽宁省,其他 228 株采自河北省各县市棉田,均通 过
病力分化研究,发现 山 西 省 棉 花 黄 萎 病 有 落 叶 型 菌 单孢分离保存( 菌株名称及采集地见表 1,菌株采集
系 存 在[3] 。
时 选 取 各 县 代 表 性 地 块 ,尽 可 能 分 布 均 匀 ,不 同 菌 株
1. 2 棉花黄萎菌的分子鉴定
1. 2. 1 棉花黄萎菌菌丝的培养 将保存的棉花黄 萎菌 菌 株 接 种 在 PDA 平 板 上 活 化,打 孔 器 ( 直 径: 0. 6 cm) 打 孔,取 1 块 棉 花 黄 萎 菌 菌 饼 接 种 在 PDA 培养基上,25℃ 黑暗培 养 15 d,待 菌 落 长 满 平 皿 后,
收稿日期: 2010 - 06 - 02 基金项目: 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项目; 公益性行业( 农业) 科研专项( nyhyzx07 - 052 ) 作者简介: 王 彦( 1983 - ) ,女,河北邯郸人,硕士,主要从事棉花病害研究。 通讯作者: 马 平( 1964 - ) ,男,江苏南京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棉花病害和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
Key words: Verticillium dahliae; Defoliating pathotype; Non-defoliating pathotype;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棉花黄萎病( 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是棉花生产 上危害最为严重的 世 界 性 病 害 之 一,在 世 界 棉 花 主
4期
王 彦等: 河北省棉花黄萎菌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系初步鉴定
197
要棉区均有发生,极 大 地 限 制 着 棉 花 产 量 和 质 量 的 株 Sch-1 和 Sch-3、采自辽宁省的黄萎菌菌株 Ly-1 及
提高。在我国,棉 花 黄 萎 病 是 由 大 丽 轮 枝 菌 ( Verti- 棉花黄萎菌标 准 菌 株 T9 ( 落 叶 型 标 准 菌 株 ) 和 V97
菌株株数 Strains quantity
河北省泊头市
2
河北省南皮县
16
河北省东光县
8
河北省阜城县
5
河北省武邑县
6
河北省吴桥县
8
河北省故城县
5
河北省巨鹿县
7
河北省永年县
1
河北省邯郸市
1
பைடு நூலகம்
河北省临西县
9
河北省献县
14
河北省成安县
2
四川省
1
河北省唐山市 河北省肥乡县 河北省馆陶县 河北省盐山县 河北省魏县 河北省景县 河北省平乡县 河北省霸州市 河北省安次县 河北省丰南区 河北省南宫市 河北省辛集市 河北省广平县 标准菌株
3 . 河北省石津灌区管理局,河北 石家庄 050051)
摘要: 利用 PCR 特异性扩增技术对从采自河北省的 228 株棉花黄萎菌( Verticillium dahliae) 、四川省的 2 株棉花黄 萎菌( 菌株 Sch-1 和 Sch-3) 、辽宁省的 1 株黄萎菌( 菌株 Ly-1) 、棉花黄萎菌标准菌株( 落叶型标准菌 株 T9 和 非 落 叶 型 标准菌株 V97) 和 3 株棉花枯萎菌(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 菌 株 进 行 了 落 叶 型 和 非 落 叶 型 菌 系 的 鉴 定。 结 果表明,利用 V. dahliae 特异性引物 DB19 / DB22 从 233 株黄萎菌中均可获得 500 bp 的特异性片段,而 3 株棉花枯萎 菌中不能获得扩增产物。分别利用非落叶型特异性引物 INTNDf / INTNDr 和落叶型特异性引物 INTD2f / INTD2r 对 233 株黄萎菌进行 PCR 扩增。菌株 Sch-1、Sch-3、Ly-1 及非落叶型黄萎菌标准菌株 V97 利用非落叶型特异性引物 INTNDf / INTNDr 可扩增出 1 100 bp 的产物; 采自河北省的 228 株黄萎菌和落叶型标准菌株 T9 利用落叶型特异性引物 INTD2f / INTD2r 可扩增出 450 bp 的产物。结果表明,目前河北省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菌以落叶型黄萎菌菌株为主。
棉花黄萎菌落叶型菌系主要存在于我国南方地区,
而在黄河流域主要以非落叶型菌系为主。但近年来 1. 1 供试菌株
调查发现,在河北省 也 发 现 了 由 于 黄 萎 病 的 危 害 而
本研究共分离 收 集 棉 花 黄 萎 菌 菌 株 233 株,其
造成棉株全株落叶 并 死 亡 的 现 象,并 且 证 实 其 为 落 中菌株 Sch-1 和 Sch-3 采 自 四 川 省,菌 株 Ly-1 采 自
关键词: 棉花黄萎菌; 落叶型菌系; 非落叶型菌系; 初步鉴定 中图分类号: S435. 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7091( 2010) 04 - 0196 - 05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Defoliatiny Pathotype and Non-defoliating Pathotype of Verticillium dahliae from Cotton in Hebei Province
Baoding 071000,China; 3. Management Bureau of Shijing Irrigation Area in Hebei,Shijiazhuang 050051,China)
Abstract: Two hundred and thirty three strains of V. dahliae and three strains of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 were isolated from cotton of the major cotton production areas in Hebei,Sichuan and Liaoning provinces. The defoliating and nondefoliating pathotypes of these strains were evaluated by PCR amplification. Three pairs of primers, which are specific for identifying V. dahliae,defoliating and nondefoliating pathotypes,respectively,were used in the PCR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 dahliae-specific bands were amplified from all the 233 strains of V. dahliae isolates,but not the 3 strains of F.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by using V. dahliae specific primers DB19 / DB22. PCR amplification with nondefoliating pathotype-specific primers INTNDf / INTNDr revealed that strains Sch-1,Sch-3 from Sichuan province and strain Ly-1 from Liaoning province are nondefoliating type. Defoliating pathotype-specific DNA bands ( 450 bp) were amplified with primers INTD2f / INTD2r from all the 228 strains of V. dahliae from Hebei province,as well as the defoliating standard strain T9.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efoliating pathotype of V. dahliae was dominant in the cotton growing area of Hebei provin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