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不称帝
历史趣谈曹操喜欢的曹植为什么没有成为魏国国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曹操喜欢的曹植为什么没有成为魏国国君导语:身为一国之君,选继承人可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曹操作为一方霸主,在挑选继承人的事情上也不敢有一丝马虎。
曹操有很多儿子,曹植一直是曹操心身为一国之君,选继承人可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曹操作为一方霸主,在挑选继承人的事情上也不敢有一丝马虎。
曹操有很多儿子,曹植一直是曹操心目中的最佳继承人,可是最终曹植却没有成为魏国的继承人,这是为什么呢?曹操为了册立太子的事情,下密令询问一些重臣的看法。
崔琰于是公开回答:“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
琰以死守之。
”崔琰引用《春秋》,标榜一定要册立曹丕来继承魏国大统,并高调表示自己会以生命来扞卫曹丕。
曹植是曹操看好的热门人选,更是崔琰的侄女婿,崔琰为什么会做出如此违反人情的事情呢?首先是性格使然。
崔琰此人身材高大,仪表出众,胡须长达四尺,就算是闲居家中也是正襟危坐,极有威严。
能够留四尺长的胡须那是要何等细心。
在《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有匈奴使者来访,曹操觉得自己身材矮小,不够体面,于是让崔琰代替自己坐在王位上,自己则拿着一把刀站在旁边。
等待使者拜见之后,曹操派人去询问使者有和评价,使者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这个故事当然是为了衬托曹操,不过也证明崔琰长相不凡,气度高雅。
在平常的生活当中,崔琰就是一个处世严谨,脚踏实地的人。
可是曹植呢?《三国志》记载曹植“性简易,不治威仪”。
曹植是个才子,生活中一点架子没有,做事情不拘小节,经常和丁仪、杨修等好友喝酒高歌,不知道节制,有时候甚至不注意场合。
曹植的生活中,喜欢的是随着生活常识分享。
曹操究竟碍于什么原因而不篡汉
[键入文字]曹操究竟碍于什么原因而不篡汉220 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都洛阳。
第二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2 年,刘备为重新夺回荆州,调集所有兵力,亲征东吴,结果被东吴大败于猇亭,逃回白帝城后病死。
至此,曹、刘、孙三个集团的疆域基本固定。
同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建业。
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
《三国演义》的一个最大政治依据就是“曹操篡汉”。
曹操当政期间,“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这样的标签一直贴在曹操的身上。
其儿子曹丕在曹操死后真的篡了汉更让“曹操篡汉”这条罪状坐死!但是,曹操本人真的想篡汉吗?我们恐怕不能从其儿子曹丕篡汉就认定曹操篡汉。
曹操篡汉的客观条件是完全具备的。
汉天子献帝只不过是一匹夫尔。
汉庭内外皆为曹操的人。
曹军即是汉军。
人们只认曹政而不知汉政。
如此之下,曹操篡汉其实只不过是顺水推舟之事。
但是,曹操并没有篡汉!这是铁的事实。
曹操想过篡汉吗?这是这个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很多人都认定,曹操实实在在想过篡汉,只不过是碍于自己的某种原因而没实施而已。
这里便出现两个判断曹操是否有篡汉之心的方面一个就是,曹操想过篡汉没有?一个是,曹操究竟会碍于什么原因而不篡汉?曹操的很多手下人确确实实想过篡汉。
但这并等于说,曹操本人想过篡汉。
当我们看荀彧自杀之死时曹操对于荀彧的痛悼,我们就会明确地感觉到,曹操其实并没有真的想过篡汉。
对于曹操来说,篡汉是一个“不可以”的政治举动。
当初曹操就参与过对篡汉之人董卓的暗杀和讨伐,更是遏制有篡汉之心的袁绍的最大政治势力。
可以说,曹操的第一1。
西晋王朝兴亡启示录:一个短命王朝50年的治国失误
西晋王朝兴亡启示录:一个短命王朝50年的治国失误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家族和他建立的政权对历史和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这就是司马氏及其建立的晋王朝。
司马氏先后建立了西晋和东晋两个政权。
西晋建立于265年,280年灭东吴,统一中国,结束了自东汉以来百余年的分裂局面。
但十年之后,爆发“八王之乱”,接着永嘉之乱、五胡内迁,流民起义,全国陷入大混乱,316年,西晋灭亡。
西晋共51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在西晋王朝建立过程中,司马懿是奠基者。
他发动高平陵政变,控制曹魏大权,中经司马师、司马昭的苦心经营,到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建晋,再到最后一个皇帝晋愍帝司马邺被毒死,西晋灭亡。
西晋的兴和衰与司马家族紧密相连,从始至终充满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研究西晋的兴亡过程,可以深刻、形象地理解“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这一兴亡周期律,从西晋的兴衰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低调展才华司马懿赢得曹操信任在中国历史上,王朝的更迭有多种形式,如,有的王朝是经过急风暴雨般的农民起义之后建立的;也有以和平的方式--禅代,后者将前者赶下台。
西晋王朝所谓禅代,实则宫廷政变,乍看是和平交接,却是经过了激烈的政治博弈,赢家稳操胜券,败者体面下台而已。
司马氏取代曹魏,就是经历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才打败政敌的。
其历程可谓惊心动魄,血雨腥风。
司马氏是河内温县远近闻名的大族,世代为官,司马懿的祖父辈,三代均为两千石以上的高官,可谓高门望族,远近闻名,属于士族阶层。
司马家族有一定的文化传承。
“伏膺儒教”,其家风受礼教影响较深。
司马防对子女教育要求严格,把家庭当作模拟朝廷,“诸子虽冠成人,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肃如也”。
司马氏显赫的家世与宦官之后的曹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虽然司马家族中有的人与曹操关系不错,但从内心深处而言,司马氏家族不少人是看不起曹操的。
尤其是司马懿,他对曹操控制汉献帝,掌控朝政大权的行径十分不满,更瞧不起曹操的出身,“不欲失节屈从曹氏”。
历史趣谈千古之迷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千古之迷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导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曹一首短歌行,道尽宇宙万物,其胸襟磅礴可见一斑。
然则史书上对他的评价贬多褒少,其根源在于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曹一首短歌行,道尽宇宙万物,其胸襟磅礴可见一斑。
然则史书上对他的评价贬多褒少,其根源在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被文人所不齿。
其实按照当时曹操的势力,完全有能力取献帝而代之,曹操为何没有这么做?
董卓死后,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议,于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迎接汉献帝至许昌,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历史。
曹操因此在政治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夺徐州诛灭吕布,战官渡大败袁绍,逐步统一了中原的广大地区,官拜丞相,封魏王,加九锡,成就了一番霸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对于一代枭雄曹操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一部《三国演义》将其描绘成了大奸大恶的代表,而且影响深远。
相比之下,与他同时代的许邵用“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来形容更显客观。
曹操的一生可谓是戎马倥偬、刀光剑影,历经无数次的征战杀伐,最终达到了权力的顶峰。
然而站在权力之巅的他为何不干脆称帝?取献帝而代之呢?
这其中大概有六个主要原因:
其一,曹操不想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
东汉末年,汉室衰落,天下大乱,但朝纲伦常依然在形式上存在着,儒家文化的忠、孝、仁、义等理念依然是当时的价值标准,何进、董卓等把持朝政后都不敢贸然称帝。
曹操虽然具有不同于其他军阀的雄才大略,但依然摆脱不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他争夺权力、对外征战的过程中一直以朝廷的名义进行,以天子的名义兴师问罪,使自己站在正义的一面,取得道义上。
历史趣谈曹操为什么没有称帝 曹操不称帝的原因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曹操为什么没有称帝曹操不称帝的原因是什么
导语:曹操不称帝的原因是什么曹操是三国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他空手起家却打败了大部分比自己强大的割据诸侯(如袁绍,袁术等人,刘表),为
曹操不称帝的原因是什么
曹操是三国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他空手起家却打败了大部分比自己强大的割据诸侯(如袁绍,袁术等人,刘表),为中国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做些事情虽然经常遭人指责,可曹操对社会的进步的确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历史无法抹杀的事实。
曹操虽然奸诈可是到死他都没有篡夺大汉的江山,以曹操当时的实力早已具备了称帝的基础,可是曹操为什么没有称帝呢?
第一个原因:天子在自己手里
当时的汉献帝在曹操的手里,其实称不称帝曹操都可以用天子的名义去号令全国,历史上著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源于此。
第二个原因:怕刘备,孙权等等诸侯称帝
曹操并非不想称帝,他怕的是自己称帝以后全国各地的诸侯都效仿他称帝,到那个时候就会出现五代十国时期的乱世。
曹操只要不废除汉献帝自己称帝,就算各地诸侯相互割据称霸,他们还是汉朝的诸侯,国家还是名义上的统一,不会让人心越走越远。
这个情况就好像春秋战国时一样,虽然东周天子威严不在了,可是人心还没有离散,就算相互征战也是内部矛盾,到了强者统一的时候,国家还是有向心力的。
第三个原因:曹操不想背负弑君篡位的骂名
曹操的名声虽然不怎么好,可是在称不称帝这件事上却是保全了名节。
至于他的儿子曹丕篡位那是他儿子的事情了,最起码曹操是对得起汉献帝了。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曹操为什么至死都没有称帝?只是时机未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曹操为什么至死都没有称帝?只是时机未到?导语:在曹操取得北方后,政治地位日益增加。
在接献帝都许后,借皇帝之名,自封丞相,行治理国家的权利。
平定中原后,接着被封为司空,做了“三公在曹操取得北方后,政治地位日益增加。
在接献帝都许后,借皇帝之名,自封丞相,行治理国家的权利。
平定中原后,接着被封为司空,做了“三公”。
有趣的是,之前做三公的人,像王允、杨彪,基本皆死于非命,就好像遇整十年(1900、1920、1940、1960)就任的美国都是被刺杀死的,成了一个被诅咒的位子。
到了曹操之后,做三公的人照样享得天年。
书归正传,曹操做了丞相、当了三公,又想位列王侯,献帝只好依他封其为魏王。
但终究曹操还是没当上皇帝,到死也就是个“魏王”,而不是“魏武帝”。
是他不想当、不敢当、甚至对皇帝不屑一顾?当年一些汉臣为了奉承曹操,写联名信请曹操废掉献帝自己称帝。
曹操堂弟夏侯墩知道此事后,马上面见曹操,对他说千万不能称帝,不然会给孙刘攻打曹魏的口实,此事必须从长计较。
当时曹操十分赞同夏侯墩的说法。
不久曹操因病去世,夏侯墩十分悔恨,因为就是他的劝阻使曹操没能在有生之年做上皇帝自己不久后也郁闷而死。
这件事说明夏侯墩认为曹操还是想当皇帝的,只是时机未到。
为何曹操统一北方,在朝中有绝对的权威后,还没有称帝的最好条件?因为汉朝皇帝那受着上天庇护的“遮羞布”还在,曹操怕拉开这条遮羞布后,舆论对己不宜,怕孙刘两家借机制造事端,所以才不得不把称帝的计划暂且放下。
还有一事恰好说明了曹操的担心。
赤壁后曹操不敢再举兵南下专心治理北方。
记念后北方一片繁荣的景象。
孙权趁机拍拍曹操的马屁,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曹操为什么不称帝他的理想是当一个乱世奸雄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曹操为什么不称帝他的理想是当一个乱世奸雄吗导语:这个东西,至少得具备三个东西,才配得上这么光鲜的词。
首先,得有人嘲笑它。
比如这个农民的理想。
1.一个农民能有什么理想?有活干,干完活...这个东西,至少得具备三个东西,才配得上这么光鲜的词。
首先,得有人嘲笑它。
比如这个农民的理想。
1.一个农民能有什么理想?有活干,干完活有饭吃,吃完饭有地方睡,睡醒之后有活干……这大概就可以概括一个农民的理想了。
可有一个农民不这样想。
干活的间隙,他坐在田陇间,望着天空的浮云,跟旁边的老乡聊天:“嗨,如果那天大家富贵了,不要忘记对方哈。
”老乡笑了,“我们都在替人家种田,谈什么富贵呢?”在嘲笑声中,他长叹了一口气,“唉,麻雀哪里知道大雁的志向。
”这个农民叫陈胜2.公元二世纪的中叶,由陈胜开端而奠基的大汉已经三百年了。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谁都知道有打碎的一天,但谁都不会想到,会摊到自己这一代。
那时,一个叫董卓的汉子在西凉与羌人喝着浊酒撸着串。
那时,在河北,天桥把戏的发源地,巨鹿人张角跟他的兄弟开了一个服务号:黄巾。
开始穿着黄色马甲走街窜户,搞起加关注就送包治百病符水的活动。
而在数百里外的涿州,一个脑袋很大,手很大,长得很萌的少年四十五度角看着天空。
东南角的天空,生长着家里的一棵老桑树,郁郁葱葱,就像华盖一样,遮住了院子。
“我感觉我将来会乘车出行,而车会有像这树冠般的车盖。
”大家知道,这个少年叫刘备。
这个玩笑开大了,因为刘备同学就是一个苦哈哈啊,父亲虽然是储备干部(举孝廉),但没有撑到可以让儿子顶岗的年纪就光荣去逝,祖上据说是中山靖王,但除了这不靠谱的家生活常识分享。
曹丕废汉称帝的典故讲了什么
曹丕废汉称帝的典故讲了什么孙权杀了关羽后,怕刘备来报复,干脆与曹操修好,劝他早点当皇帝。
曹操一直把汉献帝控制在手中,要废掉他让自己做皇帝还不容易?但他考虑到汉朝有个正统的名义,自己把皇位夺过来有人会心中不服,所以宁肯自己不当皇帝,如果将来条件成熟,就让儿子当皇帝,自己只称魏王。
魏王曹操有二十几个儿子,他最宠爱的是曹丕和曹植两个,他想在他们中间选一个立为太子。
曹丕从小在军营中长大,跟着父亲南征北战,十岁不到就已经会骑马射箭,并且在父亲的影响下,对于诸子百家、古今经传也有较深的研究。
曹植小时候就聪明过人,才华横溢,长大后精通文学,是当时有名的诗人。
曹操在立谁为太子这个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
他打心底里喜欢才华出众、激情澎湃的曹植,他曾经多次当面试探过曹植是否真有才华,结果曹植都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曹操就准备将曹植立为太子,但是不少大臣反对说:“自古以来,王位理应传给长子,若传给次子的话将会引起朝中混乱不安。
”曹操听了,觉得也有道理,就暂时把这事搁了下来。
曹丕虽然文才也不错,但无论是才气还是名气都比不上曹植,因此他一直对曹植嫉妒在心,尤其是听说父王有立曹植为太子的念头之后,更是想尽办法在父王面前贬低曹植,抬高自己。
他利用曹植爱喝酒的弱点,背地里做手脚,让曹植误了带兵出征的大事,从而使曹操对曹植产生了不满;他还在曹操面前表现出自己的忠厚仁爱,处处讨曹操欢心。
渐渐地,曹操就觉得曹植虽有才华,但不及曹丕宽厚仁慈,再加上一些大臣受曹丕的指使,在曹操面前替他说好话,因此,曹操就立了曹丕为太子。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做了魏王和丞相,掌管大权。
但是,曹丕心里还是害怕曹植会跟自己争夺王位,处心积虑找了个借口把曹植抓了起来,向他兴师问罪。
曹丕的母亲卞太后不愿看到兄弟残杀,赶紧替曹植求情。
曹丕无法违抗母命,就另想办法刁难曹植。
曹植知道曹丕一向对自己有敌意,现在曹丕继承了王位,更不知会出什么花招来整治自己。
因此他被带进宫后,始终低着头,一语不发,心里七上八下的。
曹操和司马懿为什么不自己称帝 而是留给了子孙
曹操和司马懿为什么不自己称帝而是留给了子孙本文导读:一首先,在小编看来,曹操将称帝的机会留给自己的儿子曹丕,司马懿将称帝的机会留给自己的孙子司马炎,其主要原因是自己生前缺乏称帝的机会,或者说还没有到合适称帝的时候,所以才将机会留给自己的子孙。
一方面,就曹操来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消灭袁绍、袁术、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一统北方中原地区。
由此,对于当时东汉皇室的江山,几乎都是曹操打下来的。
按道理来说,功高盖主的曹操,已经具备了称帝的实力了。
那么,曹操为什么至死都没称帝呢?二对此,在小编看来,这主要是因为曹操去世前的几年遭到了一连串的失败。
一方面,在汉中之战中,曹操被刘备击败,只能无奈退出汉中之地。
另一方面,关羽北伐襄樊,一度威胁到都城许昌,让曹操一方都出现了迁都的声音了。
除此之外,就曹魏自身,也存在忠于东汉朝廷的势力,为了打压消灭这些势力,曹操同样是费尽心血。
可以这么说,在曹操去世前的几年,面对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局面,这促使曹操不敢强行称帝。
如果当时曹操强行称帝的话,很可能加剧曹魏所面临的困境。
三当然,在曹操和孙权的包夹下,关羽最终败亡,曹操当时的最大威胁也解除了。
不过,此时的曹操因为身体原因,也在不久之后病逝了。
所以,曹操将称帝的机会留给了儿子曹丕。
与此相对应的是,就司马懿来说,在曹操、曹丕、曹叡等在世的时候,其实力是受到压制的,也即直到曹叡去世之前,司马懿都没有掌握魏国的大权,更加没有像当年曹操那样权倾朝野了。
当然,这一转折点发生在“高平陵之变”时。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时,起兵并控制京城,自此曹魏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
四最后,但是,和当年的曹操一样,此时的司马懿也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一方面,就蜀汉和东吴两大势力,都在通过北伐魏国来寻找机会。
特别是诸葛亮的传人姜维,就通过不断的北伐来消耗魏国。
另一方面,司马懿需要时时刻刻防备终于曹魏势力的反扑。
历史趣谈揭开曹操至死不称帝原因 奸雄之名果然不是白叫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开曹操至死不称帝原因奸雄之名果然不是白叫
的
导语:毛泽东主席在《浪淘沙北戴河》中,曾豪迈地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是一代伟人对曹操的赞许。
从曹操一生的经历
毛泽东主席在《浪淘沙·北戴河》中,曾豪迈地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是一代伟人对曹操的赞许。
从曹操一生的经历看,他完全实现了追求人生最高目标,即成为帝王将相的理想。
特别是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他迎驾汉献帝迁都许昌之后,这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条件,更是一点点将他推向了权力巅峰。
随着曹操实力的不断增强,他逐渐完全控制了朝政,汉献帝傀儡皇帝的角色越来越明显。
到了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四月,曹操曹操经汉献帝授权可以使用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旌旗;五月,曹操又修建了只有诸侯才有权享受的宫殿;六月,曹操任命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十月,汉献帝又批准曹操可以头戴只有皇帝才能佩戴的悬垂十二根玉串的皇冠,乘坐专门的套六匹马的金银车,同时,还加封了长子曹丕为魏国太子。
这一切行动表明,曹操实际上已经完成了所有称帝的准备工作,一切条件似乎已经成熟,曹操所差的只剩下皇帝的名号这一项。
可是直到曹操去世,他仍然只是魏公、魏王,始终没有走向称帝,这最后的一步。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仔细分析一下曹操的现实状况,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一是出于天下政治形势的现实考虑,用不称皇帝堵住拥汉势力的口,不给他们舆论上攻击自己的接口。
当时汉献帝虽然没有任何政治力量,
生活常识分享。
曹操没有登基称帝,为何还有“魏武帝”的名号?一
作者:史遇春一既然要说曹操的名号,那就话说从头,先从曹操的名字、籍贯开始。
古人有名有字,或许还有号,这是大家所熟知的。
曹操的字是孟德。
据说,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吉利,小名叫阿瞒。
吉利这个名,很少有人叫。
因为正统的读书人、士大夫对曹操的行事是有意见的,对曹操的为人是不认同的,所以,这其中的一些人为了表达对曹操的不满和轻视,他们会直呼曹操的小名。
“曹阿瞒”这个称呼,在提到曹操的资料中,还算是比较常见的。
曹操的籍贯,是安徽亳州。
这里之所以说“籍贯”,而不说“家乡”,是因为:按照我的理解,曹操的祖父、父亲都在朝廷为官,曹操很有可能是在他父亲为官时所生,故而,曹操不一定在籍贯地出生、成长。
另外,在我的印象中,家乡是温热的词,饱含了乡土乡情的气息;而籍贯,就比较生硬,是官方化、程序化的词汇。
正因为有前面所述曹操生长地不确定的因素在,所以我最后决定用程式化的语汇,把安徽亳州说成是曹操的籍贯,如此,自觉会稍微妥当些。
既然在这里说曹操,那就在此篇先把“魏武帝”的名号说清楚。
我们在提到曹操时,大多都会用到“魏武帝”这一称号。
记得在我少年时期,有位和我的父亲交好的老人家来家里闲坐。
据我的父亲说,老人家曾经有本市“三大才子”之号,满腹经纶、出口成章,能写锦绣一般的文章。
那次,老人家问到我的学习,正好我考试失利,成绩很差。
老人家谈笑风生,对我说到:“魏武子当年大败,依旧可以东山再起,一次考试不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老人家作古已经多年了,每回乡,和父亲闲聊,父亲偶尔还会说到老人家。
提及老人家的学识才气,父亲总是敬佩不已。
我能记得老人家的,最突出的,就是“魏武子”这三个字。
老人家口中的“魏武子”,便是曹操。
不知老人对曹操的这一称呼出于何典,我也没有细细查询过。
“魏武”这两个字,没有争议,也没有疑惑,后文会详细陈述。
这里只说说“子”字。
据我猜想,这里的“子”,大约和孔子的“子”是一个意思。
首先,“子”是尊称;其次,“子”含“先生”之意吧。
曹操没有登基称帝,为何还有“魏武帝”的名号?二
作者:史遇春二关于“魏武帝”的名号,再继续说下去。
曹操在世的时候,他根本就没称帝,这是必须说清楚,讲明白的!曹操一生,最大封号是“魏王”。
这个封号,是汉朝廷给他的封赏和肯定,也是他政治实力的象征和体现。
曹操从世家子弟到魏王,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我们可以从下文看一看曹操爵位变迁的痕迹。
公元196年,曹操42岁时,在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序列中,他就已经位居最高的“公”爵位。
公元213年,曹操59岁时,被汉天子封为“魏公”,曹操正式有了自己的封国。
封国,一般情况下,是皇帝同姓的至亲骨肉才会有的,比如儿子、弟弟、叔伯父等。
非有赫赫战功,异姓是很难享有封国的。
公元216年,曹操62岁时,被汉帝封为“魏王”。
“王”是一个怎样的称号呢?看看大汉王朝的建立者——刘邦当年说的话:“如果不姓刘,还被封为王,天下人要一起消灭他!”刘邦吃过他姓“王”的亏,为了刘家的江山永固,不让他姓坐大,所以,他在世的时候,就立下了这个规矩。
公元220年,66岁(古人的算法,曹操的生卒年为公元155-220年,算66岁)的曹操在做了4年的魏王之后,寿终正寝。
至曹操死,他都没有称过皇,没有做过帝。
所以说,曹操做过魏公,做过魏王,从来就没有做过魏帝,这是必须重墨点出的。
“魏”是曹操的封国,至此,算是说完了。
那么,“武”字又是怎么来的呢?“武”是汉朝廷给曹操的谥号。
也就是曹操死后,关于曹操一生的功业,汉王朝得给他一个精准的总结,这个总结,必须浓缩成一个恰当的字。
这个字,就是国家对曹操的盖棺定论。
猜想,汉朝廷通过严肃的讨论,并按照授予谥号的正式合法的程序,最终决定将曹操谥作“武”。
谥号不是汉朝庭的发明与首创,也不是从曹操开始的,在此以前,至此以后,帝国统治下的华夏,帝王将相、先圣大贤都有谥。
既然在此以前就有谥号,那么,在此以前就已经有了谥号用字的标准。
既然谥号用字有规范和标准,那么,什么样的品行和功业才可以当得起“武”这个字呢?这里,我就不一一白话了。
曹操为什么不传位曹植
曹操为什么不传位曹植黄巾起义的时候,曹操出仕,力战黄巾,表现出了极强的军事才华,凭借着自己的才干和胆略,迅速地获得了他的上级的赏识和提拔。
经历了一系列战争和政治斗争,他最终成为了当时东汉末年的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曹操在任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让草根百姓受益良多。
他还积极进行了文化建设,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诞生了曹植这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匠,被誉为“天才诗人”。
考虑到曹植的才华,许多人都认为曹操应该将自己的权力传位给他。
但是,曹操却没有这么做的,而是传位给了曹丕。
那么,曹操为什么不传位曹植呢?首先,从曹操的角度来看,他希望将自己的政治遗产留给子孙后代,以保障家族利益。
在此意义下,曹丕作为他的亲生儿子,能够更好地维护家族的权益。
曹植虽然才华横溢,但他是曹操的私生子,不符合当时的社会道德标准,难以被普遍接受。
其次,曹操也认为曹丕具有更强的领导才能。
曹丕从小就承载着曹操的大部分希望,曹操把他培养成为了一位出类拔萃的人才,并在他成年后,给他机会证明自己的能力。
他担任的公职效果较为明显,处理国家大事态度果断,执行力强,是最佳的继承人选。
最后,曹操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也考虑到了曹丕的霸气和统治能力。
曹操认为曹丕具有强大的统治才能,比曹植更适合继承自己的政治遗产。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下,政治实力是最关键的要素,而曹丕的统治实力比曹植更强,自然更有资格拥有曹操的政治遗产。
总之,作为一位古代的政治家,曹操更看重自己的家族利益和国家发展,他在传承权力的时候,优先考虑了曹丕的才干和政治实力,认为他是最佳的继承人选。
虽然曹植也是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匠,但缺乏政治经验和政治实力,在曹操眼中,也许仅仅是个文艺青年而已。
三国演义废汉帝陈留践位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废汉帝陈留践位一、背景介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三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与英雄豪杰的斗争。
其中,废汉帝陈留践位是该书中的重要事件之一。
在东汉末年,由于宦官专权、外戚干政、地方割据等种种原因,导致中央政权日益衰弱。
同时,各地豪强势力崛起,形成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三个大势力。
这些势力之间互相争斗,最终演变成了著名的三国鼎立局面。
二、废汉帝陈留践位的原因1. 曹操掌握实际权力东汉末年,曹操逐渐崭露头角,在中原地区积极扩张势力。
他先后消灭了吕布、袁绍等对手,并成功统一北方。
曹操掌握着实际的军事和政治权力,成为实质上的统治者。
2. 汉献帝的无能东汉末年的皇帝汉献帝刘协是一个无能的君主,他对国家事务漠不关心,任由宦官和外戚干政。
这使得朝政腐败不堪,国力日益衰退。
3. 曹操野心勃勃曹操有着雄心壮志,他渴望统一天下,并建立自己的王朝。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决定废黜无能的汉献帝,自立为帝。
4. 利用陈留王刘备陈留王刘备是东汉末年著名的英雄人物之一。
曹操看中了刘备的人才和声望,在公元196年,他将刘备封为汉中王,并派遣其妻子甄氏去迎接。
此举实际上是为了利用刘备来废黜汉献帝。
三、废汉帝陈留践位的过程1. 曹操进京公元196年,曹操率领大军进入洛阳,逼迫汉献帝禅让皇位。
在洛阳城外,曹操展示了强大的军事力量,迫使汉献帝无法反抗。
2. 汉献帝禅让在曹操的压力下,汉献帝被迫禅让皇位。
他在洛阳城内举行了一次简单的禅让仪式,正式将皇位传给曹操。
3. 陈留王刘备践位曹操废黜了汉献帝后,立刻将陈留王刘备推上了皇位。
刘备是一个有德行和声望的人物,他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和支持。
4. 刘备即位刘备即位后,改元为建安。
他积极推行一系列政策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努力恢复国家经济和社会秩序。
四、废汉帝陈留践位的影响1. 曹魏建立废汉帝陈留践位标志着东汉末年中央政权的正式结束。
随后,曹操建立了以洛阳为中心的政权——曹魏,并成为三国时期的一方势力。
曹操为何不称帝——从《述志令》说起
博古观今夏立君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五十六岁,起兵作战已二十余年,“挟天子而令诸侯”已十五年,做丞相已三年,赤壁大败已三年,“天下三分”局面此时已形成,统一梦想更加渺茫。
朝野政敌攻击他为汉贼,内部拥汉派亦心存狐疑,还有很多人巴望他赶快称帝。
曹操整理他此时此地心事,创作了一生最长“公文”《述志令》(又名《让县自明本志令》)。
天下有窥测曹操心事欲望,曹操亦须向天下交代。
忠臣与篡逆大人物往往有大困局,曹操的第一个深刻困局是出身。
曹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养子。
宦官比外戚道德基础更为薄弱,“赘阉遗丑”(见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政敌顺手就可给他一击。
因此,曹操被推举为孝廉之后,接着不论任洛阳北部尉、任议郎,还是任济南相,皆采取不避险恶与宦官势力对抗态度。
“挟天子”是曹操主动进入的另一个更大的困局:对天下,他是口含天宪的第一汉臣;对汉室,他是具有最大可能性的篡位者。
面对这一切,曹操的确需要这篇《述志令》。
《述志令》系露布天下公告,却堪称千古奇文。
有人视为通篇谎言,有人视为完全真话,这都有违其真实意图。
《述志令》上半部分,曹操自述大半生心事与遭际,类似一低调自传。
曹操最想说的话却是这个: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话榔头一样敲下来,由低调一下子转为高音。
建安元年(196年),在腥风血雨中壮大起来的曹操接受毛玠建议,成功迎献帝至许县,立许为都,开始“挟天子而令诸侯”。
曹操在军事上、生活上犯了不少严重错误,屡次差点丧命,但在事关皇位问题上却向来谨慎。
曹操羽翼渐丰后,成为各种势力拉拢对象。
中平五年(188年),王芬等谋废立之事,约结曹操,曹操严正拒绝。
第二年,董卓擅立献帝,任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隐名埋姓逃跑。
第三年,袁绍谋废立之事,拉拢曹操,曹操也是严正拒绝。
这类事,参与一次就可能彻底失去未来。
现在曹操眼里,董卓之流是无未来之人。
《述志令》下半部完全以“忠”为陈述主题。
曹操历数自己心目中的榜样:齐桓公、晋文公、周文王、乐毅、蒙恬。
刘备孙权早已称帝,为何曹操至死都不称帝?
刘备孙权早已称帝,为何曹操至死都不称帝?
本文导读:
事实上,曹操的代汉意图早就昭然若揭,但至死他也没有迈出最后的一步。
他要把这最后一步让给自己的儿子完成。
曹操为什么自己不称帝呢?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孙权劝他称帝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
首先,孙权认为这样做可以获得曹操的信任,从而实现吴、魏之间的和解,自己就可以专心对付蜀汉。
其二,从当时形势看,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力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其三,至少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言辞恳切,说了差不多十年,现在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不如坚持把戏演下去。
其四,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并不重要,“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是他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
此外,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65岁,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这也可能是他不愿称帝的一个原因。
总之,曹操不当皇帝,是从策略上全面权衡得失后所作出的决定,是一种周密而明智的谋虑。
曹操自比“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周文王,是对自己的自我评定。
曹操怎么死的?
史书上说曹操患的是“头风病”。
曹操有头风病。
头风病是一种持续性的头痛病。
此病一发,曹操就心慌目眩,非常难受。
曹操如果生在今天,做个脑部核磁共振,马上就知道自己的脑袋里出了什么问题。
曹操为何坚决不自立为帝?原因是什么?
曹操为何坚决不自立为帝?原因是什么?本文导读:客观来说,曹操这个人确实很厉害,出身卑微却是一代枭雄,凭借着自己的才能、魄力与权谋,在乱世之中崛起,后人曾这样评价过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在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将汉献帝接迎到自己的大本营许昌。
古代打仗一直讲究着一个原则,那就是名正言顺,师出有名。
在此之后,曹操有了汉献帝这个“幌子”可用,可以说利用天子之名,想打谁就打谁,谁不听话,就打谁。
就这样,曹操凭借着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一举将整个黄河流域的势力横扫,割据北方成为了东汉末到三国时期最大的势力。
随后,曹操官拜丞相,之后又自立为魏王,成就了自己的霸业,赤壁之战后,曹操战败,也低调了不少,从而致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出现。
说到这里,问题来了,被历史评价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在起家的时候,其目的就是为了成就霸业,赢得天下,在曹操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权力可谓达到了巅峰,但他却始终没敢自立为帝,在真实的历史上,这确实给后世留下了一个谜团。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历朝历代都对曹操这个人有所研究,至于他为何不称帝,而是在死后让他的儿子曹丕追封他为“武帝”,综合各类说法与看法,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点,曹操虽然有很大的野心,而且也非常渴望成为实至名归的皇帝,但是,他知道,他背不起“乱臣贼子”的骂名。
虽然说曹操的名声并不算好,但是还没有到自己人“公愤”的地步,假设曹操称帝了,那么自己手下的那些忠于汉王朝的能人绝对会反水,这是曹操不想看到的。
东汉末年,汉室王朝气数将尽,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虽然说处于一个乱世,但是,儒家文化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纲、常伦理以及忠孝礼义都尚存。
曹操虽说思想非常先进,拥有雄才大略,但也不能摆脱儒家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权力争夺、内征外战方面,一定要名正言顺,给自己找个幌子,用捍卫汉室的名义征战各势力,以表自己是正义之师。
曹操对此非常明白,倘若自己废了正统的汉献帝而自立,那么自己将会沦为千夫所指的罪人,所有的一切都将前功尽弃,众叛亲离,最为关键的是,如果这样做了,曹操一定会难逃历朝万代的唾骂,臭名远扬。
霸府模式与曹操的建国方略
霸府模式与曹操的建国方略东汉末年,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担任大将军、司空、丞相,逐渐成为汉室的名义宰辅, 实际上的最高权威。
曹操改革朝廷官制,将原本属于汉室的文武人才网罗到自己的府中,使司空府、丞相府成为统摄军政大权的霸府,大汉朝廷形同虚设。
随后,曹操晋爵魏公,拥有了独立封国,则开始建立魏国官制,事实上已经具备以魏代汉的条件。
曹操霸府在汉魏之际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一切水到渠成之后,曹操为什么没有称帝呢?一、霸府的形成两汉以来,国家治理模式突显出两个特征,一是军府的公府化,二是公府的军府化。
两汉将军开府治事,并且将军幕府逐渐楔入行政体系,而地方公府(州府)也开始兼有军事职权。
到了东汉末年,幕府与公府的结合形成了军政一体的军府体制,曹操霸府正是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形成的。
为了应对黄巾之乱,汉灵帝重新向州郡赋权,采纳刘焉的建议,废史立牧。
州牧总揽一州军政大权,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通常由将军兼领州牧(或太守),或由州牧(或太守)加授将军头衔,比如曹操曾是行奋武将军,兼领兖州牧。
幕府与公府虽然是两套班子,实际上是一套人马,彼此不能分割。
这种治理方式实际上就是军府制,也是汉末军阀普遍采用的治理模式,军府之所以还不能成为霸府,是因为尚没有称霸天下的号召力。
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实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战略,是曹操军府向霸府转变的标志。
随后,曹操先后担任大将军、司空(行车骑将军事),都是军政一体的要职,紧接着升任丞相,虽然名义上没有担任军职,实际上他将丞相府作为霸府,统摄军政大权,这是曹操霸府形成的标志。
曹操霸府本质上仍是军府,是地方军府国家化的特殊表现形式。
二、霸府的机制建安,是汉献帝的第三个年号,它的另外一个意义就是记录长达25年的曹操霸府统治。
可以说,建安是属于曹操的年号。
建安年间,曹操在霸府的机构设置上,继承了公府的官制框架,同时做实了幕府的公权力。
在很多时候,公府的传统属官,比如长史、司马等充当了幕僚的角色,而在幕府当中处理日常事务的诸曹,实际上行使了公府的职权。
曹丕继位之谜[技巧]
曹丕继位之谜[技巧]曹丕继位之谜三国的历史是从220年曹丕继位开始的。
这一年曹操死去,曹丕先继位丞相、魏王,后在同年十月,逼汉献帝退位,自立为帝,国号魏,改元黄初,定都洛阳。
226年,曹丕死。
在位仅仅7年的曹丕是怎样继位当上皇帝的呢,简单地说,这是曹操的选择和认可。
但是,这其中有不少值得深思的疑团。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征战群雄,统一北方,并牢牢地将汉献帝控制在自己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玩弄汉献帝于股掌之中。
以曹操的能力,废献帝,自己称帝当无问题,但曹操却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肯称帝。
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按说已经成熟,但他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
孙权也曾写信劝他称帝,曹操却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
曹操始终不称帝,是曹操不愿意当皇帝吗,非也~封建时代谁不想当皇帝呢,~他曾坦露肺腑之言:“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理智克制了个人的欲望,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而不遗余力,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情怀。
周文王在灭商的前一年死去,他的儿子周武王灭商,成为天下君主。
那么,谁将是曹操事业的继承者,像周武王那样,完成曹操的遗愿,真正建立曹氏天下呢,这可让曹操大伤脑筋。
一、曹操举棋不定作为一代奸雄,曹操足智多谋,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无论是在战场还是在政治舞台,经常稳操胜券。
也许是他心机太深,思虑太过了,也许他觉得儿子们各有不足之处,因此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举棋不定,犹豫再三,终于被曹丕抓住机会,施展计谋,登上了皇帝宝座。
曹操有25个儿子,长子曹昂为刘夫人所生,刘夫人死后一直由丁夫人抚养。
后来,曹昂在随曹操攻打张绣时阵亡。
从曹操的言谈中可看出,在诸子当中,他最喜欢的是曹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实际上拥有皇帝之权,一切朝政大事皆由他掌管。献帝只是后宫的男主人,有时甚至连后宫也管不了。一切生杀大权都在曹操手上,只不过曹操还缺一件黄袍子罢了。
事实上,不称帝对他也有好处,这也是曹操的高明之处。留下献帝,他就能打着天子的旗号,在都许之后不久就就轻而易举地收复了豫州,使关中诸将望风而降;他则利用献帝之名,实现和平的征服,让大小诸侯掩耳盗铃,“名正言顺”地代表献帝。刘琮投降、张昭一派劝孙权投降,也是为了以此做挡箭牌。
这件事说明夏侯墩认为曹操还是想当皇帝的,只是时机未到。为何曹操统一北方,在朝中有绝对的权威后,还没有称帝的最好条件?因为汉朝皇帝那受着上天庇护的“遮羞布”还在,曹操怕拉开这条遮羞布后,舆论对己不宜,怕孙刘两家借机制造事端,所以才不壁后曹操不敢再举兵南下专心治理北方。记念后北方一片繁荣的景象。孙权趁机拍拍曹操的马屁,说曹操现在受万民景仰,应一跃为帝才对哪。曹操读了信后冷笑一声,说:“孙权那小子想把我放在火上烧烤哪。”这话一语双关,既说了谋权篡位不可行,还因为汉朝号称得到“火德”自己代汉须胜于“火德”,就是让自己坐在火炉上的意思。孙权这信是一半试探一半挑唆,曹操也是一半拒绝一半不甘心。
但终究曹操还是没当上皇帝,到死也就是个“魏王”,而不是“魏武帝”。是他不想当、不敢当、甚至对皇帝不屑一顾?当年一些汉臣为了奉承曹操,写联名信请曹操废掉献帝自己称帝。曹操堂弟夏侯墩知道此事后,马上面见曹操,对他说千万不能称帝,不然会给孙刘攻打曹魏的口实,此事必须从长计较。当时曹操十分赞同夏侯墩的说法。不久曹操因病去世,夏侯墩十分悔恨,因为就是他的劝阻使曹操没能在有生之年做上皇帝自己不久后也郁闷而死。
不做皇帝最大的挑战就是自己的权利欲,所以曹操非常清楚,不能慕虚名而处实祸。公元210年,献帝封给曹操10万人口作为魏国封国人口,他拒绝了,写下一篇让《县自明本志令》,解释自己无代汉之意,还提到“三分天下有其二”还能侍奉陛下的周文王,有以标榜自己的意思。此外,他还明确提出:“然欲孤便尔委捐所点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后来陈群等人又劝曹操称帝,曹操只回了一句饶有深意的话:“若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矣。”这与《让县自明本志令》中的“三分天下有其二——周之德可谓至德”相呼应,说明曹操正在对现有的权力资源进行整合,一旦成功,那就是从周文王到周武王的转变了。
在曹操取得北方后,政治地位日益增加.在接献帝都许后,借皇帝之名,自封丞相,行治理国家的权利。平定中原后,接着被封为司空,做了“三公”。
有趣的是,之前做三公的人,像王允、杨彪,基本皆死于非命,就好像遇整十年(1900、1920、1940、1960)就任的美国都是被刺杀死的,成了一个被诅咒的位子。到了曹操之后,做三公的人照样享得天年。书归正传,曹操做了丞相、当了三公,又想位列王侯,献帝只好依他封其为魏王。
曹操的话有合乎情理之处,“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不就说他要做好准备后才称帝吗?且不说称帝,献帝封他十万人口不就是想让他辞去兵权、官职,他已经看穿了,并表示拒绝,甚至放弃封地。他是用行动暗示群臣,他是永远不会放弃兵权,就意味着身后让儿子继承自己的权势,解决代汉问题。曹操真正要告诉群臣的,是他自己不称帝,但不会放弃手中大权,这种格局不但要自己做,自己的子孙也要继承下去。如果真如此发展下去,以后东汉的政治格局就是日本幕府时代的翻版了——皇帝是傀儡,一切朝政大事皆由将军们操办,将军是当权者,但将军永远不会废掉皇帝自己取而代之。